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敦化市大石头镇农民树皮画匠人李 玉斌眼里,镇里的“创客基地”能让工艺品 变为商品,“树皮画或许真能增加我的收 入。”而业内人士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去年 9 月建成的大石头满族文化产业 创客基地,如今,已逐渐成为集展示、创作、 培训、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业人才聚 集地。 让“匠心”资源化 走进位于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的“大 石头满族文化产业创客基地”,令人目不暇 接的,是一件件手工艺品。 “目前,我们一共展示了 600 多件成 品。这边是树皮画,这边是布贴画,这些是 剪纸作品。”工作人员介绍。 “做树皮画就是因为喜欢,所以做了几 十年都没放弃。”64 岁的李玉斌,对树皮画 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作画先要处理好树 皮。刚刚从树上剥下的树皮是卷着的,要 用高压高温处理以防腐防蛀。随后再把树 皮粘在胶合板或者纸板、纤维板上。”在他 的创作区,独立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制作工 具和还没完工的画作。 同样,在创客基地成立之初,布艺画匠 人李晓杰也应邀入驻。“在这儿展示的布艺 画都是以农村生活题材为主,反映的都是 咱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与常见的布艺 画不同,“半路出家”的李晓杰将传统技法 应用于空间构成中,创作出的布艺画是立 体的、多维的,风格独树一帜。玻璃展柜 里,一件件颜色鲜亮的作品栩栩如生、招相 呼应。 如果说从李晓杰的布艺作品中,感受 到的是一种“欲动”的张力。那么,剪纸匠 人高飞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知白守墨 的“无为”与“和谐”。从气宇轩昂的萨满 教鼓王图案,到气成形活的面具图腾;从 山水的清旷壮美,到人物、花鸟的闲情逸 致……“阴阳相济”间展现出匠人的执着 与功底。 对从事文化创意的农民来说,举办常 年作品展一直是难题:如果租用场地,要投 入大量资金,而且很难获得认同。“以前剪 纸就是爱好。剪好后就收在床底下,拿出 来怕碰坏,上百幅作品也没地方摆啊。”高 飞说,“现在多好,创客基地能展览还能创 作。” “尽管投资了 100 余万元,但是值!”创 客基地负责人说,“前期是为他们进行作品 展示,同时引导他们创作的选题和方向。 再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统一的编排,把它 们变成产品。” 向品牌要效益 入选创客基地手工艺品,无论题材、技 法,还是艺术造诣,在各自领域中都是佼佼 者,名响当当。而且富有各具特色的创作 情结:有对白山松水的理解,也有对国富民 强的寄望。 在创客基地成立初期,最艰难的设计 莫过于将几百件已经成型的艺术品“串联” 起来。是化繁为简、整齐划一,还是对其进 行保护和发展指导? 大石头镇人从现代经营角度去考 证,对既有的作品追根溯源,用品牌战略 理念将手工艺品中的共性高度凝练,创 建了大石头镇满族文化民间手工艺产品 品牌—“额娘故事”。而作品,自然成 为了“额娘故事”的叙述者。 “这是《白桦林》,也是第一幅让我实现 盈利的树皮画。”几块不起眼的桦树皮、一把 剪刀、一瓶胶水,经过李玉斌一双巧手的剪 贴粘合就变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自然质朴 的工艺品商品。“三幅剪纸换来了900元。”高 飞兴冲冲地说起不久前的一笔订单。 抓住周边旅游产业相关文化纪念品空 白的市场机遇,“额娘故事”拥有了较为稳 定的消费群体。同时,由大石头镇政府牵 头,打通了电商销售平台瓶颈,“额娘故事” 的市场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 提高指日可待。有消息说,截至 1 月末,创 客基地的经济效益逾 1 万元。 李玉斌说,他是幸运的,创客基地为树 皮画带来了经济收益;李晓杰说,她是快乐 的,兴趣爱好被打造成了品牌;高飞说,她 是充满能量的,增收之外,还体会到了“授 人以渔”的幸福感。 靠传承挖潜力 在创客基地内,不时开展的手工艺品 作品创作及手工艺技术培训,无论是参观 者还是顾客都可以直观地欣赏各个产品的 创作过程。 在年初的“承传统满族文化手工艺技 术”培训中,李晓杰拿出几种“入门级”的布 艺画“样板”,手把手地教闻讯赶来的大姐、 大娘们选布、贴布、设计造型的技巧。“特意 设计了一些简单的作品,让她们先对布艺 画产生兴趣。” “利用树皮所具有的天然形态、不 同颜色与纹理,经创意巧妙组合粘贴出 的各类半浮雕式图画。”在休息讨论区, 李玉斌分享起树皮画的制作心得,有板 有眼。 “剪纸其实不算稀奇,但是针对满族文 化创作的剪纸作品,之前几乎是没有的。” 高飞的家人支持她做培训;而她自己,也很 享受寓教于乐,“有责任用我的手艺发扬满 族传统文化,带着大伙儿一起做。” 如今,创客基地的“常规动作”之一,就 是邀请民间“高手”指导手工艺技术,引导 百姓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创作团队当中。据 不完全统计,农闲时主动到创客基地学习 技艺的附近村民已达 40 人。 “对手工艺匠人来说,展销他们的作品 是一方面。而当前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 继续加大对创新创业主体的培育力度。下 一步,准备与教育机构和民俗协会加强合 作,再策划出一些利于营销产品,带动更多 的农民用手艺创作,进而解决部分就业问 题。在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的同时,把文 化产业的附加值搞上来,经济和文化都得 奔小康!”大石头镇党委书记杨瑞春目光透 着坚决和热切。 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 的历史使命。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大石头 镇正在赋予满族民俗文化更为丰富的现代 价值。 文化小康“创”出来 —敦化市大石头镇创客基地纪实 本报记者 李樊 陈沫 通讯员 苏丹 Email: jlrbBS3BS@163.com电话:(0431)88600660 7 2016 3 2 星期三 编辑 宋方舟 记者点评在敦化市大石头镇这样一个边陲 小山村,不但与时俱进地建起了创客 基地,而且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得 有声有色,这是超出记者想象的。 与拥有丰富资源的城市产业孵 化器不同,大石头镇的巧妙之处在于 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对 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他们 勇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下热点“创客” 相结合,在发扬民间艺术的同时,促 生民俗文化产业。 然而,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进 则退、慢进亦退。虽然创客基地起步 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 如产品研发实力不强,生产主体规模 较小,销售渠道和流通模式相对单一 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千方百计调动 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保证知识产权利 益,也要指导更多农民熟练手艺,还 要加强对市场的预判能力。 在这些渐进的过程中,如能脚踏 实地、坚持不懈地攻克难题,文化产 业带给社会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的目 标,在大石头镇大有希望,在全省广 大农村也大有希望。 高飞在创客基地展示她的满族文化题材剪纸作品。 李樊 摄 2月26日,陈奉修和妻子把最 后一车苹果运到省城长春,夫妻俩 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自打去年苹 果收获,还没来得及品尝丰收的喜 悦,夫妻俩就开始为滞销的苹果上 起了火。 珲春市板石镇,冬暖夏凉,非常适 宜苹果的生长。孟岭村就是一个将富 硒苹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的村子,全 村 60 余户果农联合成立了珲春孟岭 富硒苹果专业合作社。陈奉修便是合 作社里种植规模最大的果农之一。 去年10月,孟岭村的富硒苹果 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因为没有做好 市场对接,大批苹果卖不出去。“这 几年搞富硒苹果种植的越来越多, 产得越多越不好卖。”看着一箱箱苹 果堆积在仓库里,陈奉修苦不堪言, “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几天后,孟岭苹果滞销的消息 传到了省城,传到了长春农博园。 2013年,长春农博园曾组织技术人员到珲春考察,并引 进了孟岭富硒苹果树苗到园区栽种,那时,农博园的技术 人员便认识了陈奉修。那次相识,让如今孟岭村滞销的 苹果有了转机。 为了尽快帮助孟岭村的果农卖掉苹果,长春农博园先 是组织员工内购, 3 天就卖出了 200 多箱。今年冬季农博会 期间,陈奉修代表合作社来参展,展会结束后,还剩下 100 多箱苹果没卖出去。要将这些苹果运回珲春,要雇用一辆 货车,单程运费就要 1000 多元,对于一个果农来说,这并不 划算。农博园再次动员员工内购。一夜功夫, 100 多箱苹 果全部销售出去,还有很多人因为没买到要求订货。 抢购苹果的喜讯传回到孟岭村,这让陈奉修喜出望 外。从 2 月 15 日到 2 月 26 日,夫妻俩先后 5 次到长春送 苹果,共3050箱苹果全部销售完毕,一度滞销的苹果换 成了现金。 这个正月,红艳饱满的苹果再一次让孟岭村丰产又 丰收。 记者手记 记者手记 滞销的苹果售罄之余,不得不反思:农产品的消费量 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纵观各种农产品滞销的例子,大 多是由于不顾市场需求量,盲目扩大规模,到了丰收时刻, 大量的农产品像洪水一般涌向市场,谁也挡不住价格滑铁 卢,就势必容易陷入滞销的尴尬境地。