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TL494 為架構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非線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生:胥文宗 指導教授:廖德誠 教授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 Upload
    others

  • View
    3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碩 士 論 文

以 TL494 為架構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非線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研 究 生胥文宗

指導教授廖德誠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七 月

以 TL494 為架構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非線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研 究 生胥文宗 StudentWen-Tsung Hsu

指導教授廖德誠 AdvisorDer-Cherng Liaw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gree Progra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2006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i

以 TL494 為架構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非線性分析

學生胥文宗 指導教授廖德誠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研究生 )碩士班

摘 要

本論文以一般商業用脈波寬度調變控制 IC TL494 設計及製作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並建立此系統電路之數學模型以分析

此基本的實用電路所可能發生的非線性不穩定現象本論文之主

要目的為探討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不同系統參數發生改變

時系統平衡點發生分叉現象的條件與參數空間之變化情形首

先應用以取樣資料方法建立電路數學模型以分析系統之穩定

性接著建立 Isspice 軟體之降壓電路模型以模擬各種系統參

數發生分叉現象的特性空間最後經由實際電路實驗以驗證分

叉現象之發生情形從本論文所提出之分析結果發現此電路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會發生雙週期分叉而後可能會進入混沌現象本論文所提出的

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

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ii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StudentWen-Tsung Hsu AdvisoDer-Cherng Liaw

Degree Progra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commercial TL494 PWM IC is used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buck converter for study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PWM-controlled power circuits Applying the sampled-data approac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nstability dymanics of buck converter The major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possible bifurcation phenomena operated in buck converters while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vary Moreover the bifurc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parameter spaces of the system equilibrium points are analyzed and estimat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Via the Isspice simulations the system stability is studied an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re depicted for the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Finally the bifurcation phenomena are demonstrated by implimenting the experiments of the practical circui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thesi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bifurcation behaviors might occur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CCM) and 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DCM) of the PWM power circuits propose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lso reveal that the system dynamics might undergo the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as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are changed and possibly enter into the chaos phenomenon Furthermore the nonlinear analysis of system dynamic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domain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valuabl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uck converter

iii

誌 謝

在研究所的求學中首先是學到做事的態度與精神從各位

師長及學長的身上體驗到更宏觀的視野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廖德

誠老師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相當細膩不僅接觸到不同領域

且經過不同專案的研究尤其是在非線性的理論上常常有神來

之筆的指正與建議更讓我成長許多更學到解決問題的各種不

同的有效方法 感謝林益成學長在研究上的帶領與指導使我能夠在研究上

有所突破對整個系統更加熟悉與深入更要感謝宋朝宗學長的

提攜協助建議與鼓勵在我的研究中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都

能給予我適時的指導再來要感謝朱勝嵐 (ㄚ嵐 )及眾學弟們的協

助及彼此在研究過程中相互鼓勵與研究討論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培育我

到研究所畢業我也將不負你們的期望拿到碩士學位最後要感

謝是漂亮的老婆及可愛的小朋友這段日子辛苦了謝謝你們這

段時間的配合讓我可全心全意做研究在此也特別感謝曾經關

心鼓勵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iv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符號說明 x i T一緒 論UT 218H1

1HTU11 研究背景與動機UT 219H1 2HTU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UT 220H2 3HTU13 論文架構UT 221H2

4HTU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UT 222H4 5HTU21 系統穩態分析UT 223H4

6HTU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4H5 7HTU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5H6 8HTU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6H7

9HTU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UT 227H11 10H251 PWM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UT 228H11 11HTU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之取樣資料模式UT 229H14

12HT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UT 230H18 13HTU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UT 231H18 14HTU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UT 232H19

15HTU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UT 233H19 16HTU322 PWM控制電路設計UT 234H20

17H33 使用Isspice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UT 235H22 18HTU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UT 236H22 19HTU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UT 237H22

20H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8H23 21H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9H33

22HTU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UT 240H44 23HTU41UT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UT 241H44 24HTU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2H45

25HTU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3H45 26HTU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4H49 27HTU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UT 245H54

28HTU五結 論UT 246H56 29HTU參 考 文 獻UT 247H57

v

表 目 錄

30H表 3-1 TL 494 IC工作特性參數[ 9 ] 248H23 31H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49H54 32H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50H55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以 TL494 為架構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非線性分析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研 究 生胥文宗 StudentWen-Tsung Hsu

指導教授廖德誠 AdvisorDer-Cherng Liaw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gree Progra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2006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i

以 TL494 為架構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非線性分析

學生胥文宗 指導教授廖德誠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研究生 )碩士班

摘 要

本論文以一般商業用脈波寬度調變控制 IC TL494 設計及製作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並建立此系統電路之數學模型以分析

此基本的實用電路所可能發生的非線性不穩定現象本論文之主

要目的為探討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不同系統參數發生改變

時系統平衡點發生分叉現象的條件與參數空間之變化情形首

先應用以取樣資料方法建立電路數學模型以分析系統之穩定

性接著建立 Isspice 軟體之降壓電路模型以模擬各種系統參

數發生分叉現象的特性空間最後經由實際電路實驗以驗證分

叉現象之發生情形從本論文所提出之分析結果發現此電路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會發生雙週期分叉而後可能會進入混沌現象本論文所提出的

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

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ii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StudentWen-Tsung Hsu AdvisoDer-Cherng Liaw

Degree Progra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commercial TL494 PWM IC is used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buck converter for study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PWM-controlled power circuits Applying the sampled-data approac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nstability dymanics of buck converter The major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possible bifurcation phenomena operated in buck converters while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vary Moreover the bifurc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parameter spaces of the system equilibrium points are analyzed and estimat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Via the Isspice simulations the system stability is studied an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re depicted for the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Finally the bifurcation phenomena are demonstrated by implimenting the experiments of the practical circui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thesi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bifurcation behaviors might occur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CCM) and 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DCM) of the PWM power circuits propose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lso reveal that the system dynamics might undergo the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as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are changed and possibly enter into the chaos phenomenon Furthermore the nonlinear analysis of system dynamic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domain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valuabl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uck converter

iii

誌 謝

在研究所的求學中首先是學到做事的態度與精神從各位

師長及學長的身上體驗到更宏觀的視野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廖德

誠老師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相當細膩不僅接觸到不同領域

且經過不同專案的研究尤其是在非線性的理論上常常有神來

之筆的指正與建議更讓我成長許多更學到解決問題的各種不

同的有效方法 感謝林益成學長在研究上的帶領與指導使我能夠在研究上

有所突破對整個系統更加熟悉與深入更要感謝宋朝宗學長的

提攜協助建議與鼓勵在我的研究中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都

能給予我適時的指導再來要感謝朱勝嵐 (ㄚ嵐 )及眾學弟們的協

助及彼此在研究過程中相互鼓勵與研究討論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培育我

到研究所畢業我也將不負你們的期望拿到碩士學位最後要感

謝是漂亮的老婆及可愛的小朋友這段日子辛苦了謝謝你們這

段時間的配合讓我可全心全意做研究在此也特別感謝曾經關

心鼓勵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iv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符號說明 x i T一緒 論UT 218H1

1HTU11 研究背景與動機UT 219H1 2HTU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UT 220H2 3HTU13 論文架構UT 221H2

4HTU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UT 222H4 5HTU21 系統穩態分析UT 223H4

6HTU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4H5 7HTU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5H6 8HTU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6H7

9HTU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UT 227H11 10H251 PWM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UT 228H11 11HTU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之取樣資料模式UT 229H14

12HT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UT 230H18 13HTU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UT 231H18 14HTU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UT 232H19

15HTU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UT 233H19 16HTU322 PWM控制電路設計UT 234H20

17H33 使用Isspice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UT 235H22 18HTU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UT 236H22 19HTU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UT 237H22

20H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8H23 21H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9H33

22HTU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UT 240H44 23HTU41UT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UT 241H44 24HTU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2H45

25HTU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3H45 26HTU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4H49 27HTU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UT 245H54

28HTU五結 論UT 246H56 29HTU參 考 文 獻UT 247H57

v

表 目 錄

30H表 3-1 TL 494 IC工作特性參數[ 9 ] 248H23 31H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49H54 32H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50H55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i

以 TL494 為架構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非線性分析

學生胥文宗 指導教授廖德誠 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研究生 )碩士班

摘 要

本論文以一般商業用脈波寬度調變控制 IC TL494 設計及製作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並建立此系統電路之數學模型以分析

此基本的實用電路所可能發生的非線性不穩定現象本論文之主

要目的為探討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不同系統參數發生改變

時系統平衡點發生分叉現象的條件與參數空間之變化情形首

先應用以取樣資料方法建立電路數學模型以分析系統之穩定

性接著建立 Isspice 軟體之降壓電路模型以模擬各種系統參

數發生分叉現象的特性空間最後經由實際電路實驗以驗證分

叉現象之發生情形從本論文所提出之分析結果發現此電路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會發生雙週期分叉而後可能會進入混沌現象本論文所提出的

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

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ii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StudentWen-Tsung Hsu AdvisoDer-Cherng Liaw

Degree Progra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commercial TL494 PWM IC is used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buck converter for study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PWM-controlled power circuits Applying the sampled-data approac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nstability dymanics of buck converter The major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possible bifurcation phenomena operated in buck converters while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vary Moreover the bifurc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parameter spaces of the system equilibrium points are analyzed and estimat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Via the Isspice simulations the system stability is studied an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re depicted for the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Finally the bifurcation phenomena are demonstrated by implimenting the experiments of the practical circui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thesi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bifurcation behaviors might occur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CCM) and 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DCM) of the PWM power circuits propose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lso reveal that the system dynamics might undergo the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as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are changed and possibly enter into the chaos phenomenon Furthermore the nonlinear analysis of system dynamic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domain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valuabl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uck converter

iii

誌 謝

在研究所的求學中首先是學到做事的態度與精神從各位

師長及學長的身上體驗到更宏觀的視野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廖德

誠老師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相當細膩不僅接觸到不同領域

且經過不同專案的研究尤其是在非線性的理論上常常有神來

之筆的指正與建議更讓我成長許多更學到解決問題的各種不

同的有效方法 感謝林益成學長在研究上的帶領與指導使我能夠在研究上

有所突破對整個系統更加熟悉與深入更要感謝宋朝宗學長的

提攜協助建議與鼓勵在我的研究中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都

能給予我適時的指導再來要感謝朱勝嵐 (ㄚ嵐 )及眾學弟們的協

助及彼此在研究過程中相互鼓勵與研究討論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培育我

到研究所畢業我也將不負你們的期望拿到碩士學位最後要感

謝是漂亮的老婆及可愛的小朋友這段日子辛苦了謝謝你們這

段時間的配合讓我可全心全意做研究在此也特別感謝曾經關

心鼓勵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iv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符號說明 x i T一緒 論UT 218H1

