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自然“赤子”的“草根”情怀 - cnnbdaily.cnnb.com.cn/nbrb/images/2018-11/13/B1/nbrb20181113...韩培生一年还能创作四五十幅油画作品,艺 术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位老者说得很实在:

··追梦人追梦人··

汤丹文

今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73 岁的宁波油画家韩培生在老外滩善水阁举办了

“乡土醇厚”作品展,展出的都是近几年的新作。

那天的开幕式上,他振聋发聩的一番话犹在耳边:“现在有些画家所谓深入生活,就是走马观花走一圈,然后花一两个小时画幅写生卖给组织者,这跟演艺界的

‘走穴’相似。照搬照抄与创作是两回事,写生不是目的,创作才是永恒。”

不久后的一个暖秋下午,笔者与韩培生在他的家中有了一番长谈,更让我理解了这位自然“赤子”的“草根”情怀。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为创作的正道

韩培生祖籍余姚,从小随家人迁居上海。1964 年他考入浙江美院 (现中国美院) 附中。1968 年,他来到奉化文化馆担任美术干部,先后在奉化担任文化局局长和文联主席。1998 年,韩培生调任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并任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尽管长期担任行政职务,但韩培生一直没有放弃创作。他的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油画作品,曾十余次入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国家级画展并获奖,百余幅油画作品被中外收藏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说起韩培生的创作,离不开渔民题材的作品。“文革”期间从学校毕业后,韩培生到奉化工作。在文化馆担任美术干部期间,他主要从事群众美术的辅导并组织农民画创作与壁画、展览等事务。那时,他上山下乡,采风创作足迹遍及奉化象山港沿岸的下陈、桐照、栖凤等渔村。渔村的规模、渔船的数量,哪里有冷冻厂织网厂,这些家底韩培生了如指掌。甚至,他与渔民们一起出海,与村民一起去夹岙修建石头岙水库。

“那个时代,提倡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我们的创作也与基层老百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韩培生与渔民们交上了朋友。他为那里的渔民画了无数张速写,也和渔民们一起创作,播撒艺术创作的种子。“我与渔民朋友和学生,至今还在来往,他们中一些人目前仍在坚持艺术创作。”韩培生说。

在奉化的三十个年头,在韩培生的组织辅导下,奉化渔民画创作在全国赫赫有名,奉化由此被文化部授予“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奉化文化馆成了特级文化馆,

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先进文化馆长”和“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辅导员”的称号。

深入生活,高贵的艺术之树应永远扎根于“草根”沃土,这是韩培生一生的追求,也让他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画坛脱颖而出。当时,他积累创作了大量的渔民题材油画作品,如《三代船老大》《晚年》《老搭档》《老渔民》等。韩培生深情地说,渔民古铜色的脸、被海风吹皱并带有鱼腥味的头发、有力的长臂,是我那时艺术创作的

“这一个”。“对他们来说,海是母亲,是温暖的怀抱,虽然海发怒时会‘抽打’他们,但他们对海的爱恋是永恒的。”

正因为韩培生熟悉渔村的风土人情、渔民的习惯秉性,乃至他们的所思所想,他创作的作品自然带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也脱去了当时画坛人物“高大上”的僵化模式。1979 年,他创作了油画作品 《晚年》:画面上是一群在渔村晒太阳、安享晚年的渔民。韩培生告诉笔者,画布群像上的每个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韩培生细细地给笔者解释他们的身份和过往的人生:这个是渔老大,这个是村里的会计,这个以前犯过错误……

《晚年》不仅参加了浙江省美展,还被美术界最权威的杂志《美术》慧眼识珠予以刊登,同时被《美术》杂志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联评为年度优秀作品,撰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成为那一时期全国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2012 年,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编辑了《百花沃土·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特展作品集》。这部作品集里汇集了百余位浙籍美术家的作品,组构起“讲话”精神影响下中国美术发展的图景。韩培生又以渔民渔村题材油画作品和速写入选,

他与陈继武先生一起成为宁波入选此作品集的两位画家。这无疑是对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生涯的最好褒奖。

尽忠万物,求新求变,艺术常青的源泉

韩培生画作中出现的人物绝大多数为平民百姓,而他的风景油画作品也大多为寻常的农村田野风光。

他热爱自己所处这片土地的寸土寸草,旧宅深院边的古树夕阳、和风丽日下的农夫犁牛、青山田野上的鸟语花香……这也是此次画展被称作“乡土醇厚”的最主要原因。韩培生说:“我作画的动机只是想表现生活中的自然与真实,真实地追求表现自然的土气、人气、畜气、炊烟气、鱼腥气、干草气……在原始状态中的自然是纯美的,艺术地再现自然也是感人的。”

