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紀念聖嚴法師周年系列(五)紀念聖嚴法師周年系列(五)—禪、流浪—禪、流浪

背景音樂:中國交響世紀

台灣民謠《港都夜雨》

李泰祥監製

請按鍵換頁

Page 2: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接受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的邀請前來美國。 1975年底法師抵達舊金山,造訪一聞法師後,被宣化法師接到金山寺。宣化法師以苦修來攝化弟子,寺內不設床舖,弟子夜不倒單,終夜坐禪,日中一食,袈裟不離身,是一個頭陀行的僧團。

聖嚴法師離開舊金山飛抵紐約,到美國佛教會的大覺寺掛單,創 會人是聖嚴法師的恩人 沈家楨居士。

Page 3: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他與聖嚴法師有一段最為佛教界津津樂道,感人至深的故事:美國航運鉅子沈家楨居士,篤信佛法,虔誠護持,聖嚴法師留學日本讀博士學位時,學費沒著落,後受到一位善心人士以隱名的方式護持,一連五年,直到法師完成博士學位,這位善心人士猶不肯透露姓名。

台灣中華電視台(簡稱華視)「點燈」節目製作人張光斗居士,特地飛紐約懇請沈居士對著鏡頭承認,但行善不為人知的沈居士,依然一本初衷,以事隔太久不記得為由,回答媒體,甚至東初老人訪美時,當面向沈居士致謝,他仍搖首否認。

Page 4: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直到 1997年,沈居士的莊嚴寺舉行開光典禮,《菩提樹》雜誌的主編朱斐當著聖嚴法師的面,向沈居士舊事重提時,沈居士終於不得不承認了。

「點燈」節目製作人聞訊,立刻飛到紐約,錄製法師與沈居士面對面表示感恩的鏡頭。法師自稱是個福薄障重的人,一生之中逆緣不斷,從正面成就他的人寥寥可數,逆向阻撓激勵他的人不在少數,他特別感恩這位順緣的恩人,他不僅資助他拿到學位又邀請他到美國,走上國外弘法的恩人,從沈居士身上學到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態度,使他日後才有獨立開創道場的能力。

Page 5: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法師把他喻為「生命中寒冬深夜的一盞燈,既讓我感受到溫暖也感受到光明。」法師想到自己發願以弘揚佛法為一生的志業,過程坎坷崎嶇,孤軍奮鬥,一路走來,若非這位恩人在絕境中慨然伸出援手,路途將會倍加艱辛,沈老居士知遇之恩,觸動了法師心靈最深處,使他一時悲從中來,流下感恩的眼淚。

沈居士也深被感動,緊緊握住法師的雙手,動容的說:「如果當年不是支持聖嚴法師讀書,而把那些錢拿去買古董,到現在也沒有用,可是資助法師,成就了他,到今天法師用佛法度了無數的人,

這就是我的功德。 」沈老紅著眼,讚歎像法師這樣知恩、感恩、報恩的人,可以作為後人典範。

Page 6: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自小和尚開始就學會吃苦,婦女做的家務事,都必須… …學會:清掃內外、種菜、縫衣服補鞋子,還要煮飯 。這種訓

練目的是讓我們去除驕傲。勞力活動幫助我們排除妄念、去除分別心或我執。

初到美國紐約大覺寺時,他們要我擦洗和整理寺中所有房間。我把原來都是廢物的地下室清理乾淨,變成一間教室和圖書館。我赤手空拳把後院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我沒有助手,當一卡車的書從日本運來時,我從碼頭搬回寺裡,安放在地下室的圖書館中。在多年閉關後,我已經習慣獨立工作。

我來時,沒有臥室,我住在地下室,那是一間黑暗、沒有窗戶、潮濕的房間,感覺好像住在山洞,我在牆上挖了洞,讓一點光線和空氣透進來。

感謝沈家楨居士,我「吃苦」的時間並不長,他提名我為寺院董事和美國佛教理事會的副理事長,並指定我為大覺寺住持。

Page 7: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仁俊法師是當年聖嚴法師駐錫時擔任住持,也是他早年上海靜安學院的授課老師。師徒兩人在美國重逢,仁俊長老對初到美國教禪坐,向西方弟子傳揚佛法的聖嚴法師的印象是:「人很平實、謙虛,求佛法之心堅定不移。力增道心,沉得住氣,建大行願,發達透心。」

