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pt - 第 25 课 梯 形

Transcript
Page 1: 第 25 课 梯 形

第 25 课 梯 形

Page 2: 第 25 课 梯 形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1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2 .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1) 的梯形; (2) 相等的梯形; (3) 相等的梯形.

要点梳理

两腰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角对角线

两腰相等

Page 3: 第 25 课 梯 形

3 .梯形转化为三角形或四边形常见的辅助线:

Page 4: 第 25 课 梯 形

4 .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上、下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Page 5: 第 25 课 梯 形

[ 难点正本 疑点清源 ]

1 .类比平行四边形定义,理解梯形定义 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关键在于另一组对边的位置或平行的一组对边的数量关系,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都平行;平行四边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必相等,梯形平行的一组对边必不相等.

Page 6: 第 25 课 梯 形

2 .梯形中经常用到的添辅助线方法 在解决梯形问题时,常常要视已知条件来添加某些辅助线,将梯形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 ( 或矩形 ) ,从而使分散的条件相对集中,找

出原题的解答. (1)当已知条件中含梯形两腰时可延长两腰,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或平移一腰或过上底两端点作高,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 (2)当已知条件中含梯形对角线时,可平移一条对角线,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来解; (3)当已知对角线中点时,可将顶点与该中点连接并延长与另一底相交于一点,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 (4)当已知一腰中点时,可把一顶点与中点连接并延长与另一底相交;或过这腰中点作梯形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来解;或取梯形另一腰的中点,构成梯形中位线问题.

Page 7: 第 25 课 梯 形

基础自测

1. (2011· 临沂 ) 如图,梯形 ABCD 中, AD∥BC, AB=CD, AD= 2, BC= 6 ,∠ B= 60° ,则梯形 ABCD

的周长是 (    )

A. 12 B. 14

C. 16 D. 18

答案  C

Page 8: 第 25 课 梯 形

解析 作 AE⊥ BC,DF⊥ BC,垂足分别为 E、F.

易证△ ABE≌ △ DCF,BE=CF=12(BC-AD)

=12× (6-2)=2.

又∵ ∠ B=60°,∴ AB=4,梯形 ABCD的周长

AB+BC+CD+DA=4+6+4+2=16.

Page 9: 第 25 课 梯 形

2. (2011· 宜昌 )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AB∥CD, AD

= BC ,点 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HGF =∠ GHE

B .∠ GHE =∠ HEF

C .∠ HEF =∠ EFG

D .∠ HGF =∠ HEF

答案  D

Page 10: 第 25 课 梯 形

解析 连接 AC、BD.

∵ G、H分别是 CD、AD的中点,

∴ GH∥12AC,GH=

12AC.

同理,EF∥12AC,EF=

12AC.

∴ 四边形 EFGH是平行四边形.

∴ ∠ HGF=∠ HEF.

Page 11: 第 25 课 梯 形

3. (2011· 台州 )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AD∥BC ,∠ ABC= 90° ,对角线 BD、 AC 相交于点 O.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是 (    )

A .∠ 1 =∠ 4

B .∠ 1 =∠ 3

C .∠ 2 =∠ 3

D. OB2+ OC2= BC2

答案  B

Page 12: 第 25 课 梯 形

解析 当∠ 1=∠ 4时,由∠ ABC=90°,得∠ 1+∠ OBC=90°,

∠ 4+∠ OBC=90°,得∠ BOC=90°,AC⊥ BD;

当∠ 2=∠ 3时,由 AD∥ BC,∠ ABC=90°,得∠ BAD=90°,

∠ OAD+∠ 3=90°,得∠ AOD=90°,AC⊥ BD;

当 OB2+OC2=BC2时,∠ BOC=90°,AC⊥ BD;故选 B.

Page 13: 第 25 课 梯 形

4.(2011·安徽)如图,四边形 ABCD中,∠BAD=∠ADC=90°,

AB=AD=2 2,CD= 2,点 P在四边形 ABCD上,若 P

到 BD的距离为32,则点 P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答案  B

Page 14: 第 25 课 梯 形

解析 在 Rt△ ABD中,AB=AD,得∠ ADB=45°,

∴ 点 A到 BD的距离为2

2 AD=2

2 × 2 2=2>32;

又∵ ∠ ADC=90°,∴ ∠ BDC=45°,点 C到 BD的

距离为2

2 CD=2

2 × 2=1<32.所以点 P在 AB、AD

上时,存在 P到 BD的距离为32,这样的点 P有两个.

