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一田双收”喜与忧 拯救保护江豚epaper.jxwmw.cn/resfile/2019-08-29/05/05.pdf2019/08/29  · “微笑”的航程中破浪前行!拯救保护江豚 他们能走多远

5视 线■ 责任编辑 杨学文 张 晨

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 JIANGXI DAILY

初秋的鄱阳湖,依然烈日当空,热浪袭人。8月11日中午12时,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场所——湖口县

八里江水域碧波万顷,正午的阳光洒满水面,映出大片金鳞,闪烁摇动。6头江豚迎风依次跃出水面,先是一个小黑点,接着是一抹深灰色的弧线……

“我们每天早上5点出发去巡湖,为拯救保护江豚贡献一己之力。”湖口县江豚协助巡护队队员杨新华脸上满是自豪。

为加大对长江“旗舰物种”江豚保护力度,2017年,我省在湖口县成立了全国首支协助巡护队伍后,又相继在鄱阳县、九江市濂溪区成立了协助巡护示范点。两年多来,“护豚员”配合相关部门拯救保护江豚,使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我们在为协助巡护制度取得初步成效高兴之余,应该看到一个新的课题已经提出:如何推动“捕鱼人”向“护豚员”转型,让“江豚保镖”更好地呵护江豚的“微笑”?

立秋前后,记者两下鄱阳湖和长江江西段,到一线探访如何尽快构建起江豚的群管群护格局,汇聚拯救保护江豚合力。

开展协助巡护——由“单枪匹马”转为拧成一股绳护豚

8月1日上午,记者随农业农村部长江办、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登上鄱阳县协助巡护队的“协巡 101”巡护船参与巡护。上午 10时,在省级鄱阳湖江豚保护区——鄱阳县龙口核心小区,协助巡护员看到水中漂着浮漂,立即停下巡护船,用钩子麻利地捞起浮漂,带出一张10多米长的渔网。“渔网如不及时清理,江豚有可能因为误闯而受到伤害。”鄱阳县协助巡护队队长蒋礼义说。

“有了‘保镖’,护豚就由以往的‘单枪匹马’转为拧成一股绳了。”鄱阳县渔政局局长刘英才颇为感叹。

长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被誉为“水中大熊猫”。鄱阳湖是长江江豚主要活动区,江豚数量占全国种群总数的一半左右。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造成的高强度、高频率扰动不断增强等诸多因素,鄱阳湖江豚数量每年以5%的速度减少。

无疑,仅靠渔政执法人员来拯救保护江豚,显然力不从心。多年来,鄱阳湖流域渔政执法人员只有150多人,人均管护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在日常工作中,渔政执法人员既要保护水生珍贵濒危动物,又要抓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等工作,拯救保护江豚陷入了“人少量大面广”的困境。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执法监督处副处长季伟斌坦言,拯救保护江豚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建立协助巡护制度,吸收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协助开展巡查救护工作,逐步解决渔政执法工作中人手不足等问题,形成与保护管理新形势相适应的监管能力,才能形成为江豚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合力。

适当提高福利待遇和改善巡护条件——让更多的“捕鱼人”转型为“永久牌”江豚守护者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原本反映了捕鱼者的辛酸,时至今日,借用这一诗句描述“护豚员”的辛劳,也不为过。

“我们每天平均日巡 40公里以上,往返一次至少七八个小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打击非法捕捞、清除有害渔具、保障江豚的食物来源。”蒋礼义笑呵呵地说。

然而,记者注意到,受访的“护豚员”是笑脸与苦脸交替。“收入远不如以往捕鱼高。”鄱阳县协助巡护队队员毛国启一声叹息。目前,我省 3 支协助巡护队的 20 多名“护豚员”,每人月工资只有3000元,收入远低于过去捕鱼的收入。令他们烦恼的还有,巡护船船速慢,没有现代化的护豚设施,工作中时常感到有点吃力……

客观分析,协助巡护运行的资金来自于由企业家赞助的阿拉善SEE基金会、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资金短缺导致“护豚员”收入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护豚员”队伍难以壮大。

