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15 © APANAC 【從地球和人類發展看臺灣的永續能源選擇李遠哲前院長專訪】 網路版專訪全文 前言 2011 年接任聯合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的本院前院長 李遠哲院士,近年來在國內外不斷宣導「永續發展」 的重要性並推動落實。藉本期季報地球能源主題之 便,我們很榮幸專訪到李前院長和讀者們分享他對 「永續發展觀點下,臺灣的永續能源選擇」的建議。 專訪議題有以下三個主軸,分別是(1)人類與地 球的永續發展(2)臺灣永續能源的利用與發展(3如何落實永續發展。 議題一、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小辭典(摘錄李院長過去相關演講中對於永續發展的解釋): 1. 永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的需要(包括需求、國家主權、國際公平、自然資源與生態 承載力、環境和發展相結合),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 2. 永續發展並不排斥經濟成長,但要加上「社會轉型」及強調「社會公平」。 3. 永續發展要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倡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號召人們增加生 產的同時,必須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 4. 要永續發展,就必須改變人類沿襲已久的「經濟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尤 其是工業革命之後的高消費高消耗生活方式,並調整現行的「國家經濟關係」。 問:李院長您近年來一直在宣導永續發展的觀念,發表的相關演講中曾提到:人類在地 球上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大自然回收量可以承受的範圍。 李:是的,再過半個世紀,溫室效應帶來的極端氣候說不定就會突破臨界點,進入「不 連續期」也就是所謂「失控的斷層期」,這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就會像咳嗽一樣, 不停地被咳出來。西伯利亞凍土中的甲烷一旦釋出,溫度就會突然上升,人類和很多生 物都無法存活;這是本世紀內就可能會發生的事。 2007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跨國小組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獲頒諾貝爾獎的評估報告指出:和西元 1750 年工業革命前相比,溫室效應已經讓全球均溫上升大約 0.7°C。如果上升超過 2°C 這個臨 界值,氣候及地球上的生命就會遭到很大的衝擊。目前全球努力想將升溫程度控制在這 個臨界值之內,也就是要將溫室氣體的濃度控制在 450 ppm(註一)以下但即便這樣, 將全球年升溫控成功制住的機會也只有 50%。依現在的情況來看,2°C 這個夢想已經達不 到了,若再不努力控制,本世紀結束前溫度甚至可能會增加 4°C 5°C 左右。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IAA Quarterly 2013Q2 天聞季報2013年夏季號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1/15

© APANAC

【從地球和人類發展看臺灣的永續能源選擇─李遠哲前院長專訪】

網路版專訪全文

前言

2011 年接任聯合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的本院前院長

李遠哲院士,近年來在國內外不斷宣導「永續發展」

的重要性並推動落實。藉本期季報地球能源主題之

便,我們很榮幸專訪到李前院長和讀者們分享他對

「永續發展觀點下,臺灣的永續能源選擇」的建議。

專訪議題有以下三個主軸,分別是(1)人類與地

球的永續發展(2)臺灣永續能源的利用與發展(3)

如何落實永續發展。

議題一、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小辭典(摘錄李院長過去相關演講中對於永續發展的解釋):

1. 永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的需要(包括需求、國家主權、國際公平、自然資源與生態

承載力、環境和發展相結合),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

2. 永續發展並不排斥經濟成長,但要加上「社會轉型」及強調「社會公平」。

3. 永續發展要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倡導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號召人們增加生

產的同時,必須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

4. 要永續發展,就必須改變人類沿襲已久的「經濟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尤

其是工業革命之後的高消費高消耗生活方式,並調整現行的「國家經濟關係」。

問:李院長您近年來一直在宣導永續發展的觀念,發表的相關演講中曾提到:人類在地

球上活動所帶來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大自然回收量可以承受的範圍。

李:是的,再過半個世紀,溫室效應帶來的極端氣候說不定就會突破臨界點,進入「不

連續期」─也就是所謂「失控的斷層期」,這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就會像咳嗽一樣,

不停地被咳出來。西伯利亞凍土中的甲烷一旦釋出,溫度就會突然上升,人類和很多生

物都無法存活;這是本世紀內就可能會發生的事。2007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跨國小組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獲頒諾貝爾獎的評估報告指出:和西元 1750

年工業革命前相比,溫室效應已經讓全球均溫上升大約 0.7°C。如果上升超過 2°C 這個臨

界值,氣候及地球上的生命就會遭到很大的衝擊。目前全球努力想將升溫程度控制在這

個臨界值之內,也就是要將溫室氣體的濃度控制在 450 ppm(註一)以下─但即便這樣,

將全球年升溫控成功制住的機會也只有 50%。依現在的情況來看,2°C這個夢想已經達不

到了,若再不努力控制,本世紀結束前溫度甚至可能會增加 4°C到 5°C左右。

Page 2: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2/15

圖說:目前全球努力想將升溫程度控制在 2°C 這個臨

界值之內,也就是要將溫室氣體的濃度控制在 450

ppm 以下。 即便這樣,將全球年升溫控成功制住的

機會也只有 50%。背景圖片©www.port.ac.uk。

2°C,很多人不瞭解這個數字的意義,認

為僅僅「2 度」而已有什麼大不了,早上

起來到下午,溫度變化就不只 2 度,春

夏秋冬溫差更大。很多住在北方(像東

京、瑞典、莫斯科、溫哥華等)的人甚

至以為溫度升高 2 度氣候更舒適。可惜

事實不是這樣,所以大家不瞭解這裡「2

度」的嚴重性,這裡我們講的「2 度」指

的是「全球年平均溫度上升 2°C」。若以

人體作比喻,平均體溫 36.5°C,上升 2

度就發燒了,躺在床上不能上班上課。

上升 4 度,到達 40.5°C,醫生就會要求

趕緊泡冷水或打點滴降溫,不然生命會

有危險。地球是一個有生命的體系,從

某個觀點來看和人類很像。溫度升高 2°C,

各大洋的海水會大量蒸發,海水蒸發後

儲存在雲氣中的能量非常大,能量一旦

釋放出來,表現出來的就是颱風、或者是很多的氣候變化(fluctuation),結果造成很嚴重

的極端氣候,例如乾旱好一陣子,然後突然下起大豪雨氾濫成災。

問:面對隨著極端氣候變化而來的,諸如海平面上升、乾旱、洪水、暴風、生物多樣性

消失等等現象對未來地球生物及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多數國家已經覺醒,同意「經濟

發展」應轉型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但何謂永續發展?請問李院長您

怎麼看「永續發展」這個問題?

