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國結婚形式要件自儀式婚改為登記婚之檢討 -- 自立法歷程與法律本質著眼 -- 目次 壹、前言 貳、從修法沿革理解結婚形式要件 一、 儀式婚之緣由 二、 往登記婚過渡 三、 登記婚之成立 參、從婚姻本質理解結婚形式要件 一、 華人的思想 二、 西洋的思想 三、 思想的變遷 肆、結語 參考文獻 關鍵字: 公開儀式 婚姻 登記 形式要件 第一作者:郭慧根 服務單位及職稱: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第二作者:王學良 服務單位及職稱:文藻外語大學吳甦樂教育中心講師 中文摘要: 民法第 982 條修正前規定:「結婚,應有公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第一項) 經依戶籍法為結婚之登記者,推定其已結婚。(第二項)」,新條文則規定:「結 婚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由雙方當事人向戶政機關為結 婚之登記。」,華人文化中,婚姻帶有神聖的性質,公開儀式是其重要特徵,但 該要件已經消失,而代以登記和書面。這代表國家任務轉為確認當事人有無結 婚之意,只過問事證或規範的程序。顯示國家退出價值帶領者的角色,婚姻本 質如何則不論。但法律設定人作為權利主體是為維護和促進人格,著重個人角 度的立法是否真的可以促進人格提昇?仍有很大疑問。未來仍應考慮在登記婚 當中,置回公開儀式的要件。

我國結婚形式要件自儀式婚改為登記婚之檢討wportfolio.wzu.edu.tw/.../1000/academic/1/academic_77310_1842048_85503.pdf · (第一項)經依戶籍法為結婚之登記者,推定其已結婚。(第二項)」。

  • Upload
    others

  • View
    4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我國結婚形式要件自儀式婚改為登記婚之檢討

    -- 自立法歷程與法律本質著眼 --

    目次

    壹、前言

    貳、從修法沿革理解結婚形式要件

    一、 儀式婚之緣由

    二、 往登記婚過渡

    三、 登記婚之成立

    參、從婚姻本質理解結婚形式要件

    一、 華人的思想

    二、 西洋的思想

    三、 思想的變遷

    肆、結語

    參考文獻

    關鍵字:

    公開儀式 婚姻 登記 形式要件

    第一作者:郭慧根

    服務單位及職稱: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第二作者:王學良

    服務單位及職稱:文藻外語大學吳甦樂教育中心講師

    中文摘要:

    民法第 982 條修正前規定:「結婚,應有公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第一項)

    經依戶籍法為結婚之登記者,推定其已結婚。(第二項)」,新條文則規定:「結

    婚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由雙方當事人向戶政機關為結

    婚之登記。」,華人文化中,婚姻帶有神聖的性質,公開儀式是其重要特徵,但

    該要件已經消失,而代以登記和書面。這代表國家任務轉為確認當事人有無結

    婚之意,只過問事證或規範的程序。顯示國家退出價值帶領者的角色,婚姻本

    質如何則不論。但法律設定人作為權利主體是為維護和促進人格,著重個人角

    度的立法是否真的可以促進人格提昇?仍有很大疑問。未來仍應考慮在登記婚

    當中,置回公開儀式的要件。

  • 壹、前言

    我國向來重視婚姻關係,大法官會議釋字第 552指出:「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係為維護配偶間之人格倫理關係,實現男女平等原則,及維持社會秩序,應受