1HTU11 研究背景與動機UT 219H1 2HTU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UT 220H2 3HTU13 論文架構UT 221H2

4HTU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UT 222H4 5HTU21 系統穩態分析UT 223H4

6HTU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4H5 7HTU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5H6 8HTU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6H7

9HTU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UT 227H11 10H251 PWM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UT 228H11 11HTU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之取樣資料模式UT 229H14

12HT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UT 230H18 13HTU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UT 231H18 14HTU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UT 232H19

15HTU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UT 233H19 16HTU322 PWM控制電路設計UT 234H20

17H33 使用Isspice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UT 235H22 18HTU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UT 236H22 19HTU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UT 237H22

20H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8H23 21H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9H33

22HTU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UT 240H44 23HTU41UT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UT 241H44 24HTU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2H45

25HTU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3H45 26HTU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4H49 27HTU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UT 245H54

28HTU五結 論UT 246H56 29HTU參 考 文 獻UT 247H57

v

表 目 錄

30H表 3-1 TL 494 IC工作特性參數[ 9 ] 248H23 31H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49H54 32H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50H55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ii

Nonlinear Analysis of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StudentWen-Tsung Hsu AdvisoDer-Cherng Liaw

Degree Progra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the commercial TL494 PWM IC is used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buck converter for study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PWM-controlled power circuits Applying the sampled-data approac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the instability dymanics of buck converter The major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possible bifurcation phenomena operated in buck converters while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vary Moreover the bifurc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parameter spaces of the system equilibrium points are analyzed and estimated by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the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Via the Isspice simulations the system stability is studied an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re depicted for the TL494-based buck converter Finally the bifurcation phenomena are demonstrated by implimenting the experiments of the practical circui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is thesi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bifurcation behaviors might occur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CCM) and 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Mode (DCM) of the PWM power circuits proposed The bifurcation diagrams also reveal that the system dynamics might undergo the period-doubling bifurcation as the different system parameters are changed and possibly enter into the chaos phenomenon Furthermore the nonlinear analysis of system dynamics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and domains which will provide the valuabl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uck converter

iii

誌 謝

在研究所的求學中首先是學到做事的態度與精神從各位

師長及學長的身上體驗到更宏觀的視野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廖德

誠老師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相當細膩不僅接觸到不同領域

且經過不同專案的研究尤其是在非線性的理論上常常有神來

之筆的指正與建議更讓我成長許多更學到解決問題的各種不

同的有效方法 感謝林益成學長在研究上的帶領與指導使我能夠在研究上

有所突破對整個系統更加熟悉與深入更要感謝宋朝宗學長的

提攜協助建議與鼓勵在我的研究中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都

能給予我適時的指導再來要感謝朱勝嵐 (ㄚ嵐 )及眾學弟們的協

助及彼此在研究過程中相互鼓勵與研究討論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培育我

到研究所畢業我也將不負你們的期望拿到碩士學位最後要感

謝是漂亮的老婆及可愛的小朋友這段日子辛苦了謝謝你們這

段時間的配合讓我可全心全意做研究在此也特別感謝曾經關

心鼓勵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iv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符號說明 x i T一緒 論UT 218H1

1HTU11 研究背景與動機UT 219H1 2HTU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UT 220H2 3HTU13 論文架構UT 221H2

4HTU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UT 222H4 5HTU21 系統穩態分析UT 223H4

6HTU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4H5 7HTU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5H6 8HTU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6H7

9HTU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UT 227H11 10H251 PWM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UT 228H11 11HTU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之取樣資料模式UT 229H14

12HT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UT 230H18 13HTU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UT 231H18 14HTU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UT 232H19

15HTU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UT 233H19 16HTU322 PWM控制電路設計UT 234H20

17H33 使用Isspice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UT 235H22 18HTU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UT 236H22 19HTU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UT 237H22

20H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8H23 21H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9H33

22HTU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UT 240H44 23HTU41UT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UT 241H44 24HTU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2H45

25HTU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3H45 26HTU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4H49 27HTU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UT 245H54

28HTU五結 論UT 246H56 29HTU參 考 文 獻UT 247H57

v

表 目 錄

30H表 3-1 TL 494 IC工作特性參數[ 9 ] 248H23 31H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49H54 32H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50H55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iii

誌 謝

在研究所的求學中首先是學到做事的態度與精神從各位

師長及學長的身上體驗到更宏觀的視野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廖德

誠老師老師教導學生的方式相當細膩不僅接觸到不同領域

且經過不同專案的研究尤其是在非線性的理論上常常有神來

之筆的指正與建議更讓我成長許多更學到解決問題的各種不

同的有效方法 感謝林益成學長在研究上的帶領與指導使我能夠在研究上

有所突破對整個系統更加熟悉與深入更要感謝宋朝宗學長的

提攜協助建議與鼓勵在我的研究中遇到困難和疑問時都

能給予我適時的指導再來要感謝朱勝嵐 (ㄚ嵐 )及眾學弟們的協

助及彼此在研究過程中相互鼓勵與研究討論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謝謝你們對我的支持與鼓勵培育我

到研究所畢業我也將不負你們的期望拿到碩士學位最後要感

謝是漂亮的老婆及可愛的小朋友這段日子辛苦了謝謝你們這

段時間的配合讓我可全心全意做研究在此也特別感謝曾經關

心鼓勵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iv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符號說明 x i T一緒 論UT 218H1

1HTU11 研究背景與動機UT 219H1 2HTU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UT 220H2 3HTU13 論文架構UT 221H2

4HTU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UT 222H4 5HTU21 系統穩態分析UT 223H4

6HTU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4H5 7HTU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5H6 8HTU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6H7

9HTU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UT 227H11 10H251 PWM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UT 228H11 11HTU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之取樣資料模式UT 229H14

12HT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UT 230H18 13HTU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UT 231H18 14HTU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UT 232H19

15HTU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UT 233H19 16HTU322 PWM控制電路設計UT 234H20

17H33 使用Isspice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UT 235H22 18HTU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UT 236H22 19HTU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UT 237H22

20H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8H23 21H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9H33

22HTU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UT 240H44 23HTU41UT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UT 241H44 24HTU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2H45

25HTU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3H45 26HTU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4H49 27HTU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UT 245H54

28HTU五結 論UT 246H56 29HTU參 考 文 獻UT 247H57

v

表 目 錄

30H表 3-1 TL 494 IC工作特性參數[ 9 ] 248H23 31H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49H54 32H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50H55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iv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 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符號說明 x i T一緒 論UT 218H1

1HTU11 研究背景與動機UT 219H1 2HTU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UT 220H2 3HTU13 論文架構UT 221H2

4HTU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UT 222H4 5HTU21 系統穩態分析UT 223H4

6HTU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4H5 7HTU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5H6 8HTU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UT 226H7

9HTU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UT 227H11 10H251 PWM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UT 228H11 11HTU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之取樣資料模式UT 229H14

12HT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UT 230H18 13HTU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UT 231H18 14HTU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UT 232H19

15HTU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UT 233H19 16HTU322 PWM控制電路設計UT 234H20

17H33 使用Isspice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UT 235H22 18HTU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UT 236H22 19HTU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UT 237H22

20H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8H23 21H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UT 239H33

22HTU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UT 240H44 23HTU41UT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UT 241H44 24HTU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2H45

25HTU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3H45 26HTU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UT 244H49 27HTU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UT 245H54

28HTU五結 論UT 246H56 29HTU參 考 文 獻UT 247H57

v

表 目 錄

30H表 3-1 TL 494 IC工作特性參數[ 9 ] 248H23 31H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49H54 32H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50H55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7: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v

表 目 錄

30H表 3-1 TL 494 IC工作特性參數[ 9 ] 248H23 31H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49H54 32H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250H55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8: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vi

圖 目 錄

33H圖 2-1 PWM切換控制原理 251H4 34H圖 2-2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52H5 35H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253H5 36H圖 2-4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4H5 37H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255H6 38H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256H7 39H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7H8 40H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258H9 41H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259H10 42H圖 2-10 CCM-PWM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260H12 43H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261H12 44H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262H12 45H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263H14 46H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264H18 47H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265H18 48H圖 3-3 TL494 PWM IC內部等效電路[ 9 ] 266H19 49H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267H19 50H圖 3-5 PWM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268H20 51H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269H21 52H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270H21 53H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71H21 54H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72H23 55H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3H24 56H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274H24 57H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5H24 58H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276H24 59H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7H24 60H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278H24 61H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279H24 62H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80H24 63H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之分叉現象圖 281H25 64H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2H25 65H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283H25 66H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4H25 67H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285H25 68H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6H26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9: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vii

69H圖 3-24 sgV - LI BOUNDARY軌跡 ( L =26MH) 287H26 70H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8H26 71H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289H26 72H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0H26 73H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291H26 74H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292H27 75H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3H27 76H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294H27 77H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5H27 78H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296H27 79H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7H27 80H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298H27 81H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299H28 82H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300H28 83H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1H29 84H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302H29 85H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3H29 86H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304H29 87H圖 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5H29 88H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306H29 89H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7H29 90H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308H29 91H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09H30 92H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10H30 93H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1H30 94H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312H30 95H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3H31 96H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314H31 97H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5H31 98H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316H31 99H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7H31 100H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318H31 101H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19H32 102H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320H32 103H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1H32 104H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322H32 105H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3H32 106H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324H32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0: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viii

107H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5H33 108H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 112MS) 326H33 109H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327H34 110H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8H34 111H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329H34 112H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0H34 113H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331H34 114H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2H34 115H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333H34 116H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4H35 117H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335H35 118H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6H35 119H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337H35 120H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338H35 121H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339H35 122H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0H36 123H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341H36 124H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2H36 125H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343H36 126H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4H36 127H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345H36 128H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6H37 129H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347H37 130H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8H37 131H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349H37 132H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0H37 133H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51H37 134H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2H38 135H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353H38 136H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4H38 137H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355H38 138H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6H38 139H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357H38 140H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8H39 141H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359H39 142H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R 之分叉現象圖 360H39 143H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1H39 144H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362H39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ix

