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他镜头下的重庆,有一百种 - epaper.cqwb.com.cn · 照片说:“你看,这张洪崖洞的照片,我当 时拍的时候只是觉得建筑错落有致,把 巴渝民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张,你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让生活 下来慢慢新闻深阅读慢新闻04 ·人物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责编 余麟 视觉 黄明强图编 张路 责校 罗文宇

而立之年决定做一名城市风光摄影师

张坤琨出生那年,也就是1983年,父亲买了一台“红梅 120”皮腔折叠相机,专门用来记录他的成长,这使得张坤琨的儿时照片比同龄孩子多得多。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坤琨很早就接触了摄影,家里这台相机成了他最重要的

“玩具”。透过观察孔,张坤琨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同样的人、同样的笑脸,快门按下来后,一切就定格在那一瞬间。

张坤琨说,当别的孩子玩泥巴的时候,他天天背个相机耍,那时候有个相机可是件值得得瑟的事。“我就很喜欢拍照,拍各种我喜欢的东西。”热爱拍照,也把张坤琨带领上了艺术这条路,最终,大学考上了川美。

毕业后,张坤琨从事过影楼、房地产、医疗等行业的宣传设计工作,他发现儿时对相机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于是他背着相机在城市里记录风景、人文,偶尔发到网上后,会收获很多陌生网友的点赞,这一点让他很开心,因为他定格了这座城市最美的瞬间。

“以前的相机用的是胶卷,后来是数码相机,我觉得定格一种记忆,无论哪种记录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儿时的爱好,成为支撑自己一辈子的梦想,于是,从去年开始,35岁的张坤琨在而立之年后决定,做一名专业的城市风光摄影师。

一部电影引发他对两江索道的好奇

身材瘦削的张坤琨和所有摄影师一样,背着一个偌大的摄影包,日常的生活就是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今年的重庆,似乎更加眷顾这群以发现城市为美的人,没有极度炎热的夏天,但也缺少了光与影的交汇,偶尔太阳出来的时候,张坤琨就背着摄影包,每天跑去“打街”。“打街”是摄影界的俗语,意思是拿着镜头在街上发现美的东西,拍照并记录下来。遇到张坤琨的时候,他刚好结束了弹子石老街的“打街”,准备在上新街坐索道前往新华路。索道穿梭在长江之上时,他总能想起《疯狂的石头》里这幕场景:谢小盟从长江之上的索道轿厢里扔了一个可乐罐,没想到砸到了下方的车。

“这部电影出来后,我就去找那个可乐罐掉下去的地方。”起初,张坤琨也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这应该是假设的场景,但经过实地的勘查他发现,这个掉落可乐罐的地方还真有,而且从这个地方仰望长江索道,远比长江索道上看下面,角度更有令人惊奇的地方。

“站在下面看索道,就像个小盒子一样,过去又过来,特别有趣。”从那个时候开始,张坤琨闲暇的时候,就喜欢穿梭在能看见索道的大街小巷,“每一种角度都是一种诠释,呈现给人们不同的美。”张坤琨说,早些年,重庆的风光照片主要是以老一辈摄影家拍摄的泾渭分明的两江交汇,实际上它只是重庆最普通的自然风光之一,“我觉得,重庆应该有更多不同的照片来展现自己的美。”

拍洪崖洞想突出吊脚楼的独特之美

很多人认为,摄影师是一份喜新厌

旧的职业,但张坤琨却不赞同这个说法。读大学的时候,张坤琨就很喜欢去洪崖洞拍照,在这里拍照,张坤琨并非因为觉得它有什么独特的气质,而是喜欢这种吊脚楼建筑的独特之美。

“城市建设了,吊脚楼作为巴渝民居反而越来越少,洪崖洞特别让人怀旧。”从南岸拍照过去,洪崖洞景区就像被光芒附身一般,整个建筑笼罩在流光溢彩之中。张坤琨指着手机里的几张洪崖洞照片说:“你看,这张洪崖洞的照片,我当时拍的时候只是觉得建筑错落有致,把巴渝民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张,你看一旁的光就像阳光一样从下面打上来,给这栋建筑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张,建筑看上去金光闪闪的,很像旧时宫殿一般的感觉。”

张坤琨注册了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开始以视频和照片的形式传播这些图片,并在全国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到2017年开始,洪崖洞被冠以现实版“千与千寻”的名头后,作为摄影师的他才想起,这栋建筑似乎和《千与千寻》里的建筑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处,自此以后,洪崖洞的名气打响全国。