聖嚴法師在大覺寺帶禪修, 26歲的 Peter Chema是位工程師、武術教練及 33歲的 Frank 是紐約警察局的武術指導,讀過不少禪

坐的書,也依法炮製,但由於缺乏正確的指導而放棄。他與Frank四處遍訪明師,初見法師,直覺眼前這位身材瘦削,眼鏡後的眼神卻充滿智慧的中年和尚,就是他們尋覓久矣的明師。香港長大在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博士班的研究生王明怡因慢性頭痛之苦,試遍中、西醫效果罔然,求助於法師,而成為他的翻譯。

Page 8: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法師帶禪消息傳開,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教禪坐,指導禪修方法,又不止一次請他公開演講,闡述佛法,電台也風聞而至,多次恭請法師到電台給聽眾講法論經,回答問題。

聖嚴法師不以禪師自稱,他說:「它既不是晚近中國禪林的模式,也不是現代的日本禪,我祇是透過自己的經驗,將釋尊以來的諸種鍛鍊身心的方法,加以層次化及合理化,使得有心學習的人,不論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資質厚薄,都可以獲得益處。」禪修後,每位禪修者都有極為感人的心得報告,學員們選出

最精彩的十篇,編印成冊,命名為《禪》雜誌,郵寄到 50多個國家。法師說:「我不認為自己是在執行傳布佛法的使命,我只是想與每個人分享禪法。我深信如果有更多英語系國家的人

接受禪法和觀念,一定能夠對世上其他人產生有益的影響。 」

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佛教徒,只要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禪法,不論身體是否健康或環境優劣,他們都可以快樂的生活。

Page 9: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Rikki說:「每天兩小時的靜坐,幫助我的藝術創作,對事物的觀察也比以前深入而細微。」《禪》主編Buffe,羅格斯大學選修東方宗教課,與她的教授于君方來學禪,她感受到法師的身教,散發出的安靜慈悲,令她眼睛無法從法師身上離開。王明怡也因禪修,頭痛得到改善。

哥倫比亞博士班研究生丹尼爾,沒來學禪以前,自以為懂得佛法,抱著一試的心態隨師打坐,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懂佛法,去除偏見後,承認自己有嚴重的知識障。唐欣賞法師自然平實的作風,不同於一般神神秘秘故弄玄虛,他相信只要有耐心,自信可以為思索久矣的生命迷思找到答案。

Page 10: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保羅‧甘迺迪覺得人生的一切追求:名利、享樂、冒險,只不過是一場遊戲。即使滿足了,仍感生命不完整、不圓滿。 21 歲的他在尋找一個根本不變,支撐他繼續呼吸存活下去的理由,他相信學佛可以給他答案。一年後,他成為聖嚴法師美國第一位出家弟子。

聖嚴法師在禪坐課上提及中國禪宗的修行,叢林每年冬夏兩期的精進禪七,作息生活規範,禪修者發生種種身心反應,以及修證經驗、剋期取證等等,引起西方學生弟子對禪七抱著一種極熱切的渴望。

法師曾用心參研唐宋禪師語錄公案,遍讀虛雲德清及妙樹來果禪師的著作,他也試鍊過六祖禪、天台止觀、念佛三昧等佛家的禪定。日本留學期間,也得到龍澤寺派原田祖岳的傳人伴鐵牛禪師的印可,鼓勵他到美國弘揚禪法。

Page 11: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學過日本禪,法師卻不想以日本禪為依歸「我得到日本禪師的恩澤,仍希望是中國禪宗的傳統。」法師要求禪眾進得禪堂將「色身交與常住,性命付託龍天。」,這樣他得不眠不休地觀察禪修者的身心反應,在他們最需要時,及時提醒點指,法師彷如有「他心通」,總是能對禪修者提出適時的對症下藥。

打七者有心用功,有幾個都得到深切的感受,從「我想改變世界,而不想改變自己」,逐漸消融我執、我慢、貪瞋之心。七天的修行,被傳神地形容為:「禪像坐在暗房裡,點燈的走廊,門開一縫

