38

Mook-9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看过我们上一期杂志的同学有没有注意到, Bloodbath的所有Lookbook上都是这位模特,他到 底是谁呢?他叫Troof Be Told,也是加洲当地的一 名说唱歌手。包括我在内,相信几乎没有人听说过 他,只是无意间通过Bloodbath连接上了他的个人网 站,听了几首歌感觉还不错,他把各种风格都融入了 自己的说唱音乐中,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登陆他的个 人网站看下:www.troofbetold.com 在这气温变化无常的时候,Bloodbath为我们带来了今年的秋装系列。 他们还是保持了自己的一贯风格,延续着对黑色的钟情,所有款式几 乎都是黑色。而Bloodbath这组秋装系列的Lookbook又是在教堂外拍 摄,似乎和他们的产品颜色有些呼应。对于如此专注又低调的品牌也只 有永远经典的黑色最适合他们。 URBAN LOOK.com 3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Mook-9
Page 2: Mook-9

看 过 我 们 上 一 期 杂 志 的 同 学 有 没 有 注 意 到 ,

Bloodbath的所有Lookbook上都是这位模特,他到

底是谁呢?他叫Troof Be Told,也是加洲当地的一

名说唱歌手。包括我在内,相信几乎没有人听说过

他,只是无意间通过Bloodbath连接上了他的个人网

站,听了几首歌感觉还不错,他把各种风格都融入了

自己的说唱音乐中,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登陆他的个

人网站看下:www.troofbetold.com

2 URBAN LOOK.com

Page 3: Mook-9

在这气温变化无常的时候,Bloodbath为我们带来了今年的秋装系列。

他们还是保持了自己的一贯风格,延续着对黑色的钟情,所有款式几

乎都是黑色。而Bloodbath这组秋装系列的Lookbook又是在教堂外拍

摄,似乎和他们的产品颜色有些呼应。对于如此专注又低调的品牌也只

有永远经典的黑色最适合他们。

URBAN LOOK.com 3

Page 4: Mook-9

这件似乎有点恶搞风格,Bloodbath把可口可乐的字

体来设计成他们的品牌名称,看来他们也会在如此

“黑暗”系列的产品里玩笑一把。小图中白色的tee

胸口是字体变换成的迷彩风格,很难得可以在他们的

产品中看到除了黑、白、灰、红以外的颜色。

4 URBAN LOOK.com

Page 5: Mook-9

这两款tee看似都是基本款,但从上面的图案来

看还是有明显的Bloodbath风格。小图中白色的

tee上面印的正是他们这季的口号“The Thrill &

The Agony”。下面这件是slogan tee,粗犷

的字体,强硬的标语和红色的细节设计,这才是

Bloodbath的标准style。

URBAN LOOK.com 5

Page 6: Mook-9

整个系列里唯一一件让人感觉到是秋季的服装,加洲的秋天也不至于这么热吧。

可能是为了照片的效果,并没有拍摄出这款外套的整体效果,不过从半身照来看

大家应该可以想像出这件外套的全部面貌。一件差不多属于基本款的连帽风衣,

没有用拉练,而是用了铁扣,左侧胸口的金属logo和帽子背后刺绣与皮标,变成

了这件风衣的小亮点。

6 URBAN LOOK.com

Page 7: Mook-9

URBAN LOOK.com 7

Page 8: Mook-9

8 URBAN LOOK.com

策展人,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伦敦分会会长。

喜欢中国,喜欢上海,

上海的老建筑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次中国之旅,你对中国有什么新印象?你是否看到了一直想看的东西?

中国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之前我一共去过四个中国城市,北京,上海,杭

州,深圳。它们每一个城市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并且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我觉

得上海是一个特别有活力的都市,新旧建筑之间的融合,多种形态的建筑都给

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怎样看待东西方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性?

我认为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有时

候我们面对着十分相同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问题;探索我们如何完善我们的

城市让它更好地适应当前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存在交流的必要性与重要

性。 在西方我们已经把设计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运用到实践中有很多年的

历史了,能有来自东方的新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你对中国创意人有什么印象?当中有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这次来中国我遇到了许多非常有创意的中国青年。我有一种感觉是中国现在的

创意产业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 因为有这么一群有天赋的人在不断考虑

如何使设计,建筑与装置艺术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当代文化。

你如何从无到有开始构思一个展览?

我的构思最终是为了要呈现一段有趣的故事或者传递一个引发思考的信息。我

为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策划的展览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大前提。比如说

最近有个展览叫做Following Nash,是一个关于18世纪建筑作品与伦敦策划人

John Nash个人作品的展览。这个展览展示了Nash先生从自己首个设计开始慢

慢演变发展的过程,呈现作品从两个世纪前一直延续至今的变化是整个展览中

最精华的部分。这个展览提醒了我们如何以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个建筑领域,提

醒我们去改进我们现有的空间,也为人们创造更有质量的空间。

作为一个策展人,你觉得在工作与生活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对我来说,最困难的部分是筹集足够的策展所需资金。其次便是如何把资金妥

善运用,以呈现高质量的展览与活动。基于慈善的原因,RIBA没有英国政府的

财政支持,所以我们总是寻找赞助商与合作伙伴来帮助我们达到目标。

到目前为止,由你所策划最成功的一场展览是?

我觉得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展览是London Festival of Architecture(伦敦建

筑联展)。整个盛会持续了整整两周时间,有数不清的参与者前来参观。英国

著名的建筑公司还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大型展馆,伦敦市长与英国大使馆出面

邀请了许多世界级的建筑师参与到盛会中,他们为所有人做最精彩的演讲。

Matthew Lloyd Architects在St James Park圣詹姆斯公园的台阶上建造了太

阳能与水能相结合的电动台阶。建筑师们在伦敦著名的Regents Street上为许

多商店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橱窗装置艺术;我们还邀请整个伦敦的建筑师都来开

设他们的工作室或是为专业与非专业观众举行特别的活动。

未来科技与展览间的结合,对此你有什么展望吗?

这个问题对于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

必须保证利用所有由新科技所创造的新机会。我们此刻正在加紧研发我们的首

个iPhone App,它能够让我们把整个伦敦城变成一个特大型展览厅,为参观者

直接提供立马能在手机上阅读的信息。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典型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我的典型一天通常在位于伦敦中部的办公室内度过,比如与我的团队一起为当

前的project共同努力。或者是与一些新的合伙人或者是赞助商碰面。同时我自

己与我的团队负责为许多活动提供帮助,比如帮助在学校中学习的年轻人得到

有关建筑与城市的灵感;为学生在建筑学科方面的发展提供帮助与建议;为建

筑师开发培训课程;运营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奖 ;与政府一起工作提

升设计的质量。我也负责伦敦文教方面的策划工作。所以说每一天都过得比较

忙碌。

在未来5年之内还有什么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下一个5年计划?

我希望我在未来5年内能够与中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让我们之间能够

互相交流,并且一起创造可以批次分享的方法,比如气候变化就是一个很不错

的课题。

最后,请留给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一些话吧!

