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 報告書 委託單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執行單位:台灣體育志工協會 計畫主持人:牟鍾福 協同主持人:陳建松 中華民國 99 7 23 本研究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補助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 報告書 - sa.gov.tw · i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運動已成為國內外政府部門與學術機構重要

  • Upload
    others

  • View
    38

  • Download
    1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

    報告書

    委託單位: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執行單位:台灣體育志工協會

    計畫主持人:牟鍾福

    協同主持人:陳建松

    中華民國 99 年 7 月 23 日

    本研究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補助

  • i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

    摘 要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運動已成為國內外政府部門與學術機構重要

    的議題,因此如何藉由多元研究途徑,瞭解國內外老人運動發展情形,提出老

    人運動推廣方案,實為我國當前推動老人運動政策的重要課題。本研究之目的,

    在於探討國外老人運動政策案例,調查國內老人運動參與現況,並經由現況的

    檢討,提出推動老人運動之政策與建議。本研究以我國老人運動政策為主題,

    在研究方法上,包括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專家座談、與問卷調查法等;

    在調查對象上,則以台灣地區 55~64 歲及 65 歲以上之民眾為範圍;在問卷內

    容上,包括老人運動參與、老人運動行為與背景變項。

    本研究將蒐集之相關資料加以處理、分析、歸納與詮釋,研究結果發現:

    老人運動參與以低運動強度為主;參與度較高以及最喜歡的運動項目包括:散

    步、健行、郊遊、爬山及自行車等;以老人的運動頻率、運動時間及運動強度

    來評估,規律運動(每周三次、每次達 30 分鐘以上)的比例頗高;運動場所以

    居家附近為主;運動友伴以家人或朋友為主;運動設施使用滿意度介於普通到

    滿意之間;運動阻礙因素則以時間、身體健康狀況、天候、缺乏興趣及場地因

    素居多。在不同背景變項部分,男性的運動參與程度顯著高於女性;學歷越高、

    健康狀況越好與運動花費越高者,運動參與的程度也顯著較高;此外無論是性

    別、學歷、健康狀況、職業、居住地區或是運動花費,都對包含運動頻率、運

    動強度及運動時間等運動參與行為指標有顯著的影響;健行散步仍是老人們的

    最愛。總體而言強度越激烈的運動,老人參與的程度就越低。

    另外,從國外老人運動政策的分析中,本研究歸納出國外主要國家在老人

    運動政策的制訂與推廣策略上,多著重在制度組織建立、政策計畫執行、以及

    人力培育機制等方面。此外,檢視目前國外投注在老人健康、福利發展的經費

  • ii

    也呈現逐年倍增之趨勢。針對一般老人運動的具體推展策略包括:1.辦理老人運

    動班;2.培育專業運動指導人員;3.提供相關衛教單張及運動指導手冊;4.強化

    社區行動與產學合作;5.引進民間資源參與休閒活動建設等。而針對輕度失能老

    人的具體推展策略則包含:1.專業運動課程設計;2.專業評估機制之建立;3.投

    入專業指導員或志工訓練;4.積極與醫療體系合作,針對不同種類之疾病特性,

    規劃專屬運動處方等。

    最後,本研究經由國外老人運動政策的分析,以及國內老人運動參與之現

    況調查,歸納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我國老人運動政策的制訂與推動,應從整

    體組織分工與再造,與強化老人運動指導人員的角度切入與著手等多項建議,

    作為政府單位在老人運動政策制訂與施行之參考。

    關鍵詞:老人、高齡者、休閒運動、政策。

  • iii

    目 錄

    中文摘要…………………………………………………….……………..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7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老人的概念與類型 .................................................................................. 10

    第二節 老化發展相關理論 .................................................................................. 16

    第三節 老人健康體適能 ...................................................................................... 22

    第四節 老人休閒運動發展概況 .......................................................................... 27

    第五節 國內老人運動相關政策 .......................................................................... 33

    第六節 本章總結 ..................................................................................................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流程 .........................................................................................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3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 46

    第四節 問卷調查法 .............................................................................................. 53

  • iv

    第四章 主要國家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62

    第一節 美國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62

    第二節 英國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82

    第三節 德國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95

    第四節 日本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110

    第五節 韓國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138

    第六節 中國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156

    第七節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分析 ........................................................................ 168

    第八節 本章總結 ................................................................................................ 190

    第五章 國內老人運動參與現況調查結果與討論 ............................................... 198

    第一節 樣本特性分析 ........................................................................................ 198

    第二節 老人運動參與現況分析 ........................................................................ 208

    第三節 年輕老人運動參與現況分析 ................................................................ 222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老人運動參與現況分析 ................................................ 237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年輕老人運動參與現況分析 ........................................ 291

    第六節 老人及年輕老人運動參與現況分析 .................................................... 344

    第七節 綜合討論 ................................................................................................ 36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376

    第一節 結論 ........................................................................................................ 376

    第二節 建議 ........................................................................................................ 383

    參考文獻 ................................................................................................................... 390

    附 錄 ....................................................................................................................... 408

  • v

    附錄一 我國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問卷 ........................................ 408

    附錄二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會議紀錄 .................................................... 412

    附錄三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深度訪談紀錄 ............................................ 424

    附錄四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期中報告會議紀錄 ............................ 458

  • vi

    表目錄

    表 2-1-1 主要國家到達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之年次 .............................................. 12

    表 2-1-2 老人的健康狀況分類表 ............................................................................ 14

    表 2-1-3 老人的健康狀態界定方式 ........................................................................ 15

    表 2-4-1 高齡者與休閒運動相關研究一覽表 ........................................................ 32

    表 3-3-1 訪談對象及時間表 .................................................................................... 51

    表 3-3-2 座談場次、對象及時間表 ........................................................................ 52

    表 3-4-1 臺灣地區各縣市 55~64 歲人口數、人口比例及取樣人數 .................. 56

    表 3-4-2 臺灣地區各縣市 65 歲以上人口數、人口比例及取樣人數 .................. 57

    表 3-4-3 各縣市高中、國中應抽取之學校數 ........................................................ 58

    表 3-4-4 各縣市高中、國中實際發出問卷數 ........................................................ 59

    表 4-1-1 2007 年前後美國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及病因表 ................................... 64

    表 4-1-2 美國聯邦政府老年人口健康改善未達成目標表 .................................... 69

    表 4-3-1 德國殘障運動聯盟的教育訓練與證照制度 .......................................... 102

    表 4-3-2 德國殘障運動協會骨科訓練課程表 ...................................................... 103

    表 4-3-3 德國殘障運動協會內科訓練課程表 ...................................................... 104

    表 4-3-4 推估年齡高於 60 歲的運動俱樂部會員人數 ........................................ 108

    表 4-4-1 總務省國勢調查之人口結構資料 .......................................................... 112

    表 4-4-2 日本高齡者運動委員會歷年舉辦活動一覽表 ...................................... 131

    表 4-5-1 韓國公共體育設施支援對象及基準 ...................................................... 148

    表 4-5-2 韓國近年參與長壽體育課程人數表 ...................................................... 152

    表 4-5-3 各年齡層之全民運動活動參與率年度別比較 ...................................... 153

    表 4-8-1 各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發展比較表 .......................................................... 191

  • vii

    表 5-1-1 樣本性別分配統計表 .............................................................................. 198

    表 5-1-2 樣本年齡分配統計表 .............................................................................. 199

    表 5-1-3 樣本婚姻狀況分配統計表 ...................................................................... 200

    表 5-1-4 樣本學歷分配統計表 .............................................................................. 201

    表 5-1-5 樣本身體狀況分配統計表 ...................................................................... 202

    表 5-1-6 樣本職業分配統計表 .............................................................................. 203

    表 5-1-7 樣本居住地區分配統計表 ...................................................................... 204

    表 5-1-8 樣本居住區域分配統計表 ...................................................................... 205

    表 5-1-9 樣本家庭月收入分配統計表 .................................................................. 206

    表 5-1-10 樣本每月運動花費分配統計表 ............................................................ 207

    表 5-2-1 老人休閒運動參與情形平均數分析表 .................................................. 208

    表 5-2-2 老人最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分配統計表 .............................................. 210

    表 5-2-3 老人次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分配統計表 .............................................. 211

    表 5-2-4 老人第三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分配統計表 .......................................... 212

    表 5-2-5 老人最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 .................................................................. 214

    表 5-2-6 老人從事休閒運動的頻率分配統計表 .................................................. 215

    表 5-2-7 每次運動時間分配統計表 ...................................................................... 216