为了让更多的“捕鱼人”成为长期稳定的“护豚员”,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建议,相关部门可通过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休闲渔业等渔区二三产业,对“护豚员”的家人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转产再就业。家人收入增加了,“护豚员”就无后顾之忧。如此,才会有更多的退捕渔民来当“护豚员”,也才能在拯救江豚的路上更进一步。

建立健全系统的协助巡护管理制度——尽快形成拯救保护江豚群管群护格局

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的协助巡护管理制度,成为让“护豚员”干出好成绩的突破口。现阶段,我省尚未形成拯救保护江豚全社会群管群护格局,突出表现在协助巡护制

度尚不完善,现行的江豚救护奖励标准偏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制定制度是实现协助巡护目标的可靠保证。九江市濂溪

区协助巡护队队长王第友直言,在建立健全协助巡护制度中,应明确“护豚员”的职责和巡护内容,将日常巡护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考核制度量化,不能吃“大锅饭”,要通过评比优胜劣汰,奖励巡护成绩突出的“护豚员”,这样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拯救保护江豚。

构建技防和人防相融合的群管群护格局,是建立系统的协助巡护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乘船一路北上,蒋礼义拿出手机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是江豚管家APP,我们可以在APP上完成日常巡护工作记录,实时记录巡护轨迹,第一时间向渔政部门举报非法捕捞行为,很方便。”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技术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保护江豚的新工具。江豚管家APP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钱正义博士透露,APP下一步升级的方向是扩大用户群体,用户可直接在APP上交流互通信息,提高保护拯救江豚效率,建成全社会共享的江豚保护信息数据库,希望江西省相关部门加快推广应用力度,尽快构建起群管群护的格局。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记者边采访边思考,只有我们坚持以拯救保护江豚为中心,解决问题更用心,服务更走心,“护豚员”们才会更暖心,才能在永久留住“水中大熊猫”

“微笑”的航程中破浪前行!

拯救保护江豚

他们能走多远

——推动﹃捕鱼人﹄向﹃护豚员﹄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本报记者

宋思嘉

实习生

熊禹溱

风里来,浪里去;烈日烤,寒风吹。长期在湖上奔波,“护豚员”的艰辛由此可见。在采访中,记者被“护豚员”不计得失、乐观豁达的质朴情怀所感动。对“护豚员”,记者喜忧交加,喜的是随着一批退捕渔民转型为“护豚员”,我省保护江豚的合力开始形成,护豚效果初显;忧的是由于

“护豚员”收入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护豚员”大多是从小生活在江湖周边的退捕渔民,有先天的工作基础。吸收符

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协助开展江豚巡查救护,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这只算完成了工作的一半,稳得住、扩队伍,做好后方保障同样任务艰巨。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保护好江豚和江湖生态环境是一个千秋万代的事业。对于“护豚员”的付出,我们要拿出切实的行动,做好给“护豚员”加油鼓劲的工作,适当提高他们的收入待遇,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记者手记】

给“护豚员”鼓劲加油

本报讯 (记者杨碧玉)8 月 25 日,记者从省林业局获悉,全省乡村森林公园试点历时一年的建设,首批20处乡村森林公园已完成“六个一”基本建设任务,并通过了评估和公示,近日正式命名。到 2020 年,我省计划至少完成130处乡村森林公园建设目标,远期目标将推动每一个乡镇至少建有1处乡村森林公园,为乡村群众和游客提供休闲、健身、游憩活动的公共区域。

这20 处乡村森林公园包括武宁的长水

乡村森林公园、丰城的泉汪乡村公园、萍乡安源的楠木乡村森林公园等。对首批乡村森林公园,省级层面以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适当奖补。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整合资金、项目加大对乡村森林公园建设投入。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投入机制和管理制度,落实具体管护人,确保乡村森林公园正常运行,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我省首批乡村森林公园完成命名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成为江西稻田综合效益提升转型的“新宠”,并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日前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19 年,江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跃居全国第5位,突破150万亩,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6亿元。

近年来,江西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通过稻虾、稻鱼、稻鳖、稻蛙、稻鳅和稻蟹等六大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

当前,农业成本不断攀升,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粮食生产持续高位运行。江西稻渔综合种养如何上档次、成规模?如何实现稻渔双赢、钱粮双收?这种被称为稻田生“金”的种养模式,效益如何更佳?日前,记者走进南昌恒湖农场、都昌、彭泽、永修、余江等实地调查,探寻这些地方在稻渔综合种养方面如何优结构、提效益。

一田双收,发展势头能否更强劲?