    憲法保障。」第 554號更具體提到:「婚姻與家庭為社會形成與發展之基礎,受

    憲法制度性保障(參照本院釋字第 362號、第 552號解釋)。婚姻制度植基於人

    格自由,具有維護人倫秩序、男女平等、養育子女等社會性功能,國家為確保

    婚姻制度之存續與圓滿,自得制定相關規範,…」因此婚姻制度被大法官會議

    提升到制度性保障,亦即婚姻制度是使基本人權得以實現的必要制度,國家立

    法者不能任意破壞或取消婚姻制度,否則也將侵害基本人權。

    因此婚姻雖是私人間的約定,但民法的規定相當繁複,包括結婚的形式要

    件與實質要件、婚姻關係期間夫妻基本權利義務、夫妻財產制、親子關係、離

    婚要件、配偶繼承權等等。究其原因,乃婚姻影響個人身分關係與財產關係至

    深,牽一髮而動全身;縱使局部修法也可能影響深遠。民國 96年 5月 4日我國

    立法院通過民法親屬篇部分條文修正案,其中之一是民法第 982 條的修正案,

    原條文規定:「結婚,應有公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第一項)經依戶籍法

    為結婚之登記者,推定其已結婚。(第二項)」,新修正條文則規定:「結婚應以

    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並應由雙方當事人向戶政機關為結婚之登

    記。」新舊條文的差異甚大;舊條文採所謂的儀式婚,法律要件有二:公開儀

    式和二人以上證人。至於舊條文第二項並非結婚要件,乃是舉證規範。新條文

    則採登記婚,法律要件有三:1.書面、2.二人以上證人之簽名、3.雙方當事人向

    戶政機關為結婚登記。因此,最明顯的改變是舊刪除條文的公開儀式,並改以

    書面以及戶政機關之登記。立法院當初討論民法親屬篇部分條文修正案時,民

    法第 982條的修正案是當時立法委員孫大千等 36人和李復興等 35人分別提出,

    兩份提案均認為儀式婚不合時宜,應改為登記婚。民法第 982 條在沒有爭論的

    情況下,結束自民國 19年以來的儀式婚制度,公開儀式不再是結婚的形式要件。

    從另個角度觀察,國家透過民法規範私人婚姻,亦即採法律婚制度,使結婚在

    法律規範內,包括決定結婚的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並賦予其法律效力;產生

    對國家效力、當事人間效力以及對第三人效力。此外,國家更深入界定要件的

    種類以及履行或未履行要件的法律效力。就新的結婚形式要件而言,刪除「公

    開儀式」並使戶政登記從舉證規定轉為形式要件,如此規範是否合宜?與婚姻

    之本質有無配合?仍須要再行檢討。

    貳、從修法沿革理解結婚形式要件

    一、儀式婚之緣由

    民法親屬篇是在民國 19 年 12 月 3 日正式制定,1當時的規定是:「結婚,

    應有公開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民國 17 年的立法草案提到:「舊律關於

    結婚之形式,雖無明文規定,而習俗上的禮節,則極隆重,文明各國立法例,

    1 民國 19 年 12 月 26 日國民政府制定公布,並自民國 20 年 5 月 5 日施行。

  • 亦以結婚須經過宗教儀式,或行政程序,雖繁簡隆重,紛然不一,而以結婚為

    一種要式行為,關於當事人身分之變更,應具備一定之形式,期社會之周知,

    則無二致,良法意美,足值循率。惟本案不採嚴格的儀式主義,但為區別正式

    配偶與無婚姻關係之結合,而設最低限度之形式,及二名以上之證人而已。」

    另從第一次修法的部分文件可以看到當初的立法背景;依照民國 71 年 9 月 15

    日行政院函送立法院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暨民法親屬編施行法修正草案,2在其

    總說明當中特別提到:「民國十八年間,前司法行政部曾經調查全國民事習慣,

    我國各地結婚都舉行儀式,各種儀式多達數十種。現行法第九百八十二條所規

    定之結婚形式要件,係揉合各地習俗而成,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仍宜維

    持。…」因此民法第 982條最初的精神是按照全國各地的儀式婚習俗而來。

    二、往登記婚過渡

    不過立法院於民國 74年 5月 24日,針對民法親屬篇有重大修正,3原因在

    於儀式婚比較容易發生舉證的問題;若結婚多年後,配偶或利害關係人又質疑

    婚姻關係的有效性,尤其是結婚形式要件有無履行完成發生疑義,有待舉證以

    明。或可能事隔多年,尋求證據發生困難,又無政府登記,易滋生困擾。因此

    行政院擬增列第二項的戶籍機關登記,以彌補儀式婚的舉證問題。當時行政院

    對於儀式婚保持認同的觀點,總說明也特別提出「維護固有倫理觀念」以及

    「加強社會公益之維護」的修法原則。在民法第 982 條部分,透過戶籍法的結

    婚登記,給予儀式婚的推定效力;前述行政院函提到「依戶籍法為結婚登記者,

    自當承認戶籍登記之公信力,倘無反證,即不容再行爭執其結婚之效力。」行

    政院嗣後於修正案提出說明:「…惟實務上當事人對於曾否舉行公開儀式,如有

    爭議,舉證殊為困難,對於應負舉證責任之一方有欠公允。依戶籍法第二十五

    條第一項規定,結婚後必須為結婚之登記,故如已為結婚之登記,倘無反證以

    證明未具備第一項之要式者,即不容再行爭執其結婚之效力。」4嗣後立法院通

    過民法第 982 條的修正案,改為:「結婚,應有公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

    (第一項)經依戶籍法為結婚之登記者,推定其已結婚。(第二項)」。

    立法院討論民法第 982 條的修正案時曾引發多方議論,包括立法委員、政

    府官員以及學者代表都有各式意見,尤其聚焦在民法第 982 條第二項的登記推

    定問題。主要有以下意見:

    (一)贊成儀式婚且訂有第二項

    1. 黃宗樂教授從戶籍制度、公示力和儀式婚的後遺症立論,認為應採儀式

    婚,但透過國家法律為戶籍登記仍有必要。主要理由:(1)我國戶籍制

    度相當完備,一般人民也熟悉申請程序。(2)公開儀式的公示力非常薄

    弱,且舉證不易。(3)登記之公示力最強。(4)一般觀念不接受無儀式、

    有登記者卻不能成為夫妻(5)儀式婚難以防止重婚行為。5

    2 行政院臺七十一法字第一五七一六號函。

    3 修正條文於同年 6 月 3 日總統公布。

    4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四卷第三十八期,第 32 頁。

    5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三十七期,第 109 頁。

  • 2. 法務部長施啟揚針對身分關係得否經由法律推定以及第二項的法律意義

    作出說明:(1)修訂時曾有三種意見:其一、維持現行規定。其二、仿

    效外國立法例,採單純登記制,完全放棄儀式婚。其三、以儀式婚為主,

    兼採登記婚精神。最後仍決定採第三種。(2)法律上不乏就身分行為做

    推定,例如民法第 1063條對於婚生子女之推定。(3)第 982條增列第二

    項並未排除第一項之規定,亦即有結婚登記卻未履行公開儀式,結婚仍

    不能成立。第二項的意思是方便當事人舉證,並非兼採登記婚主義。6

    3. 立法委員謝生富著重第二項「推定」之合理性,認為台灣戶籍制度非常

    健全,以戶籍登記來推定結婚是適合的。若修正案不理想,可以做補充

    規定,這樣比現行「無法考查」好的多。增列第二項在於解決舉證的問

    題,也就是在沒有人提出反證以前,根據結婚登記承認這項婚姻關係的

    存在,如此一來對於牽涉廣大的身分關係就有了社會上及法律上的穩定

    性;提出婚姻無效的人要提出反證,在舉證責任上做了轉換。7

    4. 立法委員李志鵬以實務案例為據而認為第二項有其必要:例如結婚多年,

    可能證書已經遺失,或因人事變故,當事人要舉證結婚變得很困難,因

    此增訂第二項是有道理。8

    5. 司法院第一廳廳長管國維特別區分第一項與第二項的差別;增列第二項

    只為提起確認之訴時之推定規定,涉及舉證責任之轉換問題,其目的在

    於保障婚姻當事人之身分權益,其意著重公信力之加強,而不是否定儀

    式婚之規定。是否會使人民產生誤會的問題?社會上一般人都很重視婚

    姻,應該不致於產生誤會。9

    (二)贊成儀式婚但反對增列第二項

    1. 曾陳明汝教授主張應修改第一項,將公開儀式改為在法院或縣市政府公

    證結婚,至於第二項則無須增列。理由主要有二:(1)「公開」之意義

    難明,如何認定?易茲疑義。(2)戶籍機關之登記可能與實際公開儀式

    發生衝突,例如甲與乙同居但登記為夫妻,但之前甲曾與丙舉行公開儀

    式之婚禮,此時認定上容易滋生困擾。10

    2. 侯春陽教授認為增列第二項可能產生新問題,因當事人可能沒有辦理公

    開儀式卻至戶籍機關登記,反而導致刑責問題,徒增法律糾紛。11

    3. 林勤綱律師認為增列第二項是為了舉證方便,但戶籍登記對於實際情況

    並無太大幫助,而且可能造成法律上舉證責任的混淆。因戶籍登記就是

    一種舉證,而非單純的主張,對造若要否認結婚的效力,必須反過來舉

    證證明登記不實。可是因法律規定的結婚形式要件包括公開儀式,對造

    當事人可能要求己方應提出公開儀式的證據。如此一來,將舉證責任機

    制被模糊掉,己方雖然有結婚之戶籍登記,對造可以迴避證明登記不實

    的責任,而要求己方另舉出公開儀式的證明。除非將「推定」改為「視

    為」,使登記產生絕對的公信力。12

    6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六期,第 6-7、9 頁。

    7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十四期,第 18-19 頁。

    8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十四期,第 17 頁。

    9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十四期,第 19-20 頁。

    10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三十七期,第 99-100 頁。

    11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三十七期,第 99 頁。

    12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四十一期,第 118 頁。

  • 4. 立法委員方冀達質疑第二項的「推定」概念;從身分關係得否依推定舉

    證立論:(1)法律上並無因舉證困難,即應設推定規定之法理。(2)結

    婚屬於身分行為,但法律上的基本原則是身分行為不得推定。(3)戶籍

    機關憑何客觀要件來辦理登記?民法並未規定,也很容易產生流弊。13

    5. 立法委員王耀漳從法律規範屬性認為增列第二項並無必要,因結婚登記

    屬戶籍法規範,與結婚規範不能混為一談;不管第 982 條是否增列第二

    項,結婚都要辦理戶籍之登記,增列第二項反徒增困擾。

    6. 立法委員趙石溪引用台大教授戴東雄的看法,認為第 982 條第二項的規

    定容易使人民誤認我國結婚要件兼採儀式婚與登記婚之雙軌制;以為結

    婚當事人可以任採其中一種而皆有結婚效力。如此一來可能造成當事人

    僅辦理登記卻未行公開儀式,日後產生婚姻無效問題。因此反對增列第

    982條第二項。14

    (三)不贊成儀式婚

    1. 戴東雄教授認為身分行為透過法律而得到公示效力,乃現今變遷快速社

    會中非常重要的法律規範,因此結婚的形式要件應該改為國家介入監督

    較佳。理由有二:(1)婚禮是否合於法律規定的公開儀式,並無足夠的

    客觀標準,認定易有困難,也造成公示效力變得薄弱。(2)增列第二項

    的推定規範本來就不宜放在身分行為。(3)推定的法律效果並非絕對,

    仍可以用反證來推翻,因此儀式婚原來的問題仍然存在。(4)增列第二

    項也容易造成人民誤認結婚形式要件採雙軌制;以為可以在登記婚或儀

    式婚中擇一辦理。15

    2. 林菊枝教授則傾向登記婚,不過要求戶籍法上的登記應該更完備。16

    另外,台大教授賀德芬則認為修正民法親屬篇應有三原則:1.注重人倫秩序與

    傳統文化,兼顧人道與平等精神。2.配合社會現實狀況。3.婚姻關係事社會關係

    的核心,必須注重公示性、明確度,必要時應以國家公權力的介入予以指導,

    而能完全。17她雖然沒有直接談到民法第 982 條應如何修正,也贊成國家應更

    積極介入婚姻關係。

    三、登記婚之成立

    第一次修正的二十二年後,民國 96年 5月 4日立法院再度通過民法第 982

    條修正案,此次修正將整個儀式婚的規範完全刪除,改以登記婚。不過此次修

    正除行政院表達改為登記婚之主張外,另有孫大千和李復興各領銜三十餘人提

    案,要求改為登記婚。

    (一)孫大千認為:

    1. 儀式婚的公示效果薄弱,易衍生重婚糾紛,且公開儀式的認定常有爭執。

    13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六期,第 6、8 頁。 14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三卷第十四期,第 16 頁。 15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三十七期,第 94-95 頁。 16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三十七期,第 102 頁。 17