145H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3H40 146H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364H40 147H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5H40 148H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366H40 149H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7H40 150H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368H40 151H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369H41 152H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0H41 153H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371H41 154H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2H41 155H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373H41 156H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4H41 157H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375H41 158H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6H42 159H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377H42 160H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378H42 161H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79H43 162H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380H43 163H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1H43 164H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382H43 165H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3H43 166H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384H43 167H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5H43 168H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386H43 169H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387H44 170H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PCB電路板 388H44 171H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389H45 172H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390H45 173H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391H45 174H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392H45 175H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393H46 176H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394H46 177H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395H46 178H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396H46 179H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97H46 180H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398H47 181H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399H47 182H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400H47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2: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x

183H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01H47 184H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402H47 185H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03H47 186H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軌跡 ( R =39Ω) 404H48 187H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405H48 188H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406H48 189H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407H48 190H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408H48 191H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409H49 192H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10H49 193H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411H49 194H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412H49 195H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413H50 196H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414H50 197H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415H50 198H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416H50 199H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417H50 200H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418H51 201H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419H51 202H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420H51 203H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21H51 204H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422H51 205H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423H51 206H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424H52 207H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425H52 208H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426H52 209H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427H52 210H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428H52 211H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429H52 212H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430H53 213H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431H53 214H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432H53 215H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 1MS) 433H53 216H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434H53 217H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435H53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3: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xi

符 號 說 明

α 工作週期

nd 一個週期中的切換瞬間

sf 取樣頻率

)(th 在電壓控制模式的 PWM 三角波

i 電感電流 v 電容電壓

ov 輸出電壓

rampv 斜坡函數

sv 電源電壓

IV 輸入電壓

refV 參考電壓

0x 一般穩定狀態軌跡

x 0xxn minus

sT 切換週期

conv 控制信號

rampV 鋸齒波

D 責任週期 (duty ratio)

oV 輸出電壓

ont 導通時間

offt 截止時間

R 輸出負載

L 濾波電感

C 濾波電容

A 回授增益

LV 鋸齒波的下限電壓

UV 鋸齒波的上限電壓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4: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

一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目前的電子電路大多以 IC 為中心而設計在小小的晶片內濃縮有各種功

能的電路使用上非常方便沒有這些元件則相關的電子裝置或產品就無法達

到輕薄短小的目的現在可說是 IC 的全盛時期今後更會往大規模高

性能發展但是近來有些趨勢就是使用雙極性電晶體(BJT)或場效電晶體(FET)

所組成的電路與 IC 組合在一起如此便不必使用高價位的特殊 IC也能達到

高性能的電路目前雖然有很多電路都已 IC 化了但是在很多場合仍然需要

使用到電晶體所構成的離散式(Discrete)電路例如大電流高電壓高功率電

路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因此在應用上範圍很

廣單極性(Unipolar)的場效電晶體(FET)不像雙極性(Bipolar)的雙接面電晶體

(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

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現在無論是在工業上或者通訊家電尤其電腦相關產品電源轉換器的被

應用被需求更是與日俱增交流對直流(AC to DC)直流對直流(DC to DC)

直流對交流(DC to AC)的電源轉換器被廣泛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不可缺

少因此常因使用不當或者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無法想像的後果輕者可

能造成當機重者則可能造成意外或公共危險再者其它的論文大多是以比

較器正反器放大器拼湊出脈波寬度調變(pulse-width modulation PWM)控制電

路的功能這些研究的成果與實際的電路應用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有鑑於此本

論文採用一般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商業用 IC 製作降壓型直流

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進行兩種操作模式的研究與分析一為連續電流導通

(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CCM)模式另一為不連續電流導通(Discontinuous

Current Conduction DCM)模式[1]-[3]本論文所提出的各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

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製作將可

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對於切換式直流對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分析使用狀態空間

平均法及切換式(PWM)電路的取樣資料方法[4] [5]取樣資料方法應用在 PWM

電源轉換器上須先假設其切換頻率是夠快的電路才能近似於離散時間 [6]

在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研究中對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研究使用數學方法

分析單週期雙週期或更高週期軌跡電壓控制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分叉行為與

混沌現象[7]從連續電流模式到不連續電流模式或從不連續電流模式到連續電

流模式的參數變動所產生的分叉行為[4][5][8]本篇論文採用市面上可買到的

PWM 控制電路 TL494 IC 製作所以製作完成之電路也較符合一般商業電路研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5: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

究當中所呈現的電路特性與行為也較類似一般商業電路的特性與行為若系統

中之參數發生改變實驗電路也會發生分叉現象則可預測電源轉換器電路的分

叉點屆時在應用相關電路時便可以找到對策避免發生分叉現象

12 系統介紹與研究方法 控制系統在工作範圍內均受到其額定的限制在額定工作值範圍內皆可正

常穩定的工作若超過額定系統將會有無法預期的行為出現造成無法正常的工

作甚至於接近臨界點附近可能因外在干擾而影響正常工作造成系統嚴重的

破壞此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系統的非線性的特性所造成的所以為了維持系統可

接受的安全範圍內在系統的設定中非線性控制相當重要本論文主要在建立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離散時間系統模式並分析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的穩

定性與可能出現的非線性現象經由理論分析得知隨著系統參數如濾波器的電

感負載或輸入電壓值的改變系統響應可能存在分叉現象且在一連串分叉發

生之後系統可能進而產生混沌現象

主要研究的方向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設計與製作降壓式電源轉換

器電路的線性動態特性方面進行模擬實驗與分析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

設計與製作方面先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

等參數規格後再參考 TL494 PWM IC 應用手冊加以設計以製作成一般性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在 PWM 電路的取樣資料模式建立方面主要利用取樣資料

的研究方法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與非線性現

象之研究另外在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的非線性動態特性方面單週期

(Period-one)與雙週期(period-doubling)模式可以用以分析及預測所對應的分叉現

象之發生從分析上隨著系統參數的變化系統會出現雙週期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週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的動態模式最後我們利用 Isspice

軟體分別對系統的 DCM 與 CCM 進行模擬將模擬出的波形儲存並記錄比對

再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的數據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

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

並與 DCMCCM 的實驗結果進行相互比對分析與驗證

13 論文架構 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

說明本論文之 PWM 控制電路的做法關於分叉現象的研究乃是採用一般商業

化 IC 製作而成的非為了解釋分叉行為而刻意拼湊而成的電路接著分別對研

究方向與方法作簡單的說明第二章為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架構工作原理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6: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

穩態分析做簡單的介紹第三章為對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

法做簡單的分析並建立降壓電源轉換器的模型並利用 Isspice 與 Matlab 軟體

進行系統的 DCM 與 CCM 之分叉參數特性模擬第四章為利用前一章的 PWM

控制電路設計方法製作實際電路並進行系統的 DCMCCM 的各項分叉參數的

特性實驗最後再將實驗結果與模擬結進行分析驗證第五章為整個研究成果總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7: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

二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基本理論

21 系統穩態分析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作用為將輸入的直流電壓做電壓準位的調節並使之

穩定在設定的電壓值雖然依不同的電源需求可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直流對

直流轉換器DC-DC 轉換器的作用即是在輸入電壓與輸出負載變動的情況下能夠

調整輸出電壓為所設定的位準電壓位準轉換之原理可以由開關之導通( on )與截

止( off )可得其中輸出電壓 ov 之平均值 oV 之大小與開關之導通及截止時間( ont 及

offt )有關 oV 大小之調整最典型的方式是採用 PWM其切換週期 sT ( ont 及 offt )為固

定由調整 ont 之大小來改變 oV 之大小PWM 切換控制如圖 2-1開關之切換控制

信號由控制信號 conv 與週期為 sT 之鋸齒波 Vramp 比較而得控制信號則由 oV 之實際

值與設定值之誤差放大而得當 conv 較 Vramp 大時比較之結果為高準位使開關導

通否則為低準位開關截止故開關之切換週期亦為由以上的原理可知開關

切換之責任週期(duty ratio) D

ramp

con

s

on

Vv

TtD )== 其中 rampV

)為鋸齒波之振幅 ( 2-1 )

圖 2-1 PWM 切換控制原理

DC-DC 轉換器有兩種操作模式一為 CCM另一為 DCM轉換器有可能同

時操作在此二模式然而此二種模式之特性截然不同因此轉換器及其控制必需

依據各模式之操作來設計降壓式轉換器如圖 2-2顧名思義其作用為將較高準

位的輸入電壓換成較低準位的輸出電壓主要用途為直流電源供應器及直流馬達

速度控制 oV 可以藉由調整責任週期 ont sT 來控制且 oV 與控制電壓 conV 成正比當

conv

t 0

sT

ont

offt

切換控制信號High level

Low level

rampV

conv

切換控制信號

設 定

oV 實 際

放大器 比較器

rampV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8: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

開關導通時二極體因反向偏壓而截止能量由輸入送至電感及負載當開關截

止時電感電流流經二極體並將電感之儲能轉移給負載假設濾波電容無限大

則在穩態下 oo Vtv cong)( 由於電容電流之平均值為 0因此電感電流之平均值等於

輸出之平均電流 oI

圖 T2-2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電路架構與 dV (t)波形

22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3 所示為電感電流為連續[ 0)( gttiL ]之連續導通模式的操作波形當開關

導通時其等效電路如圖 2-3(a)電感電壓 Lv = dV - oV 為正因此 Li 呈線性上升

當開關截止時二極體導通等效電路如圖 2-3(b) Lv =- oV 為負 Li 呈線性下降

圖 2-3 降壓式轉換器之開關等效電路

圖 T2-4 T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3

1

1 3333 3

111 1

3

1

1

11 11

3

4

1 3333 3

444 4

3

4

1

4

)(tiL

dV oV)(tvL

oV)(tvL

)(tiL

dV

3

4

2 3

4

21 22 22 2 333 3

4 4444 4

3

4

SW

1

4

dV dv )(tvL

)(tiL

oVoV

)(tvd

s

on

TtD =ont

offtsT

)(tvL

)(tiL

ont offt

oL II =

onsw minus

offsw minusod VV minus

oVminus

t

t

A

B

+LI

minusLI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19: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6

