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A07 在时空隧道的起点相遇 - epaper.dbcsq.comepaper.dbcsq.com/html/1/2018-05/21/A07/20180521A07_pdf.pdf · 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 为文则自然典雅。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邮箱:[email protected]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

责编 / 雪归 版式 /雪归时报/书香海东

□ 时报记者 雪归(搜集整理)

♛推荐理由: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

记开标立范之作,一位吾国吾民始终在心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不尽的豪情诗人,相似的心灵是灵魂的转世,看东坡光风霁月,渡危抓机,从容应对,听林语东坡,显中国智慧。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林语堂: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在时空隧道的起点相遇在时空隧道的起点相遇

““昆仑圣殿昆仑圣殿””文学丛书首发文学丛书首发

□ 邓 勤

近日,“昆仑圣殿”文学丛书新书发布会暨分享会在西宁书城成功举办。该丛书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是格尔木市为本土作家出版的第一套文学丛书,涵盖了小说、现代诗、格律诗词、散文随笔。包括唐明中短篇小说集《心无杂念》、蒋应梅中短篇小说集《我住长江头》、张翔中篇小说集《燕尔林》、陈劲松诗歌集《纸上涟漪》、宋碧波诗歌集《流云划过高原》、石强的格律诗词集《丑石集》、吴光亚散文集《周话》、赵海勃随笔集《碎月》。

这套丛书的八位作家来自各行各业,既有机关公务员、文化工作者,也有曾经的军人和记者,他们虽具有不同职业,但都深沉地热爱着文学和脚下的土地,都在用各自 不 同 的 视 角 和 文 笔 表 达 着 、抒发着、拓展着、讴歌着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一方雄浑厚重之地的爱恋。

唐明:《心无杂念》《心无杂念》是一个中短篇小说集。读者从《尼玛文森的画》看到人的

自我感知和成长、纯真和善意;从《盗窃人生》《水塔世界》感受到生命的孤独;从《如果事与愿违》体会到爱情的真谛……小说语言简洁明了,人物形象鲜明,无论崇高还是卑微,伟大还是

平凡,都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作者平静如水的讲述其实都联结着当前时代的爱与痛。

石强:《丑石集》《丑石集》是一个古诗词集,共收录

作者格律诗词 440 余首。作者用 11 个小辑,表达了对乡野故土的思念,对军营生活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的感伤,对友情亲情的珍惜,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一事一物的感知。诗词文笔流畅,意境悠远,格律有致,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和对人生、事物的深深思考,既力避晦涩难懂,又杜绝寡淡无味,读后或有收获。

蒋应梅:《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作品简介:这是作者

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十六篇作品。十六篇作品风格不同,故事迥异,但却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真实故事。作者通过文学的手法用发生在身边的这些故事阐述了亲情,爱情,友情,人性和生命等等的内涵和本质。虽然好几篇小说创作于早年间,但却早早地关注了环保,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等时代主题。是一本真正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出大时代风貌的小说集,是一部全面折射社会缩影的小说集。

陈劲松:《纸上涟漪》《纸上涟漪》是陈劲松的一本短诗

集,作者认为,诗歌是外界的事物在诗人内心激起的幽微波纹,他以一颗诗人的敏锐之心感知高原、感知故乡、感知生命,并将这些感知用笔诗意地移植于纸上,漾起一圈圈的涟漪……

宋碧波:《流云划过高原》《流云划过高原》是一部具有明显

地域特色和高原气象的诗歌选本,分四辑收入作者精选的抒情诗 140 首,每首诗雅致内敛,构思巧妙,语言灵动,内涵丰富,力求通过神性写作,在信仰的空阔境界里与大智慧结缘,形象地反映了作者从关中平原到青藏高

原三十年的心路历程。吴光亚:《周话》

《周话》一本随笔集,是作者非常个人化的思考记录。大多是读书、观影后,内心涌动出的一些不得不说的强烈感受。这些略带评论性质的文字,是作者对于叙事作品和人文论述的看法,有读解但一定尊重原作者;有生发但保留原著思想原型;有打开但守住打开空间的边界。集子还有小部分关于亲情、友情及生活雅趣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作者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怀,和对文化的切身体证。若以一字概之,非“真”无以表之。