    立法院公報第七十二卷第三十七期,第 100 頁。

  • 2. 若有當事人辦理公開儀式卻未登記,日後欲離婚時仍須先為結婚登記再

    辦理離婚登記,產生不合理的荒謬現象。18

    (二)李復興另認為:

    1. 儀式婚之規定過度簡便,實務上常滋生問題。例如法律上禁止彼此結婚

    之人辦理儀式婚,實際上不易發現,日後導親屬子女關係將不易處理。

    2. 民法規定離婚應向戶政機關為離婚登記始為成立,結婚卻不需要登記,

    法理上未盡妥適。

    3. 第 982條第二項只是推定有結婚效力,當事人仍可以舉證推翻該登記。

    4. 戶籍法之登記性質是戶政管理關係,不是結婚要件。若當事人未履行公

    開儀式卻有結婚登記,竟推定其有結婚效力,將有害於公益。19

    立法院隨後朝野協商後,正式定為:「結婚應以書面為之,有二人以上證人之簽

    名,並應由雙方當事人向戶政機關為結婚之登記。」

    綜觀從儀式婚到登記婚的立法與修法歷程,前後約 77年。在第一次修法時,多

    數立法委員對於儀式婚仍持贊同意見,學者亦同,只是為了舉證等法律技術問

    題而訂出第二項,但性質上仍屬補充儀式婚之不足。按照民國 71年法務部李元

    簇部長至立法院司法、法制聯席會議的報告,提出六個修正民法親屬篇的基本

    原則,注重:1.三民主義和憲法基本國策、2.社會公益、3.國家社會發展之需、

    4.修正規定欠明或窒礙難行者、5.列入特別民事法規定、6.納入司法院解釋及最

    高法院判例。並且特重「維護固有倫理觀念」。因此儀式婚不變而做補充,這樣

    的修法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到了民國 96年,立法院再度修正民法親屬篇時,

    第 982 條並不是熱烈討論的對象,朝野協商僅就字句做調整,無異議之下就將

    儀式婚改為登記婚。依學者郭振恭教授看法,此代表工商社會的人口流動頻繁,

    儀式婚不易產生公示效果,且公開儀式之認定也不容易有客觀標準。20戴東雄

    教授也認為夫妻關係之成立、變動及結束,都與利害關係人的交易安全相關。21因此,國家介入私人的婚姻的法律形式乃普遍看法;亦即現代立法者對於結

    婚的考慮乃偏重如何建立公示效力(登記)、以及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的文字化、

    客觀化(書面),至於當事人之間如何看待彼此關係,此一價值判斷則置入私人

    自治範圍,國家反而退出;此乃重視個人權利本位的特色。但若整體觀察結婚

    的當事人關係,若公開儀式的問題既然這樣多,個人權利本位這樣重要,那為

    什麼社會上仍然慣行結婚儀式?民國 17年的草案理由曾提到「…習俗上的禮節,

    則極隆重,文明各國立法例,亦以結婚須經過宗教儀式,或行政程序,雖繁簡

    隆重,紛然不一,而以結婚為一種要式行為,關於當事人身分之變更,應具備

    一定之形式」。因此早期的立法,不論國內國外,都考慮到婚姻本質,並觸及神

    聖關係的領域。如果吾人按著重視公示效力以及個人權利本位的角度,會發現

    婚姻關係變得與一般財產關係越來越接近;結婚只是對個人關係重大的契約

    18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六卷第三十八期,第 50、68 頁。 19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六卷第三十八期,第 51-52、68-9 頁。 20

    郭振恭(2007)。第 39-40 頁。 21

    戴東雄(1980)。第 47-48 頁。

  • (contract)而已。那末為何法律對於配偶的權利如此重視,一般財產契約當事

    人則遠遠不如?大法官會議第 552 和 554 號解釋又認為婚姻對於基本權利而言

    是制度性保障,可見婚姻的本質仍有探討之必要,作為未來修法之參考。

    參、從婚姻本質理解結婚形式要件

    一、華人的思想

    從古代典籍可以看到華人對於婚姻抱有神聖之意,不單是一對男女之間的

    約定而已,乃自古即將夫妻之道與宇宙自然的原理相通,也與國家社會的倫理

    相通。繫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亦即「道者,陰

    陽變化之理。」老子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

    夫妻關係的建立是仿效宇宙自然的道理。而這夫妻(陰陽)的一體互動也帶來

    生命的延續,所以易經繫辭下傳第五章說道:「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

    萬物化生。」又易經第三十一卦「澤山咸」,按序卦傳所示:「有天地,然後有

    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

    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因此我國古代以來,

    咸認夫妻之道應仿效大自然的陰陽互動,亦即夫妻之道是整個宇宙運轉的一環,

    因此人的生命不是也不該孤獨的存在;生命的存在與延續是按著人的關係而來,

    這層關係又以夫妻關係為基礎,它反應了宇宙的生命特質,也是國家社會的倫

    理根基,因此夫妻關係具備相當高的超越性和神聖性。大法官李鐘聲在釋字第

    362 號曾提出以下一段話:「我國為世界文明古國,素崇人倫,故曰:『君子之

    道,造端乎夫婦』…。於是乎,夫妻一體,相敬相愛,白頭偕老,昇華為夫妻

    間高貴情操,相傳以為美談,蔚成中華法系之優美特色。」李大法官認為相愛

    一體的夫妻是君子之道的開端,這是華人思想的特點。

    既然華人思想強調夫妻關係有其超越性與神聖性,那麼夫妻關係建立的程

    序就不能馬虎,要有敬虔且嚴肅的一面。所以結婚程序本有相當規矩,禮記婚

    儀中提到「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

    之,是以婚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宴几於廟,而拜迎於門

    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婚禮也。」此即所謂六禮,包括:1.

