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平常在家,您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 我们姑且称它为口头掸吧。我曾经仔细聆听这些口头禅,发现这些话在无意间暴露了说 话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想,大家实在有必要确认一下自己的口头禅,以了解自己。 “快去做功课!”孩子上小学以后,这句话突然变成许多母亲的口头禅。母亲们说这句 话并不是故意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口头禅更代表了她们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天到 晚都听到这句话,但是知道自己应该用功读书,所以也没有办法反驳,了不起没好气地回一 句:“我知道啦!”或许孩子真正想说的是:“烦死人了!这么啰嗦!”可是一说出这些话,少 不了又要和爸妈吵上一架,所以孩子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忍了下来。

the seed of happiness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this is a book for educating children from early 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the seed of happiness

平常在家,您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

我们姑且称它为口头掸吧。我曾经仔细聆听这些口头禅,发现这些话在无意间暴露了说

话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想,大家实在有必要确认一下自己的口头禅,以了解自己。

“快去做功课!”孩子上小学以后,这句话突然变成许多母亲的口头禅。母亲们说这句

话并不是故意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这口头禅更代表了她们心里真正的想法。孩子一天到

晚都听到这句话,但是知道自己应该用功读书,所以也没有办法反驳,了不起没好气地回一

句:“我知道啦!”或许孩子真正想说的是:“烦死人了!这么啰嗦!”可是一说出这些话,少

不了又要和爸妈吵上一架,所以孩子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忍了下来。

Page 2: the seed of happiness

个性乖巧柔顺又认真的孩子,从早到晚听这句话,很容易被洗脑,顺从父母的要求,认

为只要用功念书,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听话,也很放心。可是,

这样真的就可以放心了吗?

用功读书是为了什么?

那还用说?当然是为了获得好成绩!

获得好成绩又为了什么?

为了进好学校呀!

进好学校以后呢?

毕业以后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呀!

找到好工作,又能怎么样呢?

当然就能拥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啰。

为什么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地位呢?

这个嘛,因为这样才能幸福呀!只要在经济上不虞匮乏,在社会上受到肯定,又建立了

自己的家庭,就会很幸福的。

这样真的就会幸福吗?讦多表面上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家里的每个成员却不知道自

己活着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尝过幸福的滋味,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满的痛苦深渊中。还有不

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离,各自为政,过着孤独而寂寞的日子。

幸福到底是什么?

有一些话,是父母必须对孩子说的,为了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将来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过

活。例如: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该追求什么?“活着’’的真谛何在?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

父母就应该向他们灌输这些道理,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

念书给孩子听,也就是为了传达这些观念。

还有一些父母的口头禅是:“看书去!”这句话和“快去做功课”比较起来,意义非常含

糊,充其量不过是在强调读书是一件好事,一定会对功课有帮助。

很抱歉,我要拿我自己做例子。我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到他们十岁左右,一直念

书给他们听,从没有间断过。我念的书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图画书和为数众多的儿童文学作

品。我可以保证,到目前为止,我没对孩子们说过一句“看书去”,但孩子们却各自养成了

读书的好习惯。孩子们经常听我念书,他们似乎逐渐亲身体验到,书是多么有趣的东西。在

真正开始“读书”之前,他们已经彻底地爱上“书”了。

我数不清我到底念过几百本书给他们听,但其中有不少是我自己非常喜欢、希望全心全

意和孩子们分享的故事,也有我小时候百听不厌的故事。有时候,说着说着,我自己比孩子

们还陶醉。我常在事后才察觉到,我期望某个故事能让孩子们了解某些事情,或产生一些特

定的想法或感受。

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

言的快乐时光。即使经过几十年,我们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

珍藏在内心深处。

孩于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

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

们说的话说完了。

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应该靠什么活下去?这一

本又一本的故事书,已经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说得一清二楚了。

这就是书。

书里清楚地记载了什么是幸福。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嘴、自己的声音,告诉孩子

书里所写的事情。这比起让孩子自己看更有意义。

Page 3: the seed of happiness

幸福,就是使人幸福,带给别人快乐。只有父母,才能带给孩子快乐,使孩子幸福,而

这样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

盼望您能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拥抱孩子,让他在温暖生动的话语中成长。

因为,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

“我的后面留下了路”……

——我与松居直先生的神交

王林(儿童文学作者)

“我的前面没有路,我的后面留下了路。”这是”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

推动日本的图画书发展时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常让我浮想联翩,神思飞扬。

这句话的前半句表明了先生对形势的判断。1956 年,先生在创办图画书月刊《儿童之

友》时,日本的现代图画书尚未真正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还很少很少,也没有可供参考的

出版思路,但是先生并没有被作家资源、画家资源、市场通路这些现实问题吓倒,而是“决

心试试看”,并按自己的想法出版图画书。空白,会成为一些人退缩的理由,也会成为一些

人挥洒自如的舞台。

这句话的后半句表明了先生坚定的信心。几十年后,他的身后留下了图画书在日本发

展的“光荣的荆棘路”。战后,日本的图画书飞速发展,在世界图画书的发展格局中也占据

了重要位置,这与先生几十年的努力耕耘密不可分。先生当年发掘的图画书作家,如赤羽末

吉、长新太、堀内诚一、安野光雅、加古里子、中川李枝子,已是世界级的图画书作家;先

生当年出版的图画书,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大萝卜》、 《河马》、 《古里和古拉》

等均长销了几十年,印次达到一百多次。

“我的后面留下了路。”每个人都可以据此来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位图画书推广

人也可以据此来掂量自己的责任。当年我在读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季颖译)时,令我感

动的除了先生对图画书的爱之外,还有先生的坚韧与坚持。他在创办《儿童之友》杂志之初,

经营惨淡,压力大得让人觉得“像患了神经衰弱”,可是先生“始终坚持自己的编辑方针,

毫不妥协”,最后才有了日本图画书的辉煌之路。当年先生遇到的困难,全部会在今日之中

国上演,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图画书推广中要抱有“三不主义”——不等待、不着急、不抱怨,

要拿出先生当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勇气。事实上,这些年我也习惯从先生的人生之

路中获得精神动力,当沮丧和无力蔓延全身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读先生的文字。

通过阅读先生的书,我和先生已经神交良久。2000 年,北师大的张美妮先生带着我编

写《幼儿文学》教材时,把《图画书》这一章留给我。当时,《我的图画书论》和台湾版的

《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几乎是我唯一的参考资料。先生不是“做”图画书学问

的人,他的文字都来自他作为孩子、读者、编辑、作家、父亲的感受和思考,所以其著作不

那么系统化,不那么条分缕析,不那么引经据典。可是,那些娓娓道来的话语,反而会让人

觉得更靠谱,也更能让人从中探到图画书的本质。在先生的文字中,除了他的被广泛采用的

对于图画书的定义外,能烛照我们模糊认识的清晰观点俯拾皆是:

◎儿童的读书生活从幼儿期开始,要使儿童了解书的世界的魅力,最好首先从图画书

入手;

◎读书不是读字,而是理解书的内容;

◎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图画书不是用来读的书,它是请别人读、而他们用耳朵接受语

言的书;

◎专家一致公认;日本战后教育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图画书。

Page 4: the seed of happiness

类似的“格言”几乎在先生的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它可以非常实用地被引用来解释

那些对图画书充满疑惑的大人们听。

我和先生只有一面之缘。2006 年,我参加了在中国澳门举办的“国家儿童读物联盟

(IBBY)第 30 届世界大会”。起初,我并不知道先生会参会并发表演讲。当看到先生在台上

发表演讲时,我回忆起了很多曾熟读过的先生的文字,我也有生以来第一次像“追星族”似

的请先生签名,并和先生合影。

我感佩于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希望能更广泛地传播先生关于图画书

的观点,希望至少能把《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团画书》的简体字版介绍到大陆。这本书

虽然有部分篇章和《我的图画书论》重复,但编排得更有针对性。感谢唐亚明先生的支持和

帮助,让不懂日语的我能实现这个“天方夜谭”。记得唐亚明先生曾对我说,世界上所有国

家的儿童阅读要走图画书阅读这条路,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这句话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和等待

的信心。也感谢台湾英文杂志社转让译稿,张咸良先生的真诚帮助让我心中充满暖意。

更重要的是,先生还答应 2007 年 11 月来中国做关于图画书的巡回演讲。当知道先生答

应了我的请求时,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的梦想又实现了。先生可能还不知道,他在中国已

有大批的拥趸,他关于图画书的观点正被广泛引用,他的理念正被实践在家庭和学校中。虽

然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生曾多次来华访问,但这一次和十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中国

的图画书阅读人口正在激增,中国的图画书出版正在蓬勃兴起,中国的图画书发展之路也正

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广阔。

我们期待着„„

【目次】

爱的语言

“我的后面留下了路”„„

——我与松居直先生的神交

第一章 图画书与幼儿的世界

进入图画书的世界之前

丰富的语言体验

传递亲情的桥梁

幼儿期的图画书体验

第二章 插画和想象力

图画书的插画与艺术

什么是好的图画书

表现真实事物的图画书

阅读图画书的插画

图画书的乐趣

爸爸的图画书

想象力的幼苗

想象力与图画书

第三章 怎么教孩子看图画书

带孩子进入书的世界

念图画书给孩子听

不要剥夺孩子的阅读乐趣

Page 5: the seed of happiness

选择图画书的方法

残酷与幽默

关于天真可爱

我对迪士尼图画书的看法

第四章 陪孩子成长的图画书

婴儿的图画书

两岁孩子的图画书

三岁孩子的图画书

第五章 图画书与幼儿教育

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

附录

福音馆书店的《儿童之友》月刊绘本简介

部分图画书原著名及其作者

第一章 图画书与幼儿的世界

进入图画书的世界之前

人类的语言

要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听

到丰富的语汇。事实上,建立幼儿阅读能力的基础,是从耳朵不断累积词汇开始,而不是让

幼儿提早识字、看书。

母亲抚育婴儿时,不论喂奶、洗澡、换尿布、逗弄、哄睡,都一定会对婴儿说话,而

不是默默地照顾。

母亲所说的往往是一些没太大意义,甚至支离破碎的词句,但是这些话充满了深挚的

母爱,温暖了孩子的心。当母亲不断和婴儿沟通时,婴儿一定能感受到母亲的心情,亲子之

间就产生了交流。这正是人类的语言,是最能代表人性的语言。

我们在襁褓中的时候,一定也是沉浸在母亲温暖的话语中逐渐成长的。我们长大以后,

也用同样的话语来养育自己的子女。因为每天生活在洋溢着感情的语言中,婴儿才能成为

“人”。相反,如果婴儿由狼养育,他就会有狼性;如果由猿猴养育,他就会长成一副不通

人语的猴儿模样。这种例子确实存在,这证明了入要以人类的感情来养育,才能成为真正的

人。

那么,由电视等机械养大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呢?或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很愚蠢,但事

实上,许多家庭都让电视从早到晚地陪伴着孩子。

我遇见年轻的父母,一定会告诉他们,有婴儿在场时绝对不要吸烟,也不要一直开着

电视,因为香烟会伤害婴儿的呼吸器官,电视则可能妨碍婴儿脑部的正常发育。

岩佐京子在其著作《别把电视当保姆》中提到,根据她的调查,有一个家庭一天开机

的时间长达十七个小时,每天开机十个小时左右的家庭更是不在少数。

假设婴儿诞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不论他睡觉或醒来,也不论他想听或不想听,电视的

声音都会传入他的耳朵,就像在用机械的声音拷问他一般。等到婴儿长大之后,这种拷问的

声音很可能会对他的精神造成某种伤害,因为这种声音和语言是机械的声音、机械的语言。

Page 6: the seed of happiness

请读者不要误会,我不是全面否定电视。我只是觉得,最好别让婴儿接触电视,尤其

不要整天开着,看完要看的节目应该立刻关掉。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

母亲存在的意义

人类的语言,特别是带有感情的温暖话语,会促进婴儿心智的健全发展。这种发自人

类的声音,正是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是人类成长和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大自然的存在不是为了人类,而是

人类活在大自然中,人类由大自然赋予生命并得以生存。人类常从自我的观点出发,认为“大

自然对人类十分重要”,这种想法反过来看,是在支持人类破坏大自然。我认为,人类在大

自然中与其他生物共存,才是正确的。这是如今人类必备的观念。

人类的声音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声音,也是促进婴儿的听觉发育并扩大婴儿词汇量的

基础。同样,对婴儿最有价值的音乐,未必是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作品,而是父母亲

和家人亲口为他们唱的儿歌或摇篮曲。不论唱得好还是不好,歌声中的感情和思绪都会传达

给婴儿,抚慰他们的心灵。我想,这种简单而原始的做法,是启迪幼儿心智的最佳方式。

有不少母亲会唱儿歌或摇篮曲给宝宝听。试想,如果小时候看过《鹅妈妈之歌》图画

书的女娃儿,长大当了母亲以后,却不唱和《鹅妈妈之歌》同样轻快活泼的字母歌或童谣给

孩子听,那么她以前看的图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些书不过是舶来的装饰品,随着时间的

消逝而褪色,成为废物。

在给孩子看图画书之前,先对他们说话,对他们唱歌吧!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母亲在他

的身边。其实,母亲才是婴儿生存的最大力量与依靠,所以母亲应该用温暖、轻柔的爱抚和

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养育宝宝,而图画书则负责把词汇的种子一粒一粒地播入母亲犁好的心灵

土壤中。

图画书的文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整理,字字饱含艺术家们丰富的情感与理性认识。父

母亲用自己的口,将这些文字一句一句地说给婴儿听,就像一粒一粒地播下语言的种子。当

一粒种子在孩子的心中扎根时,亲子之间就建立起无法切断的亲密关系。真正让父母与子女

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户口簿或出生证明书,而是温柔的、人性化的言语。

小林登教授所写的《儿童即未来》一书,以正确的小儿科学为佐证,深入浅出地介绍

了母子关系的重要性,有许多颇堪玩味的内容,建议您务必一读。

丰富的语言体验

语言深植心中

父母都企盼自己的孩子成为心智健全的人,给孩子看图画书也正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的确,图画书可以充实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过要发挥这种作用,还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我曾有一些相当特殊的体验。当我还是一个图画书的编辑时,我试着从各个角度来思

考图画书对孩子的意义,结果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快乐的情绪。

我回想起三岁或五岁时,母亲念给我听的一本图画书杂志《孩子国》。我一首一首地念

着母亲读过的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这些童谣所配的插图也一幅幅浮现于脑海。我非常惊讶,

经过了二十多年,这些字句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这件事使我开始思考幼儿期的语言体验,并尝试从自己的记忆中获得答案。我记忆中

最鲜明的语言体验,就是摇篮曲、儿歌以及图画书杂志《孩子国》中的童谣。而进入幼儿园

之后看过的画册,反而没有什么印象,即使觉得好像听过、看过,但是已经想不起故事和图

画的内容了。至于老师仔细讲解、我自己也曾反复阅读的小学国语课本中的内容,我只记得

“开花了,开花了,樱花开花了”这么一句话。

Page 7: the seed of happiness

歌曲也是同样的情况。我还清楚地记得摇篮曲、儿歌.但是我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

时所学的歌几乎都想不起来子。为什么没有刻意讲解或要求我们记得的词汇和儿歌,能够清

晰地留在记忆中,而在学校努力学习的文章和歌曲却反而退出记忆了呢?

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现在,这些现象仍然令人不解。后来,我逐

渐发现,“快乐”与否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儿歌是和朋友、兄弟姊妹边玩耍边唱的歌,图画

书中的童谣则是母亲在床前念给我们听,陪伴我们入睡的曲调,都是孩子沉浸在快乐时听到

的。当时的快乐与喜悦,随着年龄的增长,印象却越发深刻,清楚地留在记忆之中。如果不

是伴随着心灵的满足,不论歌曲或词汇都很难留下记忆。当然,如果老师教的歌曲或文章也

是在满心喜悦的情形下学的,相信一定也能长留心底。

因此,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

是用来感受快乐的。而且一本图画书愈有趣,它的内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在成

长的过程中,或是长大成人之后,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义。

听觉的体验

假设现在大家要读图画书给两三岁的孩子听。这时,孩子站在图画书世界的入口,正

要跨进去„„请父母先静下心来,注视孩子的脸庞,想一想这本书能带给孩子多少快乐,然

后抑制住教育孩子的冲动,设法让孩子融入书中,获得真正的喜悦。

这说起来似乎有点儿复杂,但做起来并不困难,只要认真地反复念图画书给孩子听就

好了。同时,大人应该顺着孩子的思绪,不要企图左右他或对他说教,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

去发现乐趣。我认为这是幼儿体会图画书乐趣的最好方法。孩子如果打心里喜欢,必然会主

劫问问题或表达白己的想法,这时父母应该温暖地回应他,与他沟通。

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心灵间的沟通,使得图画书上的词汇和插画,伴随着喜悦,生

动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头。如此一来,图画书就成了孩子自己的东西,讲图画书给他听的人(父

亲或母亲)的身影,也会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心头。这就是图画书能充实孩子内心世界的原

因。

有涵养的人,是曾经聆听丰富语言而且永志不忘的人。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

涵养的人,就必须通过孩子的“耳朵”,向他们传输感情丰沛的丰富语言,从耳朵获得的丰

富体验,能成为未来学习的基础。单是教孩子认字,教他们看图画书,是无法培养孩子的学

习能力的。

因此,如果您希望孩子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好从孩子的婴儿时代开始,就用自己

的声音——不是录音带,不是收音机,也不是电视——唱歌、说话给他们听,等他们大一点

了,再用自己的声音念图画书给他们听,这样才能使孩子拥有丰富的语汇,成为内心充实的

人。

孩子学说话都是模仿大人,如果大人词汇贫乏,孩子当然吸收不到丰富的词汇。换句

话说,幼儿的语言是以父母的语言为标准而产生的。而从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听到的

语言,无法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因为这些都是机械的语言。

在心灵互通的情形下所交流的语言,才是真正的人类语言。而图画书就是在为孩子制

造机会,使他们在成长之路上常常体验这种语言。

传递亲情的桥梁

婴儿时代

不久以前,人们几乎没有想过要给一两岁的幼儿看图画书,孩子接触图画书,最早也

要到五六岁。大多数孩子都是进入小学以后,才开始走进书本的世界,而且也不会一口气囫

Page 8: the seed of happiness

囵吞下一大堆书,而是一本一本地慢慢读下去,碰到喜欢的书,甚至会百看不厌。

阅读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人的阅读速度快,有的人的阅读速度慢,我就是属于后者,

所以很羡慕会速读的人。不过,只要有耐性读下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也读了相当多的书籍,

龟兔赛跑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当然,我不是说速读不好,因为这也是一种才能。

如今出版物的品种不断增加,人们又提早教孩子认字,孩子开始看图画书的年龄已经

慢慢降低。在这种趋势下,从婴儿时代就开始接触图画书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久前,我在一

家书店听到业者表示:“最近有不少家长来为婴儿选购图画书,还常问我怎样的图画书适合

婴儿。”这让我感触颇多。

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退一步来想,又觉得有些不对劲。我担心大家如此争先

恐后,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物质主义的迷途,用物质去填塞孩子的生活空间。

在婴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给他“图画书”,而是让他听到丰富的语汇,让

他充分地活动身体。现代人有一种共通的心态,认为物质多少能发挥一点效用,所以常给孩

子买东西就觉得心安,否则就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太少而感到愧疚。的确,物质是富裕的象

征,但物质真能满足幼儿心灵成长的需要吗?

