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体验“东北特色”尽享美好生活jlrbszb.cnjiwang.com/images/2012-11/01/05/jlrb05bb01c.pdf · 的各种快餐店、各种风味的小吃店,又为

52012 年 11 月 1 日 星期四编辑 王 也民生之窗Email:jlrbrbs@126.com 电话:(0431)8860061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省城老百姓食品消费的场所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饮食领域不断拓广。富裕起来的人们在外就餐的机会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到饭店用餐或购买现成食品在家用餐已成为时尚。这种花钱买享受的消费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普通老百姓的厨房餐桌逐渐向社会延伸。大街上不断涌现的各种快餐店、各种风味的小吃店,又为百姓的外出就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北的特色菜、特色杂粮、全鹅宴、全鱼宴等各具特色的餐馆日渐增多,这是餐饮业给人留下的最直观的感受。过去,人们在外就餐主要考虑的是哪家餐馆便宜实惠,现如今则更

加注重餐馆的特色和环境,注重饮食的健康。今天记者就跟您说说东北的特色大餐。

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怎么吃得健康才重要。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如今迷上了吃粗粮,特别是红薯、紫薯、山药、玉米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酒店或餐馆都推出了农家粗粮大餐。“现在人们追求健康饮食,土豆、红薯、山药的拼盘被点率是相当高的,在我们这里用餐的顾客差不多都会点这个拼盘。”金豆福菜馆服务员告诉记者。荞面臊子面、玉米面窝窝头、凉拌野菜……这些曾经上不了台面的粗粮食品,如今成为大众饮食的“香饽饽”。近日,记

者在市内几家杂粮食馆看到,就餐的顾客络绎不绝。“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开始青睐粗粮,同时还能换换口味,一举两得。”饭店的老板张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长春市有几家很有特色的饭店,像“向阳院”、“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就是地道的农家饭菜,装修得就像过去的公社一样,四壁糊的都是以前的人民日报或是光明日报,领袖像、语录、各种标语口号赫然在列。厕所不叫厕所叫茅房,生活气息浓得情真意切。一进去,服务生就大喊,“家里来客了!”亲切感油然而生。岁数大点的人、上过山下过乡的顾客,饭前饭后看看墙上珍贵的“史料”,一定会勾起不少青春记忆。对于一些年轻

人,过来吃饭也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让现在的年轻人感知过去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吃着“忆苦思甜饭”,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10月27日中午,记者来到临河街附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饭店,正好赶上中午饭口,从饭店门口停的车辆来看,今天中午是爆满了。记者刚走进饭店的大厅,就看见饭店的服务员正在为几个外国友人介绍每道菜的口味和来历。“这个味道怎么样?口感好吗?”其中的一个外国人指着饭店中午的招牌菜“酸菜汆白肉烩血肠”,说着非常生硬的普通话问道。饭店的服务员立刻竖起了大拇指说:“这道菜非常好,来过的客人都喜欢这个。”另外一个外国人说:“听说地道的东北人都生吃辣椒和蔬菜,给我们也来一份,再来一份土豆拌茄子,还有主食要玉米面的窝窝头和煎饼。”“你们能吃的习惯吗?”记者发问。他们笑着说:“我们都是今年过来的留学生,刚刚要的这些菜是问过老师才知道的,今天特意过来尝试一下东北的特色菜,这里的环境也很特殊,我们很喜欢。”

不仅“粗茶淡饭”受到青睐,具有田园特色的“农家乐”饭庄也有着众多“粉丝”。笨鸡、鸭、鹅所炖出来的新鲜野味,还有刚从地里摘回的新鲜蔬菜、刚从河里打上来的活鱼,打地下井引天然水源做出的饭菜,非常新鲜,原生态的口味吃着也舒服。在郊区游玩一番,然后到附近的庄户人家吃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已成为许多人十分热衷的度周末方式。

10月 28日晚上,记者来到南三环城路上的大鹅岛饭店,这里的特色就是以炖、焅、熏等各种方式把鹅肉做成不同风格的美食。记者在饭店A区靠窗户的地方坐了下来,饭店的服务员告诉记者说:“晚上要想在这里能吃上饭都