请记住是什么才让中国如此特别,在作品中体现出你的专长与中国文化之间的

联系。记得这次旅程中我见过最好的设计是来自一个很有中国传统的空间,但

是特别的地方在于,这个空间使用现代的的语言去重新演绎。

Tamsie Thomson

Page 9: Mook-9

URBAN LOOK.com 9

策展人是促成一场艺术展览的始作俑者,每一场成功展览的背后都有着

优秀策展人的身影。出色的青年策展人渐渐崭露头角,他们对艺术有着

强烈热情,他们也逐渐成为策展领域的一股新势力。此时此刻,一个由

英国资深策展人组成的访问团体来到了中国,不仅带来了西方理念,也

与本土策展人们展开广泛交流。一次中西方艺术之间的交流就此开始。

Page 10: Mook-9

10 URBAN LOOK.com

你如何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能否让我们了解一些你在

策展方面的经历?

你好,我是程谨。我在奥沙画廊担任策展工作,期间

参与策划了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展,独立策划的展览

有:《给你点颜色-中国新绘画》、《混合动力-新锐

艺术展》。

你认为东西方艺术文化间的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这有助于艺术文化视野的扩展、多元化,各种思想的

相互影响、渗透及其衍生出的新文化景象。

你对西方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印象如何? 哪一位给你留

下过最为深刻的印象?

非常喜欢很多西方艺术家及设计师的作品。其看待事

物的角度及想象力都出乎意料,但又十分精准,让人

很受启发。有很多艺术家都给我了深刻的印象,但是

在这里让我先怀念一下Tamara de Lempicka吧。

你如何从无到有开始构思一个展览?

首先得对现有作品的资料作大量的收集,然后对艺术家

将要进行的项目有所了解,随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作品,最后构思展览方案,以最合适的角度来呈现这些艺

术品的价值.

作为一个策展人,工作与生活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要

坚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会有所积累,工作就是生活的一

部分,工作的挑战解决了就算帮了生活一个大忙。

到目前为止,由你所策划最成功的一场展览是?有没

有什么遗憾?

很难界定一个展览是否成功的标准,我只能说展览顺利

的举办了,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展览中艺术家比较完

整、敏锐地将自己近年来的尝试展示出来,提出了更

多的可能性、实验性的问题,这些尝试具有进入美术

史的可能性,这是我的展览想表达东西。也没有什么

遗憾,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坚持提炼的过程,我的展览

都是群展,在一个大的概念下去梳理很多作品,提出

的都是关于新可能、新点子的一些创造性的话题,一

旦这些话题被提出之后,如何转换成更具说服力的作

品来建构出一套体系化的艺术语言,是我们将面对的

新的挑战。

未来新科技与展览间的紧密结合,对此你有什么展

望吗?

这里说的未来新技术是指新媒体介入的展览吗? 艺术

将越来越细分,新媒体将会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体系,它

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艺术的范围,它既能充当作品媒

介材料,也能成为实现作品的辅助媒介。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典型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到展厅 查看展出的艺术品 看网站 收邮件 处理有关展

览的各种杂事 聊天

在未来5年之内还有什么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下一个5

年计划?

继续坚持,继续前面提到的步骤,只有各种条件成熟

才会推出下一个展览。

在目前中国艺术或设计领域中,你觉得哪一种声音最

应该被西方乃至全世界听到?

还是来自于年轻艺术家的吧,毕竟前几代的声音在西

方都快喊哑了,需要有承上启下的声音。现在还很难

概括,我们都在过程中,与这些声音共同成长。

供职于奥沙画廊担任策展工作,

现居上海,

多年从事艺术类工作,

多次参与策划了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展。

Page 11: Mook-9

URBAN LOOK.com 11

你如何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能否让我们了解一些你

在策展方面的经历?

艺术类从业人员。05-07年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做策展

人,07-09年在上海奥沙画廊做策展人,09年至今

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做策展人。

你认为东西方艺术文化间的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已经做的很

够了,甚至过了。文化是很在地的东西,离开了它

的土壤就不是它的文化了,中国的京剧到了西方,

你真的认为西方人能够欣赏、理解吗?只是看个新

奇,看个热闹。做个活动,动不动就套个促进东西

方文化交流的帽子,很没劲。相反,与交流相比,

更重要的是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不谄媚,不自

卑,当然也不骄傲。在文化的问题上,洋为中用有

时候是危险的。

你对西方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印象如何? 哪一位给你

留下过最为深刻的印象?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很优秀的艺术家,这是毋庸置疑

的。对于有才华的艺术家,我向来怀着敬意。如

果只能说一位,那就是Marina Abramović,作为

女性,作为艺术家,作为对自身怀有极大好奇心的

人,她无比强大。

你如何从无到有开始构思一个展览?

一定是从我的一个念头出发,然后,空间、艺术

家、材料、作品、资金等等等等。构思是很快很抽

象的,但实现它就是非常复杂的体力劳动了。

作为一个策展人,你觉得在工作与生活上最大的挑

战是什么?

理想的人生是将生活和工作完全分开,所以这个问

题有问题。请见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是一个艺

术类从业人员,所以这是一份职业,你见过一个

售货员,在家带着标准式微笑说“欢迎光临”的

吗?“作为一个售货员,在生活中最大的挑战是什

么?”好笑吗,所以这里有问题。关于工作,策展

人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解决问题,空间局限、资金

问题、艺术家服务等等,我的工作就是一个问题接

着一个问题,然后一个一个解决它们。

到目前为止,由你所策划最成功的一场展览是?有

没有什么遗憾?

每场都很成功,没有什么遗憾。

未来科技与展览间的结合,对此你有什么展望吗?

这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为此我后悔没成为一个科

学家。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典型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我一直是机构的策展人,不是独立策展人,所以我

的一天和很多白领女性的一天是一样的,遗憾的是

我没有她们那样优雅而端庄的状态,布展的时候,

我总是灰头土脸,大呼小叫,疲惫不堪。不过,我

相信我也拥有她们没有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未来5年之内还有什么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下一个

5年计划?

5年很长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什么都可能改变,

无法做计划。就个人计划来说,我觉得我要更多接

触艺术以外的知识或是和艺术无关的东西,这也许

对我更有好处,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她不应该越

走越窄。

在目前中国艺术或设计领域中,你觉得哪一种声音

最应该被西方乃至全世界听到?

是否可以被听到不是问题,在信息畅通、互联网发

达的今天,这根本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他们听到

的太多了,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声音就被他们听到

了,这又回到第二题了,我们真的那么迫不及待让

西方评判,让西方承认吗?我偶尔会有很偏执的想

法,即艺术也许就不应该被观看,她是那么私人而

自然的表达,这到底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啊?!

上海外滩美术馆策展人,

现居上海,

曾多次参与并策划国内大中型画展,

对艺术有着理想和憧憬,

并为此一直不懈地努力。

Page 12: Mook-9

12 URBAN LOOK.com

作家,撰稿人,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策展人。

5年前来过中国,

这次来对中国又有了新的认识,

北京是她最喜欢的中国城市。

极富盛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Andrea Palladio作品回顾展

纸城市:城市乌托邦作品展 纸城市:城市乌托邦作品展 纸城市:城市乌托邦作品展

Page 13: Mook-9

URBAN LOOK.com 13

Kate Goodwin

这一次中国之旅,你对中国有什么新印象?你是否看到了一直想看的东西?

我上一次来中国是在5年前,但是这次来我对这5年来发生的变化感到非常惊讶。

尤其是北京,它看起来是那么的特别。这次能够再来中国看看,我真是非常激

动,我看到的与经历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大吃一惊。

你怎样看待东西方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性?

