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 Th Effects of Tai Chi Chuan Exercise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middle age and older adults 指導教授:章美英博士 生:江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Aug, 2008

National Taipei Co llege of Nursing - irlib.ntunhs.edu.twirlib.ntunhs.edu.tw/retrieve/1412/097NTCN0687001-001.pdf · 萬安老師提供太極拳研究上多項研究心得及報告,使研究進行更加順利、論

  • Upload
    others

  • View
    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National Taipei College of Nursing

    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

    Th Effects of Tai Chi Chuan Exercise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middle age and older adults

    指導教授:章美英博士

    研 究 生:江 惠 如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Aug, 2008

  •     1

    誌謝

    本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章美英所長的指導與鼓勵,

    使我在學術的探索及問題的解決上獲益良多。尤其是老師在指導時的耐心及

    教學治學的嚴謹態度,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典範。感謝楊瑞珍老師的指導,提

    供收案時的意見及統計上的種種觀念,使本篇研究結果能順利完成。感謝呂

    萬安老師提供太極拳研究上多項研究心得及報告,使研究進行更加順利、論

    文撰寫更加完整。

    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要感謝的是北市五常里的黃里長,有他的熱心協

    助及場地提供,此研究收案才能順利完成。同時也要向參與此次研究的里民

    們獻上我誠摯的感激,有他們的配合才有本篇論文的產生。感謝太極拳養生

    協會的邱敏祥及吳文良教練在太極拳的指導與協助,才能使課程得以順利進

    行。

    此外要謝謝所辦俐含,在資料收集及討論時,都能迅速進行連絡及建檔

    傳遞。最後,更要謝謝的是同窗共甘苦的同學如錚姐,有她勇往直前、樂觀

    進取的鼓勵,才能在研究的道路上,迎向每一次的挑戰。無論如何,感謝兩

    年來在求學過程中曾給我幫助的每一個人,謝謝您們!

  •     2

    目錄

    誌 謝

    摘 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13

    第三節 研究假設……………………………………………………….13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太極拳對於人體的影響……………………………………….14

    第二節 太極拳簡介…………………………………………………….24

    第三節 楊式太極拳的特色…………………………………………… 26

    第三章 研究架構

    第一節 研究架構……………………………………………………….27

    第二節 名詞界定……………………………………………………….27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3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工具……………………………………………….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38

    格式化: 項目符號及編號

  •     3

    第五節 倫理考量………………………………………………….…..41

    第六節 資料統計及分析……………………………………………. ..42

    第五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43

    第二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介入後第六週平均值差異的比較(F test)…

    ………………………………………………………………..47

    第三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介入後第十二週平均值差異的比較(F test)…

    ………………………………………………………………....51

    第六章 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對太極拳訓練的焦慮狀態、體脂(BMI)、腰圍影響

    之探討…………………………………………………………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對太極拳訓練的心率變異度以及經絡能量影響之探

    討………………………………………………………………6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5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69

    參考資料

    中文部份…………………………………………………………………...71

    英文部分…………………………………………………………………...80

  •     4

    附錄

    表目錄

    表一 良導絡測定點………………………………………………………28

    表二 研究設計……………………………………………………………30

    表三 楊氏太極拳鄭子 37 式……………………………………………..32

    表四 貝克焦慮量表分類…………………………………………………35

    表五 資料處理及分析表…………………………………………………41

    表六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之卡方檢定…………………………...42

    表七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生理資料心臟自律神經活動平均值差異比

    較…………………………………………………………………….43

    表八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44

    表九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六週生理資料心臟自律神經活動平均值差異比

    較(F test)………………...……………………………………….46

    表十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六週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F test)…….47

    表十一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十二週生理資料心臟自律神經活動平均值差異

    比較(F test)………………………………………………………49

    表十二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十二週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F test)…51

  •     5

    表十三 實驗組與對照組 BMI 下降人數對照表……………………...……52

    表十四 實驗組與對照組腰圍下降人數對照表……………………...…….53

    表十五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收縮壓下降人數對照表測……………………54

    表十六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舒張壓下降人數對照表………………………55

    表十七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正常生物能量人數對照表……………………56

  •     6

    圖目錄

    圖一 研究架構…………………………………………………………….27

    圖二 收案流程圖………………………………………………………….39

    圖三 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之體脂改變趨勢圖…………………….52

    圖四 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之腰圍改變趨勢圖…………………….53

    圖五 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之收縮壓改變趨勢圖………………….54

    圖六 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之舒張壓改變趨勢圖………………….55

  •     7

    摘要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已達 9.86%,其中 73

    %的老年人至少有ㄧ種慢性病,其中更以心血管疾病佔第一位。而隨著社

    會與醫療科技發展、生活水準提升以及平均壽命延長,人們因此愈來愈關

    心自身的健康。美國疾病防治中心也提出許多慢性病如心肺疾病是因為缺

    乏身體活動所導致的,而太極拳運動是一種普遍流行於中國的養身運動,

    可視為目前最佳的健康長壽良方,在高齡化社會中,太極拳能夠發揮健康

    促進的功能。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影響。

    本研究方法採用類實驗設計(Qusai experimental design),共 62 位健康之

    中老年人參與本研究,其中 30 位健康中老年人為實驗組(平均年齡 54.6±7.95

    歲);並且以 32 位同齡健康且無規律運動之中老年人為對照組(平均年齡 58.09

    ±11.33 歲)。實驗組執行為期三個月,每週接受 3 次,每次 45 分鐘的太極拳

    運動鍛鍊。使用工具(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和貝氏焦慮量表、心率變

    異度及良導絡值)經信度測定後進行相關資料收集,總計進行三次資料收集,

    包括前測、後測(訓練第 6 週)及後後測(訓練第 12 週)。統計資料以敘述

    性(平均值、標準差、百分比及卡方檢定)及推論性(t 檢定、ANCOVA)統

    計分析結果。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在身體質量指數、腰圍方面,實驗組在鍛鍊太極

    十二週後,腰圍及身體質量指數明顯的比控制組下降且達顯著差異(p<.05)。

  •     8

    但焦慮指數,兩組無顯著差異。(二)在心率變異度檢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

    組與對照組在平均心跳(Mean HRT)、總能量(Total Power; TP)、正常心跳

    間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beats; SDNN)、低頻功率

    (Low frequence; LF)、高頻功率(High frequence; HF)及高低頻功率比(LF/HF

    ratio)皆無顯著差異(三)第十二週收縮壓及舒張壓皆達顯著差異(p<.05)。

    (四)分析生物能量(經絡儀)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十二經絡能量,皆

    未達顯著差異(p>.05)。

    關鍵詞:太極拳,心率變異,焦慮,經絡,老年,腰圍

  •     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partement of Health R.O.C, the elderly now constitute

    9.86% of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 Seventy-Three percent of them have at least

    one chronic diseas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though quality of life is enhanced and expectancy is prolonged. More

    and more people, therefor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lth. Tai Chi Chuan (TCC)

    is very popular and distinct conditioning calisthenics in Oriental countries. Regular

    exercise can serving as the best current prescription for a long and healthy life. In

    an ageing society, TCC may be to promote health or offer comfor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CC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y in the

    aged subjects.

    The research adopts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 sixety two healthy

    active elderly volunte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 30 were regular TCC

    exercise, mean age 54.6±7.95 yrs and 32 were control group, mean age 58.09±

    11.33). The TCC group received a regular schedule on TCC training ( 3 days per

    week, 45 minutes a day) for twelve weeks. The tools (Body Mass I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 Heart Rate Variaility; HRV,

    Meridian Energy Analysis) passe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s were used for

    related data collection. Outcome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included

    ( two measuring points: 6 weeks after training and 12 weeks training). After

    descriptive( average value, standard variance, percentage, pearson test) and

    inferential( t test, ANCOVA) statistics analysis.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the data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in the third time (p<.05). It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BAI

  •     10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5). The blood pressur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5). SDNN (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beats), TP (Total Power), LF (Low frequence) ,

    HF(High frequence), LF/HF ratio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5). In addition , bio-energy of meridia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5 ).

    The Conclusion is TCC was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blood

    pressure(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in

    elderly over a 12 –week period exercise. TCC were also found no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o heart rate variaility and bio-energy of meridians.

    Key words:Tai Chi Chuan, Heart Rate Variaility, Anxiety, Meridian, elderly, waist

    circumference

  •     11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隨著環境的變遷、人口結構的快速變化,台灣高齡化社會的現象越來越

    明顯。行政院衛生署(2001)資料顯示,台灣地區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於民

    國 89 年佔總人口數的 8.53%;而民國 92 年已上升為 9.1%,推估至西元 2051

    年老年人口可高達 23.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也提出民國 95 年

    老人人口為 10%,推估至 103 年將增為 13%,之後快速上升至民國 140 年的

    37%。因此,如何使老化過程中更為健康減低疾病的發生率,是當今高齡化

    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況且許多先進國家在進入新紀元之際,亦強調心

    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就是告訴我們,二十一世紀的最大疾病可能是心理疾病,

    據統計臺灣每年有二百多萬人有病態的焦慮,約有 10%的民眾已經到焦慮成

    疾的程度(蕭,1999)。許多研究均證實參與運動,能在生理上、心理上、

    社會功能上獲得實質幫助(簡譯,2002)。

    已有多方研究證實運動對健康促進、預防疾病有相關,但根據我國體育

    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台灣地區有規律參與休閒運動的民眾只佔 24.8%(行政

    院體育委員會,1999),仍屬少數。論及運動人口的比率,台灣地區成年人

    每週運動 1.5 小時以上者有 29%(高、黃,2000),換言之,成年人有 70%

    每週運動時間少於 1.5 小時,但是成年女性運動人口的比率比男性少,運動強

    度也比男性低(高、黃,2000)。根據國民健康局民國 94 年針對台灣地區 18

  •     12

    歲以上民眾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近四成六國人(男性 46.01%,

    女性 46.53%)沒有做運動的習慣(國民健康局,95 年 9 月 6 日)。雷(2003)