幼儿最大的财产是健康,亲情与语言。如果有人经常紧紧地拥抱他,用温柔的声音对

他说话,孩子就能通过肌肤的接触和语言的交流,感受到亲情。幼儿充分体验到这种感情,

心灵会一点儿一点儿地充实起来,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这其中又以语言的影响最为重要。

我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尽量在孩子的耳边诉说有感情的、

温暖的、人性化的话语,因为这是现代幼儿生活中最欠缺的体验。

充分利用图画书

为三岁以前的幼儿制作的图画书,词汇一定不会太多,有些甚至只有简单的单字。

这些图画书,以大人的眼光来看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实际上,图画书中隐藏着无数

的语言,只要念绐孩子听,孩子立刻就可以了解。即使大人只是照着书逐字逐句地念,孩子

们也会时而提出疑问,时而要求大人同意他们的意见,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故意改变说法,

有时更可能进入和书中完全相反的世界中。也就是说,语言能启发新的语言,印象能发展新

的印象,孩子的大脑反应能够像波涛般无休止地扩展,而且与最亲近的人一起阅读,这种反

应会比他自己一个人阅读更强烈。

图画书的内容可以不断激发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心灵沟通,正是让幼儿接触图画书的

最重要的目的。换句话说,以图画书为媒介,帮助大人与幼儿心灵相通,才是给幼儿看图画

书的意义所在,所以图画书可以说是大人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场所。

由这—点来看,把孩子抱在膝上,念图画书给他听,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这时,大人

与孩子有肌肤的接触,有语言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幼儿全身,甚至全心,都能感觉到牢

牢拥抱自己的“那个人”。

图画书能孕育出充实的内心世界,但是如果没有心灵的相通,图画书不过是普通的东

西。是父亲和母亲的声音让图画书发挥了作用,这些声音交织出的语言,将孩子引进了图画

书的世界。这时,幼儿一定能满心喜悦地步入到图画书神秘而多姿多彩的世界。这种感觉就

是“幸福”。根据我的观察,在幼儿时期反复体验过这种感觉的人,长大之后才能真正感受

幸福的滋味。

我希望图画书是以这种方式与幼儿的生活结合,我相信这也是图画书最能发挥作用的

方式。请大人们重视孩子的感觉与好奇心,不要让孩子去配合图画书,或是强迫孩子接受图

画书,而要自然地引导他们进入图画书的世界,让活力和好奇心旺盛的幼儿,用自己的眼睛、

自己的耳朵,从图画书中不断挖掘出新的事物。

幼儿期的图画书体验

Page 9: the seed of happiness

一位母亲的手记

我在前面反复提到,母亲所说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下面,我要介绍一位母

亲的手记,具体地让大家了解,母亲对幼儿所说的话有多少会永远留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

话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深刻的意义。这篇手记说明了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包含了感情与丰富思

想的语言。手记中有许多叙述与我前面所说的不谋而合,她的体验似乎可以证实我的想法。

这一篇手记原本刊登于福音馆书店(母之友)杂志第三百期的纪念特刊中(一九八七年五

月号)。

幸福的种子

斋藤洋子

现在,我很幸福。

因为,我有幽默的丈夫,有欢笑声不断的孩子,身边还有爱看的书。

大约十三年前,我偶然得到一本书:《儿童之友》第一百零九期——《亲切的朋友》。

我觉得这本书好像为我今天的幸福播下了一粒种子。

我不禁回想起当时的情形。

第一次生产的那一刻,那种充实、美好的感受是我从未体验过的。经过漫长的阵痛之

后听到婴儿的哭声,我要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我出生、长大,就是为了生育下一代。

随着体内自然涌起的喜悦,我真真实实地体认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

个没有价值的人,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生活在不安之中。如今,我居然从孩子

身上了解到自己生存的意义。

大女儿的出生,也是我成为母亲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我不断累积新的经验,与孩子

一同成长。

第一次喂母乳,女儿的眼睛还看不见,但是已经知道寻找轧头,熟练地吸吮。乳头那

种被撕裂般的疼痛,使我惊讶于并了解了婴儿旺盛的生命力。

虽然护士替宝宝洗澡时,会将她带到其他房间,但是当乳房发胀流出乳汁时,我就知

道喂奶的时间到了。不知道是母乳分泌足够后她才产生食欲,还是因为她想吃奶的哭声刺激

了母乳的分泌,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房间,但是在喂奶的时间上,我们始终配合默契。

每当看着女儿含着乳头,“怜爱”的感觉立刻油然而生。这种不知不觉产生的感情,连

我自己也觉得讶异。

这种“怜爱”的感觉,与母乳一起流入女儿体内,渗透到她身体的每个角落。不知为

什么,喂奶时我与女儿都有一种满足感。或许她的感情也经由舌头进入了我的体内吧。

出院时,我想起医生的话,不由得莞尔一笑。医生这样说:“每个产妇进来时,都是一

副一只脚已经踏入棺材般的悲伤表情(可能是因为阵痛以及对生产的不安),可是等到出院

时,却完全变了一张脸。大家都带着全世界没有人比我更幸福的表情,抱着婴儿回家去。因

此,我想我绝对不会放弃这份工作(接生)。”

一个月后,来家里帮忙的妹妹回去了。丈夫上班之后,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女儿。那时,

我每天都惊慌失措地打电话到医院,问一大堆问题,像粪便颜色不同、没有食欲、睡觉时眼

皮变成紫色、吐奶、长湿疹„„不论多么幼稚的问题,医生们都仔细为我解说,在百忙之中

碰到这种母亲,相信他们一定很固惫,但是,我完全没有考虑到对方,只担心女儿身体有什

么不对,才会出现这些状况,只管拼命打电话求救。因此,孩子可以说是由许多人一起抚养

大的。

生产两个月后,六月十六日。

我与平常一样,利用女儿睡觉的时间,到室外的洗衣场洗尿布。突然,地面剧烈摇动,

四周喧哗了起来,人们发出尖叫声,从楼梯飞奔出去。地震!天啊,女儿还在屋子里!我顿

时血脉贲张,朝着和其他人相反的方向,直舞上楼梯。这时,楼上已经没有人影,显得安静

Page 10: the seed of happiness

无比。我本来想从走廊跑回家中,但是地震摇得我左右碰壁,一路“之”字形地走回去。这

栋二层楼公寓,就像大浪中的小舟一般,摇晃不定。女儿被衣柜压住的情景浮上脑海,几乎

令我发狂。我想快跑,却只能踉琅跄跄地前进。好不容易走到家门,,我侧耳一听,发觉里

面静悄悄的,连哭泣声都没有。我担心不祥的预感成真,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打开房门。

女儿仍在酣睡,毫发无伤。

“啊,感谢上帝!”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将女儿抱起。我不记得自己是如何跑到室外的。等我回过神来,

发现自己在附近树下的草坪避难,手上还拿着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女儿的内衣和尿布。听

说在发生紧急状况时,人会本能地拿出重要物品,而我带出的布袋中,一毛钱也没有。或许

有价值的东西会因当时的情况而异。

这时,丈夫骑着摩托车,满身泥泞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原来,他担心我们,特地从公

司赶回来,在途中碰到道路崩裂、泥水喷出的惊险状况。我和丈夫为全家平安无事而深感庆

幸。

当天晚上,在烛光下,我深深体会到母乳的可贵。在没有水电、瓦斯的状况下,怎么

冲牛奶呢?需要给孩子喂牛奶的母亲一定非常焦急。我很惊讶,自己开始真心关心陌生人,

或许这就是创造生命(生产)后的改变。

梅雨季节结束后,我们母女过着宁静而平稳的日子:或是在日光浴后,看女儿津津有

味地喝着果汁;或是边喂奶,边唱摇篮曲蛤她听;或是推着婴儿车带她去散步,对她说话。

和女儿一起看着雨后从柿子树叶上滴下来的水滴,看风吹的样子,看云的颜色和形状,

一起听麻雀的叫声。我把我看到的、感觉到的,都一一告诉女儿。

我常目不转睛地盯着睡在怀里的女儿,有时觉得只看了两三分钟,抬起头来才发现,

已经超过三十分钟。常常等到丈夫下班回来时,我才发现时间已经晚了。充实的一天,过得

飞快。

后来翻阅当时所写的文章,发现它们几乎都是以对女儿说话的口吻写的。

婚后,我们夫妇才从筷子、饭碗开始,一样一样地添购生活用品。我们认为,家庭应

该由两个人共同创建,这个想法至今未变。我们原来希望两个人都外出工作,但是我怀孕后

有流产迹象,不得不在工作与孩子之间作一抉择。我选择了孩子。于是,全家靠丈夫一个人

的收入,过着拮据的日子。后来,母乳无法满足女儿的营养需求,必须补充奶粉,但是有时

我们没有足够的钱买整罐奶粉.只好用一小罐奶粉的二十分之一的价钱,买一瓶鲜奶来喂女

儿。

夏季某一天的黎明,女儿因为饥饿而哭泣。或许生活贫困使我营养不良,因而母乳分

泌不足,女儿因为吃不饱而哭个不停。这时,商店又尚未营业。我想:如果有一台冰箱就好

了,我可以先买一瓶鲜奶放着。当时左邻右舍几乎都已经拥有各种家电产品,但我从未想过。

即使产后我为了洗尿布,手指用力过度,导致拇指根部的软骨突出,必须经常打针、治疗,

我也没有想过要买洗衣机,但是在那一刻,我却渴望有一台冰箱。

艰苦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智慧。母乳不足,又买不到鲜奶,我决定自己做米汤。丈夫

努力工作,女儿却仍要挨饿,这到底是谁的错?我做看米汤,悲愤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

用汤匙喂女儿喝米汤,她满足地睡着了。看着她熟睡的脸庞,我终于放心了,同时也决定,

以后再也不让她挨饿了。

几天以后,我去向父亲借钱。开服装店的父亲认为,钱很快就会花完,因此给了我一

大堆领带,希望我用卖领带所赚的钱做资本,从事领带生意。我拿着领带回来,烦恼了好几

天。我对做生意一窍不道,而且女儿才六个月大,我希望和女儿在一起,因为她是我快乐的

泉源。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将孩子寄放在邻居家,打算利用一般公司午休的两个小时,

Page 11: the seed of happiness

去卖领带。但我走了没有多远就停了下来,觉得发尾被一只看不到的手拽得好痛,我真的舍

不得离开女儿。第二天,走到同样的地方,我不禁喃喃自语: “乖女儿,今天别再拽妈妈

的头发了!”

像我这样没人教,对做生意一无所知,打不起精神,又不爱讲话的人,当然卖不了几

条领带。我非常后悔。这段浪费掉的时间如果能和女儿一起度过该有多好!

不过,第二天我还是打消了陪伴女儿的念头,背着领带出门,然后每天过着对女儿心

怀愧疚的日子。我到处寻找可以为我解决困扰的书,后来我发现,许多母亲都和我有同样的

烦恼,大家都希望能够整天陪着孩于,但是因为经济等原因而无法如愿。

我从这些母亲身上获得一个启示:与其漠不关心地整天和子女共处,不如珍惜有限的

时间,让母子间能有充分的沟通。

就在这个时候,福音馆书店送来了一本书:《儿童之友》第一百零九期——《亲切的朋

友》。我到现在仍不知道福音馆书店为什么送给我这本书。我被故事的内容及柔和的插画所

吸引,反复看了几遍,然后开始念给女儿听。这是我们仅有的一本《儿童之友》,其余的都

是朋友送的故事书。后来,我们也开始自己买书,但是当时我们还没有多余的钱。母女在一

起时,我就为她读书或是唱摇篮曲。

女儿一岁半时,大儿子出生了。为了他的奶粉钱,我卖领带的时间被迫延长了。

冬天,我卖完领带去接孩子时,太阳都已经下山了。背上背着一个,手里牵着一个,

另一只乎拿着装领带的袋子,我们一家三口踏上归途。我们踏着路上的积雪,仰望群星闪烁

的星空,有时还碰到大雪纷飞的坏天气。回家的路上,我们总是一边唱,一边走。到家时,

经常加班的丈夫多半还没有回来。走进家里,身心都已疲惫不堪,本想稍微休息一下,但是

孩子们已经饿了,哭闹着要吃晚饭。当时,我不止一次地忍不住和孩子们一同痛哭。

夜里,钻进棉被时,脚底像被几百根针扎般地疼痛不堪。

大儿子出生后,为了家计,产后不到一个月,我又开始提着沉重的袋子,冒着大雪,

四处卖领带。勉强外出工作的后遗症,使我的脚经常疼痛。我没有时间上医院,只有默默忍

受痛苦。白天工作加上晚上带孩子,使我精疲力竭,只有夜里熟睡后,才能暂时遗忘脚的疼

痛。

等到女儿三岁、儿子一岁半时,我将他们送入托儿所。手脚笨拙的我,在育儿方面并

不得心应手,因此看到保姆细心地照顾孩于,就认为保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之后,老三出生。在那段无法外出工作的日子里,我一面照顾孩子,一面自修取得了

保姆资格。这可能是当时对保姆的第一印象所促成的。

有一次,负责照顾女儿的保姆告诉我,女儿每天都会讲故事给邻座的小朋友听。她很

好奇。女儿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可以讲呢?原来,女儿把我前一天晚上讲的故事,原原本本

地讲给别的孩子听。如果碰到像《白雪公主》之类比较长的故事,她也会模仿我的语气,对

小朋友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女儿五岁时,有一天在从托儿所回家的路上,她认弃地问我:“妈妈,美国有没有图书

馆?” “有啊!” “美国的图书馆里一定没有《非洲的大鼓》这本书。” “为什么呢?” “夹

国人如果看过这本书,越南战争一定会停止!”

她天真地以为,美国人不知道生命的美好,因此建议日本可以将《非洲的大鼓》这本

书送给他们。当时,家里还没有余钱买书,女儿常到图书馆看书,所以她认为只有在图书馆

里才有书。

关于越战,我曾和丈夫谈过,或许她无意中听到,所以有感而发。

不久以后,儿子在电视中看到成田机场的抗议骚动,要我告诉他,“为什么那些人不知

道,农夫最珍惜的就是土地”。我花了几个晚上为他读完《龙子太郎》,终于让他得到满意的

答案。

Page 12: the seed of happiness

从每天晚上快乐的亲子共读中,孩子们到底吸收到了什么呢?我很高兴地看到托儿所里

放着从市立图书馆借来的套书,我希望别人也能和我一样,分事到这些快乐的种子。

我今天的幸福,就是多年前播下的种子所结的果实。我的孩子说:“人没有权利轻视他

人,应该不卑不亢,带着尊严活下去。”这正是我的亲身经历。当时,我硬着头皮外出工作,

数年之后才了解到职业不分贵贱,开始自信地面对工作。父亲用领带代替金钱,让我以劳力

赚钱,正是当时播下的种子。

“你要哪一个?”看到孩子和朋友在分她的糖果,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哪有人这么笨我

心想,应该先拿自己想要的,再把其他的分给别人呀!可是又立刻想起,以前朋友和我分享

食物,如果有两个苹果,她们会分给我一个;如果只有一个,她们就会分给我一半。她们的

慷慨和体贴传染给我,又通过我传给了孩子,现在又传给孩子的朋友。这也是一粒幸福的种

子。

现在,小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晚上我还是把他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念给

他听。我保持着读书给孩子听的习惯,大约十三年了。此时此刻,我以为快十四岁的大女儿

正在专心地看小说,结果发现她仍然津津有味地在看《顽皮的妖怪》(《儿童之友》第二百

六十三期)。

童书让我邂逅了不少有趣的主角,通过童书认识的朋友,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那一天

偶然收到的一本《儿童之友》,正是一粒种子,后来孩子们使它开花结果,但是也多亏丈夫,

我才能拥有这群天真可爱的孩予。

今天的幸福,我应该感谢谁呢?

图画书的价值因人而异

由前面这篇手记,我深切地体会到图画书与孩子的人格成长,甚至一生的发展,有多

么密切的关系。为孩子念图画书,绝对不只是为了眼前的育儿生活,更不是为孩子将来的学

校教育做准备。

同时,父母为孩子念图画书也能充实自己。因为父母投入感情,专心地去念,不知不

觉就会清楚地感受到艺术家用言语及插画所创造的美好世界。

换句话说,一个会念图画书的人,不但是图画书艺术的最佳解读者,同时也是最好的

媒介。

父母如果在为孩子念图画书的过程中,自己也开始喜欢图画书的话,这将是儿女的福

气。有这样的父母为他们讲故事,孩子在幼儿期必定有非常快乐的读书经验,这就是一种人

生的体验。

讲图画书的人能决定图画书的最终价值。不论多好的图画书,如果讲的人态度敷衍,

就无法生动传达书中的意韵。当然,图画书本身也要具备一定的力量,尤其是好的作品,本

身就有足够的力量展现其特色,让孩子乐在其中,但是一个讲图画书的人如果能与好的图画

书产生共鸣,充分理解书的内容,并自得其乐,必定能将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给孩子。

而且把心放在孩子身上,诚心地念图画书给他们听,也可以了解孩子对图画书的感觉。

根据我本人的经验,念图画书给孩子听,可以察觉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是在日常生活中

比较难了解到的。这时双方的关系,将成为日后亲子沟通及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彼此交谈、

分享喜悦及心灵交流的真实感受,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一直留在他们心中。这绝不是父母

亲单方面的付出。

在念图画书给孩子听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一直感觉到父母的存在,知道父母是不可

取代的。亲子每天生活在—起,精神上是否也能彼此相通呢?当我们在假日牵着子女的手散

步,或一同到动物园参观时,亲子双方都觉得很充实、喜悦,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

流。这种体验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时间有限,也应该努力创造这

Page 13: the seed of happiness

种心灵交流的机会。

念图画书给孩子听,正是亲子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

训练孩子关电视

现在的孩子,在他们出生之前,家中就已经有了电视;在还不懂事以前,他便生活在

电视的声音之中;等到稍微懂事,他们就开始与电视的影像交往。但是,因为视听资讯量过

分庞大,电视的语言和影像很难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有多少电视的资讯,会以

何种形态留在脑海中,必须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确定。未来,当人类能够确定什么资讯会留

下、什么会消失的时候,电视将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不可否认,由电视画面送出的资讯,在幼儿的经验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在这种环境下,

最重要的就是从幼儿期开始教给孩子“使用工具的方法”。电视不过是一个工具,工具对人

虽然重要,但必须依实际的需要,妥善地使用,没有必要的时候,就应该收起来。这才是正

确的使用工具的方法。但是,一般家庭却很少这样训练孩子。

孩子喜欢看电视,大人也不例外。孩子看完想看的节目,还继续坐在电视前不肯离开,

当然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过,孩子看完电视节目以后,会不会主动关电视,也是父母应

该留意的。即使已经没有人看了,可能大多数的孩子跟让电视继续开着。

训练孩子关电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工作,这也有助于训练孩子管

理自己的生活。如果人类被机械操纵,那么机械将逐渐侵入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的精神出现

异常。

电视中的影像与声音不太可能只有开机者自己看到,听到。一旦打开电视,电视就给

我们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带来了“暴力性”(容我如此大胆地用词)的影响,所以如果电视会对

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那就是因为大人没有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教给他们看电视的方法,

从而使电视语言恣意横流,逐渐侵蚀人类的精神。

我无意夸大图画书与电视的差异,但事实上,仅就亲子直接沟通这一点而言,图画书

就远比电视更能促进孩子的内在成长,否则图画书也只是单纯的工具而已。

第二章 插画和想象力

图画书的插画与艺术

错乱的色彩感

有一家人因为使用多年的彩色电视的影像已经模糊,所以买了一台新的电视。新电视

画面清晰,色彩美丽。与旧电视的影像相比,新电视的影像的确赏心悦目多了。

可是,这一家人面对如此鲜明美丽的画面,却觉得有些不对劲,而且怀念起看惯了的

旧电视的色调,于是又把旧电视搬上桌看。旧电视的画面虽然不如新电视清晰,但是由于看

惯了,反而觉得安心。最后,他们刻意把新电视的色调调得与旧电视相近,不对劲的感觉才

逐渐消失。

习惯是很可怕的。我们看惯了不正常的色调之后,反而会无法接受真正完美的色彩,

如果不把它调成原来的色彩,就会觉得浑身不对劲。

您家中的电视,色彩是否正常呢?

我发现很多公共场所都放置着电视。 (世界上大概只有日本如此,其实这是一种异常现

象,我认为公共场所的电视应该全部被撤除。)同时,这些电视的色调十之八九都有问题。

每天看这样的画面,眼睛会正常吗,孩子被迫接受这种有偏差的色调,对颜色的感觉会不错

乱吗;我很担心孩子以后见到自然而美丽的色彩会无法适应,甚至陷于色弱或色盲的状态。

近年来,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泛滥,彩色电视、月历、海报、多色印刷的杂志、彩色传

Page 14: the seed of happiness

单、壁纸、塑胶桌布、衣料、图画书„„人工色彩像洪水般淹没我们,超乎我们的想象。然

而,真正美丽、清新的色彩却已经难得一见。

我一直认为,能同时鉴赏传统与现代的色彩之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愈来愈多的人

连其中的一种也不懂得欣赏。

图画书的色彩

话题再回到图画书上,在这种人工色彩泛滥的情况下,图画书的色彩对幼儿会有什么

影响呢?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图画书的插画通常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画。以前的家庭并不像现在

这样,充斥着艳丽的色彩。只有在重要的日子,才用色彩来装饰,生活的节奏与色彩保持着

微妙的调和。在日常生活朴素的色彩中,图画书给人美丽、鲜艳的印象,是非常愉快的视觉

体验。

我小时候看的图画书杂志《孩子国》,色彩并不华丽,图画也都美丽而素雅,这样反而

能显出色彩之美。例如清水良雄端正的黑色、初山滋活泼的中间色、武井武雄新潮的配色等,

都令人印象深刻,舍不得转移视线。这本图画书杂志的插画,是我最早意识到的“图画”。

它使我开始关心艺术。也就是说,图画书让我关心绘画,并引导我发现有关画的美与乐趣。

我想,我的父母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层面,但是我的确通过图画书,发现并进入了一个

全新的美丽世界。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重视图画书的插画,因为这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绘画

和艺术作品。如果大人做了正确的选择,孩子可以接触到最美好的事物,相反,孩子将失去

这个重要的机会。

插画与艺术

小时候,书店会定期将父母为我订的图画书杂志《孩子国》送来。当我阅读时,母亲

和姐姐也在一旁观看,兴高采烈地谈论这一期杂志中哪一幅插画好看,或者谁画得好、谁画

得不好。当时,幼小的我还不知道如何判断好坏,但是已经意识到“欣赏图画”这件事,也

知道有所谓的“画家”存在,而且每个画家的作品各有特色。

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虽然我还不识字,但是已经能够一眼看出哪幅画是谁的作

品。我还记得我们常常遮住画家的签名,玩“猜画家”的游戏。直到现在,那些画家的签名

仍然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并不是建议大家也要这么做,只是希望大家意识到:大人关心的事,孩子们也会跟

着关心。我上幼儿园和小学时,父亲经常带我去参观画展。现在,我已不记得父亲是否带我

去过动物园,但是却记得我们去过好多次京都的冈崎美术馆。当时,我觉得索然无味,对油

画更是了无兴趣,我只觉得大人们在欣赏画时的表情很有趣。在那些画中,只有日本画我比

较能接受,有不少作品我认为很美丽,当时,横山大观的作品前总有很多人伫立围观;上村

松园的美入画美丽而脱俗,也让年幼的我记忆深刻。另外,我听说竹内栖凤是一位相当伟大

的画家。现在,每次翻阅他们的画册时,我都会非常怀念年幼时去参观画展的日子。

这些经验培养了我的艺术眼光。这些日本画家和儿童插画家的作品,对年幼的我而言,

都是一种“图画”。如今我才了解,他们都是各个绘画领域中的佼佼者。

图画书的画,具备超乎一般人想象的重大意义。

后来,我对油画产生了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我的叔父(西洋画家须田国太郎)的影

响。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祖父家玩,祖父家的客厅里就挂着他的作品,家里总是充满着强