    表 5-2-8 運動強度分配統計表 .............................................................................. 216

    表 5-2-9 運動場所分配統計表 .............................................................................. 217

    表 5-2-10 需改善之運動場地設施分配統計表 ...................................................... 218

    表 5-2-11 運動設施使用滿意度分配統計表 .......................................................... 219

    表 5-2-12 運動友伴分配統計表 .............................................................................. 220

    表 5-2-13 運動阻礙分配統計表 .............................................................................. 221

    表 5-3-1 年輕老人休閒運動參與情形平均數分析表 .......................................... 222

  • viii

    表 5-3-2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分配統計表 ...................................... 224

    表 5-3-3 年輕老人次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分配統計表 ...................................... 225

    表 5-3-4 年輕老人第三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分配統計表 .................................. 226

    表 5-3-5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的休閒運動 .......................................................... 228

    表 5-3-6 年輕老人從事休閒運動的頻率分配統計表 .......................................... 229

    表 5-3-7 每次運動時間分配統計表(年輕老人) .............................................. 230

    表 5-3-8 運動強度分配統計表(年輕老人) ...................................................... 231

    表 5-3-9 運動場所分配統計表(年輕老人) ...................................................... 232

    表 5-3-10 需改善之運動場地設施分配統計表(年輕老人) .............................. 233

    表 5-3-11 運動設施使用滿意度分配統計表(年輕老人) .................................. 234

    表 5-3-12 運動友伴分配統計表(年輕老人) ...................................................... 235

    表 5-3-13 運動阻礙分配統計表(年輕老人) ...................................................... 236

    表 5-4-1 性別在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38

    表 5-4-2 學歷在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41

    表 5-4-3 健康在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44

    表 5-4-4 職業在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47

    表 5-4-5 地區在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50

    表 5-4-6 花費在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53

    表 5-4-7 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性別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55

    表 5-4-8 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學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57

    表 5-4-9 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健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59

    表 5-4-10 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職業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61

    表 5-4-11 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地區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63

    表 5-4-12 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花費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65

  • ix

    表 5-4-13 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性別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67

    表 5-4-14 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學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68

    表 5-4-15 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健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69

    表 5-4-16 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職業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70

    表 5-4-17 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地區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71

    表 5-4-18 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花費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72

    表 5-4-19 老人性別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73

    表 5-4-20 老人學歷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74

    表 5-4-21 老人健康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75

    表 5-4-22 老人職業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76

    表 5-4-23 老人地區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77

    表 5-4-24 老人花費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78

    表 5-4-25 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性別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79

    表 5-4-26 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學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80

    表 5-4-27 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健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81

    表 5-4-28 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職業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82

    表 5-4-29 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地區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83

    表 5-4-30 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花費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284

    表 5-4-31 性別在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85

    表 5-4-32 學歷在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86

    表 5-4-33 健康在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87

    表 5-4-34 職業在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88

    表 5-4-35 地區在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89

    表 5-4-36 花費在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90

  • x

    表 5-5-1 性別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92

    表 5-5-2 學歷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95

    表 5-5-3 健康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297

    表 5-5-4 職業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00

    表 5-5-5 地區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02

    表 5-5-6 花費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05

    表 5-5-7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性別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07

    表 5-5-8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學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09

    表 5-5-9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健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11

    表 5-5-10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職業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13

    表 5-5-11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地區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15

    表 5-5-12 年輕老人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花費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17

    表 5-5-13 年輕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性別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19

    表 5-5-14 年輕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學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20

    表 5-5-15 年輕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健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21

    表 5-5-16 年輕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職業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23

    表 5-5-17 年輕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地區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24

    表 5-5-18 年輕老人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花費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25

    表 5-5-19 性別在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26

    表 5-5-20 學歷在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27

    表 5-5-21 健康在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28

    表 5-5-22 職業在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29

    表 5-5-23 地區在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30

    表 5-5-24 花費在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31

  • xi

    表 5-5-25 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性別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32

    表 5-5-26 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學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33

    表 5-5-27 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健康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34

    表 5-5-28 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職業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35

    表 5-5-29 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地區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36

    表 5-5-30 年輕老人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花費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37

    表 5-5-31 性別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38

    表 5-5-32 學歷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39

    表 5-5-33 健康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40

    表 5-5-34 職業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41

    表 5-5-35 地區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42

    表 5-5-36 花費在年輕老人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43

    表 5-6-1 年輕老人及老人在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45

    表 5-6-2 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年輕老人與老人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47

    表 5-6-3 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年輕老人與老人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49

    表 5-6-4 年輕老人與老人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50

    表 5-6-5 每次從事休閒運動的強度在年輕老人與老人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51

    表 5-6-6 年輕人與老人在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51

    表 5-6-7 年齡在休閒運動項目參與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52

    表 5-6-8 最喜歡參與休閒運動在年齡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54

    表 5-6-9 每週從事休閒運動的次數在年齡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56

    表 5-6-10 年齡在每次從事休閒運動時間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57

    表 5-6-11 每次從事閒運動的強度在年齡之卡方檢定統計表 .............................. 358

    表 5-6-12 年齡在休閒運動設施的使用情形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59

  • xii

    圖目錄

    圖 2-1-1 我國 95 至 140 年人口推估 ...................................................................... 11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42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 45

    圖 3-4-1 本研究問卷調查架構 ................................................................................ 54

    圖 4-3-1 預防階段的運動指導員 B 級證照教育訓練過程 .................................. 99

    圖 4-4-1 推動日本健康 21 計畫架構 .................................................................... 118

    圖 4-4-2 財團法人日本健康運動聯盟組織架構 .................................................. 130

    圖 4-4-3 平成 19 年(2007)度開始採用新制度 ................................................ 136

    圖 4-4-4 運動指導者免修講習會內容 .................................................................. 136

    圖 4-4-5 運動指導者資格取得因應措施 .............................................................. 137

    圖 4-5-1 文化觀光部體育局組織架構 .................................................................. 140

    ../../user/Desktop/老人運動政策研究報告20100831-巴唐修正版.doc#_Toc271293706../../user/Desktop/老人運動政策研究報告20100831-巴唐修正版.doc#_Toc271293707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本節旨在闡釋研究背景,其內容包括:(一)高齡化社會來臨與人口老化趨

    勢;(二)國際老人運動政策;(三)國內老人運動政策;(四)老人運動政策面

    臨的挑戰;(五)老人運動參與狀況;(六)老人運動專業人才培訓情形,期能

    從中彰顯研究的重要性。

    一、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隨著生活環境改善與醫學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逐漸延長,因此高齡化所

    帶來的人口結構轉型,已成為世界各國最顯著的社會變遷之一。人口老化對社

    會的衝擊是全面性的,影響層面包括政治、經濟、財政、文化、教育及家庭等

    (教育部,2006)。如何回應高齡化社會的挑戰,正是各國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簡稱 WHO) 定義 65 歲以

    上人口占總人口 7%以上時,該地區或國家即可視為「高齡化國家或社會」。目

    前,許多國家如北美洲、歐洲各國、亞洲的日本與韓國,都早已進入高齡化的

    社會。根據聯合國所公布的全球人口預測報告,全球人口結構正趨向老化,至

    2050 年時,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將是 60 歲以上的老人,比現在約增加 3 倍

    (行政院主計處,2005)。

    事實上,自 1993 年起,我國 65 歲以上高齡者占總人口比率,已突破 7.10

    %,正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指數(65 歲以上人口÷0

    ~14 歲人口×100),由 1981 年的 13.95%,遽增至 2009 年的 65.05%。迄 2009

    年 12 月份,老年人口已達總人口的 10.6%(內政部統計處,2010)。行政院經

    濟建設委員會(2006)推估,2026 年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將增加至 20.6%,2051

  • 2

    年將激增為 37.0%,屆時平均每 1.5 人必需扶養一位高齡者。顯示高齡化現象,

    勢將影響國人的社會結構與運動生活型態。

    二、國際老人運動政策

    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許多政府、智庫或學術機構,紛紛針對因應對策進

    行探討。因此,成功老化 (successful aging)、健康老化 (healthy aging)、活力老

    化 (active aging)、有生產力的老化 (productive aging) 與康樂晚年 (aging well)