    訂立婚約(納采)、2.交換姓名生辰或當場卜卦(問名)、3.致贈聘禮並奉上聘書

    (納吉)、4.男方會同親友媒人致贈聘金(納徵)、5.擇定結婚良辰吉日(請期)、

    6.到女方家迎親並於迎回時拜天、地、祖先(親迎)。以上各項程序當中,女方

    都事先在廟裡擺宴席招待親家。雖然實際上數千年來華人地區的婚禮習俗多有

    變化,但基本上仍保持類似的型態。男女婚姻雖然形式上是兩個人的事情,但

    實際上是置於家族和宇宙自然的系統之中;實踐男女關係、家族關係和神人

    (天人)關係。因此結婚的形式要件不能沒有嚴肅而正式的公開儀式,否則無

    以實踐婚姻的超越性與神聖性。

    二、西洋的思想

  • 我國在民國初年制定法律,主要承襲德國、法國、瑞士等西洋國家,而彼

    等主要受基督信仰影響。除法律典章的概念系統完全比照外,其婚姻規範也是

    重要參考。22因此民國 17 的親屬篇草案提到:「文明各國立法例,亦以結婚須

    經過宗教儀式,或行政程序…」基督信仰對於婚姻的看法如何?首先須從人的

    角度理解,人除了生物特徵上的存在之外,法律上則給予一種特殊地位:權利

    主體,原則上只有人才能享有享受權利負擔義務的地位或資格。此一概念又可

    追溯至基督信仰的「位格」(person;hypostasis);23神是位格的存有,人是按著

    神的形象而造,神也讓人成為位格的存有。神代表圓滿而純粹,是無限、自立

    的;自己就是第一因,吉爾松指出:「唯有在『純粹實現』(純粹形式)正是

    『存有本身』的情形之下,其存有的實現性之滿盈,才賦予了這純粹形式以一

    種積極的無限性。」因此神本身就是圓滿而普遍的善。其次,基督信仰對神還

    有一個重要理解:三位一體;也就是聖父、聖子(耶穌基督)、聖子三個位格聯

    合為一統整的上帝,24彼此各是獨立自由之位格又有融合的愛之關係。25神繼之

    對人邀約,邀請人按著自由意志進入其永恆的圓滿之中,包括在伊甸園裡,亞

    當與夏娃兩個位格之間的愛之共融(communion)。26這個邀約不是財產交易的

    契約(contract),而是神聖的盟約(covenant)。神也希望人本身也仿效這樣的

    位格之間的共融關係,即人的存有不能只看單單的個人,更要從一體關係中的

    兩個人開始;夏娃因此才從亞當的身體取出而成,亞當對她說:「這是我骨中的

    骨、肉中的肉。」,27聖經創從世紀也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

    二人成為一體。」28因此亞當與夏娃彼此按著自由意志而成就了愛的盟約,是

    22

    史尚寬(1997)。第 3 頁。 23

    這是一個存有的概念,超越希臘文 personae 原來的個人性的面具之意;位格有兩重意義,第

    一,它是純粹的實現,沒有在其上添加任何概念的必要。第二、它是實體追溯的本源,實體的

    本源不是存有。參考 John D. Zizioulas(2009)。 24

    基督信仰有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那修信經,作為信仰的告白。例如亞他

    那修信經(The Athanasian Creed)提到:「3.大公教會信仰即:我等敬拜一體三位,而三位一

    體之神。4.其位不紊,其體不分。5.父一位,子一位,聖靈亦一位。6.然而父子聖靈同一神性,

    同一榮耀,亦同一永恆之尊嚴。」(3. And the catholic faith is this: That we worship one God

    in Trinity, and Trinity in Unity; 4. Neither confounding the persons nor dividing the substance.

    5. For there is one person of the Father, another of the Son, and another of the Holy Spirit. 6.

    But the Godhead of the Father, of the Son, and of the Holy Spirit is all one, the glory equal,

    the majesty coeternal.)英文版取自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2015)。另參考天主

    教教理卷一信仰的宣認第 197.點。赫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2007)。第 122-123 頁。

    Dr. J.J. O'Connell ...(2008). p.181-182. 25

    聖經約翰福音第 15 章第 10 節耶穌說:「你們(指耶穌門徒)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

    愛裏.正如我遵守了我父(指聖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裏。」第 23 節耶穌又說:「我在他們

    (指耶穌門徒)裏面、你(指聖父)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

    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 26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天主教教理卷一第一部分 44.,