    的研究中顯示,中年婦女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僅占 22.1%,並未達到行政院衛

    生署於 1993 年訂定的「國家六年保健計劃」中,希望成人規律運動人口比率

    達 40%的標準。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00)也提出許多慢性病如心肺疾病、癌症與糖尿病的死亡人口中,每

    年大約有 30 萬人是因為缺乏身體活動與營養不良所導致的,再則,體能活動

    的不足,不僅會促使慢性疾病提早發生,也會致使人體的心臟、血管、肺臟

    及肌肉骨骼系統無法發揮良好的功能(王,2000),由此可見身體活動對健

    康促進的影響很大。

    但是,何種運動最適合中老年人呢?台灣地區高樓林立,地狹人稠,如

    何選擇一種不受天氣、空間的影響,而且又符合國人的運動特性,為大眾所

    能接受的,才能將全民運動推展出來,促進大眾身、心及社會的全人健康狀

    態,進而提升民眾生活品質。因此若能發展一種可以自行在家中運動、簡易、

    無運動傷害的運動,進而能達到全民均健的目的。綜觀之,太極拳不受空間

    太大限制、不需設備、不費金錢(Wolf & Coogler, 1997),適合推廣成為國

    民健身運動,尤其適合中老年人(呂,2004)。對於老年人口持續成長、醫

    療支出增加的台灣社會,太極拳或許可成為社區預防醫學、防止老化的有利

    工具。而楊氏太極拳它的運動特點和風格是招法清楚,動作規整,速度均勻,

  •     13

    圓活連貫,虛實分明,柔和舒展,演練起來在舒柔中顯示形象,在寧靜中體

    現大氣迫動作和緩,重視大的肢體動作,適合各種年齡層及身心狀況之個案

    (陳、顏,2002)。故此次研究,便以楊氏太極拳為介入措施進行討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探討太極拳鍛鍊對腰圍、身體質量指數的影響

    二、探討太極拳鍛鍊對焦慮狀態、心率變異度的影響。

    三、探討太極拳鍛鍊對經絡能量的影響。

    第三節 研究假設

    ㄧ、接受太極拳運動措施者在介入第六週、第十二週其身體質量指數與

    腰圍的降低作用明顯優於對照組

    二、接受太極拳運動措施者在介入第六週、第十二週其良導絡值明顯優

    於對照組

    三、接受太極拳運動措施者在介入第六週、第十二週其心律變異度明顯

    優於對照組

    四、接受太極拳運動措施者在介入第六週、第十二週其焦慮程度的降低

    作用明顯優於對照組

  •     14

    第二章 文獻查證

    第一節 太極拳對於人體的影響

    許多研究指出太極拳有益多種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測量的效果。太極拳

    是傳統東方文化中運用大腦意識的作用,透過自我鍛鍊的活動,對身體實行

    自我調節的經驗總結(曾,2002)。而且練太極拳可以影響大腦中自主神經的

    總樞紐下視丘,控制血管通透性及增加末梢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幫助放

    鬆、提高神經系統的協調能力、調節內臟與紊亂的機體功能、改善睡眠品質、

    呼吸系統功能、提高免疫力、預防心血管疾病、增加神經感覺系統的敏銳度

    進而減少藥物的劑量,比單純藥物治療提供更大的健康照顧(曾,2002;陳,

    2004)。以下就中西醫觀點探討太極拳對人體之影響:

    一、中醫觀點:

    經絡,即人體「氣」運行的通道、經脈與絡脈的總稱,縱走者為「經」,

    橫走者為「脈」,並以臟腑為基礎,分布於周身,通達表裡,貫徹上下,互相

    聯繫,聯成內外統一的有機整體。也就是說,當發生病變的情況,他能反映

    出若干病理現象,同時又是在治療上發揮藥效性能、感受器械等刺激的通路

    (陳、許、劉、許、翁,2003)。賴(1985)指出,1950 年日本京都大學生理

    學教授中古義雄博士,以腎臟病患者進行皮膚電阻研究時,發現人體咽喉通

    過乳內側透過腹部,再經過腳的內側到腳底的線上,排列著電流容易通過的

  •     15

    點,取名為皮膚通電良導點,並簡稱『良導點』(Rodoten),而將這些點用假

    想的線連接起來,取名為皮膚通電良導絡,簡稱為『良導絡』。良導絡的數量

    與分布,在人體左右兩側個分部 12 條良導絡,這 24 條良導點的位置與中醫

    醫學中經穴的部位幾乎一致,同時也發現良導絡循行路徑和中醫針灸學上十

    二原穴也大多是一致的(翁、張等,2001)。由於穴位已被證實具有低電阻、

    或高導電量、高振聲及較周圍部位更易反應出體內變化,而原穴又是臟腑原

    氣所經過和留止的穴位,可反應體內五臟六腑的變化(賴,1994)。經由電流

    刺激穴位,使身體過盛得以宣洩,過須得以補;而良導絡乃運用針灸原理而

    發明,經云:"臟腑有病,皆取其原"。原者原穴也,臟腑無病,經絡經氣血調

    和而暢通無阻,有病則氣血必有所阻,以此原理其阻高所測數值則少而低,

    其阻低則所測數值則多而高(盧,2004)。依據 12 經絡對應人體內臟及相關

    器官的變化發現,外在環境刺激會引起內臟器官產生反應,或者人體內臟不

    健康產生病變時,會經由自律神經系統的反射或傳遞,反應在連貫的經絡及

    體表的皮膚穴位上,藉由觀察良導點上的電流變化,以探知人體經絡的反應,

    來判別人體健康的狀況,此為良導絡的基本理論(翁、許,2001)。研究指出,

    經絡現象是交感神經活動在體表的反應現象,可藉由皮膚電阻值的變化來了

    解交感神經的興奮程度,在交感神經興奮時則電阻值減少,交感神經抑制時

    則電阻值增加(張,1988)。

    曾(2001)指出,中古義雄博士對人體經絡的臨床研究,發現人體內臟

  •     16

    器官在異常或疾病時,會經由自律神經反射在皮膚表面的經絡走向上,因此

    透過「良導絡生物能量檢測系統」可檢測出皮膚表面的電阻變化,並進一步

    判斷人體內臟器官的狀態與變化,良導絡值過高表示經絡的交感神經處於興

    奮狀態,良導絡值低則表示經絡的交感神經處於遲緩的狀態,因此過高或過

    少都是表示著一種病態。了解病患經絡臟腑的虛實情況良導絡診斷儀在臨床

    上可以幫助,也可以用來評估病患全身新陳代謝狀態、元氣、精神與氣血,

    進而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治療(朱,2005)。

    鄭(2001)針對香功修練前後十二經絡良導點分析中,探討修練香功前

    後的良導絡值變化情形,結果發現,人體個別十二經絡之良導絡值會因為修

    練香功前後而有明顯的變化,且修練後顯著高於修練前。Kennrth(2003)利

    用良導絡量測系統評估個案經氣功介入前後,其良導絡值改善之情形,實驗

    結果顯示人體經由氣功介入前後,其良導絡值確實有改善情況。

    經由以上學者使用良導絡儀來探討介入措施後,發現經絡與臟腑間有其

    關聯性存在,而良導絡儀可作為量測的工具,因此此次研究中以良導絡值來

    觀察介入太極拳運動後之效應。

    二、西醫觀點-生理方面:

    心率變異性是在竇性節律下,心跳與心跳間的時間間隔變化,包括受呼

    吸、血壓、內分泌、情緒反應等生理因素影響,導致心率升高或降低的生理

  •     17

    節律,亦涉及自主神經系統與心臟竇房結的相互作用。能有效測量 HRV 變

    化,應用於各種臨床研究和應激反應管理中,幫助分析及評估受測者的精神

    壓力負荷和心理情緒狀態。心率變異度的質譜分析(Heart Rate Variaility; HRV)

    已被證實可用來代替自主神經系統的相關性,它反映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

    的平衡狀態。心率是指心臟跳動的頻率,單位是 BPM(Bit Per Minute),而變

    異度是每個心跳時間間隔上的差距,因此心律變異度就是心臟跳動的頻率與

    心跳時間間格上的程度變化(Cowan, 1995)。分為時間域分析(Time domain

    Analysis)即 SDNN (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to normal beats):正常心跳間

    期的標準差,若 SDNN 數值低落表示自律神經調節能力降低、無法抵抗內在

    及外在環境的變化、對情緒/身心壓力無法適當調節和身體虛弱。自律神經系

    統反應在心電訊號中頻域的部分,主要分成三種頻帶,包括來自末梢血管舒

    縮張力的調節,與溫度調節有關的極低頻能帶(very low frequence; VLF,

    0.02-0.09Hz)、與壓力受器的感壓反射調控與血壓調控有關的低頻能帶(low

    frequence; LF, 0.1-0.12Hz),以及和呼吸有關的高頻能帶(high frequence; HF,

    0.3Hz),而高頻能帶可當作副交感神經活性的指標,從而建立心率變異度可

    以反映自律神經活性的基礎(陳等,2000)。藉由三個頻帶能量的變化,來評

    估自律神經調控的情形,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心血管系統節律現象的維持與

    調控都與自律神經系統關係密切(張,2004)。精神壓力會造成情緒上的不穩

    定,如焦躁、憤怒及不滿等負面情緒,影響到自律神經系統,刺激交感神經

  •     18

    及副交感神經活性的增減,並反應在心率上,自律神經系統控制各器官的活

    動狀況,也接收人體各個器官帶來的訊息。R.J. Leor-Librach(2003)對老鼠

    施用心臟刺激藥物,控制心率增加速度,發現心律變異訊號中及低頻振幅變

    化與交感神經興奮有關聯性。已經有學者証實心律不整或心血管疾病的症

    狀,都伴隨著交感神經的活性增加,或是副交感神經活性的減少(陳、蔡、

    羅、蔡、鄭,2005)。劉等(2002)及 Vallejo 等(2006)使用 HRV 分析發現

    可量化且有效性的評價自律神經功能狀態,並可作為心血管疾病預後觀察指

    標,心率變異指標過低有較高的危險發生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 Shusterman

