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348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4 月第 52 卷第4 Chin J Prev MedApril 2018, Vol. 52, No. 4 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气温升高、降雨量变 化等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1] 。对于传染 性疾病来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一些媒介昆虫或啮齿 类动物所致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 热、乙型脑炎等)和肠道传染病例(如沙门菌感染 等)发病率的上升以及疫区的扩大 [2-5] 。此外,气候 变化还会导致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肾脏、代谢 系统的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发病率 和死亡率的上升 [6-9] 。不同人群对这些负面影响的 反应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更 加严重,如老年人、婴幼儿、慢病患者、低收入群体、 低收入的居民,以及高温天气下户外从事重体力活 动的人(如农民工、建筑工人、军人、消防队员等)。 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这些人群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都会显著增加,而气候变化会使上述情况变 得更加严重 [10] 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基于以 下两个方面的策略。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减少温室 效应气体的排放, 这需要政府主导,各个国家、政府 各部门、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界的谈判、协调和实 施。二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社区干 预。这个社区干预除了健康教育以外,更应该以上 述弱势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精准干预。弱势群 体人群健康适应性的社区干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措施。 一、从政府层面上确定弱势群体人群健康适应 性的社区干预政策与指南 从国家或地区政府层面,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 促进人群健康适应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指南,指导医 疗、预防及紧急救护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 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人体健 康的急性和慢性影响。针对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慢 性病患者等,要有具体的政策与指南。比如建立起 早期热浪预警系统,社区邻里关怀指南,极端天气 事件期间就助热线,高温期间工作场所工作指南 等。每个医院(急诊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救 护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学校、相应的 大中小型企业、军队等部门都应该建立起各自的应 急预案,并在经费、资源、人力上作好保证。 二、加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以及非政府组织之 间的互相沟通与协调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相应的社区干 预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如环境、劳动保护、医疗、气 象、警察、消防、街道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因 此,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协调非常重要。可由 各个部门组成一个联合工作组,设立长期和短期的 工作规划,定期举办工作会议以协调工作的开展。 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成立了由州紧急服务厅牵 头,卫生、环保、气象、社会保障、紧急救护、警察、红 十字会、消防,以及工业界的代表如供电、供气、老 年人院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委员会,他们在每年 的极端气象事件来临之前就制定预案,细化干预措 施,并具体分工到各个部门 [11] 。目前国内的气候变 化对人群健康的干预工作目前主要还是卫生部门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8.04.004 作者单位: 5063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通信作者:毕鹏, Email: [email protected] · 专家笔谈 · 气候变化对弱势群体健康影响的社区干预 毕鹏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预性研究; 弱势群体; 精准干预 基金项目: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发展研究计划(66888) Climate change, health impacts in th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and adaptations Bi Pe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delaide 5063, Australia Corresponding author: Bi Pe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Intervention studiesVulnerable communitiesPrecision adaptation Fund programAusAID Development Research Awards Scheme (66888)

气候变化对弱势群体健康影响的社区干预...·348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年4月第52卷第4期 ChinJPrevMed,April2018,Vol.52,No.4 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气温升高、降雨量变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348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年4月第 52 卷第4期 Chin J Prev Med,April 2018, Vol. 52, No. 4

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气温升高、降雨量变

化等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1]。对于传染

性疾病来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一些媒介昆虫或啮齿

类动物所致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

热、乙型脑炎等)和肠道传染病例(如沙门菌感染

等)发病率的上升以及疫区的扩大[2-5]。此外,气候

变化还会导致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肾脏、代谢

系统的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等)发病率

和死亡率的上升[6-9]。不同人群对这些负面影响的

反应各不相同,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健康的影响更

加严重,如老年人、婴幼儿、慢病患者、低收入群体、

低收入的居民,以及高温天气下户外从事重体力活

动的人(如农民工、建筑工人、军人、消防队员等)。

研究表明,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这些人群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都会显著增加,而气候变化会使上述情况变