初秋,早已过了捕小龙虾的季节。8 月 24 日,一则好消息从南昌恒湖农场军港分场传来:该分场养殖大户徐勇当天从田里捞出了 50斤小龙虾。虽然量不多,但对于徐勇来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意味着他的“一稻两虾”(指同一稻田,栽一季水稻,养两季小龙虾)方案可行。

徐勇所在南昌恒湖农场地处鄱阳湖腹地,有耕地 5.5 万亩。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成本不断提高,加之农村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场区职工种粮积极性锐减,抛荒现象屡见不鲜。

就在 3 年前,一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程——“稻虾轮作”扭转了农民不愿意种田的局面。

“2016 年 3600 亩、2017 年 7600亩、2018年8000亩、2019年达到1.8万亩、2020年力争迈上2万亩……”说起农场“稻虾轮作”发展势头,南昌恒湖农场党委书记熊发庚信心满满。

窥一斑而知全豹。南昌恒湖农场小龙虾发展势头只是我省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

数据最有说服力。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江西有近 40 个县发展稻渔工程,其中余干、万载、鄱阳、南城等县发展面积均达5万亩,彭泽、都昌两 县 更 是 跃 上 10 万 亩 的 规 模 。

“2016 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9 万亩,到了 2018 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 100 万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实现翻番,今年更是突破 150万亩,进入全国五强。”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副局长易建平说起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模十分自信。

近年来,我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势头喜人。但与兄弟省份相比,江西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及发展速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

示:截至 2018 年底,湖北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 502 万亩、四川 464 万亩、湖南332万亩,不是粮食主产区的贵州、云南、浙江等省份也后来者居上,面积均超过 100 万亩。从江西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要追上前方的兄弟省份尚需努力。

稻丰鱼肥,华丽转身能否历久弥新?

随着种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江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进一步拉长,由几年前的纯种养基地向小龙虾加工与贸易、冷链物流、餐饮消费全产业链发展。

眼下,尽管过了收购小龙虾的最忙时刻,但江西鄱湖都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海辉依然很忙。曹海辉说,公司除了自己的8000亩养殖基地,另外还要收购周边县市一些散养户的小龙虾用于加工速冻食品,年销售额 1.2 亿元。从销售渠道看,线上交易仅占整个销售额的三成,七成还是靠线下交易,但线下交易的成本很高,且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为了改变线下交易的诸多不利,曹海辉决定通过线上发力,把优质都昌小龙虾卖向全国。

在“中国鲫鱼之乡”彭泽县,小龙虾、大闸蟹更成为当地现代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进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江西最大的稻虾蟹共作基地——彭泽凯瑞公司,即将建成的1万吨彭泽鲫鱼、2万吨虾蟹精深加工、1万吨智能化冷库和2万吨小龙虾活储的标准化厂房令人看了颇为震撼。投资动辄过亿,产值最高达到 30 亿元。该公司董事长黄国平告诉记者,他的信心来自于好产业加好政策。

黄国平说,该公司斥资 1.22 亿元打造的稻虾智能化加工及冷库项目,年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产值超 30 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既可以满足虾蟹错季错峰销售,还能有效保障养殖户的利益。

如今在我省,像曹海辉、黄国平热衷于稻渔综合种养的人不在少数。

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优质的农产品也成了市场的宠儿。比如我省打造的大闸蟹、小龙虾、甲鱼……成为“网红”“流量明星”,吸睛无限、圈粉无数。

一个好的产业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有力拉动消费升级、助力经济发展。时下,在江西吃龙虾成为一种新时尚,各类虾蟹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且生意红火,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市各类龙虾店多达1000家。

江西稻渔综合种养渐入佳境,产业正朝着“接二连三”的业态叠加,并有力推进全省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引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创新发展。

一个好产业、好项目,必须久久为功。采访中,一些养殖户反映,当前制约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建设用地指标紧、精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种业体系不够健全、

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农村人才短缺等。为此,养殖户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以上问题,出台具体措施加以解决。

稳粮增收,现实矛盾能否有效破解?