… …,有光滲入,漸漸地 。」「菩提精舍就像一座療養院,大家共… …聚一室,從過去未曾覺察的各種疾病中恢復過來 」。這是一位

禪眾吃著藥石(晚餐)所發出的感言。此話與大慧宗杲禪師語錄中的「佛是眾生藥」不謀而合。

Page 12: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唐‧史蒂文生在過程中,體悟空性,更有了見性的訊息,法師雀躍地向他恭喜,形容自己像陣痛過後的產婦,乍見新生兒落地的那種喜悅與悲愴。兩年後,法師與弟子在紐約租屋成立禪中心,定期出版《禪》雜誌外,又增加一份每月一期的英文《禪》通訊,刊出禪中心的活動及訪問法師的文章。

Page 13: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在清晨禪坐中,法師心湖感到微微蕩漾,得到某種感應。不久接到越洋電話,東初老人已捨報圓寂了。法師才發覺坐禪中的心理反應,正是師父無疾坐化時刻,師徒連心,老人把訊息用心法傳給弟子,他已經走了。聽到噩耗,法師立刻回台奔喪。

Page 14: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東初老人臨終那晚,對住眾說:「明天不要煮早飯了。」晚餐後他要住眾拿新做的內衣褲給他換洗。老人一向節儉惜福,平常如不出門,總穿破舊的衫褲。換好衣褲,老人端坐沙發,安詳地無疾而去。老人在遺囑上指定聖嚴法師為繼承人。

沒有從師父分到半文遺產,卻既要保護並發展東初老人的遺業,又得照顧文化館的住眾,法師體會到「恩重如山」的況味。

Page 15: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法師在台灣主持禪七的風格,被傳開來,一時之間,有心悟道的禪眾接踵而來,再三祈請法師慈悲敲定下一次禪七,而他的西方弟子又在他離開紐約之前,已定好禪七的日期。自此法師似乎為指導禪七而奔馳於台北與紐約之間,成為最受尊崇的禪師。

Page 16: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禪的修行,不外乎調身、調息、調心三個階段。聖嚴法師的調身法,是運動與打坐並重。他將少林拳、太極拳,道家的導引法,配合打坐時身體自然產生的律動,即是有如拳術招式或密教手印動作,以武術與印度瑜伽柔軟體操融合,把中國傳統的跑香,與南傳佛教的慢步經行結合,自創的這一套禪者的運動:按摩、經行、跑香等,講求的是使心念集中、氣息和順,是動中修行的方法。

Page 17: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中國禪法主要是臨濟宗的話頭禪及曹洞宗的默照禪。 1978年法師自紐約回台,拜訪靈源老和尚,告訴靈老他在美國及台灣教禪法,又加一句:「是唬人的!」老和尚聽了撫掌而笑「唬人就好,本來法無定法。你需要一個法名。」靈老正式地披上紅祖衣海青,在他的禪房命聖嚴法師在虛雲大師的雕像前頂禮三拜,賜給他「知剛惟柔」的法脈字號,又把這法號填寫在臨濟宗法脈傳承譜《星燈集》上。聖嚴法師與鼓山湧泉寺臨濟宗派的法脈接上,有了傳承關係,繫屬虛雲老和尚下第三代,成為臨濟義玄之下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老和尚傳法脈驚動十方,跟隨靈老多年的弟子們,紛紛向手捧傳承譜的聖嚴法師求教。

Page 18: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早期聖嚴法師指導禪七,多以話頭禪為主。「平常在禪堂,師父嚴肅冷峻,目光如火炬,小參時又慈眼垂視,慈悲極了,師父是菩薩化身。」他的洞察力令弟子們懍然心驚。

馬來西亞的繼程法師, 1980年曾隨聖嚴法師一個月連續打了兩次禪七,護了兩次禪七,繼續留在文化館斷食,法師不願他生依賴心,卻暗中照顧,令他讚歎。他說:「那時候師父體力心力都是高峰,可以感受到他的力量很強,把整個禪堂的氣氛凝結得滴水不漏。」

Page 19: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不止

不止一次身歷其境的繼程法師說:「除了話頭一直逼,拜佛時,師父用激勵和呵責的語氣開示,把我們的眼淚逼出來,哭聲一片。跑香時,要我們看話頭;拖死屍走的這個人到底是誰?師父大喝如金剛獅子吼,拿香板上前逼,要我們把話頭講出來,這麼毒的形容詞,拖著死屍,承受不了,他在逼我們鑽進疑團。」