赵海勃:《碎月》《碎月》是一本至情至性的散文集,

是作者日常充满情趣生活的真实再现。集子中文字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近似日记的记录之作;一类是敏感心灵捕捉一瞬的再现;一类是阅读之后一吐为快的带有评论性质的随笔。作者用她纯洁美丽的语言,调制出轻柔、凝练、隽永的语句,优美地记录了情感、美好、自在、时光、善恶、生死等人生之命题,用诗人的情怀精准记下对白驹鸣过隙般的世间万象,留存下的不仅仅是沁人心脾的文字,还有对人生必较锱铢的认真和执着。

张翔:《燕尔林》小说集《燕尔林》由五个中篇小说

构成,二十五万余字,以现实素材为基础,把作者的生活体验、人生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地虚构和交错编织,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诸多问题的沉思。在虚与实、主与副的结合中,把人性的复杂、弱点,世象的悲欢离合,爱情的丰富性、可能性通过凄美的情节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所有的故事都是在压抑的氛围中逐渐清晰、明朗,使主题得以凸显和不断升华,让人感到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和忧伤蕴含其中。

天庭住着玉帝和王母,银河两岸牛郎织女相思苦。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就连家里的灶房里也有灶神。从儿时起,这些林林总总的神仙让我们眼花缭乱,而关于他们的神话也是几天几夜讲不完。神话和童话一样,萦绕在我们的摇篮边,伴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我们也会把这些流传了上 千 年 的神话,讲给我们的后人听,

让 他 们 知 道 :我 们 是 什 么人,我们从哪来,做过什么事。

世 界 上 很多 民 族 都 拥 有自 己 丰 富 多 彩的 神 话 。 其 中有 的 神 话 较 早就 经 历 了 系 统化的过程,形成

了较为完备的神话体系。比如古希腊神话的《神谱》列述诸神的起源,并创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是有的民族的神话,一直没有经历这样彻底的、比较稳定的系统化。中国神话即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代留存至今的神话传说没有形成一个终极神谱,没有得到系统搜集与保护的古神话,流失散轶,让人痛心。

作家严优长期致力于中国神话的体系化和现代化阐释,她在最近出版的

《诸神记》这本图文并茂的著作中,本着一种文化传承 的 自 觉 意 识 ,以 接 近

“谱系化”的逻辑方式对杂乱的上古神话进行了系统的归类,使读者得以重新回到中国智慧和传统的源头,追寻中国人共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选说中原系上古诸神,下篇选说非中原系上古诸神。作者先从“混沌与创世”开始,接着按照从母系到父系的脉络,

先后叙述了“大母神”、西王母及昆仑山,然后是三皇五帝、中原与东、南,西(古蜀)以及更遥远的“八方”等形形色色的男神和女神、祖先和神圣动物的故事。

《诸神纪》当中对大大小小的诸多神祇及其相关的神话故事进行了连缀、贯通和阐释,使原本分散的、彼此不相关的甚至矛盾的碎片链接成为一个合理性的整体。《诸神纪》中每一段神话都由故事导言、故事文本、掰书君曰、原文出处等几个部分组成。“故事导言”开宗明义,引导读者在整体的框架中把握该神话的位置和意义;“故事文本”是作者体系化以后重述的神话故事;“原文出处”列述各类相关文献,便于读者按图索骥查找出处。原创插图精美考究,资料图片丰富厚重。由此实现了知识性和可读性、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最值得一读的是“掰书君曰”,作者

的慧心和专业功底,她对神话中的人和事的理解,都在这一部分的“掰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在《孤独的大母神》中,作者谈到“女娲造人”的故事细节反映了两种重要的人类社会的现象:一是由于造“人”的技术手段不同而形成了人类之间的贫富差距,并且以“命定”的方式将这些贫富基因遗传给了后代;二是由于女神的失误导致某些人先天不足,这种说法既有让人认命的意味,同时也未尝不是一种心理安慰和心理治疗。

神话是诗情与画意的完美结合,是共时与历时的完美混融,是绵长无尽的时空隧道的惊艳起点。一个人,应该在最美好、最富于想象力的年华与神话相遇。与神话相遇,体悟神话与科学在深层血脉中的相通与互补,让被现代科技的横暴撕裂的心灵得到安抚,并保持深醉的宁静。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