并且农产品不是工 业品,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优势、成本就会越低。精致 的农产品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它需要一个适中的规模,因 此,控制合理规模才是规避农产品滞销的自救底线。 2 月 29 日,双阳区孙英家的桃花开得正艳,一朵朵桃 花背后是孙英的致富经。 “这三个大棚都是油桃,五月初准能吃了。”孙英把自 家桃花盛开的照片传到微信朋友圈以后,老客户老朋友 们都来点赞询问。 孙英的20多栋大棚里还分别种了香瓜和葡萄,每年 这些瓜果成熟以后,朋友们都会来这里采摘。而孙英的 宣传渠道就是老客户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万能的微信 朋友圈”。 “我这些大棚里的所有作物,都是不用化肥和化学农 药的,成本虽高,但味道好。去年油桃卖 41 元一斤,很快就 被订购一空。”孙英说,他和妻子都有稳定的工作,当初流转 土地种瓜果,注册“优果农业”时,没敢想会有这么大的利 润,在很大程度上是抱着玩儿的态度,他们和朋友一起享受 一种田园生活,是去追求一种健康的理念,所以头几年,他 很难保持收支平衡。这几年,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 越来越认可,孙英的“优果农业”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桃花没开时,就有很多游客来打听,等着桃花开了, 要带着孩子来参观。”孙英说,今年,他打算把产品的价格 调低一些,让更多的人,体验采摘的快乐,让更多的孩子通 过采摘了解农业,让更多的家庭通过采摘感受自然、快乐 和亲情。 “我们出售的不仅是好的产品,而是健康和采摘的 快乐!”孙英说。 桃花朵朵开 本报记者 孙翠翠 本报讯 (伊海龙 记者石巍)春节期间,公主岭市范家 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的农民每个人都得到 了一个大红包,一共 17 万元,少的几千元,多的上万元, 而且这个“红包”,是按照亩收入计算的。 2015年,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流 转了374公顷土地,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收益也 不错。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孟家村高俊海说:“承包土地 的钱合作社早就给了,这次合作社发的大红包是分红,我 家一共 3.1 公顷耕地,红包里大概是 5000 多元。” 土地入股只是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的一种 方式,农民还可以通过土地保底和土地代耕的方式加入 合作社。土地保底就是农民把土地租赁给合作社,合作 社每公顷土地付给农民租金1.5万元,成本和收益都由 合作社负责。土地代耕就是农民租用合作社的农机,农 民付给合作社租金,成本和收益都由农民掌握。 合作社理事长王成说,除了流转的土地,加上对外覆 盖的土地,2015年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械化收割达到 600公顷,土地深翻达到了200公顷,这都是大型农机具 作出的贡献。合作社流转土地之后,完全放弃了以前小 农单个家庭的播种方式,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方式,实现 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春耕、机械化收割,让大型农机具代 替人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合作社的“大红包” 本报讯 (李文丰 李囿澄) 辉南县立足 “六个一”战略,谋划项目、培育新型农民、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具有地域品牌特 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能力提升。 粮食产量理论测产达到 13.6 亿斤。预计 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1亿元,同比增长 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2800 元,同比 也增长 10%。 夯实基础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1.5万亩,大幅提升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19座小II型水库除险加 固和蛤蟆河抚民镇段治理工程全面完工; 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程顺 利实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积极推动农 业产业化经营,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达到29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5 户,建设标准化牧业小区 41 个,连续 12 年 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大力推广农业保 险。