李:每次提到「永續發展」,大家就會想到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

主席 Brundtland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書─又名布蘭特報告

(Brundtland report)中提出的概念:「永續發展為: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

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

對這個布蘭特報告的「永續發展」,我就有兩個疑問,「滿足誰的需求」?「何謂發展」?

我到非洲的時候有人問我:「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是滿足「誰」的需求?美國人的需求,

還是非洲人的需求?比如說美國洛杉磯,如果沒有汽車就很多地方去不了、不能買日常

生活用品、很多事都辦不成,所以汽車就是他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是非洲很多地方連

吃的東西都沒有,所以他們的需求就是「食物」。世界各角落人們的差異那麼多,所以到

底要滿足「哪個地方的現代人」的需求?這是很大的問題,但是全球並沒有共識。

再者,什麼叫做「發展」?人類過去的能源一直都從太陽來。回溯宇宙形成的最初,大

霹靂後 91億年太陽系形成,然後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的現象。46億年來陽光從未停止照射,

透過光合作用,地球上的物質得以循環、生命可以生生不息,才有花草樹和我們人類存

在。如果我們把地球的一部份變成水泥地的話,循環的功能馬上就會大受影響。人類到

了工業革命後才開始利用化石燃料(fossil fuel)取代陽光,製造業開始不斷發展,發展的

方法是把很多自然環境破壞掉,然後大規模促進工業生產。如此下來,也不過短短 250年

左右就已經走到極限;所謂極限就是說:太陽已經無法透過光合作用把人類產生的廢棄

物回收消化了。

Page 3: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3/15

圖說:和公元前相比,全球人口隨著工業革命而快速增加。1950 年

代地球尚可提供人類舒適的生存環境,但僅僅半個世紀的時間,人口

的暴增已經帶來大量資源消耗、飢荒、以及地球生態環境破壞等等危

機:資料來源:The U.S. Census Bureau。

圖說:太陽能、風力、地熱、洋流這些能量都是太陽

給的。動植物的光合作用、森林土壤和微生物也都是

太陽孕育出來的資源。背景圖片©RPeter Hannam/

brisbanetimes.com.au。

所以我們一直說的「發展」

(development)到底是什

麼?歐美發展的方式就叫

做發展嗎?以歐美經濟發

展模式來看,發展是「製

造更多的東西、以便人們

有更多的東西可消耗」,但

是這個「永無止盡地增加

物質消耗」的發展模式,

在人類社會是不可行的。

人口一直增加,物質消耗

也一直增加,因而產生的

污染,不但陽光已經無法

消化回收循環,而且開始

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所

以我們一直在反問自己:

發展到底是什麼?國際社

會上歐美都說自己是「已

開發國家」,告訴「開發中

國家」說他們可以幫忙開發,像是促進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提供技術轉移,幫

助往已開發國家目標前進。但從地球現在的觀點來看,人類已經「過度開發」到地球承

載不了的地步了;已經過度開發的國家還來跟尚未過度開發的國家說:「你們跟我的腳步

走」,這樣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所以我們在討論永續發展時首先該有的認知是「人類的活動,地球承受的了嗎?」;此外

要好好地思考:人類應用科技來發展究竟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在達到目的的同時,

也要讓地球及生態環境不受破壞,這樣我們才能夠繼續在這個地球生存下去。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開始使用化石燃料,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轉折點。脫離太陽、脫離自

然,然後以為人定勝天,就這樣一直走下來,直到今天終於發現走不通了:因為人太多、

消耗太多、污染太多、環境改變太多!

所以現在大家都在說我們應該要走入

「低碳社會」。低碳社會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要用會產生二氧化碳的礦物燃料,

要低碳,因此要回到太陽的懷抱、回到

大自然的懷抱。

所以,所謂的永續發展就是:人類處在

太陽系裡面,就要知道這個太陽能夠給

我們什麼?太陽能夠給我們的能量很大

很多,一個小時內送到地球表面的能量

就可以供應人類社會一年所需。也就是

說,每年地球從太陽接收的能量,是目

前人類社會所需總能量的一萬倍左右。

若能善加利用太陽提供的能量以及由太

Page 4: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4/15

陽孕育出來的資源,就非常足夠我們生活了,當然這是在「人口數量能夠控制」的前提

下。

問:所以,您的意思是,人類生存在太陽系內的地球上,就要想辦法好好利用太陽的能

源,和大自然一起共存走下去,這樣才是人類今後要走的永續發展方式。

李:是的。我們看太陽系形成至今約 46億年,這 46億年來地球上的資源、生物、人類都

因為有太陽而形成及演化。人類走入工業僅僅 250年左右就已經走不通了。以前我們是擔

心礦物燃料終有用盡的一天,但其實在用盡之前,人類社會就會面臨無法生存的困境。

所以我一直說,大家在講的再生能源、新能源等等,其實都是要「回歸太陽」的意思,

只是沒有這樣直接講出來。但是你看,太陽能、風力、地熱、洋流,這些能量都是太陽

給的。當然有些海洋的能量,像潮汐是和地球及月亮的引力有關,但那也是太陽系形成

時留下來的能量。我們補充體力所吃的動物、蔬菜植物的光合作用、森林土壤和微生物,

全都是從太陽孕育出來的資源。總的說來,人類要永續發展,在能源資源的利用上就要

回歸到能與大自然共存的發展方式,這已經是無可避免的結論了。

議題二、臺灣永續能源的利用與發展

50年後臺灣的能源要從哪裡來?:

李院長在過去的演講中提過:臺灣如果要利用來自太陽的能源,效率也要是美國的 20 倍

才行。以臺灣的地理情況而言,根本不可能單靠太陽能源,所以仍需要倚賴「能源輸

入」。問題是該輸入「何種能源」─化石燃料、氫燃料、核能?而且隨著能源資源的快速

減少,若只靠從國外買進,花費也會越來越貴。這些問題我們都要開始好好的思考該如

何走,科學家們也要好好去研究發明適合臺灣的能源。不要依賴外國,自己掌握自己的

國家社會,這樣才可靠。

問:接下來我們想請李院長談談目前臺灣永續能源(註二)的利用情況。您一直都跟大

眾強調:人類要永續發展就要回歸到大自然的能源利用方式。亦即位處太陽系,就應善

加利用直接或間接來自太陽的資源。在太陽能源的利用上,比如說:與建築設計結合的

太陽能板、小型家用風力發電、絕緣或通風系統、利用人造樹葉來提高光合作用等。以

太陽能板為例,造價很貴;對此您說隨著科技進展,綠建築、節能綠生活方式將來也可

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節省能源的材料研究也會持續進展,一旦技術成熟及量產,成本