Page 20: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棒喝並用,香板又戳又打,猛烈的逼拶,差點把心肺給逼出來。情景歷歷在目,事隔多年,繼程法師仍讚歎:「真正受用!」師父用的是天台宗的小止觀法門,教的是看話頭的禪法,煣合了印度原始禪,先用數息把心安定下來,穩住凝聚起來!拜佛時教我們專注於身心,心與動作合而為一,使覺照愈來愈敏銳。

Page 21: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中國禪的跑香,是坐禪久了,用走的方法來調攝身心,順時鐘由慢步到愈走愈快愈跑愈快。慢步經行師父採極慢的經行,注意力在前腳掌心,腳尖極慢極慢的放下,讓心下沉,覺照腳的生滅。師父在一旁:「木頭在走路,石頭在說話。」繼程法師提高聲音:「能夠跑到心在跑,達到身心統一,這時師父拋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使能直接打到心裡,香板打到身體,也打到心頭,逼到最緊,然後放鬆,散步調息。」

Page 22: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機緣成熟,被法師一撥一點,繼程法師心眼頓開,有如電光石火那麼一瞬間,使他喜極而泣,嚎啕大哭。「那種感覺,好似人生旅途中,在一個沒有星月,烏雲密布漆黑的夜裡摸索,天上忽然閃電了,一剎那的閃光,看到了道路和目標。」師父要他走出禪堂看看,這世界有什麼不同?「沒有不同,只是一草一木更可愛了,再也不敢在草地上橫衝直闖了。」他體悟到「不履生草」這四個字。「師父令我真正體驗佛法,真正感受到: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找到自己後,繼程法師生活在一片無可名喻的充實和喜悅之中。

Page 23: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得到師父的印可,繼程法師回馬來西亞教授密集性的靜坐課程,見到本來面目。為了接引更多信眾,繼程法師於 1986年又回台灣拜見師父,聖嚴法師在他的禪房內傳法於他,授予傳顯見密的法號。激勵他「仍抱持一句話頭啃下去」,警戒弟子禪修雖有較深的體會,但仍不夠落實,強調法門需要實修實證之人,需要信願堅貞,希望他弘法之餘,多攝身心。繼程法師謹遵師命。

Page 24: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最令他讚歎的是師父的禪功隨著年紀愈趨純熟,境界更高,更圓滿,令繼程法師無限嚮往。「一別多年,師父法務繁忙,卻能保持功夫。他的禪境非但沒有退步,反而愈見精純,層次更高。一進禪堂,立即能感受到。」

Page 25: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在禪宗語錄中,有許多著名的吃苦或做粗重勞力工作的公案。唐代有位年輕弟子隨著鳥窠禪師(道林禪師的別名)修行,師父住在樹上,徒弟則住在地上,為師父送水和跑腿。徒弟希望向師父習禪致開悟,但六年過去了,師父卻沒有教授他任何佛法,只是叫他跑腿。

Page 26: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徒弟感到很沮喪,有一天,告訴師父他要走了。「為什麼要走?」師父問。「我來這裡想學佛法的,但我只是一直跑腿,沒有學到任何佛法,也不能開悟。所以我要走了,我去尋找其他善知識,教導我所需要的東西。」徒弟回答。「喔,佛法,我這裡有一點。」師父說著,並慢慢從僧袍裡抽出一根鬆脫的線,吹向風中,就在此時,這名弟子開悟了。

我成為美國東岸第一位教西方眾的禪師。另一位教導西方眾的是西岸的宣化上人,他在加州創立了萬佛寺。在紐約大家最感興趣的是日本禪和藏傳佛教。禪宗裡面以西岸的鈴木俊隆和東岸的嵨野榮道最有名,在這之前鈴木大拙已打下禪深厚的基礎。

Page 27: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禪宗不涉入世間事,由來已久。自宋朝後,日本不再派遣僧人來中國讀書。元、明時期,漢傳佛教開始衰微。清朝時,皇帝信奉藏傳佛教,更加速了漢傳佛教日漸式微。日本佛教學者宣稱中國無禪師,這是不正確的,只是中國禪師無法吸引外國學生來中國習禪,所以外界的人不知道中國有禪師。同時,年輕人幾乎沒有受到佛法的薰習。

