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朝“文化强省”目标高歌前行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 馆推出的《帛画奇境》vr观影作品,让玩 家可以好好体验一把跨越千年的“对视”。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李婷婷 龙文泱

2020年9月,一部饱含家国情怀和人情温暖、以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为题材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三湘大地绚丽绽放,并将走向全国,传递出三湘儿女在脱贫攻坚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对党的感恩之情。

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文化产业活力释放、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明创建氛围浓厚……“十三五”期间,湖南朝着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一路高歌前行,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不断改革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持续贡献精神的力量。

改革激发活力,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今年8月,我们把公司搬到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在湖南小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莲春看来,园区不仅政策好,氛围也很好,里面都是比较年轻的企业,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据了解,该园区现已汇聚4家主板上市公司、云集各类文创企业3000余家。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改革,扎实推进以影视出版为重点的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其中,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获批全国首家国家级广播电视产业园、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随着全省文化改革不断深入,湖南广电、出版分别整合重组,成为全国范例;我省 3 家企业入列 2019

“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长沙市入选中宣部、商务部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媒体艺术之都”;2019年,全省3600余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3351.24亿元。

10月1日,国庆中秋长假首日,湖南主要文旅场所火爆,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丰富多彩的“庆国庆”“迎中秋”活动在全省各地精彩上演。凤凰古城翠翠水上婚礼、里耶古城秦文化、芙蓉镇“花开芙蓉—毕兹卡的狂欢”民俗演艺、“我在十八洞唱支赞歌给党听”快闪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我省推出13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20个特色文旅小镇,打造文化创意基地和全域旅游基地。长株潭集聚10多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文旅项目,新华联铜官窑等投资百亿的景区相继

建成。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VR数字体验馆推出的《帛画奇境》VR 观影作品,让玩家可以好好体验一把跨越千年的“对视”。

“科技可以让文物活起来,拉近文物与现代观众的距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表示,今后省博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今年1月,省演艺集团“纯粹中国”杂技剧《梦之旅》在西班牙巡演近 80 场,观众逾百万。“纯粹中国”国际巡演计划作为省演艺集团打造演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随着我省对外文化贸易增长迅速,近年来湖湘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南传媒全年输出版权291项,已覆盖全球85个国家(地区)、34个语种;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以芒果TV国际APP为主打,重点对接

“一带一路”“金砖五国”“上合组织”等国家和地区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欧美市场,拓展“走出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体产集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耕 20 多个国字号赛事与活动品牌;长沙市连续4年举办

“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暨长沙媒体艺术节,走进17个国家42座城市,论坛成果《长沙倡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收录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永久性文件。

精品迈向“高峰”,文明创建结出丰硕成果

“一送红军下了山,二送红军大路旁,三送红军到拿山……”9月4日,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曲《十送红军》在电影

《半条棉被》湖南首映式现场响起。作为这部主旋律电影的主题曲,其所饱含的军民鱼水深情,此刻更加动人心魄。

9月10日,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顺利杀青。该剧以精准扶贫重要理念首倡地湖南为“取材地”,讲述了“扶贫二代”濮泉生与都市女记者沙鸥在澧水市庸城县碗米溪村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挥洒青春热血,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全省宣传文化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湖湘历史文化名人长篇小说创作工程、“梦圆2020”文学创作工程,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

今年4月,省文联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在长沙召开,要求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讲好湖南脱贫攻坚故事,描绘新湖南的精神图谱,推动湖南文艺由“高原”迈向“高峰”。获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曹禺剧本奖的花鼓戏《桃花烟雨》、获华表奖的电影《十八洞村》、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获曲艺牡丹奖提名的小品《谢谢你的“渔”》等……湖南的文艺工作者们勇立潮头,书写湖南历史巨变,讴歌伟大新时代。

近年来,我省加大对电影电视的创作生产力度,相继推出了电影《十八洞村》

《正正的世界》《香港大营救》和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那座城这家人》《秋收起义》等一批影视剧精品;电影《十八洞村》先后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三项大奖、金鸡百花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舞台剧百花齐放,皮影戏