“网友的眼光真的很独特,确实很像。”张坤琨感慨地说。

登白象居拍出一叶扁舟出没风波的意境

摄影师,似乎都有一双强健的腿。长江索道旁边有一栋被人调侃的大楼,一些地陪在接待外地游客时常说:“这栋楼有24层,没有电梯,全靠步行。”张坤琨也是从别人的嘴里听到了这栋楼——白象居。白象居依山而建,平街以上12层,平街以下12层,“第一次爬上去后我才发现,索道里面拍不出最美的索道,只有远观的索道,才是最美的索道,我学会了不同的角度拍索道,甚至是两栋楼之间窄窄的夹缝。于是,才有了网上各种各样的索道图片。”

代表这座城市热度的索道,像小火柴盒一样穿梭在白象居的居民楼旁,穿梭在绿树成荫的城市上空;两个开往对岸的索道轿厢刚好在镜头里通过东水门斜拉索中通过,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般;还有涨水季节,索道从滚滚长江水之上通过……

不过,最让网友喜欢的恰恰是几张在晨雾中拍摄的长江索道:轻薄的雾还没有散去,整个城市还没有从睡梦中醒来,而早起的索道,已工作在两岸之间,颇有几分一叶扁舟出没风波的意境,让人异常喜欢。

寻山爬楼为拍张好照片摔跤是常事

俗话说得好:无限风光在险峰。那些人山人海拍照的地方,只能成为旅游打卡照片的瞬间记忆,真正值得铭记的照片,只有在最危险的地方,才能找得到。

南山上的一处拍照点,是张坤琨和许多摄影师都喜欢去的,那里不能通车,车开到最近的地方后,还要步行上山,可是当拨

开丛丛荆棘之后,自己视野里看到的城市,又是如此的惊艳和美丽。“更有那些悬崖大石头,需要爬上去,可能视觉才会无遮挡。”但一次次的爬,也让他无数次地摔倒,膝盖、手臂,新伤旧患,成就的是一张张让人惊叹的照片。

2017年7月5日,张坤琨的微博发了一组名为《绿韵重庆》的图片。这组图片一共9张,他花了两年时间。画面里,绿色包裹中的轻轨、高架桥,像是流淌在山间的音符,构成了一幅幅山城独有的绝妙风景。“重庆的绿化很好,轻轨这种交通方式也是非常独特的。”2015年,张坤琨开始筹划拍一组被绿色掩映的交通。

这些看似简单的一组照片,对季节和天气的要求却很高,不能在冬天和秋天拍,因为植被不够茂盛,并且会有其他颜色的叶子。春天也不行,重庆黄葛树开始落叶,并且,要等待通透的日子。“就这一张图,前前后后去了四次才拍下来,为了寻找机位,把佛图关和鹅岭都走遍了。所以真的是‘寻山爬楼’,不过我依然觉得不够完美,还可以更好。”张坤琨说。(下转05

版)

城市风光摄影师张坤琨

他镜头下的重庆,有一百种

雷光电闪之后,一个闪电划破了黑夜的天空,十余公里外的渝中区解放碑,犹如一个漂亮的盆景,接受着来自天外的雷电“渡劫”洗礼。拍完这张照片后,张坤琨手机微信上收到这样一条信息:“简直不要命了,在打雷还往山上跑。”张坤琨得意地笑了笑回复道:“老婆,没得事,我好得很。”回完信息,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张坤琨赶忙搂紧怀里裹得像个粽子一样的相机,一溜烟地钻进了车里。

36岁的张坤琨,喜欢拍照、更喜欢发现这座城市的美。前不久,一段长度为15秒,反映谢家湾立交多种交通在慢音乐中穿梭而过的视频红遍网络后,张坤琨拍的重庆照片收获了更多人的关注。(详见本报7月11日1版《31.2万点赞+7500多条留言 鹅公岩大桥这一拍即火》)

“从张坤琨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重庆”“重庆的美要从独特的视觉才能发现”……一系列赞美之词向他涌来,盛名之下,他却谦虚地说,他爱这座城市,发现这座城市的美是兴趣所致。而他,更欢迎越来越多

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里,一起来发现重庆的美。他的作品为何能够得到广大网友频频点赞?他的拍摄之路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棒棒是这座城市值得被记录的人

《绿韵重庆》系列照之一

许多人认识洪崖洞,是从这张“灿若星辰”的照片开始的。

他镜头里的渝中真的与众不同

拍摄金色的山城,需要努力和技术,缺一不可。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让 阅 读 慢 下 来 ,让 生 活 慢 下 来

新闻慢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