穩態下電感電壓一週期的平均值為 0因此

000

=+= intintint tdvdtvdtv s

on

ons T

t L

t

L

T

L (22)

上式相加之二項分別代表圖 2-4 中之 AB 二面積其和為 0 表示面積 A=面

積 B故

( ) ( )onsoonod tTVtVV minus=minus 或 DTt

VV

s

on

d

o == (23)

(23)表示對固定輸入電壓而言輸出電壓與開關之責任週期成正比與電路

其它參數無關忽略電路中所有元件之損失則輸入功率 dP =輸出功率 oP 因此

od PP =

oodd IVIV = 即 DV

VII

o

d

d

o 1== (24)

(24)指出在連續導通模式下降壓式轉換器形同匝數比為D之直流變壓器

23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圖 2-5 所示為電感電流在連續導通與不連續導通之邊界亦即 Li 在 offt 結束時

剛好為 0 之情況其中下標B 表示邊界值之意由圖 2-5 可知電感電流

OBods

odon

peakLLB IVVL

DTVV

Lt

iI =minus=minus== )(2

)(22

1 (25)

因此在 sT dV oV L及D固定之情況下若輸出電流之平均值小於 LBI Li

將成為不連續

圖 2-5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邊界電流導通模式

t

t

Li

Lv

ont offt

od VV minus

oV

OBLB ii =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0: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7

2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的穩態分析

轉換器之應用可能有輸入電壓 dV 固定或輸出電壓 oV 固定兩種情況以下分別

討論之

(1) d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直流馬達速度控制之應用而言 dV 是固定的而 oV 可藉由改變D來調整

oV =D dV 由(25)可得

)1(2

DDLVT

I dsLB minus= (26)

圖 2-6 所示為 dV 固定時 LBI 與D的關係其中電感電流為連續時之最大值發生

在D=05

LVT

I dsLB 8max = (27)

由(26)及(27)可得

)1(4 max DDII LBLB minus= (28)

圖 2-6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dV =定值)

sT dV L及D在與圖 2-5 相同之情況下若將負載減小(即負載電阻增大)

則 LI 將小於 LBI 造成不連續導通模式其波形如圖 2-7 所示此外增加 oV 將使

LI 變小 Li 愈不連續

不連續區

maxLB

o

II

01=D

70=D

30=D

10=D

90=D

50=D

02 01

01

50

50 51

d

o

VV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8

圖 2-7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在 sT2Δ 區間由於電感電流為 0負載電力由濾波電容提供利用電感電壓一

週期之平均值為 0可得

0)()( 1 =Δminus+minus sosod TVDTVV (29)

there41Δ+

=D

DVV

d

o (210)

其中 1Δ+D <10由上圖 2-7

so

peakL TL

Vi 1 Δ= (211)

因此 2

1

Δ+=

DiI peakLo (212)

11 )(2

ΔΔ+= DLTV so (213)

12Δ= D

LTV sd (214)

1max4 Δ= DI LB (215)

DII

LB

o

max1 4=Δthere4 (216)

由(210)及(216)可得

max

2

2

41

LB

od

o

II

D

DVV

+= (217)

t

t

Li

Lv

sDT sT1Δ sT2Δ

od VV minus

oV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2: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9

(2) oV 固定之不連續導通模式

對於調整型直流電源供應器之應用 dV 可能會變動但 oV 必須藉由改變D使

之為定值

DVV od = 由(25)可得

)1(2

DLVT

I osLB minus= (218)

(218)指出若 oV 固定 LBI 之最大值發生在 0=D 時

LVT

I osLB 2max = (219)

值得注意的是若 0=D 且 oV 為有限值則 dV 為無限大

將(219)代入(218)可得

max)1( LBLB IDI minus= (220)

利用(210)及(213)(二方程式對 oV 或 dV 為固定時之不連續導通模式均成立)與

(219)可得

21

max )1

(

do

LBo

d

o

VVII

VV

Dminus

= (221)

圖 2-8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之特性 ( oV =定值)

maxLB

o

II

01

01

50

不連續區

50

D

251=o

d

VV

02=o

d

VV

05=o

d

VV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3: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0

(3) 輸出電壓 oV 漣波

前述之分析均假設輸出濾波電容很大使 oo Vtv =)( 但實際之電容不可能如

此在連續導通模式下輸出電壓之波形如圖 2-8 所示假設所有 Li 之漣波成份均

由電容所吸收僅直流成份流經負載則漣波電流所代表之電荷量 QΔ (如圖陰影

部份所示)會造成輸出電壓之漣波 oVΔ

222

11 sLo

TICC

QV Δ=

Δ=Δ (222)

由圖 2-4 之 offt 期間可知

so

L TDL

VI )1( minus=Δ (223)

將(223)代入上式得

sos

o TDL

VC

TV )1(

8minus=Δ (224)

22

))(1(2

)1(81

s

cs

o

o

ff

DLC

DTVV

minus=minus

there4π (225)

其中切換頻率s

s Tf 1= 且

LCfc π2

1= (226)

(225)指出電壓之漣波可以藉由選用頻寬 sc ff langlang 之低通濾波器來消除且只要

轉換器操作於連續導通模式漣波大小與負載大小無關同樣的分析方法亦適用於

不連續導通模式

圖 2-9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

ovminus

t0

2sT

t

od vV minus

Lv

LiQΔ 2

LIΔ

oL II =

t

oVΔ

oV

ov

0

0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4: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1

25 電源轉換器之動態分叉特性分析 PWM 型式的直流電源轉換器可看成是非線性時變動態系統由時變的開關

帶有非線性電壓-電流特性之儲能元件二極體所組成近年來在電力電子領域

裡有很多的努力成果及致力在非線性現象的分析被提出數值與實驗的結果告訴我

們高頻的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拓僕可以顯示出非線性混沌現象的發展

在現行的研究論文之中他們大部分都專注於取得線性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

器模式此電源轉換器要能夠適用於傳統線性系統理論的結構目前廣受歡迎的是

所謂的rdquo平均模式rdquo一個線性模式是由後來小擾動的線性化所獲得把次諧波之不

穩定性和電流控制形式聯想在一起是很難去想像的當系統之操作行為要超出一般

穩定界限時為達到此設計目的的則需有不同的方法必須被使用

另一種選擇即是所謂的rdquo離散時間函數rdquo代替了交換式電路而成為連續形式

就一個取樣資料系統而論像離散映射非線性形式從一個取樣時間馬上到下一個連

續的取樣時間目前有很多描述了狀態向量的變化程度在一個週期的範圍裡可以

由函數的映射來描述其中函數的映射是相當複雜的此章節中取樣資料的研究

方法被應用在降壓式電源轉換器之動態的非線性動態分析雙週期之分叉現象可

以被表示是系統參數出現變化時

251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一般 PWM 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取樣資料方法被使用於設計穩定性控制的

法則假定 PWM 直流-直流轉換器操作在固定頻率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其切換開關和二極體被假設為是理想而且沒有順向偏壓符號 sf 和T 分別地對應

切換頻率與週期由於 CCM 的操作中在每一週期中開關都有一次導通(on)和截

止(off)的動作圖 2-10 顯示出 PWM 電源轉換器的方塊圖它可以被應用於大部

分 PWM 電源轉換器例如降壓升壓降壓-升壓及邱克等形式的電源轉換器

關於這方面的方塊圖模式 1A 2A isin nnR times 1B 2B isin 1timesnR C 1E 2E isin nR times1

D isin R 皆是常數矩陣n 代表系統的維度這裡的 xisin nR yisin R 是輸出狀態

在廣泛的應用中參考電壓 rV 是時變而且是個常數值圖 2-11 中顯示出有關切換

決定的電壓控制模式外部訊號 h(t)是由 PWM 三角波所產生稱之為rdquo斜波函數rdquo

在這種控制系統之下我們有工作週期 α= lowastnd T其中星號代表平衡值一般來說

操作條件在狀態 1S 與 2S 之間一次一個時脈週期圖 3-79 顯示出信號 y(t)和 h(t)關

於電壓控制模式圖 2-12描繪出當 y(t)gth(t)電路在子系統 1S 的運作情形當 y(t)leh(t)

操作在子系統 2S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5: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2

圖 2-10 CCM-PWM 電源轉換器方塊圖

圖 2-11 電壓控制模式下決定開關狀態圖

電源轉換器工作在 CCM 時下列兩個式子不管被控制的開關是on 或off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227)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228)

在 trailing-edge 設計中的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on 在 leading-edge 設計中的狀

態 1S 控制開關為狀態 1S 控制開關為 off我們採用 leading-edge 設計

圖 2-12 電壓控制模式的切換波形

考慮 t isin [ ]TnnT )1( + 讓 nx = )(nTx 和 onv = )(nTvo 通常在 PWM 直

PWM control Switch to 1S at t = nT Switch to 2S at t = nT+d n

⎩⎨⎧

=+=xEv

uBxAxS

o 1

111

amp

⎩⎨⎧

=+=xEv

uBxAxS

o 2

222

amp ⎥

⎤⎢⎣

⎡=

r

s

vv

u

)(th

ov

DuCxy +=

PWM control decision Switch to 1S while y( t)gth(t) Switch to 2S while y( t)lth(t)

)(th

)(ty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6: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3

流 -直流電源轉換器的切換頻率足夠高就如同 sv 和 rv 在週期裡的變化

程度是小到可以被忽略的在週期內把 sv 和 rv 當作是常數且分別由 snv

和 rnv 表示在第 )1( +n 週期讓信號 )(ty 及 )(th 相交在 ndnTt += 即系

統的動態限制 )()( nn dnThdnTy +=+ 我們可以得到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minus ++=T

d ndAd

ndA

ndAdTA

n

nn

nnn uBdeuBdexee 2)(

0 1)()( 2112 )( σσ σσ (229)

)( nnn duxg = )()( nn dnThdnTy +=+

= )()(0 1

)(11nn

d

ndA

ndA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230)

non Exv = (231)

PWM 電源轉換器中穩態操作條件是一個週期解但不是個平衡點圖 2-10

中一個系統的週期解對應到取樣模式之固定點讓動態取樣資料的固定點為

))0(()( 0 duxdux nnn = 其中 [ ]prime= rs vvu 我們可以得到

))0(()0( 00 duxfx = (232)