    等議題,經常出現在相關政策綱領或研究報告中 (Bearon, 1996;Bond et al.,

    1995;Freud & Baltes, 1998;Strawbridge, Wallhagen & Cohen, 2002;WHO,

    2002;古博文,2009)。

    國際上對於老人運動的重視,可以從聯合國科教文組織 (UNESCO),歐盟

    議會與 WHO 等相關政策宣示中,得以彰顯。例如:UNESCO (1979) 在國際體

    育與運動憲章中,提倡體育與運動乃是促進人類進步與世界和平的媒介,同時

    也是普世的基本人權。事實上,運動是基本人權之一的觀念,必需透過教育來

    落實與彰顯,歐盟議會即曾訂定「2004 年歐洲運動教育年」(Education Year of

    Education through Sport 2004) (EYES, 2004),並將主題訂為「移動身體、伸展心

    智 (Move your body, stretch your mind)」,強調身體活動與競技運動對於世界人民

    的教育、社會與文化方面的功能和價值(卓俊伶,2005);而老年人參與休閒運

    動的權益,亦能在此一憲章中獲得保障。

    WHO 從 2002 年開始,致力於推動活力老化 ( active ageing ) 觀念,並已成

    為 WHO、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

    合作暨發展組織) 等國際組織對於老年健康政策擬定的主要參考架構。為了使老

    化成為正面的經驗,長壽必需具備持續的健康、參與和安全的機會,因此活力

    老化的定義即為: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促進民眾

    老年時的生活品質 (active aging is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opportunities for

    health, participation and security in order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as people age) 。

  • 3

    此一定義正呼應 WHO 對健康的定義:身體、心理、社會三面向的安寧美好狀態

    (教育部,2006)。

    此後,一系列的國際老化會議,例如國際聯合老化第六屆和第七屆會議,

    分別於 2002 年及 2004 年,在澳洲及新加坡舉行,以及 2005 年在巴西舉行的世

    界老年學會議,均已採用活力老化的觀念。且 WHO 在其 2003 年發布的「健康

    和發展:透過身體活動和運動」報告書中,亦明確將活力老化界定為老年人口

    身體活動的終極目標 ( WHO, 2003;2005 )。

    三、國內老人運動政策

    我國老人運動政策相關主管機關,亦採用 WHO 所提之健康與活力老化觀

    念。例如:內政部(2005)在人口政策白皮書中採用 WHO 的觀點,將健康界定

    為「一種生理、心理及社會全面安適的狀態,而不是沒有生病或障礙」。該白皮

    書有關我國高齡化社會對策之目標,訂為建構有利於高齡者健康、安全的友善

    環境,維持老人的活力、尊嚴和自主。

    教育部(2006)在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中,強調 WHO 有關健康與活力老化

    的觀念,並提出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及社會參與等四大政策願景。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在體育政策白皮書中,多次強調 WHO 的健康與

    活力老化觀點,並提出體育與運動的基本人權主張。在實際政策執行方面,老

    人運動係屬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的重點內容,並藉由 1998 年起推

    動之陽光健身計畫、提升國民體能計畫,2002 年起推動之運動人口倍增計畫,

    及 2009 年起推動之打造運動島計畫等全民運動政策予以落實。

    行政院衛生署有關老人運動的政策,包括:1997 年衛生署公佈「衛生白皮

    書—跨世紀的衛生建設」,特加入健康體能一章,希望藉由推展國民運動,來達

    到全民健康之目的。1999 年衛生署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推行「健康城市」

    的概念,提出「社區健康總體營造計畫」,其中規律運動、提昇體能、促進健康

    等要項,包含於健康生活目標中。2002 年提出「健康生活社區化」等健康促進

  • 4

    活動計畫,2005 年再提出「落實社區健康營造」執行策略。「健康生活社區化」

    與體委會的「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均為與老人運動有關之施政計畫(行政院體

    育委員會,2006a)。

    四、老人運動政策面臨的挑戰

    老人健康及運動議題,固然受到國內外政府與研究機構普遍的重視。然而

    老人運動政策在實際推動時,仍需面對許多挑戰。例如:內政部(2005)指出,

    人口老化所衍生的課題包括:(一)人口老化加劇,扶養負擔更加沉重;(二)

    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健康與社會照顧議題更趨重要;(三)家庭照顧功能漸趨式

    微,支持機制亟需介入;(四)人口及家庭結構變遷,經濟保障風險增加;(五)

    人口快速老化及退休年齡偏低,對於整體社會生產力產生衝擊;(六)友善高齡

    者居住與交通運輸之相關制度有待建構;(七)鼓勵高齡者從事休閒活動的完整

    制度有待建構;(八)人口老化知識有待普及。

    教育部(2006)表示,我國老人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包括:(一)缺乏

    完善的法令;(二)推動體系多元但缺乏統整機制;(三)推動經費未受明確保

    障;(四)參與活動之觀念有待推廣;(五)老人教育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有

    待研發與創新;(六)缺乏社區性老人教育專屬場所;(七)相關專業人才有待

    培養;(八)老人教育相關學術研究亟需投入與支持。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b)在「弱勢族群與運動」研究中,分析老人休閒

    與運動相關法令政策,結果發現:(一)在制定老人休閒運動政策方面,政府

    應有明確的定位;(二)老人休閒運動政策宜朝向社區化、多元化發展;(三)

    需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推動老人參與休閒運動;(四)休閒運動推動模式

    宜加強由地方主導的推動政策。

    基於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課題,及老人運動政策議題的重要性,政府與有

    關單位實需針對國外老人運動推廣績優國家進行分析,做為我國制定推動老人

    運動政策之參考,此為本研究背景之一。

  • 5

    五、老人運動參與狀況

    我國老人運動的參與情形,依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運動城市排行

    榜調查」結果顯示,年齡 60 歲以上的國人,平常有做運動者佔 75.4%;運動目

    的主要是為了健康(91.6%);沒有從事運動的原因,主要在於沒有時間(52.2

    %),其次是健康狀況不能動(21.4%);最常從事的運動為戶外活動(81.2%),

    其次為養生運動(19.0%),再其次為伸展運動(14.3%)。

    此外,根據趙麗雲(2005)歸納相關研究指出,在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

    未參與休閒運動者計約三成(佔 30.1%),且所從事的休閒運動項目,也以最簡

    單的消遣型或和緩性運動為主,例如慢跑、快走、散步(佔 63.54%),登山、

    健行(佔 16.18%),以及武術、氣功、瑜珈(佔 5.73%)。

    至於老年人口參與休閒運動的阻礙因素,主要在於:場地設施不足、休閒

    觀念不足、以及活動資訊的匱乏。根據相關研究發現,有半數以上的老人表示

    運動場所不足,其中 30.04%認為政府應加強運動場館設施,另有 20.50%認為

    應開放學校運動場所及設施。

    儘管台灣地區老年人運動比率較年輕族群為高,但相較於歐美國家,仍有

    相當大的差距(古博文,2009)。且回顧過去研究結果,有關老人運動人口、運

    動行為及其阻礙因素的數據,不同學者間仍有相當的落差。究其原因,可能在

    於樣本的選取及研究方法上的設計。老年人口在問卷取樣與填答上,本需有較

    多的考量,因此如何藉由縝密的問卷設計,並輔之以深度訪談方式,探討國內

    老人運動參與現況,實為政策規劃的重要基礎,此為本研究背景之二。

    六、老人運動專業人才培育情形

    老年人的類型可依健康狀況區分為健康的老人、輕度失能的老人與重度失

    能的老人三種(方乃玉,2006)。每位老年人都是非常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

    運動需求及身體活動能力。因此在制定老人運動政策,乃至為老年人設計與實

    施運動課程之前,需考量每位老年人在運動需求、健康狀況與體適能程度上的

  • 6

    獨特性,為他們量身訂做精緻的身體活動課程內容 (Gillis & Stewart,2005;李

    淑芳、劉淑燕,2009)。

    老人運動政策與休閒運動普及推廣方案的制訂,需要重視老人運動專業人

    才的培育工作。有鑑於此,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與加拿大已連同 13 個國家聯盟,

    包括全世界健康衛生、身體活動與老人學的專家學者,針對增進老人活力生命

    (active life expectancy) 及延緩身體衰弱的起始時間,擬訂「老年人身體活動指導

    人員培育之國際課程指導原則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Preparing

    Physical Activity Instructors of Older Adults)」 (Ecclestone & Jones, 2005) 。這個

    國際課程指導原則,與 WHO 活力老化政策之架構、原則及展望具有一致性,係

    世界首度對於老人身體活動指導人員,提供完備的訓練課程內容。

    此外,基於健康體適能對老年人的重要性,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與

    美國心臟學會 (AHA) 於 2007 年,針對 65 歲以上老人提出健康體適能的最新指

    導原則。其內容包括:(一)立刻就開始運動;(二)有氧運動原則;(三)功

    能性的健康;(四)肌力訓練;(五)柔軟度;(六)若有跌倒之虞,多做一些平

    衡運動;(七)盡可能超越最低的建議運動量。 (Nelson, et al., 2007) 。

    綜上所述,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運動已逐漸受到國內外政府與學

    術機構的重視,因此如何藉由多元研究途徑,建構我國老人運動政策建議,提

    出老人休閒運動普及推廣方案,並探討不同類型老人運動專業需求,進而擬訂

    老人運動專業人才培育計畫,實為當前推動老人運動政策的重要課題,此為本

    研究背景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國外老人運動政策案例,調查國內老

    人運動參與現況,並經由現況的檢討,提出我國推動老人運動之政策建議。具

    體而言,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 7

    一、探討國外老人運動推展績優國家政策案例。

    二、調查國內老人運動的參與現況。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老人在運動參與現況的差異情形。

    四、規劃我國推展老人運動之具體策略。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國外老人運動推展績優國家的政策案例為何?