    等人(2005)研究在精神壓力與生理回饋的狀態下,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強

    弱,可當作承受壓力大小的指標。此外,傅(2006)利用心率變異各頻帶能

    量的變化,針對受測者進行精神壓力試驗以紀錄受測者之心電訊號及掌溫變

    化,結果發現,在精神壓力環境下,高頻能量會大幅下降,低高頻比會明顯

    上升。因此可知精神壓力較強烈時交感神經的活性相對會大幅增加,可作為

    評估精神壓力狀態的指標,進而輔助臨床相關檢測及診斷。

    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人體內部陰陽平衡失調的結果,如:慢

    或低沉的脈象、體表溫度較低,是屬於中醫體質的"陰";相反地,如果是跳動

    快速的脈象、較為濕熱的體表,是屬於中醫體質的"陽"。這恰巧與生理學中自

    律神經系統作用情形頗為類似(陳,2002)。陽的表現類似交感神經作用中,

    屬於低頻帶 0.04-0.15Hz,而陰的表現類似副交感神經作用中,屬於高頻帶

  •     19

    0.15-0.4Hz。換言之,「陽虛」由陽本身不足引起,或是陰亢盛結果,表現為

    畏寒、精神萎靡等;以現代醫學可能與人體各器官功能低下、能量代謝降低,

    表現在交感神經作用之降低,副交感神經興奮有關。「陰虛」由陰本身不足引

    起,或是陽亢盛結果,表現發熱、興奮、情緒激動等:以現代醫學可能與人

    體各器官功能亢進、能量代謝增高,表現在副交感神經作用之降低,交感神

    經興奮有關(陳,2002;蘇,2003)。

    廖(2004)探討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生物能量與心臟自律神經活動狀態

    之影響,以 10 位規律從事楊氏太極拳 64 式運動與 10 位坐式生活型態老人為

    受試對象,研究結果顯示,規律太極拳運動老人比坐式生活型態之老人有顯

    著較高的生物能量、顯著較高的副交感神經活動狀態與顯著較低交感神經活

    動狀態,由此可知,太極拳運動有延緩老年人生物能量衰退與降低心臟生理

    負荷度的作用。

    Lu(2003)探討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自律神經調節之影響,以 20 位從事

    楊氏太極拳 64 式運動的老人,每次進行 10 分暖身運動、20 分太極拳運動及

    10 分緩和運動後,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發現,短期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有增加

    副交感神經調節及降低交感神經活動的現象,或許是推薦給老年人很好的一

    種促進健康的運動。

    黃、郭、陳(1998)研究 14 位長期從事楊氏太極拳運動老人(平均年齡

    67.71±5.37 歲)拳齡為 3.5-15 年,每週練習至少 3 次,每次一小時以上及同年

  •     20

    齡男性及高血壓患者為對照組作為研究對象,結果指出太極拳練習者比未練

    習太極拳男性有較好的迷走神經及交感神經之控制能力,即長期從事太極拳

    運動可能產生徐脈的效果、在副交感神經活性退化現象有較緩減的情形,且

    交感神經活性亦較高,在心律變異度上太極拳組亦高於高血壓組。

    陳(2003)以心律變異分析儀探討丹道氣功之效應,以 35 位丹道氣功練

    習者測試發現,其心律變異指標上,低頻能帶高於對照組、高頻能帶亦低於

    對照組,表示丹道氣功可增強副交感神經活性或減弱交感神經活動狀態,在

    呼吸次數、心跳次數、收縮壓等均達統計上差異。

    三、西醫觀點-心理方面:

    運動對身心健康的促進已經有很多文獻加以證實,盧(2002)指出運動

    對身體有 106 種好處,其中在提升精神與心智活動方面就達到 21 項之多,其

    中包括能帶來樂觀、自信和自尊等正面認知和情緒因素。有學者研究指出,

    不論是對有氧或無氧運動組,施以 12 週實驗,結果發現對於焦慮和憂鬱具有

    極明顯的降低作用(彭、張,1997),在探討長期效應上,認為通常需要每週

    2 到 4 次,至少從事 2 到 4 個月的健身課程對改善焦慮較為有效(簡譯,2002)。

    張(1993)針對 24 位 A 型行為傾向護專女生進行 12 週楊氏老架太極拳

    第一段訓練,探討太極拳對 A 型行為傾向生理反應、壓力知覺及 A 型行為組

    型之影響,結果發現,在壓力知覺的情境特質上都有降低的情況,但在攻擊

  •     21

    敵意上,只有太極拳組才有降低的效果。更有學者在長期追蹤研究中發現,

    當初被分類為 A 型人格特質的受測者,其罹患冠狀動脈血栓症的機率是 B 型

    人格特質的 2 倍,發生誘發性心臟病的可能性為 B 型人格特質的 5 倍,經驗

    到致命心臟病為 B 型人格特質的 2 倍(許,2005)。而民國 95 年十大死因中

    冠狀動脈疾病就佔了四位,因此,減低 A 型人格者的壓力生理反應,可能減

    低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會。

    許(1996)以大台北地區從事太極拳運動的民眾共計 568 人為研究對象

    發現,太極拳運動者在特質焦慮及特質生氣兩方面的得分顯著低於一般成人。

    Ross 等學者(1999)評值 11 位完成 18 堂太極拳課程之老年女性,內容

    包括柔軟度、疼痛及情緒狀態等方面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在焦慮及疼痛感受

    部分有顯著改善。另外藍(2000)也提到太極拳可以減少壓力、焦慮及情緒

    障礙,改善平衡感及空間知覺,減少作惡夢情形。

    結論指出太極拳運動是適合健康的中老年人的運動方式。已有報告指出

    太極拳訓練可增加神經活動和生理功能的能力,這些變化可能藉由降低身心

    壓力和穩定人體,也就是經由神經內分泌來維持身體衡定(Myeong et al., 2000;

    陳、劉,2003)。林(2002)針對 20 位血壓介於 130-159/85-99 mmHg 之輕型

    高血壓患者進行 12 週的楊氏太極拳 108 式訓練後,血壓、血脂肪濃度、狀態

    性及特質性焦慮都有明顯下降。

    賀(1999)針對 24 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 12 位進行 8 週,每

  •     22

    週 3 次,每次一小時鄭氏 4 式太極拳訓練,結果顯示,運動組顯著改善了活

    動及說話時呼吸困難現象,同時顯著降低其負向情緒。

    陳、顏(2002)針對太極拳運動對慢性疾病症狀控制成效設計一系列橫

    斷式與縱貫式研究發現,太極拳訓練可降低輕型高血壓患者之血壓、血脂肪

    濃度、減輕狀態性及特質性焦慮,針對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患者則可提升

    其心肺功能、減輕其壓力與焦慮情形,對心肌梗塞患者可明顯降低收縮壓及

    舒張壓,亦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再活動及說話時呼吸困難症狀。

    四、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對人體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公佈的資料顯示,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dex; BMI)值的變化代表著體重與疾病、死亡間的關

    係,BMI 增加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機率也會增高(WHO,

    2003)。行政院衛生署(2007)公佈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二位心臟疾病、第

    三位腦血管疾病以及第四位糖尿病,都與肥胖危險因子有關,而且老年群體

    罹患慢性病的比率高達 56%,其中以心臟血管疾病居第一位(內政部,1997)。

    研究亦指出腹部肥胖是造成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危險因子,而腰圍的測量可作

    為腹部肥胖情況的指標,而腹部肥胖比體重以及 BMI 值更能反映罹患心血管

    疾病的決定因素(Ellis, 2001)。由以上研究得知,腰圍及 BMI 指數都是決定心

  •     23

    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此次研究針對太極拳運動對此兩種變數加以探

    討其影響效果。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針對太極拳對人體心血管及平衡方面已有多種研究

    但對於心率變異度、良導絡值及焦慮的相關性探討仍屬少數,故本研究針對

    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響進行探討。以下就太極拳運動進行介紹:

  •     24

    第二節 太極拳簡介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周易,繫辭傳》,其原理源於老子,萌芽於漢唐,肇