    http://www.catholic.org.tw/catholic/cknow03.php。 27

    聖經創世紀第 2 章第 23 節。 28

    聖經創世紀第 2 章第 24 節。

  • 夫妻一體的共融關係,二人如同一個身子,彼此完全交付於對方。這份盟約是

    神所促成,也在神的面前成就。所以在基督信仰裡,結婚是兩個自由意志的位

    格(權利主體)締結的盟約。在形式上當事人彼此要向對方表達邀約與同意受

    邀之意,其中沒有壓迫,是出於愛而表現其自由意願。並且這個表達的場域不

    是私下進行,而是在神聖而永恆的神裡面進行,藉此來堅定夫妻的關係。所以

    基督信仰的結婚儀式是在所謂的他者(otherness)面前進行,亦即在教會進行,

    而教會是上帝基督的身體29。

    中世紀的歐洲國家的重要特色之一是皈依基督信仰,教會本身除保有基督

    信仰且包含古代希羅文化之殘餘,因此教士不但執行其宗教任務,也幫助國王

    了解權力之運用和法律頒行,30後來逐漸產生教會的法律立法權及司法管轄權,

    其中最受尊重項目的就是婚姻。原因在於結婚屬於教會的七項聖禮之一,31當

    事人應在教會辦理訂婚、結婚宣誓,並同時接受教會祝福和舉行聖祭禮儀。32

    因此結婚就是實踐宗教的神聖關係;要在上帝、教會以及會眾的面前宣示與對

    方結合的意思,夫妻成為一體(Coverture Seheme)。16 世紀之後的歐洲各國逐漸

    將法律管轄權統一為國家掌管,教會逐漸退出。例如荷蘭法律任由結婚當事人

    自行決定採宗教方式結婚或一般民事方式結婚。1791 年法國憲法規定:「法律

    視婚姻僅為民事契約」, 1804年法國民法典規定:「未經合意不得成立婚姻。」

    歐洲各國也跟著效尤。亦即歐洲出現世俗化的運動,或稱婚姻還俗運動,逐漸

    將婚姻的規範從教會手中轉到國家。33在思想界裡,康德就認為婚姻是「兩個

    不同性別的人,為了終身互相佔有對方的性官能而產生的結合體。」34,並且

    婚姻裡,彼此要委身於對方,自己好像成為一個「物」而被對方佔有,這看似

    不合人性權利,但是當兩人彼此從對方佔有時,就回復了理性的人格。35並且

    結婚必須經過法律的確認才能成立該契約。36因此康德的說法已經和一般財產

    契約非常接近,也反應了當時歐洲的社會轉變。37雖然有這樣的變遷,基督信

    仰的影響還是很深,不少人結婚除履行國家法律之登記要件外,仍到教堂辦理

    結婚。在當時的思想當中,仍然認為婚姻必須有其神聖的一面。例如德國神學

    及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婚姻是個統一體,它藉著兩個人同時拋棄自我的單獨人格

    而成。38因此莊嚴地宣布同意建立婚姻,才能正式構成婚姻。他特別提到:「只

    29

    聖經以弗所書第 1 章第 23 節。 30

    姚海鎮,1987,第 149 頁。 31

    歐陸的教會,特別是 1041 年東西方教會分裂後,西方教會(即羅馬天主教)訂定的七種聖禮:

    聖洗聖事、堅振聖事、聖體聖事、懺悔聖事、病人傅油聖事、聖秩聖事、婚姻聖事。參考天主

    教高雄教區聖保祿福傳中心,聖事禮儀/2.七件聖事,

    http://www.catholic.org.tw/m99121kh/Catholic.html#三、聖事禮儀_2、聖事有哪幾件_ 32

    姚海鎮(1987)。第 161 頁。 33

    史尚寬(1997)。第 96 頁。 34

    沈叔平(1991)。第 95-96 頁。 35

    沈叔平(1991)。第 96 頁。 36

    沈叔平(1991)。第 99 頁。 37

    史尚寬(1997)。第 99 頁。 38

    黑格爾(1985)。第 207-208 頁。T M Knox (1952), § 162.

  • 有透過儀式才能綁住這倫理的結合,透過舉行儀式時所使用的符號;即語言,

    (是靈最具精神性的體現),將婚姻中的實體完整地體現出來。」39因黑格爾強

    調世界歷史的發展就是靈自我認識的過程,而靈是世界的本體,真理也在這過

    程體現,而人就在世界當中。40黑格爾的說法強烈顯示一種臨在於世界歷史的

    神,而不是超越的神,這臨在性使擺放在眼前的歷史事實就顯出其神聖性,只

    是後來的思想家更重視從人的角度去詮釋歷史變遷本身的社會意義,如卡爾馬

    克思,而基督信仰的神則慢慢模糊。41按照現在的德國民法,雖然是一般民事

    結婚,仍要在戶政事務所先辦理結婚儀式,經過戶政人員確認雙方當事人的有

    意結婚之後,才正式予以登記。42所以德國還是重視儀式,但原來的基督信仰

    背景已經淡化。43

    三、思想的變遷

    雖然華人文化中對於婚姻帶有神聖的性質,公開儀式是其重要特徵,但我

    國已經改以登記和書面取代。德國雖然仍保有結婚儀式的規定,但詢問者已經

    不是神父或牧師,乃是戶政的公務員。這個轉變的背後是如何?在前一節的立

    法院討論中,轉變的理由無非是婚姻效力的舉證問題,或是工商社會的遷徙流

    動使儀式的公示效力減弱。不過,把這些理由比對本節的婚姻本質,會發現都

    是法律規範的技術問題,並未觸及婚姻本質。因此台灣的結婚當事人不用公開

    儀式,只要當下合意就可以馬上到戶政事務所辦好結婚手續。戶政事務所人員

    的審查項目,至多是瞭解有無結婚意思,以及當事人身分有無牴觸民法禁止結

    婚的規定。若把台灣與德國的結婚形式要件比對,可以發現有共同的特徵:國

    家的任務是確認當事人有無結婚之意,並把事證或規範的技術問題處理好。例

    如結婚與離婚都須登記才能生效,使婚姻關係藉著國家權力而得到最大的公示

    效果。或是因登記已是結婚的形式要件之一,結婚當事人不履行就無法使結婚

    生效,使日後舉證便利。因此可以說國家對於婚姻的本質不再是價值的帶領者,

    婚姻本質留給當事人自己去揣摩;國家的任務是讓當事人或第三人容易認定其

    法律行為是有效或無效,使當事人容易籌算相關事務而減少損失,第三人也容

    易辨認而不致發生交易上的損害。推演至此,可以舉德國社會學家馬斯韋伯

    (Max Weber)的「世界除魅」(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概念,韋伯認為資

    39

    T M Knox, 1952, § 164. 40

    並且黑格爾將神等同於靈(Geist);在英文的解釋上,不只是心靈(spirit),還有心智(mind)

