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笔墨中的万象 - xiancn.comepaper.xiancn.com/newxarb/page/2019-12/21/08/2019122108_pdf.pdf · 阅读与思考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8 责编 刘海宏 视觉编辑 白旭东

阅读与思考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www.xiancn.com88 责编 刘海宏 视觉编辑 白旭东组版 杨艳 校对 国强

摄影部:88216583 理论评论部:88216530 总编室:88216352时政新闻部:88216120 经济社会部:88216223 科教文卫部:88216529 体育专副刊部:88215983

今天的地图,使得日常交通实

现智能化、出行便捷化、生活也更加

简单化。地图已经从原来的纸张形

式变成网络数字化,从原来二维的

变成三维的,从先前静态地图变成

动态可以模拟的地图、甚至可以预

测的新地图。身处无线互联时代,

人人都是“制图人”,依托卫星和物

联网科技支撑的大地图时代,已经

悄然进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征稿启事

《西安日报》“阅读与思考”专栏,以书籍为媒介,以思考为宗旨,致力于打造有质量的读书分享与交流平台,长期面向广大读者征集书评稿件。您可以用书评的方式推荐文学、社科、政经、管哲、童书、学术著作等,发表您对某部经典之作的阅读感悟,或者推荐某部著作的优秀序言等。字数1500字左右。

主持人:刘海宏电话:(029)88216530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

东南角西安日报社理论评论部

《福娃成长记》这本书,作者以

睿智的眼光、满腔的热情、诗意的笔

墨、温柔的情感、晶莹的童心和散文

化的语言,全面勾勒与生动呈现了

福娃童年的身心成长轨迹,记录着

“一粒小小的胚胎,成长为青春活泼

的少女”的奇妙成长历程,也见证着

一个妈妈的成长、一个爸爸的成长、

一个家庭的成长,更阐释着作家对

儿童成长冷峻而深邃的理性思考。

关注当代陕西青年儿童文学作家群体的创作,了解作家创作动态,需要不断阅读他们一部又一部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文字,这些作品记录着当代陕西儿童文学的发展之路,也是当代陕西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成长的轨迹。

我省青年新锐女作家宋鸿雁的新作《福娃成长记》,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温柔、阳光、知性、大爱的姿态,运用诙谐、优美、恬淡、真诚、简练的文字,采用儿童视角,以福娃 0~12岁个体生命的孕育与成长轨迹为描摹对象,详尽地记录

和讲述了福娃学习爬行、走路、说话、学习的成长档案;以福娃成长的个案为参照物,科学揭示了0~12岁儿童在成长诸多领域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案,同时深入探讨了择校、报课外班、化解人际冲突等天下热门育儿话题,热情洋溢地传授着了解儿童、尊重儿童、呵护儿童、智慧养育儿童、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育儿经。

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和真诚的爱心。童心是一种好奇心,一种对世界探究不已的精神。《福娃成长记》全书22节内容,从描写小生命孕育的《小蝌蚪向前冲》到父母担忧的《12岁的叛逆》,在作者笔下,一颗承载着生命的小小受精卵、一粒孕育生命的细小胚胎、一颗“六龄齿”、一个“豁豁牙”、一缕体毛、一个突出的喉结、一次挑食、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与叛逆等生理与心理方面的诸多表现等,都是作家心中梦魂牵绕的情愫。她用真挚的感情对自身的生命体验与为母记忆进行了一系列实录的、诗意的、科学的、有趣的书写。作为一位母亲,作者用记录福娃从0-12岁详实的成长档案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儿童视角,糅合创造成了一种散文式的充满情趣的故事叙述,散发着作家的纯真童心与大爱之心。

如《要见到宝妈啦》一节中,作家满腔热情地讲述着迎接福娃的细致的准备工作:“宝妈已经提前将待产包准备好了,里面的物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宝妈的,另一部分是宝宝的。先说宝妈的:身份证、就医卡、母子健康手册;带吸管的杯子、可加热饭盒、漱口水;补充能量的巧克力、红糖;产后要用的束腹带、产妇卫生巾、哺乳式文胸等。再说宝宝的:奶瓶、婴儿服、包被、布尿片或尿不湿、小毛巾等。宝妈是不是考虑得很周到?这些物品都是宝妈在30孕周前后,在母婴商店亲手挑选的,希望宝宝能喜欢宝妈给你准备的物品。”期待、喜悦之情溢于字面。在待产过程中,