0))0(( 0 =duxg (233)

取樣資料之動態方程式(229)-(231)是被限制且非線性的並讓

0)()(0 neminus=partpart minus dhdxcdg

n

ampamp

式子(229)-(231)在固定點 ))0(()( 0 duxdux nnn = 的 ))0(()( 0 duxdux nnn =

線性化如下其中rdquoand rdquo表示系統的小擾動狀態

nnn uxx ˆˆ1 Γ+Φasymp+ (234)

non xEv ˆ= (235)

其中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36)

))0(()(1

0)(duxdux

nnnnnnnx

g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37)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7: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4

25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接著我們考慮一個被控制的直流-直流電源轉換器其是操作在連續電流導通

模式或是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下透過電路模擬軟體 Isspice 模擬結果得知是不連

續電流導通模式以下就針對其分叉特性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去描述當不同參

數變化程度的電路行為並且比較模擬與實驗的數據接近於實際的電源轉換器之理

想化的電路圖 2-13其閉迴路 PWM 使用正常電壓回授方式取樣以達到控制輸出

電壓

圖 2-13 理想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圖示分析

(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取樣資料模式

以下的分析全部假設元件為理想在此操作中輸出電壓被應用在增益為 A之放

大器的非反向輸入 refV 是固定的電壓應用在反向輸入放大器的輸出歸因於控制

電壓 conV 因此

))(()( refcon VtvAtV minus= (238)

這個控制電壓被應用在比較器的非反向輸入端反向輸入由獨立式斜坡電壓

)(tVramp 產生與供給在週期 T 中斜坡電壓為週期且線性地上升從低電壓 LV 到高電

壓 UV 而且立刻回到 LV 其中 0le LV < UV 斜坡電壓可以被表示成

[ ]TtT

VVVtvth LULramp mod)()()( minus+== (239)

其中 [ ]Tt mod 等同於 Tt 取餘數

比較器的輸出電壓被使用來決定該開關 S 的狀態此方法中 S 導通只有在 conv lt

vramp即 S 改變狀態的時後只有在 =conv vramp起源於開關的切換條件如同很多商

業性的 PWM 晶片一樣由責任因素(Duty-Factor)控制而達成一般正常的取樣電

源轉換器若已用分段線性向量來表示且由下列兩個不同之子系統微分方程式來描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8: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5

系統 1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

1L

⎥⎦

⎤0000

⎥⎥⎥

⎢⎢⎢

ref

I

F

VVV

(240)

= uBxA 11 + 系統 2 )(tVcon < )(tVramp

⎢⎣

⎡=⎥

⎤⎢⎣

Ctvti

dtd

1

0)()(

⎥⎦

minus

minus

RC

L1

1

⎥⎦

⎤⎢⎣

⎡)()(tvti

+ ⎢⎣

⎡00

⎥⎦

⎤00

01L

⎥⎥⎥

⎢⎢⎢

ref

I

F

VVV

(241)

= uBxA 22 +

其中 v是電容C 之端電壓 i是流經電感 L的電流 R 是負載電阻 FV 是二

極體端電壓 IV 是輸入電壓除了切換瞬間外並假設其值為固定的

此外輸出方式程式為

)(ty = )(tvcon = ))(( refVtvA minus

= [0 ]A ⎥⎦

⎤⎢⎣

⎡)()(tvti

+ [0 0 ]Aminus⎥⎥⎥

⎢⎢⎢

ref

I

F

VVV

(242)

= DuCx +

)()( tvtvo = = [0 ]1 ⎥⎦

⎤⎢⎣

⎡)()(tvti

(243)

= Ex 切換時間 d 的條件是

dtcon tv =)( = dtramp tv =)( rArr )())(( dvVdvA rampref =minus (244)

根據 PWM 的方愧圖 我們讓

x = ⎥⎦

⎤⎢⎣

⎡)()(tvti

u =⎥⎥⎥

⎢⎢⎢

ref

I

F

VVV

和下列的矩陣

1A = 2A = ⎢⎣

C1

0⎥⎦

minus

minus

RC

L1

1

= J 1B = ⎢⎣

⎡0

1L

⎥⎦

⎤0000

2B = ⎢⎣

⎡00

⎥⎦

⎤00

01L

C = [0 ]A D = [0 0 ]Aminus 21 EE = = [0 ]1 = E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29: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6

(2) 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分叉特性分析 假設操作條件於每個時脈週期在狀態 1S 2S 一次 nd 代表切換時間關於單

週期(Period-one)之降壓型電源轉換器的取樣時間模式可從 PWM 電源轉換器之動

態的樣資料(229)-(231)式子獲得 1+nx )( nnn duxf=

intint minusminus ++=T

d nJd

nJ

nJT

n

n uBdeuBdexe )( 20 1 σσ σσ (245)

)( VIVFnJT BBxe ++= (246)

其中

JTe = kTeminus⎢⎣

⎡ +

wTwTwT

Cw

wk

sinsincos

1 ⎥

minus

minus

wTwTwT

wk

Lw

sincossin1

= kTeminus +times wTI cos22 ⎢⎣

Cw

wk

1 ⎥

minus

minus

wkLw1

wTsin (247)

FVB = int minusnd

nJ uBde

0 1σσ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1cos(sin(

)sin)()1cos(2(

)(

22(

22

22

nkd

nkd

wkLCwV

nkd

nkd

wkLwV

wdewwdke

wdewkwdekw

nnF

nnF

(248)

IVB = int minusT

d nJ

n

uBde 2σσ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

22(

22

22

nkdkT

nkdkT

wkLCwV

nkdkT

nkdkT

wkLwV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

nnI

nnI

其中 RCk 21= 124 minus= L

CRkw (249)

取樣資料模型之線性方程式變成

)( nnn duxg = )()(0 1

)(nn

d

ndJ

nJd dhDuuBdexeC n

nn minus++ int minus σσ = 0

nnkd

wk

nkd

nnkd

CWA vwdewdeAiwde nnn )sincos(sin minusminusminus minus+

)()sin)1cos(( nramprefFnkd

nkd

WA dVAVVwdkewdew nn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 = 0 (250)

假設二極體為理想的即 FV = 0 固定點 0x 變成 0)( 22 =+minus times IV

JTn

JT BexIe (251)

在深討分叉現象參數之輸入電壓 IV 的時候 利用數據模擬來研究分叉現象的分

析從式子(250)和(251) 我們可以獲得切換時間 nd (或工作週期α )與系統參數 IV 之

間的關係數據模擬由下列的參數值來完成取樣資料的物定點模式

))0(()0( 00 duxx = 從線性化模式(234)-(235)(236)-(237)我們有下列的結果

讓 In Vu =ˆ 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陣模型為

))0(()(1

0)( duxduxnnnn

nnnxg

dg

df

x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Φ (252)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0: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7

JT

vf

vf

if

if

n

exf

n

n

n

n =⎥⎥⎦

⎢⎢⎣

⎡=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2

1

2

1

(253)

nd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df

df

2

1

=nd

JT Fe (254)

ndF =⎥⎥

⎢⎢

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

+

+

))sincos()sinsin((

))sinsin()()sincos(2(

)(

22(

22

22

nnkd

nnkd

wkLCwV

nnkd

nnkd

wkLwV

wdwwdkwewdwwdkke

wdwwdkewkwdwwdkkwe

nnI

nnI

ndg

partpart = nnn

kdCwA iwdkwdwe n )sincos( minusminus - )()sincos2( )( 22

nrampnnwkw

nkd dvvwdwdkAe n ampminus+ minusminus

(255)

ndg

partpart = ⎢

⎡partpart

nig ⎥

⎤partpart

nvg = [ nCw

kd wdAe n sin1minus ]nwk

n wdwd sincos minus (256)

))0(()(1

0)( duxduxnnnn

nnnug

dg

df

uf

=minus

partpart

partpart

partpart

minuspartpart

=Γ (257)

其中

nuf

partpart =

⎥⎥⎦

⎢⎢⎣

partpart

partpart

n

n

uf

uf

2

1

=nu

JT Fe (258)

nuF =⎥⎥

⎢⎢

minusminusminusminus

minusminusminusminus

+

+

))coscos()sinsin((

))sinsin)(()coscos(2(

)(1

22)(

1

22

22

nkdkT

nkdkT

wkLCw

nkdkT

nkdkT

wkLw

wdewTewwdewTek

wdewTewkwdewTekwnn

nn

nug

partpart = 0 (259)

我們可以計算單週期軌跡(Period one orbit)之穩定性當特性方程式的特徵值是

在複數平面單位圓內部 則軌跡是穩定的當任何的特徵值在單位圓之外則足夠使

得軌跡不穩定從線性化的 Jacobian 矩模式我們可以計算系統參數變化時的任一

固定點之特徵值在此不做驗證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8

三電路設計與模擬分析

31 降壓型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 在此章節中我們特別地針對直流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及電路模型的建立與非

線性動態特性方面等進行研究分析非線性的現象研究則採用取樣資料的研究方法

並應用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Buck converter)的穩定性分析上且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之非線性動態方面其單週期與雙週期模式可以經由分析並預測其分叉現象而經

由一連串的雙周期分叉現象系統可能產生混沌現象的動態模式對於不同參數的變

化系統混沌現象會產生一個較寬廣的工作點範圍

圖 3-1 所示為將方波輸入低通濾波器時的情形此通低頻濾波器的截止頻率比

輸入信號的頻率低很多因此方形波會被濾波而成為直流的輸出信號而 LC 型

並沒有電阻成份即時有電流流通也不會有電功率損失產生因此降壓型切換式

電源中常使用 LC型通低頻濾波器

圖 3-1 低通頻濾波器之輸入輸出波形

圖 3-2 為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利用 sw 對直流電壓 IV 做on off 使其

成為方形波再經過無損的 LC濾波器而得到直流輸出此一 sw 可以使用雙極性

電晶體或 MOS FET 構成圖 3-2 的原理圖可以使輸出電壓比輸入電壓低再加上

回授使輸出電壓可以穩定化將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比較以所得到的誤差信號

控制切換動作對於 sw 的控制方法可以改變 sw 的on off 時間以控制輸出電壓

圖 3-2 降壓型切換式電源的原理圖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W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W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W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