我认为东西方文化之间能有这样对话的机会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有很高的价值。

因为这样的对话会鼓励两边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使得两者都能够从对方身上学到

有价值的东西。

你对中国创意人有什么印象?当中有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这次我们遇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创意青年,他们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最好的作

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同时概念也是相当创新的。我觉得最有

趣的还是那些在创意中处处体现中国灵魂的艺术家,同时他们花费可观的时间去

拓展他们的设计也值得称赞。

你如何从无到有开始构思一个展览?

策展主题的大前提是必须有广泛的大众关注度,而主题的确定总是来源于不同的

方面与不同的时间点。有些时候是那些首先打动我的元素,同时我觉得这些元素

也能够打动其他人。有些时候是对于一些我经历过的事物的回应或者是其他有启

发灵感作用的事物。

作为一个策展人,你觉得在工作与生活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所有我想做的事情。创意总是需要时间去拓展,任何展览

都需要通过努力工作去完善。

到目前为止,由你所策划最成功的一场展览是?

我想是一场反映19世纪末期伦敦飞速变化的摄影展。这个摄影展向所有人展示

了,当城市发生巨变时,我们对于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考与领悟。另一个是

当时很热门的展览,这个展让每一个观众都能领走一份由艺术家,建筑师,或设

计师所创作的乌托邦式的插图。

未来新科技与展览间的紧密结合,对此你有什么展望吗?

我认为这样的融合可能是思考新科技在未来的可用性,与如何促进公众通讯的一

场展览。我觉得这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去鼓励人们针对这个主题作出一些创

新的思考。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典型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有许多会,许多策展的协调工作,许多活动策划的准备工作,当然参加讲座与参

观别的展览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未来5年之内还有什么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下一个5年计划?

我希望我可以比现在策划更多有关建筑的展览,给人们更强烈的对于建筑的

感知。

最后,请留给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一些话吧!

利用好时间,所有创意都需要时间去成熟与完善。找到自己的声音,在作品中反

映出你的信仰,你的传统,你光辉灿烂的未来。

极富盛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Andrea Palladio作品回顾展

Page 14: Mook-9

14 URBAN LOOK.com

策展人,边缘人。

Mimo的策展范围广泛。

涵盖动漫,汽车与时尚等多个不同领域。

你如何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边缘人,社会不安定因素。我曾经策划各类动漫展,车展及时尚方面的个展。

你认为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就在于建立任何关系的前提都在于互相理解,产生分歧也是缺乏理解,小到

个人大到国家都一样。目前为止,个人感觉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是很模糊的,

同样中国人对西方的印象也同样模糊,要么盲目跟风,要么一杆子打死所有,不

了解而产生误解,而加强了解的最直接手段则是通过文化的交流。

你对西方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印象如何? 哪一位给你留下过最为深刻的印象?

印象不错,至少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一个意大利的疯子朋友,跑遍

世界各地举办自己的主题PARTY和艺术设计,他的精力和创造力以及体力,都让

我望而生畏。

你如何从无到有开始构思一个展览?

夜深人静,无中生有......

作为一个策展人,你觉得在工作与生活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永远很难改观。最大的挑战就是改变,不论对人对

己都是。

到目前为止,由你所策划最成功的一场展览是?有没有什么遗憾?

曾经在07年策划过一次日本和国内间文化交流为主的动漫展,日本方面也派来了

很多动漫界的名人,以至于很多人蜂拥而至,国内的展商及日本方面也都得到了

预期的效果,满足感很强。遗撼暂时还没有。

未来新科技与展览间的紧密结合,对此你有什么展望吗?

新科技发展速度已经快的超越了我的想象范围了,现在对未来的展望是有限的。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典型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起床,约朋会友,无中生有。

在未来5年之内还有什么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下一个5年计划?

计划开辟一个新的与科技结合的服装展与IT展的新模式,目前初步洽谈中,收效还

不错。

在目前中国艺术或设计的领域中,你觉得哪一种声音是最应该被西方乃至全世界

听到?

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一些艺术表达方式,但是这些声音被我们自己忽视了,这实

在很可惜。

Page 15: Mook-9

URBAN LOOK.com 15

能否让我们了解一些你在策展方面的经历?

最值得回味的,还是我做的第一场展览。从2007

年开始,独立策划了第一个展览,叫[22] 。邀

请了大力花,SIVA,塔卡沙等小青年,大家那会儿

听到要做展览都狠兴奋。其实,我之前刚认识他们

的时候,便有了要组织这个展览的欲望。摄影,绘

画,剪纸......热闹的不亦乐乎......当时,正好也能给

施薇的新书《22岁的梦想家》在展览上做首发。大

家能通过展览,集中到一起讨论各自的创作主题,

然后,逐渐了解自己的倾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上,展览对于我们来说,都有一种助推的作用。

你认为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有何重要意义?

因为东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差异还是蛮大的。不

同的环境里,造就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两者之间

的交流,其实有多重要并不见得,因为做的菜不一

样,当然吃法也就不一样。这跟用刀叉和筷子是一

样的道理。但人们心里总是存在着好奇心,搞创作

的人更胜。所以,现在东西方的交流主要目的还是

寻异。随着大城市的越来越国际化,似乎物质上新

鲜的东西也越来越少,那么就只能从不同的观念出

发。东西方文化,即互相影响又互相猎奇。

你对西方艺术家与设计师的印象如何? 哪一位给你

留下过最为深刻的印象?

艺术家和设计师要分开谈,艺术家自内向外,不停

的在挖掘自己,表达自己;而设计师是自外向内,

要理性考虑很多外在因素。其实不要说西方艺术家

还是东方艺术家,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回

事儿。要说到设计师的话,那我觉得西方设计师

更像是设计师吧。历史上,我最喜欢的还是Andy

Warhol,虽然我并不太欣赏随便的过分的美国,

但他的确是纽约的一颗永不落的明星!

你如何从无到有开始构思一个展览?

每个展览,就如同梵高画里的向日葵一样,就像是

自己跑进画里去的一样。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是凭

借着一股热情。想着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念。也

希望能在人群里赢得共鸣,觅到知己。我跟这些年

轻的艺术家,都是在日复一日的过着自己选择的生

活,在某一天,两颗行星碰到了一起,然后就抱作

一团的做起展览了。

作为一个策展人,你觉得在工作与生活上最大的挑

战是什么?

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自己的心理素质。就我个人而

言,比较享受筹备展览和展览进行时的一个过程,

但也有些参展艺术家会比较注重展览的效果,和反

馈。除了对于展览方式和内容倾注的精力之外,我

还要考虑很多成本以及宣传的问题。作为策展人需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承担各种精神上的压力。

到目前为止,由你所策划最成功的一场展览是?有

没有什么遗憾?

要说最成功的,大概就是我做的第一场独立展览

[22],当时有3位摄影师(其中一个已经小有名

气),3位插画师(其中一个已经有了自己的原创品

牌,还入住了NOVO),1位剪纸艺术家(虽然干

着完全不相干的工作,但还是坚持着创作),1位

作家(跑去日本进修,计划着出第二本书)参与本

次展览。 展览现场,第一个惊喜是,在没有做多少

宣传的情况下,来了很多人(除了朋友外还有很多

各种领域的人)其中,还邂逅了我做的下一场展览

的参展摄影师。另外,当有人问我:“这幅画卖不

卖?这个剪纸多少钱?这个摄影师可以帮我们公司

拍套宣传片嘛?”之类问题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

个展览已经完全超越了我原先的预期。

未来新科技与展览间的紧密结合,对此你有什么展

望吗?