    造於宋代張三豐,他創造了十三式長拳,後來傳給沈萬山,集成於王宗岳,

    宏揚於陳家溝,光大於楊露禪父子(薛,1999)。太極拳乃是以太極為中心,

    歸納八卦方位五行生剋之理法於拳術、步法之中,是動靜相依、剛柔並濟、

    由技入道的一種武術。黃帝內經之素問篇內有提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

    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

    其道生,傳統中國醫學理論是建立在一個類似氣的生命力流通的一個活的生

    命體中,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變化而生。在傳統醫學中,健康是指身

    體各系統之陰陽能量的平衡,並且各器官和系統能繼續執行其個別功能

    (Dorcas, 2003)。人類以調身、調心及調息等方式,增加機體的協調性,提高

    抗病和自癒能力,而進行的身、心、靈的鍛鍊過程即是「氣功」(吳,2001)。

    氣功的修練不外乎是調心入靜和調心意守,即通過意念的鍛鍊,使大腦

    進入一種靜、空、鬆的境界,把意念集中在自身的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

    或某一系統,從而糾正精神和病灶部位長期處於過度緊張的狀態;通過調心、

    調息,以及特殊的局部運動,達到改善人體及局部機體功能(曾,2002;葉、

    陳,2004)。

    太極拳,它是屬於中、低運動強度,而且具備全身性、協調性、節奏性

    與有氧性等特色的中國傳統武術運動(藍,2000;Lan, Lai, Chen,& Wong,

  •     25

    2000)。在運動保健上,太極拳能鍛鍊並增強意念的指揮能力,意即「用意而

    不用力」的能力,還可以指揮著「氣」活躍全身,增強內臟器官的功能。太

    極拳運動集技擊、養生、哲理於一身,從理論到實踐,觀念到方法,都十分

    關注於氣,注重練氣、運氣與養氣(藍,2001)。此外,太極拳還融合陰陽為

    基礎的經絡學說,吐納導引,採用腹式呼吸,能在練拳時,汗流而氣不會喘,

    動作暢通氣血,成為內外兼修、健身與修心並練的意念、呼吸與動作相結合

    的一項運動(鄭、黃,2002)。而太極拳練習是一種古老的修身養性方法,久

    久不衰,他累積了許多理論與技術,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這種方法經由現

    代人的重新組合並混入新的經驗與理論,逐漸發展成一種流行的運動,這種

    活動有助於紓解心理壓力,降低生理病痛,甚至強調治病的功效。同時這種

    活動在各個氣功團體宣導與推廣之後,成為一種時尚的社會文化現象(鄭,

    2002)。

    持續而規律的運動一直都是大家公認最自然、最有效的養身保健方法,

    透過規律的運動及增加身體活動量不僅是增加健康體適能、身體組成,更重

    要的是可以使人活得更健康、提升生活品質。在傳統的運動中,太極拳就具

    備上述之特性,十分符合均衡性運動的觀念(藍、賴及黃,1999)。而太極拳

    是不需要器材,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不分年齡與性別,通常只需要很小的

    空間就可以進行,是很適合推廣的健身運動。

  •     26

    第三節 楊氏太極拳的特色

    太極拳的種類很多,若按架式的大小來區分,大體上分為大架式、中架

    式與小架式等三系;若依拳式特點和風格來分,可分為楊氏、陳氏、吳氏、

    武氏、孫氏和鄭子等六種,其中陳氏太極歷史最久,而楊氏太極流傳最廣。

    楊氏太極拳廚架式較複雜運動量較高的 108 式老架楊氏太極拳外,為因應潮

    流趨勢,便於推廣又分 64 式、37 式、24 式及 13 式(楊,2000)。

    因此,上述這些特點再加上容易學習,楊氏太極拳就成為老少皆宜和全

    國最為廣泛的太極拳。三十七式太極拳是在八十五式太極拳傳統套路上將不

    重復的動作基本上按順序組合而成,精簡改編的目的在於:

    1、時間短,一套演練下來,快者四分鐘,慢者八分鐘,有利於在短時間

    內掌握楊氏太極拳的基本功。

    2、動作緊湊,內容集中,編排順達,佈局合理,既概括了傳統套路的動

    作。楊氏太極拳的價值不在於技擊之術,而重在追求“延年益壽”,它是一種“養

    生拳”。它保留了中國導引術“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特色,動作緩慢,要求

    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講究意念,做到呼吸與肢體運動相結合,以疏通經絡,

    調理臟腑,達到養身健體的目的(趙,2004)。

    綜和以上優點,本研究所採用的太極拳為楊氏太極拳三十七式為介入措

    施,並配合科學實證方式,進而推廣太極運動,期望國人能活得久、活得更

    好。

  •     27

    第三章 研究架構

    第一節 研究架構(圖一)

    第二節 名詞界定

    一、中老年人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所指的中老年人為 40-75 歲(行政院衛生署,1998)。

    二、太極拳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以鄭曼青先生向太極拳大師楊澄甫學習楊家老架太極拳,並推

    動國術為全民運動,為便於傳授學習,且學習時間較短,乃刪減老架的重覆

    招式,精簡為三十七式,名為:「鄭子簡易太極拳」。包括暖身10分鐘,太極

      

    18

    實驗組  人口學基本資料 40-75 歲中老年人 AB 人格特質 心率變異度 良導絡值 焦慮量表

      十二經絡值變化 

    自主神經系統的調節程度

    SDNN、(LF / HF ratio)、TP、LF、HF

       

      焦慮(BAI)指數 

     

     

      楊氏太極拳鄭子 37 式 

    對照組 人口學基本資料 40-75 歲中老年人 AB 人格特質 心率變異度 良導絡值 焦慮量表

    腰圍、體脂及血壓變化

  •     28

    拳運動過程大約30 分鐘及冷卻動作5分鐘,所以每次運動約需花費45 分鐘,

    每週3 次,持續12 週。

    三、心率變異度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以 BFM 機型中心率變異分析部份,通過 FDA 美國食品暨藥物

    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歐盟認證機構,(Conformite

    Europeenne; CE)、台灣、日本、韓國等二十多國認證。

    四、良導絡值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以衛生署許可證字號:台灣省衛署醫器製字第 002062 號之皮膚

    電阻測試儀(Skin Response Measurement Device)之經絡能量分析系統為檢測

    工具,以作為經絡機能之判斷,越接近中間之生理範圍,其經絡機能越平衡。

    良導絡測定點所取之穴位,為中醫十二經絡之原穴(左右合計二十四穴)。如

    (表一)

  •     29

    五、焦慮量表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以林一真在西元 2000 年翻譯成中文版的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應答者估計他或她由症狀打擾了過去星期在 4 點等級範

    圍從 0 到 3 。項目被求和獲得可能範圍從 0 到 63 的一個總比分(見附件)。

    六、A/B 型人格特質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人格特質量表採用 Friedman & Rosenman (1959)的人格特質量

    表,經呂勝瑛在西元 1984 所翻譯成中文版的 A/B 人格特質量表(見附件)。

  •     30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類實驗設計(Qusai experimental design)之研究設計,個案

    來源為台北市某兩地區之中老年民眾,採方便取樣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個

    案樣本數預計各為30人。選取合乎收案條件且同意參與本研究之個案,給予

    人口學特質及AB人格特質、腰圍、體脂及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及

    貝氏焦慮量表之檢測,實驗組個案每週接受2次,包括暖身20分鐘,太極拳運

    動過程大約30 分鐘及冷卻動作5分鐘,所以每次運動約需花費45 分鐘,每週

    3 次,持續12 週。而對照組則維持正常生活,於收案前進行前測,並於第六

    週、第十二週進行後測資料收集。(表二)

    组別 前測 第六週 第十二週

    實驗組 01 X1 02 X1 03

    對照組 04 05 06

    1. 01、04:為前測,填寫人口學資料、AB 人格特質量表及貝氏焦慮量表及

    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及血壓和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之檢測

    2. 02、05:第二次測驗,填寫貝氏焦慮量表及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及血壓和

    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之檢測

    3. 03、06:第三次測驗,填寫貝氏焦慮量表及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及血壓和

  •     31

    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之檢測

    4. X1:楊氏太極拳鄭子37式太極拳課程,包括暖身10分鐘,太極拳運動過

    程大約20 分鐘及冷卻動作5分鐘,所以每次運動約需花費45 分鐘,每週3

    次,持續 12 週。

  •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來自北部地區,有興趣學習楊氏太極拳鄭子 37 式之一

    般社區民眾,經說明研究計畫,自願參與填妥同意書後收案。取樣條件:

    1. 年齡 40-75 歲中老年人

    2. 排除原有規律運動者(即一週有二次者)

    3. 排除有練氣功(太極拳、站樁、易筋經、八段錦、打坐或禪修)

    4. 排除患有一種或以上慢性病之中老年人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工具

    研究方法及工具包括:介入之「楊氏太極拳鄭子 37 式」、人口學基本資

    料表及 A/B 人格特質、腰圍測量、體脂計及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及

    貝氏焦慮量表(BAI)之檢測。

    一、楊氏太極拳鄭子 37 式(維基百科網):(表三)

    1. 起勢 2. 左掤 3.右掤、履、擠、按 4. 單鞭

    5. 提手上勢、靠 6. 白鶴亮翅 7. 左摟膝拗步 8. 手揮琵琶

    9. 左摟膝拗步 10.進步搬攔捶 11.如封似閉 12.十字手

    13.抱虎歸山、履、擠、按 14.肘底看捶 15.倒攆猴一、二、三 16.斜飛勢

    17.雲手一、二、三 18.單鞭下勢 19.左金雞獨立 20.右金雞獨立

    21.右分腿 22.左分腿 23.轉身蹬腳 24.左、右摟膝拗步

    25.進步栽捶 26.上步掤、履、擠、按 27.單鞭 28.玉女穿梭一、二、三、四

    29.左掤 30.右掤、履、擠、按 31.單鞭下勢 32.上步七星

    33.退步跨虎 34.轉身擺蓮 35.彎弓射虎 36.進步搬攔捶、如封似閉

    37.十字手、合太極

  •     33

    (一)聘請太極拳專家老師—台北市太極拳協會教學教師從事太極拳運

    動社團指導工作經驗,負責指導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曾參與國內太極拳運

    動對心臟病患心、肺復健研究之太極拳運動之指導老師。而研究者本身亦修

    習過氣功相關課程,為使此次太極拳動作及教學課程更臻於完善,故此次經

    本研究者之延聘,擔任本研究太極拳運動訓練的個別指導老師,直到個案能

    完全正確執行每個運動步驟。

    (二)運動訓練時間-早上六點至七點,個案採固定時段進行練習。

    (三)運動訓練場地—以台北某社區公園做為本研究太極拳運動訓練的場

    所,遇下雨天在家自行訓練。

    二、心率變異測量儀:延請專業人員操作此測量儀。

    心率變異變項中平均心跳(Beats Per Minute, bpm)正常值60 – 90;SDNN若

    >50表示心臟自律神經調節能力佳;30-50表示調節能力正常;若

  •     34

    感神經比值應為3:2,故此次LF / HF ratio定為1.5-2。台灣有學者楊、林、

    陳、楊(2006)以112個個案進行心率變異性的研究,歸納出以下數值:TP正

    常值1655±336.9;SDNN正常值為40.45±4.3(ms2);LF為440.79 ± 197.44

    (ms2);HF為355.15±134.66(ms2),由兩者對照可明顯發現,心率變異度

    數值差異甚遠,由於本研究以居住於台灣地區的中老年人為主,故以台灣學

    者所做的研究數值為指標。

    三、良導絡值:

    檢測項目有:平均身體能量,評估ㄧ個人的元氣狀態,其數值為 0-100

    (μA),正常值為 25-55(μA);若大於 55 表示身體處於亢奮狀態;小於 25

    (μA)表示身體能量處於衰弱狀態,經絡氣血不足。陰陽比值,評估臟腑之

    間氣血與代謝的狀態,可顯示陰陽臟腑處於平衡或陰盛陽衰,氣血與代謝活

    動運作下降或增加(翁、張、許、洪,2001)。

    四、貝克焦慮量表:

    貝克焦慮量表共有 21 題,分別測量有關焦慮的 21 個指標,這些類別有:

    身體麻木或刺痛感、身體發熱、雙腳站不穩、不能放鬆、害怕最壞的事會發

    生、頭昏眼花/昏眩、心跳很大聲或太快、不安穩、受驚嚇/驚駭、神經質、窒

    息的感覺、手抖、身體搖晃顫抖、害怕失去控制、呼吸困難、怕即將死亡、

    驚慌、消化不良或肚子不舒服、暈倒/昏厥、臉紅/面紅、流汗等,每一題用 0-3

  •     35

    的數值來顯示這些嚴重程度的水平,信度係數為 0.92,其內部一致性信度係

    數(Cronbach,s α)為 0.95,特異度為 0.81(車、盧、陳等,2006)。而本研

    究針對貝克焦慮量表所作信度檢測 Cronbach,s α為 0.897,表示中文版貝克焦

    慮量表有很好的信度。(表四)

    程度/測驗名稱 貝克焦慮量表

    正常 0-9 分

    輕度 10-18 分

    中度 19-29 分

    嚴重 30 分以上

    五、血壓計:測量個案右手臂靜態之血壓值及心跳速率。本研究血壓之測

    量與心跳次數之測量是依據JNC-7(2003)的標準:

    (一)靜態血壓的測量:個案坐下來休息五分鐘後,選擇大小合適的壓脈帶

    繫於右手臂,二分鐘後再重複測量,二次求平均值。

    (二)靜態心跳速率的測量:受測者的右手適當的支托,以血氧飽和濃度測

    量儀測量。

    六、體脂測量儀:由研究者測量。Weight(kg) / Height(m)2,依據美國國家心、

    肺、及血液研究院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簡稱 NHLBI)用於

    鑑別、評估與處置成人的體重過重及肥胖的Federal guidelines,結合美國國家

  •     36

    糖尿病及消化性腎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NIDDK)定義:「正常」BMI值為18.5-24,BMI值介於25 與

    29.9之間為「體重過重」,「過度肥胖」為BMI值大於 30以上(行政院衛生署,

    2001)。

    七、腰圍尺:由研究者測量腰圍尺以肚臍為起點測量腹圍(楊,2004)。

    八、「A/B 型人格特質量表」:

    本研究的A/B人格特質量表分為A型人格共11 題,分數最低為11 分,最

    高為55分,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越傾向A型人格;B型人格共7題,分數最低為

    7分,最高為35分,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越傾向B型人格。採Likert五分量表計

    分作答,受試者依平常的感受,由「非常同意」「同意」「沒意見」「不同

    意」「非常不同意」五種反應選答。A型人格的特徵如下:動作表現較快、有

    時間緊迫感、工作時間較長、情緒表現有強烈好勝心、具競爭性及批判性。

    反之,B 型人格較具有耐心、不具攻擊性、慢條斯里、不注重競爭及成就感,

    傾向一切按照程序慢慢來,較容易安於現狀(張,2000)。國內相關研究(蕭,

    1999、張,2000、林,2002)多採用此量表為研究工具,其內部一致性信度

    係數(Cronbach,s α)為0.87(林,2002)。而本研究針對A/B人格特質量表所

    作信度檢測Cronbach,s α為0.915,表示中文版A/B人格特質量表有很好的信

    度。

  •     3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第一階段前趨(pilot test)研究階段

    研究進行前,經由論文提案通過,口試委員同意後進行研究,選取符

    合的個案,徵得同意並簽署同意書,予說明研究目的、方法、流程、個案

    權益及保護措施等,並以尊重個案安全及倫理的考量為優先。之後請十位

    中老年之ㄧ般民眾進行前趨研究,給予問卷及儀器檢測及解釋,以了解研

    究過程是否合乎民眾,結果過程都可如期完成,民眾對於問卷內容可了解

    接受。

    二、第二階段正式研究

    正式研究時間為民國 97 年 4 月 1 日至 7 月 1 日為止,計有效樣本共 62

    人。資料收集過程如下:

    (一)經由論文提案通過,口試委員同意後進行研究,選取符合的個案,

    予說明研究目的、方法、流程、個案權益及保護措施

    (二)個案簽屬同意書及基本資料

    (三)進行前測,於介入楊氏太極拳 37 式教學前一周進行,填寫貝克焦慮

    量表、AB 人格特質及體脂、腰圍及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之檢測

    (四)介入楊氏太極拳鄭子37式教學,包括暖身10分鐘,太極拳運動過程

    大約30 分鐘及冷卻動作5分鐘,所以每次運動約需花費45 分鐘,每週3 次,

  •     38

    持續12 週。

    (五)於施行第六週及第十二週後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檢測,填寫貝克焦

    慮量表及體脂、腰圍及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之檢測。

    (六)收案結束並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本研究以 SPSS for Window 12.0 進行

    資料分析。

  •     39

    收案流程(圖二)

    [

    進行說明、收集個案填寫同意書,進行分組

    前測:填寫人口學資料、AB 人格特質及貝克焦慮量表及身體

    質量指數、腰圍及血壓和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檢測

    介入措施:楊氏太極拳鄭子37式教學,每週3

    次,持續12 週。

    第六週(後測):填寫貝克焦慮量表及及身體質量指數、腰

    圍及血壓和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檢測

    第十二週(後後測):填寫貝克焦慮量表及身體質量指數、

    腰圍及血壓和心率變異度(HRV)、良導絡值檢測

    結束收案,進行資料分析

        實驗組     對照組

    正常生活

  •     40

    第五節 倫理考量

    保護人權方面:選取個案之前必須經過個案同意,並且填寫自願參予在

    保護人權方面:選取個案之前必須經過個案同意,並且填寫自願參予研究同

    意書,研究者在研究前向個案解釋研究過程與目的、方法及步驟以確保個案

    之權利,且個案可於研究過程中隨時退出,並在研究進行前,預先告知須填

    寫的量表工具有哪些,避免侵犯隱私,以及研究過程中,所收集的基本資料

    及問卷內容,僅供學術研究論文之用,原始資料由研究者親自輸入電腦編碼,

    相關檔案絕不以個別方式對外公開,在研究結果上只有呈現編碼後的資料。

  •     41

    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將回收問卷所得資料輸入電腦,重複核對後以 SPSS for Window 12.0 套裝

    軟體進行編碼、建檔和統整,描述性統計用於基本資料之分析,推論性統計

    分析用於實驗性之資料分析。(表五)

    內容 統計分析方法

    個案屬性描述 平均值、百分比、標準差

    兩組基本資料差異比較

    1.連續:年齡

    2.類別:性別、A/B 人格特質

    1.使用獨立 t 檢定,以平均值、標準差

    描述

    2. 使用卡方檢定,以人數、百分比描述

    兩組依變項差異性比較

    焦慮指數、腰圍、身體質量指數、

    心率變異度及十二經絡值

    使用 t 檢定、ANCOVA 檢定,以平均

    值、標準差描述

  •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

    本研究受試者共 62 人,分為實驗組 30 人、對照組 32 人,其基本資料見

    表六所示。

    本研究實驗組男性 13 人(佔 43%)、女性 17 人(佔 57%),對照組男

    性 9 人(佔 28%)、女性 23 人(佔 72%),性別以女性為多(65%)多於

    男性。人格特質方面,A 型人格最多(58%);實驗組與對照組人口學特性

    上,平均年齡實驗組為 54.6±7.95 歲;對照組為 58.09±11.33 歲,結果 P 值大

    於.05,在統計學上並無顯著差異(p>.05)。

    表六 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之卡方檢定

    組別 /

    變數

    實驗組(n=30)

    n %

    對照組(n=32)

    n %

    Pearson

    α2

    df

    P value

    性別 1.564 1 .211

    男 13 (43) 9 (28)

    女 17 (57) 23 (72)

    人格特質 .663 1 .416

    A 型 19 (63) 17 (53) B 型 11 (37) 15 (47)