2 1L 1

C

1 12 2 1

R

111 122 23 23

Vi

3 3

Feed Back

swoV

2 1L

1

C

1 11

1

12

Vi Vo

IV oV

t t

LP Filter

refV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2: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19

流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可以減少)也可以減少

32 脈波寬度調變控制電路設計

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藉由改變多諧振盪器時間長數 RC 中之 R 來改

變波寬鋸齒波(或三角波)加於比較器以控制電壓來改變比較器之臨界準位法

一般來說比較器對於雜訊之免疫能力比單穩態多諧振盪器來的強而且使用比較

器之電路可更線性的控制波寬使其與控制電壓成正比控制範圍也可從零變化到任

意之寬度

321 PWMIC TL494 的工作原理

TL494 PWM IC 控制晶片其內部等效電路如圖 3-3 所示

圖 3-3 TL494 PWM IC 內部等效電路[ 9 ]

圖 3-4 TL494 PWM IC 時序圖[ 9 ]

TL494 是固定頻率 PWM 控制 IC由一內部線性的變頻鋸齒波振盪器其頻率

由兩個外部元件電阻 TR 電容 TC 調整改變振盪器的頻率可由下列近似公式決

TTosc CR

f 11asymp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3: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0

兩個比較器兩個誤差放大器以及 5V 的基準電源等所構成比較器 1CMP 用

來限制波寬的最大值為製造空檔時間(Dead time)用的比較器而 2CMP 則以誤差

放大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波寬其基本工作原理振盪器 Oscillator 所產生的三角

波加在兩個比較器 1CMP 2CMP 的反相輸入端而其中比較器 1CMP 的相同端接空

檔時間控制電壓另一路接誤差放大器的反饋輸出當鋸齒波的電壓比較低時比

較器 1CMP 輸出為高電位則不論另一路比較器輸出如何通過或閘或反閘的運

算之後兩個輸出電晶體都處於截止狀態當鋸齒波的電壓上升到超過死區設置電

壓但低於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兩個輸出電晶體同樣處於截止狀態只有當

鋸齒波電壓繼續上升到超過誤差放大器的輸出電壓時 D 型正反器的時鐘(Clock)

輸入腳檢測到一個上跳引起正反器反相由於輸出控制腳的控制作用此反相可

能使兩路輸出電晶體同時導通或僅使一路導通另一路等到下一次反相時導通

隨著誤差放大器輸出電壓的不同D型正反器反相的時間也不同從而時間比率也

隨之變化達到脈寬調變的目的

322 PWM 控制電路設計

依據功能的需求針對降壓式轉換器 PWM 控制電路的輸出控制電

路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等設計方式來做分析設計完成控制電路

如圖 3-5 所示為簡單的 PWM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的概念比較器的輸入信號

為一為攜帶資料的調變信號 conV 另一為決定切換頻率的載波 Vramp藉由比較這

兩個訊號一連串的寬度相依於調變信號便可被獲得典型的調變器輸出輸出波形

如圖所示

圖 3-5 PWM 脈波寬度調變原理

TL494 PWM IC 可由外部輸入訊號來控制輸出端之電晶體的操作方式其運作方

式為並聯或是推挽式對於並聯式的運作其控制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接地因此

將D型正反器禁能且無輸出訊號在這種操作模式下兩個電晶體呈並聯方式其操作

訊號就只接受由死區控制輸出訊號及比較器的輸出訊號對於推挽式的運作其控制

輸出的輸入訊號必須由內部 5v 的參考電壓提供因此電晶體皆能依照D型正反器的

輸出訊號可由圖 3-4 為 TL494 PWM IC 的時序圖得知 1Q 與 2Q 互相交替開與關我設

oV

rampV

conV

t

t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4: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1

計電路的功能在 TL494 PWM IC 中其電晶體輸出 只有單純去驅動功率晶體

(MOSFET)所以我們採用並聯式的運作將 TL494 第 14 腳接地如圖 3-6 所示

圖 3-6 並聯式與推挽式輸出連接圖[ 9 ]

偏壓與徵增益控制方面我則利用 TL494 PWM IC 中的誤差放大器來達成這項

設計為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我們將輸輸電壓回授且經分壓後將其接至誤差放大

器同相輸入端如圖 3-7 所示如要輸出電壓為負的方式只須將輸出電壓經分壓

後回授接至誤差放大器反向輸入端因實驗室電路要得到正的輸出電壓所以偏壓

與增益控制部份可經由圖 3-7 推導出(31)式其中 ifi RRR )( + 為增益項

refif VRR )( 為偏壓項

refff

con VRR

RVRR

V11

11 )(minus

+= ))((

11

1

1ref

f

ff VRR

RV

RRR

+minus

+= )( 1 refVVA primeminus= (31)

其中 oVRR

RV21

21 += ref

f

fref V

RRR

V+

=prime1

圖 3-7 偏壓與增益控制電路

PWM 控制電路可經由上述幾點設計方法我們可將其設計成如圖 3-8 之脈波

寬度調變控制電路

圖 3-8 脈波寬度調變電路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conV1V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5: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2

33 使用 Isspice 於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模擬

電源轉換器電路設計完成後為了確保電路可正常工作利用 Isspice 電路模擬

軟體進行驗證首先建立電路模型然後改變系統參數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切換週期 sT 並模擬電路的分叉特性

33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模型建立

TL494 PWM IC 內部結構包含誤差放大器電路振盪電路PWM 電路與參

考電壓電路在早期控制電路都是使用雙接面電晶體 BJT 來作為切換開關近年

來因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及製造技術的更新發明目前已大量使用場效電晶體 FET

來做為控制元件由於 FET 具有低消耗電功率高切換速度的優點在應用上

範圍很廣場效電晶體(FET)雙接面電晶體(BJT)在切換時需要少數載子儲存時

間故在做研究及實驗時採用 MOSFET 來做為電路的切換開關裝置 關於電晶體的偏壓部份一般都是用電阻分壓並連在源極 S 與閘極G 之間

如此做法有一問題存在就是偏壓會隨著輸入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如此造成電晶

體的導通特性也跟著改變因此我使用最經濟的做法就是並聯上一個曾納二極

體 Zenor Diode 來穩壓TL494 PWM IC 電路模型建立完成最後依照所設計降壓

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連接相關元件並設定相關參數完成圖如圖 3-8 所示

332 分叉現象的參數模擬分析

由分叉現象理論可選擇不同的系統來研究分叉現象與混沌現象在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系統中有很多可做為變化的參數在此選擇輸入電壓 IV 輸出負載

oR 濾波電感 L濾波電容C 回授增益 A工作週期T 來做為研究對象電

路相關參數值是採用 TL494 的參數值如下表 3-1以 15 伏做為 TL494 IC 的電源

電壓其切換頻率不能小於 1k Hz為得到系統完整的分叉圖參數值有些微的

調整 refV = 05 v LV = 07 v UV = 37 v

分叉圖的繪製方法為將 Isspice 軟體模擬出波形後從 Isspice 軟體的輸出檔

(out)將數據複製到 Matlab 軟體的資料夾中再開啟 Matlab 軟體從檔案開啟剛

才的資料夾進行整理經由一連串繁複的整理手續後轉換成 Matlab 軟體的語言

格式再以 Matlab 軟體撰寫程式進行分叉圖的模擬繪製取樣資料以 Vramp 的週

期為取樣週期在 Vramp 的每週期的峰值點做為取樣點來擷取 oV 的值也就是每週

期取一點將每一樣本取完後再以分叉參數的值做為橫軸坐標刻度進行分叉圖

的模擬繪製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6: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3

表 3-1 TL 494 IC 工作特性參數[ 9 ]

333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各種參數值輸入電壓 IV =9v輸出負載 R =10Ω濾波電感 L=8372mH

濾波電容C =33 Fμ 回授增益 A =35切換週期 sT = 091ms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的斜坡函數 conV 為

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就是輸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 refV 比較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9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12V分叉行為開始的是

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39V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在 14V 產生混沌軌

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

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9 相互比對 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

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10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9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8 9 10 11 12 13 14 1534

36

38

4

42

44

46

48

5

52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t

vol

t

圖 3-9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7: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4

圖 3-1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90V)

圖 3-1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20V)

圖 3-1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39V)

圖 3-1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IV =14V) 圖 3-1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14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2mH 到 9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L繼續下降到 6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下降到 45mH 時

sgV

LI

LI

sgV

LI

sgV

LI

sgV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8: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5

發生混沌軌跡行為接者 L下降到 26mH 系統發生邊界(Boundary)現象也就是系

統由 CCM 轉成 DCM 狀態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14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可從圖 3-15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14 中所示一致在此

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2 3 4 5 6 7 8 945

5

55

6

65

7

75

8

85

9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1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3-2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圖 3-2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5mH )

sgV

LI

sgV

LI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39: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6

圖 3-23 rampV - conV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4 sgV - LI Boundary 軌跡 ( L =26mH)

圖 3-25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6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45mH)

圖 3-27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圖 3-28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1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9uF 時開始

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四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8uF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C =5uF 時又出現單週期軌跡行為C 繼續下降到 3uF 時又

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六週期現象等參數

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

改變濾波電容C 來進行模擬從圖 3-2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1 中

所示一致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sgV

sgV

sgV

LI

LI

LI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0: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7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32

34

36

38

4

42

44

46

48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it

vol

t

圖 3-29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30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1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5uF)

圖 3-32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3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uF)

圖 3-34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9uF) 圖 3-35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C =9uF)

LI

sgV

sgV

sgV

LI

LI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8

圖 3-3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圖 3-3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8uF)

(4) 輸出負載R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26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1Ω到 27Ω一開始R =1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上升到 16Ω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上升到 20Ω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當R 上升到 21Ω時系統進入邊界 Boundary 狀態

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26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27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26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在 CCMboundary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

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

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5 10 15 20 25 30325

33

335

34

345

35

355

36

365

37

37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o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3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sgV

LI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2: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29

圖 3-3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圖 3-4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3-4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3-4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Boundary ( R =21Ω) 圖 3-4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Boundary ( R =21Ω)

圖 3-4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圖 3-4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22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1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7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48 時開始

sgV

sgV

sgV

sgV

LI

LI

LI

LI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3: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0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59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6 時發生八週期之行為 A =65 時發生混沌現