    二、國內老人運動的參與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老人在運動參與現況的差異情形為何?

    四、我國推展老人運動之具體策略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我國老人運動政策為主題;在探討內容上,包括:國外老人運動

    政策分析,國內老人運動參與現況,以及我國老人運動政策建議;在研究方法

    上,包括: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與專家座談;在調查對象上,

    以台灣地區年滿 55 歲以上之民眾為範圍;在問卷內容上,包括:休閒運動參與

    情形、休閒運動參與行為與背景變項。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以問卷為調查工具,由於問卷屬於自陳量表,研究者無法控制受試

    者的反應,僅能假設受試者均能誠實作答。

    二、本研究以年滿 55 歲以上民眾為調查對象,資料蒐集可能受到填答者教育程

  • 8

    度或填答意願的影響而產生誤差。

    三、本研究問卷委由學生帶回家中給長輩填答,部分問卷可能由學生代填,填

    答的精確度可能產生誤差。

    四、本研究問卷之抽樣方式係屬叢集抽樣,針對各縣市依人數比例寄發問卷,

    但各縣市問卷回收狀況不同,少數縣市回收樣本數有限(東部及離島地區

    樣本數較低),因此本研究之結果為整體老人運動參與現況的反應,若要推

    論到個別縣市則有所限制。

    第六節 名詞釋義

    一、老人 ( the elders )

    老人的界定標準,可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考量;但最簡單

    而普遍的界定方式,就是以年齡做為老人的指標。

    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將 65 歲以上者,稱為老人。我國人口學及相關法令

    規定,亦採取 65 歲以上為老年人的界定方式(魏瑜慧,2008)。然而國內許多

    老年機構,如長青學苑、高齡社會大學、松柏大學、老人大學、老人文康活動

    中心等,皆將服務對象界定為年滿 55 歲以上者(陳益晟,2008);此外部分文

    獻(林麗惠,2002;吳郁銘,2004;簡素枝,2004)亦將 55 歲以上者界定為老

    人。

    本研究參酌相關文獻,並基於國人退休年齡有提早的趨勢,因此乃將 55 歲

    以上之民眾,界定為本研究的範圍,其中將 55 歲至 64 歲之老人稱為「年輕老

    人」,65 歲以上者稱為「老人」,分組探討其運動參與現況。期能更具前瞻性的

    探討「現在老人」與「未來老人」的運動特質及需求,做為政策規劃的參考。

    二、休閒運動 (recreation sport)

    運動泛指具有遊戲 (play) 特質,並同時具有自我挑戰或與他人比賽性質的

    身體活動。本研究所稱之運動或休閒運動,係指老人參與之休閒運動 (recreation

  • 9

    sport)。

    Mull, Bayless and Ross (1987) 認為,休閒運動係指「為參與及樂趣本身,而

    安排、參與的運動活動」。Wankel (1990) 則指出休閒運動是一種「為自由選擇及

    可產生內心獎勵的運動參與」。Mull, Bayless, Ross and Jamieson (1997) 將休閒運

    動定義為「以遊戲形式呈現的遊樂性、合作性、競賽性的活動」。

    高俊雄(2004)以下列的三個概念來為休閒運動做解釋:

    (一)運用剩餘時間或自由時間選擇從事運動相關的活動。

    (二)從參與運動過程中去追求優質的休閒體驗。

    (三)從參與運動過程中實現一個人在休閒生活中想要實現的夢想。

    吳郁銘(2004)在研究中提出,休閒運動是個人在自由的時間內,藉由從

    事動態性的身體活動,獲得身心的暢快與滿足,達到身心靈的全面發展。

    本研究參考上述文獻及相關研究,根據休閒運動的內涵,將休閒運動界定

    為:具有遊戲、身體活動與挑戰特質的一種活動、體驗,以及心靈、行動或整

    合的狀態。

    三、背景變項

    本研究探討之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健康狀況、

    職業、居住地區、居住區域、經濟狀況和運動花費等十個變項。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有關的理論與文獻,共分為六節,包括:老人的概

    念與類型、老化發展相關理論、老人健康體適能、老人休閒運動發展概況、老

    人運動相關政策與本章總結。

    第一節 老人的概念與類型

    一、高齡化社會趨勢

    隨著醫療的進步及社會的發展,我國老年人口及其比率因國民壽命延長與

    出生率降低而顯著增加,1949 年老年人口僅 18 萬 4,622 人,占總人口 2.5%,

    至 1970 年占 2.9%,1980 年占 4.3%,1990 年占 6.2%,到了 1993 年 9 月超過 7

    %,開始進入人口高齡化國家的行列。截至 2010 年 3 月為止,65 歲以上人口數

    達 247 萬 391 人,占總人口比率為 10.68%,老化指數為 65.94%,雖仍較歐美

    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為低(加拿大 82.35%、英國 88.89%、法國 94.44%、德國

    142.86%、日本 176.92%),但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南韓 58.82%、大陸 42.11

    %、新加坡 50.00%、馬來西亞 12.50%、菲律賓 11.43%),(內政部,2010)。

    由於國民壽命持續延長(2009 年男性平均為 75.88 歲、女性為 82.46 歲)及

    生育率下降(2009 年底總生育率為 1.03 人)(內政部,2010),根據行政院經建

    會推估,2016 年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與 15 歲以下人口數幾乎同為 302 萬人,均

    約占總人口 13%。自此以後,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開始超過 15 歲以下人口,預

    估 2018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14%,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

    稱的高齡社會;至 2026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 20%,達到超高齡社會 (如

    圖 2-1-1)。

  • 11

    圖 2-1 人口老化趨勢國際比較圖

    圖 2-1-1 我國 95 至 140 年人口推估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 95 至 140 年老年人口推計,2006 年 6 月

    人口快速老化是世界各國人口結構變遷普遍的現象,聯合國統計顯示,1991

    年全球老人有 3 億 3 千 2 百萬人,到了 2000 年增加到 4 億 2 千 6 百萬人,10 年

    間增加了將近 1 億人,其中七成是來自發展中國家,此現象預告了地球人口高

    齡化的快速來臨。雖然人口高齡化是全球普遍的現象,例如:目前日本及西歐

    國家 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超過 14%;惟各國自 7%的「高齡化社會」,

    增加至 14%「高齡社會」的速度各有差異。以 65 歲人口比率,自 7%增加至 14

    %的時間而言,法國需時 115 年、瑞典 85 年、美國 73 年、英國 47 年、德國 40

    年,預估我國將與日本歷時 25 年左右相似。至於達到 20%的「超高齡社會」,

    預估我國與南韓相當,大約在 2026 年左右達到,屆時平均每 5 個人之中,就有

    1 位 65 歲以上的老人 (如圖 2-1-1、表 2-1-1)。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臺 灣

    新加坡 南 韓

    中 國

    日 本

    美 國

    德 國

    英 國

    法 國

    6655歲歲以以上上人人口口百百分分比比

    實際數 預測數

    西元年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 12

    表 2-1-1 主要國家到達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之年次

    國別 65 歳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到達年次) 倍化年數(年數)

    7% 10% 14% 20% 7%→14% 10%→20%

    我 國 1993 2006 2018 2026 25 20

    新加坡 2000 2010 2016 2023 16 13

    南 韓 2000 2007 2017 2026 17 19

    日 本 1970 1985 1994 2005 24 20

    德 國 1932 1952 1972 2009 40 57

    英 國 1929 1946 1976 2026 47 80

    加拿大 1945 1984 2010 2024 65 40

    荷 蘭 1940 1969 2005 2022 65 53

    澳 洲 1939 1985 2011 2029 72 44

    美 國 1942 1972 2015 2036 73 64

    瑞 典 1887 1948 1972 2014 85 66

    法 國 1864 1943 1979 2018 115 75

    資料來源:

    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 95 年至 140 年人口推計」,2006 年 6 月。

    2.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6 vertion.