全县参保面积达到 23.1 万亩。抓好 农资打假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360人 次,出动执法车辆 120 台次,对全县 17 个 市场,96 个种子经营户,62 个肥料经营 户,118个农药经营户进行全面检查,切 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辉南大米”和卓越 肉鸡产品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绿色博览会 金奖。长白山特产业实现产值11.8亿 元,增长 13.9%。 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 亿元以上项目,立足当地火山渣资源丰富 的优势,谋划了火山渣微肥项目。争取农 业服务类项目 14 个,到位资金总额 3158 万元。投资 252万元进行人居环境重点 村建设,在样子哨镇常兴堡村、庆阳镇庆 阳村、抚民镇铺板石村、楼街乡龙光村、金 川镇金川村、朝阳镇郭船口村6个乡镇6 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投入资金 2906万元。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粮油高 产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技推广体 系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 农民合作社贷款贴息等项目进行建设,预 计完成招商引资 3.5 亿元。 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业人才。 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通过采取电 视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进行科技培训 指导,一年来,共播放现代农业专题讲座 30 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 300 期,培训 基层农技人员80人,农业科技示范户800 户,培训农民 10.8 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 农民1100人;开展现场培训或指导98场 次,发放技术资料14万份。推进粮食高 产创建活动。在全县 7 个乡镇建设万亩 粮油高产示范片11个。其中:水稻示范 片10个,玉米示范片1个。开展测土配方 施肥。共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卡3000 个, 完成“3414”田间实验(土壤成分测试方 法)15个。 谋项目 育人才 创环境 辉南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雨水已过,但冬日的寒意仍未退 去。在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茅山分 场一村,村民陈立平1000平方米的温 室大棚内,温度俨然是春天。 “今年东边的两个大棚全种柿子, 去年种少了没供上卖,西边的大棚全 种茄子……”陈立平一边在大棚里育 柿子秧苗,一边念叨着今年每个大棚 都种什么菜。 自从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陈立 平就再没有了农闲时间,育秧、栽苗、 授粉、预防病虫害……蔬菜大棚种植 过程中的管理,让陈立平一年忙到 头。但这忙碌让陈立平觉着充实,有 奔头。“去年的收成还不错,种的几棚 柿子、茄子都供不应求,年底算下来利 润也有七八万。” 过去,陈立平家的日子过得不富 裕,“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可日子一 直过不起来。”妻子赵慧英说。2011 年,在外打工多年的陈立平一家回到 了家乡,看准了蔬菜大棚的前景,和家 人商量后,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蔬菜 大棚。正当小苗破土而出时,大棚被 一场大火烧毁,直接损失5万多元。 “当时真有点绝望了。”说起过去的经 历,陈立平言语里透着一丝无奈。 现如今,五栋大棚每年能为陈立 平带来不错的收益,尝到甜头的陈立 平决定明年再扩大种植规模。“今年我 想种两个大棚的牛奶黄、硬粉、斗牛士 大浆果和草莓柿子。”他充满喜悦地对 记者介绍说,草莓柿子是今年引进的 新品种,这种柿子个头大、皮薄肉厚起 砂、口感特别好。另一个大棚种植花 油茄子,这种茄子市场销路好。等到 7月末柿子罢园后,再种植秋黄瓜。 “我家大棚种的蔬菜在孤家子镇的市 场很受欢迎。”只见陈立平挽了挽袖子 笑呵呵地说。 大棚蔬菜开富路 本报记者 陈沫 通讯员 李好学 2015年,大学毕业的李丹回到家乡大安市创业,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有机草莓种植。日 前,草莓成熟上市,吸引了市民前来采摘,每公斤 90 元仍供不应求。 姜伟明 摄