    的成分。Starley J. Grenz & Roger E. Olsson, 1992, p.33-34. 41

    Starley J. Grenz & Roger E. Olsson, 1992, p.39. 42

    德國民法第 1310 條第一項第一段:「結婚當事人應在戶政人員面前表示結婚之意願。」第

    1311 條規定:「婚姻當事人必須親自前往且同時在場表示結婚之意願,不得由他人代理,也不

    得附條件或期限。」第 1312 條規定:「戶政人員在戶政事務所主持結婚儀式時,應對當事人確

    認其結婚之意願,並經表示肯定之意願時,始宣告依法成為夫妻。…(第一項)戶政人員應將

    該結婚登記於結婚登記簿,而創立夫妻身分。(第二項) 43

    雖然德國有這樣的立法背景,但有趣的是德國憲法前言還提到上帝(神):「我德意志人民,

    認識到對上帝與人類所負之責任,願以聯合歐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貢獻世界和平,茲本制憲

    權力制定此基本法。」,表達出嚴肅莊重的一面。見司法院(2015)。

  • 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就是理性化,必須使各樣的社會條件轉成可以計算籌劃

    的形式,如此才能使交易成為可能,法律規範亦同;44古代傳統中先知話語及

    其神聖倫理屬於不可知或不可測度的概念,45無法化為理性計算的項目,因此

    從古代社會轉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就必須去除這些不確定的項目。46韋伯表示:

    「…這裡含有另一層意義,即這樣的知識或信念:只要人們想知道,他任何時

    候都能夠知道;從原則上說,再也沒有什麼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

    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而這就意味著世界除魅。」47

    因此,我國把公開儀式從結婚的形式要件中剔除,並改以登記與書面,精

    神與韋伯說的「世界除魅」相通。但是後續還得問:事情是不是就解決了?也

    不會有後遺症了?按照這個立法趨勢,婚姻原有的神聖背景就是那個「魅」,使

    公開儀式無法開展可計算的特色,所以刪除公開儀式也代表國家不再主導神聖

    的價值,也不堅持要如何才是神聖,取而代之的是當事人利害關係的算計。按

    照李歐塔的說法,就是國家放棄了原本的宏大敘事,承認多元的語言遊戲;48

    所謂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s)是一套普遍化的觀念,有其後設敘事作為基礎,

    可能是天地觀或上帝觀,它不受歷史限制,構成了不可質疑的典範,壓制了小

    典範的生存空間,但這方式已不合時宜,未來應是多元典範的社會。49亦即只

    要符合法定要件,不論當事人的動機如何或親人的意見如何,兩人當下看對眼

    就可立即結婚,國家也能接受。而國家在此扮演如同便利商店的角色,只要不

    牴觸法律禁止結婚的規定,即可迅速完成結婚手續,國家只關心結婚的公示效

    力和權利義務的確定性。換言之,婚姻關係的本質是純私人事務,婚姻本身走

    向個別化的二人關係;國家關心婚姻當事人各自的權益保障,以及信賴該婚姻

    關係存在的第三人權益。但如何規劃經營一良善的婚姻,則是當事人自己的事。

    整體而言,婚姻關係走向契約化,該契約關係的確定性與公示性由國家監督,

    但國家退出婚姻的實質層面,轉由當事人自主。這樣的轉變使國家在婚姻的立

    場成為中性,至於如何經營才是良善婚姻則不予過問。按照這「去價值化」的

    方向,大法官會議第 554 號所謂「人倫秩序、男女平等、養育子女等社會性功

    能」還有其價值嗎?若答案是否定,還有「制度性保障」的價值嗎?並且婚姻

    關係與財產契約還有差距嗎?這是憲法上可以解釋出的普遍而圓滿之良善嗎?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法律不需要「善」,只要權利義務關係能順利運作就「對」,50是否恰當?這是我國社會未來須嚴肅思考的問題。

    44

    鄭太朴(1991)。第 358-359 頁。 45

    鄭太朴(1991)。第 370 頁。 46

    鄭太朴(1991)。第 376-377 頁。 47

    H.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Translated and edited),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pp.