就會跟著降低。在過渡時期,如果政府能夠有積極的配套鼓勵措施,就可以支持研究發

展持續下去,民眾也就可以負擔得起這個能源的利用。所以應該不要拿一開始的高價格

就低估其未來的經濟價值;若純粹從技術觀點來看,數 10 年內臺灣要做到降低利用太陽

能源的成本是有機會的,可不可行端看政府的態度與配套政策。

但是民眾對於在臺灣發展太陽能板可能會有幾個疑問:第一,太陽能的利用,不能只是

「靠天吃飯」。臺灣中南部陽光利用可能比較穩定,但北臺灣多陰雨地區如何穩定利用太

陽能並跨季節儲能呢?有沒有可能克服這些氣候、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障礙,將中南部儲

存的太陽能源儲存並輸送到北部地區去?在未來的 30~50 年時間,我們的技術有可能做

得到嗎?第二,技術成熟之前的過渡期,太陽能利用的成本負擔很高,以目前臺灣經濟

不景氣的情況,民間負擔得了嗎?我們政府此時有能力提供鼓勵配套措施嗎?

Page 5: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5/15

李:這個問題很好。我一開始就說,永續發展是全球性的問題,如果全球不一起解決,

就很難做到。臺灣目前 98%的能源靠進口,幾乎所有的能源都是靠進口的化石燃料。化

石燃料來自地底,不是從陽光來的,也無法再生重複利用;但優點是能量很密集,釋放

出來利用的能量和運輸消耗的能量相比,消耗得比較少,釋放出來的則高很多,所以在

全球市場上,石油、煤炭的使用分布很廣。每個地方需要多少能源,就買進多少煤炭,

臺灣就是這樣。如果有一天人類不再使用化石燃料,對臺灣來說其實影響不大,因為我

們大多數的能源還是得靠進口,差別只在於輸入能源種類換成別的罷了。

臺灣地狹人稠,每平方公里住了 600 人,不像美國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只住 30 人,加

拿大、澳洲則只住了 3 人。換句話說,臺灣人口密度是美國的 20 倍,約是加拿大、澳洲

的 200倍,所以臺灣人可以享受陽光的「人均享受量」是很少的。當然,即便很少,未來

我們還是得盡可能好好利用太陽能源,只不過臺灣的太陽能源使用效率也得是美國的 20

倍才行;以臺灣的地理情況,還是無法單靠本地的太陽能來發展。整體說來,我們還是

一個需要輸入能源的國家。因此政府更應該要好好想的是:50 年之後臺灣的能源要從哪

裡來?若依照今天國人高消耗的生活方式繼續下去,即使再加上風力、水力、地熱、生

質燃料等等再生能源(註三),能夠滿足能源需求的 10%~20%就很了不起了;就算能滿足

20%,仍有 80%得靠進口,這 80%的能源又要怎麼來?

20年前大家都在說人類以後會進入「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時代(註四),取代石

油經濟。氫分子在地球上不是以天然氣體的形式存在;大部分的氫與氧結合後存在水中,

所以氫並不是初級能源(註五)。我們利用風力、太陽能這些初級能源來供電或其他方式

(如微生物分解)將氫從水裡分解出來儲存;這個氫可以當作燃料,透過化學反應再產

生電力。因此能量的儲存並不是直接儲存「電」,而是儲存經過化學分解後的「氫」。但

是將來臺灣如果要利用氫來發電是要進口買入氫嗎?可是氣體的運送是很不方便的,如

果要變成液態氫來運送,溫度要很低,所以有很多問題和成本都需要大家來想辦法解決。

臺灣要好好想的還有:未來的能源該從哪裡取得?

今年我會邀請亞太地區科學家和重要人物一起討論亞洲的未來,包括能源問題,屆時澳

洲一定會說:我們有很大的土地和充足的陽光可以進行太陽能發電,我們可以輸出太陽

能給亞洲!這也是可以,太陽能先轉成高壓直流電再輸送。澳洲用不到那麼多收集到的

太陽能量,但是亞洲很多國家需要。

另外,澳洲廣大土地上生長的尤加利樹,可以做碳化處理(torrefaction),就類似徐遐生

院士正要做的「超級烘焙法」,這樣澳洲就是一個很好的幫助進行碳回收的地方。森林不

要燒掉,而應該要把它作為光合作用的碳回收基地。將來回收很多碳,磨成粉之後可以

再灑回土壤,改善土壤的性質。

同樣地,我們政府也應該要想想 30~50 年後該怎麼辦?臺灣如果在半世紀內仍無法脫離

化石燃料,至少得想辦法處理掉煤炭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目前的方法是做「碳收集

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或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簡稱 CCS),把二

氧化碳埋到地底下。我們應努力朝這方面好好研究,可是政府目前進行的非常緩慢。二

氧化碳的封存需要做地層研究,每個洞打下去就是一百萬美金,這絕不是一個學術單位

的教授可以做到的;必須靠政府大規模規劃、與國際合作才有辦法進行。去年十一月召

開的『2012 台灣二氧化碳捕獲封存與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林立夫博士廣邀澳洲、日本、

馬來西亞、中國的科學家,希望一起動腦想想應該怎麼解決未來亞洲的能源問題。亞洲

Page 6: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6/15

圖說:大自然提供人類的產值比人類自己生產的 GDP 還高。若我們繼續無限制消耗資源,把森林、綠

地都變成水泥地,將來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的一天,也就是人類消失的一天。背景圖片左圖

©Nature Blog Network;右圖©WallpaperWeb 。

應該學學歐盟,他們很有組織。如果大家無法跨越主權國家利益的藩籬進入「全球」合

作、互相支援,一切就無解。

二次大戰之前英國以「日不落地國家」來描述自己,他們到處都有殖民屬國,所以陽光

隨時照耀著大英帝國的土地。反觀單一國家各地晝夜雲雨條件不一,陽光或風力供給可

能不穩定,時有時無。如果全球國家能作為「共同體」一起合作,利用大自然提供能源

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臺灣未來的永續能源也是一樣,要想辦法和全球其他國家合

作,建立起能源網絡。目前各國之間仍有國際藩籬、利益考量,所以藉由更多全球化的

組織聯繫,希望把國界淡化、走向全球化,這是本世紀一定要走完的路。

我們這一世代的人,還沒有能力去做全球的聯繫,但是你們年輕世代的人不一樣。人類

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透過網路聯繫全球,以往做不到的事,現在都有可能做到。「阿拉伯

