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出國類別:專題研究) 休閒研究與青少年輔導 服務機關: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出國人 稱:專 名:楊敏玲 出國地點:美 出國期間:八十七年七月一日至 八十七年十二月卅一日 報告日期: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Upload
    -

  • View
    321

  • Download
    1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

(出國類別:專題研究)

休閒研究與青少年輔導

服務機關: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出國人 職 稱:專 員

姓 名:楊敏玲

出國地點:美 國 出國期間:八十七年七月一日至

八十七年十二月卅一日

報告日期:八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Page 2: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II -

摘 要

  休閒理論及實證研究皆指出休閒生活在導引青少年成

長,協助其度過成長風暴期的重要意義,在當前社會普遍重視

青少年休閒生活,政府、民間團體及學校致力於創造、經營青

少年休閒參與機會的同時,青少年休閒輔導工作的推展也應具

備新的思維,才能跨越世代,和青少年的呼吸脈動相結合,真

正對青少年休閒風格的塑造與休閒素養的陶冶,產生潛移默化

的影響。

(一)廣納青少年休閒新主張,以政策回應新休

閒時代的新需求

  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及學校在推動休閒生活輔導,引導青

年建立正確休閒觀念時,應廣納青少年的休閒新主張,掌握社

會脈動中的休閒新趨勢,才能創造風潮,吸引青少年樂於參

與、學習,真正達到「寓教育於休閒」的終極目的。

(二)引導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

    發展學者指出青少年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乃在於建

構一個「良性、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a functional leisure

lifestyle)。政府、民間團體與學校在舉辦各項休閒示範活

動,辦理各項休閒營隊時,應以引導、協助青少年經營、建立

Page 3: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III -

「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為長程目標。所謂「健康的休閒生活

型態」其內涵包括:

 1.正向的休閒價值觀;

 2.長期經營個人的健康休閒嗜好;

 3.從休閒嗜好中培養人文的素養及對大自然的關懷;

 4.從休閒活動中建立健康的社會網路;