其实,我对高科技的兴趣没有我老爸来的大,他是

电子产品迷,我则还在用铅笔写笔记。然而,我还

真是期待“气味记录机”的发明......这样,展览会

更有意思的。我觉得如今很多展览已经借用投影,

烟雾等效果给创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高

科技不一定都是物理的,也可以从生物角度来看,

比如之前就有人做了“苹果”(拿一堆水果放在展

览空间,展期一个月,一个月后所有水果都腐烂的

面目全非)不过我还是觉得,希望以后的展览的趋

势可以更为原生态,能与我们的五脏六肺六肺有着

更为紧密的联系。但我对当代的一些“行为艺术”

(与皮肉之痛相关的一些)还是提不起兴趣来!我

觉得不一定要那么“抢眼”才算是前卫。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典型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早上被太阳晒醒(生物钟根据日光调整,冬天晚

起,夏天早起)开始思考一天/一季度/一年要完

成的事情(所谓的排行程),也会有一整天的期待

都在“吃”上的时候。下午通常是干些不用动脑

子,或者比较枯燥的事情,当然最好是能用来睡觉

(尤其是下雨天)。晚上,通常是跟各种朋友见

面,聊天,看电影,参加PARTY和看演出,走很多

路。睡前,再预留一点时间来看书和听广播。

在未来5年之内还有什么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下一个

5年计划?

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只做一场展览,一方面是经济

上的考虑,另一方面,这本来就是自己独立策划的

展览,所以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准备充分一点。已

经对什么都要赶时间的日子烦透了! 接着五年,希

望能够遇到更多国内外杰出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这

就跟谈恋爱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一直想

只给青年艺术家做展览,即使我那个时候已经不再

年轻了。但我觉得青春的力量永不灭啊!往年的展

览都在夏天,明年想在冬天做一个,跟冬天有关的

展览。

在目前中国艺术或设计领域中,你觉得哪一种声音

最应该被西方乃至全世界听到?

国内青年们对自由的渴望!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

神上的!不过我觉得艺术不是纯粹的,”和谐“就

是纯粹的颠覆。也是在极端里求平衡,本来东方文

化里讲究这个。东方少年们也正在平衡里领悟自己

的生活态度。另外,让全世界都开始说中文吧!

年轻的独立策展人 ,

女文青,

4A广告公司Producer。

兴趣广泛,

对文字,音乐,摄影都投入了自己最大的热情。

先微笑,再伸手,

叫我Juju 就好,这就是她介绍自己的方式。

Page 16: Mook-9

16 URBAN LOOK.com

策展人,

英国文化协会建筑,

设计与Fashion项目经理。

中国的创意力量与热情好客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一次中国之旅,你对中国有什么新印象?你是否看到了一直想看的东西?

中国太棒了,能够来到这里。再认识这么多有趣的人们实在是非常荣幸。从文化

艺术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处于一个非常美好的时期,因为现在完全有可能在研

究西方曾经所犯错误的基础上,避免这样的错误在中国再度发生。同时能够发掘

一些新的设计师与建筑师也十分有趣,他们总是以思考为实践中心去创作那些当

代艺术品。我一直听到这里的热情好客,所以一直期待着。我对这里所有人的友

好感到兴奋,他们是这么的热情好客,平易近人。

你怎样看待东西方文化间交流的重要性?

我认为这样的交流十分重要,东方与西方拥有不同的历史,有很多值得互相学习

的地方。这里的人很了解英国,但是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通过中国人才能了解

到。我能感到这里的一种敏感,这种敏感我觉得我们西方已经把它丢掉了。

你对中国创意人有什么印象?当中有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活力,热情,有自己的思想。我们遇到许多很棒的设计师与建筑师,从年轻的设

计师到半木Banmoo这样专业的设计团队。从这次旅程来看,建筑师们更多地是

开发产品,家具,与室内设计。如果能看到他们三者之间的融合那就太好了。

你如何从无到有开始构思一个展览?

我们所有的展览都基于与世界性的合作伙伴与场地方面合作的结果。展览的主题

与内容也总是反映的是本地文化,我们的目标是传播英国设计故事,英国与外国

之间的联系。通过与本地合作伙伴的交流,我们会决定展览是否集中关注某一个

特定主题,还是关注一个已经在实践之中的特定领域。

作为一个策展人,你觉得在工作与生活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我认为主要的挑战与大多数人相比都一样。你如何让展览达到最好的质量,如何

以诚实,真诚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与人生。我认为最大挑战在于不断地推动自

己而不是被他人所推动,总是质问自己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我如何改进?最好的

事情就是通过工作不断地学习与发现。我任为另外一个挑战在于我如何平衡我的

工作与生活,留给自己的生活一定的空间,去放松去爱。

到目前为止,由你所策划最成功的一场展览是?

我最喜欢的策划不是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的,而是一个我在2009年策划的一个新媒

体出版计划。我为他取名The Incidental (偶然)。一些新的社交媒体比如flickr

与 twitter 也参与其中,这个计划是即时地把Milan Furniture Fair 与London

Design Festival 两大展览的意见与反馈都即时地印刷出来,然后在不同的人群中

分享。结果是这个展览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与对话,有超过2万人的参与。

未来新科技与展览间的紧密结合,对此你有什么展望吗?

我认为新科技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将带来很多机会,也会带

来很多问题。科技增加了我们的能力,同时也有可能减弱其他方面的能力。我认

为我们这一代人仍然会看到科技与其他事物或者活动之间的间隔。但是对于现在

科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融合会变得很平常,因为科技已经与他

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变得没有分界线了。这将为他们带来一个未知且

让人兴奋的未来。

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典型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我的普通一天可能有很有变化,实际上主要是为展览协调国际间物流,研究策展

主题,或者是与设计师和合作伙伴们见面。我也花很多时间与同事们一起工作反

馈来自海外的询问,与全界不同角落办公室的同事们交流也必不可少。当然听取

我们本地合作伙伴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未来5年之内还有什么重要的展览,或者是下一个5年计划?

理想的是,我在未来5年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工作。但是增加了更多的知识。更加善

解人意。也有可能在中国生活。

最后,请留给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一些话吧!