之春」能夠串聯起來,就是因為網路連結,資訊四通八達的緣故。去年有一個科學營在

以色列開會,每次這個會都有一個壁報的競爭,這次以色列在會前就先分配好組別。各

組的人透過網路就先把資料內容都準備好了,一到會場馬上就可以執行。所以說,現在

的世代和以前不同了,現在的世代已經具備打破國家界線、進行全球連結的潛力。我再

說一次,不打破國界走向全球,人類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主權國家做不了事,必須全

球一起來方能成事。先是歐洲有歐盟、亞洲有亞盟、美洲有美盟,然後再進一步全球化。

問:除了來自太陽能量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地熱等,還有其他能源的技術研

究,像核能等等。有些人的主張是只要他們能夠減低轉換能源過程中的耗損就可以減碳,

既然可以減碳就不需要節能,如此一來就可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就這一點您的看法

如何?此外,您曾經說過再生能源「 不等於」永續發展,請問這是為什麼?

李:我們通常說人類發展的危機就是人類從地球上滅絕的危機以及核子大戰的危機。今

天的我們已經開始在承受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衝擊。半世紀前冷戰時期大家最擔心

的是核子大戰危機,現在我覺得核戰的危機仍在,另外還多了兩個危機,就是溫室效應

的危機,和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危機。

透過科學研發及全球性的政策合作,或許可為減碳及永續的再生能源問題找到出路,但

這仍然只是人類及地球永續發展環節的一部份而已。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產值比人類自

己生產的 GDP 還高。比如說,蜜蜂蝴蝶做花粉授粉的工作,我們所吃的食物有三分之一

Page 7: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7/15

都靠他們。的確,如果能源都從太陽來,溫室氣體就可以控制住,但是如果人類無限制

地消耗資源,把森林、綠地都變成水泥地,將來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的一天,也

就是人類消失的一天。人類是無法單獨存在這地球的。透過科學研發及全球性的政策合

作,或許可為減碳及永續能源的問題找到出路,但這仍然只是人類及地球永續發展環節

的一部份而已。

問:再生能源有很多種,像其中的生質能源(註六),有些必須大量種植某種類的植物,

這也有可能破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是嗎?

李:是的。美國地廣人稀,每平方公里平均只住 30 人,所以他們要發展再生能源還說得

過去。巴西人口密度也不高,所以他們種甘蔗生產酒精燃料,提供很多汽車使用。但是

要大量依賴生質能源就不適合在亞洲人口密度高的國家。想在臺灣利用生質產生酒精當

作燃料,就會影響本土的農業生產,因為我們的土地有限,陽光接收也很有限,因此這

類能源的發展可能就要針對農業廢棄物的利用的方向去探討。

問:徐院士的「超級烘焙法」計畫就需要大量種植某種植物,如銀合歡。但因為臺灣的

地狹人稠,研發成功後,將來也可能需要借用像南美國家等廣大肥沃的土地來種植這些

植物,然後碳化,再進口運回臺灣利用。對臺灣而言,這樣的投資和能源使用的解決辦

法,您覺得可行有效益嗎?

李:這個計畫倒不是為了用來作為臺灣能源燃料來源的解決方法,主要是作為碳回收的

機制,就是前面提過的「碳化處理」。澳洲和南美洲都有規劃專門在種植二氧化碳的固碳

回收農場,種植生長很快的植物然後進行碳化,這樣碳就被封存保留下來了,這是一個

全球二氧化碳回收封存的機制。把植物買進來進行碳化,就是碳中和(註七)。雖然在燃

燒碳化的過程會釋出一些熱,透過熱交換器可以利用這些熱能,但這個釋出熱能其實相

對並不是那麼多。重點在碳化,一部份的能量和碳可以因此被封存保留下來。

問:所以,徐院士的這個植物碳化計畫主要目的是在碳回收,而不是在提供生質能源?

李:是的。整個碳化反應其實是「吸熱反應」。碳化反應吸收的能量一部份燃燒掉,一部

份拿來進行碳中和。換句話說,陽光提供能量給植物生長,我們再把植物加熱燃燒變成

木炭。如果拿回收的木炭來燒,那就是一種碳中和措施;如果把製成的木炭保留下來不

燒掉,那就是碳回收。我們小時候,山上種了很多相思樹,人們會把相思樹砍來燒成木

炭,用來煮飯洗澡。大家燒的是木炭而不是木柴,燒木柴排放出來的煙很多,但燒木炭

的煙就很少。所以碳化計畫主要目的是為了「減碳」、回收二氧化碳,不是為了當作再生

能源。

問:核能發電方面,最近臺灣核四廠興建、以及其他核電廠的核安和廢料處理問題引起

很大的討論和爭議。徐院士團隊的熔鹽式反應爐計畫(詳見本期徐院士專欄文章內容)

願景是增加核電效能、安全性及對環境的影響所進行的核電研究。熔鹽式反應爐有幾項

特色:使用熔鹽型態的冷卻劑及核燃料,不需要使用水所以不會氫爆,安全性比目前的

輕水式反應爐高;也不需蓋在海邊,不會影響海洋生態;混在氟化物熔鹽中的釷-232 經

過核反應轉換成的鈾-233,作為核燃料幾乎可完全利用,產生的核廢料半衰期只有 30 年

左右,裝入乾式儲存桶存放地下 300年後還可能成為經濟礦物再利用;可回收現存輕水式

反應爐的高階核廢料鈽-239 當作燃料再利用。這個計畫的理想果真實現的話,看來似乎

可以解決核電目前的一些問題。假如真的必須發展核電來符合低碳、乾淨又可大量供電

Page 8: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8/15

的需求,同時又要改善核安和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熔鹽式反應爐會是一個解決方案嗎?

院長您對這個熔鹽式反應爐計畫的研究或前景有什麼看法?