文化小康“创”出来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6-03/02/07/jlrb07b302c_h.pdf · 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作画先要处理好树 皮 。刚刚从树上剥下的树皮是卷着的,要

  • Upload
    others

  • View
    10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文化小康“创”出来 - cnjiwang.com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6-03/02/07/jlrb07b302c_h.pdf · 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作画先要处理好树 皮 。刚刚从树上剥下的树皮是卷着的,要

在敦化市大石头镇农民树皮画匠人李

玉斌眼里,镇里的“创客基地”能让工艺品

变为商品,“树皮画或许真能增加我的收

入。”而业内人士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去年9月建成的大石头满族文化产业

创客基地,如今,已逐渐成为集展示、创作、

培训、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业人才聚

集地。

让“匠心”资源化

走进位于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的“大

石头满族文化产业创客基地”,令人目不暇

接的,是一件件手工艺品。

“目前,我们一共展示了600多件成

品。这边是树皮画,这边是布贴画,这些是

剪纸作品。”工作人员介绍。

“做树皮画就是因为喜欢,所以做了几

十年都没放弃。”64岁的李玉斌,对树皮画

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作画先要处理好树

皮。刚刚从树上剥下的树皮是卷着的,要

用高压高温处理以防腐防蛀。随后再把树

皮粘在胶合板或者纸板、纤维板上。”在他

的创作区,独立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制作工

具和还没完工的画作。

同样,在创客基地成立之初,布艺画匠

人李晓杰也应邀入驻。“在这儿展示的布艺

画都是以农村生活题材为主,反映的都是

咱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与常见的布艺

画不同,“半路出家”的李晓杰将传统技法

应用于空间构成中,创作出的布艺画是立

体的、多维的,风格独树一帜。玻璃展柜

里,一件件颜色鲜亮的作品栩栩如生、招相

呼应。

如果说从李晓杰的布艺作品中,感受

到的是一种“欲动”的张力。那么,剪纸匠

人高飞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知白守墨

的“无为”与“和谐”。从气宇轩昂的萨满

教鼓王图案,到气成形活的面具图腾;从

山水的清旷壮美,到人物、花鸟的闲情逸

致……“阴阳相济”间展现出匠人的执着

与功底。

对从事文化创意的农民来说,举办常

年作品展一直是难题:如果租用场地,要投

入大量资金,而且很难获得认同。“以前剪

纸就是爱好。剪好后就收在床底下,拿出

来怕碰坏,上百幅作品也没地方摆啊。”高

飞说,“现在多好,创客基地能展览还能创

作。”

“尽管投资了100余万元,但是值!”创

客基地负责人说,“前期是为他们进行作品

展示,同时引导他们创作的选题和方向。

再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统一的编排,把它

们变成产品。”

向品牌要效益

入选创客基地手工艺品,无论题材、技

法,还是艺术造诣,在各自领域中都是佼佼

者,名响当当。而且富有各具特色的创作

情结:有对白山松水的理解,也有对国富民

强的寄望。

在创客基地成立初期,最艰难的设计

莫过于将几百件已经成型的艺术品“串联”

起来。是化繁为简、整齐划一,还是对其进

行保护和发展指导?

大石头镇人从现代经营角度去考

证,对既有的作品追根溯源,用品牌战略

理念将手工艺品中的共性高度凝练,创

建了大石头镇满族文化民间手工艺产品

品牌——“额娘故事”。而作品,自然成

为了“额娘故事”的叙述者。

“这是《白桦林》,也是第一幅让我实现

盈利的树皮画。”几块不起眼的桦树皮、一把

剪刀、一瓶胶水,经过李玉斌一双巧手的剪

贴粘合就变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自然质朴

的工艺品商品。“三幅剪纸换来了900元。”高

飞兴冲冲地说起不久前的一笔订单。

抓住周边旅游产业相关文化纪念品空

白的市场机遇,“额娘故事”拥有了较为稳

定的消费群体。同时,由大石头镇政府牵

头,打通了电商销售平台瓶颈,“额娘故事”

的市场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

提高指日可待。有消息说,截至1月末,创

客基地的经济效益逾1万元。

李玉斌说,他是幸运的,创客基地为树

皮画带来了经济收益;李晓杰说,她是快乐

的,兴趣爱好被打造成了品牌;高飞说,她

是充满能量的,增收之外,还体会到了“授

人以渔”的幸福感。

靠传承挖潜力

在创客基地内,不时开展的手工艺品

作品创作及手工艺技术培训,无论是参观

者还是顾客都可以直观地欣赏各个产品的

创作过程。

在年初的“承传统满族文化手工艺技

术”培训中,李晓杰拿出几种“入门级”的布

艺画“样板”,手把手地教闻讯赶来的大姐、

大娘们选布、贴布、设计造型的技巧。“特意

设计了一些简单的作品,让她们先对布艺

画产生兴趣。”