    二、老人的定義

    老人的界定說法不一,究竟個體何時可歸屬於老年,需視所屬的生活層面

    而定。探討老人的界定,可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考量。但最簡

    單而普遍的說法,就是以年齡做為老人的指標。

    在國際上通常可見兩種標準,一以 60 歲為標準,如大陸地區認定 60 歲以

    上的人,即歸屬於高齡者;另一以 65 歲為標準,如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是以

    65 歲為起點,而我國人口學及相關法令規定,亦採取 65 歲以上為老人的界定方

  • 13

    式(魏瑜慧,2008)。

    心理學者將人生按年齡劃分為六個時期,包括:(一)嬰兒期 (infancy):從

    出生到週歲;(二)兒童期 (childhood) :從 1 歲到 12 歲;(三)青春期 (puberty) :

    約 13 歲到 16 歲之間;(四)青年期 (adolescence) :從 17 歲到 20 歲;(五)成

    人期 (adulthood) :從 21 歲至 65 歲;(六)老年期 (oldage) :65 歲以後。

    社會學者將老人的定義分為三種,包括:(一)生理的老年:因身體上機能

    殘障,缺乏正常活力,不能工作者。(二)心理的老年:因精神活動能力頹喪,

    心理失常,意志消沉,沒有奮鬥創造精神的人。(三)社會的老年:根據退休年

    限之標準而定,依產業不同所訂定的退休年限。

    各國相關法令之退休年限,以新加坡 55 歲最低,法國及韓國為 60 歲,英、

    美、加皆為 65 歲,而以歐洲的丹麥、挪威、冰島與瑞典訂為 67 歲最高。世界

    各國以 65 歲做為職業或職位上退休年限,及做為社會安全福利給付之標準最為

    普遍。

    依據我國現行法令規定,則將勞工年滿 60 歲者,公教人員 65 歲以上者,

    視為退休人士。但我國有許多老年教育機構,如長青學苑、高齡社會大學、松

    柏大學等,年滿 55 歲以上即可入學,因此就教育層面而言,不論是學術研究或

    實務操作,所謂高齡常係指 55 歲以上的人(黃富順,2004)。

    綜上所述,關於老人的界定,雖然國際普遍以 65 歲為老人的界定指標,但

    基於目前國人退休年齡,具有提早至 55 歲左右的趨勢;且為更具前瞻性的探討

    「未來老人」之運動特質與需求,做為政策規劃的參考,本研究擬選擇台灣地

    區年滿 55 歲以上之民眾,做為問卷調查對象。

    三、老人的類型

    許多學者基於研究或實務上的需要,依據年齡、生理狀況或老化特徵,將

    老人的類型加以區分。

  • 14

    以年齡來區分,老人各可分為四個階段:(一)老年前期:60 歲至 69 歲;(二)

    老年中期:70 歲至 79 歲;(三)老年後期:80 歲至 89 歲;(四)非常老:90 歲

    以上(王以仁等,2001)。

    我國古代用來形容老人的用語,分為五個階段。其中,50 歲以上的人稱

    「艾」,60 歲以上的人稱「耆」,70 歲以上的人稱「耋」,80 歲以上的人稱「耄」,

    90 歲以上的人稱「壽」。

    以生理狀況做為界定老人基準方式的學者,包括白秀雄(1996)與鄭詩涵

    (2004)等,卓俊辰(1989)引述 Piscopo 的觀點,將老人依身體狀況區分為四

    類:身體能力較獨立而不必接受幫助的老人 (well-aged)、只適於步行移動和坐

    輪椅的老人 (amblatory and wheel chair elderly) 、虛弱的老人 (frail elderly) 以及

    臥病的老人 (bedpatients) 等。所以,老人欲進行體適能運動前,需先確定究係

    屬於哪類身體狀況。

    鄭詩涵(2004)依據老人日常生活中,能否靈活運用自己的身體機能,而

    不假手他人或使用輔具,協助來處理日常生活起居事宜,作為分類標準。研究

    結果將老人的健康狀況概分為健康的老人、輕度失能的老人、重度失能的老人

    三種(如表 2-1-2)。

    表 2-1-2 老人的健康狀況分類表

    健康的老人 輕度失能的老人 重度失能的老人

    身體機能 狀況良好 狀況欠佳 需要醫療、療養者

    生活起居 能自理 需部分協助 無法自理

    活動力 保有原有的活動力及

    社交能力,能自由行動

    及居住自決能力者。

    因罹患慢性疾病,需要

    有人看顧或協助,但不

    需長期到養護中心者。

    因患有身心障礙,需要

    療養復健者,期活動力

    較差。

    資料來源:鄭詩涵(2004)

  • 15

    此外,該研究依據老人的健康狀況與行動能力,提出老人健康狀況的界定

    方式,如表 2-1-3 所示。其中,行動能力係指依據日常生活標準(ADL),功能

    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之限制(在水平、垂直空間獨立完成跑、走與使用輔

    具者),對老人行動能力所做之判斷。

    內政部(2005)以生理及需要照護的狀態,將老年人分為三類,包括:(一)

    生活可完全自理、健康良好鮮有病痛者;(二)健康不太好但尚不致於影響日常

    生活者;(三)無自顧能力而需人照顧者。

    根據老化的特徵與程度,可以將老年人區分為三個等級:一級老化(約 75

    %),主要特徵為身體健康能完全自理,但感覺及免疫力正逐漸衰退。二級老化

    (約 20%),生活上部分已逐漸需要他人輔助,並且患有許多慢性疾病。三級老

    化(約 5%),長期臥床、失能及失智為其主要特徵(陳政雄、黃耀榮、黃志弘,

    2006)。

    表 2-1-3 老人的健康狀態界定方式

    行動能力

    健康狀況

    在水平、垂直空間中的行動能力 健康狀態

    跑 走 使用輔具

    健康的老人 ○ ○ Χ

    健康老人 △ ○ Χ

    輕度失能的老人

    △ △ Χ

    需照顧、看視老人 Χ △ Χ

    Χ △ △

    Χ Χ △

    重度失能的老人 Χ Χ ○ 長期照顧老人

    ○ Yes △ 尚可 Χ No

    資料來源:鄭詩涵(2004)

  • 16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探討對象,主要設定為健康的老人與輕度失能的老人。

    其生理條件包括:日常生活可完全自理,健康良好鮮有病痛者;或健康狀況不

    太好,但尚不致於影響日常生活者。

    第二節 老化發展相關理論

    老化的現象十分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或單一現象,Turner and Helm 認為老

    化是過程間的交互作用,而非單一事件,他們認為老化應由生物、心理與社會

    三方面來加以解釋。生物的老化是指由於時間而導致身體功能的改變,心理的

    老化是指個體對老化過程的知覺,而社會的老化則指社會對老化與自己所扮演

    的角色的一種態度;這三種老化的現象在整個生命週期交互產生,是一種多重

    的經驗,而非單一的現象(黃富順,1989)。

    為了對老化的情形,有全面性的瞭解。以下分別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

    的觀點,探討老化發展,以及因老化而產生的相關現象。

    一、生理學的觀點

    一般而言,老化機轉主要有下列三種理論(祝年豐,2002):