李:熔鹽式反應爐從前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就已經試

過,但是因為溫度很高,有些技術問題無法克服,所以當時沒有繼續發展。因此現今看

到的核電廠反應爐運作為了避免核子武器的擴散,反應爐中真正能用來發電的核燃料鈾-

235 所含有的能量,用到的不到 5%,剩下的 95%都變成核廢料。純就核能發展來看,目

前這種核電廠是不理想的。為什麼效率這麼低呢?主要是我們提煉鈾-235 之後,會用普

通的水(輕水)來進行讓中子減速、冷卻的調節,利用慢速的中子來作用發電發熱,這

是為了避免反應爐發生核爆,但是會產生很多核廢料。目前臺灣用核能來發電是不合宜

的,因為核廢料產出那麼多,但至今卻還沒有辦法解決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問題全被推

給了下一代。核電廠除了本身不理想之外,安全也是個問題。所以,發展核電是不理想

的。

問:提到核安,對臺灣各核電廠運作或核四續建有異議的人,他們的疑慮包括:對過程

中官商專家利益輸送情形有質疑;對電廠興建問題、核電機組零件規格不合的結果不滿;

對臺灣核廢料無法處理、核安運作與管理能力不信任。那麼,假設以上這些問題都不存

在,假如臺灣目前正處於國泰民安、政治清廉、經濟繁榮、四方太平、沒有戰爭陰影的

理想狀況下,我們可以發展核能嗎?

李:這又是另一個問題。核能「本身」可以做得很安全,這是沒問題的;但是對臺灣來

說,「地震」是另外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在穩定的土地上,核電廠可以做得安全嗎?應該

有很多監視偵測系統可以做得相當安全,然而,一旦「地震」因素加進來,事情就變得

很複雜了。即便不是處在地震帶,光憑臺灣現今核電廠的運作管理,就已經問題叢生,

更何況我們是處在地震帶。所以你問我臺灣能做好核安嗎?其實我不太相信。所以核電

在臺灣發展是不理想的。

對臺灣而言,現今的核能不是永續能源,核電在臺灣發展是不合宜的。但若想進一步研

究如何讓核燃料完全燃燒,不要造成更多的核廢料污染問題,這方面的研究倒是值得推

動。剛才說,熔鹽式反應爐以前就有人做過;徐院士重新估算後,覺得他可以把這個做

得更好。我也同意這個看法,但一定要和歐美的大實驗室合作。但美國方面一直強調像

這種核能研究一定要國務院通過才行,但是他們國務院是不會通過的,所以和美國方面

的合作嘗試仍有困難度。我是不認為臺灣有辦法獨立完成這樣的研究,因為我們的工業

技術不夠。所以這個計畫應該要繼續想辦法找德國、法國或其他有技術及經驗的歐美先

進國家合作才行。徐院士的構想很好,希望合作發展的格局可以更大,才不會侷限完成

理想的機會。

在提高核安和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上,其實還有很多新一代的核電研究方案也正在進行,

像是利用加速器控制核反應提高安全性…等等,在這裡我無法一一說明介紹,有很多不

同的構想,熔鹽式反應爐也是其中一個。此外,如果全球大家願意坐下來討論國際合作,

一起開發新一代核能反應爐,而且大家說好這個反應爐不要蓋在海邊和地震帶等不適合

的地區,只蓋在穩定的土地上,生產出來的核電可以利用進出口來供應不適合發展核電

的國家,如此一來核能發電對全球還是可以很有貢獻的。

Page 9: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9/15

圖說:科學界不要自己做自己的,應破除國家發展的界線,將

「整個地球」當成一個整體目標來考量人類的未來及發展。淡

化國界、走向全球化,這是本世紀一定要走完的路。

背景圖片©Henry Mühlpfordt 。

議題三、如何落實永續發展

李院長於 2011年接任國際科學理事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ce Union/ICSU)

會長後就提出:「人類社會考量經濟發展及社會需求的同時,也必須有效地對全球變遷做

出應變措施」這個觀念,對全球大規模宣導推廣,希望普及落實到各地區。

人類社會要如何邁向永續發展?(摘錄李院長過去的相關演講)

1. 面對人類活動帶來全球氣候變遷的這些危機,人類社會應該開始思考永續發展的生活

方式,減少高消費高消耗的生活方式,回歸利用大自然資源的生活方式。

2. 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並非回歸原始生活,所以科技發展和回歸大自然兩者並無矛盾,

而是應利用現有科技進行「以能源消耗最少的發明」來達到「高品質的生活」。而

「高品質的生活」也不代表「高消費的生活」,而是可以和大自然結合的人文生活。

3. 科學應作為人類和大自然溝通的橋樑。在應用科學的同時,不要讓科學破壞大自然,

因為人類和大自然是共存亡的。

4. 永續發展要結合科學家及關心環境的人文社會學者一起跨領域合作,來評估科學對人

類社會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並找出處理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將人類社會帶向永續發展

的未來。

5. 「國際化的科學」(international science)應轉變為「全球的科學」(global science),

才能永續發展。也就是說,科學界應破除「國家發展」的界線,將「全球」當成一個

整體目標來考量其未來及發展。

6. 永續發展是全球性的問題,如果全球不一起來解決,就很難做到。

7. 要由已開發國家援助開發中國家一起來努力。

問:院長您剛才不止一次提到「要打破國界,走向全球」。這個觀念您近年來一直在宣導

推廣,鼓勵科學界不要自己做自己的,應破除國家發展的界線,將「整個地球」當成一

個整體目標來考量人類的未來及發展。強調科學家應該要結合關心環境的人文社會學者,

一起跨領域合作來評估科學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並找出處理及解決問題的辦

法。您認為「國際化的科學」

應該要轉變為「全球的科學」,

人類社會才能夠永續發展下去。

請問院長,您覺得這個轉變有

何意義?當初是如何啟蒙出這

樣的想法的?