我不太确定可以说一些话,但是对于设计师,我想说在西方我们方才意识到很多

传统工艺已经消失,但是已经为时太晚。对英国来说,这些手工艺是非常特别

的,在中国有这么丰富的手工艺文化背景,能有机会学习这些技巧真是非常有价

值。我们的传统,与历史总能够教给我们很多未来的东西。

展览中通过flickr与twitter中收集的信息所创作的印刷品

Page 17: Mook-9

URBAN LOOK.com 17

展览中通过flickr与twitter中收集的信息所创作的印刷品

展览生成的印刷品

Page 18: Mook-9

18 URBAN LOOK.com

TV meets web. Web meets TV。本质上说Google TV 就是把应用程

序 App 与Web整合进你的电视,为电视带来了一些本来只有电脑拥有的

功能。比如Google自己的浏览器Google Chrome就被整合进了 Google

TV。

Google TV 通过搜索条来找到心仪的电视节目,内容或者是APP。搜索条

就是Google TV 中最醒目的元素。就像搜索引擎的搜索条能为你找到所有

你想要的信息,Google TV 中的搜索条也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

基于互联网的APP是Google TV 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在Android 的App

同样可以在Google TV上使用 。比如十分流行的Twitter 与 Amazon APP

将会首先支持Google TV,Google 向用户保证Android Market 应用程序

商店也会出现在Google TV 上。除此之外,Google TV 还会利用你身边的

Android Phone与iPhone 来实现电视遥控器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 web 浏览器正是Google TV中另外一个亮点,这意味着可以直

接通过电视上网。同时Google 接受Flash,Flash 无法显示的情况将不会

出现在Google TV 上。完美支持Flash 使得Google TV 能够兼容现有任何

网站。画中画功能让你在看电视的同时也还可以浏览Flickr 上的照片。

与 Apple 的 AirTunes 功能相类似的是,Google TV 允许你把所有在手机

上观看的内容同步至Google Tv上。Google TV 把这种技术称为 Fling。

Google 自家公司 Youtube 是Google TV 中的关键角色,Google 发明了

一个叫做 YouTube Leanback 的功能让你迅速地创造一个频道,你可以很

快就开始播放Youtube 视频。

这意味着Youtube 成为你客厅电视中的一个新频道,他还拥有高清视频的

播放能力。

Google TV 还为用户准备了一个可定制的主页,这个主页可以包含从APP

到电视频道的快捷方式。每当你打开Google TV,Google 主页就会立即呈

现在你眼前。

Page 19: Mook-9

URBAN LOOK.com 19

自从Google TV上市以来 ,各大媒体

纷纷追捧。一看到Google的介入,就

连忙拍手叫好,发表支持以及看好的观

点。Google TV 与Apple TV的暗中较

劲也恰好反映了这两家公司之间的全面

竞争,两家的产品各有特点,都想击败

对方。一时间战火从手掌蔓延到了客

厅。TV meets web. Web meets TV,

Google TV提出了一个不错的概念 ,

他是否真的实现了呢?

Page 20: Mook-9

20 URBAN LOOK.com

其实关于Foamposite已经没有什么好多写的了,各种版本的故事和测评早已经被许多人翻来覆去的嚼了

又嚼,再者说写这类测评文章也不是URBAN一直以来的风格,但这次借着今年Foamposite Pro这双鞋

的复刻和Air Force 1 Foamposite的推出觉得还是要再提起这个话题。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本人一样,对于

Fomaposite存在着一定的情节,当年Foamposite的横空出世,无疑成为了那个篮球鞋的黄金年代中高潮,

同时也成就了这种”一次成型“技术在球鞋历史上的传奇性,这一次就通过我们的视野来简单的回顾一下

Foamposite的故事,带你回到那个我们对球鞋充满热情的年代。

Text:Robbie/Photo:Dicky/Design:Robbie/Special Thanks:NIKE

回顾Foamposite的辉煌故事

FOR THE LOVE OF FOAMPOSITEURBAN EDITORIAL FEATURE

Nike Air Foamposite Pro Pearl (2010)

Page 21: Mook-9

URBAN LOOK.com 21

Google TV 提出的概念颠覆了传统电视,极大地拓展了电视的局限性。

Google TV把创意兜售给厂商,厂商们为Google 实现创意,制造出了外形

美观,性能出众的产品。良好的概念加上优秀的产品,Google TV 真的就

圆满了吗? 但白璧微瑕,Google TV 仍有不足。

1. 人机交互创新不足

Google TV 的操作方式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电脑的影子,使用键盘与鼠标的

操作方式表明Google TV的设计思路还停留在PC时代的思维模式。

电视的操作方式向来都是单手操作。近几年Wii的兴起,足以证明按键少、

利用体感与直觉的方式是大家都能轻易接受的。但 GoogleTV依旧装备了

键盘,在概念创新上毫无特点。前者是可以让观众躺在沙发上慵懒地单手

操作的选台器,后者是要眼睛紧盯屏幕确认有没有打错字的键盘,哪一个

比较符合你对”电视”的期待?

不过通过Google 自家的Android手机,Google TV又多出了一种遥控器。

但直到Google TV 发布之时,Google 还迟迟无法推出这款遥控器App。

Google 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目前键盘与鼠标才是Google TV 唯一可靠的交

互方式。

2. 不太到位的内容

最近Google TV 连续遭遇负面消息的影响,三大电视网同仇敌忾共同抵制

Google TV。在美国本土的Google TV用户看不到国家广播公司NBC 的节

目,也无缘见到迪斯尼旗下的ABC和ESPN。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阻

止Google TV用户观赏CSI等连续剧节目,NBC与新闻集团合资的Hulu也

封锁Google TV用户。

而对非美国本土的用户,看到的在线内容只有Youtube;对于一些搞网络

封锁的国家,无法观看到Youtube直接使得Google TV变成鸡肋。 那么一

个看不到在线内容的网络机顶盒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Google TV 瞄准的是全球十几亿的电视观众,已经二代产品的Apple

TV 同样也虎视眈眈这块大蛋糕。Google TV 的第一代产品是否能获得

Google 理想中的成功? 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而Google 内部的问题似

乎也总制约着Google 产品的发展,总之希望Google TV 不会成为一个昙

花一现的产品,毕竟 Google Wave 未满一年寿命即被内部封杀的现实还

历历在目。

3. Make Google TV Easier

如何降低产品的复杂度?说得极端一点就是把产品设计成让白痴也能运用

自如的地步。界面设计是降低复杂程度的关键,操作界面都要尽可能地简

单化才行。iPhone与Wii的成功是因为iPhone和Wii都下了很多工夫,把

操作界面变得极为简单易用,任何人都可以不经培训流畅操作。相对的,

其他手机或主机虽然性能强大,但实在难以操作,所以有的迟迟打不开局

面。大部分人都并非科技控,科技控实际上才是少数派。想赚普通用户的

钱,就得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才行。回头看来,Google TV面对这么一

大群被iPhone等设备宠坏的电视观众来说,并没有提供简化的操作界面。

更糟糕的是,Google TV还需要依靠键盘这种拥有众多按键的设备来操

作。光是弄清楚这些按键的作用就得花上不少时间,抓住用户的心也许只

是一厢情愿。不知道Google TV工程师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不重视用户的偏

执观念何时才能有所改观?

罗技Revue 机顶盒

罗技Revue,是第一个采用Google TV 的产品。罗技的强项是周边硬件,

Revue 也成功地整合了罗技自己的键盘、Webcam 和 Harmony 等产品,

衍生出了这款名为Revue的Google TV机顶盒 。

Revue 整套包括 Revue 本体和 Revue 键盘,索价 $299 美元,单买键盘

的话是 99 美元。选购的 Logitech Mini Controller 和 Webcam分别是

129 美元和 149 美元。

Sony Google TV 电视机

结合Sony技术与Google TV的这台Sony Internet TV,装备了Intel ATOM

处理器。Sony 的电视一向是高价的代名词,这次在价格方面却出人意料地

走起亲民路线,Sony公布的这几款Google TV,价格在599~1,399美元之

间(24、32、40、46寸四种规格)。

Page 22: Mook-9

22 URBAN LOOK.com

在Air Foamposite One和Air Foamposite Pro受到市场的热捧获得成功之后,Nike在接下来一年推出了另一双以

Foamposite开发的顶级球鞋——被俗称为"钢铁"的Air Total Foamposite Max。这双由当时刚进入NBA没多久的超级中

锋Tim Duncan所代言的球鞋,虽然依旧延续了Foamposite良好口碑,但因为高昂的发售价和中锋不卖鞋的惯例,导致了

这双鞋在市场上惨遭滑铁卢,同时也暴露出了Foamposite这个材料技术所存在包括偏重和脚感太硬等一些缺陷,Nike之

后便在Foamposite的基础上推出了改良版的Flightposite系列,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耳熟能详的Air Flightposite 1和Air