 5.從休閒活動中體驗自我的探索與成長。

(三)結合服務與休閒,鼓勵青少年以志願服務為休閒

新嚐試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社會參與意識的提升,志願服務已逐漸

成為參與公民社會的主流價值,結合青少年樂於參與休閒活動

的「內在動機」,並積極建構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管道,政府

部門、民間團體與學校當可鼓勵青少年以從事志願服務為休閒

的新嚐試,當青少年的志願服務行為內化為主體的價值,並從

其中感受到快樂和成長,則「服務」和「休閒」已合而為一,

成為另一種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

Page 4: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4 -

目 次

壹、前言⋯⋯⋯⋯⋯⋯⋯⋯⋯⋯⋯⋯⋯⋯⋯⋯⋯⋯⋯⋯⋯⋯ 1

貳、研究過程⋯⋯⋯⋯⋯⋯⋯⋯⋯⋯⋯⋯⋯⋯⋯⋯⋯⋯⋯ 4

參、休閒研究與青少年輔導⋯⋯⋯⋯⋯⋯⋯⋯⋯⋯ 6

 一、休閒研究之最新發展趨勢⋯⋯⋯⋯⋯⋯⋯⋯⋯⋯⋯ 6

 二、休閒與青少年發展⋯⋯⋯⋯⋯⋯⋯⋯⋯⋯⋯⋯⋯⋯⋯ 14

 三、休閒與預防青少年犯罪⋯⋯⋯⋯⋯⋯⋯⋯⋯⋯⋯⋯ 17

 四、「無聊」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 22

肆、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的新思維⋯⋯⋯⋯ 30

 一、從休閒意識的覺醒到青少年休閒素養的型塑⋯⋯ 30

 二、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的新思維⋯⋯⋯⋯⋯⋯⋯ 31

 三、結語⋯⋯⋯⋯⋯⋯⋯⋯⋯⋯⋯⋯⋯⋯⋯⋯⋯⋯⋯⋯⋯ 36

伍、參考書目⋯⋯⋯⋯⋯⋯⋯⋯⋯⋯⋯⋯⋯⋯⋯⋯⋯⋯⋯ 37

陸、附錄

  美國伊利諾州香檳郡厄百那公園行政區休閒活動手冊

Page 5: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5 -

休閒研究與青少年輔導

壹、前言

  本會職司全國青年輔導事宜,為因應週休二日對青少年生

活方式所產生的衝擊,以及為滿足新世代青少年多元自主的休

閒需求,本會自民國八十三年二月起於全國各地開始規劃試辦

一系列的青少年休閒活動,首開由政府部門推動青少年休閒活

動的範例,隨著「青春學苑-寒假青少年休閒知能研習營」、「飛

躍龍門-春假青春少年活動營」、「寒暑假休閒活動營隊」、「平

時社區青少年休閒活動」等示範活動項目的拓展,本會亦從實

務經驗的累積中,體驗休閒對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性,以

及休閒對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正向功能。為凝聚共識,整合政府

與民間資源,落實青少年休閒輔導政策,本會更於民國八十四

年元月向行政院提出「推展青少年休閒活動計畫」,並獲行政

院核定實施。

  依據前項計畫之計畫目標,本會推展青少年休閒活動的主

要目標在於「提升青少年休閒生活品質,以減少其涉足不良娛

樂場所,進而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同時,發揮教育與輔導功能,

Page 6: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6 -

擴大青少年學習領域與生活體驗,以促進其自我成長與健全發

展。」為達成上述主要目標,本會並訂定下列四項分支目標,

俾據以釐訂實施策略:

一、建立青少年正確休閒觀念;

二、教導青少年正當休閒知能;

三、培養青少年良好休閒習慣;

四、輔導青少年規劃休閒生活。

  隨著休閒輔導政策目標的擬定,本會更秉持著充分結合民

間力量與資源,尊重青少年生態與心態的原則,帶領著學校、

民間社團及其他政府機關規劃辦理豐富多元,饒具創意的主題

性休閒活動,提供給無數青少年挑戰與夢想的機會,例如連續

舉辦三年的「溜溜的青春-跨世紀直排輪接龍活動」,已鼓動

起全國青少年與兒童學習直排輪的熱潮,本項活動更於今(八

十八)年八月八日締造出一九九九位青少年完成直排輪接龍七

分四十八秒的新紀錄,充分從休閒活動中展現出青少年的自

信、健康、理想與毅力,更是本會大力推展青少年休閒活動的

極致表現。

  有鑑於國內青少年休閒活動的發展與推廣日趨成熟,週休

二日的風潮更刺激著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因應青少年的需

Page 7: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7 -

求,規劃、開創更具創意與吸引力的休閒活動,同時隨著民間

提供休閒機會多元管道的形成,政府部門的角色也由以往活動

的「提供者」轉變為「評鑑者」,以及成為休閒資訊的整合者,

以上種種情勢的變化,更突顯出休閒輔導專業知能的重要性,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為因應休閒行政專業化的需求,遂於八十七

年度公教人員出國專題研究甄試中首次設立「休閒行政與輔

導」專題研究項目,筆者並有幸經由本會的推荐參加甄試並獲

得錄取,於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一日前往美國伊利諾大學休閒研

究學系進行半年的專題研究,以下謹就個人的研究過程與研究

心得提出報告。

Page 8: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8 -

貳、研究過程

  筆者奉准於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啟程赴美,七月一日即正

式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休閒研究學系註冊,開始長達半

年的專題研究。伊利諾大學休閒研究學系設系有五十餘年之歷

史,乃全美第一個與休閒有關之學系,並設立全國第一所博士

班,栽培休閒研究方面之師資與人才無數。目前美國各大學及

學院內與休閒或體育有關之科系,其主要師資大部份均出自伊

利諾大學,休閒領域內具有影響力之學者專家亦曾先後任教於

該系,如 Bright Bill, Stanley Parker, Seppo Iso-Ahola及大名鼎鼎

之 John Kelly等,得以在名師如林之環境內研究,親受教誨,

的確獲益匪淺,對於「休閒」此一領域之認識與思考,亦藉課

程之安排及課後與教授、同學的請益與討論中,了解休閒研究

人文關懷的本質及從休閒生活的探討與反思中,進一步思考人

類文化的發展及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該系課程與師資的特色在於多元化與兼容並蓄,由於師資

多元化,來自各種不同學術背景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

管理及教育學之教授從不同角色探討人類之休閒行為,所開之

課程亦相當多樣化,配合課程之開設,學生可依據個人之興趣

選擇主修方向,該系提供之修習方向包括:休閒行為研究、休

Page 9: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9 -

閒行政管理、醫療休閒、觀光旅遊研究等,由於筆者具有教育

心理學的背景,並服務於青少年輔導機構,經與指導教授討論

後,配合業務發展的需求,決定選擇「休閒與青少年發展」以

及「休閒與青少年犯罪」為研究主題。

  除了修習休閒心理學、休閒社會學及青少年發展等相關課

程外,筆者並於進行「獨立研究」 (Independent Study)時,有幸

結識芝加哥大學博士任教於人類發展學系之教授拉森(Dr.