李:隨著人類活動與交流的增

加,慢慢地,人類所面對的問

題已經變成「全球化」的問題,

像:流行病擴散、貧窮飢餓、

森林保育、生物多樣性消失等

等問題,都是跨越國界持續在

進行的。以前流行病方面是亞

洲的疾病、美洲的疾病,但現

在每天幾千架飛機到處往來、

海運四處通航、 SARS、禽流感

等到處傳播;紅火蟻這些問題

Page 10: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10/15

也是跨國交通帶到臺灣來的。所以我說現在很多問題常常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全球

性的問題,如果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來考量的話,是解決不了的。主權國家之間大

家都在競爭,像美國政界為了選舉,一直想把美國牛肉、美國豬肉賣到臺灣來,這樣可

以增加美國的出口所得和人口就業。為了要滿足他們國家的人民需求,結果臺灣的農牧

業、農民就會受苦。很多臺灣企業家為了賺錢把工廠移到中國,用那邊的廉價勞力,結

果對臺灣社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工廠關閉、臺灣勞工面臨裁員、失業問題,然後這

些企業賺的錢,臺灣政府又課不到稅,臺灣拿不到企業主的稅,靠一般老百姓在繳稅,

造成社會的不公平。所以我們常常講「全球化、全球化」,「政治」上其實並沒有做到全

球化,很多問題倒是全球化了。所以你看,常常大家到了國際會議中提出一堆問題,說

大家應該一起來解決,但是一回到自己的國家申請研究經費想解決這些問題時,各國政

府就會問:做這些能幫助「本國的競爭力」嗎?好比美國在審查計畫經費時,首先的要

求就是要能幫助就業率。臺灣也是一樣,如果不能提供就業機會的話,政府承擔不了。

所以很多「國際合作」和「國際間的競爭」是存在著矛盾的。所以國際間一直說要減少

飢餓,千囍年時說想在 2005 年前減少多少飢餓情況,全球觀點規劃說我們應該如何如何

做,但是很多時候,國際的合作到頭來還是各個主權國家為了自己人民的利益考量,產

生很多的矛盾,因此都合作不起來。

所以「國際」和「全球」是不一樣的。國際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來合作、競爭;而

全球是把「整個地球」當作一個單位來看。比如說溫室效應的問題,如果不是全球一起

來解決的話,是無解的。所以我一直努力想宣導這個觀念,就是:我們要超越「國際」,

而推進到「全球」。

問:有些議題像溫室效應這些,可能大家都會同意「跨越國際到全球規模」這個觀點,

可是其他很多一般議題或研究,既然要考慮國家競爭力,要怎麼說服大家一起合作?

李:是,所以我說社會必須要有很大的轉變跟進才行。我們的研究成果常常是為了要促

進經濟的進步,但經濟的進步對各國政府來說指的是自身國家的經濟進步,談的是自己

國家的競爭力,卻並不在乎別的國家人民的死活。所以像非洲人民飢餓,美國農產品會

提供給非洲嗎?不會,他們只想賣給亞洲像日本、臺灣跟韓國這些國家。臺灣現在是美

國本土之外,全球人均(平均每個人)消費美國農產品最多的國家。臺灣是農業非常發

達的國家,結果現在臺灣的農產消費竟然只有 28%是來自本土農產品,72%是進口的食品。

有些人想把電子產品賣到美國,因此在自由貿易要求下就得打開臺灣農業市場。我曾參

加 APEC,當時美國布希總統就說要打開亞洲的農業市場。美國的農業是粗放型的,聯邦

政府資助很多,尤其是水的供應。而且美國幅員廣大,像加州在灑肥料、灑農藥是用飛

機在灑的,農地和人住的地方是分開的。但亞洲和美國不一樣,農村是在整個社會組織

架構裡面,農村的人口還是佔人口一半以上。像我們,農產品的出產幾乎是足夠供應全

臺灣人口的,但是現在政府卻為了進口外國農產品,要額外花錢要求自己的人民休耕、

廢耕。臺灣的農業精緻、品質高,外國進口的農產品相對便宜,價格競爭之下,結果台

灣農民辛苦研發育種、種稻、種農產品,卻反而沒辦法過活。美國說要打開亞洲的農業

市場,亞洲農業市場一旦被強迫打開,很多亞洲農村都有可能會破產,農村破產的話,

整個社會都會破產的。

問:這一點,日本怎麼做?日本農業也很發達,品質好價格相對高,他們為何可以同時

保護本土農業又能和外國競爭?

Page 11: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11/15

李:是的,日本位處北溫帶,農業產出還沒有臺灣發達,但是他們本土農產品的市場佔

有率是 42%,臺灣的本土佔有率卻只有 28%,所以我們現在的政策和作法是很不對的。

臺灣的農業研究和發展在全球是非常進步,排名很前面的;但是現在政府卻叫大家廢耕

不要種了,很多肥沃的農村土地要被改成工業用地,水的供應也是都供應給工業、大企

業,成為國際間利益和競爭的犧牲品。

我剛才說的就是「國家利益」和「全世界利益」的相互矛盾。美國農產品為什麼不提供

給非洲呢?因為非洲國家沒有錢,亞洲人才有錢,所以他們才想賣農產品到亞洲。所以

國家、國際的利益和全球利益的矛盾,這個問題,我們老一輩的人沒有解決,年輕一代

得要想辦法解決。

我再舉個例子。像貧窮、飢餓的問題,如果全世界一起每年提供個 2千億,這些問題都可

以解決。像森林保育的問題,非洲國家都說:給我們個幾千萬,我們就可以好好保護非

洲森林不去開發。印尼、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等國也都說:給我們一些錢,我們就可以不

開發森林改做保育,可是,大家卻拿不出錢來。雖然如此,每年我們花在國防上的預算

是台幣 1.7兆 (1.7 trillions),美國一個國家的國防就花掉美金 7、8千億(700~800 billions),

可見現在很多國家都花很多錢在買武器保護邊境,要對付敵人。但是我剛才說了,溫室

效應、臭氧層的破壞、疾病等都是跨越國界持續在進行的。結果可能不到 50 年,我們就

會發現地球環境已經被破壞到人類無法生存的境地。到時候大家就會知道,我們的敵人

其實就是自己,我們自己要把自己消滅掉了,卻不知去正視這點。

問:所以,國際間有合作也有競爭,也有很多彼此矛盾衝突之處。科學要從「國際化」

邁向「全球化」,很多國家還沒有共識。要克服這個問題,是不是需要在國際間有個「協

定」或議定書,來達成共識呢?

李:是的,所以 2012 年在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 RIO+20 永續發展大會中,很多學術界及

民間人士都贊成應該要立個國際協議來訂定二氧化碳減量的標準。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

政府肯站出來帶頭做這個事,因為一旦這麼做,恐怕會影響他們本國的經濟,經濟一受

影響,選票就沒有了。如果政府不介入,單靠學者和民間很多事是無法推動的。所以現

在有個很大的矛盾就是:很多主權國家的政府都說要保護自己的人民,透過經濟稅收好

去重新分配資源,大家就會過得比較好;然而國家之間有競爭關係,因此無法去解決全

球性的共同問題。

問:所以國際科學理事會的成立就是基於這個原因,想要去推動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嗎?