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八週期混沌現象等

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1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

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2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

與圖 3-31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2 3 4 5 6 72

25

3

35

4

45

5

55Bifur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t

vol

t

圖 3-47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4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4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5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50) 圖 3-5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50)

sgV

LI

sgV

LI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4: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1

圖 3-5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59)

圖 3-54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5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A =60)

圖 3-56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圖 3-57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65)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38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18ms一開始 sT =072ms~098ms 時是一單週期

輸出 sT 上升到 099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接者 sT 上升到 112ms 時

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38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出負載 sT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39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38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在 C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

sgV

LI

sgV

LI

sgV

LI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5: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2

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

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6 7 8 9 10 11 12

x 10-4

5

55

6

65

7

75

8

8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C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58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59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0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sT = 091ms)

圖 3-61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2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09 ms)

圖 3-6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圖 3-6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8 ms)

sgV

LI

sgV

LI

sgV

LI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6: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3

圖 3-6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圖 3-6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sT =112ms)

334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之參數模擬分析 相關參數值R =50ΩL =392mHC =33ufA =25 sT =069msec IV =85v

模擬分析的取樣 time step 設定為 2ustime step maximum 也設定為 2us模擬

分析的取樣範圍為 400ms~410ms其中 Vramp 為 TL494 PWM IC 第 5 腳所產生

的斜坡函數 conV 為第 3 腳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受與參考

電壓 refV 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其相

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43 顯示其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

圖當 IV 改變的範圍為從 7V 到 15V為求準確性在系統穩定後取參數值所以

IV 取 80V 以後的值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 IV 繼續上升到 96V分叉行為開始

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12 分叉現象為四週期行為 IV =117V 時出現

六週期行為接者 IV 上升到 121V 出現八週期軌跡之行為在 124V 產生混沌軌跡

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

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43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

下只改變輸入電壓 IV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44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

圖 3-43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如此才能達到能量平衡

sgV

LI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7: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4

7 8 9 10 11 12 13 14 1535

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VI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VI unit volt

Vo

uni

t v

olt

圖 3-67 輸入電壓 IV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68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69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IV =82V)

圖 3-70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1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IV =10V)

圖 3-72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圖 3-73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IV =115V)

LI

sgV

LI

sgV

LI

sgV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8: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5

圖 3-74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5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IV =117V)

圖 3-76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7 sgV - LI 八週期軌跡 ( IV =121V)

圖 3-78 rampV - conV 八週期軌跡 ( IV =124V) 圖 3-7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4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感 L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0 顯示其濾波電感 L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當 L改變的範圍為從 1mH 到 45mH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L繼續下降到 32mH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L 下降到

16mH~13mH 時發生混沌軌跡行為L =15mH 時出現六週期行為接者 L下降

到 12mH~1mH 時出現四週期軌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

四週期六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0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 L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1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0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

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49: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6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

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

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 15 2 25 3 35 4 45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L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L unit mH

Vo

unit

vol

t

圖 3-8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8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L =392mH)

圖 3-8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30mH )

圖 3-8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圖 3-8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L =20mH)

LI

sgV

LI

sgV

LI

sgV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0: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7

圖 3-87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8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L =10mH )

圖 3-89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0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L =16mH )

圖 3-91 rampV - conV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圖 3-92 sgV - LI 六週期軌跡 ( L =15mH )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57 顯示其濾波電容C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C

改變的範圍為從 10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C 繼續下降到 30uF 時開

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C 下降到 27uF 時

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C =17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渾沌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5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濾波電感C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58 明顯的得知系統是單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5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

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LI

sgV

LI

sgV

LI

sgV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8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10 15 20 25 30 35 404

45

5

55

6

65

7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C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Co Unit uF

Vo

un

it v

olt

圖 3-93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濾波電容C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94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5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C =33uF)

圖 3-96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7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30uF)

圖 3-98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26uF) 圖 3-99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C =26uF)

LI

sgV

LI

sgV

LI

sgV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2: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39

圖 3-100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圖 3-101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C =17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2 顯示其輸出負載R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0Ω時是一單週期輸出R 下降到 5Ω或上

升到 60Ω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R 下

降到 11~19Ω 時發生較為明顯的雙週期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

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conV 波形與圖 3-62 相互比對在其它

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輸出負載R 來進行模擬可從圖 3-6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

期軌跡行為與圖 3-6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0 10 20 30 40 50 6035

4

45

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Ro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R unit kΩ

Vo

unit

vol

t

圖 3-102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03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圖 3-104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R =50Ω)

LI

sgV

LI

sgV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3: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0

圖 3-10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16Ω)

圖 3-10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R =35Ω)

圖 3-109 rampV - conV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圖 3-110 sgV - LI 三週期軌跡 ( R =53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 A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67 顯示其回授增益 A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A

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A上升到 28 時開始

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37 時發

生四週期之行為接者 A上升到 42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

生的單週期雙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

形與圖 3-67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只改變回授增益 A來進行模擬

可從圖 3-68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67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

互驗證系統之分叉現象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

其峰值都一樣高在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

週期都一樣寬在發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LI

sgV

LI

sgV

LI

sgV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4: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1

1 15 2 25 3 35 4 45 53

35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A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A

Vo

uni

t v

olt

圖 3-111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回授增益 A之分叉現象圖

圖 3-112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3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 A =25)

圖 3-114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5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 A =30)

圖 3-116 rampV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8) 圖 3-117 sgV - LI 四週期軌跡 ( A =38)

LI

sgV

LI

sgV

LI

sgV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5: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2

圖 3-118 rampV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圖 3-119 sgV - LI 混沌現象軌跡 ( A =42)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D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模擬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

參數值要維持不變圖 3-72 顯示其切換週期 sT 與週期輸出電壓 oV 之分叉現象圖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45ms 到 096ms一開始 sT =058~078ms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 sT 上

升到 078ms 時開始發生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接者 sT 上升

到 085ms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雙週期分叉行為相反的 sT 下降到 057ms 時亦發

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分別針對電路所產生的單週期雙週期現象等參數進行模擬

並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形與圖 3-72 相互比對在其它參值數不變之下可從圖 3-73

明顯的得知系統週期軌跡行為與圖 3-72 中所示一致在此行為便可相互驗證系統

之分叉現象

由圖中可看出電感電流(IL)都是在 DCM 的狀態在單週時其峰值都一樣高在

發生分叉時其峰值就高低不一而 Vsg 在單週期輸出時其責任週期都一樣寬在發

生分叉時其責任週期就不一樣寬前面寬則後面就窄

4 5 6 7 8 9 10

x 10-4

4

45

5

55

6

65Bifrucation Diagram Vo vs T of DCM

Bifurcation parameter T unit sec

Vo

unit

vol

t

圖 3-120 輸出電壓 oV 與週期切換週期T 之分叉現象圖

LI

sgV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6: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3

圖 3-121 rampV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2 sgV - LI 單週期軌跡 (T = 069ms)

圖 3-123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4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56 ms)

圖 3-125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6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095 ms)

圖 3-127 rampV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圖 3-128 sgV - LI 雙週期軌跡 (T = 086ms)

sgV

LI

sgV

LI

sgV

LI

sgV

LI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7: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4

四電路製作與實驗結果分析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之電路製作

依降壓式電源轉換器分叉現象的模擬結果以實際的電路實驗來加以印證

所以依模擬過程中之零件製作電路如開關使用功率電晶體 MOSFET脈波寬度

調變控制器使用 TL494 PWM IC 及一般的電解質陶瓷電容電感電阻二極

體等使用 PWM IC TL494 製作並非去組合 PWM 電路來實驗假設分叉參數

發生變化分叉現象有可能會發生在其他電源轉換器上所以在此也可以預測電

路分叉點以避免相關電路發生分叉現象本章的目的旨在製作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實驗電路並改變參數來實驗最後將實驗結果與前一章模擬結果分析比較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製作首先須將電路圖設計完成如圖 4-1 所示並

且訂定相關零件規格及考量其輸入電壓輸出電壓輸出電流等參數規格後再

加以製作電路使用 LC 型通低頻濾波器電路為利用 S 對於直流電壓 iV 做

ONOFF使其成為方形波此一 S 使用 MOS FET 構成因 MOSFET 切換頻率

耐壓性高故選擇它做為開關

在電路的輸入與 GND 間所加入的二極體D主要是在 S 為 OFF 時儲存於

電感 L的能量能夠流通用的二極體稱之為環流二極體S 只做為 ONOFF 之用

在 S 為 OFF 時如果沒有D則儲存於 L的電流會沒有路徑流通一般此一還流

二極體為使用 Shottky 二極體因為其順方向電壓降 FV 比一般的二極體低所產

生的電功率損失(= FV times 順方向電流)也可以減少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輸入電

源與 PWM IC TL494 電源分開處理IC 本身電源電壓固定在 15V如此 IC 本身

的特性才不會改變將圖 4-1 電路圖製作完成如圖 4-2 PCB 電路板完成降壓型

電源轉換器實作電路並測試正常後再進行實驗與分析

21V19

C4001u

14

R9100k

Osc

E1p

E1n

E2p

E2n

DT

Rt

Ct

Gnd

C1 E1

C2

E2

Vcc

Comp Vref

OC

TL494

8

23

24

14 10

9

7

7

Buck CONVERTER

22C933u

Vin 2 22L38372m

7 77

7

22

R22

2222

9 9

7 77

7

2 2

6

6

14

14

8

8

8 8

22

22

22

2221

21

2121 2 2 2222

24 24

2325

R810k 23 24R7

25k

23

2323 23

7 7

22

8

R210k

8

R351k

25

R41k

25

25

88

1414

8

8

8 8

2

2 22 22

2

D21N5397

R1010k

7

25

X2TL494

21

6

R520k

6

10

R1110k

10 10

1010

2

6

21

X3IRF9540

10

10

6

6

6

21

D11N751

6 6

2121 2121

6 6

9

V2

圖 4-1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圖 圖 4-2 降壓型電源轉換器 PCB 電路板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8: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5

42 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42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 10Ω L = 8372mHC =

33μ F sT = 091msec A = 35 IV =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

與實驗結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

們利用示波器擷取出 Vramp 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rampV 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

出電壓回授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

值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2V是單

週之行為如圖 4-3當 IV 上升到asymp73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4接著上升到