Flightposite KG。

Air Flightposite 1的推出又是Nike篮球鞋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双鞋结合了Nike当时的顶尖科技,经过改良的

Flightposite更为轻质柔软,这也直接导致了当时Nike旗下的球星们几乎都穿上了这双鞋,也让此鞋的销售业绩一路长虹。

如同很多技术相同,在经过了Air Flightposite 1和Air Flightposite KG的辉煌之后,Flightposite系列便结束了其使命,

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而Foamposite也在以后的几年中每况愈下,之后所推出的Foamposite系列球鞋无法再回复之前的辉

煌,渐渐的被其他新科技所替代,直到后来有段时间市场上再也见不到使用Foamposite材质的球鞋。一直到最近几年,复

古风大行其道让Foamposite这项材料技术又重新被运动到了很多鞋款之上,像Nate Robinson在2009年获得扣蓝冠军时

所穿的Nike Foamposite Lite就是例子之一。而今年Nike所推出Air Force 1 Foamposite更是完美结合了这两个经典的名

字,并且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三模具工艺,将鞋面的接缝完全去除。使得整双鞋看上去更像一个艺术品,让Foamposite这

个传奇材质重新焕发了青春。

Nike Air Force 1 Foamposite(2010)

URBAN EDITORIAL FEATURE

Page 23: Mook-9

URBAN LOOK.com 23

喜欢Foamposite的人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便士”Anfernee Hardaway的球迷,我想最早关注到Fomeposite的可能就是

“便士”的球迷。1997年的季候赛,当时如日中天的奥兰多魔术队后卫“便士“Hardaway,脚上穿上了一双非常夺目的蓝色

奇怪球鞋,而这双鞋就是著名的Air Foamposite One,这双鞋是第一双使用了Foamposite这种发泡材料来制作的顶级球鞋,

无论从科技和球鞋的整体配制上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这以后就开创了Foamposite长达6—7年的辉煌时期,之后

的Nike的顶级篮球鞋都会使用Fomeposite。而在今年再次复刻的Air Foamposite Pro便是Air Foamposite One修改版,前者

较后者不同则是更为突出了Nike的Swoosh,而当年国内高达1800元发售价格也创造了纪录,使得笔者本人和当时很多喜欢此

鞋的人只能常常到店铺内瞻仰其美丽的身影,Air Foamposite One和Air Foamposite Pro的诞生也标志着篮球鞋的设计开始

进入了更后现代划设计的时代。

FROM ONE TO ONE从Foamposite One到Air Force 1 Foamposite

Nike Air Total Foamposite Max(1998)

Nike Air Foamposite One(1997)

Air Flightposite KG(2000) Nike Nike Foamposite Lite(2009)

URBAN EDITORIAL FEATURE

Page 24: Mook-9

先将土豆、洋葱、鲜虾和红椒拌

成色拉酱。

将拌好的色拉酱放在准备好的薯

片上。

把之前准备好的洋葱插在色拉酱

上,作为点缀,美观的作用。

这样土豆鲜虾芥末色拉就完成

了,薯片数量可根据人数和自己

喜好来控制。

日本芥末少许

色拉酱3勺

土豆2只

洋葱少许 (切沫)

鲜虾8只(水煮熟)

红椒(切丁)

薯片随意

调料:

原料:

24 URBAN LOOK.com

Page 25: Mook-9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位本土的西点厨师——Mr.Wu可不是这

么认为的,在他看来,很多西餐中的点心做法都有异曲同工的

地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份心用仅有的一些材料,去做好料

理。Mr.Wu平时在沪上知名的宾馆西餐厅上班,闲暇时喜欢自

己钻研菜谱,开发一些适合中国人食用的餐前与餐后甜点。这

次他推荐的两道甜点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超市里都可以

买得到的食材,经过他的加工之后,两道色香味俱全的甜点赫

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赞叹厨师高超的技术工艺时,也为这

个世界有着如此之多的美味佳肴而呐喊。

西餐,也许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是非常复杂的菜肴。需要很多的配料和

时间以及对不同料理不同做法的熟悉程度。在国外的许多影片中,我们

看到其实西餐厅的厨房间是分得很细的,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分工,一道

道菜式在这些厨师们的手中犹如妙笔生花般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由得

让人看着觉得眼馋。

URBAN LOOK.com 25

Page 26: Mook-9

橄榄油4勺

糖少许

盐少许

白醋少许

长棍面包

新鲜番茄1个

芝麻叶少许

葡萄干少许(用水泡开)

调料:

原料:

1::先将长棍面包切片,数量任意,人

数和个人口味来定。

2:将面包放入烤箱烤5-8分钟,面包

颜色发黄即可。

3:把之前的番茄和葡萄干拌在一起。

4:再将拌好的番茄和葡萄干盛在面包

片上。

5:摆上芝麻叶,浇上少量橄榄油。

6:大功告成,芝麻叶的作用在与美观

和美味,吃上去有股芝麻香。

26 URBAN LOOK.com

Page 27: Mook-9

URBAN LOOK.com 27

Page 28: Mook-9

28 URBAN LOOK.com

中心和边缘,永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比如我们在一

张简略的上海地图上标注出参展的每一位艺术家的工

作室位置,很容易发现一个特点:上海的这些艺术家

大都分散而独立,没有一个地理意义上真正聚集的区

域中心,相对于北京或者西南,独处,不怎么扎堆的

工作环境;享受,却保持低调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好

像是上海这座城市遗留下来的一种性格,如今渐渐成

为长期在上海生活的艺术家们的一种普遍的生态。尽

管一些优秀的艺术家生活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而

从另外一个坐标角度来看,艺术家自己的工作室,对

于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中心?

无论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房间或是几百个平方米的仓

库,对于艺术家个人而言,那就是一个私人的,甚至是有

点秘密的“广场”。他们围绕着这个广场生活,在这里冥

想和劳作,偶尔举行聚会或接待访客,散放在那里的作品

是这个广场的风景。其实老实说,有时候参观一个艺术家

的工作室甚至会比阅读其作品来得有意思一些。这或许意

味着一种窥私欲。而从另一个角度说,艺术家的纯粹,使

得其作品难免古怪、偏执并不为了讨好观众,但是艺术家

的工作室,无论千奇百怪,多多少少总有一点儿人情世故

的温度,于是生动、敏感,也可以说是一件更大的作品。

这个展览邀请了上海十六位不同年龄段的艺术家,他们

不仅把作品带到展厅,还将他们工作室的照片一同展

出——这就像在使用谷歌地图,以不同的坐标进入不同

的空间观看,为观者开放了另一个窗口,不单单是看到每

个艺术家完成后的作品,而可以通过艺术家工作室的照片

进一步了解这件作品诞生的环境和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这

会是一种有意思的文献。同样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同

的艺术家将作品带到这个展览,展厅现场则又成为了一个

临时的“广场”。

01.蒋崇无 -《归零 — 嘀嗒、嘀嗒》

02.倪有鱼 -《银河计划:147号星》

03.任艳 -《平衡》

04.韩峰 -《美好时光 — 芭比》

05.邬一名 -《McQueen》

06.韩子健 -《指月2》

07.周隽 -《急需灌溉2》

08.柴一茗 -《无题 - 6》

09.何赛邦 -《风景3》

10.韩锋 -《大飞机》

11.夏阳 -《一色》

12.王雁玲 -《不见》

13.林清 -《仪表8》

14.于吉 -《原点》

15.丁蓓莉 -《航-10》

16.蔡广斌 -《癔》

01

04

06

02

05

07

10

13

11

14

09

12

1615

03

08

Page 29: Mook-9

URBAN LOOK.com 29

艺术家总是被视为独立、孤独、自我的一种群体。

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广场”,让人感觉神秘而不可接近。

可是,当这些“小广场”在艺术领域的地图上济济一堂,

或许会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震撼与精神共鸣!