Page 15: 第 25 课 梯 形

5. (2011· 潍坊 ) 已知直角梯形 ABCD 中, AD∥BC ,∠ BCD= 90° , BC= CD= 2AD , E、 F 分别是 BC、 CD 边的中点,连接 BF、 DE 交于点 P ,连接 CP 并延长交 AB 于点 Q ,连接 AF ,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 CP 平分∠ BCD

B .四边形 ABED 为平行四边形 C. CQ 将直角梯形 ABCD 分为 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D .△ ABF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  C

Page 16: 第 25 课 梯 形

解析 连接 BD,由∠BCD=90°,BC=CD,得∠CBD=∠CDB,

又 EC=12BC=

12CD=CF,∠BCD是公共角,得△ BCF≌△ DCE,

∴ ∠CBF=∠CDE,∴ ∠BDE=∠DBF,PB=PD.

又∵ PC=PC,∴ △ BCP≌△ DCP,∠BCP=∠DCP,CP平分∠BCD;

∵ AD∥ BE,BE=12BC=AD,∴ 四边形 ABED是平行四边形;

由△ BCF≌△ DCE,得 BF=DE,

又由□ABCD得 AB=DE,所以 AB=BF,

所以△ ABF是等腰三角形;故结论 A、B、D正确,选 C.

Page 17: 第 25 课 梯 形

题型分类 深度剖析

【例 1 】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AD∥BC, AB= CD

= AD, BD⊥CD.

(1)求 sin∠DBC 的值; (2)若 BC 长度为 4 cm ,求梯形 ABCD 的面积.

题型一 梯形的相关计算题

Page 18: 第 25 课 梯 形

解 (1)∵ AD∥ BC, ∴ ∠ ADB=∠ CBD. 又∵ AB=AD, ∴ ∠ ADB=∠ ABD,

∴ ∠ CBD=∠ ABD=12∠ ABC.

又∵ AB=CD, ∴ ∠ ABC=∠ C. ∵ BD⊥ CD, ∴ ∠ BDC=90°,∠ DBC+∠ C=90°, ∴ 3∠ DBC=90°,∠ DBC=30°,

∴ sin∠ DBC=sin30°=12.

(2)∵ BC=4, ∴ CD=2,BC边上的高= 3,

∴ S 梯形ABCD=12× (2+4)× 3=3 3 (cm2).

Page 19: 第 25 课 梯 形

探究提高 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或者根据条件,将梯形问

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加以解决.

Page 20: 第 25 课 梯 形

知能迁移 1 (2011· 河南 )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AD∥BC ,延长 CB 到点 E ,使 BE= AD ,连接 DE

交 AB 于点 M.

(1) 求证:△ AMD≌△BME ; (2) 若 N是 CD 的中点,且 MN= 5, BE= 2 ,求 BC 的

长.

Page 21: 第 25 课 梯 形

解 (1)证明:∵ AD∥ BC,∴ ∠ A=MBE,∠ ADM=∠ E.

在△ AMD和△ BME中,

∠ A=∠ MBE,AD=BE,∠ ADM=∠ E,

∴ △ AMD≌ △ BME.

(2)解:∵ △ AMD≌ △ BME,∴ MD=ME.

又∵ ND=NC,∴ MN=12EC.

∴ EC=2MN=2× 5=10.

∴ BC=EC-EB=10-2=8.

Page 22: 第 25 课 梯 形

题型二 等腰梯形

【例 2 】 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 C=60°, AD∥BC ,且 AD= DC, E、 F 分别在 AD、 DC

的延长线上,且 DE= CF, AF、 BE 交于点 P.

(1) 求证: AF= BE ; (2) 请你猜测∠ BPF 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Page 23: 第 25 课 梯 形

解题示范——规范步骤,该得的分,一分不丢!