要提前预订,否则就会带着希望来饿着肚子走。”就在这时,A区来了一家五口吃饭的客人,“先生,您经常过来吗?最喜欢饭店的哪道菜?”记者问道。还没等先生回答,坐在旁边的小女孩抢着说:“爸爸经常带我来吃这里的好吃的,爸爸总说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健康,而且这里的鹅肉做得可好吃了,我们全家都喜欢吃。”这时先生笑着拍了身边的女儿接着说:“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对吃的定义也由原来的吃饱到吃的健康。而且这里做的菜的确是一绝啊!经常来吃的人都知道,这里做的鹅是长春出了名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西新区一家餐馆,这里的特色就是全鱼宴和全猪宴。老板范大哥说:“来我这吃饭的都是回头客,保证你是吃了这回想下回啊!这可不是吹,谁要说我这的菜不好吃,我都不要钱。”采访中记者发现,院子里整整五口大锅,客人需要什么宴就做什么宴。范大哥边走边介绍,屋子都是极具东北特色的土炕,酒也是小烧酒,吃的是自家地里种的纯绿色青菜,猪、鱼都是自家养的。“明天晚上6点,要鱼宴,8个人。好嘞,你们来了就去炕上的包间。”范大哥又接到了一个预定的电话。天气越来越冷了,很多客人都愿意吃些大锅炖,热乎的吃着暖和,坐在炕上还能感受一下农村的气息。

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饮食。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只有吃的好,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从温饱迈向小康,从向往大鱼大肉到轻松享用丰盛的菜肴,再到绿色食品的回归。看似小小的餐桌变化,折射出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给全省人民带来的生活日渐富裕的图景。

体验“东北特色”尽享美好生活本报记者 刘巍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百姓的餐桌,通常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过去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忧虑,到现在市场供应充足、消费能力提高,基本上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餐桌的变化折射出来。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粮食生产连续 8 年获得大丰收,不仅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源泉,也为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北黑土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加提升了我省农产品的品质。从无公害到绿色有机食品,从粮食到肉禽蛋奶,从主食到副食,从生产到加工,不仅让人们享受到食品的美味,还通过饮食获得了健康。人们的饮食习惯、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饮食均衡、养生保健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人们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也逐渐增长。从2001年以来,我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持续攀升,十年间增长了近 5 倍,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约三分之一。以2011年为例,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3010元,其中食品支出4253元,同比增长12.9%,虽然不排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但家庭购买食品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如人均购买肉禽蛋水产品类支出、粮油类支出增长10%左右,干鲜瓜果类支出、饮食服务支出增长20%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由温饱向小康阶段迈进,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还会同步增长,围绕着百姓的餐桌,还会不断出现新发展、新变化,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期待和幸福。

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声 音

欢乐农家院,特色农家菜。(资料图片)

对于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靠种地养活一家人的农民来说,吃饭是件很重要的事,甚至可以说是生活中的第一要务。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现在的农村家庭来说,吃饭也讲究起来,这饭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甚至还要挑着吃、选着吃、吃得营养、吃得舒心。

今年56岁的陈柏顺是农安县前岗乡的村民,他家就住在离乡公路不远的一个村子里,一家四口人,两公顷苞米地。“你别小看这两垧地,我这地在乡里不算大,但在村子里那绝对是中等,我们家以前吃饭可全靠它!”陈柏顺说,“早些年,农村吃饭靠地,一年的收成除了留种的、换肥料的、卖了的,其余全自家吃了,根本没剩。那时候我们是种什么吃什么,能吃饱饭就不错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吃饱饭不是啥问题,我们也开始讲究,怎么才能吃得好、吃得舒心、吃得营养。”

在陈柏顺家的厨房里,记者看到,碗柜上面摆了四五包保鲜袋包着的朝鲜族咸菜;矮架上堆了好几个写着超市名字的塑料袋,里边全是水果、零食和各种糕点;菜板下面的筐里都是新摘的蔬菜和老两口早上捡的鸡蛋;烧着火的灶上正熬着邻居家上周宰猪之后送来的肥肉,再

过一会儿就能做成“油兹拉”了。“我闺女要从城里回来了,她从小就爱吃‘油兹拉’,不过那时候家里哪有那么多肥肉熬啊,她就只能偶尔吃到那么一两块解解馋。后来政府开始给我们农民粮食补助,粮食价格也起来了,我们家的日子也好了,想吃什么都不是问题。除了个人的喜好,还都挺注意营养的。”

说起现在的日子,陈柏顺挺知足。“这几年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生活好了,顿顿饭都有肉有菜,而且越来越菜多肉少。这跟10多年前那会儿,逮着肉不住嘴儿吃的时候可不一样,我们这儿现在吃饭也讲究健康、营养,少肉多菜,合理饮食,减少自己得高血压、高血脂的危险。”也因为健康饮食意识的提高,陈柏顺夫妻俩认为,女儿怀孕了,吃饭应该更讲究才行。“我闺女现在是一个人吃两个人补,更得吃得高兴、吃得营养。现在可跟以前不一样,过去想吃点补身子的,就只有鸡蛋、红糖水,那还是紧俏货呢。后来补品除了鸡蛋、红糖之外,也就是罐头、麦乳精了。最近这十年,村里都富起来了,鸡鸭鱼肉随便吃,蔬菜水果地里摘,村里还开了好几家超市,天南海北什么都有,就连外国水果都有,想吃啥都能找着。”陈柏顺说,自从女儿怀孕后,他们老两口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怎么让女儿吃好上面了。“隔两周送一次自家地里出的菜,纯绿色的,绝对没上过化肥。我们送去的鸡肉、猪肉也都是纯粮食喂养的,好吃!”陈柏顺夫妻俩还在村里图书室借了好几本书回来,研究了下一个月的食谱,各种菜色搭配,争取让女儿在家吃得更舒心、更营养。