得更加严重[10]。

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基于以

下两个方面的策略。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减少温室

效应气体的排放, 这需要政府主导,各个国家、政府

各部门、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界的谈判、协调和实

施。二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社区干

预。这个社区干预除了健康教育以外,更应该以上

述弱势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精准干预。弱势群

体人群健康适应性的社区干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措施。

一、从政府层面上确定弱势群体人群健康适应

性的社区干预政策与指南

从国家或地区政府层面,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

促进人群健康适应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指南,指导医

疗、预防及紧急救护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

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极端天气事件对人体健

康的急性和慢性影响。针对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慢

性病患者等,要有具体的政策与指南。比如建立起

早期热浪预警系统,社区邻里关怀指南,极端天气

事件期间就助热线,高温期间工作场所工作指南

等。每个医院(急诊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救

护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学校、相应的

大中小型企业、军队等部门都应该建立起各自的应

急预案,并在经费、资源、人力上作好保证。

二、加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以及非政府组织之

间的互相沟通与协调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相应的社区干

预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如环境、劳动保护、医疗、气

象、警察、消防、街道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因

此,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协调非常重要。可由

各个部门组成一个联合工作组,设立长期和短期的

工作规划,定期举办工作会议以协调工作的开展。

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成立了由州紧急服务厅牵

头,卫生、环保、气象、社会保障、紧急救护、警察、红

十字会、消防,以及工业界的代表如供电、供气、老

年人院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委员会,他们在每年

的极端气象事件来临之前就制定预案,细化干预措

施,并具体分工到各个部门[11]。目前国内的气候变

化对人群健康的干预工作目前主要还是卫生部门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8.04.004作者单位:5063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通信作者:毕鹏,Email: [email protected]

·专家笔谈·

气候变化对弱势群体健康影响的社区干预毕鹏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预性研究; 弱势群体; 精准干预

基金项目: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发展研究计划(66888)

Climate change, health impacts in th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and adaptations Bi Peng. School ofPublic Health,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delaide 5063, Australia

Corresponding author: Bi Pe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Intervention studies; Vulnerable communities; Precisionadaptation

Fund program:AusAID Development Research Awards Scheme (66888)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年4月第 52 卷第4期 Chin J Prev Med,April 2018, Vol. 52, No. 4 · 349 ·

