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02 青评论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中华文明之光在抗疫中熠熠生辉 新华社记者 李蓉基辛格曾说过:“中国有几千年延绵

    不断的文化,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战略和治国之策。”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文明展现出的不竭力量,印证了基辛格的睿智。

    回望来路,展望未来,指引中国在较快时间内走出困境,同时又苦人之苦、迈出国门扶危济困的,是千年文明滋养出的中国人克己复礼、坚韧不拔的品格,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乐善好施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民胞物与、天下一家的情怀。

    仁政爱民,以人为本。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之时,是生命第一还是经济至上?中国先贤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疫情暴发之初,中国领导人就发出坚定而明确的指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将其贯穿

    于中国抗疫行动的全程。已经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季度经济较大幅度下滑,这背后是以人民生命安危为首要关切的决心。

    审时度势,灵活应变。遭受病毒突然侵袭的中国展现了让世界瞩目的决断力、行动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来中国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高度评价中国人因地制宜、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感慨道,面对无药无疫苗的困境,中国人“有什么就用什么,能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能怎样适应就怎样适应,能怎样去拯救生命就怎样去拯救生命。中国的方法被事实证明是成功的”。

    饮水思源,投桃报李。对于在中国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与中国“风月同天”的人,中国都回馈以“与子同袍”。滴水之

    恩涌泉相报,从困境中逐渐走出的中国,已经把援助物资送到了 14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感怀中国雪中送炭的恩情,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亲吻五星红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英、法、德三种语言录制视频讲话感谢中国帮助;柬埔寨网民用民歌《刘三姐》旋律配上柬语歌词,向中国医疗专家组表达谢意:“多谢了!多谢中国亲人们,就算没有好饭菜,却有一首家乡的歌送亲人。”

    义之所在,坚定前行。人不知而不愠。对诟病自己的人,中国也不吝伸出援手。美国医生通过视频会议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得了宝贵的诊疗经验。中国捐助的一千台呼吸机等抗疫物资运抵纽约,州长科莫也在社交媒体上深情致谢。怀着人溺己溺、民胞物与之心,中国向许多遭疫情肆虐的国家伸出仁爱援手,却被西方

    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和媒体以政治化的眼光曲解乃至诋毁。然而,中国没有因为种种杂音,就放弃对痛苦的悲悯、对生命的救助,没有放弃对人间大义的坚守。

    覆巢之下无完卵,小小的病毒以卷席之势不分国界夺去地球村里大量生命,肆虐的疫情前所未有地把所有国家锁定在一条“生命方舟”上,让世界人民面临一损俱损的困境,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命运与共的事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先贤以“天下之目”洞悉了四海繁荣的秘密,与久远以来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一脉相承,今天的中国人民以坚定信念,笃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路免不了荆棘,而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就是那道光,穿透阴霾,照亮前行的道路。

    4月23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听取关于提请审议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拟规定对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乱倒垃圾等行为的罚款额度由20 元以上 50 元以下,提高到 50 元、情节严重的200元。(相关报道见06版)

    对于随地吐痰,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梗。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对于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的第一印象,就是从随地吐痰罚款开始的。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且不说随地吐痰对城市形象造成的破坏,单就其传播疾病的危害性,与更加重视健康和文明的社会氛围也是格格不入,向随地吐痰宣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加凸现了出来。

    文明有时是罚出来的,治理随地吐痰也是如此。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有人随口吐痰,被罚款20元,结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说道“再吐四次,不要找了”。让人苦笑之余,暴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过低的处罚,如同毛毛雨一样,根本起不了什么痛感。而不能起到痛感的罚款,等于不罚,最起码没多大意义。

    “罚得重”显然是“罚得痛”的重要内容。2003 年“非典”之后,不少城市都出台“禁痰令”,除了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还出台了力度不等的罚款措施,如长沙定为处以 20 元至 50 元不等罚款,

    上海规定处以 50 元以上、200 元以下罚款。17 年过去了,情况又是如何?当年实施“禁痰令”的城市,现在还有多少仍在严格执行?