展出信息

参展人员:何赛邦、韩峰、蔡广斌、柴一茗、邬一名、夏阳、蒋

崇无、韩锋、丁蓓莉、韩子健、王雁玲、周隽、林清、任艳、倪

有鱼、于吉

展览时间:2010年10月22日—11月12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

地点:东廊艺术 上海莫干山路50号6号楼5层

艺术家们的“广场”效应直击“广场”展

Page 30: Mook-9

30 URBAN LOOK.com

这一次展览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广场”,这个定位也可

以说是整个展的中心思想。能否简单谈一下原因何在?

“中心”和“边缘”,永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坐

标下“广场”呈现出不同的含义。比如这次展览邀请的艺

术家们,很多人的工作室并不在市区中心,那么他们好像

是远离“广场”的,是边缘的,但相对于每个人自己的生

态而言,自己的工作室又是一个绝对私人的广场,艺术家

日常的中心围绕在这里,作品完成后最初陈列和展示也是

在这里。而策划一个展览,反映艺术家不为人知的工作环

境和状态,并邀请大家从城市的四面八方将作品带入到展

厅,展厅则又成为一个新的临时性的“广场”,这种多坐

标,多角度的选题应该是有意思的。

本次展览以年轻艺术家为主体,这是否意味着当今艺术界其

实越来越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发展并希望为他们创造出更好地

艺术环境?同时,展览的艺术家基本都是上海本土或在上海

发展的。这是否也是此次展览想表达寓意的一部分?

其实这次展览的艺术家各种年龄段的都有,从50年代的到

“80后”。我们并不想做一个特别强调年龄的展览,没有

“中坚”“几零后”“新锐”这些词,艺术有一个发展的脉

络,但是应该和资历啊年龄什么的没有直接关系。这次参展

的艺术家虽然全部生活在上海,但不一定都是土生土长的上

海人,而即便是外地艺术家在上海生活久了,多少也会沾染

一点上海的习性,比如不喜欢扎堆,很“独”,不像北京、

四川那么喜欢热闹。这个展把大家聚集起来,基本上算是反

映了当代上海艺术圈的一个个小切面。

01.周隽

02.柴一茗

03.蔡广斌

04.蒋崇无

05.何赛邦

06.任艳

07.韩峰

08.韩子健

09.林清

10.夏阳

11.韩锋

12.于吉

13.邬一名

14.王雁铃

15.倪有鱼

16.丁蓓莉

“广场”艺术展此次展览的艺术作品风格与形式非常多样化,跨度也比较

大。在整个布展期间是如何很好地在一个空间内去协调好

艺术作品之间的“感觉”呢?

在挑选艺术家的最初就对他们的作品、风格有所了解。虽

然作品形式涵盖了架上绘画、装置、雕塑、摄影,风格手

段也各不相同,但是整体上气息很通透,这很重要!这个

展里的很多作品往往体现一些微妙含蓄安静的东西,同时

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的关注,整个展厅的空间也很干净,所以我们没有邀

请艳俗的、恶搞调侃的作品。

这次不仅把艺术家的作品带入展厅,还将他们工作室的照

片一同展出。这在以往的展览中是很不常见的!所以是否

可以简单谈一下原因何在?

我们除了想让艺术家把作品带入展览以外,还希望通过一

同展示艺术家工作室的照片,使得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艺术

家的日常生态,从而体会不同的作品和其诞生的环境之间

存在着的某种关系。这是整个选题中很重要的一块,它使

得展览不仅仅只是在展厅里挂上作品,而更重要的是呈现

出一种文献性。

人们通常会把70、80的年轻艺术家与怪诞、癫狂、傲慢、

孤独之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原因何在?那在此次的展览

中,是否可以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认识?

这是一种偏见!我想,观众对艺术了解得越多,越能体会

到艺术之间的个性差异仅仅发生在个体之间。

01

09 10

05 08

12

1615

11

06

04

02 03

07

13 14

Urban “广场”艺术展

Page 31: Mook-9

URBAN LOOK.com 31

Page 32: Mook-9

32 URBAN LOOK.com

时光交错,如今灯光已不再单纯用于照明,更多地在灯光

设计中体现其的艺术特质从而为人们带来美与情的享受。

Ingo Maurer,这位有着知识分子的外形,和哲学家气质

的德国灯具艺术家。在白炽灯泡诞生的100多年后,将灯

光变为了点亮生命艺术的天使。至今为止,他设计并制作

了超过120件灯具和照明系统。从1966年他设计的第一

盏灯Bulb,你就可看出他与众不同的审美理念。Bulb桌

灯,传统梨形灯泡的夸大复制,直接而率性的灯光诠释手

法,造形简单却极具冲击力,一般灯具设计无非是想方设

法地把「灯泡」遮蔽起来,Bulb赤裸裸的震撼力,展现了

Maurer单纯的美学思维。Maurer因为在意大利威尼斯的

小旅馆里,凝视着天花板垂吊而下的灯泡,毫无矫饰的纯

粹之美,敬佩爱迪生的伟大发明,因此有了创作Bulb的

构想。漫画里常常见到,当灵感乍现,总会在脑袋边浮现

一个灯泡!这件作品无异有着多重隐喻,无限遐想。初试

啼声后的佳评鼓舞了年轻的Ingo Maurer,从此激情投入

了光的魔幻世界,结合团队技术研发,创造无数感人的作

品,证明「光」可以藉极简的细节处理,来传达隐含背后

的狂野创意,反映出作品本身的煽动性与幽默感。

他称自己为光之惑者the seducer of light,Ingo Maurer的

作品素材多元,富含实验性与挑战性,像是个炼金术师怀

抱化平凡为神奇的强烈企图,例如:陶瓷碎片、瓶罐、纸

片、羽毛、铝箔、刀叉……,但他并非仅将材料任意组构,

而是克服了种种的技术挑战,每一个看似随性偶发的细节

处理,其实都是严谨精确的考虑计算,以理性科技来成就

感性表达。Ingo Maurer擅长自生活中取材,身边熟悉的、

寻常的物品一旦被转化成发光体,很容易让人惊讶之后旋

即会心莞尔,继之诱发出种种的故事联想。他的作品打破

机能与艺术的界限,天马行空的创意拥有黑夜闪电般的震

撼力量,从灯具造型到光影雕塑,甚至灯蕊研发,其创意

与影响力,出道至今将近半世纪,无人可望其项背。

Ingo Maurer的作品,并不存在于现代设计的范围中,他

既不是现代,也不是后现代主义。Ingo Maurer的设计完

全表达自我的思考,是极具视觉感及功能性的产物。因为

创作不可预测,也不能被定型,所以总是出乎诗人意外,

给人无法形容的惊喜。作品极具视觉感及功能性,此外,

其为Chanel、Dior、三宅一生所规划设计的秀场灯光与

装置艺术,更使他成为结合艺术、时尚、科技三位一体的

「光之诗人」。

爱迪生首次将光明带给了世界,可谁又何尝想到,ingo

maurer用心中的灵光,给平凡的灯具,点亮非凡的诗意,

将简单的光明变成了艺术。

Page 33: Mook-9

URBAN LOOK.com 33

灯光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仅用来照明,

更多的是用来美化生活环境和张扬自我个性。灯替代火照明是人类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