    由表六可得知,實驗組及對照組人格特質及性別之卡方檢定上並無顯著

    差異,表示兩組其同質性、且是可以作為比較的。

  •     43

    表七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生心理資料及心率變異度平均值差異比較

    組別 /變數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t 值 P value

    M± SD M± SD

    生心理資料

    年齡 54.6 7.95 58.09 11.33 -1.41 0.16

    焦慮量表 4.9 6.5 5.4 5.3 -0.36 0.72

    身體質量指數 23.8 3.4 23.5 3.4 0.27 0.79

    腰圍 85.9 10.1 86.2 9.2 -0.12 0.91

    心率變異度

    收縮壓 119.8 13.2 120.1 16.9 -0.06 0.95

    舒張壓 74.4 11.2 72.7 11.3 0.58 0.57

    平均心跳 66.9 8.9 72.8 9.9 -2.40 0.02 *

    心跳間期標準差(ms) 32.3 9.9 28.9 20.5 0.81 0.42

    總功率(ms2) 885.8 899.9 715.3 851.4 0.76 0.45

    低頻功率(ms2) 231.3 236.2 151.9 220.9 1.34 0.18

    高頻功率(ms2) 158.8 169.8 149.9 208.1 0.18 0.86

    低、高頻功率比 2.30 2.42 1.69 2.43 0.98 0.33

    P* <.05 註:平均心跳:Mean HRT 心跳間期標準差:SDNN 總功率:TP

    低頻功率:LF 高頻功率:HF 低、高頻功率比:LF/HF

    由表七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前測之焦慮指數、身體質量指數及腰

    圍,無顯著差異。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之心臟自律神經活動比較結果,在

    平均心跳上,實驗組為 66.97± 8.95、對照組為 72.75 ±9.98,明顯實驗組低於

    控制組(p<.05)。兩組在收縮壓、舒張壓、心臟功能指數、總能量、代表副

  •     44

    交感神經活動狀態的高頻功率方面以及代表交感神經活動狀態的低頻功率方

    面,並無顯著差異。

    表八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

    組別 /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t值 P va lue

    變數 M± SD M± SD

    肺經 左 26.76 21.34 44.99 19.44 19.44 0.00 ***

    右 25.22 19.77 43.78 21.44 21.44 0.00***

    心包經 左 25.16 18.99 41.11 17.75 17.75 0.00 ***

    右 23.79 17.92 40.92 19.26 19.26 0.00 ***

    心經 左 22.57 17.44 35.53 16.83 16.83 0.00***

    右 21.07 15.37 36.46 18.59 18.59 0.00 ***

    小腸經 左 23.22 20.74 42.67 22.50 22.50 0.00***

    右 22.59 21.80 36.82 19.66 19.66 0.01**

    大腸經 左 26.04 23.13 47.05 21.67 21.67 0.00***

    右 24.22 21.93 45.43 23.51 23.51 0.00****

    三焦經 左 25.66 23.14 43.58 22.09 22.09 0.00***

    右 24.46 21.68 43.14 21.13 21.13 0.00***

    脾經 左 18.94 13.51 33.60 20.96 20.96 0.00 ***

    右 20.82 16.61 36.27 21.09 21.09 0.00 ***

    肝經 左 18.99 14.97 31.52 18.04 18.04 0.00 ***

    右 21.42 16.87 31.93 18.94 18.94 0.02 *

    腎經 左 18.49 15.02 32.92 21.97 21.97 0.00****

  •     45

    右 18.55 16.00 30.07 19.02 19.02 0.01 **

    膀胱經 左 17.24 11.88 30.69 20.16 20.16 0.00***

    右 16.13 10.45 26.13 15.82 15.82 0.00 ***

    膽經 左 15.20 16.41 24.41 17.93 17.93 0.04 *

    右 14.11 12.82 23.36 13.84 13.84 0.01**

    胃經 左 16.79 13.47 30.22 19.55 19.55 0.00 ***

    右 18.93 15.76 28.37 16.17 16.17 0.02 *

    *<.05 **<.01 ***<.001

    由表八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之生物能量比較結果,在個別經絡生

    物能量方面,控制組十二經絡能量皆高於實驗組,且達顯著差異(p<.05)。

    表示在前測時,對照組的生物能量狀況皆優於實驗組。

  •     46

    第二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介入後第六週平均值差異的比較(F test)

    表九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六週生心理資料及心率變異度平均值差異比較

    組別 /變數 實驗組

    (n=30)

    SD

    對照組

    (n=32)

    SD

    ANCOVA@

    F value P value

    生心理資料

    焦慮量表 4.3 5.5 3.8 3.8 2.058 .157

    身體質量指數 23.6 3.5 23.6 3.5 5.309 .029 *

    腰圍 84.2 9.6 85.7 8.7 3.92 .052

    心率變異度

    收縮壓 117.3 10.8 121.8 15.8 3.891 .053

    舒張壓 71.5 7.6 72.7 10.7 2.340 .131

    平均心跳 66.6 9.4 69.9 9.4 1.236 .271

    心跳間期標準差(ms) 32.6 9.7 28.9 21.2 .112 .739

    總功率(ms2) 850.5 661.9 655.0 747.5 .010 .922

    低頻功率(ms2) 199.9 223.2 153.0 211.9 .644 .425

    高頻功率(ms2) 164.1 202.6 183.8 241.5 .563 .456

    低、高頻功率比 2.74 4.32 1.89 3.33 .195 .660

    @ANCOVA 控制前測分數 *<.05 **<.01 ***<.001

    由表九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控制前測分數之第六週後測身體質量指數

    達顯著差異(p<.05),實驗組為 23.6±3.5、對照組為 23.6±3.5,但是腰圍未

    達顯著差異。實驗組與對照組心臟自律神經活動比較結果,在第六週檢測期

    間,兩組在平均心跳、收縮壓、舒張壓、代表副交感神經活動狀態的高頻功

    率方面以及代表交感神經活動狀態的低頻功率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     47

    表十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六週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ANCOVA@

    M SD M SD F value P value

    肺經 左 33.04 21.08 32.42 22.76 4.379 .041 *

    右 32.54 18.59 32.76 23.57 4.472 .039 * 心包經 左 32.74 18.04 29.06 18.65 7.863 .007 ** 右 30.41 15.91 28.54 17.67 7.603 .008 ** 心經 左 29.82 17.89 25.78 16.14 8.194 .006 ** 右 26.32 14.79 26.60 17.97 4.636 .035 * 小腸經 左 29.79 20.33 32.52 25.24 1.382 .244 右 29.03 20.10 28.13 20.15 3.408 .070 大腸經 左 34.75 23.28 31.67 23.98 3.961 .051 右 33.02 20.20 32.09 23.85 3.327 .073 三焦經 左 33.95 21.95 33.59 26.93 1.779 .187 右 33.97 20.53 33.87 2.43 3.541 .065 脾經 左 24.77 13.42 26.18 19.28 3.844 .055 右 25.28 16.98 25.96 17.54 3.097 .084 肝經 左 24.92 16.62 24.67 18.62 4.974 .030 右 27.70 18.37 26.82 19.82 3.744 .058 腎經 左 24.98 18.38 25.37 20.88 2.573 .114 右 25.16 16.02 22.93 17.33 3.259 .076 膀胱經 左 22.04 12.86 23.83 15.68 1.886 .175 右 21.05 13.35 21.37 14.62 3.420 .069 膽經 左 21.97 18.53 20.74 15.58 3.765 .057 右 20.61 15.85 19.20 13.82 3.751 .058 胃經 左 24.16 15.75 23.17 17.20 5.649 .021 * 右 26.82 17.91 24.46 18.78 7.544 .008 ** *<.05 **<.01 ***<.001

    由表十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六週之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在個

    別經絡生物能量方面,在肺經、心包經、心經及胃經之左右檢測值方面,皆

    達顯著差異(p<.05)。表示在控制前測分數後,其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介入太

  •     48

    極拳運動措施第六週後,在肺經、心包經、心經及胃經改變,實驗組優於控

    制組。

  •     49

    第三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介入後第十二週平均值差異的比較(F test)

    表十一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十二週生心理資料及心率變異度平均值差異比較

    組別 /變數 實驗組

    (n=30)

    SD

    對照組

    (n=32)

    SD

    ANCOVA@

    F value P value

    生心理資料

    焦慮量表 4.3 5.8 4.5 3.9 .006 .941

    身體質量指數 23.2 3.3 23.8 3.4 25.78 .000 ***

    腰圍 81.7 9.1 87.1 10.9 17.71 .000 ***

    心率變異度

    收縮壓 113.7 10.4 124.0 18.6 11.169 .001 **

    舒張壓 69.2 7.2 74.8 12.6 7.963 .006 **

    平均心跳 71.7 10.3 73.7 9.8 2.490 .120

    心跳間期標準差(ms) 30.3 10.2 28.3 16.9 .016 .901

    總功率(ms2) 889.5 787.4 786.7 988.9 .085 .771

    低頻功率(ms2) 215.3 256.7 247.0 400.8 .401 .529

    高頻功率(ms2) 118.4 107.4 193.4 286.9 2.186 .145

    低、高頻功率比 2.39 2.55 1.74 2.42 .489 .487

    @ANCOVA 控制前測分數 *<.05 **<.01 ***<.001

    由表十一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第十二週後後測之身體質量指數方

    面,實驗組為 23.2±3.3、對照組為 23.8±3.4,也就是在第十二週身體質量指數

    檢測上,實驗組明顯的比控制組下降且達顯著差異(p<.05)。

  •     50

    腰圍方面,實驗組為 81.72±9.05、對照組為 87.06±10.86,也就是在第十

    二週腰圍檢測上,實驗組腰圍明顯的比控制組下降且達顯著差異(p<.05)。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十二週之心臟自律神經活動比較結果,收縮壓方面實