作为江西农业领域呼声高、底色亮的新业态,稻渔综合种养不仅省肥减药,还可有效控制农业投入。

初秋时节,稻浪滚滚。永修县凤凰山稻鳖基地的总经理陈荣财蹲在田埂上静静地观望。不一会儿,田间水面上,哗啦一声,一抹青色的影子一晃而过,原本清澈的水面顿时浑浊起来,原来是几只鳖刚从田里觅食回来爬向塘里。“好家伙,个头又长了不少。”直起身后,陈荣财笑着说,再过 1个月,稻子就可以割了,保守估计,今年一亩地至少有 1000 斤的稻谷产量。陈荣财告诉记者,从2016 年起,他的稻鳖基地开始测产,连续三年稻谷亩产都超过了900 斤。通过“稻鳖共生”,该基地一亩地纯收入超6000元。

永修稻鳖基地、南昌恒湖农场稻虾基地、都昌小龙虾基地的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完全可以实现

“龙虾肥、稻米香、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不可否认,稻渔综合种养确实起到了稳粮增收效果,但个别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重虾轻稻的现象,影响了稻渔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我省今年再次下发《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从长远和持续发展的角度认真思考、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通知》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 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 500 公斤、丘陵山区亩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稻渔综合种养出台了政策支持,我省有的地方虽然对稻渔综合种养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与地方其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产业发展;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很难形成产业

聚集,发挥集聚效应,真正提高产业竞争力。

借梯登高,金字招牌能否越叫越响?

8 月 24 日,从都昌县传来好消息:今年,该县的小龙虾创汇再创新高,达到600万美元,比去年多了200万美元。

“鄱阳湖水质好,好水出好虾。我们通过规范养殖,小龙虾品质上乘,深受海外市场欢迎。”詹立新说。

江西是全国唯一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近年来,江西借助“鄱阳湖”这块金字招牌,重点打造鄱阳湖小龙虾、大闸蟹、甲鱼、泥鳅等水产品,利用文化节庆、展示展销、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扩大“鄱阳湖”品牌稻渔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稻渔综合种养让农民增收之路逐渐变宽。我省积极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进行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结对子,鼓励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投工投劳、土地流转等方式,享受稻渔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仅2018年,江西就投入稻渔综合种养扶贫资金2110万元,打造了都昌稻虾、余江稻鳖、彭泽稻虾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增收。据统计,全省有180 余家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接3900余户贫困户,为贫困户带来稳定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是一项创新之举,也是一项惠民之策。但是我们与邻省湖北相比,差距不止一点点。”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如何缩小差距,叫响江西品牌,这是当务之急。为此,我省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参与稻渔品牌创建。开展

“三品一标”认证,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保障产品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知名产品及品牌,提升效益。同时,利用电商平台,拓展产品营销网络,扩大江西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江西如何利用好“鄱阳湖”这块金字招牌,将我省的稻渔综合种养品牌叫响全国,任重而道远。

“一田双收”喜与忧——江西稻渔综合种养发展透析

本报记者 钟金平 实习生 杨 平 王 琪

8月 28日,南丰县三溪乡武装部组织预征新兵来到该县红色文化展示馆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洗礼”。为了帮助预征新兵更好地适应军营生活,传承红色基因,南丰县武装部组织 2019年度预征新兵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新兵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红色革命历史,为实现“强军梦”奉献青春和力量。

特约通讯员黎兴旺摄

“红色洗礼”

2019年我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概况

制图:钟金平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