“助产士在给宝妈教‘拉玛泽呼吸法’,通过呼吸转 移 注 意 力 ,放 松 肌 肉 ,这 样 能 稍 稍 好 一点。”……“宝妈看着我,眼里满是慈爱和骄傲。”这些文字既是福娃妈妈生命体验的真实写照,也是作家在分享自身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经验。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总要把一切成长需要经历的事情告诉孩子,如何告知?作者采用散文

化的语言,讲故事的方式来结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一篇一篇生动的文字,是具有深邃思想、科学知识、童趣盎然的文字,是从周密的选材到缜密写作完成的文字。如《青春小萌芽》,细致地讲述着青春期:“青春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重要生长发育阶段,时间一般在 11~16岁之间,女生稍早一点,男生会比女生晚1~2年。这个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又叫第二加速期。这个时期,你们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都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有时一年身高能长 6~10厘米呢。”如《12岁的叛逆》一节,福娃讲述着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小学六年级,压力越来越大,感觉我小小的肩膀已背不动沉沉的书包。学校课堂上,老师一遍一遍地强调要刻苦努力学习,一份一份的卷子发下来,大量地‘刷’题,我这才明白什么是题海战术;校外培训班的作业,一贯是有增无减,也是做题做题再做题。这种日子实在太枯燥烦闷了,我感觉自己快要‘爆炸’了!”……

阅读《福娃成长记》,我能体悟到作者以睿智的眼光、满腔的热情、诗意的笔墨、温柔的情感、晶莹的童心和散文化的语言,全面勾勒与生动呈现了福娃童年的身心成长轨迹,记录着“一粒小小的胚胎,成长为青春活泼的少女”的奇妙成长历程,也见证着一个妈妈的成长、一个爸爸的成长、一个家庭的成长,更阐释着作家对儿童成长冷峻而深邃的理性思考。

如何书写当代父母的育儿经■许军娥

福娃成长记

作者:宋鸿雁

出版社: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11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中国画史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不懂中国书画的外行来说,却只有一片黑白,偶尔有些颜色还显得那么吝啬。在西安的碑林、北京故宫的武英殿,抑或美国大都会的中国馆等,这一种感受似乎更加深切。那些无非是远山枯树渔翁倦鸟,抑或是柴门狗吠旅人孤舟的中国画,还有龙飞凤舞像魔咒似的各种书法,在幽暗的射灯下,像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生命体充满着神秘色彩,而迷茫的我们只有困惑与沮丧。这一种苦于找不到交流途径的心情,就像一种单相思,心向往之,却无共鸣。这时候,我们就特别想知道,这些中国书画给我们传递着什么信息,它

们的背后又暗藏着什么玄机。著名美术编审、书画家范文东在其新著《中

国书画十五讲》中,以纵览历史的恢弘框架、博雅通俗的文字,剖析了从原始社会到二十世纪的中国书画历史脉络及其背景,让我们从曲高和寡的中国书画中,探析到了阳春白雪的艺术。

该书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书画历史进程全部浓缩在十五讲中。从史前及先秦书画的美之源,到气势陈雄的秦汉书画、魏晋南北朝书画的人性自觉、隋唐书画的盛世飞歌,再到五代十国书画的承上启下、宋辽金书画的精彩纷呈、元代书画的写胸中逸气、明代书画的艰难求变、清代书画的西风东渐,以及近代书画的个性解放、多元共存,完整地阐述了中国书画的起源、发展,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特点及流派、画家和作品,可谓是一部中国书画通史。

书中,不管是地画、壁画、岩画、帛画、版画、年画、画像石砖,还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刻、瘦金体等,也不管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宗教画和书法作品等,都在传递着一个主题,中国书画不仅要传“真”,捕捉物的外貌,更要传

“神”,有内涵。特别是,书中收录了近千张彩图,并配有详细图注,满足了新时代读者可视化的阅读需求,每一讲的时代背景部分均注明了同时期国外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视野。让人读一幅中国书画,就如同和历史对话。那些背后的政治、经济、宗教、战争和外来文化都