Reed Larson),更堅定本人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之信心。拉森博

士正值中年,然著作與發表論文無數,完全以青少年為其研究

之重心,芝加哥地區及中西部(Mid West Area)關於青少年之

研究,無人能超出其範圍,其重要著作 Being Adolescent更是研

究青少年者必讀之典範,他同時是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的主編,對於青少年研究領域之拓展與鑽研有相當

重要之影響力。拉森博士奉獻於青少年研究之精神令人感佩,

其論述之嚴謹,對於學術之誠實與執著,更是後學之典範。本

人有機會修習其課程,研讀其著作,並蒙其指導,實是此一研

究過程中最大的收穫。

Page 10: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0 -

參、休閒研究與青少年輔導

一、休閒研究之最新發展趨勢

  休閒研究發軔於二十世紀初期之 Receation Movement,歷

經一個世紀的發展,休閒研究已從依附的地位成為獨立的學

科,專業期刊的陸續出版,如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一

九六八),Recreation Research Review(一九七三), Leisure

Sciences(一九七七),和 Leisure Studies(一九八二),顯示休

閒領域的研究日益蓬勃與專業化,各大學院校休閒相關系所的

先後成立與擴大,更顯示休閒研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休閒成

為生活的重心而不再是工作的附庸正是休閒研究之所以蓬勃

發展之主因,此一現象亦反應二次大戰後工業化社會導致人們

對休閒觀念的巨大轉變,即工作乃為了休閒。二十世紀初期,

休閒乃有閒階級的專利,及資方為提高生產效率,掌控勞工休

閒的現象已在勞工意識的抬頭及休閒意識的覺醒下,轉變為普

羅大眾的休閒及自主式的休閒,此一觀念的轉變,對於休閒研

究的影響,首在於休閒的重新定位;從早期研究側重於探討休

閒與工作的關係,到近期著重於休閒對生活品質及生理、心理

健康的影響,可以發現休閒已和工作同時成為現代人生活之主

體,其次,為因應當代人們休閒多元化之需求而日益廣設之公

Page 11: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1 -

園、森林及濱海遊憩區等休閒公共設施亦逐漸需要專業人員進

行管理與規劃,專業休閒人才之培育及休閒內涵之規劃與設計

亦發展為休閒研究的重點。除此之外,醫療休閒(Therapeutic

Leisure)及老人休閒(Aging Leisure)之日受重視亦促使其成

為休閒研究的主流,尤其醫療休閒專業人才證照制度之建立及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之出刊,已使醫療休閒成為休閒

研究的旁支,休閒學者預測,隨著高度工業化社會人口之老化

及後現代社會之到來,人類將必須從休閒中尋找生命的意義與

尊嚴,醫療休閒與老人休閒勢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休閒研究的新

動向。

  關於休閒研究的最新發展趨勢,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休閒研究的專業化、系統化

  休閒研究歷經一個世紀的發展,已從原來依附於其他學

科,如體育(physical education)、森林研究(forest studies)

的層次提昇為獨立的學門,研究的範圍亦從單純的休閒活動

( leisure activities)的分類,參與頻率的統計等量的分析,發

展為休閒哲學、休閒社會學及休閒心理學等質的探討,在休閒

研究日趨精密、系統化的同時,休閒學者仍持續探討「休閒」

的定義與概念,蓋休閒學者認為惟有不斷反覆思考休閒的時代

意義及更理性的定義休閒的概念(operationally and conceptually

Page 12: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2 -

defined),才能擴展休閒研究的視野,建立屬於該學門獨立的

系統。

  在休閒研究的主題方面,亦有日趨專業、精細的現象,如

休閒心理與休閒行為的研究,已從社區( community)、公共

(public)的休閒需求研究,發展為家庭休閒及個人休閒的需

求評估及滿足程度的分析,因此個人的休閒滿足與休閒障礙

( leisure satisfaction & leisure constraint) 已成為休閒心理研究

熱門的主題。在休閒管理與規劃(recreation management and

programming)的研究方面,也從早期的管理發展為評估與規

劃並重,如何更精密的評估大眾休閒的品味與需求,進而規劃

休閒活動的內涵,提升休閒服務的品質,乃成為休閒實務界共

同關心的課題,因此休閒管理、規劃人才的培育已成為休閒學

界重要的任務。

  旅遊、觀光行為的研究,原為休閒研究的一部份,在研究

專業化的趨勢下,已逐漸脫離休閒的領域而獨立為單一主題,

美國部份大學也成立該學系(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觀光研究期刊(Journal of Tourism)的出版更顯