“利用树皮所具有的天然形态、不

同颜色与纹理,经创意巧妙组合粘贴出

的各类半浮雕式图画。”在休息讨论区,

李玉斌分享起树皮画的制作心得,有板

有眼。

“剪纸其实不算稀奇,但是针对满族文

化创作的剪纸作品,之前几乎是没有的。”

高飞的家人支持她做培训;而她自己,也很

享受寓教于乐,“有责任用我的手艺发扬满

族传统文化,带着大伙儿一起做。”

如今,创客基地的“常规动作”之一,就

是邀请民间“高手”指导手工艺技术,引导

百姓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创作团队当中。据

不完全统计,农闲时主动到创客基地学习

技艺的附近村民已达40人。

“对手工艺匠人来说,展销他们的作品

是一方面。而当前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

继续加大对创新创业主体的培育力度。下

一步,准备与教育机构和民俗协会加强合

作,再策划出一些利于营销产品,带动更多

的农民用手艺创作,进而解决部分就业问

题。在保护和传承满族文化的同时,把文

化产业的附加值搞上来,经济和文化都得

奔小康!”大石头镇党委书记杨瑞春目光透

着坚决和热切。

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

的历史使命。高处着眼,实处着手,大石头

镇正在赋予满族民俗文化更为丰富的现代

价值。

文化小康“创”出来——敦化市大石头镇创客基地纪实

本报记者 李樊 陈沫 通讯员 苏丹

Email:jlrbBS3BS@163.com 电话:(0431)88600660 三 农 72016 年 3 月 2 日 星期三编辑 宋方舟

∗记者点评∗在敦化市大石头镇这样一个边陲

小山村,不但与时俱进地建起了创客

基地,而且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得

有声有色,这是超出记者想象的。

与拥有丰富资源的城市产业孵

化器不同,大石头镇的巧妙之处在于

对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对

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他们

勇于将传统文化与时下热点“创客”

相结合,在发扬民间艺术的同时,促

生民俗文化产业。

然而,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不进

则退、慢进亦退。虽然创客基地起步

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

如产品研发实力不强,生产主体规模

较小,销售渠道和流通模式相对单一

等。解决这些问题,要千方百计调动

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保证知识产权利

益,也要指导更多农民熟练手艺,还

要加强对市场的预判能力。

在这些渐进的过程中,如能脚踏

实地、坚持不懈地攻克难题,文化产

业带给社会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的目

标,在大石头镇大有希望,在全省广

大农村也大有希望。

高飞在创客基地展示她的满族文化题材剪纸作品。 李樊 摄

2月26日,陈奉修和妻子把最

后一车苹果运到省城长春,夫妻俩

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自打去年苹

果收获,还没来得及品尝丰收的喜

悦,夫妻俩就开始为滞销的苹果上

起了火。

珲春市板石镇,冬暖夏凉,非常适

宜苹果的生长。孟岭村就是一个将富

硒苹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的村子,全

村60余户果农联合成立了珲春孟岭

富硒苹果专业合作社。陈奉修便是合

作社里种植规模最大的果农之一。

去年10月,孟岭村的富硒苹果

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因为没有做好

市场对接,大批苹果卖不出去。“这

几年搞富硒苹果种植的越来越多,

产得越多越不好卖。”看着一箱箱苹

果堆积在仓库里,陈奉修苦不堪言,

“这一年就白忙活了。”