烈的油彩味。叔父的画让我体会到与我的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类型的文化,就好像让

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至于我真正开始欣赏油画,则是从叔父在美术馆举办个展开始。

什么是好的图画书

辨别好的事物

Page 15: the seed of happiness

用放大镜观看花草和昆虫时的那种新鲜和惊讶,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体会过。一旦有

过这种惊奇的感觉,不论手边有什么东西,都忍不住想用放大镜去看一看。显微镜的趣味与

放大镜相同,但是放大的倍数太大,对孩子来说,还是放大镜比较顺手好用,价格也比较合

理。

对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看图画书的感觉就像用放大镜—样。

带着好奇的幼儿到动物园或游乐场,他们到了那里就会东张西望,不知道该从哪里看

起,从哪里玩起。就参观动物园而言,他们什么动物都想看,结果只是跟着大家一步步往前

走。俗语说:“走马观花。”孩子上动物园的感觉,可能就是这样。

我每次到欧洲的大型美术馆参观时,也会想起这句话,然后一面苦笑,一面思考自己

这次到底想要看什么东西,预先定好目标。不过,有时漫无目的地走走,也会意外地发现一

些好作品,或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优秀画家。

从另一方面来说,好作品看得愈多,眼光就会愈敏锐。我自己的体验就可以证明这一

点。不论美术、音乐或文学,多接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每当接触到新的作品时, “第六

感”就会发挥作用,将它与过去接触的作品做比较,然后给予评价。不知不觉间,这种能力

就会成为感觉的一部分,如同反射作用一样,自然地分辨出作品的好坏。

“好”东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真实的东西、值得信赖的东西、让人立刻产生反

应的东西、让人感动的东西、愈看愈能产生共鸣的东西、百看不厌的东西、有品位的东西、

能开阔视野的东西等等。追根究底,这些东西都能触动“第六感”。这是人类除了五感之外,

能够敏锐掌握事物本质的直觉反应。

我在十六七岁时,因为偶然的机会开始对石造艺术产生了兴趣。某个春假,我突然注

意到父亲的书架上有十几册关于石造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于是一口气把它们全部看

完。我本来就喜欢历史和古代艺术,这些书更进一步地引导我将目光锁定在石造艺术这个特

殊领域上。之后,我也自己掏腰包购买专门的书籍,并尽可能到实地观赏。京都是个研究石

造艺术的好地方,或许是地利之便,使我走入了这个领域。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现在我

看到石造艺术品,立刻就能判别它的好坏,或是大略推知它的出品年代。

现在我对石造艺术的狂热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开车走访各地时,目光仍会敏感地

停留在路旁的石佛、石塔、石碑、石灯笼上,有时在刹那间就可以感觉某一件作品很好,从

而下车仔细观赏。这时,我觉得是那些作品在呼唤我,主动投入我的眼帘。

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在《名画鉴赏)一书的自序中,

说了下面这段话:

“我会先将画当做一个整体来欣赏,在确认主题之前,先去感受它的整体冲击力。这

种冲击力是由画的基调和扩充性、形状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来的。这种第一印象的冲击

力是瞬间的,如果商店的橱窗里陈列着伟大的作品,即使坐在时速三十英里的巴士中,惊鸿

一瞥,我也依然能够立即感受到它带给人的震撼力。”

接着,他继续针对第一印象,以及如何评估艺术作品,展开颇富趣味性与启示性的评

论。看完之后,我深有同感。时速三十英里大约相当于五十公里,一件好作品即使在这种时

速下也能被发现,这是作品本身综合力量的引爆,也是一种美。

视而不见

图画书也是一样。孩子不断接触好的作品,自然能培养出鉴赏图画书的眼光,如果再

加上对艺术与文学的敏锐感受,那就更理想了。不过,只会鉴赏艺术与文学,还是没有办法

评估图画书。因为图画书是经过图文整合的作品,必须将它视为一个整体来评估,对图文的

“质”能否互相配合,必须有足够的判断力。另外,全书是根据什么想法来做整合的,也是

个重要的问题,这牵涉到创作者有没有卓越的构思和艺术感觉。

我们的眼睛整天都在看东西,但大部分所见之物都只是过眼云烟。近年来,人们从幼

Page 16: the seed of happiness

儿期就开始接受大量的人工视觉刺激,到成年时,眼睛大概早就疲倦,不想再看东西了。

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看图画书就像用放大镜来看日常的东西一般,能带给幼

儿新鲜而惊奇的感受。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它们或真实或抽象,或知性或感性,例如动物、植物、交

通工具、玩具熊,又如友情、有趣的言语、美丽的色彩、多变的形状,还有带领人们进入幻

想世界的故事。而图画书替我们缩小视野,定出视觉的焦点,创造出具体的图像世界,将不

同的事物清楚而深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换句话说,图画书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更深刻地

感受到许多事物。这些事物我们常常不经意地看到、感受到、注意到,而且感兴趣,但是却

没有真正用心去体会。

由此看来,好的图画书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现孩子喜欢的事物,让孩子可以清楚地

看见,并且深深地被感动。如果孩子看到一本内容精彩,而且描绘了他们想看、想听、想体

验的事物的图画书,一定会感受到极大的喜悦。制作图画书的人、买图画书的人和念图画书

给孩子听的人,如果确实体认到这一点,就能与孩子心灵相通,获得孩子的信赖并拥有与孩

子在情感上的共鸣。

表现真实事物的图画书

表现事物的真实面貌

从前,父母最早给孩子买的图画书,大多是一排排地陈列在书店的书架上的那些色彩

艳丽的交通工具图画书、动物图画书等。大家都知道这类图画书价格低廉,最多一两百日圆。

父母也认为,一开始买这类图画书给孩子看,是很正常的。

拿交通工具图画书或动物图画书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对幼儿的成长有一定的意义。

可是,问题出在书的品质上,那些可怕的图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不自然的鲜艳色

彩,使整本书成为俗气的人工着色画册,动物被刻意画得像玩具一样可爱,完全感觉不到动

物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及美丽的外形。

在交通工具图画书里,高速火车、跑车、喷气式飞机、救火车等一一登场,宛如一场

引入注目的交通工具秀;而且,这些交通工具与动物图画书中的动物一样,色彩过分夸张,

外形欠缺棱角,表现得太过甜腻柔和。

其实,要表现交通工具的美,画家要以不同交通工具的与其用途相适应的不同外形为

基础,再设法将美感融入其中。换言之,交通工具的美在于机械所独具的美,与它的动态行

进是无法分割的。这类图画如果不能表现出交通工具的本质和特性,那么就只是在画玩具,

称不上是交通工具图画书。

认知类图画书

一开始给幼儿看的图画书,主要是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

质。通过图画书上的画,孩子可以清楚地认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是用真实的事

物,来确认在图画书中所看到的。

例如,孩子在图画书上看到大象,再到动物园里参观真正的大象,印象就会分外深刻;

或是见过大象的孩子,当他看见图画书上画的大象时,可以回想并确认自己已有的经验。

这一类图画书的功能,主要是要让实物与图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并且

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这些“事物”。第一本给孩子看的动物图画书或交通工具图画书,必须

具备这种功能,这样的图画书才够资格被称为“命名类图画书”、 “第一本认知类的图画

书”或“认知类图画书”。

图画书不是“骗孩子”的东西,但是大人对于图画书的要求还不够严格。这意味着大

人常用姑息、马虎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即使是幼儿,也希望看到真实的

东西。

Page 17: the seed of happiness

动物图画书

近年来,在都市中看见动物的机会已经显著减少。愈是这样,动物图画书就愈重要,

因为它能让孩子树立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观念。动物和交通工具本质上是不同的:交通工

具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动物却是活生生的有机体。值得庆幸的是,今

天的幼儿仍然对动物抱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不过也有些孩子对动物漠不关心,我想他们的人

格可能有某种缺陷,而且是由非常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博士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七个月之内,必须得到下面三项教育,

而且这对孩子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在婴儿七个月大以前,必须让他了解有人在爱他;

第二,学会看、听、将附近的物品移到自己的身边,以及翻身等简单的动作;

第三,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发挥。

这三点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小林登所著的《儿童即未来》一书,也讨论了类似的主题。书中收录了他和多摩动物

园附设动物医院院长增井光子之间有关动物养育子女的对话整理,颇具启发作用。

我认为动物图画书比交通工具图画书更有意义,两者都是会动的物体,交通工具发动

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能与幼儿实际搭乘的经验相结合。动物也会动,而且不同种类

的动物有不同的外观与体形,引入注目。不但如此,它们还有生动活泼的表情和动作,是生

命力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移动”。因此,动物画如果不能令人感受到生命力,就只是死

的图像,这一点是动物画的精髓所在。另外,在整体结构上,动物图画书也应该设计得让人

想去亲近动物。

小森厚撰文,薮内正幸绘图的《动物的妈妈》,可以说是一本最理想的动物图画书,也

是一本具有代表性的认知类图画书。他们两个人分别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动物学家和动物画

家。

《动物的妈妈)内页

动物妈妈是如何背小宝

宝的呢?

衔、抱、跟等和身体 接

触有关的单字,搭配上正确、

生动的插图,孩子看了,能

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留下

深刻的印象。

Page 18: the seed of happiness

薮内正幸之前已经创作了图画书《动物的亲子》,这本《动物的妈妈》扩充了内容,加

入了动物妈妈如何“背”小宝宝,以及动物间的互动关系等内容,非常吸引幼儿。书中画出

各种动物的动作,比《动物的亲子》的诉求更积极。

至于文字部分,只用最简单的文辞,做最低限度的描述,但是文章的基本结构非常严

谨,将必要的资讯简洁、正确而直接地传达给读者,表现方式相当完美。在重复相同形式的

词句时,相继加入衔、抱、搂、背、骑、跟等和身体接触有关的单字,这些字对婴幼儿非常

重要。而且,图画正确地将动物妈妈的这些动作描绘出来,整本书非常适合年幼的孩子。如

果大人能在陪伴孩子看这本书时,辅之以游戏,对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孩子就一定能获得

更美好的体验。

如此一来,幼儿会拿图画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相比较,逐渐对各种动物不同的生

态产生兴趣,并通过精致、科学性十足且生动的图画,进入动物的世界。孩子与图画书之间

酝酿出的这种亲密感,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爱护动物的种子。另外,对动物奇妙而有趣的生态

满怀好奇与惊叹,也能引导孩子进入科学的世界。

阅读图画书的插画

孩子和大人不同的阅读方式大人看书时,目光习惯随着文字走,通过文字来了解其中

的意义,然后在心中描绘书中的世界。即使看图画书,人人也是从文字去了解故事的内容,

根本没有注意图画里画了什么、图画的细部与整体有何关联、前一幅图画与下一幅之间如何

串联、画与画之间的串联如何铺陈出故事的情节。总之,大人看图画书时很少仔细看图画。

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几乎只看图画。这可以说是大人与孩子看图画书时最根本的差异。

我是在意外的情况下发现了这种差异的。那时,我的孩子都在读小学低年级,他们常

拿我书架上的外国图画书去看。他们只懂日文,对外文一窍不通,但是他们仍然能专心地“阅

读”插画,根本不在乎这些书是用哪种文字写的,而且他们反复地翻阅他们所喜爱的书,和

看日文图画书没有两样。反而是我们这些大人比较排斥有陌生语种的图画书,只有英语图画

书,因为多少看得懂,才会专心地阅读。

孩子并不在意文字,看完以后,他们还会自动地把喜欢的和没意思的书分开。有时,

我半开玩笑地问他们看懂了没有,他们说从图画可以知道大概的内容,有时甚至热心地讲给

我听。后来,我请看得懂的人解说给我听,发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虽不中亦不远矣,即使

有部分细节错误,但大意总是八九不离十。

有时候,孩子由图画了解的故事内容,与文字描述有出入,结果证明是图画和文字没

有配合好。这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图画表现的重要性和难度。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具有优

异的图画理解力,也了解到好的图画是多么强而有力。从此,我也养成看图画书只看图画的

习惯。

就连无字书,我也看得津律有味,不会因为没有文字而不知所措,或不知道如何讲给

孩子听。因为有无字的图画书,却不可能有无画的图画书。至于安徒生的作品《没有画的图

画书》,只是一个故事,可不是一本真正的图画书哟!

Page 19: the seed of happiness

画中有话

图画书一定有图画,只要有图画,就不怕看不懂。平常看书,我们是一字一字地阅读,

将文字组成词汇或句子,然后了解其中的含义或意象。同样,仔细阅读图画的细节,将每个

细节组合,了解整幅画的意义,也并不是件难事,幼儿就是这样阅读图画书的。但是大人常

拘泥于文字,不愿去阅读图画,只要少了文字,大人就会觉得整本图画书不知所云。

其实,无字书中也隐藏着语词。例如一幅象的图画,里面就隐藏着“象”、“大象”、“长

鼻子”等词汇,就像隐藏着各种东西或形状的“寻宝画”一般,可供读者自由去探索。

大人用大人的感觉,孩子用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地找出隐藏在画中的词汇来相互交

谈,一定会很愉快,并且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画中有话,即使是有文字的图画书也

不例外。因为图画书的杰作几乎都是用图画来弥补文字的不足,以图文的巧妙配合,使整本

书更丰富可读。

无字书就是希望借图画的力量,让孩子自由发挥,挖掘出脑海中储存的丰富词汇,所

以如果无字书的图画内容不够丰富,孩子就很难乐在其中并发挥想象力,当然也无法培养从

图画中找出丰富词汇的能力。例如五十岚壁子画的《庙会》、西村繁男作的《澡堂》和《夜

车》、太田大八的《雨伞》,松冈享子著、加古里子绘的《小苗儿在哪里?》等图画书,即使

是大人,也能在这些图画中找到乐趣。

喜欢推理或做研究的人,可以阅读加古里子的《海洋》、 《地球》、《宇宙》等图画书。

这些书一定要配合图画来看,而且通过图画才能了解这些书的好处,看它们如何满足人类的

好奇心。另外,巴顿(Virginia Lee Burton)的《小房子》、《凯蒂和大雪》、 《生命的故事》

等,也有许多有趣的图画。最后,我希望喜爱艺术的人不要错过安野光雅的《旅之绘本》和

《旅之绘本Ⅱ》。

Page 20: the seed of happiness

图画书的乐趣

为自己看图画书

前面我从各种角度说明图画书对幼儿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希望母亲们在思考这个问

题时,先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看图画书时的心情,以及从书中获得的乐趣。

如果小时候没有看过图画书,那么想想小学时的读书经验也可以。如果连这种印象也

没有,那就回想一下所读过的最有趣的书,想想您在这本书中获得了多大的乐趣、有什么发

现、为什么当时的喜悦到现在还忘不了。因为在思考图画书和孩子的关系,或如何教孩子看

书等问题上,母亲的亲身体验能提供最重要的线索。

图画书对孩子而言,不只是“有用”或“有益”的东西。就像大人享受读书的乐趣一

般,孩子读书也应该是一种享受。因此,在想通过图画书教育孩子之前,让他们获得乐趣是

非常重要的。而且,大人先亲身体验图画书的乐趣,会更清楚地知道它能带给孩子多大的快

乐,这是了解幼儿与图画书的关系的最好方法。

在这里特别要建议的是,母亲最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孩子去看图画书。例如,前面

提过的美国图画书作家巴顿的《小房子》,如果配合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去看这本书,您会

惊讶地发现书中的内容有多丰富,也会了解图画书多样而优异的表现能力。

Page 21: the seed of happiness

另外,看过法国画家路德威·白蒙(Ludwig Bemelmans)所画的《玛德琳》,一定有人会

喜欢书中法国式的时髦风情和高尚品味。如果将我们的人生与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的

《田鼠阿佛》中的老鼠诗人相对照,或许有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艾斯(Marie Hall

Ets)的《陪我玩儿,好吗?》、八岛太郎的《乌鸦太郎》也能使人产生同样的感觉。

实际上,能让大人产生共鸣的图画书并不少,而且几乎所有好的图画书,大人读起来

也觉得趣味盎然。有人说大人觉得有趣的书,孩子也会喜欢,但我认为应该反过来说,真正

能够让孩子喜爱的书,大人也会乐在其中。如果不了解孩子们喜爱的图画书中究竟哪里有趣,

就当然无法进入孩子的世界。

喜爱图画书的大人

有一些担任幼儿保育工作的人体会不到图画书的趣味,这表示他们并不了解孩子内心

的想法,我很怀疑这些人能否很好地与孩子相处。同样,母亲也可以通过图画书,深入孩子

的内心世界。

Page 22: the seed of happiness

当大人从图画书中获得喜悦和共鸣时,一定会将这种心情与孩子分享。大人以喜悦的

心情念图画书给孩子听,自然能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使孩子也陶醉在图画书的世界里。

读的人最喜欢的那一本图画书,通常也是孩子最喜欢听的那一本,这可能就是感情传递的力

量所造成的。

因此,让孩子喜欢图画书的捷径,就是母亲自己先去喜欢。不过,如果母亲热心过度

而采取强迫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同样,读的人过分沉迷,听的人就会觉得被排

斥在外,感到无聊。这和过度的赞美让入觉得恶心,是同样的道理。唯有适当而由衷的感动,

才能打动听者的心。

母亲喜欢看图画书,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对图画书产生兴趣。因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他们一定想知道书里到底写了什么,让母亲这么爱不释手,所以会反复询问书里的内容,要

求大人讲给他们听。这可以说是引导孩子读书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不要武断地认为,图画书只是孩子的读物,我希望母亲们也能从图画书中获得乐

趣。图画书有其他书籍无法表现的趣味和美感。最近,发现这种乐趣的成年人和年轻人逐渐

增加,我认为他们比其他人多拥有一个快乐的世界。

不过,也有一些喜爱图画书的成年人,对别的书籍没什么兴趣,让我觉得有些可惜。

适合成年人的读物非常多,而且成年人也必须不断成长。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更大量地阅读

古典书籍,并且把图画书视为众多读物中的一种,这才是最理想的。看到有的年轻人喜爱图

画书,却不重视其他重要读物,我的心情真是颇为复杂。

爸爸的图画书

初为人父时,您的感受如何,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喜悦,还是情绪复杂,一时无法表达?

一般说来,应该是喜不自胜才是!但是,因为有人比父亲的感受更强烈,所以父亲常被遗忘

在一旁,暗自玩味那种五味杂陈的喜悦。首先,妻子从婴儿诞生的那一刻起荣升为母亲,她

心中的喜悦就远非父亲所能想象。而夫妻双方的母亲分别当上祖母、外婆,又回想起当年生

产时的情景,也会感到无比满足、喜悦与骄傲。

在生产过程中,女性似乎是唯一的主角,做丈夫的根本插不上手。时候到了,自然有

人来告诉你结果,把孩子抱到你面前,说:“恭喜你!这是你的宝宝。”一直等到为孩子命名

时,父亲才从配角转成主角,通过为孩子命名,挣得一点父亲的权威。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名

字,才开始拥有独立的人格,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的名字应该由父亲来决定,使父亲体认

自己接下来要扮演的角色及责任。当然,命名时应该尊重妻子及亲友的意见,但父亲要拥有

最后的决定权。这时母亲应该稍做退让,让丈夫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自己和孩子无法割舍的联

系。

生产后,几乎所有的育儿工作都由母亲负责。可以说,父亲在这时毫无用武之地,而

且父亲最爱的女性被宝宝抢走了,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不过,当孩子八到十个月大时,父

亲表现的机会就来了。八个月大的孩子已经会玩玩具,也开始牙牙学语了,所以父亲可以陪

孩子玩游戏,教他说话,和他做简单的沟通。有些性急的父亲便想到,应该让孩子看看图画

书了,于是兴冲冲地跑到书店,买了一堆书回家。

一个没有经验的父亲,很难判断怎样的书适合十个月大的孩子。格林童话或安徒生童

话的内容太艰深了,不行;民间故事对未满周岁的孩子来说,也不是很好懂。难道没有更简

单明了的图画书吗!或许,以交通工具或动物为主题的图画书,会是很好的选择吧。无论如

何,第一次为孩子买图画书,对父亲来说,意义非凡,母亲们不妨将这个机会留给父亲。

现在的宝宝,大概十个月左右就喜欢看图画书了。许多父母是在发现孩子指着图画书

中的汽车嘟嘟地大叫之后,才开始对图画书另眼相看的,父亲一时兴起买回来的交通工具图

画书,霎时变得风光极了。不过,父母对这些交通工具图画书也有些不满。他们认为这些图

画书的色彩太鲜艳,刻意迎合孩子的口味,画得像玩具一样,一点儿也不真实,而且内容一

Page 23: the seed of happiness

成不变。

我认识一位父亲,有一次他看到孩子指着旧报纸,兴奋地大叫。仔细一看,原来孩子

正指着报上一则小小的汽车广告。这么小的汽车照片,宝宝都认得出来,真是太厉害了。惊

喜之余,爱车的父亲灵机一动,把过期的汽车杂志上的彩色汽车广告统统剪下来,然后将这

些精彩、充满速度感的照片贴在纸质坚硬的剪贴簿里。当孩子看到这本父亲自制的图画书时,

兴奋得一边流口水,一边咿呀咿呀地大叫。

父亲受到鼓舞,于是再接再厉,收集各家汽车公司的新车广告,编辑出比第一本更杰

山的交通工具图画书。想想看,每一份汽车广告都是厂商费尽心力,投注大量制作费做成的,

其中不乏世界一流汽车专业画家的杰作,有些插画甚至比实物更精彩生动,而且印刷用色之

多,也不是一般四色印刷的图画书比得上的。

这两本成本低廉、独一无二的图画书,成为那个孩子三岁前的最爱,这位父亲也因此

充分感受到为人父的喜悦及满足。

想象力的幼苗

常听到年轻的母亲们抱怨: “我们小时候没有看过图画书,也没有像现在这鹏美的童

话故事集,根本没有体会过看图画书的乐趣,所以现在也不知道该怎样为孩子选书,或怎样

教孩子看书。每次想到我们童年的那种日子,常忍不住感叹,现在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