同为油画家的潘鸿海对韩培生有一个极为准确的定位:韩培生是一位纯真的画家,更是自然的“赤子”,“我阅读韩培生画的感动在于,我看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造物的竭诚尽忠,更看到 (画家) 对现实艺术沉没于商品经济之竞争中的‘甜媚脂粉’的反动。”的确,韩培生用油画艺术中的色彩、笔触,抒发着他对这块大地赤子般的热烈情感。

在他的代表作《暖冬》中,树林里枝丫横生,给人一种张力,老牛与低头犁地的老农是那么实在,而整个画面又在一种暖暖的色调中,生活的深沉感透过形象扑面而来。

韩培生介绍,他求学的年代,受的是严格的契斯恰柯夫油画教育体系的训练。这位世界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造就了俄罗斯绘画的现实主义之路。他主张通过观察生活,从现实与自然中获得新鲜生动的感受,创造性地表现对象,而非客观主义地临摹自然。

韩培生告诉笔者,俄国 19 世纪最著名的风景画家列维坦曾创作过一幅作品《弗拉基米尔路》,这并不是一条单纯的通向天边的路,而是去往西伯利亚的流放之路。这幅画面打动后人的,不仅是技巧,还有画面后的深沉隐喻。因此,这幅作品被称作“俄国历史的风景画”。

韩培生认为:“对艺术的悟性,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的悟性,对人性的悟性,只有人性与自然和谐地糅合在一起时,艺术才能熠熠生辉。”

韩培生的许多风景作品,倾注了他对大地自然的炽热情感、对生活历史的深沉思索。画面背后独特的气氛、故事乃至深沉的情感,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呈现了他对生活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用色大胆而细腻,笔触奔放醇厚,呈现出色形相宜的诗意景象,这是韩培生艺术创作的风格。收藏家俞粟丰认为,韩培生作品中的色彩技法侧重表现事物的三原色及光泽色的对比,后期在强调油画本性语言表现力的同时,选择性地运用光源色、环境色、原色加上浙东的写意色,这些都使其油画色彩越来越显出浙东式的温厚浪漫特征。

看韩培生的一些风景之作,许多人会感受到,他的画不是描摹出来的,而是用油画笔和刀激情恣意地“划”出来的。“这种笔法上的厚实跳跃,笔触与色彩大小变化重复节奏造成画面上闪耀的珐琅色彩,在灯光下更会透出刀刻般的韵味。”韩培生用小笔刀划出有节奏的水波纹、小草、树叶,用大笔刀划出蓝天、白云、山冈、土地等。甚至在人物画里,刻画人的身体、衣着、脸部,也用了类似笔法。

如此,韩培生画作中的真实性与灵动性,更接近了东方艺术“以神写形,神形皆备,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风格。韩培生坦言,现在他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手法加上印象派的色彩。就像柯里姆特把日本的浮世绘与西方油画相结合一样,他也追求自己作品的民族特质。他认为,艺术是有国界、有边际的,但世界又是共融的。“只要把真实的东西方以东方人特有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呈现出来,那就是民族性。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民族性,那就不真实了。”

他告诉笔者:在澳大利亚开铁矿的一位企业家,多次收藏他的油画作品,并邀请他去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国家地质公园写生,其中原因就是喜欢他油画中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味道。

尽管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韩培生一年还能创作四五十幅油画作品,艺术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位老者说得很实在:

“没有什么内在动力,搞艺术的就要不断地画画,功名利益不能太过追求。”

韩培生非常赞同世界艺术大师赵无极在中国美院与师生交流时说过的一句话:“每个艺术家都要能够达到我的画与别人的不一样,我现在的画与过去的画不一样。”韩培生表示,艺术家追求的就是与众不同,在自己作品中要体现共性里的个性。“艺术家不能一成不变,而要与时俱进,如此才能保持艺术生命的常青。”

韩培生:

自然“赤子”的“草根”情怀

NINGBO DAILY

四明周刊B1-B4

B1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视点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叶向群

崔小明 房炜

10 月 18 日,甬剧 《雷雨》 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这部“移植经典”的剧目从 1978 年创排至今,历经多次修改,始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宁波市甬剧团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沃幸康从 40 年前的周冲演到今天的周朴园,他说,甬剧 《雷雨》之所以半个世纪经久不衰,主要是始终能呼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 清场排练“牵手戏”

沃 幸 康 1972 年 进 入 宁 波 甬 剧队,与甬剧结缘近半个世纪。他说,曾听前辈讲过,甬剧版《雷雨》最初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留下的资料极少,甬剧老艺术家的口述,给后来的复排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沃幸康亲历的甬剧《雷雨》最早移植复排于 1978 年。当时正值宁波地、市政府机构合并,宁波的文艺复兴需要老艺术家增添力量,一批在“文革”中四散飘零的甬剧演员陆续回归,甬剧团实力大大增强,拥有了 60 余名演职人员。1978 年,时任团长江梦飞提出要创排《雷雨》时,大家面面相觑,一脸茫然。“文革”以来,大家接触的文艺作品极其有限,绝大多数人不知道 《雷雨》 到底是什么戏,听了团长介绍后才知道这是一部“反映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作品。但大家心里没底,当时舞台上演的都是