几天后,孟岭苹果滞销的消息

传到了省城,传到了长春农博园。

2013年,长春农博园曾组织技术人员到珲春考察,并引

进了孟岭富硒苹果树苗到园区栽种,那时,农博园的技术

人员便认识了陈奉修。那次相识,让如今孟岭村滞销的

苹果有了转机。

为了尽快帮助孟岭村的果农卖掉苹果,长春农博园先

是组织员工内购,3天就卖出了200多箱。今年冬季农博会

期间,陈奉修代表合作社来参展,展会结束后,还剩下100

多箱苹果没卖出去。要将这些苹果运回珲春,要雇用一辆

货车,单程运费就要1000多元,对于一个果农来说,这并不

划算。农博园再次动员员工内购。一夜功夫,100多箱苹

果全部销售出去,还有很多人因为没买到要求订货。

抢购苹果的喜讯传回到孟岭村,这让陈奉修喜出望

外。从2月15日到2月26日,夫妻俩先后5次到长春送

苹果,共3050箱苹果全部销售完毕,一度滞销的苹果换

成了现金。

这个正月,红艳饱满的苹果再一次让孟岭村丰产又

丰收。

记者手记记者手记滞销的苹果售罄之余,不得不反思:农产品的消费量

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纵观各种农产品滞销的例子,大

多是由于不顾市场需求量,盲目扩大规模,到了丰收时刻,

大量的农产品像洪水一般涌向市场,谁也挡不住价格滑铁

卢,就势必容易陷入滞销的尴尬境地。并且农产品不是工

业品,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优势、成本就会越低。精致

的农产品需要精细化的管理,它需要一个适中的规模,因

此,控制合理规模才是规避农产品滞销的自救底线。

滞销苹果﹃进城﹄

本报记者

赵赫男

2月29日,双阳区孙英家的桃花开得正艳,一朵朵桃

花背后是孙英的致富经。

“这三个大棚都是油桃,五月初准能吃了。”孙英把自

家桃花盛开的照片传到微信朋友圈以后,老客户老朋友

们都来点赞询问。

孙英的20多栋大棚里还分别种了香瓜和葡萄,每年

这些瓜果成熟以后,朋友们都会来这里采摘。而孙英的

宣传渠道就是老客户的口口相传,以及他们“万能的微信

朋友圈”。

“我这些大棚里的所有作物,都是不用化肥和化学农

药的,成本虽高,但味道好。去年油桃卖41元一斤,很快就

被订购一空。”孙英说,他和妻子都有稳定的工作,当初流转

土地种瓜果,注册“优果农业”时,没敢想会有这么大的利

润,在很大程度上是抱着玩儿的态度,他们和朋友一起享受

一种田园生活,是去追求一种健康的理念,所以头几年,他

很难保持收支平衡。这几年,随着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

越来越认可,孙英的“优果农业”也越来越受到欢迎。

“桃花没开时,就有很多游客来打听,等着桃花开了,

要带着孩子来参观。”孙英说,今年,他打算把产品的价格

调低一些,让更多的人,体验采摘的快乐,让更多的孩子通

过采摘了解农业,让更多的家庭通过采摘感受自然、快乐

和亲情。

“我们出售的不仅是好的产品,而是健康和采摘的

快乐!”孙英说。

桃花朵朵开本报记者 孙翠翠

本报讯(伊海龙 记者石巍)春节期间,公主岭市范家

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入股的农民每个人都得到

了一个大红包,一共17万元,少的几千元,多的上万元,

而且这个“红包”,是按照亩收入计算的。

2015年,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流

转了374公顷土地,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收益也

不错。 公主岭市范家屯镇孟家村高俊海说:“承包土地

的钱合作社早就给了,这次合作社发的大红包是分红,我

家一共3.1公顷耕地,红包里大概是5000多元。”

土地入股只是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的一种

方式,农民还可以通过土地保底和土地代耕的方式加入

合作社。土地保底就是农民把土地租赁给合作社,合作

社每公顷土地付给农民租金1.5万元,成本和收益都由

合作社负责。土地代耕就是农民租用合作社的农机,农

民付给合作社租金,成本和收益都由农民掌握。

合作社理事长王成说,除了流转的土地,加上对外覆

盖的土地,2015年乾程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械化收割达到

600公顷,土地深翻达到了200公顷,这都是大型农机具

作出的贡献。合作社流转土地之后,完全放弃了以前小

农单个家庭的播种方式,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方式,实现

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春耕、机械化收割,让大型农机具代

替人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合作社的“大红包”