    (一)程式設計或基因時鐘理論

    此理論認為老化是一主動老化的機序或抵抗外來破壞的機序所產生的現

    象,如:內在基因範圍控制的代謝率、神經內分泌、免疫反應或抗氧化防禦酵

    素 (antioxidant defense enzyme)等作用。

    (二)累積或後天破壞理論

    此理論認為老化是被動的老化衰退機序,如各種破壞、撕裂、交錯、聯結、

    蛋白質變動或突變、核酸破壞及復原、分化不當、自由基 (free radicals) 所產生

    的傷害及累積等造成細胞和器官的老化。

    (三)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理論

    此理論認為,老化是內在與外在因素互動而產生新的抗原性細胞物質,這

  • 17

    些物質造成生物整體老化結果。

    老化是指身體結構或功能的一種減退或退化的現象(王素敏,1997)。是一

    種隨著年齡增加,一種生存適應機能減弱的情形,這種變化是人體自成熟期以

    後就開始的。老人因老化之關係,器官機能及新陳代謝漸漸減退,使得身體內

    部的調節能力下降,或生理控制機變差的情況;即反應變慢,抵抗疾病的能力

    變弱、工作能力下降、工作後的恢復時間較長、身體組織結構恢復能力變差等

    狀況(林麗娟,1993)。H. L. Bee 提出,人類的平均壽命雖較以往延長,但並不

    表示能夠阻止原發性的老化過程,即由某種成熟過程所主宰的時間性生理變

    化,如視力和聽覺、神經系統等的退化(楊慧君譯,2004)。

    因此,老化是人生必經的自然現象。通常當人體各種器官達到某種成熟期

    之後會逐漸衰竭其功能,這種現象稱為「老化」(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91)。

    老化對心臟血管及呼吸系統的影響大致可分為結構上與功能上的變化。在心臟

    血管系統方面,如血管結構的老化,使血管壁變厚造成血管粥樣硬化;如心臟

    收縮功能的衰退,造成心輸出量及心臟輸出率減少。在呼吸系統方面,如肺及

    胸廓結構的變化,使胸廓僵硬,呼吸力量減退;肺彈性變差及肺表面積減少,

    使肺臟氣體交換及通氣控制功能減退,導致呼吸系統功能變差。這些心臟血管

    及呼吸系統的老化現象,使得老年人心臟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

    和死亡率均隨著年齡增加而明顯上升(祝年豐, 2002)。

    老人的肌肉骨骼系統,因為體質因素與後天努力,在成長乃至衰老過程中

    個人差異很大。有的產生成功的老化,仍能享受健康快樂的身體活動;有的卻

    在老化過程中,明顯出現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反應遲緩及跌倒骨折等肌

    肉骨骼系統的疾病。研究發現,隨著年紀增加會有視力減退、關節僵硬、肌肉

    萎縮、體力衰退、活動力下降等現象,這些都會造成老人平衡功能變差(王劼,

    1997),使得老人跌倒和受傷的比例,較其他年齡層的人高。

    在老人的體能特質方面,老人體能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逐漸衰退,根據研

  • 18

    究自 50 歲起到 80 歲止,男性體能每年下降 1.43%,女性下降 1.64%(Era, Schroll,

    Hagerup & Jurgensen, 1998)。隨著老化的出現,在身體組成方面,淨體重會下

    降,造成安靜時基礎代謝率的降低,脂肪量因老化而增多,因此造成老年人心

    血管疾病的罹患率較高(黃永任,2001)。肌肉等實體組織隨著老化漸漸減少數

    目,同時因細胞內水分和鉀含量的減少,使得這些組織機能減弱。而脂肪組織

    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取代肌肉;脂肪以外的身體組成成分會減少、脂肪量增加、

    血液量減少、血球蛋白減少(張政治,2000)。

    根據研究指出,在肌肉與骨骼方面,65 歲的老人肌力約較年輕時減少 20

    %,到了 75 歲時肌力減少 40%。肌力減退會使日常生活中較粗重的工作無法完

    成,影響老年人獨立的能力。一般男性從 50 歲開始,骨量每年減少 0.4%(藍

    青,1996)。高齡者由於內分泌和代謝功能的改變,多數會發生背柱變化,如椎

    骨變形、骨質及骨鹽含量會減少,造成骨質疏鬆症等(蔡碧女、陳定雄,2001)。

    骨骼疏鬆症是指骨骼在長時間的逐漸流失下,形成骨質減損,造成骨頭變薄脆,

    密度降低,強度變弱,因此在輕微碰撞下易形成骨折。肌力減退現象,會造成

    姿勢無法維持,運動能力因而衰退。一般來說,老年人往往因為肌力下降,運

    動能力降低,少運動又造成廢用,再造成萎縮、肌力下降,使形成惡性循環(林

    啟禎,2002)。

    二、心理學的觀點

    Merriam and Caffarella (1999)綜合專家學者的論述指出,成人或高齡者發

    展的相關研究多半源自於心理學傳統,並著重在個人內在的發展過程,總的來

    說,心理發展的理論可歸納為連續模型、生命事件和變遷模型、關係模型(楊

    慧君譯,2004):

    (一)連續模型

    係以一連串連續的階段來說明生命的發展,如 Erikson、Havighurst 的發展

    理論,說明如下:

  • 19

    1.Erikson 自我發展階段

    Erikson(1980)主張,生命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各自代表生命全程中所

    要處理的一系列危機或問題。個體必須完整經歷每一個危機,才能前進到下一

    階段,如能經由正向而健康的方式圓滿解決,將有助於下一個階段衝突的減少。

    針對高齡期階段,Erikson 認為老化雖會帶給人們生理上無可避免的衰退與行為

    限制,但透過解決統合與絕望之間的對立,仍發展出圓融的智慧以及自我統整

    (周怜利譯,2000;黃富順,2004;Dacey & Travers, 2004)。

    2.Havighurst 的發展任務

    Havighurst 提出,依照年齡的不同而呈現一種有次序、有順序的變化,生命

    的每個階段均有其發展任務與關鍵期,發展任務係來自於生理的成熟、成長,

    文化和社會的要求或期望,以及個人的價值、期望三方面,並因發展任務的需

    求而產生可教的時刻。Havighurst 認為晚成年期的發展任務為適應退休、適應健

    康和體力的衰退、加強與同年齡團體的聯繫、建立滿意的生活安排、適應配偶

    的死亡、維持統整等(黃富順,1989)。

    (二)生命事件和變遷模型

    Merriam and Caffarella(1999)綜合專家學者的論述指出,不同於連續模型

    以年齡常模為發展區隔,另一種理論典範是以生命事件及變遷為概念,主張生

    命事件才是人類生命週期發展的基本點,並提出生命事件的兩種類型:個人事

    件和文化事件。前者是以出生、死亡、婚姻和離婚之類的生命事件,界定一個

    人的人生輪廓;後者則是以塑造個人發展脈絡的社會及歷史事件為發展考量,

    如 1930 年代的全球經濟蕭條、戰爭,或婦女角色的變遷、電腦應用與資訊傳播

    的衝擊等文化影響(楊慧君譯,2004)。

    (三)關係模型

    Merriam and Caffarella(1999)綜合專家學者的看法提出,在關係模型中,

    將關係視之為發展的關鍵,強調人們的自我感是和其他人一起不斷共同形成

  • 20

    的,其關鍵在於和他人秉持著同理心互相協調,並認為學習是透過一個人的經

    驗和想法的與其他人的經驗和想法的相互作用所促成的。基於此,教學者必須

    採取合作的溝通方式,關注共同互動與互相支持的學習氛圍(楊慧君譯,2004)。

    三、社會文化的觀點

    Merriam and Caffarella (1999)認為,透過社會文化觀點,發展不再只是個

    內在過程,而將發展放置在個體所生活的社會實體世界中,將社會文化環境看

    成一個起點,關注於社會是如何根據人們的年齡、膚色、貧富、族群背景、階

    級、性別及性取向,來定義他們的社會角色與期待(楊慧君譯,2004)。

    社會老年學主要在研究非生理層面的老化過程,周家華(1995)將其歸納

    為二類:其一是微視層面的分析,主要在解釋個體老化的過程,及探討個體對

    老化的適應過程,其中又以活動理論、撤退理論、連續理論和角色理論等最為

    著稱;其二是鉅觀層面的觀點,主要在研究高齡者和社會的關係,其中以老年

    次文化理論、年齡階層化理論及社會環境理論等常被提及(林麗惠,2001)。以

    下針對活動理論、撤退理論和連續理論進行探討。

    (一)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由 Havighurst 在 1953 年首先提出,其後,由 Burgess

    在 1960 年探討符號互動論和社會老年學二者關係時,隨即帶動活動理論之發

    展,而成為早期美國老年學的重要理論之一。Burgess 認為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

    高齡者逐漸老化的現象是可以預期的,且隨著高齡人口的日漸增加,將使其成

    為社會上一個特定的族群。然而,社會結構中的各種機構,包括職場、家庭、

    社區等,已無法將這群高齡者視為完全參與的成員,其結果將使高齡者與社會

    中的日常活動漸行漸遠,進而被迫處於不活動的靜止狀態,使其未能發揮有意

    義的社會功能(Henry, 1989)。

    Burgess 強調高齡者在此一情況下,不應扮演負面或無角色的角色,相反地,

    應藉由新角色的扮演,以彰顯其存在的意義。活動理論學者認為,高齡者若能

  • 21

    成功地扮演此一新社會角色,將能確保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進而使他們

    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林麗惠,2001)。

    根據活動理論之論述,不管老年人年齡多大,都應保持原有的活動耐力,

    繼續參與家庭、團體和社區的事務(沙依仁,1996)。大部份的老人都希望退休

    是二度人生的開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是有必要的。因此,鼓勵老人繼續參與

    活動是有意義的。而且,根據研究指出,老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將會得到較好

    的生活適應(許坋妃,1997)。

    (二)撤退理論

    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由 Cumming and Henry 在 1961 年,針對