    “禁痰令”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执行难和坚持难。在城市街头,尤其是在人群之中,在一些隐蔽角落,想要及时“揪出”随意吐痰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即便发现了吐痰者,从提出处罚到完成处罚,也

    往往会经历一番周折。包括禁止吐痰在内,文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即便短时间不惜成本,发动大量志愿者上街,也会面临成本过高、后续乏力的问题。

    一项处罚要想发挥最大作用,既要重罚也要“常罚”,而且往往是“常罚”比重罚更重要。任何一种处罚,在程度上都是相对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提高,而再高的处罚,如果成为落不下来的靴子,都不会起

    到应有的约束效果。正如汽车在道路上行驶,不遵守交通规则就要扣分罚款,可如果违章百次只那么“中奖”罚一次,还会有多少人把规则当一回事?

    因此,治理随地吐痰既要重罚,也要“常罚”,真正让随地吐痰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为。可以借鉴治理交通违法的经验——在现代城市,交通行为多样且复杂,哪怕把再多的交警派上马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车流都是不够的。现在交通执法已经走向智能化,通过先进的交通设备构筑起天罗地网。治理随地吐痰,也要充分发挥摄像监控等先进设备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考虑协同作战,比如实现跨部门联动,把现有路面人力资源全部用起来,对现代化手段共建共享。

    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课题,治理随地吐痰也要有系统思维,要将其纳入城市治理的大框架。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起现有的路面资源,充分发挥出现有技术设备的作用,就能通过重罚和“常罚”做到“罚得痛”,推动市容环境卫生实现质的提升。 漫画/陈彬

    治理随地吐痰 要重罚也要“常罚”乔杉

    天歌

    五一小长假疫情防控不能松

    新冠疫情“中国责任论”纯属子虚乌有 本报特约评论员今日社评

    根据国际法原理,评判某个国家在向其他国家通报疫

    情信息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要看该国是否实施了违反国

    际义务的行为,以及该国行为与其他国家损失之间有无因

    果关系。中国在通报疫情信息方面没有任何违反国际义

    务的行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疫情损失之间也没有因果关

    系,要求中国承担赔偿责任的图谋注定不可能得逞。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国暴发以来,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提出,由于“中国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地”,

    “ 中 国 是 新 冠 疫 情 首 发地”,“中国政府隐瞒疫情不作为,导致了疫情全球扩散”,美国疫情导致的损失是中国造成的,中国须

    为此承担赔偿责任。认为“中国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地”

    “中国是新冠疫情首发地”并要求中国赔偿他国损失,这在法律上完全站不住脚。病毒的产生具有偶然性,经由哪一种 中 间 宿 主 传 导 至 人 类 也 具 有 偶 然性。人类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病毒感染事件,较近期的有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亨德拉病毒等,均发生在不同国家,造成了一定范围的国际传播,但并无国家就此主张相关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疫情发生与人类对病毒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有关。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其传播途径、传染强度、致病特点等均与其他人类已知病毒有所不同,疫情暴发对中国来说,属于难以预见和控制的情况。中国首先向世卫组织报告新

    冠肺炎疫情,但不能据此认为病毒就来源于中国。2009年H1N1病毒导致流感全球大流行,美国是病毒来源地,墨西哥是疫情首发地,美国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导致全球大流行,美国并未要求墨西哥承担赔偿责任,其他国家也没有要求美国承担赔偿责任。

    至于所谓“中国政府隐瞒疫情不作为,导致了疫情全球扩散”,更是不值一驳。根据国际法原理,评判某个国家在向其他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要看该国是否实施了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以及该国行为与其他国家损失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公共卫生方面的双边条约,中国对美国没有进行

    通报的双边条约义务。尽管如此,中国仍向美国及时通报了相关信息,1 月3 日开始,中方定期向美方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举措。1 月 25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非常欣赏中方的努力和透明度。

    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有义务向世卫组织及时通报疫情信息,缔约国通报的信息再由世卫组织发送给其他缔约国。去年12月31日,中国向世卫组织北京代表处通报了武汉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此时武汉共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7例。1月3日,中国正式向世卫组织通报信息,1月7日实验室确认病原为新型冠状病毒,1 月 12 日中国公布和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中国向世卫组