Page 28: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完全沒有正規的青年學僧教育, 1949年後,佛法在中國已喪失殆盡。反之,日本卻保有很優良的禪學教育系統,藏傳佛教也有完善的養成體系,而漢傳佛教在這方面卻相當缺乏,這就是我後來在台灣創立佛教研究所的原因。

有人問我,禪宗在西方沒有這麼受歡迎,是不是因為它已與中國文化融合?我不這麼認為,日本文化融入日本禪;同樣的,西藏文化也融入了藏傳佛法。我認為中國禪未能在西方廣泛傳揚,是因為到西方傳法的禪師太少了。

Page 29: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一人傳承臨濟宗(靈源老和尚)與曹洞宗(東初老人)兩支法脈。

中國曹洞宗的源頭,始自洞山良价及曹山本寂兩禪師,洞山主張學禪之人,要心如鳥行於空,不留痕跡,以玄中之玄接引學者直入不生不滅的甘露門。默照禪的禪風,倡自曹洞宗下的宏智正覺,他與主張看話頭的大慧宗杲,活躍於同一個時代。宏智正覺是投子義青的第四傳。義青參了三年「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的話頭而開悟。他反對慧能的頓悟禪風,回歸菩提達摩的禪風,強調「法離文字」。

Page 30: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臨濟宗第一代祖師是唐代的臨濟義玄,他的宗風是活用禪機,棒喝並行。公案禪起於臨濟宗下宋代的大慧宗杲,又叫「看話頭」。

中國禪宗史上,大慧宗杲是振衰起敝的中興大將,他生於亂世,一生顛沛流離,卻奇峰屢起,提倡的話頭禪,影響及後代乃至迄今的日本禪林。

大慧宗杲的宗風,仍舊沿襲六祖慧能所提倡的「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用話頭,參公案,活潑潑的點發引動,來撥開學者心性之門而見智慧之光的一種法門。

因此,臨濟宗教人看話頭,參公案,並非讓人入定,而是要人發慧,從疑情到疑團,當疑團粉碎時,就會親見空性,,也就是無我的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抱著定能開悟的信心、願心,發憤參「無」究竟是什麼?每問一句還想再問,綿綿密密繼續不斷,最後起疑情到心念完全進入疑團裡,把妄想雜念都逼進死巷,繼之一網成擒,一片悟境在前。

Page 31: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默照禪為宏智禪師大悟之後所創,禪風類似天台止觀。默照其實就是止觀並用,止的時候心中無雜念,觀的時候,清楚知道自己沒雜念。因此,觀時止,止時觀,照時默,默時照。將觀用作照,將止用作默,故雖源於止觀,卻不是止觀。

默照也與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所言:「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的宗旨相通。法師研究默照禪,可溯及閉關時,法師逐句仔細琢磨《默照銘》之絕妙處,在日本時也造訪曹洞宗的大本山,見識到只管打坐的修行方法。

Page 32: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明末以後失傳的默照禪,在聖嚴法師的手上復活了,法師將修行的過程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只管把身體姿勢坐好,身心放鬆,心住於正念。第二層次:把環境當成身體的一部分,清楚身體在哪裡,但沒負擔及感覺,不僅沒打擾心而是自然地與身體同在。第三層次:以空為觀照:向內觀照,內心無限深遠,向外觀照,外境無窮廣大。環境、身體都在,但自己不在,沒有主觀的自己及客觀的環境,一片明朗清淨。(若想瞭解更詳盡,請看《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聖嚴法師教話頭

禪》,基礎禪坐方法,請看《聖嚴法師教禪坐》法鼓文化出版,或參加法鼓山的禪修活動。)

Page 33: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除了推廣禪修,東初老人也要我提升佛教教育。當我初抵台灣,這裡沒有為年輕人而設的佛教學院。正因如此,我才前往日本攻讀博士學位。我的學位在台灣沒有用,因為不知道佛學博士有什麼用途。日本的作法不同,他們派遣精英去印度、德國、英國留學。學成後,各佛教團體為他們增設職位,讓他們發展大學等級的佛教教育課程。

我立志建立青年佛教學院來改善台灣現況。 1978年,我接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和佛學研究所所長的職務,此外也在東吳大學任教。我教的科目有華嚴、天台、淨土、中觀、唯識及禪學。這些教職讓我在教育界立足。日後得以建立佛學研究所。 1986年,文化大學因故不再續辦,於是我將其遷至北投文化館,創辦了中華佛學研究所。