这些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要理解未曾经历过的事有多么不容易。即使战争已经结

束五十年了,它的影响仍然如此鲜明。战争结束后那几年,粮食匮乏,三餐温饱都成问题,

哪还有闲工夫去制作图画书?当时的父母认为最重要的事,莫过千竭尽所能地培育下一代(也

就是现在的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当时我正是青年,可以说亲眼目睹了上一代父母的辛劳。

这些父母,现在都当爷爷、奶奶。

那个时代虽然没有图画书可看,但是亲子关系却远比现在亲密,更能互相安慰扶持,

胼手胝足地过日子。然而,最近我坐在成堆的优良的图画书前,却不时涌上一种空虚感。在

此,先不谈这个问题。

童年时看过图画书的人,一定知道图画书可以带给孩子多大的乐趣。有过相同体验的

人,只要听到熟悉的书名,似乎就能心意相通。而缺乏这种体验的母亲们,就很难想象图画

书对孩子的意义。她们怀疑孩子能从书中得到多大的乐趣,或是图画书是否真蕴藏了神秘的

力量,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可是,为了不让孩子榆在起跑线上,她们只好随意塞一堆图

画书给孩子。

我一直忘不了多年前在石井桃子家中,第一次拜读川上由里(音译)女士的图画书时的感

动。川上女士只是一位住在东京庶民区的平凡的老太太,所以我对于她从哪儿学到如此天真

烂漫的表现手法,而且为何乐此不疲地悠游在童话世界很好奇。小时候,是不是有人用了什

么独特的方法,在她心中播下了快乐的种子?这粒种子又是怎样开花结果的?我始终没有获得

答案。一直到最近才听说,川上女士五六岁时,她的奶奶常讲故事给她听。我想,也许这就

是答案吧。

从前的人认为,故事是用来哄孩子的,因为拗不过孩子的央求,只好反复地讲.但是

对孩子来说,故事是一个充满惊奇、趣味,可以激发想象力的世界。这些故事在川上女士的

心中撒下了弥足珍贵的想象力的种子。这粒种子因为无法在成人的世界中成长,沉睡了好长

一段时间,直到川上女士再次与孩子们接触时,沉睡的种子才苏醒过来,发芽、开花、结果。

川上女士亲手制作的图画书,又结出更多神奇的种子,悄悄地撒入孩子的心中。民间传说、

童话故事及图画书中,也蕴藏着许多类似的神奇的种子。大人在讲故事或念图画书给孩子听

的同时,也在默默地进行播种的工作。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如果您仍然无法了解图画书的好处及乐趣,那么我建议您看看艾斯女士创作的(在森林

里》、《森林大会》和《陪我玩儿,好吗?》。如果这三本图画书能让您会心地微笑,产生共

Page 24: the seed of happiness

鸣,开想象出孩子看书时的开心表情,那么您已经抓到孩子的心和图画书的精髓了。这不是

大人捏造来哄骗孩子的无稽故事,它描绘的是孩子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这样的世界

是人类想象力的根源,不论人类登上月球或征服火星,也不论人类在科学上有多长足的进步,

它都仍会永存在孩子的心中。

想象力与图画书

近年来,父母愈夹愈早地训练孩子认字。有的孩子四岁左右就识字了,等到五岁,母

亲们更会热心地教孩子认字,至于他们是不是了解字的含义,那又是另一回事。

父母似乎忘了图画书原本是让孩子享受的书。看着孩子们结结巴巴、专心一意地把图

画书上的文字一个一个大声地念出来,我常忍不住摇头叹息。

这样的方式真的能让孩子体会读书的乐趣吗?真的能带领他们进入书的世界吗?我很怀

疑。

读书不等于识字。如果识字就能读书,那么只要是中文,再艰涩、再专业的书,我们

应该都能从头读到尾。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表示看懂了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内

容才算是读书。

识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认为只要识字就能读书的话,那么面对那些升上小学四五年级,却无法吸收知识

的小朋友,又该如何解释呢?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识字能力大同小异.但是会不会读书,却

很容易看出来。大人的情况也是一样。

也有人说,只要识字,日后不断努力,自然就会读书。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有些

偏颇,只是大人们一厢’隋愿的想法。

刚刚提过,读书是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俗语说:“读《论语》而不知《论语》。”这句话

就是在讽刺那些认识字,但却不子解《论语》真意的人。反过来说,我认为即使不识字,还

是可以读书。

比方说,把三四年级小学生在看的《小飞龙》等长篇童话:念给还不识字的五岁的孩

子听,他也会很高兴、很专注地从头听到尾,因为五岁的孩子听得懂这个故事。我认为,这

也是读书。自己看得懂和用耳朵听得懂,只是运用的方法不同,只要能够了解故事的内容,

都可以算是读书。

一个辛辛苦苦地读完《小飞龙》的二年级小学生,和一个快快乐乐地听爸妈讲《小飞

龙》的五岁的孩子,我相信后者对故事理解得更快、更轻松。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

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更要多花心思,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书。

图画书助孩子一臂之力

如果光会识字,不能算会读书,那么读书究竟需要哪些能力呢?

当幼儿园老师讲《一寸法师》的故事给孩子们听时,会发现有的孩子很专心地听故事;

有的孩子却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和邻座的小朋友打闹,根本没在听;也有的孩子一开始

很专心,但听到一半就不知不觉被其他东西吸引了。同样的故事内容,为什么孩子会产生不

同的反应,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得入神,有的孩子却心不在焉呢?是因为个人的特质不同吗?

难道会不会读书是先天注定的吗?

其实,那是因为用心听故事的孩子,脑海中会清楚地浮现一寸法师的模样,整个故事

变成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上演:

一寸法师用小碗当船,用筷子当桨,顺着河流来到京城,当上公主的侍卫。有一天,

他陪公主到庙里拜佛,在路上打败了妖魔,取得小金锤。小金锤实现了一寸法师的愿望,使

他长大,并且娶了美丽的公主„„

这些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脸或嘴巴,表情专注地在听故事。但事实上,他们看

的不是老师,而是自己脑海中的一寸法师。

Page 25: the seed of happiness

那么,那些无心听讲的孩子们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将一寸法师

的故事想象成画面,所以故事讲得再精彩,也无法帮助他们了解故事的内容,进入故事中的

世界。他们瞪大双眼,内心却看不到任何影像,自然会被眼前其他的事物吸引,或将目光移

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看看窗外来往的人群,或和邻座的小朋友说话、打闹。因为人不可

能睁着眼睛,却不去看任何东西。

而那些中途分心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很专心地听故事,脑海中也浮现出了一寸法师的模

样,甚至还描绘了其他细节,但是可能当老师讲到一寸法师到达“京城”时,孩子在理解上

产生了障碍。因为孩子不了解什么是“京城”,没有办法想象京城的样子,于是一寸法师失

去了表演的舞台,故事无法进行下去,就好像电影演到一半,胶卷突然出问题了,影像断断

续续,无法连接,一点儿也不精彩,所以孩子自然把注意力转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了。

由此判断,要想专心地听故事,就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将看不到的故事在脑海中想

象成画面,这就是一般所称的想象力(imagination)。

只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都可以用“心”看到。

而图画书与孩子的想象力,有极密切的互动关系。

丰富的想象力并非天赋,而是经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得来,体验愈多,想象力愈丰富。

图画书正好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去体验。

譬如上述的《一寸法师》,如果我们先把故事编绘成图画书,给那些无心听讲的孩子们

看,结果又会怎样呢?他们应该会轻松地从头听到尾,并且完全了解故事的内容。他们虽然

没有能力想象故事的画面,但是可以通过图画书的插画知道一寸法师的模样;当故事的舞台

随着情节的发展改变时,另一幅新的插画又能帮助孩子看清原本模糊不清的影像。借助插画,

孩子可以在心中自行勾勒故事的情境,获得崭新的体验。

品味、勾描过如此丰富多彩的画面,孩子才有足够的能力想象并理解未知的事物。在

脑海中描绘过《一寸法师》的孩子,在听到《香久姑娘》的故事时,自然会拿《一寸法师》

为蓝本来想象《香久姑娘)的世界,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影像。

当孩子的想象力不够发达时,图画书可以弥补其不足,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所以

图画书的品质非常重要,因为插画的品质会左右孩子想象力的品质。如果插画的品质精良,

具有艺术价值,那么孩子脑海中的影像想必也十分优美;相反,在孩子脑海中浮现的,会是

一些乏善可陈的画面。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能决定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还是贫瘠。如果

孩子经常接触二流、三流,或是刻板、僵硬的插画,那么他只能凭着这些画面去想象,去观

察事物,当然也只能勾勒出类似的影像。

能从一本书中发掘丰富绚烂的世界,或是只能掏出有限的知识,完全有赖于读者的想

象力,而图画书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启蒙工具。

等孩子进入小学,再来谈读书的问题,就太迟了。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的想象力,是

阅读能力的基石,而制作精良的图画书,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第三章 怎么教孩子看图画书

带孩子进入书的世界

父母亲手养育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很会读书的爱书人。不过,近年来父母似乎将读书与

“K 书”混为一谈,导致孩子远离书本。

对孩子来说,读书不是“K 书”,他们不希望父母认为读书仅仅是为了对学业有帮助。

我觉得父母应该以更轻松的心情,把书看成有趣的东西,把读书当成快乐的事情。如果读书

成为孩子生活中最大的享受,那么他们的阅读量一定连大人都会自叹弗如。

Page 26: the seed of happiness

那么,父母应当怎样让孩子亲近书本,做一个爱书人呢;孩子的成长是每天不断努力

累积的过程,这种努力是无形的,所以教孩子爱书的最好方法,就是由父母亲自来教导。

这里所谓的“亲自”,就是不假他人之手。虽然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可以借助于老师,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孩子的成长绝大部分还是要靠父母的力量。父母亲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孩

子时,都会感受到为人父母的重大责任,但也不至于想将孩子交给别人来抚养。负起养育子

女的责任,也是父母自身成长的大好机会。

其次要“满怀爱心”。母亲抱着婴儿喂奶时,心中总是洋溢着难以言喻的母爱,这种深

刻的感情会通过母亲的身体传入婴儿体内。通过身体接触来传达爱情,就好像恋人的牵手与

拥抱般,是最直接而真实的。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父母所说的话,对婴儿或幼儿而言,就像奶水或食

物,是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大家可能都听过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印度女孩的故事。几年前,报纸也曾报道在非洲

的猴群中发现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这些被狼养大或是在猴群中长大的孩子的共同点,就是

不会说话,因为狼和猴子都没有语言,所以这些孩子虽然有人的外貌,却没有人的精神。

在旁人的努力下,被狼养大的印度孩子已经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但是她们仍然保留

了狼的习性——生食肉类、昼伏夜出、快跑时一定四肢并用,怎么教都改不过来。或许是因

为无法适应人类社会吧,没过多久,她们就不幸夭折了。

人必须由人来抚养才能成为人。人如果由狼或猴子来抚养,就可能变得像狼或猴子。

大家如果想知道狼孩子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格塞尔 (Arnold Lucis Gesell)所著的(野狼养大

的孩子》等书。

不要让孩子自己看

很多母亲会问:“我的孩子已经五岁,认得一些字,会自己看图画书,也很喜欢看。以

后,我该怎么教他才好呢?”

我认为,在思考图画书与幼儿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认清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

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因此,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看,父母最好还是照样念给他们听。如果因为孩子能自

己看了(其实只是认识书里的文字),母亲就不再读给他听,不但可惜,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

是一种损失,所以在孩子上小学以前,甚至进入小学以后,父母都应该继续念图画书或童话

给他们听。这对丰富亲子的生活,建立心灵互通的人际关系,也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以下就来看看幼儿自己看图画书,和大人(父母或保姆)念给他们听,有哪些根本的差异。

五六岁的孩子自己看图画书,大都是盯着文字一个一个地念。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

看书,而是在读字。在这种状况下,他们不太可能了解书中的故事,更别说乐在其中。从常

识来判断,大人念给孩子听和孩子自己看,哪一种比较容易懂,也比较有趣呢?如果孩子不

能快乐地享受,图画书的内容就不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也就无法带给孩子精神上的成长。

因此,提早让孩子自己看图画书,在教育上并没有好处。

孩子的人生经验还很有限,自己看图画书很难了解故事的内容,充其量只是跟着文字

读而已。相反,大人拥有较丰富的人生体验和读书经验,在阅读时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

思想,并通过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对某些内容产生共鸣,深受感动。

能这么深入解读图画书的人,如果满怀爱心地念书给孩子听,必定能将文字转化成生

动、温暖的话语,并让这些话语传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

换句话说,读的人把自身的内涵与图画书结为一体,将书中的真谛和自己的感受传达

给孩子。

这种言语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是幼儿自己看书时无法体验的。因此由大人读图画书

给孩子听,对孩子的心理和智能的成长都非常重要,而且读的人对书的了解愈深、共鸣愈强

Page 27: the seed of happiness

烈,听的人(孩子)愈能深入书中,丰富自己的经验。由此可知,图画书的价值因人而异,价

值可大可小,影响可深可浅。

握着孩子的手念图画书

日本天主教幼儿园联盟发行的小册子(光之子》第十六期上,刊载了荣光学园校长古斯

塔夫·佛斯先生所写的《父母亲的味道》,文中有一则年轻德国母亲所讲的故事。

吃过晚餐以后,五岁的玛丽都会热心地帮我收拾餐桌,清洗餐具,因为她希望早一点

听我讲故事。可是,对我这个母亲来说,每天晚上为她讲有趣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运的是,电视上正在播放一部相当有趣的连续剧——《童话天国》。这让我松了一口

气,因为这下子我就不必每天费心准备故事了,但是我的轻松日予没有维持多久。才过了三

四天,玛丽就自己关掉电视,对我说:“妈咪,讲故事给我听。”

“电视里的叔叔讲的故事,不是比妈咪讲的故事还好听吗?而且还有美丽的图画。”

“可是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

这个故事与前面我所说的不谋而合,也正是我一直想要强调的。不过,五岁的玛丽远

比我有说服力,让我甘拜下风。

另外还有一次,一位小学老师从远处来看我。在闲聊之中,他提到他和孩子相处的情

况:“我有一个五岁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一定会握着他的手,念图

画书给他听。”

这一段无意之中说出的话,令我深受感动,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这个男孩的幸福模样。

父亲每天晚上念图画书给他听,是多么快乐的事!这个父亲对孩子一定有很大的影响。我相

信这个孩子一生都不会忘记念图画书给自己听的父亲,以及父亲那双温暖的大手。

我深信图画书在这种温暖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发挥力量。亲密的亲子关系、彼此信赖的

保姆与孩子,以及孩子之间的友情,都能使图画书发挥最大的功效。

就像小玛丽说的“电视里的叔叔不会抱我”,人与人本来就应该互相接触,交谈。孩子

进托儿所的年龄正逐渐降低,很多孩子从零岁起就过着团体生活。团体生活越早开始,家庭

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就越发重要。

孩子应该由父母“亲手”养育,但是今天假他人之手的情形愈来愈多。父母将孩子交

给托儿所,交给幼儿园,交给学校,交给补习班,交给电视,交给社会,甚至交给国家,结

果使得亲子关系支离破碎。

读书是一种享受

充分享受了图画书乐趣的孩子们,不久将进入下一个读书阶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自

得其乐地阅读,有的孩子还需要大人从旁协助。读书不是赛跑,不能以快慢来决胜负,如果

母亲心急或不安,只会影响孩子读书时的情绪。

对已经能自己看书的孩子,大人不妨悄悄准备一些有趣的书,或是不落痕迹地送书给

他们看,陪他们上图书馆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如果孩子觉得大人的注意力总是在“读书”上

打转,一定会产生压力,无法体会阅读的乐趣。其实大人也是如此。因此我的基本态度是,

大人愈少干涉孩子读书愈好,因为读书本来就是一种个人自由。

如果您的孩子正处于由读图画书转移至读童话书的过渡时期,偶尔需要人从旁协助,

那么即使孩子已经能自己看图画书,您还是要经常念童话或民间故事给他听。

家长可以从一些插画多、页数多、故事比较长的作品开始念。例如,《蓝眼睛的小猫》、

《小熊》系列、阿诺德·罗贝尔(Arnold Lobel)的《青蛙与蟾蜍》等图画书系列,或波特女

士(Helen Beatrix Potter)的长篇作品等都非常合适。等孩子逐渐熟悉“书”以后,再进展至《不

要不要园》、 《桃色的长颈鹿》、《小桃子》、《森林里的怪兽》,以及适合小学二三年级学生

看的《提姆兔子的冒险》、《爸爸的恐龙》、《龙子太郎》及《企鹅的故事》等。六七岁的孩子

一定都听得懂这些故事。

Page 28: the seed of happiness

据说,孩子在三岁以前已经能够理解一生中所用语言的四分之三。孩子的阅读能力和

用耳朵听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读书方式)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不论自己阅读或是大人念给他

听,都等于他自己读完了一本书。

到了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家长仍然继续念书给他们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家庭

教育的基础,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亲子间的关系。我绝对不赞成孩子一上小学,父母就不再念

书给他们听。

至于还不能自己阅读的孩子,父母应该继续念图画书给他们听。不要心急,要配合孩

子的状况循序渐进。有的孩子甚至到了二三年级还无法独立阅读,父母最好能用大而化之的

态度来处理这种情况。勉强孩子自己看书,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不妨用关心和信赖,陪伴

孩子慢慢进步、成长。

父母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读书,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有害。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不是

父母的面子。孩子身边应该布满有趣的书,而不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书。这样,孩子才

能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尽可能去制造大人和小孩一起读书的快乐气氛,因为这是最好的阅

读指导。总之,对孩子而言,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父母的读书习惯

“我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是一点儿也不爱念书,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看漫画。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读书呢?”父母们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尤其是母亲。母亲们好像觉得

孩子不爱读书,是儿童教育上的严重失误。遇到这种情形,我总是忍不住想反问母亲们:“你

说孩子不爱看书,那么你自己喜欢看书吗?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最多只是翻翻妇女杂志,

却成天要求孩子念书,那么不是太自私了吗?”

一般而言,父亲或母亲爱看书的家庭,孩子自然也会亲近书本。从小牵着孩子的手到

图书馆看书或借书也很重要,因为图书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

被父母视为眼中钉的电视和漫画,具有令孩子着迷的独特魅力,不可能完全禁止他们

接触,但是整天沉迷其中确实也是一个问题。最理想的状况是,孩子在看书时也能像看电视

或看漫画一样专注(甚至超过)。

看电视、看漫画和读书的乐趣各不相同。让孩子体验不同的乐趣,不但可以丰富孩子

的人生,也可以扩大孩子的接触面,扩展他们的心胸。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遭遇任何状

况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的人。

我们不妨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电视与漫画和孩子的关

系,以及读书和孩子的关系,有相当大的差异。看电视和漫画时,孩子是处于被动状态(这

也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他们不需要怎么努力,只要坐在电视前面使用遥控器就可以看到画

面,或是打开漫画书,视线随着一格格的图画移动,就可以了解故事的内容。

但是读书就不同了。图画书还可以看图说故事,但是一般书籍最多只有零星的插画,

打开书本后不下点工夫,就无法了解书中的内容。特别在入门阶段,孩子更需要努力。只要

突破这一关,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孩子就会了解到书的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而且深刻、

有趣,享受到和看电视或漫画截然不同的充实感。也就是说,先用积极的意志和行为去养成

读书的习惯,才能进入书的世界。

曾有人问我:“我喜欢阅读,但是我的孩子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却不爱看书。现在再

培养他的读书兴趣,会不会太迟了?”