    肯薩斯州 257 位 50 到 90 歲身體健康、經濟自足的高齡者,進行的橫斷面調查

    分析所提出的。研究指出,許多老人從社會活動中撤退之後,反而提高士氣,

    且擁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特別是針對 80 歲以上的高齡者而言,他們不僅享受

    撤退的過程,而且還呈現出一種難以在年輕人身上發現的平靜。因此,支持撤

    退理論的學者,將老年人撤退的過程,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適應,以符合整體

    社會平衡的需要(Henry, 1989)。

    撤退理論深受社會功能論或結構功能論學派之影響,其基本假設為:個人

    與社會之間的疏雜感乃經常發生,且是每個人都難以避免的現象,同時也是成

    功老化所必須經歷的過程(Henry, 1989)。由此衍申出來的觀點是,個體到了某

    一年齡,均應從原來的社會角色中退出。然而,整個社會確是必須延續的,因

    此乃發展出所謂的退休制度,藉由新舊血輪之交替,以維持社會的均衡。

    (三)連續理論

    連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則認為老人必須維持其在中年時的嗜好、習慣,

    方可能有成功的老年(Riddick & Stewart, 1994)。廖榮利(1994)認為,連續

    理論著重於人類生命週期的每一個階段,均代表高度的連續性,老人在成熟階

    段有其穩定堅實的價值觀、態度、規範以及習慣,這一些均會融入其人格與社

  • 22

    會適應中。因此老年是人生發展過程中最後的一個階段,自然有其適應的特性

    存在,順其自然延續下去而不必以人為來限制其各種活動(江亮演,1990)。Fry

    (1992) 更表示,造成老人心理上調適及士氣程度降低,除了本身身體功能的減

    退外,心理和社會的參與活動力是主要原因。換言之,若能維持中年時期的活

    動與積極態度,可促使在老年時期成功的老化,相對也提高了自尊。

    第三節 老人健康體適能

    一、體適能的意涵

    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與日常運動能力息息相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68) 的定義,體適能係指個人在特殊身體環境、社

    會與心理環境中,能對既定工作有好的表現。體適能是指個人心臟、血管、肺

    臟、及肌肉組織都能發揮有效的機能,以勝任日常所需,並有餘力享受娛樂生

    活,又可應付突發緊急情況的身體能力,包含身體結構、身體功能及運動能力

    三項要素(行政院衛生署,1998)。

    健康體適能係指與健康有密切關係的心肺血管及肌肉組織功能,促進健康

    體適能可保護身體,避免因坐式生活型態所引起的慢性疾病(行政院衛生署,

    2003)。健康體適能乃是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活效率所

    需的體能,體適能常見操作性定義,包括四種健康相關 (health-related) 的體適

    能,即心肺耐力 (cardiopulmonary endurance)、身體組成 (body composition)、肌

    肉強度與耐力 (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與柔軟度 (flexibility) ;六種技

    能相關 (skill related) 體適能,即敏捷度 (agility)、平衡感 (coordination)、肌肉

    (power)、反應時間 (reaction time) 及速度 (speed) (陳怡如、吳至行,2004)。

    以及六種針對老人所設計的體適能,包括上下肢肌肉強度 (lowerand-upper-body

    muscular strength)、有氧耐力(aerobic endurance)、上下肢柔軟度(lower-and-upper-

    body flexibility)、敏捷/動態平衡 (agility/dynamic balance) (Rikli & Jones, 2001)。

  • 23

    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5) 建議體能測驗

    應包括肌力與肌耐力、柔軟性、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目前國內行政院衛生署、

    體育委員會與教育部將健康體適能構成要素包括:肌力與肌耐力、柔軟性、心

    肺耐力及身體組成等生理功能(行政院衛生署,1993;教育部,1995;行政院

    體育委員會,1998)。

    二、老人健康體適能的意涵

    老人健康體適能,又稱功能性體適能,係指讓老年人擁有自我照顧,並增

    進良好生活品質所必要的健康體適能。構成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的要素有:肌

    力、肌耐力、心肺耐力、身體柔軟度、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時間與身體

    組成八大要素。基本上老人功能性體適能是ㄧ般成人健康體適能的延伸,由於

    老年人因生理老化現象,其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反應時間日益變差或變慢,

    容易發生跌倒事件,造成久臥在床的現象,進而造成體能快速衰退。

    許多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改善與促進老人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規律運動

    可以預防疾病發生與降低失能的機會 (Elder, 2002;Young & Dinan, 1994) ,避

    免不動症候群的產生;減少焦慮、壓力、沮喪與憂鬱的現象,促進正面的情緒

    發展 (Brehm, 2000) 。儘管運動已經被證實有這些好處,但仍然有很多人不願意

    運動。從 1985 年至 1991 年的研究調查,發現美國成年人有 24%至 30%不運動

    (Heath & Stuart, 2002),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行為的比例跟著下降,65

    歲以上的老人僅有 30%的人規律在運動 (Mouton, Calmbach, Dhanda & Espino,

    2000) ,也就是說有 70%的老人未參與規律運動 (Goggin & Morrow, 2001) 。

    王瑞霞和邱啟潤(1996)的研究,針對高雄市 500 位 65 歲以上老年人進行體能

    活動參與相關調查,發現有 19.2%的人從來沒有運動,有 15.9%的人以前有運

    動現在沒有,有 20.4%的人是間斷性運動,僅有 43.8%的人規律運動。

    老人的體適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吳英黛等,2001; Van Heuvelen,

    Kempen, Ormel & Rispens, 1998),據 Demura 等 (2003) 針對 75 歲的老人進行

  • 24

    研究,結果證實年齡越大其體適能就越差。陳凱華等(2003)檢測中老年人之

    體適能,檢測項目包括身體組成、肌肉適能、柔軟度、心肺適能、平衡及反應

    時間等,結果發現老人各體適能檢測項目與年齡呈負相關。

    規律運動對老人體適能如肌力、柔軟度、敏捷度、心肺耐力呈現正向的影

    響 (Bravo, Gauthier, Roy, Payette & Gaulin, 1997)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年

    齡、性別、身體組成、規律運動與體適能呈現顯著關係 。

    職是之故,為了維護高齡者心肺適能及心血管循環系功能、維持適當的體

    重,需要從事低強度較長時間的持續性全身運動。就肌肉適能而言,25-50歲期

    間,肌肉量會慢慢流失10%,50歲以後則加速流失,大約50-80歲期間,肌肉量

    又減少40%。肌肉量減少主要發生在快縮肌纖維,影響所及,使得肌力、肌耐

    力、速度、敏捷性和柔軟度等肌肉的功能變差,降低老人控制身體平衡能力而

    容易跌倒。肌肉老化現象其各別差異很大,會因為不運動、生病、受傷,而使

    肌肉功能加速退化(劉沅錦,2008)。

    適度運動對老人是必要的,根據 Brody (1977) 指出,休閒活動的功能在生

    理方面,可維持老人日常生活所需之身體機能、減少心臟血管疾病、骨質疏鬆

    症、糖尿病等發生。若是有規律性活動和運動將對身體健康有相當益處 (Wilson,

    1991) 。根據Bortz (1980) 指出,若老人接受為期六週等長與等張運動訓練課程,

    則其腿肌力(保持老人移動能力的要素)能增強 50%,能使一個平時不太活動

    的 70 歲老人增壽 15年以上。其他研究報告也指出,老年人如果從事適當的運

    動訓練時,將能幫助改善肌力、柔軟度及心肺適能。而平常有運動的習慣,也

    可以減緩心血管疾病的危險、降低高血壓、改善膽固醇狀況、增強胰島素敏感

    度與降低體脂肪的含量 (Young & Dinan, 1994)。

    運動之功效不單是以預防疾病為主要目的,為了能享受快樂生活必須有活

    力,因此更需要有良好的體適能,以參與運動及休閒活動,做為老人生涯轉換

    後的因應策略。老人從事有氧運動、肌力運動以及提昇柔軟度的伸展運動,將

  • 25

    有助於強健體適能、自營健康、延遲老化、促進人際關係與情緒的調適,讓自

    己過著較有活力、有尊嚴的生活,進而享受生命的喜樂。

    三、老人運動指導原則與方針

    對於提升體適能最有效率運動模式及指導原則,時常會有不同研究結果及

    報告出現。國際上極具權威的運動醫學與關注老年人健康的組織:美國運動醫

    學學會及美國國家老人學研究院分別為老人訂定了運動指導手冊:「ACSM 運動

    測驗及運動處方之指導原則」 (ACSM, 2005) ,及「運動:美國國家老人學研

    究院的指導原則」 (NIA) 。這兩個運動指導原則,提供以下三方面的內容:(ㄧ)