农家饮食新气象

本报记者

马贺

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加引爆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温饱到奔向小康,百姓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观念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听长春市三位名厨在海航名门饭店“华山”论吃。

海航名门饭店的行政总厨邹冰今年45岁,谈起小时候对吃的记忆,话匣子一下子全打开了。“那时候太穷了,所以对吃的记忆特别深。那时我特别喜欢过年,总盼着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能吃点好吃的,现在想来其实没什么,也就是一顿饺子。平日里好像啥都没有,一年四季就是土豆炖白菜,白菜熬土豆,颠过来倒过去地吃。就这点东西也啥都剩不下。我记得有回上邻居家玩,看见他们家做饭,高粱米放进锅里,桌子上什么菜都没有,就是大酱。有回上农村去,因为没豆油,就吃他们自己用蓖麻籽榨的油,结果吃完头晕乎乎的。”海航紫荆花饭店的娱乐餐饮部总监兼行政总厨吕国强比邹冰小两岁。他说:“我小时候没怎么饿着,因为我家是黑龙江嫩江县的,我们那是小麦的主产区,白面随便吃。但咱

们东北人都愿意吃大米,我们也是,大米那时可不好换,因为家家都定量供应,谁家也不够吃。于是我们就把麦麸去了,把小麦当米那么煮,结果那东西吃多了,胃里直泛酸水,直恶心。”

曾在名门饭店做过行政总厨的高玉才今年50岁了,现在是吉林工商学院烹

饪研究所的副所长、副教授,他拥有众多头衔——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副会长、省营养协会副秘书长、省药膳专业委员会会长、长春市饭店餐饮烹饪协会秘书长,在省内几家大型企业及餐饮机构担任顾问。他说:“计划经济的时候,我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属于吃不饱吃不好。1984年到1990年,我们的温饱已

经不是问题了,饮食跨过了吃饱这个阶段,开始向吃好这个阶段迈进。于是,条件好点的人都想下馆子。那时没关系都订不上桌,每天饭店开门的时候外面都排队,一开门就都往里面挤,跟打仗似的。饭店开一家火一家,之所以饭店生意火爆,一是因为多年的贫困导致了人

们在饮食上的压抑与饥渴。另外一方面,它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虚荣心,因为能上饭店是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像后来人们拿‘大哥大’电话是一样的。我在华侨饭店时,我们率先引进了广东早茶,早茶的点心是一轮轮上的,因为人多,等的时间稍长一点,有个人就比较急,后来他跑到后厨去,要把一整个餐车

拽过来,说他都要了。”吕国强回忆那段岁月时,自己也笑了。“其实,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菜品属于傻大黑粗咸,我们也叫‘三乎’,就是黑乎乎、油乎乎、腻乎乎。但是,仔细想想,不那样还真不行,因为刚从计划经济的困难时期过来,你上来就做清淡的,营养的,人家

吃了肯定不过瘾,会说你不会做菜的。”高玉才说:“餐饮的发展是随着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在,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好这个阶段,菜品光是好吃还不行,还得营养和健康。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确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过去,人们是天天盼着过年,盼的就是能在过年的时候吃点好东西,现在,

你想吃好的,随时随地都能解决。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的身体状况按说应该比以前强,但好像不是,越来越多的以前不太熟悉的医学名词开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引发的富贵病与我们开始越来越密切,于是,人们开始低糖低盐低油。拿油来说,咱们过去一直吃豆油,现在,都吃色拉油。拿菜来说,过去婚宴、包席上经常上一道菜叫酥白肉,这道菜用肥肉切成片或条,然后拔丝做成,一咬冒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道菜已经被历史淘汰了,因为现在没有多少人愿意吃肥肉。肉食鸡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肉食鸡刚出来的时候,价格比笨鸡贵,因为块大,吃起来过瘾,而且做起来烂得特别快。但现在,没人愿意吃了,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味道不如笨鸡。过去,我们都喜欢大鱼大肉,但现在,人们开始反蹼归真,有计划地定期进食一些粗粮。从科学膳食的角度讲,每顿饭最好是一荤一素一菌,所以我每次吃火锅时都要点点儿蘑菇。现在,人们吃饭不仅要美味,要营养,要健康,还要环境和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火爆,一方面是因为拍摄精美,更主要是因为它道出了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舌尖上的幸福——听省内名厨谈饮食变迁