在抓。应该倡导多部门参与,协抓共管,并形成长

效机制。

三、制订并落实基于不同部门职责的具体干预

措施

应根据部门的具体职责、工作范围和对象制定

具体的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老年人在高温天气

来临之前,要做好老年人的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对

医护人员的培训,对相关设施包括空调、备用发电

机组进行检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极端气象事

件来临之前,要组织好社区健康教育活动,重点关

注弱势群体,应该特别关注独居老年人。1995年

芝加哥热浪 [12]、2003年欧洲热浪 [13]、2009年澳大利

亚东南部热浪[14]均表明独居老年人是一个非常严

重的弱势群体,因此建立一个针对独居老年人的特

殊干预措施非常重要。除了公共卫生部门建立特

殊的档案以便实施干预以外,还应该提倡社区内干

预和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

劳动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法规以保证工人在

极端天气中的健康。大中型企业、建筑工地等应该

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细化应对措施,如减少户外热

暴露的时间、指导工人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外

界的温度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和上下班时间

等[15]。此外,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特点

不尽相同。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气象特征制定相应

的高温阈值指南,并考虑到湿度的影响。应做好在

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的保护工作,由于社会经济地位

比较低下,工作和居住环境相对较差,这个群体容

易受到极端气象灾害的伤害。除了对农民工做好

必要的卫生宣教外,还应该通过他们的雇主进行相

应的教育培训。此外,要特别注意极端天气下一线

紧急服务人员的劳动卫生安全,如供电、供暖、供气

工人和消防队员的安全。制定一线人员的工作指

南。除了考虑到他们的生理健康以外,也要关注他

们的心理健康。

大中小学学生、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的天气情况

下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健康。高温天气除了容易

引发肠道传染病以外,还应该注意高温对心血管系

统疾病的影响。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的气象情况,

制定自己的高温阈值指南,以指导学生和运动员的

户外体育活动。比如在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当高

温超过 35 ℃时,所有的户外体育活动都会被取

消[11]。国内有的地区近年来已经实施了空气污染

达到一定阈值时的停课制度,同时建议考虑制定学

生体育活动的高温阈值指南。当然这需要卫生部

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

农村地区人群由于处于相对较差的社会经济

条件和卫生资源,气候变化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

例如造成肠道传染病和媒介昆虫传染病发病的上

升,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特别要发挥乡村医生的

作用。在多元文化区域内,比如在广州的非洲人居

住区,由于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文化习俗的

差异、语言的障碍等因素,气候变化对这个群体的

健康的影响也会非常明显。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

干预,需要与社区服务中心一同合作,加强沟通。

此外,还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可能的媒介昆虫传染病

的影响,比如说登革热、疟疾以及寨卡病毒感染的

可能传播。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高温季节要做好传染病

的防控。医院的急诊部门在高温、洪水等异常气象

事情来临之前做好人员、物资和设备等方面的应急

准备。医疗部门还应该注意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病

患者的管理包括用药的管理。应注重发挥全科医

生以及社区卫生保健中心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的

作用。

四、加强社区干预队伍的建设与资源的配置

疾控预防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虽然多数都经

历过比较系统的公共卫生教育,但对于气候变化与

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仍有局限 [16]。因此有必要加

强在职公共卫生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医院工作人

员、紧急救护人员以及社区卫生工作者的相关知识

可能会有欠缺。因此不仅要努力促进在职人员的

继续教育,更需要比如在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

学院和护理学院(校)的课程中设置、补充这方面的

教学内容。

充足的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是进行气候变化

社区干预的基础。比如在高温热浪季节,对人员、

救护车辆、防暑用品的需求,都要做好相应的财政

预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夏季各个部门会联

合建立了一个热浪干预热线,特别帮助独居的老年

人应对极端高温下的健康问题[11,17]。此项危机干预

措施需要办公设备以及人力投入,以便每天与老年

人们沟通。因此,需要将办公经费以及相关人员的

活动经费列入每年的预算中。国内气候变化的社

区干预刚刚起步,更需要建立一个由卫生部门牵头

的联合工作组来共同推进。近年来,深圳、南京等

城市开始了类似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8-21]。

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干预中的使用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在社区干

· 350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年4月第 52 卷第4期 Chin J Prev Med,April 2018, Vol. 52, No. 4