    129-15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8-9 48

    Jean-François Lyotard, 1979, p.XXIII. 49

    Jean-François Lyotard, 1979, p. XXIV. 50

    20 世紀自由主義學者羅爾斯(John Rawls)就曾主張:「對(right)是優先於善 (good)的。」

    (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參照約翰‧羅爾斯(1998)。第 243 頁。

  • 肆、結語

    西洋的婚姻還俗運動與當時的啟蒙運動有關,而啟蒙(enlightenment)的原意,

    是要透過理性之光引領人走出蒙昧無知。然而,隨著運動的開展,漸漸主張公

    共理性的自由運用,宗教(形上學)則視為神秘不可知的神話(mythical thinking)

    而應退出人的生活。理性開始自我造出一不可質疑且視為當然的認知系統,改

    變了人對世界認知觀點。這也導致啟蒙運動在去神化與除魅化之餘,自身也如

    神話一般而神聖不可侵犯。51因此韋伯預言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理性化趨勢,它

    主導了現代社會,但韋伯也提醒世人,那是孤獨的鐵牢籠。52換言之,我們可

    能會面臨新的「魅」。回到本題,「去本質化」的思想與立法趨勢是否真的能帶

    來結婚當事人的幸福?當國家不再尋求圓滿而普遍的善,或許這本就是兩個人

    事情,以後幸不幸福是由他們二人決定。但其後續影響是增加婚姻的不確定性,

    甚至要國家及社會幫忙收拾後果(耗用訴訟、社福等有限資源並排擠其他)。另

    外,法律對於結婚的形式要件退縮到登記以及書面,或許可以解釋為國家尊重

    權利主體的自主意志。但筆者仍要指出:權利主體的設定是為了促進人之所為

    人的地位--人格尊嚴(person dignity),53只著重個人角度的立法是否真的可以促

    進人格提昇?國家真的尊重到人格?人格尊嚴難道僅止於「對」而非為了

    「善」?抑或讓當事人把婚姻當作兒戲?當國家不再期待一人與另一人在莊重

    心態中建立愛之關係,是否能夠期待當事人可以莊重地持續這愛之關係?這對

    於人格的提昇是正面或負面?越來越高的離婚率已經說明:越來越多人因自由

    增加而孤獨。以上質疑只有一種情況可以排除:我們不再堅持人必須有格,人

    與一般生物無別。因此建議未來立法時,考慮在登記婚之中,將儀式列為要件

    之一。如何辦理,可再研議。

    51

    Thomas McCarthy(1983).p.44. 52

    陳曉林(1987)。第 115 頁。 53

    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五項規定:「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

    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我國大法官會議解,在釋字第 372、400、485、567、

    603、656 等號均引用人格尊嚴或人性尊嚴的概念,來解釋基本人權。

  • 參考文獻

    中文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2013)。高雄教區聖保祿福傳中心。取自

    http://www.catholic.org.tw/m99121kh/Catholic.htm

    司法院大法官(2014)。大法官解釋。取自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asp

    司法院(2015)。中譯外國法規。取自

    立法院(2015)。立法院公報 。取自 http://lis.ly.gov.tw/lgcgi/lglaw

    史尚寬(1997)。親屬法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行政院(2015)。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取自 http://www.gec.ey.gov.tw/

    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asp

    馬斯.韋伯(Max Weber)(1991)。社會經濟史(鄭太朴譯),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

    約翰.齊兹拉斯(John D. Zizioulas)(2009)。位格性與存有(台灣基督東正教會

    譯)。取自 http://theological.asia/category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1998)。政治自由主義導論及第一講基本理念(載汪

    暉、陳燕谷主編),北京:三聯。

    郭振恭(2007)。民法親屬編結婚規定修正之評述,月旦法學雜誌第 147號。

    陳為佐譯註(2006)。德國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陳曉林(1987)。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台北:時報文化。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985)。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

    譯),台北:里仁書局。

    赫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2007)。基督教神學(趙中輝譯),台北:改革

    宗出版有限公司。

    穆若.史密斯(Munroe Smith)(1987)。歐陸法律發達史(姚海鎮譯),台北:台

    灣商務印書館。

    戴東雄(1980),論我國民法上結婚之形式要件-從修正草案談起,選錄於陳棋

    炎先生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身分法之理論與實用。

    英文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2015)。Athanasian Cre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cel.org/creeds/athanasian.creed.htm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952). Philosophy of Right(T M Knox, Trans.).

    Clarendon 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r. J.J. O'Connell ...(2008).Conferences on the Blessed Trinity(3 revisions). New

    York: The Catholic publication society co.

    Jean-François Lyotard(1979).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Jurgen Habermas(1983).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One)

    (Thomas McCarthy Trans.). Boston: Beacon Prss.

    Max Weber (1946). Essays in Sociology (H.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Trans &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rley J. Grenz & Roger E. Olsson(1992). 20th-Century Theology: God and the

    World in a Transitional Age,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 Rethinking the change of open ceremony to registration of

    Taiwan`s legal system of marriage formality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ve and the essence of law -

    Kuo, Hui-Keng(first author)

    Associate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Wenzao Ursuline University of

    Languages

    Hsueh-liang Wang(second author)

    Lecturer, Ursuline Education Center, Wenzao Ursuline University of Languages

    Abstract

    The original article of civil law 982 stipulates: “A marriage must be celebrated by

    open ceremony and in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witnesses. Persons who have

    registered for marri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ct shall be

    presumed as married.”While the amendment article indicates that“A marriage shall be

    effected in writing, which requires the signatures of at least two witnesses, and by the

    registration at the Household Administration Bureau.” Marriage, in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sacred substantive feature. Especially, open ceremony which was its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that has been removed and replaced by registration. This

    change reveals the mission of government has turned to confirm the wish between the

    husband and wife to ask evidence or process of the regulation. So the nation have

    withdrawn the role of leading values and ignored the destination of marriage. But the

    legal system haved defined a person as a subject of right and responsibilty for

    preserving and improving human person. Furthemore, it poses a great doubt that the

    new amendment promote human person from the individual version. In the future, it`s

    recommended to restore open ceremony back to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of marriage.

    Key Words:

    reintegrative ceremony

    marriage

    registration

    form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