《人鱼姑娘》夺得第五届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所有奖项、民族歌剧《英·雄》入选2018年度民族歌剧扶持工程8台重点剧目。

“十三五”以来,我省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文明城市湘潭市、韶山市获中央文明委表彰,5个地级市11个县级城市成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文明村镇65个,全国文明单位75个,全国文明家庭10个,5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3人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45人(组)入选“中国好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此全省广泛开展了“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表彰工作。按照“有思想、有内涵、可推广”的标准,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遴选推广好家规家训。组织各市州开展“写家规、晒家训、评家风”活动。广泛开展“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帮困传统美德,大兴邻里友善、守望相助的文明新风。

民生持续改善,百姓享受丰盛“文化大餐”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我省公共图书

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各文艺院团等,推出逾1300场展览、教育活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民俗活动、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百姓在省内便可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湖南美术馆新近推出的“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陈白一艺术展”“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王憨山艺术展”

“楚韵湘魂——湖南美术馆藏湖南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展”等展览,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在省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免费传授面塑、剪纸等制作技艺;长沙交响乐团一连送4场音乐会进景区……经过“十三五”的建设,我省文化民生持续改善,百姓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改扩建后的湖南省博物馆、常德市博物馆等重新开放,湖南美术馆、长沙“三馆一厅”、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李自健美术馆等相继建成开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正在改造的湖南大剧院、正在建设的湖南图书馆新馆等文化设施,让人对美好的文化生活充满了期待。

全省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提升了百姓整体文艺素养。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活动,已成为湖南的闪亮名片;“笑满三湘”湖南省文艺志愿服务团以小分队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为40 余万人次基层群众送去了欢笑和欢乐;由省文旅厅主办的“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文艺惠民活动,每年至少有近万场。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使更多百姓享有文化红利。目前,我省已成功创建4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明确到 2020 年必须完成的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等公共文化领域重点任务,我省均已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2016 年至2019 年,全省累计投入资金约 3.8 亿元,共完成127.08万户“户户通”工程建设任务,通过直播卫星“户户通”,我省广大群众能够免费收看收听到 61 套电视节目、46 套广播节目;日常广播与应急广播相适配的“村村响”服务网络也已初步建成,基本实现全省农村广播声音全覆盖,有效弥补了其他宣传手段在偏远农村难以奏效的不足。

2020年10月5日 星期一责任编辑 陈永刚 版式编辑 吴广

03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访谈在湖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访谈

坐着高铁 看湖南

湖南日报记者 廖声田 田育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总揽全局、引领航向,是新时代张家界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10月2日,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张家界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担负时代使命,在“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发展中当好龙头做好示范,推动旅游朝着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手抓红色传承,一手抓绿色发展,在红色沃土上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虢正贵说,张家界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挖掘放大红色资源,推动旅游融合创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强大动力。

虢正贵介绍,作为“锦绣潇湘”全域旅游的龙头,张家界每年接待游客8000多万人次,创造了近千亿元的“绿色财富”。张家界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摒弃“保护贻误发展”等错误思想,大力推进生态绿色张家界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大鲵保护区水电项目整改、武陵源核心景区生态移民搬迁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呵护好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保护好“地上最高绝景”,让全市人民群众和国内外游客充分享受到“绿色福利”。

张家界红色资源丰富,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虢正贵介绍,张家界将依托贺龙故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

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元帅故里、长征起点”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同时,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编排红色剧目,把红色文化故事与红色线路推广相结合,形成张家界红色文化品牌。

同时,推动“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紧扣“多园一区”产业格局,在中高端消费、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口岸经济、康养经济、网红经济、夜经济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推动新材料、新基建、5G等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中,张家界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虢正贵表示,作为内陆地区,张家界将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积极对接中国