Page 34: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1978年的佛誕,法師在大覺寺為求度出家的美籍學生保羅‧甘迺迪,主持剃度儀式,取名果忍,此乃大覺寺成立以來,最富特色的一樁喜事。

由於台灣、紐約兩地往返,法師自覺對大覺寺的人事管理、譯經工作的進度無法有效掌控,在全無奧援下,辭去了大覺寺住持,以及副會長的職務。法師辭職消息傳開,不少人認為他自掘絕路,可惜又冒險,法師異國人地生疏,若想獨力弘法,談何容易。

當聖嚴法師把東初老人遺留的諸多事務處理上正軌時,沈居士請我到紐約弘法,此行回去並沒有回復以前擔任的職位。大覺寺被尼師們住滿了沒房間可住,我住進沈居士的別墅,但因離市區及學生太遠了,學生百般要求下,我想搬出去,沈居士告訴我:「如果你搬出去,我就無法再這樣好好照顧您了。」

Page 35: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於是,法師攜同美國出家弟子果忍法師回到紐約市,師徒兩人背著睡袋,在天寒地凍的嚴冬,行腳於風雪挾雨的大街小巷,往往不知夜晚棲息何處。無處為家,只好餐風露宿街頭。一直跟著法師學禪的王明怡博士說:「天黑了,沒地方落腳,有幾次去教堂廊下過夜,果忍徒弟也睡過中央公園。」

Page 36: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我從三個曾經露宿街頭的學生那兒學會如何過日子,他們教我從便利商店或超市後面,找丟棄的水果和麵包。也教我打些零工賺點小錢,如替店家清掃或看顧鹹餅攤。學生們指點我到 24小時營業的速食店去過夜,休息及喝咖啡!我流浪市區,一個身穿舊袈裟的和尚,借宿門廊,徹夜在咖啡

館中與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為伍,或埋首在別人丟棄的水果蔬菜堆中覓食。那時我已經 50出頭了,不再年輕,但是肩負弘法到西方的使命這些又算什麼?東初老人給我的訓練,讓我無論住在大房間、小房間或教堂門口外,都沒差別。(我哭了!)

Page 37: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帶著果忍法師及經常向他求法的一群美國弟子,在唐人街走動的景象,吸引了當地一家華人報紙記者的注意,偷偷拍攝,隔天出現在社會版。法師看到,哂然一笑!

Page 38: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處境如斯,法師仍不忘傳法。借長島的菩提精舍主持禪七,別墅的管理人員風聞法師已不再是大覺寺的住持,便處處找打七禪眾的麻煩,甚至拿自衛手槍威脅。

Page 39: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打完禪七,最後一晚心得報告,幾乎每個人都哭了,認為佛法難遇,修行難得,尤其是對我的感激,情溢言表,第二天離開菩提精舍時,都有無限的感謝與感慨。」有一個弟子噙淚問法師:「師父,我們不能再來菩提精舍了?」法師安慰他:「我們學佛的人,相信因緣,不必強求,也勿須失望,未來的事,到時候再說吧!」

打完禪七,經濟並不寬裕的黑人弟子奧斯華‧佩爾 (Oswald Pierre)慨然捐出兩千美元。「我之所以留在美國而不辭辛勞,不畏艱難,受了這批弟子們的感動,也是原因之一。」事過境遷,聖嚴法師這段經歷,聞之仍然令人為之鼻酸。

Page 40: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幸虧唐人街東禪寺的住持浩霖法師,適時伸出援手,讓流浪街頭的法師及果忍弟子掛單(住宿),還說:「就把東禪寺當做你自己的道場好了。」時至今日,聖嚴法師提起這段往事,對當年浩霖法師的溫馨相助,仍然感恩不盡。

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涯,使法師深深感悟到:「若要傳宗接代,鳥須有巢,人當有家,僧該有寺。」

Page 41: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但法師不想打擾太久,因為不知何時可以回報,因此寧願流浪。因為浩霖長老的寺院很小,收入不多,當我住在那裡,對他來說是個負擔。(法師與弟子們流浪了半年多)

菩薩在弘法時,必須忍受磨難,早有歷史淵源。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要成為大修行者、菩薩,必須不考慮自己的快樂和安穩,只求眾生得離苦。釋迦牟尼佛相信,如果能夠禁得起磨難,就可以啟發他人,並且影響他人。