11V 時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5 所示圖 4-6當 IV =123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

圖 4-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0v) 圖 4-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3v)

圖 4-5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1v) 圖 4-6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3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13mH 下降到 05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13mH 到 82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7當 L下降到asymp8179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59: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6

4-8當 L下降到asymp7687mH 時又是單週期之行為如圖 4-9當 L下降到 2572mH

時又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0當 L下降到asymp1173mH 時則出現四週期之

行為如圖 4-11

圖 4-7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8372mH) 圖 4-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8179mH)

圖 4-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7687mH) 圖 4-1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2572mH)

圖 4-1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1173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一開始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2

C 繼續下降到 12uF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

為如圖 4-13C =69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14C =33uF 時又出現

單週軌跡行為如圖 4-15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0: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7

圖 4-1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22uF) 圖 4-1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2uF)

圖 4-1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69uF ) 圖 4-1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33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 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5~27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16R 上升到 28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17接

者R 上升到 39Ω時又發生邊界現象輸出之行為如圖 4-18

圖 4-1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25Ω) 圖 4-1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8Ω)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1: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8

圖 4-18 rampV - LI - conV Boundary 軌跡 ( R =39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19 A上升到 21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0接者 A上

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1接者 A上升到 4 時發生混沌現象之行

為如圖 4-22

圖 4-1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A=2) 圖 4-2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A=21)

圖 4-2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A=3) 圖 4-22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A=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CCM) 當要進行切換週期 sT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切換週期 sT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72ms 到 18ms一開始 sT =072ms~16ms 時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2: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49

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23 sT 上升到 164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之分叉行為如圖

4-24

圖 4-23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T =091ms) 圖 4-24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T =164 ms)

42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參數實驗與結果分析

實驗的過程中相關參數值要維持不變( R =50ΩL =392mHC =33μ F

sT =069msec A =25 iV =75v)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希望模擬結果與實驗結

果都能出現單週期雙週期三週期四週期混沌現象等所以我們利用示

波器擷取出 Vramp與 conV 波型來相互比對結果其中第 5 腳 Vramp代表 TL494 PWM

IC 所產生的斜波函數第 3 腳 conV 為誤差放大器之輸出也就是輸出電壓回授

與參考電壓比較後再放大的值 (1) 輸入電壓 IV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入電壓 IV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輸入電壓 IV 的值

輸入電壓 IV 之值從 6V 升到 15V 來進行實驗當 IV 改變從 6V 到 77V是單週之行

為如圖 4-25當 IV 上升到asymp78V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26接著上升到 12V 時

系統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27 所示當 iV =125V 以上時出現混沌現象如圖 4-28

圖 4-25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IV =77v) 圖 4-26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IV =78v)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3: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0

圖 4-27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IV =12v) 圖 4-28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IV =125v)

(2) 濾波電感 L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感 L 之分叉特性的分析在實驗中只需改變濾波電感 L 之的

值濾波電感 L之值從 05mH 升到 8mH 來進行實驗當 L改變從 8mH 到 08mH

時是單週之行為如圖 4-29當 L下降到asymp0806mH 時是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0

當 L下降到asymp0636mH 時是混沌之行為如圖 4-31

圖 4-2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L =4452mH) 圖 4-30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L =0806mH)

圖 4-31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L =0636mH)

(3) 濾波電容C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濾波電容C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濾波電容C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C 改變的範圍為從 5uF 到 40uF開始是單週期輸出圖 4-32C 繼

續下降到 17uF 時發生些微的分叉行為分叉為雙週期之行為如圖 4-33C =11uF

時出現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34C =10uF 時出現混沌軌跡行為如圖 4-35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4: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1

圖 4-32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C =175uF) 圖 4-33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C =17uF)

圖 4-34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C =11uF) 圖 4-35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C =10uF)

(4) 輸出負載R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輸出負載R 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輸出負載R 的值其相關參數

值要維持不變R 改變的範圍為從 5Ω到 60Ω一開始R =40~60Ω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36R 下降到 40Ω 時開始發生些微的雙週期分叉行為圖 4-37接者R 下

降到 10Ω時又發生單週期輸出之行為圖 4-39

圖 4-3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60Ω) 圖 4-3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40Ω)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5: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2

圖 4-38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R =20Ω) 圖 4-39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R =10Ω)

(5) 回授增益 A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當要進行回授增益之分叉特性分析只須改變回授增益 A的值其相關參數值

要維持不變 A改變的範圍為從 11 到 5一開始 A =11 時是一單週期輸出如圖

4-40A上升到 25 時開始發生明顯的分叉行為分叉行為開始的是雙週期之行為

如圖 4-41接者 A上升到 3 時發生四週期之行為如圖 4-42接者 A上升到 4 時

發生混沌現象之行為如圖 4-43

圖 4-40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A =2) 圖 4-41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A =25)

圖 4-42 rampV - LI - conV 四週期軌跡 ( A =3) 圖 4-43 rampV - LI - conV 混沌現象軌跡 ( A =4)

(6) 切換週期 sT 的分叉特性實驗(DCM) sT 改變的範圍為從 025ms 到 3ms一開始 sT =045~091ms 時是單週期輸出

如圖 4-44 sT 上升到 10ms 時開始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如圖 4-47接者 sT 上升到

181ms 時開始發生四週軌跡分叉行為如圖 4-48接者 sT 上升到 291ms 時開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6: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3

始發生混沌軌跡如圖 4-49相反的 sT 下降到 04ms 時亦發生雙週期分叉行為

如圖 4-45

圖 4-44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45ms) 圖 4-45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03ms)

圖 4-46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091ms) 圖 4-47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1ms)

圖 4-48 rampV - LI - conV 單週期軌跡 ( sT =181ms) 圖 4-49 rampV - LI - conV 雙週期軌跡 ( sT =291ms)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7: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4

423 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比較分析

每一個系統都有其額定的工作範圍若超過其額定則系統不保證會穩定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其切換

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比較模擬與實驗結果可看出分叉的行為是相同的

因實驗的電路與實際商業電路是相近的故可預期到若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

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2 5 9 20 50 109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V V

混沌現象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C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3 2572 12 28 21 164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V

混沌現象 V V 表 4-1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8: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5

分叉參數的 Isspice 模擬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模擬的值 10 30 30 35 30 086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八週期 V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V 分叉參數的電路實驗結果

工作模式 DCM

輸入電壓

IV

uni t volt

濾波電感

L

uni t mH

濾波電容

C

uni t uF

輸出負載

R

uni tΩ

回授增益

A

uni t

切換週期

sT

uni t ms

雙週期分叉點

電路實驗的值 78 0806 17 40 25 091

單週期 V V V V V V 雙週期 V V V V V V 四週期 V V V V 八週期

邊界現象

混沌現象 V V V 表 4-2 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的分叉現象分叉參數之分叉點一覽表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69: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6

五結 論 本論文採用商業用 IC TL494 作為脈波寬度調變 PWM 製作的故降壓型電源轉換

器電路中之脈波寬度調變(PWM)控制電路與市面上的商業化產品類似的其他論文大

多利用誤差放大器比較器或以正反器等元件拼湊組合電路而成的與商業化 TL494

PWM IC 電路不大相同所以當系統之參數發生變化而發生分叉現象同樣的在同類型

電源轉換器上也可能發生利用軟體模擬來預測降壓型電源轉換器電路之分叉點以避

免類似電路發生分叉現象

經由軟體模擬分叉現象與實際電路之實驗過程其得到的結果是與系統所呈現之分

叉特性相當一致表示我們建立軟體模擬的電路模型皆可正確地預測系統的分叉點同

時我們也針對系統的分叉參數輸入電壓 IV 濾波電容C 濾波電感 L回授增益 A

切換週期 sT 輸出負載R進行分析並比對結果其實驗與模擬所得到的分叉行為也是

一致的整體來說也直接驗證模擬電路分析與實際電路之實驗的正確性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系統無論是由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轉換到不連續電流導

通模式(DCM)或者是由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轉換到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

也就是在邊界模式(Boundary Mode)系統會發生分叉的現象在某些特定的分叉參數值

下發生分叉的行為時MOSFET 開關切換的責任週期大約在 05 左右所以系統在操作

時應盡可能避免工作在邊界模式附近以免系統發生分叉行為由此在電路設計上將

可避免電路在操作不當時可能會遇到分叉現象而產生無法預期後果本論文所提出的各

種參數之分叉圖將有助於瞭解此系統的穩定區間與發生不穩定條件對於降壓型電源轉

換器之製作將可提供良好的設計參考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

Page 70: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 連續電流導通模式(ccm)與不連續電流導通模式(dcm)下均會發 生不穩定之分叉現象,在不同的系統參數之分叉圖中顯示此電路

57

參 考 文 獻 [ 1 ] Mohan Undeland and Robbins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s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2P

ndP Edition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New York 1995

[ 2 ] Takashi HIKIHARA Masaki KONAKA and Yoshisuke UEDA ldquoControlling Chaotic Chattering in Discontinuous Switching Mode of DC-DC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2000 pp 2400-2406

[ 3 ] 鈴木雅臣 F ET電功率 MOS 切換電路 建興出版 1994

[ 4 ] D-C Liaw C-C Song and F-C Wei ldquoNonlinear Modeling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Switching Convertersrdquo Proc 2003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onference Tainan Taiwan ROC December 19 2003 pp 1-7

[ 5 ] D-C Liaw and C-C Song ldquoNonlinear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Buck Converter Dynamicsrdquo 2003 自動控制研討會暨生物機電系統控制與應用研討會 桃園 Taiwan ROC March 13-14 2003 pp 1705-1710

[ 6 ] Fang CC ldquoSampled-data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ne-cycle control and charge controlrdquo IEEE Trans Power Electronics Vol 16 No 3 May 2001 pp 345-350

[ 7 ] E Fossas and G Olivar ldquoStudy of chaos in the buck converterrdquo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Vol 43 Jan 1996 pp 13ndash25

[ 8 ] D-C Liaw C-C Song and H-L Zeng ldquoBifurcation Analysis of Boost Converters with PWM ICrdquo 37P

Pth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Jeju Korea June

18-22 2006 pp 2774-2779

[ 9 ] ldquoSwitchmod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Control CircuitMotorola analog IC device data 2000 pp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