本报讯(李文丰 李囿澄)辉南县立足

“六个一”战略,谋划项目、培育新型农民、

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具有地域品牌特

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能力提升。

粮食产量理论测产达到13.6亿斤。预计

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1亿元,同比增长

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0元,同比

也增长10%。

夯实基础打造一流发展环境。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1.5万亩,大幅提升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19座小II型水库除险加

固和蛤蟆河抚民镇段治理工程全面完工;

国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程顺

利实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积极推动农

业产业化经营,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达到29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85

户,建设标准化牧业小区41个,连续12年

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大力推广农业保

险。全县参保面积达到23.1万亩。抓好

农资打假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360人

次,出动执法车辆120台次,对全县17个

市场,96个种子经营户,62个肥料经营

户,118个农药经营户进行全面检查,切

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辉南大米”和卓越

肉鸡产品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绿色博览会

金奖。长白山特产业实现产值11.8亿

元,增长13.9%。

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

亿元以上项目,立足当地火山渣资源丰富

的优势,谋划了火山渣微肥项目。争取农

业服务类项目14个,到位资金总额3158

万元。投资252万元进行人居环境重点

村建设,在样子哨镇常兴堡村、庆阳镇庆

阳村、抚民镇铺板石村、楼街乡龙光村、金

川镇金川村、朝阳镇郭船口村6个乡镇6

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投入资金

2906万元。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粮油高

产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技推广体

系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

农民合作社贷款贴息等项目进行建设,预

计完成招商引资3.5亿元。

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业人才。

开展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通过采取电

视讲座、送科技下乡等形式进行科技培训

指导,一年来,共播放现代农业专题讲座

30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300期,培训

基层农技人员80人,农业科技示范户800

户,培训农民10.8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

农民1100人;开展现场培训或指导98场

次,发放技术资料14万份。推进粮食高

产创建活动。在全县7个乡镇建设万亩

粮油高产示范片11个。其中:水稻示范

片10个,玉米示范片1个。开展测土配方

施肥。共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卡3000个,

完成“3414”田间实验(土壤成分测试方

法)15个。

谋项目 育人才 创环境

辉南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雨水已过,但冬日的寒意仍未退

去。在四平市辽河农垦管理区茅山分

场一村,村民陈立平1000平方米的温

室大棚内,温度俨然是春天。

“今年东边的两个大棚全种柿子,

去年种少了没供上卖,西边的大棚全

种茄子……”陈立平一边在大棚里育

柿子秧苗,一边念叨着今年每个大棚

都种什么菜。

自从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陈立

平就再没有了农闲时间,育秧、栽苗、

授粉、预防病虫害……蔬菜大棚种植

过程中的管理,让陈立平一年忙到

头。但这忙碌让陈立平觉着充实,有

奔头。“去年的收成还不错,种的几棚

柿子、茄子都供不应求,年底算下来利

润也有七八万。”

过去,陈立平家的日子过得不富

裕,“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可日子一

直过不起来。”妻子赵慧英说。2011

年,在外打工多年的陈立平一家回到

了家乡,看准了蔬菜大棚的前景,和家

人商量后,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蔬菜

大棚。正当小苗破土而出时,大棚被

一场大火烧毁,直接损失5万多元。

“当时真有点绝望了。”说起过去的经

历,陈立平言语里透着一丝无奈。

现如今,五栋大棚每年能为陈立

平带来不错的收益,尝到甜头的陈立

平决定明年再扩大种植规模。“今年我

想种两个大棚的牛奶黄、硬粉、斗牛士

大浆果和草莓柿子。”他充满喜悦地对

记者介绍说,草莓柿子是今年引进的

新品种,这种柿子个头大、皮薄肉厚起

砂、口感特别好。另一个大棚种植花

油茄子,这种茄子市场销路好。等到

7月末柿子罢园后,再种植秋黄瓜。

“我家大棚种的蔬菜在孤家子镇的市

场很受欢迎。”只见陈立平挽了挽袖子

笑呵呵地说。

大棚蔬菜开富路本报记者 陈沫 通讯员 李好学

2015年,大学毕业的李丹回到家乡大安市创业,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有机草莓种植。日

前,草莓成熟上市,吸引了市民前来采摘,每公斤90元仍供不应求。 姜伟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