    织通报信息时间较早,在新冠病毒确认之前,中国就履行了自己的义务。

    还有人指责中国向世卫组织通报信息过于迟延,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新冠病毒属于新型病毒,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从发现病例到证明存在人际传播,再到确认构成重大流行性传染病,需要一个认知过程,成员国不能在仅存在少量不明病例的情况下就进行通报。去年 12 月 31 日,在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到30例且致病原因尚待研究的情况下,中国已经向世卫组织进行了通报,在此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违反国际义务的行为。

    中国 1 月初开始就定期向美国通报疫情,但美国没有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应对准备,导致之后的疫情大暴发。从因果关系角度看,其他国家的疫情发展可能有多个原因,病毒的输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其对损害结果的影响会被其他因素打断,而一个国家的防控政策措施、民众防控意识、医疗资源等因素,对疫情损害结果有更大的影响。

    总之,新冠疫情“中国责任论”纯属子虚乌有,要求中国承担赔偿责任的图谋注定不可能得逞。

    孙维国

    用亲子陪伴打好童年“阅读底色”

    4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学知识普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对于大部分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旅行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目前每日仍有新增境外输入病例或者本土病例,我们要保持警惕,要意识到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这些高危人群,不建议出行旅游。(相关报道见04版)

    今年五一小长假有5天之多,这是自2008年国务院对法定假期进行调整以后第一个有5天假期的五一节,同时再加上前期因为疫情防控导致绝大多数公众只能呆在家里,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很多人都想抓住春天的尾巴,好好出去玩一玩,给身心一个放松的机会。

    应该说,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国内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的当下,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每天仍旧有新增境外输入病例或发现本土病例的情况下,注定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会有很大的不同。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我们更是不能疏忽大意,以免造成疫情传播的反弹,导致之前付出巨大努力才取得的疫情防控成果付之东流。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专家的表态客观理性、十分谨慎,而专家态度如此谨慎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这些高危人群,本身抵抗力就相对较弱,同时旅游活动又是一个舟车劳顿的过程,会导致人体疲劳,抵抗力进一步下降,一旦遭遇病毒侵袭,更加容易“中招”。所以,对于这些特殊群体,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还是坚持安全为上,谨慎选择外出旅游。

    即便对于可以外出旅游的群体,也要把疫情防控作为五一外出旅游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尽量选择就近错峰出游,不要到那些仍旧发现输入病例和本土病例的地方去,并且主动利用景区推出的预约制度,避开一些热门景点或景点的客流高峰时段。其次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驾游,减少乘坐旅游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从而减少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如果不能自驾游,那么就更要做好旅途中的个人防护工作,该戴口罩戴口罩,该消毒消毒。

    此外,在旅游活动中要做好防护。尤其是在一些景区景点排队入内,在饭店酒楼吃饭,或者是在一些商业场所消费的时候,不仅要佩戴好口罩,而且要与陌生人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只有人人都做好保护工作,才能既保护自己,又保护他人。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为过,而养成阅读习惯最为关键的教育培养阶段在童年。童年、现在和未来,不是隔离的,而是密不可分的人生整体。一个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这张“童年白纸”是人生最重要的底色。在这张“童年白纸”上描绘什么色彩,都会深深地印刻在上面,丰富多彩的人生,每一个组成色彩都与童年的教育培养密切相关。

    阅读作为最重要的“童年底色”,如果不在童年时期打好,不仅错失最佳的习惯养成时期,而且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阅读遗憾”。一个人是否有阅读的良好习惯,可能不会在收入、着装等外在方面体现出多大差别,但在综合素养和精神层面,会有着鲜明的“差别体现”。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父母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家庭读书教育中,父母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在一起共度“亲子阅读”时光,对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个人成长最关键的童年时期,用“亲子陪伴”打好童年“阅读底色”,将会让孩子受益一生,某种意义上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主编/潘洪其 编辑/王晓东 美编/杨信 责校/武军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