(湖南)自贸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一类航空口岸、全国中型机场、4个指定口岸等优势,做大做强空港经济、会展经济、贸易经济,努力打造武陵山片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围绕文化旅游创新,虢正贵说,张家界将放大自身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以创新产业平台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旅游商品加工等具有地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推动产品创新,精心开发

“张家界礼物”,打好“张家界蔬菜”“张家界莓茶”“桑植白茶”“硒有慈利”等特产品牌;以文化创新为关键,扶持培育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砂石画等一批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旅游演艺等领域知名文化企业;以创新人才为支撑,推进人才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积极壮大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奋进新湖南奋进新湖南辉煌“十三五”

湖南日报记者 徐德荣 戴鹏

10 月 4 日清晨,第一束光亮轻抚大地时,高铁株洲西站开始新一天的迎来送往。记者来到这里,准备搭乘高铁去耒阳。

进货坐高铁,又快又方便8时4分,从岳阳东始发的G6105次

列车经停株洲西站。站台上,几个中年女子提着大包小包奔跑着,生怕赶不上。

“秀珍快点,车要开了!”一个女子呼哧呼哧喘着气,显然体力不支,落在了后面,前面的伙伴大声叫她。

上了车,她们放下行李,堆在车厢尾部大件行李处,松了一口气。刚才被人叫

“秀珍”的女子告诉记者,她叫谷秀珍,在耒阳市经营一家服装店,10月3日跟几个同伴来株洲芦淞服饰市场进货。

“我们进完货,早上坐高铁回去,40分钟就到,这样不会耽误上午的生意。”谷秀珍说,芦淞服饰市场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自己每周都要来进一次货。

株洲与耒阳相距180公里。“以前进完货,早上坐汽车或坐普通列车回去,要2个多小时,回到耒阳快中午了。现在坐高铁,又快又方便。”谷秀珍说。

与谷秀珍同行的王雪还算了一笔账:“从株洲到耒阳,高铁票价84.5元,虽然比汽车、普通列车票价高一点,但店子上午可以营业,生意好的话能有近1000元营业额。”

景区搭“便车”,越来越热闹列车向南飞驰,窗外阡陌纵横,等待

收割的水稻黄澄澄的。10 余分钟后,列车便“飞”到了衡阳市南岳区。

秋天虽不如春天那样百花争艳,但车窗外南岳区南岳镇红星村的田园综合体仍是一处别样的风景。

“坐高铁旅游,很快很方便,我每年要到南岳来四五次!”同行的一位叫李新荣的株洲人是“旅游达人”,列车经过红星村时,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去年,南岳衡山还被评为中国高铁沿线‘十佳景区’呢!”

9月17日,李新荣曾来南岳祈福。这

次,他想带孩子去耒阳蔡伦竹海景区看一看。

李新荣说,他查过资料,蔡伦竹海是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竹海,有“亚洲大竹海”“天然大氧吧”之称。国庆假期,蔡伦竹海景区推出了古法造纸技艺体验项目,古法造纸术传承人会给游客进行讲解和演示,游客还可进行抄纸、捣料等操作,体验古法造纸的魅力。

“耒阳是纸圣蔡伦的家乡,带孩子去感受一下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既能让他们学到历史知识,也能学到科学知识。”李新荣说。

据了解,高铁开通后,为游客带来了便捷,株洲至耒阳沿线的景区景点愈加热闹。衡阳市城区的石鼓书院、衡东县的罗荣桓故居、常宁的中国印山等景区景点都搭上了高铁的“便车”,名声越来越响,游客越来越多。

企业沿海来,财源滚滚进列车继续往南,很快驶过衡阳东站。

衡阳又称雁城,是许多诗人笔下人杰地灵的宝地。在列车上远眺衡阳东站屋顶,三组飞檐犹如大雁振翅,乘风翱翔。

高铁开通后,衡阳这座工业重镇如虎添翼。仅2017年至2019年,衡阳市就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企业 703 家。2019年,衡阳市工业税收近四分之一来自其承接的产业转移企业。

