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伙患再障贫血 乡亲 - epaper.qlwb.com.cnepaper.qlwb.com.cn/qlwb/PDF/20170214/A08.pdf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画木雕作 品。“我爷爷和父亲都会书画木 雕,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受家庭

A08 身边·关注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编辑:刘春雷 美编:牛长婧 组版:继红

本报记者 宋祖锋

祖孙三代传承书画木雕近百年

2月13日,在位于即墨长阡村的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工作室里,耿守安正在雕刻一件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画木雕作品。“我爷爷和父亲都会书画木雕,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受家庭环境熏陶,我从20多岁时就开始学习书画木雕工艺。”今年55岁的耿守安说,他出生于书画木雕世家,从他的爷爷那辈他们家族就开始从事书画木雕技艺,而他幼承庭训尽得家传书画木雕工艺,如今已经从事书画木雕30余年,而他们祖孙三代人传承书画木雕技艺已近百年。

说起书画木雕技艺,耿守安说,书画木雕首先要明白书画之理,然后才能通过阴刻、阳刻、阴阳兼刻等技法,在木板上将书画的点、线、面雕刻出来塑

造成立体形象。经过创作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格调更加高雅厚重、赏心悦目,而以木雕工艺制作的牌匾楹联,更能彰显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一条笔画刻不好整幅作品都报废

在耿守安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上百种雕刻工具,而每一种工具则有着不同的作用。“你看,这是尖底刀,主要用来刻字,笔画越粗下刀力度就越大,通过刀锋来体现笔锋。”耿守安拿着一把雕刻工具解释道,在刻字前,首先要用尖底刀将字大概轮廓雕刻出来,然后再用平刀细细勾勒字的尖角,最后用半圆刀将字修饰圆润规则。

“在用刀刻字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即使一条笔画刻不好,整幅作品也就报废了。”

耿守安说,书画木雕制作工艺包括拼板、整平、砂光、构图、打坯、精雕、磨光、绘色、描金等十多个步骤。在雕刻前,首

先要选好木板,将几块木板严丝合缝拼接起来,使其成为一整块木板。“有些书画木雕作品并不是用一块木板刻出来的,而是需要几块木板拼接而成。”耿守安说,拼板尤为关键,如果拼板不好后期木板与木板之间开裂,那么整幅作品也就成了废品,毫无艺术价值。

434个字的作品雕刻了40多天

在耿守安工作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崂泉铭》的书法木雕,刀法苍劲有力、字体线条流畅,非常赏心悦目。“这幅作品一共雕刻有434个字,历时40多天才创作完成。”耿守安说,他如今主要给一些企业或者饭店定做书画木雕作品,费用根据内容不同每平尺从180元到300元不等,因为雕刻难度大、工时长,这一幅作品的售价达到近万元。

如今,耿守安每年能创作60余幅不同内容形式的书画木雕作品,每年创作收入也在20万元

左右。“虽然收入比较可观,但是孩子们都不愿意继承。”耿守安说,他的儿子虽然跟他学习过书画木雕技艺,但是因为工作环境恶劣木屑飞扬,也不愿继承祖辈传承下来的老手艺。

齐鲁晚报记者了解到,书画木雕工艺肇始于先秦时期的竹、木书简,并随着中国文字统一日益完善。明清时期,胶东即

墨一带随着经济复兴,士绅阶层崛起,立坊挂匾表功名之风兴起,带动即墨本地书画木雕工艺日臻完善,从而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书画木雕的艺人,书画木雕工艺流传至今已经有130多年历史。

日前,为了保护传承书画木雕技艺,即墨市将其列入即墨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书画画木木雕雕传传承承百百年年,,如如今今却却后后继继无无人人老手艺人年收入20万,但工作环境挺恶劣

书画木雕是通过在木板上用技法雕刻中国传统书画来表现高雅厚重的艺术格调,在即墨流传已有130多年,如今继承者寥寥数人。今年55岁的即墨市民耿守安则是为数不多传承者中的一位,他幼承庭训,跟随爷爷、父亲学习书画木雕工艺已有30多年,祖孙三代人传承书画木雕工艺已近百年,如今面临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为了保护传承这项技艺,日前,书画木雕工艺入选即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小伙伙患患再再障障贫贫血血,,乡乡亲亲们们排排队队捐捐款款低保老人也捐出了20元