但在篝火、松明、动植物油以及燃气还是主要照明方式的19世纪初,电流都还是以新鲜事物,

用电来照明更无疑是天方夜谭。一直到1879年,爱迪生藉白炽灯泡帮世界征服黑暗,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与社交模式,使得人们有了光明的希望和美好生命的向往。

的灯影魅影

Page 34: Mook-9

34 URBAN LOOK.com

用中国传统文人水墨的技法,去表现当代纽约、伦敦、上

海等大都市,这本身就是理想致极的创意。这是中国山水

画的后现代主义。

在艺术家的笔下,纷繁嘈杂的城市在略显陈旧色调的绢本

上,呈现出的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心存平静”、“和

物欲城市保持距离”,是他创作城市山水画的基本要诀。

这种审美上主客融合、心物一体的造境,正是徐建国对中

国传统山水画最精要的继承。

在其独创的艺术创作中,融合了意象主义,浪漫主义。

超现代主义等多个艺术领域,有感而发是他创作的焦

点。他身居异乡、游历各地的经历,使得作品的主题涉

猎广泛,融合了中西方文学与艺术的精髓,完全个性化

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丰富性。其油画作品汇集了东西方

的艺术传统,将东方的抽象画法和西方的色彩艺术融入

到画作中,打破了当代艺术的边界。

如今,城市生活快速运转,画家想通过作品传达一个理

念:怎么看待城市?他去过世界上许多城市,考虑怎么表

现城市山水?试图表达平淡、儒雅的心态。需要静下心

来,潜心琢磨。如何表现城市的性格、精神?城市空间,

有天、地、人,不同风格的建筑组合。画家试图用古典形

式表现现代城市生活,展现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图景,贯

穿都市生活的人文关注。如何体现虚实关系、气韵、色

彩?通过作品,寻找自己,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表现民

族精神。画家受传统的影响很深,又接受了很多现代的技

法,要从里面冲进去,从外面拉回来。两度空间,包括平

面形体、空间分割。这里有多种绘画语言,把中国的材料

与西方的体裁相结合,把握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

细观艺术家的城市作品,细密的线条和墨韵仿佛是弘大诗

篇的字母和语法,在绢本上浅浅勾勒出城市的房屋、道

路、桥梁等基本元素,成群或单独组和于画面中。然而,

当把这一整副画卷铺陈开来的时候,这些元素仿佛即刻被

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起来。这种视觉上的感受很容易让

人联想起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简笔写意,简单,纯粹,却给

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中西合璧的中国山水画,室传统与现代结合,是中国水

墨与矿物颜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带来深刻的启

迪。徐建国,用他的艺术求索唤起我们用一种批判的艺

术眼光来感受世界。

Page 35: Mook-9

URBAN LOOK.com 35

艺术家笔下的城市,既是现实的写真,又是理想的构筑。

用理性的双眼去诠释感性的情感,勾勒出一幅幅中西文化碰撞的强烈画作,去跨越当代艺术的边界。

超越当代艺术中西合璧的后现代主义

Page 36: Mook-9

36 URBAN LOOK.com

谈到“反应”,一般是指动物对内外刺激做出的一种回

应,如果是人,通常也是针对人的神经和本能。至于艺术

创作和欣赏,人们一般不会使用“反应”这个概念,因为

大家都认为艺术是人深思熟虑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用

“反应”这个概念显然是对人和艺术的贬低。但作品的创

造者们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今天的人恰恰需要注

重自己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的丧失恰恰是当代人面临的

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如对喜怒哀乐、春夏秋冬等生命表

现反应的迟钝等等,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的变异和退化。

身处在现实中,社会文化、知识取代了人的自然本能,结

果使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生命和自然的联系。艺术家们之所

以在这次展览中使用“反应”这个概念,就是希望强调人

的本能和自然属性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当然,这并不

意味着是他们在这次展览中展示的作品就已经实现了向自

己本性和本能的回归,或者说在此选择“反应”,至少可

以表达艺术家们向这一方向回归的愿望和努力。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为了最大可能地唤醒自己的直觉和

本能,艺术们会努力排除任何杂念的干扰,直到让自己进

入到一种没有思想的“虚无”状态,只有这样,真实的生

命需要才有可能实现真实的流露。一旦见到这种真实地流

露,他们便会获得一种安慰,即使流露出来的形式常常是

一种焦虑、挣扎、冷漠和空虚,但它们毕竟是属于自己真

实的生命。

此次的作品,就是自己与自己生命、自然、社会联系

的见证,在这个见证中,既感受到了自己的困境,同

时也察觉到了一线光明。在这个困境和光明中,看到

了自己生命的欲求,以及阻碍这些欲望实现的重重障

碍。为此,他们不得不寻求超越,虽然在实现这种超

越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异常艰难。艺术们在此选择

“反应”,就是希望通过某种形式来激发生命的潜

能,并通过这些潜能来抵御和超越那些阻碍生命自由

生长的力量。

陈墙二十多年来沉浸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不停地探索,他

为什么如此迷恋属于他的那个抽象世界?在我看来,这

都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生命的存在,虽然这种存在最后只剩

下了一种纯粹的视觉,但也正是这种纯粹视觉的表现,才

让我们领略到了陈墙的一种坚持和不愿放弃。我曾对陈墙

说:“你这些抽象形式是美丽的,但在这些美丽形式的背

后隐藏的却是一种悲剧。”这既是陈墙的悲剧,也是上海

的悲剧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悲剧。

生命是一种循环,文化也不能例外。我们相信,当一种文明

进入到一种绝境时,唯一的出路也只能是循环了,这就是

有与无的循环,生与死的循环,痛苦与快乐的循环。当然,

这种循环常常会表现出它的残酷,但这一切又都是为了生命

的继续,从这个意义上说残酷恰恰又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一种

必须,或者说,自然本来就无所谓残酷可言,在这里所说的

残酷,其实也都是我们社会的生产和制造,若要消灭这个残

酷,尊重自己的反应,也许这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1.《炮.弹》

2.《炮.弹》

3.《美好时光》

4.《Work 09-1》

5.《Work 07-66》

6.《Work 07-37》

1.3. 4.

2.5. 6.

Page 37: Mook-9

URBAN LOOK.com 37

回应与被回应是生命中一种互动符号,而反应则成为了这种互动符号的休止符。

如同四季的不同,我们也会伴随着内心情感的起伏而产生微妙地“化学”反应,一种关乎于生命最本能的反应艺术。

生命本能的反应艺术反应-生命-艺术

Page 38: Mook-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