    對於體適能測驗及運動處方的推薦及建議,都是有理論根據及研究支持的,可

    以透過測驗結果,為老年學員訂定安全有效的運動課程;(二)選擇的運動能合

    乎老年人個別的需要及興趣;(三)運動課程顧及安全性,都是由運動領域的專

    家所設計的,可保護運動指導員免於觸犯因疏失而導致的法律責任。

    以下是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對老人一般性的運動指導的建議 (ACSM,

    2005) :

    (一)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於 1998 年提出,經常的從事規律運動及身體活動能提

    昇老人的日常生活功能性及健康,也能增進老人的生活獨立自主性及生

    活品質。

    (二)建議一系列廣泛且全面性的運動課程,包括身體穩定性、柔軟度、平衡、

    肌力訓練,及用走路練習身體重心轉移以預防跌倒;且以走路、有氧舞

    蹈及伸展之綜合性課程來增進柔軟度。

    (三)每星期、最好能每天,累積 30 分鐘的輕度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

    及園藝);訓練肌力及肌耐力的阻力訓練,則建議每週兩天(兩次訓練要

    相隔 48 小時);此外,每週要參與 2~3 次伸展課程,以增進柔軟度、平

    衡及敏捷性。

    (四)美國運動醫學學會亦為不同慢性疾病團體,提供運動處方。

  • 26

    美國國家老人學研究院於 1998 年也提出,老人將運動介入日常生活的重要

    性,其對老人的有氧運動的建議,大致上與美國運動醫學學會相近;在肌力方

    面,強調下半身肌力訓練對老人平衡的重要性;伸展運動則建議在每次肌力及

    肌耐力訓練之後實施。

    健康體適能對身體健康有極大的影響性,尤其對身體功能性日益退化的老

    年人更是重要,加強功能性體適能的八大要素是維持老人獨立自理日常生活功

    能、增進心智活動與提升生活品質的首當要務。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與美國心臟

    學會 2007 年對 65 歲以上族群體適能,提出重要的最新指導原則 (Nelson, et al.,

    2007) 。

    為了確保安全,65 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或 50 歲以上患有慢性疾病,以及部

    份身體機能受損的成人,在進行運動之前應先向醫生或健康指導員討論自身的

    健康狀態,並與他們ㄧ起擬定運動處方。65 歲以上者和 18 至 65 歲者健康體適

    能的最新指導原則間明顯的差異,在於運動強度的不同,65 歲以上的健康老年

    人或 50 歲以上患有慢性疾病,以及部份身體機能受損成人的強度,可以稍微降

    低。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分別在 1995 年和 2007 年提出運動指導方針,兩者顯然

    有些差異。主要的差異有八點:

    (一)確認中等強度運動定義,一週至少要有五次中等強度運動。

    (二)強調高強度的運動量是確保健康必需的要素。

    (三)運動處方內必須安排中等強度運動與高強度運動交替實施。

    (四)除了一般性的運動,強調有氧運動對一般成年人的重要性。

    (五)做愈多運動愈有益健康。

    (六)確認分段運動的時間性,時間至少每次要 10 分鐘。

    (七)強調肌力訓練對老年人的重要性。

    (八)釐清部分術語,譬如:有氧運動、肌耐力與肌力運動的差異。

  • 27

    第四節 老人休閒運動發展概況

    一、休閒運動的定義與分類

    關於休閒運動 (recreational sport) 的定義方面,Mull, Bayless, Ross and

    Jamieson (1997) 將休閒運動定義為「以遊戲形式呈現的遊樂性、合作性、競賽

    性的活動」。沈易利(1995)將休閒運動定義為「在休閒時間內,以動態性身

    體活動為方式,所選擇具有健身性、遊戲性、娛樂性、消遣性、創造性、放鬆

    性,以達身心健康,紓解壓力為目的之運動」(不包括觀賞運動比賽)。張廖

    麗珠(2001)認為休閒運動是指休閒活動中的動態活動,而且這些動態活動是

    以增進體能及娛樂為目的,故休閒運動應包括任何已成型的運動項目及未成型

    的運動項目,但是其運動本質中應剔除競技或職業成分,強調健康體能 (health

    related fitness) 與娛樂性質。陳鴻雁(1999)認為休閒運動泛指因興趣、健康、

    娛樂、服務、打發時間等非因工作或其他生活需要,所從事以身體動作之練習

    或操作為主要型態的活動。

    休閒運動所重視者並非在於績優選手式的競技運動,而是旨在讓一般人無

    論是否受過體育訓練,都能夠愉快的從事他所感興趣的運動,藉由這些運動,

    他們獲得了身心的愉快和滿足。休閒運動所強調的不僅在於心理狀態的愉悅與

    快樂,同時亦兼顧生理上的健康,其所追求的可謂是身心均衡發展的適能狀態

    (黃金柱,1999)。

    綜合上述文獻對休閒運動的定義,研究者認為休閒運動的意義乃在於「個

    人在自由的時間內,藉由從事動態性的身體活動,獲得身心的愉快與滿足,達

    到身心靈的全面發展。」

    在休閒運動的分類方面,Maclean, Peterso and Martin (1985) 以休閒運動的型

    態,將休閒運動區分為以下四種:

    (一)低度組織的遊戲或競賽 (low organized gamesand contests) :

  • 28

    此種型態的休閒運動本質上是屬於非正式的、且不需高度組織的運動。

    (二)個人運動 (individual sports):

    不需同伴即可從事的運動,一個人即可從事的休閒運動,例如爬山、慢

    跑、游泳等運動項目。

    (三)雙人運動 (dual sports) :

    需要有兩人方能從事的運動,例如網球、桌球、羽球等運動。

    (四)團隊運動 (team sports) :

    競賽需要高度的組織,以及更周延的規則與秩序,而參與運動團隊可發

    展合作態度和精神。

    陳麗華(1991)將休閒運動分為:雙人球類運動、健康及體適能運動、團

    體球類運動、舞蹈及體操性運動、娛樂性運動、速度性運動、防衛性運動和技

    擊性運動等八大類。

    馮麗花(1998)則以功能上的區分將休閒運動分類為:(一)能提昇心肺功能

    之休閒運動:如健行、跑步、騎腳踏車、游泳、跳繩、直排輪、有氧舞蹈等;

    (二)能增進肌力表現之休閒運動:如啞鈴、槓鈴、舉重、健力、田徑等;(三)

    能增進柔軟度之休閒運動:伸展操、瑜珈、太極氣功、柔軟操等;(四)能怡

    情養性之休閒運動:自助旅行、滑水、氣功、釣魚等。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在「休閒活動專書」一文中,則依休閒運動的

    目的,將休閒運動分為下列七項:

    (一)競賽類運動:

    以正式的比賽規則屬之,如慢速壘球、羽球、籃球、足球等。

    (二)健身運動類:

    屬個人性運動,如太極拳、國術、有氧舞蹈、慢跑、游泳等。

    (三)冒險類運動:

    為興趣、刺激、歡樂而運動,如攀岩、潛水、滑草、衝浪等。

  • 29

    (四)聯誼性運動:

    利用假日與家人或朋友一起活動,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如郊遊、露營、

    野外健行、保齡球、舞蹈等。

    (五)防衛性運動:

    為學習防衛性運動或修身保護自己,如空手道、擒拿、劍道、跆拳、柔

    道等。

    (六)親子運動:

    以父母與學齡前兒童的運動為主,如追逐、放風箏、體操等。

    (七)參觀運動競賽:

    參觀比賽可以吶喊歡笑,激發運動興趣、紓解壓力、刺激高昂的情緒,

    所以參觀運動比賽也是一種很好的休閒運動。

    二、老人參與休閒運動的功能

    陳文喜(1999)認為只要老人能從事規律的休閒活動,對自我的肯定和情

    緒的舒解有積極的幫助,且能增強體能,減緩衰退的速率,預防慢性疾病的發

    生,有增進老人生活品質,減少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