在衡阳市,耒阳市积极争当承接产业转移“排头兵”,有色金属、箱包服饰、电子科技等产业发展迅速,有很多是沿海转移过来的企业。这些企业乘着高铁飞来耒阳,安营扎寨,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为耒阳经济转型带来新的强劲动力。

同车的长沙乘客周春晖,是耒阳经开区一家箱包公司的技术员。他告诉记者,前年从深圳总部调到耒阳工作后,离长沙的家近了,每个周末他都会回长沙陪父母。“不论是去深圳总公司,还是回长沙家里,坐高铁都方便得很!”周春晖说。

8时45分,列车稳稳停在耒阳西站。谷秀珍与伙伴们早已清理好大包小包,等候在车门旁。看到几人有些吃力,李新荣、周春晖等乘客主动上前帮忙提货,大家一起有说有笑。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10 月 3 日 6 时,长沙在晨曦中渐渐醒来,街上行人多了起来。

虽然还在假期,但永州天然植物高技术产业基地(青蒿谷)总经理吴颖,这几天一直在参加相关会展活动。目前,

“青蒿谷”提取的青蒿素,占全球市场30%以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吴颖家在长沙,他不想吵醒家人,匆匆吃过早餐,悄悄出了门。

6 时 50 分,长沙南站,吴颖和蒋富强等几个同事坐上了从长沙开往永州的 G539 次列车。他们都是“青蒿谷”的中坚力量,而他们与永州结缘,也都与高铁有关。

4分钟后,列车向南急驰。

吴颖告诉记者,10 多年前,他大清早乘坐绿皮车,从长沙去永州考察青蒿等天然植物种植与提取情况,下午才能到达。考察中,吴颖发现,永州在天然植物提取方面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青蒿产业还停留在零星种植、出售原材料的阶段,没有一家上规模的青蒿素提取企业。吴颖想留下来发展,却苦于交通不便,不得不放弃。

随着高铁开通,地处长沙、桂林之间的永州,对接东盟“桥头堡”作用日渐明显,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药材等资源也亟待开发。永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建设天然植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基地为龙头,推广种植青蒿,研发、生产更多青蒿素系列产品,打造“中国青蒿谷”。

发展产业,离不开人才。去年 5 月,

永州天然植物高技术产业基地(青蒿谷)聘请吴颖为总经理。有了高铁,出行快捷,吴颖欣然应聘。随后,他坐着高铁走南闯北,招商引资、引进人才。

这次同行的蒋富强博士,是吴颖引进的人才之一,主要从事植物萃取方面的研究。蒋富强对记者说,高铁为他们外出学习、交流等,提供了很大便利。

经过发展,永州天然植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已入驻企业7家,引进博士、硕士等8人,开发出10多个高含量青蒿素新产品,获得20多项专利。

1 个多小时过去,G539 次列车驶入永州市冷水滩区境内。吴颖指着窗外的土地告诉记者,这一带是黄阳司镇水口桥村的青蒿基地,全村青蒿种植面积已从当初100亩发展到2000余亩,实现整

村脱贫。水口桥村村民屈建国今年种植青蒿20亩,管理容易,劳动强度不大,纯收入可达 5 万多元。目前,仅冷水滩区,已种植青蒿6万余亩。

8时32分,G539次列车准时停靠永州站。吴颖等人走出车站,乘坐出租车,来到永州的基地,这时还不到8时50分。

吴颖立即与基地 10 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商讨相关事宜,把一项项工作安排下去。

11时许,吴颖带着记者去看基地企业。每进入一家企业,都要穿上干净的工作服、套上鞋套。来到车间,见每个设备都擦得锃亮,空气中弥漫着青蒿素特有的清香。

一个忙碌奔波的上午过去,13时许,吴颖又与永州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赶往永州站。他们将乘坐 13 时 37 分出发的G439次列车,去国内植物提取第一家上市公司——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洽谈合作。