预中应该特别注意现代通讯手段的使用。比如在

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在 2009年的热浪以后就

建立了一个弱势群体的数据库,在以后的年份中,

高温等异常气象事情来临之前会给数据库里的所

有人发送短信 [17]。同时政府的相关部门会使用他

们的 Facebook、网站、Twitter 发布相关的预警信

息。考虑到多元文化的特点,这些预警信息还会使

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来发布 [12,17]。如果可能的

话,建议各地的疾控部门也能够建立相应的数据

库,并充分利用无线网和智能手机进行预警信息发

布。在需要和条件允许时可以建立干预热线。

六、加强社区干预效果的评估和总结

在完成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干预后,应就干预效

果进行评估。比如说在干预措施实施以后,某一个

社区或城市人群的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或者死亡率

是不是有所降低,降低了多少?在澳大利亚的阿德

莱德市,在2009年的高温热浪以后,引入了高温与

健康干预机制,2014年出现了与 2009年非常类似

的高温热浪,经过评估发现,在使用干预机制以后

慢性病的发病率、救护车使用率、急诊科就诊率都

有明显的降低[18]。评估以后,应该把存在的问题加

以总结、归纳,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以便能够得到

及时有效地解决。比如在阿德莱德的工作中,发现

红十字会的危机干预热线经费上存在着一定的困

难,问题被反馈给州紧急服务委员会后,得到了妥

善的解决[11,17]。目前国内有的城市在开展夏季高温

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干预研究,如果可能的话,可以

考虑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

七、研究意义和展望

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任重道远,一方面

应该继续进行健康风险的研究与探讨,即通过历史

资料分析,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研究气候变化对

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

型,来预测未来30~50年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应

该进行健康风险的防控和适应性研究,包括进行相

应的社区干预。在干预工作中,应尽早建立起早期

热浪预警系统,加强队伍的技能培训,针对不同的

弱势群体进行精准干预。不同部门之间要协调合

作与沟通,增加经费的投入,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

不同的干预方法,不同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手段,以

取得最佳的效果,从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

救护车和急诊部的使用,以减少日益严重的医疗部

门的压力,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在研究方法上,

除了使用传统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的研究方法

之外,还应该进行多学科合作,把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学、人口学、气象学、地理学及环境学等学科的

研究方法应用到社区弱势群体的干预中。

参 考 文 献

[1]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14 (AR5)[EB/OL].[2017-05-10].https://www.ipcc.ch/report/ar5/.

[2] Kovats RS, Edwards SJ, Hajat S, et al. The effect oftemperature on food poisoning: a time-series analysis ofsalmonellosis in ten European countries[J]. Epidemiol Infect,2004,132(3):443-453.

[3] Sang S, Gu S, Bi P, et al. Predicting unprecedented dengueoutbreak using imported cases and climatic factors inGuangzhou, 2014[J]. PLos Neql Trop Dis, 2015, 9 (5):e0003808. DOI:10.13d71/journal.pntd.0003808.

[4] Milazzo A, Giles LC, Zhang Y, et al.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different Salmonella serotypes during warm seasons in aMediterranean climate city, Adelaide, Australia[J]. Epidemiol Infect,2016,144(6):1231-1240.DOI:10.1017/S0950268815002587.

[5] Hansen A, Cameron S, Liu Q, et al. Transmission of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china and the roleof climate factors: a review[J]. Int J Infect Dis, 2015,33:212-218. DOI: 10.1016/j.ijid.2015.02.010.

[6] Ye X, Wolff R, Yu W, et al.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bidity: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J]. 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2,120(1):19-28. DOI: 10.1289/ehp.1003198.

[7] Hansen A, Cameron S, Liu Q, et al. Transmission of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in china and the roleof climate factors: a review[J]. Int J Infect Dis, 2015,33:212-218. DOI: 10.1016/j.ijid.2015.02.010.

[8] Hansen A, Bi P, Nitschke M, et al. The effect of heat waves onmental health in a temperate Australian city[J]. EnvironHealth Perspect, 2008,116(10):1369-1375. DOI: 10.1289/ehp.11339.

[9] Basu R. High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a review ofepidemiologic studies from 2001 to 2008[J]. Environ Health,2009,8:40. DOI: 10.1186/1476-069X-8-40.

[10] Bi P, Williams S, Loughnan M, et al. The effects of extremeheat on huma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Australia: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J]. Asian Pacific J PublicHealth, 2011, 23 (2) Suppl: 27S-36. DOI: 10.1177/1010539510391644.

[11] South Australian State Emergency Service. Extreme heat plan[EB/OL].[2016-02-26].http://www.ses.sa.gov.au/site/community_safety/heatsafe/extreme_heat_plan.jsp.

[12] Semenza JC, Rubin CH, Falter KH,et al. Heat-related deathsduring the July 1995 heat wave in Chicago[J]. N Engl J Med,1996335(2):84-90. DOI: 10.1056/NEJM199607113350203.