“革命戏”,根本找不到反映“资产阶级生活”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

《雷雨》 的创排在摸索中艰难起步。

沃幸康说,随着剧目排练的推进,创作遇到一个难题:剧中人物周萍和四凤有一场情感戏,男女演员要牵手。当时人们的思想还相当保守,不管是戏剧舞台还是电影艺术,很少涉及情感戏。1977年他们创排 《霓虹灯下的哨兵》 时,

“春妮”和“陈喜”的爱情故事也是中规中矩。现在要“周萍”和“四凤”牵手,可谓石破天惊了。沃幸康记得,他当时演周冲,戏份不多,压力不大,但

“周萍”和“四凤”心里有障碍,始终迈不出那一步。当时团长和导演对两个演员做了很多工作,叫他们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最后正式排练这场“牵手戏”时,为了减少干扰,导演对现场进行了清场。

■ 演出轰动上海滩

1978 年版的甬剧 《雷雨》,首演在宁波剧院即今天的逸夫剧院进行。台词是宁波方言俚语,唱腔是宁波滩簧,演员着装统一为长衫马褂。无论舞台布置、演员形象、故事情节,还是反对封建主义、崇尚个性解放的主题,在那个只有“革命戏”可以看的年代,都令观众耳目一新。在随后三个月的演出中场场爆满。《雷雨》 的上演,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人们尘封的心灵,唤醒了大家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当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甚至认为 《雷雨》在情感方面“太前卫”“不合时宜”。但随着当年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些“杂音”迅速随风飘散。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宁波从上到下接受了这部

《雷雨》。1978 年下半年,宁波甬剧团赴上

海演出,带去的剧目有 《亮眼哥》《雷雨》。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甬剧 《雷雨》在上海滩引起轰动。沃幸康说,当时的演出在瑞金剧场,由于条件有限,剧组演职人员就住在剧场里。有一天凌晨三四点钟,他被窗户外吵吵嚷嚷的声音吵醒,打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上海的观众在排队买当天 《雷雨》 的戏票。

《雷雨》 不仅受到上海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受到上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首场演出时,上海电视台对甬剧 《雷雨》进行全程转播,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宁波文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呼应时代之声

时光荏苒,人事代谢,转眼到了2000 年。宁波早已成为港通四海的改革开放热土,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 思 想 观 念 求 新 求 变 。 1978 年 版 的

《雷雨》 受时代限制,已经难以满足新世纪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第七代甬剧演员已经成长起来,《雷雨》 等经典保留剧目的复排工作提上日程。在前一版《雷雨》里面每一位担纲主要角色的老师,都有了“徒弟”,他们呕心沥血对各自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把多年来的舞台经验传授给了下一代。

2017 年,宁波市甬剧团又一次决定复排 《雷雨》。这次复排原则是尊重原著,回归经典。剧本出来后,与原著逐一对比,内容基本一致。沃幸康这次饰演周朴园。演了 40 年《雷雨》,他对这部剧已经十分痴迷,研究更加深入。沃幸康说,周朴园这个人物越研究越有意思:1978年的“周朴园”一出场时,就是一个严厉的封建家长形象;这次复排,沃幸康让“周朴园”带着轻松的笑容出场,更显示出其道貌岸然的虚伪性,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周朴园年轻时对侍萍是有真感情还是只是玩弄?如何在舞台上表现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沃幸康都做了很成功的尝试。沃幸康说,10 月 18 日赴京演出前,曾在逸夫剧院上演一场,在没有赠票的情况下,上座率八成以上。他在台上演出时,感觉全场鸦雀无声,所有观众被深深带入戏中。

为了更具观赏性,宁波市甬剧团在作曲上花了一番心思。“《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大悲剧,所以整个戏基调是灰暗的,这种主题用纯民乐奏不出那种压抑感,所以我在谱曲的时候用了很多弦乐,大胆地采用了双排键,在音乐中激发矛盾,民乐只起到了一个点缀的作用。”作曲家汪峰说。“2017 年版《雷雨》里所有的曲子进行了重新编排。乐队的编制,是甬剧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次,我想观众也能从音乐中换一个角度来认识理解这部经典剧目。”沃幸康说。

甬剧《雷雨》何以四十年经久不衰

每次修改都能呼应时代声音和观众需求

甬剧《雷雨》剧照 (房炜 摄)

韩培生近照 (汤丹文 摄)

《暖冬》(油画)

韩培生

《晚年》(油画)

韩培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