确实迟了一点。不过,这些孩子也并非像家长所说的那样无可救药。例如,有的孩子

讨厌母亲热爱的文学书籍,却喜欢运动杂志、侦探小说、科幻读物等。对于这种情形,父母

不必过分担心。

对提出上述问题的家长,我会这样回答:“不读书对生命没有任何影响。您的孩子身体

Page 29: the seed of happiness

很好吧?那就够了。他很喜欢运动吗?”这时多半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运动也非常重要。

书本不是促进人类成长的唯一要素。”当然,能够兼顾读书与运动是最理想的。

念图画书给孩子听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父母会念图画书给孩子听。有人用家庭至上主义的抬头来解读这

个现象,或是挑剔地认为,这只不过是家长重视智能教育的另一种表征。如果我们用这种态

度来看待这个值得欣喜的趋势,那我也不必再在这里探讨图画书的种种问题了,因为这样一

来,我的许多意见会更让人觉得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其实就算父母这样做,真的是因为重视家庭或重视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能够

念图画书给孩子听,就是好事,根本不必在乎别人怎么说,但是请舍弃那些实用性的图画书,

选择有趣的图画书,念给孩子听。

近年来,我在观察孩童的家居生活时发现,在家里最常和孩子说话的,不是母亲,而

是电视。孩子可以在电视机前乖乖地坐上好几个钟头,倾听电视说话。现代的孩子好像都是

由这些电视保姆带大的。那么母亲一天和孩子说了多少话呢?可能有些母亲会抗议:“我一整

天都在和孩子说话呀!从早上叫他起床,到晚上哄他睡觉,我的嘴可没停过呢。”但是,这

并不是在和孩子“说话”。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说话”的母亲,电视和她们比起来,当然占

了绝对的优势。有人戏称,这是个“电视看人”而不是“人看电视”的时代。这并不是个好

现象,为人父母者的确需要每天腾出一段时间,快快乐乐地和孩子交谈。

念图画书给孩子听,就是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图画书自己不会说话,

图画书的内容必须经由念故事的人传达给孩子。父母每天至少抽出十到十五分钟,选择生动

有趣的图画书念给孩子听,孩子一定会又高兴又满足。看到孩子欢喜的模样,就是父母生儿

育女的喜悦。可见念图画书给孩子听,意义多么重大。也只有亲子双方都感受到这种喜悦,

这项活动才能持续下去,所以父母最好在讲到精彩之处的时候卖个关子,让孩子引颈企盼下

一次的亲子故事时间。

有一句名言说:“生命最质朴的感受,就是从心底最深处涌出强烈的、跃动的、无法压

抑的喜悦。” (神谷美惠子:《生命的意义》)看到孩子们在听《猴子和螃蟹》、《拔萝卜》、《古

利和古拉》这些故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这种喜悦会传染

给讲故事的人,把故事讲得更生动,让听故事的孩子更欢喜。亲子之间交互传递这种喜悦,

孩子自然会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卢梭说:“生命不在乎长短,而在乎深切体认。”这句话讲的

就是这个道理。

有不少父母认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念图画书给他们听,可以帮助孩子早一点读

书、识字,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文字能力,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操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这

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使父母无法轻松地讲故事,从而使图画书失去了其最重要的功能——

带给孩子快乐。结果,图画书反而变成了虐待孩子的刑具。请父母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图画

书真正的用途,和孩子一同发掘图画书的趣味。

不要剥夺孩子的阅读乐趣

当您读完一本小说,正沉浸在难以言喻的满足之中时,突然某位亲密的友人打电话来,

要您一五一十地说出这本书的读后感,您会做何感想?

您或许碍于人情,或许刚好想找一个人倾吐自己的感动,于是很爽快地回答对方的问

题,但是如果同样的情况一再出现,您肯定会不耐烦。

到最后,只要一想到看完书又要接受一连串的炮轰,您可能就完全感受不到读书的乐

Page 30: the seed of happiness

趣了。

许多母亲都像这位亲密的友人,她们热心地讲图画书给孩子听,但是讲完以后,忍不

住要问孩子一堆问题:

这本书好不好看?哪里最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幅插画?故事在讲什么?老公公遇到了什么

事?老婆婆叫什么名字?大野狼刚开始做了什么事?然后呢?最后大野狼怎么了?故事里一共有

几只羊、几只猪?大野狼和猪加起来一共有几只?小红帽为什么会被可怕的大野狼吃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上好几张稿纸。您大概会觉得好笑,心想,哪有

人会问这些问题呀?

您不也曾在不经意问,询问孩子相同的问题吗:或许您认为,这样才能让图画书充分

发挥功效。

常有人说:“孩子是问题大王。”可是,在我看来,母亲们也非常好问。

当您念完一本图画书后,便对孩子提出许多问题,这时,您可曾考虑过孩子的心情?对

孩子来说,听妈妈讲图画书,应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为了应付妈妈马上会提出的问

题(这些问题多半有迹可循),孩子只好一边听故事,一边假设问题,准备答案。譬如,妈妈

一定会问“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呀”,所以这一段要记清楚,这儿出现了三只猪,第六页画了

七只羊„„

这么一来,孩子怎么能快乐地听故事呢?当孩子觉得有趣,正想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时,

却必须紧急刹车,准备一会儿可能要回答的问题。孩子就在这种想要陶醉,却又不得不保持

清醒的情况下,听完了整个故事,然后接受“等待已久”的读后指导及问题。这样的阅读方

式当然不能满足孩子,只会使他排斥并讨厌图画书。

图画书不是教科书,更不是问题大全,它应该是孩子的快乐泉源。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如果您也不希望每读完一本书,就得报告一堆读后感,那么也请设身处地地想想孩子的

心情吧!

讲图画书只管一个劲儿地讲就好了,不要问东问西,因为这些问题只是为了满足大人

的需求。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讨论,当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落痕迹。

读完一本有趣的小说,有时会忍不住找一个人倾吐一番,有时则想一个人静静地咀嚼。

我认为,读书最宝贵的时刻,不是在读的时候,而是在读完以后。这时,读者可以用自己的

想法和体验,重新思考书中的人和事,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弥足珍贵的自省时刻。

从掀开图画书的扉页,听到“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已经在故事的

世界中悠游。直到故事结束以后,他们仍然暂时沉浸在故事中,在幻想的世界里天马行空。

这是一段宝贵的时间,孩子可以自由地层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中翱翔,不断激发自

己的想象力。可惜,大人们经常在这段时间不停地问问题,践踏这块幻想的美田。我衷心地

期盼,家长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来讲图画书。

选择图画书的方法

不要只读文字

大人已陷入文字文化的世界中。虽然书籍、报纸、杂志的图像比例愈来愈高,但大体

上仍然不脱文字文化的范畴。而大人在看图画书时,也常把它视为文字文化的一种,很自然

地通过文字来了解内容,而忽略了图画。在给孩子看图画书时,他们也保持着同样的心态,

认为图画书是孩子的启蒙读物,是文字文化的一种。

可是,幼儿却从完全不同的方向进入图画书的世界。识字的大人和不识字的孩子看图

画书的方式迥然不同。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大人教孩子看图画书的方式就会有偏差。

识字的大人打开图画书时,虽然首先看到的也是插画,但他们看插画的方式相当草率,

粗略地瞄过几眼以后,就开始阅读文字,他们是通过文字来看图画书的。

Page 31: the seed of happiness

然而,对不识字的孩子而言,文字是无意义的符号,所以幼儿翻开图画书时,注意力

不会转向文字,而是直接进入图画的世界,由图画来了解故事,而且他们不会放过图画里的

任何细节,并以此来设法了解画里的含意,或找出故事的主角。他们一页页地翻阅图画,很

快地就可以由插画知道主角是谁、主角旁边有什么人物、事情发生的地点等等。他们在一幅

一幅的插画里,了解到画里隐藏了什么、这些东西和下一个画面有什么关联。

您可以试着看看《好脏的哈利》、《古利和古拉》和《小房子》等图画书。相信即使只

看图,您还是能清楚地了解整个故事。

《小房子》封面

《古利和古拉》封面

Page 32: the seed of happiness

图画会讲故事,因此只要看图画,就可以了解故事的内容。这是幼儿看到的图画书。

幼儿只会看图画,所以好的图画书单靠图画就可以为孩子解说整个故事。简单地说,幼儿是

经由图画进入语言的世界的。年纪愈小的孩子看的图画书,愈有必要用图来讲故事。当大家

翻阅陌生的图画书时,也都是由图画来了解故事。如果看图就能想象故事的发展,那么人们

一定会逐渐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图画书对幼儿来说就是如此。图画书是让人先看图,而不是

先看文字。孩子一边看图,大人一边将文字念给他听,孩子的脑海中就会清楚地浮现出对故

事的整体印象。这是使用图画书最理想的方式。

图画会讲故事

下面,我们以《好脏的哈利》这本书为例,来讨论大人和小孩看图画书的不同之处。

首先看封面。封面上画了一只有黑色斑点的白狗和一只有白色斑点的黑狗,两只狗长

得很像。这可能是描写黑白两只狗的故事。接着,翻过封面。

接下来的插画中,身上有黑点的白狗将前脚搭在浴盆上,嘴里衔着一把刷子。狗的眼

睛里露出滑稽的神情,表情很丰富,让人觉得很亲切。

再看下一幅图画。 “狗咬暑刷子跑出去。”它要跑到哪里去呢?为什么要衔着刷子呢 F

文字叙述还没有开始,图画已经在暗示一些事了。

当大人只注意到正文从哪里开始时,孩子已经感觉到有事情要发生了,因为如果没有

发生任何事,狗就不会衔着刷子跑出去。有意外,才有故事。孩子在期待着弄清楚“究竟发

生了什么事”的心情中,开始进入书的世界。我们再来看下一页。

“狗咬着刷子跑下楼梯。”它打算去哪里?到这里才出现文字说明。 “哈利是一只有

黑点的白狗。”原来,这只狗的名字叫哈利。文字还清楚地交代了它的特征: “它什么都

爱,就是不爱洗澡。”我们了解了哈利的个性。 “有一天,哈利刚听到从浴室传来的放水

声,就咬着刷子逃跑了”文字解释了哈利之所以做出此番举动的原因。如果把封面到这一页

的图画连贯起来,就足以了解故事的前因了。

再看下一页。 “它把刷子埋在后院。”作者用这个滑稽的动作结束前面一连串的行为,

让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

《好脏的哈利》封面

Page 33: the seed of happiness

大人很容易忽略图画书开头的几页插画,他们认为文字开始的地方——也就是哈利跑

下楼梯的那一页,才是整本书的起头儿,但事实上,故事从前两幅插画就已经开始了。孩子

会从有图画的地方开始看故事,但大人却会跳过这几页,从有文字的地方才开始看,结果遗

漏了非常重要的部分。

看任何一本图画书时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形,因此教孩子看图画书时,应该从封面、封

面里、扉页、正文到封底,仔细阅读每一幅插画。

例如,有一本叫《河马》的图画书,故事描述动物园从早到晚一整天的活动。看到最

后,如果把它的封面与封底摊开来,会发现封面和封底连成一整幅画,画着书里那对可爱的

河马母子。孩子们看了都觉得非常高兴。

《好脏的哈利》内页

Page 34: the seed of happiness

另一本图画书《拔萝卜》,读到最后,摊开封面和封底,也可以看到整个故事的圆满结

局,这更增加了阅读后的满足感。

因此,念图画书时,不要只念正文给孩子听,别忘了书中到处都有细节。

颜色与形状

如果家长不从孩子的幼年时期起便开始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那么孩子长大之后,

其语言和绘画能力就很难提升。如果自己都无法弄清楚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表达起来就一定

暖昧不清,让对方感到不知所云。这种准确表达事物的能力,是从小不断累积而来的。

幼儿一开始是通过耳朵来学习的,所以要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多对他们说话。孩子的

语汇是否丰富,取决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曾听到丰富的语言,这种依靠耳朵所进行的学

习是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基础。

其次是眼睛。眼睛不光是用来阅读文字的,更重要的是用来掌握、认识所有看得到的

事物的。图画也是视觉接触的对象之一。指导幼儿仔细阅读插画,培养他们了解画中故事的

能力,并引导他们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孩子很快就会拥有了解语言的优异能力。孩子通过

图画,在脑海中创造出一个故事中的世界,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而且对于培养他们

通过文字来理解语言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种“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

不过,要培养这种能力,一定要挑选那些插画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秀的图画书。大人们

常会被乍看之下很可爱,而且画面和色彩充满情调的图画书所吸引,但是孩子喜爱的图画书

和大人喜欢的有极大的差异。

例如《好脏的哈利》,使用黑、绿、黄三种颜色,但是绿与黄的色调并不活拔明亮。另

外,深受四五岁孩童喜爱的《淘气的小火车头》,则是黑白色调的图画书。《三只山羊嘎啦嘎

啦》也是口碑极佳的图画书,由蓝、绿、黄、黑四色组成,画风强而有力,乍看之下会怀疑

它不是为幼儿制作的图画书。不是我故意要选这些图画书为例,事实上,广受孩子欢迎的图

画书中,有不少是大人觉得很不起眼的作品。这种书甚至占了绝大多数。

Page 35: the seed of happiness

“画得可爱”、“颜色鲜艳美丽”不是图画书插画的必备要素。真正重要的是“插画能

否充分表达故事”。简单地说,就是“形”重于“色”。图画中,“形”是讲故事的主角,“色”

可以说只是增加效果的配角。有时,没有色彩反而更容易表现故事的内容,或更容易让人了

解。《一百万只猫》、《古屋的森林》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封面

《三只山羊嘎啦嘎啦》内页

Page 36: the seed of happiness

精神科医师辻悟说过下面这段话:

“‘色’会自动跃入眼中,‘形’必须自己去注意、认知和解释。换句话说,色会捕捉

眼睛,形则被眼睛所捕捉。事实上,真的是如此。例如人们见到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时,会

不禁发出‘啊,好美’的惊叹,但是感动大概就到此为止。可是,溪流中的巨岩、奇石就不

同了,有的像一只乌龟,有的像一头狮子,人们看了喜欢,就会把它们命名为‘乌龟石’、

‘狮子岩’等。形与色的差别就在这里。人们对色的感觉是直接的、立即的、被动的,对形

的感觉则是间接的、抽象的、积极的。”

如果眼睛被“可爱的”图画、鲜艳美丽的色彩所吸引,却无法深入解读故事的内容,

这是非常可惜的。其实,表面的可爱或夺目的鲜艳色彩,对图画书而言,并不是绝对必要的。

鲜艳夺目的图画书陈列在书店里,固然容易引起大人和孩子的注意,但这和浮夸的广告没有

两样,与读书的本质也毫无关联。

故事的三六要素

图画书的插画好坏,取决于“插画本身能否充分说明故事”,不过图画书除了插画,还

有文字。虽然有的图画书的文字以诗歌的形式出现,但大部分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因此

《一百万只猫》封面

《一百万只猫》内页

Page 37: the seed of happiness

文章的好坏对图画书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知识性或科学类的图画书,文字的好坏、正确

与否、是否优美,都不可忽视。

图画书应该简单明了地说明“时、地、人、事、为何、如何”等。其中,时是指时间,

地是指场所,人是指主角及其他登场人物。这三个要素应该在故事的开头就交代清楚。最典

型的例子就是民间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何时),有一个地方(何地),住着一位老公公和一位老婆婆(人)„„接

着,这类民间故事大多会暗示或简单地介绍人物的特征与性格。时间、地点与人物三个要素

不齐备,故事就无法发展下去。

《猛牛费地南》这本图画书,以“从前,西班牙有一头名叫费地南的可爱小牛”开场。

另一本名为《安加斯与鸭子》的图画书,开头则是“有一间房子,里面住着一只名叫安加斯

的小狗”。《古利和古拉》的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两只小田鼠提着篮子,走到森林里。”接着,

又简明扼要地叙述各个角色的特征,把故事的要素向读者交代清楚。故事如果没有特别说明

时间,不妨把它设想成现在时。

凑齐了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件,故事就可以向下发展,开始说到 “做什么,如何

做,结果如何”等,也就是事件发生、进展、达到高潮、迎接结局,最后画上句点。在这个

过程中,作者将自己要表达的事——中心思想(又称为主题),利用登场人物的态度,动作与

对话,清楚地表现出来。主题必须通过登场人物来表达,否则故事就会不连贯,使读者如堕

五里雾中,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导致整个故事一败涂地。

写故事时,“做什么,如何做,结果如何”的部分,必须用“生动活泼”、 “历历在

目”的笔调来叙述。听故事的人如果不能随着故事的发展,在心中描绘整个故事,就很难沉

醉在故事中。“看不见故事”就意味着不了解故事,听故事的人当然就无法享受故事的乐趣,

失去了兴致后,他们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有吸引力的事。

念图画书给孩子们听,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就是因为孩子们“看不见故事”所造成

的。原因不外乎讲故事的方式不对,或是故事的难度超乎孩子的理解范围。

要判断故事的好坏,可以读一读图画书的文字,然后在心中描绘故事的情节,看看会

不会出现清楚的影像。这样就能知道答案了。

历历在目

特别是对于图画书,要确认故事好坏的最好方法,不是用眼睛看文章,而是用耳朵去

听。我们可以请别人来读,自己用耳朵听,如果故事中的画面一幕幕自动浮现在眼前,那就

Page 38: the seed of happiness

是容易理解的文章。由于孩子们是用耳朵听图画书的,因此大人有必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

相同的方式来接触图画书。

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印象会差很多。看起来不错的文章,有时用耳朵听却不容易理

解;反过来说,有时看起来很艰涩的文章,听起来却很容易懂,而且所描述的内容历历在目。

因此,图画书文字的好坏,必须用耳朵听听才知道。

以下就举两三个例子来谈谈这种“说起来历历在目的故事”。

石井桃子的故事就很明显地具备了这种特征。图画书《小猫咪》就是个好例子。文章

只叙述了必要的内容,而且所有情节都适合幼儿的理解力发展的程度,有条不紊地发展。

小猫味,大房子里有一只小猫咪。

哎呀,小猫咪跳进了院子里!它趁着母猫不注意,自个儿跑出去了。不要紧吧?

啊,它跑出去了!它很快地从大门跑出去了。

孩于抓住了小猫咪。可是,小猫嘛抓伤孩子的手,逃走了。

小猫味飞快地向前跑。

啊,它向汽车驶来的方向跑过去!

危险!

汽车紧急刹车,停了下来。小小的猫脸从汽车下露出来。

没有被压到,还好。

小猫咪从汽车下面钻出来,又开始向前跑。哎呀,对面来了一只大狗儿!

好大好大的狗儿和好小好小的猫咪。大狗儿不让小猫咪过去。

小猫咪生气了。它抓伤大狗儿的鼻子,逃走了。

大狗儿追它。大狗儿跑得好快,在后面追它。

啊,一棵大树!有树就安全了。猫味会爬树,狗儿不会爬树。 (以下省略。)

读者只要专心地跟着小猫咪行动,故事中的情景就会历历在目地浮现在眼前。谁、在

什么地方、做什么、结果如何,都一目了然。有节奏感,够紧张,故事一幕幕地发展,几乎

让人喘不过气来。文章中没有多余的用语或说明,听的人不会被扰乱,能够和小猫咪成为一

体,心无旁骛地进入故事的世界,毫不矫饰的简洁语句,不但符合幼儿的阅读心理,而且使

文章更生动有力。

《古利和古拉》中,两只小田鼠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蛋,便开始幻想用这个蛋做各种食

物。它们兴奋地想着:“可以煎一个跟月亮一样大的荷包蛋”,“可以煎一张比我们的床还要

厚、还要软的蛋饼”,“可以做一个从早吃到晚也吃不完的蛋糕”„„这些都是以幼儿的日常

用语,直接按幼儿的想法来叙述的,相信孩子的眼前都会浮现出各种好吃的食物来。这些描

述会让大入觉得有些夸张,但却能让孩子产生共鸣,好像真看到了这些东西一样。

Page 39: the seed of happiness

还有一个例子,是《手套》这本图画书接近结尾时,大熊出现的情景。“已经六只了,

手套被塞得满满的。这时树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一只大熊走了过来。”这一段文字如果

改成:“已经六只了,手套被塞得满满的。这时,一只大熊走了过来。”故事的情节并没有改

变,但是加入“树枝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这句描写,就仿佛让人看到一只好大的熊从森林

里,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来的情景。

过分琐碎的写景或心理刻画,会使幼儿不耐烦,从而分散了对故事的注意力,但在必

要的地方加入适当的描写,却能生动地表现故事,引起幼儿的共鸣。不可思议的是,民间故

事都具备了这些要素。或许正因为如此,民间故事才会拥有如此深不可测的魔力,单靠口耳

相传就能流传至今。

文图一致

选择图画书时,有些大人觉得不起眼的图画书,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深深地留在他

们心中。例如马乔利·佛拉克(Marjorie Flack)的《安加斯与鸭子》系列,马格丽特·怀兹·布

朗(Margaret Wise Brown)撰文,琴·沙罗特(Jean Charlot)绘图的《晚安的书》,艾斯的《在

森林里》、《陪我玩儿,好吗?》、《海怪欧利》等都是如此。了解这些图画书的魅力,就可以

理解孩子与图画书的关系。

佩特·哈金森的《小帝奇》也是其中的一本。这本图画书让我获益匪浅,尤为重要的

是,它使我了解到,只有文图紧密配合,孩子才能深入图画书的世界。

一位父亲将《小帝奇》送给三岁的儿子当生日礼物。孩子立刻要父亲念给他听。

第一景:小帝奇是小不点儿。

第二景:姐姐美瑞大一点儿,哥哥彼得大很多。

父亲翻开书,很自然地照着书上的文字念下去。男孩一面倾听父亲的声音,一面盯着

书上的图画。

第三景:哥哥彼得有一辆大大的脚踏车,荚瑞有一辆大的脚踏车。

左右两页分别画着彼得和美瑞骑着脚踏车的样子,彼得的脚踏车的确画得比美瑞的稍

微大一些。一直盯着图画看的三岁男孩,突然若有所思地说:“真的耶!彼得的脚踏车上还有

车灯呢。”只要看书上的画就知道,彼得的脚踏车上的确有车灯,而美瑞的没有。不过,父

亲却在孩子提醒以后,才注意到脚踏车上的灯。

也就是说,书上写着彼得有一辆“大大”的脚踏车,美瑞有一辆“大”脚踏车,孩子

Page 40: the seed of happiness

听了以后,的确会去比对插画。结果,他发现彼得的脚踏车确实比美瑞的大,还注意到一辆

有车灯,另一辆没有车灯。于是,他认同“大大”与“大”之间的差异,而说出: “真的

耶!”这就是孩子看插画的方式。而大人看画时,多半很不用心,不会注意到这种细节。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几点重要的启示:第一,孩子是非常认真地观察图画书上文字与插