Page 42: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Page 43: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如何忍受苦難?馬祖大師教導我們必須擁有平常心,不受情緒左右,成功時不要認為是你造成的,成功是由許多人、事、環境成就的。虛雲老和尚說:「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

在流浪的歲月裡,我努力保持著平常心,我想到天台山上的寒山大師,他以天為蓋,以地為鋪,以雲為褥,以石為枕,以溪為浴;如果寺院中有米有菜,他就以此為食,如果沒有,以根葉果腹。

Page 44: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當你沒有任何東西的時候,你是自由的。在流浪之前,我經常認為:「出家無家,處處為家。我不需要擁有自己的家。」此時我才明白,自己必須擁有自己的禪中心,我的僧眾或弟子們在我無家可歸時,一直對我很忠誠,但是我知道不能流浪一輩子,我們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

我們找到一個公寓,剛搬進去時,房屋空無一物,浩霖長老送我一尊佛像,我從街口撿回三塊木板,製成一張桌子作為佛桌。中國雜貨店老闆好心送我們花和水果,我們拿去供佛,然後開始從街上撿拾舊家具。我們找到叉子、湯匙和其他餐具,但沒筷子。

Page 45: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由於沒錢買食物,大樓房東從他的菜園摘蔬菜給我們,晚上我們會到市場撿丟棄的蔬菜,也從麵包店的垃圾中撿拾被丟棄的麵包。

我的僧眾大多數是窮學生,他們非常了不起,我們一起出外掃街。在這段不安定的日子裡,當我忙著找安置弟子們時,那群弟子仍繼續跟著我修行。有位學生有一間倉庫式的公寓,在那裡我帶著大約 25位學生修行。週六我們在那裡上課、打坐,我開示,在主人臥房中進行小參。

Page 46: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這個團體是後來幫助我成立第一個禪中心、出版《禪新聞》、《禪雜誌》和成立法鼓出版社的核心支柱。弟子人數漸多,我們有足夠的自備款購買一棟小房子,這筆錢有一大部分來自沈居士的慷慨解囊,他告訴我這算是筆借款,但當我要還款時,他沒接受,他說:「如果當初不說這樣,你可能不會接受,那就寫張捐款收據給我吧!」我一直很感恩沈居士的護持,即使別人好像閃避我時,他仍舊堅定如一。像他這樣的人很少,他不自私,他對我好,始終沒改變。

時序漸移,我們的團體擴充了,學生多數還是西方人,但中國人也日益增多,中國信眾較為富裕。搬進去後,我們沒錢請包工,因此弟子們自己動手清理打掃、油漆和做木工。每天,尤其是週末,都有人來幫忙,也有很多人提供材料。全力以赴,六個月後,這裡逐漸看起來有模有樣了,可以成為禪修中心了。

完工前,我們已經起草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以後禪中心將隸屬其下。為紀念東初老人在台灣設立的中華佛教文化館,我們也以此命名。終於禪中心成立了,團體也穩定成長,定期舉行打坐及禪修課程,我開始改進教學技巧和方法,形成個人禪風。

Page 47: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慧能大師之後,禪的修行變得很有彈性。他教導的著名方法是——「三無」 無念、無相、無住。如果能體認「三無」,便開悟了

在美國,我把修心至「三無」的過程分幾個階段:首先是集中心,然後是統一心,最後是無心。達到集中心,必須修行禪定,使心集中注意於某一點,當心念不再波動時,就達到集中心了。下一步是統一心,先是尋求身與心的統一。當不再感到身體是負擔,非常舒適,不癢不痛,身體好像棉花球,無重量,身體不存在,身心與環境統一了,無主客觀分別,你與宇宙合一,沒時間、空間的感受,也沒有任何極限。最後階段是無心。你不再把身體、心和環境看作是自己。但依然可清楚覺知心、身和環境,但無自我。

有一則公案,學生問:「在無心的狀態中,數不清的現象呈現時,該怎麼辦?」師答:「紅不是白,藍不是黑,但都與您無關。」即無主客觀的對立,這就是無心。

以上內容節自《枯木開花》、《雪中足跡》。

Page 48: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祝福您!

如果沒看到 1~ 4 集的,請到下列網址點看,或 email 給我, Blog有 email address 。網址如下: http://tw.myblog.yahoo.com/csangou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