    驗組為 113.70±10.37,對照組為 124.00±18.62,達顯著差異;其次是舒張壓實

    驗組為 69.20±7.23,對照組為 74.81±12.60,亦達顯著差異(p<.05)。

    但是焦慮指數、心臟自律神經活動比較結果,在第十二週檢測期間,兩

    組在平均心跳、代表副交感神經活動狀態的高頻功率方面以及代表交感神經

    活動狀態的低頻功率等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     51

    表十二 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十二週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

    實驗組

    M

    n=30

    SD

    對照組

    M

    n=32

    SD

    ANCOVA@

    F value P value

    肺經 左 47.77 25.08 52.76 21.31 .152 .698 右 50.04 25.18 52.62 22.86 1.424 .238 心包經 左 42.75 20.86 48.72 21.14 .203 .654 右 41.74 19.28 46.99 21.85 .217 .643 心經 左 40.88 19.22 42.98 18.57 .573 .452 右 40.80 23.63 41.20 20.48 2.371 .129 小腸經 左 52.04 25.23 53.76 25.36 1.291 .260 右 51.45 27.72 45.78 25.06 3.359 .072 大腸經 左 55.46 29.15 55.58 27.02 .783 .380 右 59.94 28.66 51.59 26.81 2.324 .133 三焦經 左 57.42 28.80 57.38 27.87 .604 .440 右 59.92 30.35 53.40 27.73 4.239 .044 * 脾經 左 41.06 17.66 41.48 22.37 1.587 .213 右 41.54 18.88 42.45 20.30 1.016 .318 肝經 左 42.98 21.41 39.97 20.86 3.761 .057 右 44.54 22.75 44.33 25.33 .906 .345 腎經 左 40.93 20.75 40.91 23.79 2.032 .159 右 40.11 19.42 37.75 21.74 2.055 .157 膀胱經 左 34.01 14.55 39.28 16.43 .552 .461 右 35.05 16.46 34.76 17.59 1.631 .207 膽經 左 34.72 21.29 31.83 18.52 3.859 .054 右 34.73 20.40 33.15 14.90 3.093 .084 胃經 左 37.97 20.13 37.55 19.07 2.131 .150 右 43.15 22.54 38.26 20.38 4.184 .045 *

    *<.05 **<.01 ***<.001

    由表十二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十二週之生物能量平均值差異比較結

    果顯示,在個別經絡生物能量方面,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十二經絡能量上在右

    側三焦經及胃經檢測達顯著差異,在其他左右對稱經絡能量上,則未達顯著

    差異(p>.05)。

  •     52

    表十三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身體質量指數下降人數對照表

    組別 /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α2

    檢測次數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第六週 23 76.7 5 15.6 23.46 ***

    第十二週 21 70.0 5 15.6 18.80 ***

    *<.05 **<.01 ***<.001

    由表十三得知,實驗組在第六週後測身體質量指數下降人數達 23 人(76.7

    %),在第十二週後後測下降人數達 21 人(70%),明顯比對照組 5 人(15.6

    %)高出許多,達統計水準(p<.05),更可和(圖三)BMI 下降趨勢圖互相

    輝映。

    圖三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 BMI 改變趨勢圖

    23.77 23.58

    23.24

    23.54  23.6323.78

    22.6 22.8 

    23 23.2 23.4 23.6 23.8 

    24 24.2 

    第 

    一 

    週 第

    六週

    第十

    二週

    檢測週數

    BMI 

     

    值 

    實驗組對照組

  •     53

    圖四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腰圍改變趨勢圖

    85.87

    84.18

    81.72

    86.16 85.74

    87.06

    78

    80

    82

    84

    86

    88

    90

    第一

    週第六

    週十二

    檢測週數

    實驗組

    對照組

    表十四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腰圍下降人數對照表

    組別 /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α2

    檢測次數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第六週 18 60.0 9 27.9 6.41 *

    第十二週 24 80.0 9 27.9 16.72 ***

    由表十四得知,實驗組在第六週後測腰圍下降人數達 18 人(60%),在

    第十二週後後測下降人數達 24 人(80%),明顯比對照組 9 人(27.9%)高

    出許多,達統計水準(p<.05),更可和(圖四)腰圍下降趨勢圖互相輝映。

  •     54

    圖五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收縮壓改變趨勢圖

    119.83

    117.33

    113.7

    120.06

    121.78

    124

    110

    112

    114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第一週

    第六週

    十二週

    檢測週數

    mmHg

    實驗組

    對照組

    表十五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收縮壓下降人數對照表

    組別 /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α2

    檢測次數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第六週 13 43.3 9 27.9 1.38

    第十二週 18 60.0 15 43.7 1.07

    由表十五得知,實驗組在第六週收縮壓下降人數達 13 人(43.3%),在

    第十二週下降人數達 18 人(60%),明顯比對照組高出許多,但未達顯著差

    異水準。

  •     55

    圖六 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之舒張壓改變趨勢圖

    圖六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檢測舒張壓改變趨勢圖

    74.37

    71.53

    69.2

    72.72 72.69

    74.81

    68

    69.5

    71

    72.5

    74

    75.5

    77

    第一

    週第六

    週十二

    檢測週數

    mmHg

    實驗組

    對照組

    表十六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舒張壓下降人數對照表

    組別 /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α2

    檢測次數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第六週 16 53.3 18 56.2 0.04

    第十二週 18 60.0 13 40.1 2.32

    由表十六可得知,實驗組在第六週舒張壓下降人數達 16 人(53.3%),

    在第十二週下降人數達 18 人(60%),明顯比對照組高出許多,但未達顯著

    差異水準。

  •     56

    表十七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正常生物能量人數對照表

    實驗組 n=30 對照組 n=32

    一週(%) 六週(%) 十二週(%) 一週(%) 六週(%) 十二週(%)

    肺經 4(13) 9(30) 6(20) 12(37.5) 10(31.3) 10(31.3)

    心包經 4(13) 11(36.7) 13(43.3) 16(50) 12(37.5) 13(40.6)

    心經 6(20) 11(36.7) 11(36.7) 18(56.3) 11(34.4) 17(53.1)

    小腸經 2(6.7) 6(20) 6(20) 11(34.4) 11(34.4) 9(28.1)

    大腸經 3(10) 6(20) 6(20) 13(40.6) 7(21.9) 7(21.9)

    三焦經 4(13) 6(20) 4(13) 9(28.1) 7(21.9) 8(25)

    脾經 6(20) 10(33.3) 17(56.7) 9(28.1) 11(34.4) 14(43.8)

    肝經 6(20) 10(33.3) 13(43.3) 12(37.5) 9(28.1) 11(34.4)

    腎經 6(20) 11(36.7) 11(36.7) 8(25) 7(21.9) 10(31.3)

    膀胱經 5(16.7) 9(30) 15(50) 9(28.1) 9(28.1) 18(56.3)

    膽經 3(10) 8(26.7) 15(50) 8(25) 3(9.4) 12(37.5)

    胃經 4(13) 10(33.3) 12(40) 13(40.6) 9(28.1) 13(40.6)

    由表十七結果得知,實驗組生物能量經絡儀檢測正常值(25-55)人數,

    在太極拳運動介入措施之第六週及第十二週與第一週檢測對照比較,除三焦

    經第十二週人數沒有比第六週增加外,其餘經絡檢測皆可發現,落入正常值

    人數都有逐次增加的趨勢。

  •     57

    第五章 討論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及研究結果,依下列部份加以討論。(一)研究對象

    對太極拳訓練的焦慮狀態、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影響之探討;(二)研究對

    象對太極拳訓練的心率變異度影響之探討(三)研究對象對太極拳訓練的經

    絡能量影響之探討。

    第一節 研究對象對太極拳訓練的焦慮狀態、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影

    響之探討

    一、太極拳訓練對焦慮的影響

    本研究由 62 位受測對象在中文貝氏焦慮量表中,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其

    平均得分均屬焦慮量表之正常值(0-9),亦屬正常無焦慮現象。由於此次收

    案地點為里民活動中心,收案對象以女性居多(佔 65%),且本研究收案對

    象多為無工作者之ㄧ般人,這和蘇(2000)針對台北市一案與社區收案的對

    象多為女性、目前無工作者的結果相符。由此可見,家庭主婦和無工作婦女

    參與研究與配合度較高,可作為未來在社區收案研究者的參考。

    另一方面,此次研究對象為 40-75 歲之一般民眾,這和 Brown(1992)研

    究指出,研究健身運動對降低焦慮時,若對象是一般人或身心健康者,健身

    運動對降低焦慮之效果是非常不顯著或是不存在的結果相符。也就是說,健

  •     58

    身運動對原先高焦慮或是臨床焦慮性患者較為有效(Taylor, 2000)。而彭、

    張(1997)針對 75 名身心健康之大專女生進行 12 週研究發現,運動對焦慮

    及憂鬱具有明顯的降低作用,和此次研究結果不同。另外,盧(1994)提到,

    要利用運動改善有焦慮傾向的個人人格特質,須從事運動的時間長達 16 週以

    上,否則效果不易維持,而此次研究對象為一般民眾其焦慮程度皆正常,是

    否是影響此次結果的重要因素,值得日後研究者更深入的追蹤。

    二、太極拳訓練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的影響

    腹部肥胖國際評估日(2006)研究指出,腰圍及身體質量指數都是決定

    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腰圍男性每增加 14 公分、女性每增加 14.9 公分,罹

    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從 21%增加至 40%。而行政院衛生署(2007)公佈國

    人十大死亡原因:第二位心臟疾病、第三位腦血管疾病以及第四位糖尿病,

    都與肥胖危險因子有關,研究亦指出腹部肥胖是造成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危險

    因子,而腰圍的測量可作為腹部肥胖情況的指標,而腹部肥胖比體重以及 BMI

    值更能反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對象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控制前測分數之第六週後測及第十二週身