[13] Fouillet A, Rey G, Wagner V, et al. Has the impact of heatwaves on mortality changed in France since the European heatwave of summer 2003? A study of the 2006 heat wave[J]. Int JEpidemiol, 2008,37(2):309-317. DOI: 10.1093/ije/dym253.

[14] Zhang Y, Nitschke M, Bi P. Risk factors for directheat-related hospitalization during the 2009 Adelaideheatwave: a case crossover study[J]. Sci Total Environ, 2013,442:1-5. DOI: 10.1016/j.scitotenv.2012.10.042.

[15] Xiang J, Hansen A, Pisaniello D, et al. Workers' perceptionsof climate change related extreme heat exposure in South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年4月第 52 卷第4期 Chin J Prev Med,April 2018, Vol. 52, No. 4 · 351 ·

Australi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J]. BMC Public Health,2016,16:549. DOI: 10.1186/s12889-016-3241-4.

[16] Wei J, Hansen A, Zhang Y, et al. Perception, attitude andbehavior in rel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survey among CDChealth professional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J]. EnvironRes, 2014,134:301-308. DOI: 10.1016/j.envres.2014.08.006.

[17] Red Cross. Telecross REDi Service[EB/OL].[2016-02-26].http://www.redcross.org.au/telecross-redi.aspx.

[18] Nitschke M, Tucker G, Hansen A, et al. Evaluation of a heatwarning system in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usingcase-series analysis[J]. BMJ Open,2016,6(7):e012125. DOI:10.1136/bmjopen-2016-012125.

[19] 彭朝琼, 余淑苑, 廖玉学, 等 . 深圳市2014年居民热浪期间

适应性行为调查 [J]. 中国公共卫生,2017,33(5):802-805.DOI: 10.11847/zgggws2017-33-05-30.

[20] 汪庆庆, 李永红, 于永, 等 . 脆弱性减缓评估法在卫生部门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

与 健 康 杂 志,2015,32(9):794-797. DOI: 10.16241/j.cnki.1001-5914.2015.09.011.

[21] 李永红,汪庆庆,兰莉,等 . 四城市社区居民应对高温热浪

的干预措施效果评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4):

[J].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8.04.

(收稿日期:2017-07-22)(本文编辑:郑湃)

·文献速览·

2015年中国零售食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和毒力因子特征分析

Wang W, Baloch Z, Jiang T, et al. Enterotoxigenicity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Isolated from Retail Food in China [J]. Front Microbiol, 2017, 8:2256. DOI: 10.3389/fmicb.2017.02256.

近年来,抗生素的大量、广泛应用,导致养殖动物中多

重耐药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日益增多,这些耐药菌可

通过污染的动物性食品进入食品链,进而污染其他食品并

感染人类。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多种毒力因子,可产

生肠毒素,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人类

健康和食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该研究 2015年对从我国

24个省份203个城市收集的27 000余份零售食品中分离的

1 1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测试,同

时对菌株中甲氧西林耐药基因mecA、肠毒素基因(sea, seb,sec, sed, see)的分布情况以及菌株产肠毒素能力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1 1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有 91株

(7.9%)为MRSA;药敏结果显示实验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

率最高为 83.7%,97.6%的菌株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并

且有 57.5%的菌株为多重耐药株。生肉来源的 803株金黄

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42.8%)、环丙沙星(17.4%)和氯霉素

(12.0%)的耐药率要明显高于蛋与蛋制品、米面制品和沙拉

等食品来源的菌株(P<0.05),其多重耐药现象也最严重(高

达 62.4%)。共有 341株(29.7%)菌株携带至少一种肠毒素

基因,其中 sea和 seb检出最多,80%以上携带 sea、seb、sed的

菌株可产生肠毒素,另外,近50%(44/91)的MRSA菌株携带

至少一种肠毒素基因,并且大部分(38/44)可产生肠毒素。

该研究对加强食品链中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耐药和毒力因子风险监测,以及研发耐药和产毒金黄色葡

萄球菌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王伟编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