飘逸而出,让人在阅读中共享一种重复了几百年的私密体验。而这种不断重复的赏析,也让作品的面目不断清晰,内涵逐渐得以揭示出来。

细究中国书画历史,只是抄袭古人,或者是不断地重复某人所做过的而已,但事实上,我们觉得珍贵的,是画中所加入的新鲜成分以及个人的贡献,而这种新鲜成分并非粗俗胡乱添加上去的,它是一种包含了过去的经验和艺术的创新。所以,你一定得了解中国仿古的背景,那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自己信念和志向阐述的语言。比如“北宋早期的轮廓线条一定是很坚实的,非常浓密,用很深很黑很浓的墨画出。但在元代,像赵孟頫晚期,轮廓中就有飞白出现。文人画的源头——董源喜欢用比较直的笔墨,用不着把力量摆出来,被后人称为披麻皴”。这也是他伟大的地方。北宋画家通常用水墨来染天空的部分,而到南宋时期,天空虽然也经常被染,但是有时也以空白来代替,在元代就完全不再染天空了。掌握了这些具有时代特性的画法,你便能辨别其真伪鉴赏其价值。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画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艺术语言,不仅保留了灰飞烟灭中的片言碎语,还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而《中国书画十五讲》提供的只是一个脉络,它无意也不可能讲清如何读懂中国书画。它只想督促我们,睁开双眼,赏鉴艺术。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书画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艺术语言,

不仅保留了灰飞烟灭中的片言碎语,还再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过程。《中国书画十五讲》提供的只是

一个脉络,它无意也不可能讲清如何读懂中国书画。它只想督促我们,睁开双眼,赏鉴艺术。

笔墨中的万象■秦延安

对于挂在墙上的各种地图,我们有一种理所当然之感;我们开车时打开手机里的高德地图导航,在语音播报的指引下直驱驾车已经见怪不怪。无论是平面地图,还是功能强大的网络地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着无声的作用,以至于我们时常忽略其存在。地图和其他科技一样,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地图的演化史,就是文明变迁史;地图的明日发展之路,也是文明的发展之路。读《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对于了解地图的历史、地图与社会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户。

本书作者马里奥·T·努尔米宁是来自芬兰的考古学家,多年来关注地图与文明的发展。本书文图并茂,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由“地图上的中世纪世界”“过渡时期的世界地图”“通向新世界”

“世界地图进入专注时代”“被包围的世界”等五大篇章组成。书中,以欧洲人制作的众多早期世界地图为切入点,描述了地图发展史上 7—17世纪的 1000年间,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启蒙时代以及早期殖民探索、海外贸易等关键历史阶段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打破了各地区文明的界线,内容涵盖科学、工艺、商业、航海、工艺、政治、外交、信仰等等,以演进视角、全球史视野,再现了世界文明史的演进。

阅读本书不难发现,在古代世界中,地图

的面相和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地图发展成为今天的样态,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化过程。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地图的发展,都与一定的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的地图,就和信仰有着关系,如地图史上俗称的“基督教 T-O 地图”,其实非常简单,将世界划分为三大洲:欧洲、亚洲和非洲。这种地图产生于 7世纪,直接和当时信徒们所认知的世界紧密相连。

不管怎么讲,在文艺复兴之前,或者说在科技滞后的年代,地图不仅仅是图纸,更是某种思想、立场、权威的彰显。换句话讲,1000多年世界早期的地图,其实没有精准的使用价值,我们看中国古代地图,都是具象的城池、山脉、河流,如同绘画作品。在现代地理科学没有构建起来时,这种地图是一种标志和象征。地图在战争、商贸中,发挥着象征作用。从很多古代影视剧里可以看到:将军把具有绘画意味的地图徐徐展开,然后引领士兵们朝前方冲锋,猎猎战旗在硝烟中飘扬,颇具几分不算浪漫的诗意。在欧洲,即便是文艺复兴时期,地图绘画色彩依然存在。本书中讲到的17世纪荷兰地图,注重地图边缘装饰。巴洛克风格的地图边缘装饰,描绘出四季风景和各种人物,如 1658年的世界地图,就是由费斯海尔绘制,地图上甚至有火、风、水、土等图案,这个时代的地图就如同装饰画,悬挂在资产阶级家庭或者皇宫的墙上,以供欣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测量学、航海术、印刷术的不断发展,地图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无数的科学家、航海家、学者和制图人,不断改进地图制作技术,使得地图逐渐走向精准,其使用价值越来越大。到 18世纪时,欧洲的地图已经成为现代地图的面貌,地图在各个领域显示出了“威风”。地图的演化史,也是人类深入认识世界、探索地理奥秘的历史。

当今,地图制作是一门专业,由专门的科研

机构和科研专业人员绘制地图、开发不同实用价值的地图。比如各级行政区域地图、公路交通地图、矿产资源地图等等,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代社会,我们外出如果没有地图“投石问路”,那行程无疑是“撞瞎”。今天的地图,在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助推下,正在走向真实和立体,地图的交互性成为一种时代趋势。我们作为地图的使用者,利用手机,在某些地图软件上,可以上传有关图片,人仿佛身临其中,在虚拟场景中刷存在感。