    體質量指數皆達顯著差異。兩組身體質量指數檢測上,實驗組為 23.2±3.3、對

    照組為 23.8±3.4,實驗組明顯的比控制組下降且達顯著差異,且在下降人數比

    較方面,實驗組第六週下降人數達 23 人(76.7%)、第十二週下降人數達 21

    人(70%),明顯比對照組 5 人(15.6%)高出許多,達統計差異水準(p<.05)。

  •     59

    司(2004)針對中年婦女經過十二週八段錦訓練後,實驗組身體質量指

    數減少 0.219,對照組增加 0.215,達到顯著差異。本研究十二週太極拳訓練

    後,第六週比第一週下降 0.19,第十二週比第第六週下降 0.34,也就是太極

    拳運動介入對身體質量指數下降的效果顯著,是可做為未來運動推廣的方向。

    本研究在腰圍改變方面,在控制前測分數第六週腰圍未達顯著差異,但

    第十二週實驗組與對照組腰圍在控制前測分數後達顯著差異(p<.05)。即經

    過十二週太極拳運動介入後,實驗組的腰圍由 85.87 下降至 81.72,而對照組

    腰圍卻從 85.87 上升至第十二週的 87.06(如圖三),另一方面,實驗組在第

    六週腰圍下降人數達 18 人(60%),在第十二週下降人數達 24 人(80%),

    明顯比對照組 9 人(27.9%)高出許多,達統計水準。由此可知,太極拳運動

    對於腰圍減低方面,是具有實質效果。

    此次研究對象為 40-75 歲之中老年人,體脂自 20 歲起會隨著年齡的增加

    而增加,直自 65 歲再減少(Ford et al., 2001)。以中醫觀點探討太極拳對身體

    質量指數的效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婦女生理的自然變化

    皆與腎氣有關,七歲腎氣充盈,牙齒更換,三十五歲左右,面部開始枯槁,

    到四十九歲,形體衰老…(周,2004)。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彼

    此相互滋生、促進,當腎氣不足、脾腎氣虛,導致運化失調,結果使膏脂痰

    濁而致肥胖(張,2004)。而行政院衛生署(1998)調查指出,我國中老年

    人的體脂皆已超過最好的脂肪比率,而身體質量指數及腰圍是肥胖認定的標

  •     60

    準,會影響新陳代謝並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以此次研究成果來

    看,實驗組與對照組三次測試平均值差異只有第十二週皆達顯差異,但實驗

    組的身體質量指數及腰圍皆是呈現逐步下降的現象,顯示太極拳運動對於降

    低身體質量指數及腰圍指數上,是否可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更有持續進步

    的空間,值得繼續追蹤探討。

    第二節 太極拳訓練對心率變異度以及經絡能量的影響

    一、太極拳訓練對心率變異度的影響

    本研究對象之結果顯示,第十二週實驗組收縮壓為 113.7±10.37,對照組

    為 124.0±18.62;第十二週實驗組為 69.2±7.23,對照組為 74.81±12.6。由此表

    示經過太極拳運動 12 週後,其實驗組與對照組不論在收縮壓或舒張壓的變

    化,皆達顯著差異(如圖三、圖四)。而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及第六週收

    縮壓以及舒張壓方面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與林(2002)研究,同樣採用

    楊氏太極拳運動做為介入措施,本研究在進行 12 週運動訓練後收縮壓下降

    6.13 ㎜ Hg 及舒張壓下降 5.17 ㎜ Hg, 比林(2002)研究結果收縮壓下降 16.10

    ㎜ Hg 及舒張壓下降 8.75 ㎜ Hg 還少。但太極拳運動過程中,強調呼吸及放鬆,

    使交感神經的活性降低,影響末梢血管使之擴張,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李,1999)。另一方面,當交感神經活性減低,所釋放出的正腎上腺素就

  •     61

    減少、血管擴張致使血壓下降(Brum, 2000)。因此,太極拳運動對於未來健

    康促進方面,或許可以發揮更多療效。

    本研究對象之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平均心跳(Mean HRT)方面,二次檢測

    結果皆未達顯著差異。這和徐(2006)以易筋經針對中年人心率變異所作研

    究相同,8 週易筋經訓練後血壓下降,但心跳率並無顯著性下降,而林(2002)

    研究太極拳運動對個案靜態心跳速率亦沒有明顯變化的研究一樣。但是劉、

    陳(2000),針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 8 週靜態腳踏車運動訓練心跳速率顯

    著下降研究結果不同;陳(2002)監測 35 位練習丹道氣功之心跳、血壓變化,

    也發現隨時間效應而下降,或許是因為運動過程中改善心跳速率是屬於慢性

    效果,需要長時期的追蹤,也由於此次太極拳運動時間不夠長,因此改善成

    效有限。

    本研究對象之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三次心跳間期標準差(SDNN 值),其

    三次的平均值差異比較皆未達顯著差異。本研究與陳(2002)監測 35 位練習

    丹道氣功之心率變異研究結果相同,發現心跳間期標準差與對照組無明顯差

    異,就練太極拳前後之變化量而言,心跳間期標準差亦沒有臨床上的顯著意

    義,也由於心跳間期標準差常用於長間期之心率變異評估,是否可作為評估

    短期太極拳運動的結果指標,需要更多研究加以佐證。因此,在針對心跳間

    期標準差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三次測試平均值差異的比較發現,兩組皆無呈現

    顯著差異性。

  •     62

    Parekh(2005)以不同強度運動如跑步機運動作交叉研究中提到,高強度

    運動使心跳間期標準差下降較多、在低高頻功率比運動前上升,但相較下,

    低強度運動如太極拳運動在 15 分鐘恢復,而高強度運動 20-25 分鐘恢復;顯

    示低強度造成較輕的自主神經變化,並且較快恢復副交感調控。這和杜(2002)

    進行不同強度運動 12 週的研究發現相同,在低頻功率以及高頻功率方面,只

    有高強度運動組在運動訓練後顯著低於或高於訓練前,而低中強度組均無顯

    著差異。太極拳運動是屬於中低強度運動,所以在心率變異組間無明顯差異,

    是否需更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出現差別,有待更多研究追蹤。

    本研究對象實驗組以及對照組三次總能量(TP)、低頻功率(LF) (ms2)、

    高頻功率(HF) (ms2)、低高頻功率比(LF/HF,)皆未達顯著差異。而且在

    實驗組在經過 12 週太極拳運動後,低頻功率(ms2)由 231.3→215.31,高頻功

    率(ms2)由 158.8→118.38,甚至比對照組低。本研究和陳(2002)所作研究相

    同,其總能量、低頻功率、高頻功率、低高頻功率比亦無明顯變化。而 Catai

    (2002)進行 12 週有氧運動後研究指出,可增加最大攝氧量,但對心率變異

    度無顯著差異的結果相同。

    另外,張(2007)以太極拳對冠狀動脈病患進行研究也發現,其研究前

    後,太極拳組與對照組之間自主神經功能無顯著差異。但是廖(2004)針對

    老年人規律練習 64 式楊氏太極拳,每週 3 次持續一年以上,發現有較高副交

    感神經活動狀態、較低交感神經活動狀態,是否需要從事長時間的太極拳訓

  •     63

    練,其心率變異度才能有明顯的改變;或是因為太極拳運動有不同的功法,

    如同不同運動會造成不同的效應;還是不同個體所適合的太極拳運動各有不

    同,在此方向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思考空間。

    二、太極拳訓練對經絡能量的影響

    本研究對象實驗組與對照組第一週之生物能量比較,其十二經絡在平均

    值差異比較上,達顯著差異(p<.05),甚至可以看出對照組的生物能量全部

    高於實驗組,且皆處於正常範圍以內(25-55);而實驗組平均生物能量為 21.1,

    低於正常值。實驗組與對照組第六週及第十二週檢測則未達顯著差異,但是

    實驗組的平均生物能量由 21.1→27.9→44.4,而對照組由 35.9→27.2→44.35;

    由表十七可看出實驗組之十二經絡左右數值越來越呈現平衡狀態,更可得知

    實驗組檢測正常人數,在太極拳運動介入措施之第六週及第十二週與第一週

    對照比較,除三焦經後後測人數沒有比後測增加外,其餘經絡檢測皆可發現,

    落入正常值人數都有逐次增加的趨勢。

    盧(2004)說:"臟腑有病,皆取其原"。原者原穴也,臟腑無病,經絡經

    氣血調和而暢通無阻,有病則氣血必有所阻,以此原理其阻高所測數值則少

    而低,其阻低則所測數值則多而高。因此,在生理範圍內,生物能量愈高,

    代表臟腑機能愈旺(實);生物能量愈低,代表臟腑機能低落(虛)。廖(2004)

    針對 20 位規律從事太極拳運動達三年以上老年人進行研究發現,太極拳組的

    平均生物能量顯著高於控制組,而且差異日漸擴大,可能是由於臟腑機能狀

  •     64

    況佳、體能及身體活動力好所致。但是,也提到兩組在後測的生物能量皆低

    於前測時的數值,控制組減少較實驗組明顯。翁(2004)以持續二週之療程

    研究發現,遠紅外線敷貼對於經絡指數有部分改變但不具統計意義,個案前

    後測差異值之比較未達顯著差異,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相同。

    中醫講求陰陽運動的規律,即陰陽消長—雙方並非處於靜止不變的狀

    態,而是此消彼長,互為消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消陽長」/ 「陽消陰長」。

    陰陽協調—正常狀態下,陰陽消長協調,形成同步互補關係,平衡(equilibrium)

    的狀態,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