画的关系的;第二,孩子观察插画的眼光非常敏锐;第三,图画书的插画应该比文字的描述

更丰富、更正确;第四,插画家对故事的了解非常深刻;第五,文图完全一致时,孩子会满

怀信赖地进入图画书的世界,并体验图画书的乐趣;最后一点是,孩子的耳朵的确非常灵敏。

主题与表现手法

每一个作者都有想要向别人传达、述说的事。如果没有,就不会产生“表现”的行为。

我们把这种作者想要表达的事,称为“主题”。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要描写的

主要题材。

前面多次提到,大人看图画书常直接阅读文字,而不是先看图画。读完文字会再仔细

看图画的,只有极少数了解图画书阅读要领的入。幼儿因为不识字,因此一开始就看图画,

从图画来了解故事。由此可知,大人与孩子在看图画书上有很大的差异,上面所举的《小帝

奇》一书,就是明显的例子。

对孩子而言.作者在叙述主题时,如果文图完全一致,孩子就能立刻理解书中的内容,

并产生共鸣。相反,如果文图不一致,孩子就无法心领神会或觉得有趣。

有时,大人觉得某一本图画书的内容非常好(与表现得非常好不同),一定要读给孩子听,

但是却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这种感受的差异,就是因为文图的表现不一致,不能将作者想说

的完全传达给孩子。换句话说,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传达的方法不理想,而这正是图画是否

成功的关键。

好的图画书作者会以历历在目的方式来叙述,将要说的主题传达给孩子,同时将插画

的细部与整体结合,以图文一致的形态表现整个故事。这种图画书能使孩子确实把握主题,

相信作者的描述并产生共鸣。

不论主题多好,如果不能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就无法将故事的主旨传达给孩

子。不幸的是,这种图画书非常多,因此大人在选择图画书时必须注意,书中文图是否一致,

有没有采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叙述主题。

文图的表现方式关系到孩子能否了解并认同图画书。不论主题多好,如果表现方式欠

佳,就无法传达作者的理念。特别是以幼儿为对象的作品,对表现方式的要求更应该严格。

最好的方法是,与孩子一起反复阅读他们喜爱的图画书,学习由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之后,

再凭借大人的眼光,凭借大人的文学和美术素养,就一定能对图画书做出正确的评价。

古典作品能超越时代吸引读者,令人感动,就是因为作者的思想能通过书中的主角,

以最适当的形态表现出来,所以才会获得读者的共鸣与认同。

另外,读者对作者所产生的认同,因人而异。透析其中的差异和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残酷与幽默

经常有人间我,该如何比较民间故事类的图画书,该如何分辨图画书的好坏,又该如

何比较不同版本的图画书。父母们或多或少也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下面,我就以著名的《三

只小猪》的故事为例,来做简单的比较说明。

《三只小猪》是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几乎每个孩子都读过。目前,仅图画书就有十

种以上的版本,并且因为改写者不同,故事大纲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是

故事的结局,大概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第一种,小猪和大野狼成了好朋友;

第二种,大野狼被烫伤后落荒而逃;

Page 41: the seed of happiness

第三种,大野狼死了。

为什么结局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事实上,不同的结局暗示了改写者的文学观、教育观,

以及他们对这个故事的评价。

例如,小猪和大野狼打架后捐弃前嫌,成为好朋友的大团圆式结局,是大人基于教育

上的考量而设计的,他们认为这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大野狼最后逃

之天天的结局,则是担心把大野狼杀了,会太悲惨残酷,对孩子不好。

可是,“大野狼死了”,果真就很残酷而不适当吗?如果不澄清这一点,就无法评论这

则故事。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则故事的原貌。

《三只小猪}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童话故事之一。如果要看英国的童话故事,约瑟夫·雅

各布斯(Joseph Jacobs)所编的《英国童话集》,可说是蕞具权威性的。安德鲁·兰(Andrew Lang)

也写了一本相关著作,但雅各布斯的著作在现代的评价较高,所以建议您利用这本书来进行

深入研究。非常幸运的是,雅各布斯的(英国童话集》已有日文译本,像木下顺二翻译的《杰

克与豌豆》及石井桃子翻译的《英国童话集》,都是极优秀的译作,而且浅显易懂,适合儿

童阅读。

相同的原文因为不同的译者而在文体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差异,比较起来相当有趣。

前面提到的两本书里都收录了《三只小猪}的故事,情节完全相同,如果再加上濑田贞二翻

译的《三只小猪》的图画书,那么把这三个版本做相互比较,就会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

雅各布斯根据传说改写的《三只小猪》,是英国最流行的版本。它的结局不是第一种或

第二种,而是第三种,也就是最后大野狼一命呜呼了。不过,大野狼的死法和大部分的日本

图画书不一样,这一点非常重要。日本的图画书大多采用第一种或第二种结局,即使是第三

种结局,大野狼也只是直接掉进锅里死了。目前和雅各布斯的结局相同的图画书,只有三个

版本。

在雅各布斯改写的故事中,第一只小猪和第二只小猪都被大野狼吃了,最后只剩下第

三只小猪和大野狼斗智。在它好不容易度过三次危机之后,大野狼却企图从烟囱进入它用砖

头砌成的房子里。一旦大野狼溜了进来,小猪一定会被吃掉。听到这里,每个小朋友都紧张

得手心冒汗,心想,这次小猪一定完蛋了。但是,小猪却不慌不忙地在烟囱下烧了一大锅热

水。当大野狼从烟囱滑下来时,小猪赶紧打开锅盖,等大野狼咚的一声掉进热锅后,小猪再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盖上锅盖,把大野狼咕嘟咕嘟地煮了,当晚饭吃。

也就是说,大野狼不单是“死了”,而且还出乎意料地被小猪咕嘟咕嘟地煮成了美味的

“狼肉大餐”。有趣的是,几乎每个看过这个故事的大人和小孩,都会开怀大笑,并没有悲

伤或厌恶的表情。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样的结局,更乐见大家喜欢这个结局,进而喜欢这个

故事。

可是,大部分的图画书却擅自改写这个趣味十足的结局。最后,大野狼不是单纯地死

了,就是烫伤后落荒而逃,一点儿也不好笑。我认为这样的结局其实更有问题,它反而让大

野狼落魄得令人可怜。甚至在有些版本中,小猪和大野狼最后竟然成了好朋友,这种做法简

直是看不起孩子的智慧,因为从整个故事的发展来看,小猪和大野狼根本不可能言归于好。

这种写法表面上是基于教育上的考量,实际上是在愚弄孩子,而且不信任人类。孩子们听到

大野狼被小猪吃了,不都笑得挺开心吗?如果这样的结局果真太残酷,孩子们怎么笑得出来

呢?这证明这样的结局健康而幽默,一点儿也不残酷,而丰富的幽默感、孩子听了开怀大笑,

正是这个故事的精髓及价值所在。如果把这个故事的精华,硬改写成无聊的结局,认为这就

是所谓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不要也罢,因为它根本不信任人的判断。遗憾的是,这种

结局的图画书竟占了将近九成。

《三只小猪》的价值,就体现在它幽默有趣的结局上,这也是这则故事可以和莎士比

亚的文学作品匹敌的一太原因。《三只小猪》的图画书中,最不足取的就是迪士尼的版本,

Page 42: the seed of happiness

它的文字和图画比其他图画书逊色许多,建议您不要让孩子阅读这样的图画书。

关于天真可爱

日本图画书界有项不成文的规定:出现在插画中的孩子,个个都要长得既天真又可爱。

从古远的年代起,图画书里的儿童就像是照着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圆圆的脸、小小的嘴巴、

含笑的眼睛,再加上和头部不成比例的肥短身躯,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宝宝。用“古远”

这个字眼,或许有些夸张,但掘我所知,在一九三五年以后,这副模样就成了图画书里的孩

子的标准造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倾向变本加厉,甚至发展成为日本图画书的主要特

色。

不管是谁画的,不管故事内容是什么,每一个孩子的长相都大同小异,一副公认的“天

真可爱”的模样。

但这种长相果真可爱吗?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可爱”是刻意塑造出来的,

充满匠气,缺乏自然美;虽有形体,却没有生命;只有躯壳,但没有内涵。不可思议的是,

大人们却很喜欢这样的图画书,连最了解孩子的母亲和幼教老师也不例外。

画风天真可爱的图画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盛行的呢?我很意外地发现,它的历史相当

短。在贝提纳·修里曼所著的记录欧洲三百年童书历史的《童书的世界》一书中,就没有提

到可爱类的插图,更未主张这类天真可爱的插画最适合孩子。相反,他认为不刻意迎合孩子

口味的插画风格,才是应该发展的画风,所以图画书的插画必须天真可爱的说法,只不过是

迷信,而大人武断地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

孩子看到这些书上的小朋友,真会觉得他们好可爱,对他们产生认同吗?这样的造型真

是孩子喜欢的模样吗?对此,我很怀疑。其实,孩子不见得这么认为,都是大人不断在他们

的耳边叨念! “这样好天真,好可爱!”这在无意间使他们产生了这种成见。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听我母亲和姐姐说,冈本归一、清水良雄、武井武雄和初山滋等

人的插画很棒,所以印象里一直认为他们的画就是好画。这些画家在二十年代完成的作品,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有不少是杰作。这些作品让我学会了如何判断插画的优劣,对我颇有

助益。

另外,热爱美术的父亲也常带我参观国家级的画展,让我对画有了基本的概念。我还

记得横山大观、竹内栖凤及上村松园等人的画作在当时极受欢迎,至今我仍不时回想起参观

画展的情景。对当时年幼的我来说,日本画要比西洋画更容易理解。

刚过世的美国著名画家沙恩(Ben Shahn)曾说:“要了解艺术的价值需要一种直觉。这种

直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由不断训练累积而成。人刚生下来都是盲目的,经过训练,才能

理解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根本不可能有‘天真无邪的眼睛’。群众的眼睛不是没有接受过

训练,只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训练,看丁太多低俗的、粗糙的视觉表现。” (《一幅画的传

记》)

读了沙恩的这段话,希望您能思考一下,您给孩子看了什么,又替孩子选择了怎样的

图画书。

图画书的插画应该天真可爱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希望孩子

个个天真可爱,也只是大人一厢情愿的想法,孩子并不认为自己应该如此。如果孩子自以为

自己天真可爱,反而会惹人讨厌。其实,孩子心里只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像大人一样,

做爱做的事,身体高大强壮,善良且值得信赖。孩子的这种愿望是健康的。因此,我们应该

慎选内容及表现手法恰当的图画书,来满足孩子的这种健康的愿望。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或

许画风天真可爱的图画书,才是不健康的图画书。

我对迪士尼图画书的看法

Page 43: the seed of happiness

我曾经深深为迪士尼卡通电影的美所震慑。那时,战乱尚未平息,我在大学念书。我

认为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是个伟大的魔术师,竟然能将童话世界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

眼前,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在观赏电影《小鹿斑比》时,我发现迪士尼改编的电影情节,与费利克斯·萨尔

登(PelLxSalten)的原著有相当大的出入。《小鹿斑比》的原著描写了寂静的森林深处、树林

间的簌簌低语、动物间的轻声交谈,以及鹿儿被从叶缝间洒下的点点阳光照得暖洋洋的模样,

让人仿佛可以呼吸到森林里的恬静的味道,感受到鹿儿母子间的深情。那不是炫目的彩色世

界,而是光与影交错的世界。

迪士尼以过人的才气与技术,将《小鹿斑比》转化成色彩绚丽的动画世界,但这一场

光色争辉的动画盛会,和我记忆深处的《小鹿斑比》格格不入。之后,我观赏每一部迪士尼

电影,都摆脱不掉这种不对劲的感觉。看过电影以后,留在脑海里的不是彼得·潘,不是小

木偶皮诺丘,也不是爱丽丝,而是迪士尼。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迪士尼的声光效果吸引了。

迪士尼电影强烈刺激感官的本质,与文学需细细品味、缓缓勾勒图像的特质之间的差

异竟然如此大,这着实让我感到惊讶。在我心里,萨尔登的《小鹿斑比》与迪士尼卡通电影

中可爱的小鹿斑比,是两个不同的角色。我回想迪士尼的《小鹿斑比》中的情节和画面时,

感受不到鹿儿们温暖的亲情。对我来说《小鹿斑比》仍然只属于萨尔登的文学世界。

观赏完迪士尼的《小鹿斑比》,又过了几年,我在书店看到卡通版《小鹿斑比》的图画

书。这本图画书是新潮社特别企划的图画书系列中的一本。这项企划如果拿到现在来做,一

定会很成功,但是当时因为构想太前卫,所以没有继续出版下去。这个系列,还收录了木下

顺二撰写、福田丰四郎绘制的《夕鹤》,画风优美动人。

看过《小鹿斑比》的图画书,我很失望。书中的插图虽然保持了迪士尼温馨、明朗的

一贯风格,但是没有电影那种灵动活跃、欢喜洋溢的色彩感,只觉得厚重阴湿。同时,故事

情节大幅缩水,与其说它是一个故事,倒不如说是一篇词不达意的摘要。我认为这本图画书

与萨尔登的《小鹿斑比》已经毫无关联。这类风格的图画书愈畅销,只会愈扭曲孩子们对《小

鹿斑比》的认识。

这些年来,迪士尼的图画书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但这些图画书比电影逊色许多,毫无

魅力可言,感觉就像在看一盆被毒素侵蚀后,表皮皱成一团的水果。直到拜读今村太平所著

的《漫画电影论》一书后,我才了解图画书与电影之间的落差为什么如此大。今村先生指出,

迪士尼卡通成功的秘密,在于“以光束表现色彩”,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应用在电影中。它

的色彩和油画、印刷的色彩不同,本身好像会发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迪士尼初期的电影,

如“米老鼠系列”,还没有这种效果。后来他对光与色彩的重视远超过影像,开始用光来表

现色彩的跃动时,迪士尼的卡通才真正为电影艺术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我的感觉中,

迪士尼电影与图画书在品质方面的差异,在于一个是充满光线跃动的活泼色彩,一个是经过

印刷过程而失去光的质感的沉闷色彩。大家都说迪士尼的图画书色彩悦目,品质精美,但实

际上,这类图画书中的色彩毫无生气,完全看不到电影的那种动感。死寂的色彩和像尸体般

僵硬的插画:这就是迪士尼的图画书。

母亲们看过迪士尼的电影后,以为图画书的品质一定与电影的品质相去不远,所以才

买迪士尼的图画书给孩子看。可是孩子既不了解原著,美术素养又还有限,所以根本看不出

这两者之间的天壤之别。

还有另一个原因,让我始终无法接受这类风格的图画书。

迪士尼图画书均取材于世界名著,日本讲谈社的图画书中,也有许多世界名著的简明

版,如《金银岛》、《苦儿流浪记》、《鲁宾逊漂流记》、《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白

雪公主》等。以讲谈社所出版的《金银岛》为例,就算改写得再好,但内文只有原著的几十

分之一,只要有一点常识,就知道它只是故事简介而已。又如《拇指姑娘》原著有一万多字,

Page 44: the seed of happiness

改编成图画书后,文字被缩到原著的五分之一,整个故事只剩下骨架,既无血也无肉。由于

安徒生童话架构相当完整,从骨架也能了解故事的发展,但是他的文学特质缜密地织入每一

个细节中,生动的描述让每个场景栩栩如生。您可以拿任何一本《拇指姑娘》的图画书和木

岛始翻译的《拇指姑娘》比较,一定很快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差距,并且了解安徒生的童话

创造了多么迷人的文学世界。

所有(应该没有例外)自称是世界名著的图画书,都是简明版,是模仿原著的赝品。所谓

“世界名著精选图画书”,只是“原著是世界名著的图画书”,本身不过是如“真”包换的仿

冒品。希望父母为孩子选图画书时,能够先剔除这类由世界名著改编而成的图画书。

不久以前,桐朋幼儿园的大场牧夫老师决定为小朋友设置一个图画书专柜。在进行这

个大胆尝试以前,他来和我商量,希望我能替他剔除不适当的图画书。我认为孩子不需要迪

士尼的世界名著精选图画书,所以将它们全部剔除,只保留了迪士尼图画书中的《小飞象》、

《101 忠狗》及“自然的惊奇系列”,书架上一下子变得空了许多。可是大场老师毫不犹豫

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幼儿园的图画书实验专柜就这样被设置了。幼儿园的老师说,虽然没有

改编自世界名著的图画书,孩子们却一样读得津津有味。

迪土尼抽掉了世界名著的精髓,擅自改编,做出与原著内容似是而非的东西。比较原

著与迪士尼图画书后,大家会发现,迪士尼图画书大幅重塑原著人物的性格,夸张不重要的

部分,使原著精神完全变质,把原本可以激发孩子丰富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搞成追逐市场的

廉价商品。

此外,部分迪士尼的图画书也暴露了他们对图画书的无知。例如巴顿的作品《小房子》,

架构巧妙,表现手法不凡,是脍炙人口的杰作。后来,迪士尼将它改编成卡通片,并“周到”

地把它制作成图画书。可是,我觉得这本书被改写得面目全非,非常丑陋。在书中,我完全

感受不到贯穿于巴顿作品中的爽朗风格,以及对美国早期生活的无限怀想。整本图画书只不

过是一场空虚、愚劣的闹剧。这种与美学背道而驰的图画书,根本不配列入童书。听说迪士

尼曾一再争取,希望能以相同的手法,将古典名著《彼得兔子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但却遭

到原出版社——伦敦的腓特烈·华恩(Frederick Warne)出版社的断然拒绝。我很高兴《彼得

兔子的故事》没有加入迪士尼家族,这实在是全球儿童之福。

第四章 陪着孩子成长的图画书

婴儿的图画书

孩子最早接触的图画书

这章我们来挥讨一下,应该在孩子出生后的第几个月,开始给他们看图画书,以及看

什么样的图画书。

十几年前,一有机会我就会问年轻的妈妈们,她们的孩子是从第几个月起开始注意图

画书的。答案是平均从出生之后的第十个月起。当然,如果婴儿身边没有图画书,就无法了

解他们的反应,但是大多数的母亲在孩子满十—个月前,就为他们准备了图画书。不过,当

时给婴儿看的图画书比今天要少多了。

以前,给婴儿看的图画书常用厚纸板印制,色彩非常华丽,内容以可爱的动物、动物

的宝宝和玩具般的交通工具为主。插画画得非常可爱,文字很少,页数也只有寥寥几页,一

看就知道是为婴儿制作的,而且也颇能激发婴儿的兴趣。在彩色电视普及以前,这种图画书

在婴儿的视觉体验上占了极大的比例。

我也思考过什么样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图画书最适合婴儿,但并没有获得明确的结论,

不过动物图画书、交通工具图画书等“认知类图画书”,似乎比较适合婴儿,而且图画最好

是写实的,画得像玩具或布娃娃般可爱且孩子气的传统婴儿图画书,并不适合作为婴儿的启

Page 45: the seed of happiness

蒙图画书。过去,我的理解仅止于此。

婴儿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最好没有变形、结构不严谨、色彩太虚假的图画。我认为

接近实物且插画优美的图画书,才是尊重婴儿认知的读物。

后来,我终于得到一个结论:适合婴儿的启蒙图画书,图画必须正确而写实、不要多

余的背景和细部描绘,也就是“描写真实事物的图画书”。实际上,我亲眼见过许多婴儿在

一岁左右就对图画书产生强烈的兴趣。不过现在想起来,上面这种想法似乎只是将图画书视

为婴儿“看”的画册。

钥匙与钥匙孔

婴儿长到七至十个月左右以后,就有相当明显的好奇心。这时候给他们看图画书,他

们大多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过,这可能不是自发性的,而是由于大人们积极地拿图画书

给幼儿看,并运用各种方式诱使婴儿的视线投注在图画书上。换句话说,大人这种期待孩子

成长的心情,经由图画书投注在孩子身上,使他们对图画书表现出兴趣。

把孩子在这个阶段看的图画书视为“认知图画书”,可能并不正确,因为如果把焦点放

在婴儿与图画书的直接关系上,只注意孩子对什么样的图画书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可能忽略

了真正重要的亲子关系,而且这样的做法不知不觉地就会成为填鸭式教育的开端,使图画书

对婴儿的意义完全变质或扭曲。

因此,我们应该将婴儿与图画书的关系,定位在促进亲子关系和加强心灵沟通等婴儿

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助力上,或是将图画书视为增加婴儿语言体验的视觉素材。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在东京举行的“幼儿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有一篇东京大学教授兼

小儿科医生小林登的演讲记录——《头脑的发达与环境——以母子互动为中心》。文中用实

际例证论述了母亲对婴儿说话,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语言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孩子头脑中似乎有使用表情、动作、姿态和手势来交换资讯

的程式,在适当的时期给予适当的刺激,孩子自然就能学会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

母亲,因为她们对孩子所想的事情,能做出适当的判断或反应。例如,孩子发出“喵——喵

——”的声音,母亲立刻就知道这是指玩具箱中的小猫,或图画书中的小猫,还是家里真正

的小猫。固为她了解,所以她能对孩于说:“嗯,你要看图画书中的小猫吧。”孩子的想法和

母亲所说的完全一致,就像钥匙与钥匙孔般密合。孩子的语言能力就在这种反复的情形中,

退渐增强。

母乳与母语

在契合促进亲子的心灵沟通与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这两项需求的前提下,为婴儿制作

的图画书,我们可以将它想成是使亲子双方的言语和印象,如钥匙和钥匙孔般互相契合的重

要工具。图画书的目的并不是通过插画来教导人们,而且插画本身也没有特定的意义,它只

是让亲子共读插画时,通过言语的传达与回应,加强心灵的交流,并确认亲子的感情。这份

信赖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动力。

在孩子七个月大以前,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有人疼爱自己。只有在这种环境中,

图画书才能发挥作用,丰富幼儿的成长体验。

换言之,想借着图画书来教婴儿认知,是一种强迫式的错误观念。父母以图画书为媒

介,经由亲子之间的语言沟通、心灵交流、确认相互的存在,才能让婴儿学习到语言和图像,

并牢记心中。

有人说,人类到三岁时,已经能理解一生所用语言的四分之三,但不能因此就将语言

当做资讯或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父母用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温暖生动的言语,和