解: (1) BA∵ = CD= AD , ∠BAE =∠ ADF , AD+ DE= CD+ CF ,即 AE= DF , ∴△BAE ADF(SAS)≌△ , [3分 ]

∴AF= BE.[4分 ]

(2) 猜想∠ BPF= 120°.[5分 ]

证明:由 (1) 得△ BAE≌△ADF , ∴∠ABE =∠ DAF.[6分 ]

∴∠BPF =∠ ABP +∠ BAP =∠ BAE.

又∵ AD∥BC ,∠ C =∠ ABC= 60° , ∴∠BPF =∠ BAE= 120°.[8分 ]

Page 24: 第 25 课 梯 形

探究提高 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

等”直接求得∠ BPF 的度数.

Page 25: 第 25 课 梯 形

知能迁移 2 (2011· 芜湖 ) 如图,在梯形 ABCD

中, DC∥AB, AD= BC, BD 平分∠ ABC ,∠ A= 60°.

过点 D作 DE⊥AB ,过点 C作 CF⊥BD ,垂足分别为 E、F ,连接 EF ,求证:△ DEF 为等边三角形 .

Page 26: 第 25 课 梯 形

解 证明:∵ DC∥ AB,AD=BC,∠ A=60°,

∴ ∠ ABC=∠ A=60°.

又∵ BD平分∠ ABC,∴ ∠ ABD=∠ CBD=12∠ ABC=30°.

∵ DC∥ AB,∴ ∠ BDC=∠ ABD=30°,

∴ ∠ CBD=∠ CDB, ∴ CB=CD.

∵ CF⊥ BD,∴ F为 BD中点.

又∵ DE⊥ AB,∴ DF=BF=EF.

由∠ ABD=30°,得∠ BDE=60°,∴ △ DEF为等边三角形.

Page 27: 第 25 课 梯 形

题型三 直角梯形

【例 3】 (2011·枣庄)如图,直角梯形 ABCD中,AD∥ BC,

∠A=90°,AB=AD=6,DE⊥DC交 AB于 E,

DF平分∠EDC交 BC于 F,连接 EF.

(1)证明:EF=CF;

(2)当 tan∠ADE=13时,求 EF的长.

Page 28: 第 25 课 梯 形

解  (1) 证明:过 D作 DG⊥BC于 G.

由已知可得,四边形 ABGD 为正方形 .

∵DE⊥DC , ∴∠ADE +∠ EDG= 90° =∠ GDC +∠ EDG , ∴∠ADE =∠ GDC.

又∵∠ A =∠ DGC ,且 AD= GD , ∴△ADE≌△GDC .

∴DE= DC ,且 AE= GC.

在△ EDF 和△ CDF 中, ∠EDF =∠ CDF, DE= DC, DF 为公共边, ∴△EDF≌△CDF.

∴EF= CF.

Page 29: 第 25 课 梯 形

探究提高 涉及直角梯形的问题,常作高构造矩形和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2)解:∵ tan∠ ADE=AEAD=

13, ∴ AE=GC=2.

设 EF=x,则 BF=8-CF=8-x,BE=6-2=4.

由勾股定理,得 x2=(8-x)2+42.

解之,得 x=5, 即 EF=5.

Page 30: 第 25 课 梯 形

知能迁移 3 (2011· 潼南 ) 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 AB∥CD, AD⊥DC, AB= BC ,且 AE⊥BC.

(1) 求证: AD= AE ; (2)若 AD= 8, DC= 4 ,求 AB 的长.

Page 31: 第 25 课 梯 形

解 (1)连接 AC. ∵ AB∥ CD, ∴ ∠ ACD=∠ BAC. ∵ AB=BC, ∴ ∠ ACB=∠ BAC. ∴ ∠ ACD=∠ ACB. ∵ AD⊥ DC,AE⊥ BC, ∴ ∠ D=∠ AEC=90° . ∵ AC=AC, ∴ △ ADC≌ △ AEC. ∴ AD=AE.

(2)由(1)知:AD=AE,DC=EC. 设 AB=x, 则 BE=x-4,AE=8. 在 Rt△ ABE中,∠ AEB=90°, 由勾股定理得: 82+(x-4)2=x2, 解得:x=10,即 AB=10.