李:是啊,80 多年前成立國際科學理事會時,就是希望促進國際科學,每個國家一起透

過科學合作來造福人類社會,但是那是「國際間的科學合作」還是有前面所說的競爭問

題。所以我才一直在講,應該要推動將觀念整合轉變為「全球的科學」。但是聯合國是以

主權為單位的國家所組成,所以每次的議題討論,都得要主權國家同意才行;學術界的

人想從全球觀點著眼,卻只能從旁建議,真正決定政策的是政治界的人,他們卻未必有

共識,這是現存的大矛盾。所以今天科學界的人在說,做研究的人還是得要想辦法影響

政策,才有辦法施力。

以臺灣為例,僅僅推動個人或家庭的節能減碳,實際減碳效果仍有限,來得及面對 30~

50 年內可能即將面臨的人類危機嗎?在觀念和政策轉型的過渡期,要如何讓政府社會、

產業、教育等各方面有遠見的視野,一起配合推動新價值觀並實際規劃落實呢?

Page 12: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12/15

問:臺灣比較弔詭的一點是,一方面配合國際低碳協定,要大家節能減碳、增加油電瓦

斯費嚇阻消耗、鼓勵各種低碳綠能、及再生能源的研究,政府及產業在能源方面繼續強

調發展核電。然而,在鼓勵「減碳」的同時,另一方面又以經濟發展及國家競爭力為考

量,縮減農地以擴大會增加排碳的建築用地及工業用地、鼓勵各種高消耗產品的大量生

產,發消費卷鼓勵消費(增加能源消耗)。在能源方面則繼續擴大發展已經可以說是「全

球碳排放怪獸級」的兩個火力發電廠(排名全球排碳第一、第五)、繼續開採化石燃料的

能源計畫。這些互相矛盾的政策,似乎都是經濟考量下的作為。

您在過去的一些演講中曾提到:所謂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並不是要人類回歸到原始生

活,而是指在應用科學的同時,不要讓科學破壞了大自然,畢竟人類和大自然是共存亡

的。人類應該要利用現有科技進行「以能源消耗最少的發明」來達到「高品質的生活」。

但是「高品質的生活」不代表「高消費的生活」,而是可以和大自然結合的人文生活。因

此,科技發展和回歸大自然並非兩相矛盾,科學,應該要作為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溝通

橋樑。

可是從臺灣的表現看來,政府和人民似乎一直有著「經濟發展與回歸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互矛盾」、以及「經濟發展所追求的高品質生活=高消費高消耗的生活方式」的思維。

李院長您覺得應該怎麼做才有辦法宣導轉型呢?如何才能讓政府和產業的政策真正全面

能落實節能減碳,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呢?

李:首先,世界發展至今,人口這麼多、消耗如此龐大,人類社會今後的永續發展,勢

必得朝向「以最少的資源過最好的生活」的方向來走;所以,我們得要改變生產製造和

消費習慣,這對地狹人稠的臺灣來說尤其重要。產業必須轉型,生產製造出來的東西要

經久耐用,不該為了商業利益刻意減短產品壽命,或是不斷推陳出新、大量生產、鼓勵

消費,應該想辦法利用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高的價值。對消費者而言也不要追逐流行、

喜新厭舊,要以更少的物質消費來過更好的生活。生活有很多種形式,閱讀、彈奏樂器、

社區聚落的音樂、文化或體育活動、登山健行、在家交流聚會、看藝術展覽、聽音樂會

等等,這些活動消耗的能源都不高,同時也提升了生活品質。開著車到處玩,消耗的能

源就比較多。

此外對臺灣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社會組織結構也要跟著改變。比如說:讓走路、腳踏

車車程、大眾捷運系統可達範圍內就能辦妥日常生活的大小事,而不是到哪辦事都要開

很遠的車。這點,像多功能便利商店的普遍設立就很方便,很多都在住家辦公步行或騎

車範圍內就可以到達,這就是社會結構組織改變的成功例子。

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人類社會未來該走的方向。臺灣可以為人類社會

作個示範,看如何可以用很少的資源過最好的生活。這個在產業上其實是有很廣的路可

以走的,比如說 20年前的電冰箱每小時耗電量 1000瓦,現在約 130瓦,能源消耗減少 8

倍;汽車工業現正朝著電動汽車發展;建築業在蓋房子時,則要以日常能源消耗最少又

能讓人們生活過得最舒適的原則來設計。假如生活結構、經濟發展還是持續原來大量生

產、大量消耗的方式,這樣的未來是走不通的。

問:早年臺灣休閒活動有很多是社區群聚參與的吹簫、拉琴、聽歌仔戲等音樂活動,或

是文化、體育社團等,但是現今生活型態改變了,大家回家多是打手機、看電視、玩電

玩、逛街買東西、吃大餐。大家已經都走到這個地步來了,我們該如何導正大家,叫大

家轉彎回頭呢?請問李院長您的看法如何?或是您是否已經試過,經驗和效果如何?

Page 13: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13/15

李:我的經驗是,臺灣老百姓還沒有感受到「必須改變」的切身需要。比如說年紀較長

的 70 多歲企業家,當我談到這個嚴肅的話題時,他們大多看著我說:你為何要這麼認真?

反正我們也不會活著看到這些問題發生。但是我覺得這是不對的,這樣對下一代是不負

責任的作法。有那種說法的應該多是與下一代關係不夠親密、或是沒有小孩不在乎小孩

的人。「債留子孫」是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所以我都告訴年輕人,不要相信這些 50年之後

就不在這個地球上的人說的話,自己的未來,要自己去掌握。年輕人要趕快覺醒,不要

只是「沿襲」長輩過去的經驗和想法,或是受到媒體宣傳的左右,要自己主動反省思考,

縮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為自己的未來想辦法。

問:但是很多臺灣人對「公共領域」的事似乎很被動,除非侵犯到自身權益了,否則多

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或是漠不吭聲等待其他自告奮勇的人先站出來爭取解決。這

是民族性,還是教育的問題?可以改得過來嗎?