婴儿及幼儿期的孩子交谈,才是最重要的。

抚育婴儿的母亲,当她们不是迫于上述强迫式的错误观念,也不是基于教育上的考量

时,就会很自然地、发自母性本能地对婴儿说话。喂奶时,换尿布时,为他们洗澡时,逗他

Page 46: the seed of happiness

们玩时,抱他们时,都会不停地对婴儿说话,这些话没有任何意义,但也因为这个缘故,反

而是母亲发自内心向婴儿说的话。在旁边的人可以感觉到这些话语中充满了爱和暖意。这个

时候,母亲双手的动作和触感,饱含了专注、深浓的母爱,让婴儿的情绪安定而愉快。伴着

这种爱抚,母亲亲切的言语不断传入婴儿的耳朵,我相信这些言语一定能长存于孩子的心中。

就像从母亲的乳房获得营养一般,幼儿经由耳朵听到母亲的诰,共得“精神”上的营养,逐

渐成长为真正的“人”。

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医生,只能以一个常人的感觉和知识来思考幼儿的事。我认

为无须区分肉体上的母乳和精神上的母语,两者应是微妙地交错,成为婴儿身心成长过程中

不可欠缺的要素。我不是专家,但是我认为对婴儿的成长,养成综合性思考的习惯,可能比

分析性的思考习惯更重要。

婴儿图画书的必要性

我认为大人不应该将图画书当做帮助婴儿成长的工具。图画书应该是一座桥梁,让大

人通过图画书向婴儿说话,或通过亲子间的交谈,让大人与孩子都感受到对方的爱。

因此,特地制作以婴儿为对象的图画书并没有必要。只要婴儿感兴趣,任何图画书都

可以作为给婴儿的图画书,但是前面也曾提到,粗糙、色彩强烈的插画,或设计不佳、像玩

具或布娃娃一样扭曲变形的图画等,都应该避免。大人最好选择形状真实,令人感觉画面优

美,而且插画色彩调和的图画书。父母无须完全按照书上所写的来读,图画也不必依照顺序

一幅幅地看。亲子一起看婴儿感兴趣的地方,同时说话给他们听,对婴儿来说,这或许会让

图画更生动。

前面提到一本以两岁左右的幼儿为读者对象的图画书——《动物的妈妈》,它的封面以

特写的方式画着一只口中衔着幼犬的母日本犬,正面看着读者。由画的表现方式来看,我认

为这是很适当的画法。母狗的眼神温和,不会让人产生害怕的感觉。婴儿被注视着自己的母

狗的眼睛所吸引,再看到母狗和它所衔的幼犬,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猜想“它们到底

在做什么”。

狄克·布鲁纳(Dik Bruna)的《小兔子》系列图画书,故事的内容并非完全以婴儿为读者

对象,但是他强调正面的插画表现方式,确实能够吸引视觉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儿。

松谷美代子的幼儿图画书《哇,找到你喽!》,虽然插画让婴幼儿较难掌握,而且色彩过

于阴暗,但是因为它是日本少数以婴儿为对象的图画书,所以仍是值得推荐的作品。特别是

书中不断重复“哇,找到你喽”的婴儿游戏,以大人与婴儿的关系为基础,将动作与语言结

合,并巧妙地导入图画书中,这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创举。

另外,在亲子共读时,婴儿不仅由这本图画书获得了语言体验,而且通过书中不断重

复的动态“游戏”,还可以让这种阅读产生更好的效果。由这一点来看,它也是构思极佳的

图画书。

我不希望婴儿只是单纯地看、听这些图画书,因为这些图画书可以让婴儿实际体验“游

戏”,以此体验为基础读图画书给婴儿听,可以深化他们对语言和图像的体验。 “游戏”

《动物的妈妈》封面

Page 47: the seed of happiness

中的语言与动作变成图画书中的语言与图像,再回到“游戏”中的语言与图像,经由这样的

变化与发展,相信幼儿的生活体验一定会逐渐丰富。

成为孩子的第一本图画书的条件

记得那是我女儿过完第一个生日之后不久的事。当时,她还没有开始学走路,我也没

有想过那么早就买书给她看。有一天,我有事到书店去,偶然见到一个相当大的标题——《孩

子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

我一时好奇,拿起书来翻阅,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已经可以买书给女儿看了。

那本书叫《小兔子》。付款时我想着:我开始给女儿买书了。那种新鲜而兴奋的感觉,

至今记忆犹新。回到家中,我让女儿坐在膝上,打开书本,一面看着右页的图画,一面读左

页的文章给她听。

“好大的院子中间,有一幢可爱的房子。”

我缓慢地,一句句仔细而且抑扬顿挫地念,同时与女儿一起注视着图画。

“好大的”和“可爱的”对比、“院子”中的“房子”、“院子”里开的花朵„„女儿

看着图画,她听得懂这些话吗?不过,我只把问题留在心中,没有加入任何说明,只是慢慢

地继续读给她听。

“房子里住着软软先生和软软太太两只兔子。”

我除了注意念故事的语调,还注意抱孩子的姿势,并利用我的手和膝盖与孩子的肌肤

间的触感,制造出文字里那种柔软的感觉泉。

第一次给女儿看图画书的情形,到今天仍清晰地留在记忆之中。

以上是早稻田大学教授兼德国文学研究专家子安美知子,回想起独生女在幼儿期对图

画书的体验而写的一段文字。她所说的,我也深有同感。另外,子安教授的研究也触及更深

入的问题:

我因为数度赴西德留学,曾将已到入学年龄的女儿送入慕尼黑的小学就读。这所“斯

坦纳学校”是德国非常特殊的私立学校,它特殊的教育方式,使我不论以母亲的身份,还是

站在一般人的立场,都学到很多东西。

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的教育理论在欧洲受到广泛关注,在德国之外的其他欧

洲国家也设有斯坦纳学校。斯坦纳的教育理论是,孩子出生之后,首先应该教给他们的是“正

确的呼吸节奏”和“睡眠与清醒的交互转移”。

如果现在再问女儿记不记得她所“阅读的第一本书”,或许她已经没有印象了。不过,

当我看到那本被反复阅读,残破不堪而重新装订过的《小兔子》时,就会想到这本图画书在

女儿的知性生活开始之前,已经无形地为她打开了通向“精神世界”的大门。如今,再从斯

坦纳教育的立场来看,终于了解《小兔子》的确可以培养正确的呼吸节奏。过去,我开不知

道其中的道理,但是为女儿读这本书时, 自然而然地就这样教孩子了。所谓清醒与睡眠,

不就清楚地表现在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的图画中吗?第一页的“房子”的窗户是打开的,代表

着早晨。最后一页,窗户是关着的。前一页的图中,兔子闭上了眼睛,文章这样写着: “头

脑昏昏的,很快地,眼睛也闭上了。”

孩子和这本图画书中的小兔子处在相似的成长阶段,孩子还无法理解图画书的故事大

意,也无法背诵故事中的文字。

可是,孩子在充满安详和爱的空气中,呼吸、睡眠、苏醒,获得全身内外的调和。这

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学习项目”,能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的,才配称为“孩子第一次接

触的图画书”。这些“学习项目”正是孩子感情生活的基础,非常重要。

生命的节奏

有一天,子安教授从壁柜的最里面找出《小兔子》系列的图画书,堆放在十四岁的女

儿面前。女儿看着这些残破不堪的图画书,已经想不起来过去她是多么沉迷其中。

Page 48: the seed of happiness

对女儿而言,这些图画书不是学习文字的教材,也没有留下任何知性记忆,但是十四

岁的女儿依然若有所悟地说:“对了,我还记得这个节奏。”

接着,她就自己读起除《小兔子》之外,她最喜爱的《下雪天的兔子》。

“整个屋顶变成一片白色,教堂的屋顶也闪闪发光。爸爸、妈妈,我出去了,我会小

心地玩。”

“这种节奏感并不是存在于我的头脑中,而是在我的身体里或是心里。总之,不是在

记忆中的某个地方。我有一种当时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长大的感觉。”

女儿所说的,可能是她的身体所感觉到的音乐节奏。这里所谓的节奏并不单是钢琴乐

谱上所表现出来的,它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中,到处都可以感觉得到。

白天与夜晚、潮汐的涨落、活动与休息„„自然界中有各种深奥、精妙的节奏,人类

身心的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节奏。这对孩子的养育和教养更是十分必要的。

留在一个少女身体深处的语言的种子和它的节奏,一定是母亲通过肉体和精神的话语,

裹挟着旺盛的生命力传给她的。

如果只是将《小兔子}给婴儿看,一定无法产生这种影响力。唯有在母亲的感受和爱的

支撑之下,语言才能发挥充分的说服力,然后配合节奏,使插画的印象凸显出来。如果幼儿

通过耳朵和眼睛获得的体验完全一致,那么不久之后,这种印象就会成为孩子口中的言语。

还不认得字的幼儿会硬记下图画书上的文章,但他们不是单纯地记下一字一句。孩子

能在心中生动地“看见”、“感觉到”图画书里的世界,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随着图像不断

膨胀、溢出,图像与认同感一定会变成语言,再度被创造和表现出来。

幼儿还无法将自己心里的图像画出来,因此语言非常重要。这不是模仿,而是创造性

的活动。这种丰富的想象力,在还无法阅读文字的阶段,唯有靠耳朵反复听到丰富的语言来

培养。让孩子提早认字或强迫他们早日养成自己看图画书的习惯,并不利于对他们的想象力

的培养。

两岁孩子的图画书

不要勉强

谈过婴儿第一次接触的图画书以后,我们再来谈一谈如何替两岁左右的幼儿选择图画

书。

不过,这个年龄的幼儿个体差异很大,生活环境也不相同,而且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

会使孩子对不同的事情产生兴趣。另外,有没有团体生活的经验,也会影响孩子对图画书热

衷的程度。因此,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判断,而应该多观察孩子的状况,从而选择最适

合的图画书。

如果好不容易选到的图画书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要沮丧,想开一点儿,下次再

试试看,最好不要勉强孩子接受,或是想尽办法要教孩子,因为孩子不会轻易被强迫,而且

这种事也不值得父母连哄带骗,无谓地耗费精力,或因此感到焦躁。

慢慢来吧!不要仅仅为了一本图画书而动怒,这样孩子才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茁壮成

长,因为图画书不是为了帮助孩子学会什么,它纯粹是一种“乐趣”。如果失去了这种乐趣,

就丧失了图画书本来的存在价值。

在选书方面,我认为能够巧妙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的“生活类图画书”,最适合两岁

左右的幼儿。其次是介绍最基础的一些知识的“认知类图画书”。另外,儿歌、诗歌类的图

画书,或是文章押韵、节奏明快、用词生动的图画书,也值得选择。

这些书不见得很容易区分。有些“生活类图画书”的文字采用了诗歌的表现方式,有

些书则将语言的趣味与“认知类图画书”巧妙结合。因此,我只是将适合孩子的图画书简单

分成上面三类,便于分析思考,并没有什么优先顺序。

Page 49: the seed of happiness

最佳的图画书主角

我先具体地介绍一两本“生活类图画书”,包括渡边茂男著、大友康夫画的《我会穿衣

服》等一系列以熊为主角的作品,以及若山宪自写自画的《小熊早安》系列作品。它们都与

幼儿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用孩子身边的事物来设计故事内容。

非常巧合的是,这两套书的主角都是熊,因为在拟人化的写作中,熊是最好处理、也

最有亲切感的动物。这类图画书如果选择标新立异的角色,就容易脱离日常生活的气氛,进

入幻想的世界,而且主角的个性过分强,也会使故事无法自由发挥。

在这些条件下,“熊”,特别是“小熊”,受到排斥的可能性最小。它们的体形矮胖浑圆,

一副幽默感十足的憨劲,加上它们行动缓慢,很像刚学走路的幼儿,整体看起来很稳重,适

合从容不迫地铺陈故事。填充玩具中有各式各样的熊,设计师们之所以偏爱熊的造型大概也

是基于相同的理由。总而言之,熊的整体形象一直让孩子觉得亲切。

熊可以说是图画书或幼儿读物中的超级大明星,接下来的就是兔子、狗和大象。不过,

一般人对狗的特征和习性太熟悉,反而不容易使之拟人化;大象则因为体形庞大,特征过分

明显,使故事的设定受到限制;狮子又太凶猛,缺乏亲切感。虽然没有做过特别的调查,但

是熊应该是相当讨好的角色。

渡边和大友的熊、若山的小熊,都是借用熊的外形来表述故事,不过故事中的角色都

设定为幼儿。另外,如果直接用幼儿当主角,因为人的性别和人种需要明确,而且人的容貌

各有不同,如果与自己的长相相似还好,如果对主角的长相产生反感,孩子就无法融入书中,

但是用熊当主角,孩子几乎不会注意它的性别或种类,而且熊比较没有个性,很大众化,使

幼儿很容易将它们与自己联想在一起。简单地说,图画书的主角有亲切感,容易让孩子认同,

这是创作“生活类图画书”的必要条件。

大友康夫的熊,脸部的表情和身体的动作都与幼儿的表情与动作极为神似,能充分地

传达故事的情绪。由于熊的体形与幼儿的体形类似,因此熊的动作看起来和幼儿的动作一模

一样,既健康又幽默。

若山宪的小熊外形很单纯,而且经过抽象化处理,使它成为一种生动的造型,因此它

的动作虽有些笨拙,却很能表现幼儿的特性。而且他用象征化的脸和手的些微变化,来表达

感情,不但可以让人感受到画家高明的技巧,而且很容易把故事情绪传达给孩子。这两本图

画书的插画表现手法各有特色,很能够和故事的描述方式互相呼应。

我会穿衣服

《我会穿衣服》这本图画书,选择了和日常生活中身体、手脚的动作有关的题材。每

个幼儿都有穿不好衣服或裤子的经验,这本书选择了这个经验,以激起孩子的认同和关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类似问题的孩子,一定会感同身受,很关心熊该怎么办;而已经克服这些问

题的孩子,也可能带着优越感,回想起自己的经验,同时觉得熊滑稽的模样非常有趣。

这是什么!

这样穿,好吗?

对了,对了!

衣服要穿在身上。

这是什么?

这样套,好吗!

对了,对了!

裤于要从脚套进去。

这是什么?

这样戴,好吗?

对了,对了!

Page 50: the seed of happiness

帽子要戴在头上。

这是什么?

这样穿,好吗?

对了,对了!

鞋子要穿在脚上。

文章以问答的方式展开,四组大同小异的句型反复出现,节奏非常明快,配合翻书的

动作,孩子会觉得很有趣。故事从头到尾使用的基本词语非常少,其中衣服、裤子、帽子和

鞋子扮演具体的角色,穿、戴、套则是幼儿想象得到的生活用语,剩下的就是单纯的问话和

回答。这种方式使孩子可以轻松地参与。

在反复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就能记住故事,而且在穿衣服时,孩子一定会自

言自语:“这是什么?这样穿,好吗?”然后,孩子会认真地说:“对了,对了!衣服要穿在身

上。”于是,他将手伸入衬衫袖子里。这个动作就像眼睛能够看到的一样。

孩子看了图画书上的词语和插画,会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后在做同样的事情

时,孩子就会边说边做,脑海中也会清楚地浮现出熊的样子。

语言、插画和生活经验如果形成这样的一个环,孩子下次看图画书时,图画就会和实

际的生活经验重叠,在孩子心里清楚成形,发挥作用。有了这种实际的体验,图画书才能展

现无穷的魅力,成为真正有趣的东西,逐渐进入幼儿的生活中。这正是“生活类图画书”的

魅力所在。

同时,问题的形态可以随意变化,并自由应用。例如,“这是什么”可以变化成“那是

什么”,或变化成其他类似的问句,用在生活中的各个地方。例如,母亲向正要穿衣服的孩

子说:“对了,对了!衣服要穿在身上。”说完,两人一定会相视而笑。这种语言的交流以及

心灵的沟通,才能真正密切亲子关系。

这本图画书在前面的反复问答结束后,稍微喘了一口气,熊接着就 “穿上衣服”, “穿

上裤子”,“戴好帽子”,“穿好鞋子”,把前半部分的内容做了一次总复习。最后,装粉完毕

的熊,仿佛很得意似的向大家打个招呼,出门去了。熊的满足,就是读者的满足。很奇怪的

是,这时熊看起来比前面长大了一些。孩子可能会猜想,背对着大家渐渐走远的熊,这么满

足地要到哪里去„„ .

渡边茂男曾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绪、想法和用语,敏锐地解读孩子

行为的意义。他在《如何给孩子看图画书》一书中,针对婴幼儿的成长与图画书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意见。您读过以后,将会了解《我会穿衣服》的插图中蕴藏了多少对

幼儿无微不至的关怀。

《我会穿衣服》在美国和英国都已被翻译出版,并被视为“启蒙类图画书”中屈指可

数的杰作,得到非常高的评价。事实上,内容如此丰富,不受地域限制,图像又如此有说服

力的图画书并不多见。

其他的生活类图画书

和渡边的作品相比,若山宪的《小熊早安》系列作品似乎以年龄稍大的幼儿为阅读对

象。不过,我认为大人不必拘泥于幼儿的年龄,只要能结合孩子实际的生活体验做适当的选

择,好好念给孩子听就够了。这套书确实掌握了幼儿的生活节奏和期望,文章采用散文的形

式,并没有赘言。

与《我会穿衣服》主旨相同的图画书,还有神泽利子著、西卷茅子画的《阿立会穿裤

子了》。这本图画书的主角是一个小男孩,不过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以及各种动

物也一一登场。这本轻松并有亲和力的图画书,是“生活类图画书”的另一种类型的代表。

提到这类图画书,绝对不能忘记马乔利·佛拉克的杰作《问一问熊看看》。这本图画书

是帮助我们了解图画书基本想法和表现方式的范例。

Page 51: the seed of happiness

在“生活类图画书”延伸的范畴内,非常讨孩子们喜欢的图画书,还有村山桂子著、

堀内诚一画的三本系列作品——《小杰的朋友)、《小杰的水桶》、《小杰出门找朋友》。在孩

子即将开始团体生活前,为他们准备这类“生活类图画书”,可说是父母关心孩子的最佳方

式。

语言中有节奏

幼儿的耳朵相当好,对于语言和声音非常敏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大人很少注重促

进这种听力的发展。如果在幼儿期就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音乐与语言,那么孩子在

这两方面的感性经验及能力,一定会有惊人的发展。

特别是在两岁到四岁时,孩子会专心聆听有趣的声音和节奏轻快的语调。这可能是因

为他们在生理上,自然会被有节奏的词句所展现的音乐性 (或称为声音性)所吸引。

《晚安的书》就反复运用充满节奏感,而且宁静安详的文字,引导孩子进入梦乡。有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每次带孩子们去校外教学回来后,就念这本图画书给孩子听。她说: “反

复念过几次以后,孩子们熟悉了‘想睡觉的„„’这句话反复的节奏感,跟着我一起念。我

轻轻地念完后,孩子们都会说: ‘我也开始想睡了。’我就告诉他们: ‘那么大家就躺

一下吧!’于是,孩子们果真躺在地板上睡着了。这本书中那简练的笔触,以及用蜡笔表现

的略微深沉的色调,真的能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配合着诗句,将孩子引进这本书独特的世

界中。”

《晚安的书》

子安美知子教授在她的育几经验谈中,也曾提到这本书。

女儿到了两三岁时,我觉得一定要让她生活得很充实。我认为,让她睁大眼睛观察自

己周遭的事物,然后用整个身体来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大人应该注意“放松与紧绷”

的节奏感,也就是当孩子把注意力发挥到极限以后,指导他们渐渐地将呼吸的节奏放慢,回

到休息的世界中。

这时,布朗的《晚安的书》成了我最好的帮手。

这本书大幅的插画刹那间抓住了我的视线。 ”天黑了。大家睡觉了。”画面中,大家

静静安眠的情景,代表万物为了迎接明天崭新的生命节奏而休息,从这些生物闭着眼睛的样

子,我们感受到一种强劲的生命力。第一页中,夕阳的红色光辉将这种感觉投射至孩子的 c

中。 (太阳隐藏到了地球的另一边。)

大阳西沉,大地逐渐昏暗。孩子们很快就能凭借自己的体验了解到,太阳是光的来源。

接着下一页是孩子最熟悉的日常生活——“每一间房子都亮起了灯光,外面渐渐暗下来”。

插画的右半边还留着大阳的余晖,而左半边月亮已经出来了,这说明了昼夜的交替。画家还

用倾斜的房屋来代表地球的自转,将昼夜变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小鸟、鱼,以及各种

其他动物都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酣然入睡。在整本书正中央的两个页面上,画着帆船、房

Page 52: the seed of happiness

子和飞机,它们也睡着了。全书只有这一部分没有色彩,虽然全书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但是

作者仍然不忘贴心地用黑白色调来描绘非生命体。我觉得这相当有趣。

“想睡觉的„„”,这个句子在全书重复了十次以上,一定能让听故事的孩子,与最

后一幅画中的孩于一起产生睡意。不过,这本书并不是安眠药。这里的睡眠,是生物为了迎

接更美好的苏醒和第二天的活动而做的休息,所以插画都在表现这种生命的节奏。这样一来,

画上蜜蜂群聚的苜荷花,就可能在孩子心里产生各种不同的蜕变(metamorphose)。

融入图画书中

子安教授表示,鲁道夫·斯坦纳认为,孩子刚出生时,最重要的是呼吸、睡眠与苏醒;