朝“文化强省”目标高歌前行

乘风飞驰过雁城

高铁带来青蒿香

牢记殷切嘱托当好旅游龙头——访张家界市委书记虢正贵

▲ ▲(上接1版)唐国庆决心好好干。不久,他发

现瓜蒌种在荒山上,杂草丛生。以前的解决办法是喷洒除草剂,草是除了,但也影响瓜蒌生长。而人工除草,成本又高。基地创办人为此而烦恼。

这时,唐国庆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派上用场,他在基地种植草本绿肥植物鼠茅草,不但实现以草治草,还能保水增肥。

从此,基地创办人对唐国庆刮目相看,与他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包吃包住,月薪2800元。

同在基地务工的杨大姐,见唐国庆有技术、做事扎实,两人又有共同语言,终于,在今年国庆节前夕,答应了他的求婚。

唐国庆对记者说:“今后,夫妻同心加油干,争取早日奔小康。”

邓国庆发奋干10月1日,在广东省东莞市新

亚美家具厂务工的祁阳县羊角塘镇雪坪村贫困村民邓国庆,与家人视频连线。视频中,他挥舞鲜艳的国旗,精神抖擞,还反复叮嘱10岁的女儿好好学习,爱党爱国。

5 年前,邓国庆一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邓国庆没有致富技能,加上两个孩子年幼,妻子和母亲体弱多病,6亩耕地、一间瓦房就是全部家当,入不敷出。

邓国庆告诉记者,他10月1日出生,父母为其取名国庆,对他寄予厚望。没想到,他却成了贫困户,他很不服气地说,不努力脱贫,真是白叫了“国庆”这个名字!

邓国庆有脱贫的内生动力,羊角塘镇扶贫办针对他的实际情况,开出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精准扶贫“处方”,推荐邓国庆到技校学习木工技术后,送他到东莞务工。2017年,邓国庆的母亲、妻子也在家附近的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

几年下来,邓国庆顺利脱贫摘帽。眼下,全家人正努力奔小康。

曹国庆画新家“大家好,我叫曹国庆,10月1

日出生,我画的是美丽的家乡,画的左边是药材基地、右边是水果基地,中间是我家的新楼房……”

10月3日,江永县源口瑶族乡大坪岗村年仅8岁的曹国庆,向大家介绍他的绘画作品。

大坪岗村地处偏僻,四面环山,全村 320 户 1166 人,其中贫困户125户507人,曾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曹国庆就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

近几年,得益于精准扶贫好政策,曹国庆的父母参加技能培训,双双外出打工。现在,他的父亲曹加胜已是一家铝材厂的管理人员。

曹国庆今年68岁的爷爷曹治文也不甘示弱,他申请扶贫贷款,种植4亩茶树、6亩香芋,还与周边6 户贫困户一道种植 30 多亩中药材。去年,曹治文收入达10万元。

大坪岗村已于2017年底脱贫出列。记者站在曹国庆家小洋楼楼顶,放眼望去,只见村里新修的公路四通八达,座座新房排列有序,树木参天,鲜花点点,村容整洁。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湖南日报10月 4日讯(记者王茜 通讯员 袁路华)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长沙高新区各大项目工地上,工人们在抓紧施工,呈现一派忙碌景象。

今天,记者在三安长沙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看到,“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确保三安明年 6 月试产”的标语格外显眼。园区项目负责人说:“这个长假,我们都在工地过。”据悉,该项目总投资 160 亿元,是我省首个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超100亿元的规模,带动上下游配

套产业年产值预计超 1000 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近1万个。

常益长铁路施工现场,桥墩林立、机械轰鸣,工人们手持水管,在对刚合龙的黄桥大道特大桥连续梁桥进行养护。“这几天在抓紧时间给桥梁做养护,虽然没法回家过节,但只要项目能早日建成通车,我们加点班是值得的。”一位工人笑着说。

目前,常益长铁路长沙高新区段已完成黄桥大道特大桥下部结构施工。项目组放弃节假日休息,正抢抓黄金季节施工,确保项目如期建成。

长沙高新区项目建设忙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