示出觀光、旅遊行為因其性質、心態有異於一般之休閒行為,

實有獨立研究之必要,此一現象更是休閒研究專業化之實例。

Page 13: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3 -

(二)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之推陳出新

  休閒研究有如心理學及社會學之研究,可依性質歸納為量

(quantitative)的分析及質(qualitative)的探索,休閒心理學

方面之研究較偏重量化的分析,而休閒哲學與休閒社會學則較

屬質性的探討,此二種研究方法,歷經五十餘年之應用發展,

休閒學者咸認為更精密、更能符合研究目的之量化工具的發

展,及批判性、歸納性研究法的運用乃休閒學界的新課題。有

鑑於休閒態度、休閒行為量表之陳舊與缺乏標準化,近年來,

休閒心理學者致力於發展新量表,研究領域的開拓也帶動新量

表的製訂,如休閒障礙及休閒滿足屬新的研究主題,此二方面

的量表也在製訂之後,因重覆的使用、修正而日趨精密,信度

及效度因受試對象的不同而接受考驗,進而更提升量表的可信

度。如何運用測量(measurement)的理論,發展專業化的測量

工具,以加強休閒領域量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乃休閒學界共

同努力的方向。

  在休閒哲學與休閒社會學的研究方面,建立休閒學自身的

理論體系是近年來休閒學者的共識,如何運用傳統學門如心理

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建構屬於休閒特有現象的解釋,並對理

論的演繹進行批判,正是針對休閒研究進行質的探索所應思考

的方向。休閒研究歷經百餘年的發展,直到近十年方才出現建

Page 14: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4 -

立自身理論系統的契機,此乃數位休閒學者如 Bright Bill,John

Kelly等致力於理論探索的成果,誠如 John Kelly所言,惟有在

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上不斷思考、創新,才能突破

休閒研究圍繞著量的研究的格局,進一步建立休閒學的哲學與

理論基礎。

(三)老人休閒、殘障休閒及婦女休閒漸受重視

  隨著休閒活動的普及與自主化,特殊團體的休閒行為與休

閒需求逐漸成為研究的重點,如何針對其特殊的需求提供休閒

的服務,亦成為休閒設施管理、規劃日漸重視的部份,其中又

以老人、殘障者(disable)及婦女團體的休閒在美國社會引起

最大的關注。基本上醫療休閒(therapeutic recreation)的研究

對象即以老人及殘障者為主體,如何協助老人安排休閒生活,

提供適合其體力及體能狀況的休閒設施及活動,進而使其在休

閒的滿足中提升對生活及生命的滿意度,乃醫療休閒工作者的

重點。休閒諮商( leisure counciling)乃醫療休閒的一環,主要

在於協助殘障人士克服肢體的障礙,培養休閒的技能,並設

計、規劃適合殘障人士參與休閒活動的空間及活動內容,由於

工作或研究的對象為老人及殘障者,醫療休閒工作者必須具備

老人護理、醫療及肢障、智障輔導的專業知識,因此美國設有

醫療休閒的證照制度,一方面經由休閒研究相關科系培養專業

Page 15: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5 -

人才,一方面透過證照制度(certificate)建立該項工作的專業

性,從美國公私立老人安養機構及私立醫院對醫療休閒專家

(recreation therapist)需求的程度可以了解醫療性休閒已在美

國社會逐漸推廣,休閒的醫療功能在協助老人調適晚年生活及

提升殘障人士的社會參與與社會適應方面亦得到社會大眾的

肯定。

  老人休閒研究的拓展在九○年代具有特殊的意義,乃因為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口的增加,老人福利及老人安