本报记者 姜景远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人们喜好的口味大相径庭。不同的地域特色,更是成就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华名吃,曾几何时,要到各地才能品尝到当地美食,想吃正宗的北京烤鸭必须去北京,想吃正宗的狗不理包子必须去天津。然而近几年,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地域间的差异被不断拉近,越来越多的中华名吃通过直营、加盟等方式进驻长春,使春城百姓足不出城,便可享受正宗的美食佳肴。人们耳熟能详的全聚德、东来顺、狗不理都包括其中。

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说起烤鸭,全聚德是许多中外食客向往的地方。2007年1月6日,全聚德长春店正式开业了。从店内环境到烤鸭味道,都充满了浓郁的“京味”。据了解,长春全聚德烤鸭店用于烤制的每只鸭胚都由北京配送中心统一配送,长春消费者足不出城,就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全聚德烤鸭。

在其他几家“中华名吃”就餐的消费者表示,这些全国连锁的大品牌不但口味正宗,而且吃的放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名吃”落户春城,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这些美味佳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的确,中华名吃跨越了地域的距离,使春城百姓体验到各地独特的味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华名吃”落户春城,不仅说明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提升,也体现出城市蓬勃发展的魅力。

足不出城品“中华名吃”

本报记者 杨悦

10月30日下午,记者跟随市民周秋蓉从家门口出发,步行7分钟来到临河街上的欧亚超市买菜。此时的超市里热闹非凡,很多市民推着购物车选购各种蔬菜食材。周大娘告诉记者,往常这个时候超市里也一样热闹,市民们来这里不仅买晚餐的食材,一般还会把第二天早上和中午的菜都备出来。

退休多年的周大娘在家一直担任全职主妇。十年来,每天提着菜篮子逛市场,说起菜价的行情和变化,她了如指掌。周大娘说,十年前她和爱人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不到2000元,一年四季常吃的菜也就是白菜、土豆、豆角、茄子、柿子、黄瓜。“那时候每顿饭都是饭多菜少,菜多肉少。每天一开饭,儿子就嘀咕着又是这几样菜。为了让家人吃好,我每天都用这几样菜变着法做,今天土豆炖豆角,明天炒个土豆片,后天白菜炖土豆,大后天烧茄子,再配个西红柿炒鸡蛋,拍黄瓜。周末时买点肉,做个红烧排骨,酱焖鲫鱼……当时家家户户也都是这几样菜。”回想起十年前的情形,周大娘说:“那时候一做饭就犯愁,逛市场时更犯愁,从头走到尾也没啥可买的,除了特别贵的,也只有这些大众菜。做完这顿饭,还得掂量着下顿饭做啥。”时隔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工资翻了几番,对待吃的概念和理念也变了又变。十年来,周大娘的菜篮子也默默地发生着变化。“现在买菜可不再犯难了。这超市里是要啥有啥,各种蔬菜,肉类应有尽有。不仅品种丰富多样,而且保质保量,还都很新鲜。”周大娘告诉记者,以前市场里菜品单一,也不够新鲜,只能是买啥吃啥。现在是吃啥买啥,不仅菜品多样化,而且各种食材五花八门,更呈多元化发展。

边走边聊,不经意间,周大娘的菜篮子里已放了不少菜品。牛肉、鲜虾、鸡蛋、火腿、西兰花、滑子蘑、西葫芦、西红柿、油麦菜,还有黑豆、薏米、全麦面包、窝窝头……周大娘说,现在老百姓对待吃的理念再不是吃饱、吃好,而是吃出健康、吃出品质。“以前儿子和媳妇他们回家我总炖肉,前几天儿子还告诉我,现在老百姓都讲究吃粗粮、品素食。不像前几年专门讲究大鱼大肉,吃多了反而对身体不好。”周大娘还告诉记者,现在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提高了,也更重视自身的健康了。虽然家里只有她和老伴两口人,但她在吃上面从来不“对付”。每餐都按照儿子给的食谱搭配着做,用周大娘的话说,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我们更要吃得健康,活的精彩。

周大娘的菜篮子本报记者 吴茗

近日,抚松县蔬菜公司调运土豆、白菜、大葱等蔬菜充实县域农贸市场,丰富城乡居民冬储需求,这是县郊农贸市场居民在购买冬储大葱。 本报记者 张安能 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