李:這一部份是文化的問題。很多臺灣人的想法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先以自

己的小圈圈為先再往上拓展;先從自己開始,然後齊家,家裡弄好了才考慮治國,然後

才想到平天下的問題。像在美國,我們就發現很多臺灣留學生對公共領域事務的參與很

是被動,不太參與的。美國很多大學自從增加很多亞洲學生之後,他們的學生運動就減

少很多,因為亞洲人比較不參與公共領域的事。

問:「以最少的能源消耗」來達成「真正高品質生活」的轉型應該是很緊急的,因為人類

要面臨的危機很可能是 30~50 年內就會發生的事。但是在這之前,我們除了要扭轉被

「長期教化」出的既有價值觀,還得對已經習慣的高消費高消耗生活方式產生實質的改

變作為才行。這個「去舊思維」的需要已是迫在眉睫了,對嗎?

李:事實上,10年之內若不能把現行的發展曲線扭轉過來,就沒有希望了。

問:但是現在很多人熱中電玩、動漫、追星,對公共事務似乎較缺乏關心,怎麼辦?

李:很有趣的是,從前最不能接受溫室效應造成極端氣候說法的是美國社會。但是去年

旱災之後颱風又過境,慢慢地有些美國老百姓開始覺得極端氣候的來臨可能是真的。所

以今年聽說美國年輕人在思維上有很大的改變,開始認同溫室效應造成極端氣候的說法。

問:對臺灣來說,經歷幾次洪災、風災、土石流等天災後,您覺得這個社會對極端氣候

的影響及嚴重性有比較覺醒了嗎?

李:沒有。大家應該是沒有深切瞭解到近年這些天災和溫室效應的關係。像 12年前納莉

颱風過境時,台北不是大淹水嗎?地鐵、中研院、很多地方都嚴重淹水,那時大家都說

這是百年一次的大雨。可是為什麼過了幾年又來一次?然後再來一次,一個接著一個?

表示頻率很高,這是環境在變遷的一個現象。可能因為這次在台北,下次在南部,所以

大家沒有很切身的感受。

問:臺灣有沒有一個單位,政府的、或是民間組織或學界在整合這些溫室效應、氣候變

遷、永續發展的資訊和規劃呢?

李:本來行政院有一個永續發展委員會在做這個工作,但後來這個單位的階層被降級到

某個組的架構下面了,沒有真正努力在做這方面的事(編註:經查行政院網頁上仍有國

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網頁連結,但機構似已改編制為行政院環保署永續發展室永續發展

Page 14: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14/15

圖說:世界發展至今,人口這麼多、消耗如此龐大,

人類社會今後的永續發展,勢必得朝向「以最少的資

源過最好的生活」的方向來走。©中研院天文所

組)。這整個國家的能源政策、社會發展政策、永續發展政策、環境變遷這些事,執政者

並沒有真的放在心上。民間方面,近年來確實有不少進步,有越來越多人思考極端氣候

和永續發展這方面的事,但是還沒有凝聚成足以讓執政者覺得若不處理就無法當選的一

個壓力。核四到底該停建或是續建?這個「公共議題」大家能夠提出來討論,我覺得對

臺灣是好事,希望藉此能讓臺灣的人民

開始關心公共議題。

總結、以最少的資源過最好的生活

李:臺灣要永續發展,有兩個方向一定

得落實。一是節能、減碳,可再生的永

續能源一定要發展。社會的發展也要同

時跟上腳步,要宣導民眾「以最少的資

源過最好的生活」,從臺灣開始努力,然

後可以影響亞洲和全世界。

此外我們也要往前看,想想以後的能源

要怎麼來?這不僅僅是能源政策,而是

整個國家發展的政策,需要全球大家一

起來做。政府如果無法行動,大家就只

好在公共領域來討論。所以年輕人要覺

醒,好好想想自己的將來。

(整理撰文/陳筱琪;採訪/陳筱琪、楊淳惠;審稿/前本院院長李遠哲)

註一、ppm百萬分濃度=溶質毫克數/溶液公升數

註二、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永續能源應該要符合永續穩定、乾淨安全、有效

率、及經濟與社會公平正義發展的需求。該能源不會因持續使用而耗竭、該能源的

使用不會產生對環境造成大幅傷害的污染物、該能源的使用不會對健康與社會公平

正義造成永久性的嚴重危害。

註三、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再生能源最主要還是源自太陽輻射的能量,是人

類所使用最古早、也是最現代的能量型態。1986年 John Twidell與 Anthony Weir

將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定義為: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的「源源不

絕」的能源。2000年 Bent Sorensen則把再生能源擴大定義為:更新與消耗速率相

同的能量流通(energy flow)。簡單的說,現代對再生能源的看法是:可以長期不

斷的供應,而且不會造成氣候與環境的衝擊的能源。

註四、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一詞是 John Bockris 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技術中心於 1970年演講中提及。

註五、初級能源(primary energy):取得能源是需要先耗費能源的。也就是說,能源轉

換涉及的過程愈多,能源取得的效率愈低,每個過程中被排放出來的廢熱、廢水、

溫室氣體、懸浮微粒等污染物就愈多。能源轉換過程涉及最少的是初級能源,就是

那些存在於自然界中,不需轉換即可被使用的能源。初級能源又分為可永續循環利

Page 15: Sustainable energy_YT Lee interview cn full web cut_JChen

15/15

用的再生能源,如:生質燃料、水力、太陽能、風力、地熱等;以及無法再重複利

用的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註六、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就是利用構成生物體的有機質做為燃料(biofuel)

的再生能源,依型態可分為固態、液態與氣態三種。目前全球及臺灣主要是發展液

態生質燃料(也就是生質柴油及生質酒精)來做為汽機車燃料。使用生質柴油及生

質酒精做為燃料的優點為燃燒時不產生鉛、二氧化硫、鹵化物,並能大幅降低碳排

放,因此生質能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積極發展的替代能源,尤其以巴西和美國為最。

但另一方面,為了製造生質燃料而造成的糧食及用水短缺,使全球糧價不斷上漲。

且為了栽種能源作物而大量砍伐森林,也可能讓原本儲存在樹木及土壤中的許多碳

轉變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暖化更為嚴重。

註七、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指總釋放碳量為零;亦即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銷措施

來達到平衡。

天聞季報海報版與網路版由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製作,

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天聞季報網路版衍生自天聞季報海報版。超出此條款範圍外的授權,請與我們聯繫。

創用 CC授權可於以下網站查閱諮詢 https://isp.moe.edu.tw/ccedu/servi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