養遂成為社會的主要問題,老人休閒學者從關懷的角度出發,

促使社會大眾重視老人問題及老人需求,並以休閒輔導結合諮

商與醫療,將老人安養、照顧提升至專業的層次,同時,老人

休閒的理念對於休閒設施的管理、休閒內涵的規劃並產生實際

的影響,如何根據老人的休閒行為設計、提供合適之休閒空間

與活動,俾滿足其休閒需求,對於提升老年之生活品質,落實

老年福利之作法具有前瞻性的意義。

  休閒研究人文關懷的精神並顯示於對殘障團體的重視與

尊重,殘障休閒相關課程之開設及研究專題之陸續增加說明了

殘障休閒在休閒研究之領域日益重要,此一現象同時也反應了

社會大眾對殘障者休閒型態與休閒需求的重視。以美國伊利諾

大學為例,休閒諮商( leisure couniling)和休閒教育( leisure

Page 16: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6 -

education)之課程主要在教授學生協助殘障者克服身體及心理

障礙,以休閒參與(leisure participation)的模式達成真正的社

會參與,其他如針對殘障團體的休閒規劃(leisure programming)

及休閒服務管理( leisure service management)課程則在於配合

殘障者的休閒需求,規劃、設計特殊的活動以培養其休閒知能

並降低其參與休閒活動的阻礙,「無障礙」的休閒空間更是休

閒設施管理的最高理想。殘障休閒的研究逐漸為休閒學者所重

視更可從美國 NRPA的年會中窺其端倪,醫療休閒及特殊團體

休閒之學術論文及研究報告目前在該年會中已有專屬時段

(section)及團體進行論文發表及講評,其發表論文質量俱重

的情形亦顯示該領域已逐漸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美國休閒學界最具代表性的專業期刊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曾以「休閒與女性主義(Leisure and Feminism)」為

主題發行專刊,此一訊息顯示女性主義的風潮亦進入休閒研究

的領域並逐漸產生影響。首先,婦女團體的休閒行為因受傳統

性別角色刻板概念之限制而突顯出其特殊性,傳統角色對婦女

休閒興趣與休閒型態的影響正是關心女性主義的休閒學者最

感興趣的主題,其次,工作與家庭對於婦女休閒行為的影響亦

是此一風潮下熱門的研究主題,如何在日常休閒生活與休閒體

驗中追求兩性真正的平等,應是休閒學者重視女性主義的真正

Page 17: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7 -

目的。

  綜觀休閒研究的發展,從探討工作與休閒的關聯到思考休

閒與生活品質的關係,顯示休閒已從工作的附庸一躍成為當代

人生活的主導,休閒研究學者在不斷探索休閒之時代意義的同

時,並不曾放棄其人文關懷的堅持,是以老人休閒、殘障休閒

在此一理念下逐步發展,至今在休閒研究的領域已奠定其專業

的地位,並對老人的安養及殘障者的尊重產生深遠的影響,更

對社會大眾對於休閒的體驗與認識賦予教育性的意義。美國休

閒學界的發展及在美國社會引起的迴響應是國內學界及社會

極好的參考與借鏡,在休閒的概念普遍深入國民生活之同時,

如何由政府部門及學界引導建立國民開闊而充實的休閒觀並

建立國內休閒研究的及休閒實務管理系統,同時兼顧老人及殘

障者的關懷應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思考的方向。

Page 18: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8 -

二、休閒與青少年發展

  根據美國休閒學界探討休閒與青少年發展的重要研究指

出,休閒生活對於青少年的重要性可以從三方面觀察得知

(Larson & Kleiber, 1991):

(一)休閒佔青少年日常生活很大的比例,一項實證研究指

出,美國青少年每週約有四○%(約四十二個小時)的時

間用在休閒方面,這裡所指的乃廣義的休閒,除了看電

視、閱讀、運動外,如聊天、打電話等,都計算成休閒的

時間。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台灣地區時間運用調查報告指

出,我國青少年(十五∼十九歲組)平均每日可以自由運

用的時間(free time)為六小時十二分,相對於十小時

十七分的必要時間(含睡覺、盥洗、用膳)及七小時三十

一分的約束時間(通勤、上學),我國青少年的自由時間

約佔日常生活二十六%的比例,這亦是相當高的比例,因

此 休 閒 可 以 解 釋 成 青 少 年 生 活 中 的 重 要 事 件

(significant event)。

(二)休閒乃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可預期、可追求的青春、歡樂

的泉源,休閒既然是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基調,健康而充實

的休閒生活也意涵著整體生活的積極充實。

Page 19: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19 -

 (三)休閒對於青少年發展與社會化歷程具有工具性的意義

(Instrumentality),由於休閒的自由與適性,休閒生活

提供青少年自我選擇、自我試煉的機會,也間接提供了對

成人世界試驗與探索的機會。

  根據以上休閒對青少年發展階段的重要性,美國休閒學者

進一步指出休閒在青少年發展歷程中具有三種重要的功能

(Kleiber & Rickards, 1985):