当孩子到了三岁左右时,对他们的意志力的培养便显得逐渐重要;到了七岁左右时,就该注

重对他们生命力的培育。这里的生命力,据说受到德国文豪歌德的“蜕变”理论(生命逐渐

改变形态而发展)的影响。歌德在多篇有关植物学的论文中都提到这个理论。

早期的教育观念和填鸭教育,破坏了这种睡眠与苏醒的节奏,使孩子被动地接受知识,

结果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内在意志力与生命力的幼苗连根拔起。子安教授指出,用这种方式绝

对培养不出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新西兰的优秀儿童图书馆员陶乐丝·怀特,在她的著作

《五岁前的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女儿卡洛儿五岁以前的读书经验。她在书里描述了女儿两

岁以后发生的事。

布朗的《晚安的书》,被昵称为“睡觉的书”。这一本连大人读了,都会像看完法国电

影般深受感动的古典读物,是画家沙罗特以温暖、平静、美丽的手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创作

出来的。卡洛儿喜欢得不得了,常指着书上的兔子说: “想睡觉的红萝卜。”前几天带她

到水族馆参观,她也指着热带直说:“想睡觉的鱼儿。”经验使阅读充实,书使经验丰富。这

么小的孩子就能把阅读和生活串联在一起,让我惊叹不已。

两年后,怀特又说了下面这段话:

“读了两年前的日记,回想起女儿曾从这本书获得强烈的满足,不禁喜极欲泣。我不

在意别人认为我对这本书评价过高,因为只有当我们的心完全被图画书吸引时,我们才能进

入它的世界。”

今天,人们经常从教育和知识层面,或是单纯的情绪反应,来评价图画书。大家不停

地设法将图画书应用在保育与教育领域上,花了很多工夫在图画书的定位上,赋予它教育上

Page 53: the seed of happiness

的功能,希望幼儿从中了解或学到一些东西。结果因为耍弄了太多小动作,反而忘了一本图

画书是否能让孩子觉得快乐、满足。

我认为孩子读完一本书,会发出深深的叹息,眼中闪着光,是最有意义的。我相信,

这时的幸福和满足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我同意怀特的看法——“只有当我们的心完全被图画书吸引时,我们才能进入它的世

界”,

《晚安的书》就是这样一本能满足孩子,蕴藏着深不可测力量的图画书。书里以恢弘

的世界观支撑的柔性语言——诗,以及充满宁静与美感、仿佛将整首诗温柔地包裹起来的插

画,都无与伦比。我虽然不是怀特,但是每次阅读这本书,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以前法国的

著名女星法兰索瓦·罗斯。她那慵懒而热情的模样,仿佛能够超越平面的影像,活生生地存

在着。《晚安的书》也是一本具有这种特性的图画书。

另外,马尔夏克(S.J.Marshak)作诗、雷贝德夫(V. Levedev)绘图的《安静的故事》,虽

然没有《晚安的书》那么完美,但也相去不远。

三岁孩子的图画书

感动,内心的充实感

读了一本真正的好书后,常会觉得自己与读书前相比,仿佛判若两人,有时甚至觉得

好像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一扇门,自己有了明显的成长,变得强壮、勇敢、高雅。而看完感

人的爱情故事后,自己也像经历了这场恋爱,或在心中暗暗期待能尝试一次这种真情挚爱。

这种对未来的期待,是人类成长的一大动力。孩子在“有一天我也要做做看、有一天

我也要成为某某”的期盼中逐渐成长。

这种体验,或许可以称之为感动吧。

接触美好的艺术创作(电影、戏剧、音乐、绘画、雕刻)时,也是一样。感动不断累积,

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促进人格的成长。真正的快乐,可以说就是这种感动——内心的充实

感。

孩子和大人一样。孩子在书本中体会到这样的感动与满足时,心灵(经验)的广度与深度

也会跟着扩大。内心充实就是幸福,而幸福是孩子成长的泉源。

幼儿看图画书时也是这样,因此我们给孩子的图画书,必须能让他们获得这种满足感,

并对他们的心灵成长有帮助。陶乐丝·怀特说:“有趣得超乎寻常的书,在成人的文学中并

不多见,但是在儿童读物中却相当多。”为了体会这种乐趣,最好让孩子反复阅读同一本书。

《快乐的一天》

十几年前,住在日本北海道的一位父亲,告诉我下面这件事:我有一个三岁和一个不

到两岁的孩子。这件事是听内人说的,但我一定要告诉你。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入春的某一天,妈妈在做家务。那时还很冷,三岁的姐姐没办法到外面玩,只好趴在

玻璃窗前向外望。过了一会儿,姐姐好像发现了什么,将妹妹带到窗前,一面指引她向外看,

一面热心地说明着。她热心的样子引起了妈妈的兴趣。于是,妈妈放下手边的工作,悄悄靠

近女儿们所在的玻璃窗前。她们在看什么?妈妈望着窗外的庭园,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东

西。这时,她听到姐姐指着窗外向妹妹说:“你看,那就是用力吸气、用力吸气。”

妈妈听了姐姐的话才恍然大悟,再一次观察窗外姐姐所指的地方。那里躺着一只狗,

没有什么特别的。仔细一看,才发现,狗儿旁边开着一朵小小的蒲公英。 “用力吸气”,

哦,原来姐姐说的是这个。妈妈的心中出现了故事中的一个画面。在了解了这一切后,妈妈

的心中涌起一种温暖的感觉。妈妈悄悄离开窗边,继续开始工作,姐妹俩都没有发现。

当天晚上,孩子们睡着以后,妈妈将白天发生的事告诉爸爸,并将《快乐的一天》这

本图画书拿给爸爸看,告诉他:“姐姐今天说的,就是这本故事书。她一定是在窗外看见了

Page 54: the seed of happiness

图画书上的故事。”

《快乐的一天》是一本黑白色调、相当朴素的图画书。

冬眠的动物睁开眼睛,好像发现了什么似的,从窝了一整个冬天的巢穴中爬出,用力

地吸气,跑到雪地上。田鼠、熊、蜗牛、松鼠、土拨鼠,都一起跑到纯白的雪地上。

“他们吸,他们跑。他们跑,他们吸。”

不久,他们好像发现了什么东西,“忽然停住不再跑,他们停住不再跑”。然后,围着

那个东西,“他们笑,他们跳”。这些动物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他们大叫:‘好啊!’雪地里开了一朵小花。”

最后一幅画利用白色纸张代表白雪,用黑色蜡笔柔和地画出数十只动物,团团围住一

朵黄色的小花。

《快乐的一天》,就是一本内容如此简单、非常单纯的图画书。

Page 55: the seed of happiness

但是,它却能充分表现出盼望春天的动物们,发现春天已经来了的喜悦,并把这种喜

悦传递给读者。整个故事充满悬疑,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以小黄花象征春天到来并将故事推

向高潮的风趣手法,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看过一次就无法忘怀。

改变人类的力量

这本书是大约一个月前,妈妈偶然在书店中发现的。她认为它正好适合三岁的姐姐,

于是将它买回家。妈妈的判断非常正确,从那一天晚上起,姐姐每天都要求妈妈念这本书给

她听。姐姐百听不厌,每天享受着“用力吸了又吸”的乐趣。

后来有一天——对了,就是那天,姐姐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目睹了书中的世界。她无意

间在窗外发现了正在看着蒲公英的小狗。“《快乐的一天》,是真的耶!”原来以为只有在图画

书上才能看到的东西,如今居然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大发现。“对了,告诉妹妹吧!妹妹也常听《快乐的一天》,一定要告诉她。”

“你看,这就是《快乐的一天》,是真的哟!”不过,才一岁半的妹妹恐怕还无法发挥

想象力将院子里的狗和蒲公英联系在一起,然后再联想到原来的故事。

不过偶然看到这一幕的妈妈,却能充分了解姐姐的兴奋和喜悦,因为妈妈每天晚上都

读《快乐的一天》给她听,深深地了解书中的世界。妈妈与姐姐,虽然一个是大人,一个是

三岁的幼儿,年龄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曾经拥有共同的体验,经常一起遨游在图画书的世

界中,所以能够分享故事、图像与喜悦,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正因为如此,妈妈能够把狗儿、

蒲公英和“吸气”串联在一起,立刻想到这个故事,并完全了解孩子心中看到的世界和她的

心情。

妈妈在姐姐的身上清楚地看到自己过去的努力所催生的成果,看到孩子有如此优异的

想象力,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欢喜、共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相信这些收获将永远被

妈妈珍藏。

为了确认这一点,妈妈兴奋地将那情景仔细地告诉爸爸。她不能不说,就像姐姐一定

要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妹妹一样。妈妈的喜悦再通过爸爸传达给编图画书的我,让我一起分享。

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对幼儿而言也是一样。我认为过去我本着这种想法

来做书,是正确的。

如果这个三岁的孩子没有看过《快乐的一天》,那么窗外的狗儿和蒲公英(其实它们之间

并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普通的狗儿和蒲公英而已,但是她已经知道《快乐的一天》,而且

Page 56: the seed of happiness

在心中反复想象了好多遍。后来,这个经验和印象,与窗外的狗儿和蒲公英结合,使她立刻

创造出一个新的《快乐的一天》。

这个姐姐的想象力,可以说与这本图画书的作家露丝·克劳斯(Ruth Krauss)和画家马

克·西蒙(Marc Simont)的想象力不相上下。因为她能够通过图画书,将两位艺术家的想象力

转变成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美好的故事。这是她从一本图画书中获得的力

量,而给予她这个机会的,是念图画书给她听的妈妈。妈妈在她心中播下想象力的种子,她

自己再让种子萌芽,成长。很幸运的是,妈妈最后能够和她一起快乐地收获。

三岁,为阅读做准备

我一直强调“图画书是大人念给孩子听的书”,因为我认为,通过图画书建立人际关系

非常重要。即使孩子已经会自己阅读,大人仍然要不断读书给他听,这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容

忽视的作用。

三岁孩子的语言能力正在惊人地发展,想象力和好奇心也正迅速成长,他们正以明显

加快的速度进入语言所创造出来的故事世界之中。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体悟到以美丽的语言

(文学)和插画所构筑的图画书王国的艺术魅力,不论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是对帮助孩

子为一生的读书生活奠定基础,都很重要。

我相信在三岁到五六岁之间,就已经了解了“书的乐趣”的孩子,终身都会书不离手。

进入书中世界的通行证,应该在孩子能够自己阅读之前就准备好,并由大人亲手交给他们。

法国国立儿童图书馆取名为“‘书的喜悦’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名字真是贴切无比。

第五章 图画书与幼儿教育

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

在团体生活中,有的孩子非常听老师的话,有的却不听。同样,有的孩子会倾听同伴

说话,有的则对人爱理不理。倾听别人说话,是民主社会的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一个人适

应社会能力的根本。

教育要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幼儿园老师要与孩子相处融洽,才能在此基础上

对孩子进行教育。语言正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工具,人们通过交谈,互通信息,表达情绪,进

行指导或教诲。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聆听或解读对方说的话,人际关系的基础就很薄弱,在

这种状况下.当然无法进行彻底有效的教育。

最近,幼儿教育似乎愈来愈看不到成效,原因之一就是幼儿的语汇贫乏,缺乏足够的

语言体验。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地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是教孩子说话的主角,而且养

育孩子本来就应该由父母,而不是由教育家来负责。可是,现在这种意识愈来愈淡薄,有很

多家长甚至认为,应该由保育人员及学校老师负责孩子的教育。这种假他人之手的想法正不

断地在社会中蔓延。

教育,在家中应该由父母负责,专门的教育才必须委托专家来进行。父母不好好负起

在家教育孩子的责任,将孩子的教育工作推给别人,还埋怨别人,这是彻头彻尾的自私。保

育人员应该慎重考虑,拒绝承担这种原本应该在家里完成的教育。父母在家庭中先尽自己的

责任,孩子才有资格和能力接受保育人员和教师等专家的教导。

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开始,父母就不断用充满爱的语言对孩子讲话,才能切切实实地教

好孩子。对孩子说话有感情,可以充实孩子的心灵,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己的语言”。

因此,父母所说的话可以说是促进孩子心灵成长的泉源。

不过最近,幼儿聆听父母说话的机会显著减少了,这将会妨碍孩子的心灵成长。心灵

成长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步,如果发育不良的状况不见改善,一方面却期待教育专家在短时间

内扭转乾坤,那么只会造成教育人员的负担,而且看不到太好的效果。事实上,有些孩子生

理上营养充足,身体健康,但是甚至当他们进了大学后,这些孩子在精神上仍是个不成熟的

Page 57: the seed of happiness

幼儿。

让我们把话题再回到图画书上。

幼儿教育与语言

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上述家庭状况的存在。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基础,对幼儿的教

育成功与否,取决于父母和幼儿在家中有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儿在家中和父母相处

融洽,可以获得丰富的语言体验,长大以后,也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倾听别人说话。

要改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首先应该重视夫妇之间的关系。图画书在家中的定位,和亲子关

系及幼儿的语言体验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从幼儿园新生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图画书的重要性。对幼儿园老师来说,带领

一批个性、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的孩子来适应团体生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让孩子们顺利地适应团体生活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使孩子们都掌握“共通的语言”。

支持人类生活和生活共同体的,也正是共通的语言。由国家、民族这类较大的生活共

同体来看,国家有一种或数种共通的语言,也就是国语。如果语言不通,国家就无法成立。

同样,支持地域生活与地方文化的,则是当地的固有语言,也就是方言或地区语言。方言如

果消失了,就意味着当地的文化生活也消失了。由此可知,我们的生活与语言有着不可分的

联系。

例如 A 班的孩子与老师,只要讲到“嘎啦嘎啦”,所有的人都能意会,并且有同样的印

象,但是 B 班的孩子就不了解其中的意义。这是因为 A 班的老师为孩子们读过《三只山羊

嘎啦嘎啦)这本图画书,而 B 班的孩子却没有听过。换句话说,《三只山羊嘎啦嘎啦》这个由

玛夏·布朗 (Marcia Brown)绘图的图画书,成为了 A 班孩子的共有财产,因为这里有他们

共通的语言体验和图画书经验。

这是在幼儿园中读图画书给孩子听的第一个意义。语言相通,心灵才能相通,才能产

生共鸣。共鸣愈多,心灵就愈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认同感。有了这种共同生活的基础,

才能够展开团体育儿的工作。

在图画书里培养默契

大家应该都同意,拥有丰富语汇的人大部分都很有内涵,那么有内涵的团体,也应该

拥有丰富的共通语言。您的孩子所属的幼儿团体有没有丰富的语言体验?孩子们是不是一起

看过、体验过一些活泼的画面,并把它们应用在游戏或其他方面呢?听到“一、二、三,用

力拔”的叫喊声,孩子们会不会一起使劲用力向后拉?孩子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能够共同创

造新的乐趣、创意与活动的团体中?

我们来听听幼教老师市村久子的话。

大家熟悉的《拔萝卜》,是由俄罗斯民间故事改编的图画书。四月,小班的第一学期刚

开始,我为孩子们读这本书,把它作为孩子们在幼儿园接触到的第一本图画书,希望他们因

此爱上图画书。

到了六月,下雨的日子一直没有间断。园里小朋友们的鞋柜已经老旧,打开门再关上,

总是发出很大的声响。如果接连几天下雨,鞋柜门更会因为潮湿而打不开。小朋友们一碰到

这种情况,就会立刻找老师帮忙,遇到其他事也是一样,从来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有一

天,鞋柜处传来有力的吆喝声。我走近一看,发现在鞋柜前面有五六名小朋友排成一列,每

个人都抱着前面小朋友的腰,他们一边用力,一边发出吆喝声,想把门打开。那情景,我始

终无法忘怀。

Page 58: the seed of happiness

那时我对图画书的态度和想法是,只要与小朋友们一起享受图画书的乐趣,读完以后,

大家心满意足地叹一口气就够了,但是看到小朋友们在鞋柜前的表现,我发现他们不只是享

受了图画书的乐趣。经过了两个多月,故事依然留在他们心中。或许每个孩子喜爱的部分不

一样,但是《拔萝卜》潜在的内涵和中心思想,都被孩子们带进他们的游戏和生活中,成为

一种实质的生活智慧。对图画书在小朋友们心中发挥的作用,我既惊讶又很受感动,而且我

的那种有空时才为小朋友们念念图画书的态度,也逐渐改变了。

市村老师读《拔萝卜》给小朋友们听,目的并不是让他们明白同心协力、互助合作的

重要性。小朋友们先是被《拔萝卜》的语言和图像所吸引,然后渐渐着迷,享受乐趣,并感

到满足。老师每为他们念一次,他们就重温一遍这种感觉。我相信市村老师在教学工作中,

一定曾经反复地念这本书给小朋友们听。

《拔萝卜》的故事成为孩子们的共同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日渐强烈。孩子们随着心中

《拔萝卜》的图像不断被强化,开始想把其内在的思想表现出来,碰到机会就带到游戏中。

图画书中的语言,也在不知不觉中脱口而出,影像则表现在平常的动作上。

共同的体验发展出共同的创造性活动(游戏),会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和认同感,最后,每

个孩子真正了解到同心协力的乐趣。这种共识和深刻的理解,是图画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

要功能。市村老师的报告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

图画书的选择

当然,不是所有的图画书都像《拔萝卜》一样,有丰富的意义与内容。有些图画书只

能让孩子在心中默默玩味,也有些图画书无法吸引大部分的孩子,却对某些孩子有无法替代

的价值。

每一本书都呈现出不同的世界,这正是图画书的意义所在。接触多样化的图画书,拥

有丰富体验的团体,才能产生更卓越的创造力。因此,该让孩子们共享哪些图画书,可以说

是幼教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这时,就会产生如何选择图画书这个问题。要做正确的选择,就得多接触作品。握有

较多王牌的人当然容易获胜,但是出牌的顺序弄错了也不太好。拥有较多的王牌,并在适当

的时候打出,孩子们一定非常高兴,所以保育人员必须了解孩子的情绪,了解他们现在需要

什么、接下来该说哪一个故事和前面讲过的故事才能呼应。要做出正确判断,就必须先了解

每一本图画书的内容,这正是专业保育人员的工作。

因此,您不妨先阅读一些已经被人评说的图画书。图画书绝不会讲一些艰深的内容,

而是用有趣、美丽的方式表现重要的事情,任何大人都可以充分了解。如果想得太多,反而

无法尽情享受。应该先用平常心来看图画书,用自己的心去感觉。如果一直从批判或知识的

角度去阅读,就可能产生不当的理解,或心不甘情不愿,失去应有的乐趣。如果孩子不觉得

Page 59: the seed of happiness

有趣,图画书的内容当然无法留在他们的心中,图画书也就丧失了在幼儿教育中的功能。

连接幼儿园与家庭的图画书

我们再来重新思考一下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以及图画书的功能。

由前面的叙述,相信大家已经了解,父母必须和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沟通,清楚地知道

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才能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园经常在这方

面做一些努力,例如由园方发出通讯信函、安排参观、邀请家长参加运动会等活动、进行家

庭访问、制作幼儿园刊物等,但即使如此,双方的沟通依然不够畅通,特别是幼儿园与父亲

的关系更是疏远。

前面也曾提到,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共通的体验和促进双方了解与心灵沟通的共

通语言上。一个孩子提出要玩“拔萝卜”的游戏,其他人立刻响应,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共通

的语言和影像体验。这种团体才是心灵相通的创造性团体。奸的幼儿园可以借助幼教人员的

努力,创造出这种共通的体验,并建立共通的语言。其实,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做法从幼儿园

推广到家庭里。

孩子们一定要将幼儿园老师为他们念过的图画书带回家,然后“务必”——这一点非

常重要——请父亲或母亲在家里念给他们听。

以《三只山羊嘎啦嘎啦》为例,母亲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这本图画书给孩子听。读这

本书只要花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即使再忙,母亲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样,孩子就能在母亲的

读书声中,进入《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的世界,并体会其中的乐趣。这和在幼儿园里,和其

他孩子一起听老师念,是一种不同的经验。单是母亲为孩子读图画书就已经很令人高兴了,

更何况还可以两个人一起快乐地体会故事的趣味。听着,听着,孩子会很自然地想起:今天

在幼儿园里玩“嘎啦嘎啦”游戏,好惊险,好刺激!于是,“嘎啦嘎啦”的世界就更进一步地

深入到孩子的心中。

实际上,它也会进入母亲的心中,因为母亲念图画书时,多少也能体会到书中的世界,

而且当她们看到孩子快乐而陶醉的模样时,一定会觉得很满足。下次,当孩子说“嘎啦嘎啦”

时,母亲立刻就知道这是指山千的故事,而不会摸不着头脑。

如此一来,孩子与母亲就拥有了共通的体验和语言,能够互相了解,而且孩子不论在

幼儿园里,还是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如果父亲也加入念图画书的行列,那

么他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如果有一天,老师在游园会上提到:“最近很流行:嘎啦嘎啦’游戏,孩子们都主动参

与,有时还自己表演呢。因此,今天特别演出‘嘎啦嘎啦’的故事给大家看。”由于父母亲

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很有参与感。因此不论对父母、老师或是孩子而言,这个表演都能激起

共鸣。表演要成功,也必须要有“够水准”的观众。

家庭与幼儿园拥有共通的文化、语言和影像,对幼儿来说,是不可取代的成长助力。

我们只要确实为图画书定位,好好活用,这一点应该不难实现。

这也是月刊性质的图画书,或是幼儿园刊物存在的最大意义。能够让亲子间心灵息息

相通的图画书,就是能够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结合的图画书。

其实,语言以及图画书真的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只要切实了解它的特质,发挥

它的力量就够了。

(公益小书房(dreamkidland.org)zhonghuapx 扫描校对,转载请保留此行说明)

Page 60: the seed of happiness
Page 61: the seed of happiness
Page 62: the seed of happiness
Page 63: the seed of happ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