《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一书尽管探讨的地图是古代的,从时间维度上对我们而言已经遥远,可同样具有启示价值,因为地图毕竟代表了文明和科学的走向。今天,对于地图而言,使得日常的交通实现智能化、出行便捷化、生活也更加简单化。总之,地图已经从原来的纸张形式变成网络数字化,从二维变成三维,从先前静态地图变成动态可以模拟的地图、甚至可以预测的新地图。身处无线互联时代,人人都是“制图人”,依托卫星和物联网科技支撑的大地图时代,已经悄然进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地图演化与文明变迁■陈华文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有关骆驼特性的介绍,即骆驼会用自己背上的驼峰储水。骆驼在缺少水分补给的情况下的确可以行进很长时间,甚至能超过10天,这个记录大大超过人在缺水情况下生存的极限值3-5天,而这也被视为驼峰储水给骆驼带来的独特生存优势。

但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假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系博士后副研究员、伦敦动物学学会的尼卡·卡鲁索和伦敦大学学院在读博士达尼·拉巴奥蒂合著的《动物奇葩说》一书就指出,骆驼确实相当耐旱,但它们的驼峰里其实装的不是水,而是满满的脂肪。

《动物奇葩说》这本书谈到,骆驼耐旱的真正奥秘是,它们善于保存饮下的水:它们可以在三分钟内下灌下200升水,然后供其使用很长时间。不仅如此,骆驼的皮肤隔热,为避免呼吸时水分蒸发而进化出特殊的鼻孔,它们的肾脏还能将尿液中的大部分水分重新回收,以至于其尿液会像糖浆一样黏稠。

《动物奇葩说》书中的内容起初发布在社交网络上,受到欧美读者的热切好评,继而汇集出版。两位作者验证了有关各类动物的讹传、神秘传说、独特功能,以趣味性的语言娓娓道来。事实上,动物的许多真实特性,要比坊间讹传、谣传的版本内容更加“奇葩”,比如,卷尾猴的雄性会在自己的手掌中尿尿,然后将尿液抹在毛发上,再去向雌性求爱。这种令人惊愕又多少显得恶心的做法,还有其科学道理:《动物奇葩说》书中说,雌性卷尾猴会

从雄性的尿液味道中判断出对方体内睾酮水平的高低,然后推断出对方在社群中的地位。

一些鸟类保护读物宣称鸟类是相比其他种类动物而更加忠贞的动物,提出鸟类出双入对,抚育后代,这简直是一夫一妻制的典范。《动物奇葩说》书中辨析指出,鸟类中一夫一妻制的比例确实很高,但也并非所有鸟类都如此,有些鸟类如蓝山雀、牛头伯劳的

“花心”程度都非常突出。北极熊被认为是极地世界食物链

的顶端王者,它们会捕食海豹,也会吃鲸尸体上的腐肉,还会捕食啮齿动物和鱼类。但不知为何,很多人都在描述北极熊捕食企鹅的故事。《动物奇葩说》书中就指出,这种故事的编造者注意到了北极熊相对企鹅的捕食优势,却没有注意到,除了生活在刚刚跨过赤道进入北半球的南美洲克隆岛的加拉帕戈斯企鹅,其他企鹅都住在南半球,而北极熊正如其名字所表明的那样,只出现在北极。很显然,北极熊和南极企鹅都不具备长途航行而相遇的独立能力。

白蚁、蚂蚁的天敌是食蚁兽。但坊间流传很广的一个谣言是,食蚁兽会将自己的鼻子吸入蚂蚁,然后再放入嘴里。《动物奇葩说》书中调侃指出,如果食蚁兽用鼻子吸入蚂蚁,就会让食物沾满自己的鼻涕,这提起来都恶心,而且蚂蚁、白蚁会在被吸入过程中叮咬食蚁兽的鼻腔内部,那就更加难受了。事实上,食蚁兽是用自己长达 60厘米的舌头将蚂蚁、白蚁舔进嘴巴里,其伸舌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60次;它们的舌头上分布着成千上万个细小倒刺,在黏稠唾液的帮助下,会将蚂蚁、白蚁牢牢固定,然后碾碎后直接咽下。

谈到社交、互惠,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那是人的专利。书中谈到,吸血蝙蝠不仅会成百上千地聚集在领地里,而且彼此很亲密,相互清理身体,在同伴没有捕获到食物时,会热心肠地与之分享。当受助者捕获到食物,而之前的施惠者没有食物时,前者就会回报后者。

电影等通俗娱乐作品有时会错误地传递有关动物的特性。《动物奇葩说》一书就提到,电影中宣称的霸王龙看不到静止不动的捕食对象,其实是不成立的。经研究,霸王龙应该具有很强的视力,甚至超过现存的猛禽,还有很敏锐的嗅觉。作者指出,面对大型肉食动物时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其实是非常糟糕的选择,因为它们通常会进化出相当出色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从而更好地锁定自己的猎物。

动物的奇葩特性■郑渝川

书籍于我,是人生路途的伴侣。幸而有它们,风雨无碍,朝花同笑,把日子装得满满当当。我愿把时间都给它们,可惜,全部活在书里的念头,只是一种痴想,更何况,书山书海,鳞次栉比,谁能到达这世界的尽头?