本报记者 聂潇潇

临近春节查出病不愿成家里负担

春节刚过,人们沉浸在欢乐团圆的气氛中。而广饶县大码头镇北堤村的李永涛一家,却充满了低落的情绪。去年的腊月二十,大家都在备年货、迎春节的时候,李永涛突然鼻子流血不止。李永涛到医院做了抽血化验后,医生告诉他很有可能患上血液疾病,需要进行骨髓穿刺进一步确诊。

“我才31岁,身体好得很,怎么会有这种事?”拿着化验结果,李永涛有些害怕,不相信自己这么年轻,会得什么大病。为了消除疑虑,第二天凌晨三点,李永涛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济南的齐鲁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

内心恐惧大过了骨髓穿刺的疼痛,躺在医院急诊室的七天里,李永涛心里乱极了。“几个月之前,就感觉浑身乏力,有些头晕,但缓一阵就好了,当时也没在意。”李永涛说,“如果真得了病,我就成了家里的负担,还怎么赚钱养家?”

临近年根,李永涛回家过了个无法形容的新年。直到年初三高烧不退,李永涛才住进了东营市人民医院。年初六的时候,他接到了患有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通知。

备受煎熬等待了十几天,面对这个结果,李永涛坦然接受,却也一筹莫展。住院前,他在广饶一家企业从事维修工作,妻子也一直打工,两人养育着两个孩子。自从确诊病情,李永涛从济南辗转到东营,治疗费用已达十多万元。“现在最好的康复途径就是骨髓配型,每天都得靠输入红细胞和血小板稳定病情。”李永涛说,“治疗费用这么高,还有七个月大的孩子需要照顾,家里的积蓄已经让我花完了,没法继续承担更多的费用。”

村委会一广播一天捐了九万元

“都是一个村的老少爷们儿 ,不 能 眼 看 着 生 病 没 钱治。”北堤村村委会主任李周杰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得知李永涛患上如此严重的病,热 心 的 村 民 都 主 动 给 他 送钱,希望能帮他一把。“看着大家伙这么积极、有爱心,我想干脆组织一次募捐,把大家的爱心一起送到永涛家里。”

大喇叭一广播,全村两千多口人都得知了李永涛生病的情况。6日上午,村委会还没拉起募捐条幅,村民们就三五成群地来到现场,站在寒风中等着捐款。“家里还有俩孩子,小的还是个奶娃娃,当爹的就得了这种病,一般家庭确实承受不了。”村民刘爱兰说。

“永涛这孩子为人忠厚,是个很开朗的青年。”59岁的李子远算是李永涛的老大哥,他说,永涛的亲哥哥在五年前发生意外去世,这孩子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爸妈都六十多岁了,家里能帮衬的人不多,全靠他一人撑着这个家。”

50元、100元、300元、400元、2000元……现场陆陆续续来了四百多名村民,善款越来越多。

一位老人一瘸一拐地走上前,从上衣口袋里掏出20块钱,捋了捋上面的折痕,慢慢放进捐款箱。“钱不多,就是一份心,孩子得这种病,可怜。”这位老人没多说话,转身走了。

李周杰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位老人叫张建华,今年70岁了,照顾着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伴,没有经济来源,是村里的低保户。“老爷子腿脚不利索,去年把腿摔伤了,刚换的股骨头,而

且自己也不富裕,没想到还能来这里捐款,虽然只有20块钱,但他的心意更让人感动。”

2月6日当天,北堤村村民为李永涛凑出了六万多元救命钱。李周杰说,活动结束后,还有不少村民到村委会来送钱,目前已经给永涛送去了将近九万元。“农村人生病,生活困难,贫困家庭更困难,我们会继续尽绵薄之力帮助这个孩子。”

2月6日,广饶县大码头镇北堤村组织了一场募捐活动。父老乡亲慷慨解囊,共筹集近九万元,为刚确诊为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村民李永涛奉献爱心。

耿守安祖孙三代人传承书画木雕技艺已近百年。 本报记者 宋祖锋 摄

募捐现场,村民排起了长队。 李周杰 供图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