Page 32: 第 25 课 梯 形

【例 4 】 (2010· 咸宁 ) 如图,直角梯形 ABCD 中, AB∥DC ,∠ DAB= 90° , AD= 2DC= 4, AB= 6 ,动点 M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A 沿线段 AB

向点 B 运动;同时点 P 以相同的速度, 从点 C 沿折线 C- D- A 向点 A 运动, 当点 M 到达点 B 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过点 M 作直线 l∥AD ,与线段 CD 的交点为 E ,与折线 A- C- B 的交点为

Q , 点M 运动的时间为 t(秒 ) . (1)当 t= 0.5 时,求线段 QM 的长; (2)当 0<t<2 时,如果以 C、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求 t 的值; (3)当 t>2 时,连接 PQ 交线段 AC 于点 R ,请探究 是否为定值,若是,试

求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题型四 梯形的相关综合题

CQRQ

Page 33: 第 25 课 梯 形
Page 34: 第 25 课 梯 形

解 (1)过点 C作 CF⊥ AB于 F,

则四边形 AFCD为矩形.

∴ CF=4,AF=2.

此时,AM=1× 0.5=0.5,

Rt△ AQM∽ Rt△ ACF.

∴QMAM=

CFAF.即

QM0.5=

42,

∴ QM=1.

(2)由于∠ DCA为锐角,当 0<t<2时,

点 E在线段 CD上,有两种情况:

①当∠ CPQ=90°时,点 P与点 E重合,

此时 DE+CP=CD,即 t+t=2,

∴ t=1.

Page 35: 第 25 课 梯 形

备用图 1

②当∠ PQC=90°时,如备用图 1,

此时 Rt△ PEQ∽ Rt△ QMA,

∴EQPE=

MAQM.

由(1)知,EQ=EM-QM=4-2t,

而 PE=PC-CE=PC-(DC-DE)

=t-(2-t)=2t-2,

∴4-2t2t-2

=12.

∴ t=53.

综上所述,t=1或53.

Page 36: 第 25 课 梯 形

备用图 2

(3) CQRQ为定值

2 23 .

证明:当 t>2时,如备用图 2, PA=DA-DP=4-(t-2)=6-t. 由(1)得,BF=AB-AF=4, ∴ CF=BF, ∴ ∠CBF=45°, ∴ QM=MB=6-t. ∴ QM=PA. ∴ 四边形 AMQP为矩形. ∴ PQ∥ AB. ∴ △ CRQ∽△ CAB.

∴CQRQ=

BCAB=

CF2+BF2

AB =4 2

6 =2 2

3 .

Page 37: 第 25 课 梯 形

探究提高 梯形问题常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综合,

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Page 38: 第 25 课 梯 形

知能迁移 4 (2011· 茂名 ) 如图,在等腰△ ABC 中,点 D、 E 分别是两腰 AC、 BC 上的点,连接 AE、 BD 相交于点 O ,∠ 1

=∠ 2.

(1) 求证: OD= OE ; (2) 求证:四边形 ABED 是等腰梯形; (3)若 AB= 3DE, △DCE 的面积为 2, 求四边形 ABED 的面积.

Page 39: 第 25 课 梯 形

解 (1)证明:如图,∵ △ ABC是等腰三角形,

∴ AC=BC , ∴ ∠ BAD=∠ ABE.

又∵ AB=BA,∠ 2=∠ 1,

∴ △ ABD≌ △ BAE(ASA),

∴ BD=AE.

又∵ ∠ 1=∠ 2,∴ OA=OB,

∴ BD-OB=AE-OA,即 OD=OE.

Page 40: 第 25 课 梯 形

(2)证明:由(1)知:OD=OE,∴ ∠ OED=∠ ODE,

∴ ∠ OED=12(180°-∠ DOE),

同理:∠ 1=12(180°-∠ AOB).

又∵ ∠ DOE=∠ AOB,∴ ∠ 1=∠ OED,∴ DE∥ AB.

∵ AD、BE是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在的线段,

∴ AD与 BE不平行,∴ 四边形 ABED是梯形.

又由(1)知,△ ABD≌ △ BAE,∴ AD=BE,

∴ 梯形 ABED是等腰梯形.