 (一)透過休閒,達到釋放壓力、鬆弛緊張的目的,對於青

少年身心健康具有調適的功能。

 (二)透過休閒參與,達到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的目的:由於青少年的同儕團體在休閒參與中扮演極重要

的角色,藉由同儕團體的互動,青少年在休閒中建構其人

際關係的網路,以休閒的型式結交朋友,除了達到探索異

性,滿足其好奇心的目的外,更重要的是透過休閒的參

與,青少年學習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進而學習社會參與的

溝通技巧(social skill)。

 (三)透過休閒,青少年得以摸索、認清自我、拓展自我,

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由於青少年階段正面臨自我肯

定與自我認同的壓力,在休閒活動中,他們於探索自我興

Page 20: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0 -

趣的同時,也正同時進行著自我的認識與自我的拓展。休

閒學者指出,並不是所有的休閒活動都具備此一功能,惟

有難度較高,需要專心一志,持續投入的活動,如藝術創

作(如雕刻、作畫、作曲等),或結構性較強的運動,如

棒球、籃球等,較能從參與、投入的過程中達到上述的目

的,這類休閒活動,休閒學者稱之為 transitional

activities,意味著青少年透過這些活動,間接完成了對

成人世界的探索與適應,從自我的追尋與期待中找到了自

我定位,亦即前文所述,休閒對青少年發展所具備的工具

性的功能(Instrumentality)。

Page 21: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1 -

三、休閒與預防青少年犯罪

  休閒既然在青少年發展歷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休閒

和成長風暴期中的青少年犯罪究竟有何種程度的關聯?休閒

在預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又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根據行政院

八十三年頒布之「預防少年兒童犯罪方案」中之第四項措施,

即明列「推展青少年及兒童休閒生活輔導」為預防少年兒童犯

罪之積極作法,本文接下來即從學理探討的角度來深入剖析休

閒生活在協助青少年度過成長風暴期的重要意義,並進一步從

休閒與青少年犯罪的關聯中,了解休閒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上扮

演的角色。

  根據青少年犯罪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指出,青少年犯罪問題

成因複雜,幾乎沒有單一因素可以解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在

犯罪的理論上,可以歸納出五個變數用來解釋與預測青少年犯

罪行為,即個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同儕團體

(人際關係)因素及社會環境(含學校)因素等(Tolan & Loeber,

1991),犯罪學者更指出青少年犯罪原因與成年犯不可相提並

論,因這個階段正值成長風暴期(storm period),其自制力與判

斷力均甚為薄弱,易衝動且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引誘,其犯罪行

為經常是生理發展、心理調適與上述其他因素交互作用的結

Page 22: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2 -

果,許多實證研究也指出,過了成長風暴期(大約是十四至十

七歲),青少年晚期(十八歲以後)犯罪的比率即大幅下降,

因此在探討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其預防措施時,此一屬於青少年

階段特有的成長因素實不可忽視。

  一般探討休閒和犯罪的關係,咸認為不良休閒活動與不當

休閒去處乃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然而我們如從較廣義

的休閒的角色與功能來探討此一問題,可以發現休閒和青少年

犯罪的關聯事實上涉及更深、更廣的層面,以下謹針對三個主

要的犯罪學理論剖析休閒與青少年犯罪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及

休閒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上扮演的角色。

(一)休閒與社會控制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

  社會控制理論乃解釋青少年犯罪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

一,該理論的基本概念在於人的行為必須由內化的(internalize)

社會控制加以規範,方可避免犯罪行為的發生,這些社會控制

包括外在的控制如法律,及內在化的控制,如對父母、家庭情

感的依附(attachment),對學校、社會的承諾(committment),

對工作及活動的參與(involvement)及宗教、道德的信仰(belief)