因此我们总会有取舍,总是因为有喜欢,有期待,我们才会被它吸引。

现在的书确实越做越漂亮了。博里亚·萨克斯的《乌鸦》,手工精装黑布封皮,高级的黑卡纸,特制毛边绒绒就像羽翅拂过手心;卡尔文·汤姆金斯的《杜尚》,苔藓绿的布封,简雅的字体,侧边切口印了签名体的“Marcel Duch⁃amp”,别出心裁,制造奢华时尚的品位。

也有些书,初看封面并不惊艳,翻开才会发现,做书者的用心极其细致。《观看的技艺:里尔克论塞尚书信选》,书如其名,字体、版式和附图的“三折画”打开方式,匠心独具,创意十足。《东京老铺》《鸟瞰古文明》《在他们消失以前》,高清大幅手绘、图画与摄影,一流的视觉效果,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作为颜控,一见钟情,首先来自外貌、姿态、装扮的魅力。不过,若要深处,除了“美色”,内在也当优秀。上述书籍全都秀外慧中,《杜尚》堪称传记典范,这部作品把个人艺术生涯与现代艺术发展的轨迹紧密结合,并且呈现作者精深的鉴赏力与辨析力。《鸟瞰古文明》,复原古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迦太基等古代城邦的伟大建筑,风沙吹回了山丘、平原、宫殿和神庙的名字,与之牵连的故事唤醒我们的记忆。

书籍作为载体,文字品质是最根本的。我有个习惯,睡前爱读小闲

书。《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佩索阿化身“冈波斯”,去往远方,去尝试,去冒险,满怀激情地书写。《生活研究》,罗伯特·洛威尔沉淀了愤怒,从控诉社会转向更私密的内心探索。诗人以梦为马,以笔为桨。我在幽静的灯下,读几首诗,然后睡去,或许也有哒哒的蹄声或潺潺的水音,悄然回响在我的梦里。或者,读一些散文随笔,日常化的笔调,清淡绵柔,安抚惫懒的身心。

在日间,正襟端坐,我的桌上摊开的,常是大部头。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人仿佛也变得轻飘,大部头就像压舱石,或者锚,安置我们的所在。“一个人若只能望这尘世一眼,这一眼应当给伊斯坦布尔。”很喜欢腰封文案的这句话。昔日繁华,今夕何觅。一曲挽歌,邈远忧伤。七十万字,如此厚重才配得上《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历史仿如倒带的胶卷,在眼前掠过,光影流年,一眼千年。每个月,读一些大部头,或主题阅读吧。你会觉得,怎么才读了这么点书,时间就在书页的哗哗声里翻走了,日子紧张又活泼。

林林总总,今年家里又多了千余册书。有人问:“这么多书,你都读了吗?”这类问题其实没必要。囤书,营造自我的天地,是独属于我的“场”。随手捡一本书,就能开启一次旅程。有时简短,有时漫长。那些暂时没有携带的“行李”,也是我的“家”的组成部分,尽管有些大概永远只能作为“砖瓦”。可是,有它们在,所有的它们,会更觉得满足安心。

无法踏足世界的每个角落,所有的未经之地,给予我们的期许,才能让我们一次次出发。

这一年的“行囊”■林颐

杂 谈

中国书画十五讲

作者:范文东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12

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

作者:【芬兰】马里奥·T.

努尔米宁

译者:尹楠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年11

动物奇葩说作者:【美】尼尔·卡鲁索

【英】达尼·拉巴奥蒂绘者:【美】伊桑·科贾克译者:吕同舟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作者:徐远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19年10月中国做对了什么?经济发展是否有

规律可循?未来该怎么做?繁荣有何秘密?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徐远新作,系统探讨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 40年发展逻辑和增长拐点,深刻分析未来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机遇。 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化史。城市有形和无形的巨大网络,综合了个体和节点的力量,蕴藏着未来各种潜在的机会。

荐 读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