Page 41: 第 25 课 梯 形

(3)由(2)可知:DE∥ AB,∴ △ DCE∽ △ ACB,

∴△ DCE的面积△ ACB的面积=

DE

AB2,

即2

△ ACB的面积=

DE

3DE2=

19,

∴ △ ACB的面积=18,

∴ 四边形 ABED的面积

=△ ACB的面积-△ DCE的面积=18-2=16 .

Page 42: 第 25 课 梯 形

易错警示16 .正确使用定理,养成严格论证的习惯

试题 求证:梯形对角线中点的连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差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梯形 ABCD中,M、N分别为对角线 AC、BD的中点,

求证:① MN∥ AB,MN∥ DC;

② MN=12(AB-CD).

Page 43: 第 25 课 梯 形

学生答案展示 证明:取 AD、BC的中点 E、F,连接 EM、FN.

∵ M、N分别为 AC、BD的中点, ∴ EM、FN分别为△ ADC和△ BCD的中位线,

∴ EM=12DC,NF=

12DC,

∴ EM=FN. 同理,在△ ADB中,EN为中位线,

∴ EN=12AB,MN∥ AB∥ DC.

∵ MN=EN-EM=12AB-

12DC=

12(AB-DC),

∴ MN=12(AB-DC).

剖析 以上证法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经过证明就承认E、M、 N 三点共线,于是就认为 EN 是△ ADB 的中位线,这就犯了没有根据就下结论的错误,并当成已知条件去用的毛病.

Page 44: 第 25 课 梯 形

正解 如图,连接 CN,并延长 CN交 AB于 E. ∵ ∠1=∠2,DN=NB,∠3=∠4, ∴ △ DCN≌△ BEN. ∴ CN=NE,DC=EB. 在△ CAE中,M、N分别为 CA、CE的中点,

∴ MN∥12AE,MN=

12AE.

∵ AB∥ DC, ∴ MN∥ DC.

∴ MN=12AE=

12(AB-EB)=

12(AB-DC).

Page 45: 第 25 课 梯 形

批阅笔记 在证题中一定要做到推理过程中步步有根据,养成严格论证的习惯,正确使用定理.梯形问题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问题去研究 .

Page 46: 第 25 课 梯 形

思想方法 感悟提高方法与技巧 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引申出的性质很少,因而解有

关梯形的题目,一般要添加辅助线,所以要熟悉梯形常用的辅助线和它们的作用. 1. 作一腰的平行线:可以起到平移一腰和一个底角的作用,使两腰和同一底上两底角会聚到一个三角形中.对于只涉及梯形的腰、底角、上下底之差的题目,常常利用这条辅助线. 2. 从上底两顶点作高线:这两条高线把梯形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矩形以梯形的上底及高为长、宽;涉及梯形的高线、面积的题目,常常利用这种辅助线. 3. 过一个顶点,作一条对角线的平行线,与所对底边的延长线相交:把一条对角线平移出来,造成一个由两条对角线上、下底之和组成的三角形.涉及梯形对角线或上下两底之和的题目,常常利用这种辅助线.

Page 47: 第 25 课 梯 形

4. 延长两腰使之相交:这种辅助线使得便于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Page 48: 第 25 课 梯 形

失误与防范 1 .梯形定义及性质中的易错点: (1)梯形的两底还可分为上底和下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2)等腰梯形的性质“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常

被错误地说成:等腰梯形两底上的角相等,或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要坚决杜绝上面的说法,对于定理应准确记忆并加以理解.

Page 49: 第 25 课 梯 形

2 .有关梯形问题,往往会由于对梯形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准确,只注重一组对边平行,而忽略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条件,导致解题错误. 例如:命题“梯形的中位线能与它的一条底边长相等”是否正确? 错解:正确.当中位线与它的一条底边长相等时,照是梯形. 错因剖析: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若梯形的中位线与它的一条底边长相等,不妨设梯形的中位线长为 l ,上、下底长分别为 a、 b, b= l ,则 l= (a+ l) ,即 a= l. 这样梯形

的上、下底平行且相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不再是梯形.

Page 50: 第 25 课 梯 形

完成考点跟踪训练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