等,社會控制理論非常強調透過內在化控制所產生的社會性聯

結關係(social bonding),惟有強固的聯結關係方能維繫個人對

Page 23: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3 -

家庭、學校及社會的認同。反之,青少年犯罪、偏差行為的發

生,即肇因於這些聯結關係的破壞、中斷,造成內在化控制的

鬆動而導致犯罪,譬如家庭破裂、父母婚姻失和、親子關係不

良、學校課業不佳、對學校社區失去認同、對活動失去參與的

興趣等,都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可能原因,但這和休閒有什麼

關係呢?休閒學者和社會學者認為,休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

於休閒具有強化這些社會聯結的功能,即透過休閒的參與,增

強青少年內在化的控制,而降低其犯罪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許多實證研究指出,休閒具有加強親子關係、

促進家庭和諧的功能,透過家庭每一份子共同培養休閒的興

趣,共同規劃、參與休閒活動,家庭的凝聚力得以增強,也直

接提升家庭成員對家的依附與認同。對學校而言,鼓勵學生參

與課外活動、社團活動及團隊運動、競賽等,可以增強學生對

學校的認同,同時也可能從活動的參與中獲得自我肯定而彌補

了其課業不佳的缺憾。對社區而言,社區的休閒設施及社區居

民的休閒活動乃維繫社區情感的最佳工具,青少年透過社區的

參與,增加了其對社區的認同感與責任感,也減少了社區中犯

罪的可能性。

  休閒與社會控制理論的關係說明了透過休閒活動的參

與,青少年的內在化控制(各種社會聯結)得以增強,犯罪行

Page 24: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4 -

為得以消弭,休閒所具備的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在社會控

制理論中可謂獲得最精闢的闡揚。

(二)休閒與差別結合理論(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Theory)

  差別結合理論者強調同儕團體與外在環境對於青少年偏

差行為的影響,此一理論認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在於結交

不良朋友、參與不正當的活動與涉足不良場所,一般對休閒與

青少年犯罪關聯的認識,即屬於這個理論。從這個理論出發,

休閒學者認為培養正當的休閒興趣,結交正當的朋友,從事健

康的休閒活動即是降低青少年犯罪的積極做法。因此,父母應

協助子女培養休閒興趣及選擇休閒活動,並注意子女結交的朋

友及課餘活動,方能避免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休閒與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

  緊張理論的基本論點在於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乃由於

青少年面對的壓力無法經由正當的管道排解,因而採取犯罪的

方式宣洩壓力,根據此一理論,休閒被公認能夠提供青少年一

種健康的、為大眾所能接受的方式,經由活動的參與達到宣洩

壓力,消除緊張的目的。緊張理論的另一派學者認為,由於受

到生理發展的影響,青少年普遍有尋求刺激與興奮的需求,如

Page 25: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5 -

果這種刺激需求無法滿足,則容易形成緊張而產生犯罪行為

(如破壞行為與性犯罪)。因此,休閒學者認為,滿足青少年

刺激尋求的最好方法即在於提供刺激性的休閒活動,如爬岩、

跳傘、衝浪、飆車等,以宣洩青少年的活力,達到其尋找刺激

的目的。

  從以上休閒與三種犯罪理論相互關係的探討中,我們可以

得知休閒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上具有多方面向的功能:社會控制

理論強調休閒具有社會聯結的功能,差別結合理論則著重正當

休閒興趣活動的積極功能,緊張理論從宣洩壓力的角度出發,

強調休閒提供了正當、健康管道供青少年釋放壓力、鬆弛緊

張。既然休閒在青少年發展階段扮演導引成長、見證成長的重

要角色,並以多種型式協助青少年度過成長風暴期,遠離犯罪

的誘惑,如何提供多元的休閒內涵與多功能的休閒設施以滿足

青少年休閒的需求,及如何透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

育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休閒觀與豐富的休閒技能則是社會各界

應共同努力的方向。

Page 26: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6 -

四、「無聊(boredom in leisure)」與青少年

偏差休閒行為

  休閒既然佔了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大部份的時間,並且在青

少年發展歷程中建構了導引成長與見證成長的重要地位,近年

來發展學者逐漸以休閒為主要的脈絡來探討青少年的適應與

發展(development in the leisure context),並以休閒的參與滿足

(leisure satisfaction)作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指標,其中引人注

目的發現為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佔青少年經常從事的

休閒行為中很高的比例(Larson & Kleiber, 1991),或者可以解

釋成偏差行為經常發生於休閒的情境之中,例如青少年酗酒、

吸毒及破壞行為(vandalism)及國內青少年的飆車、吸食安非

他命等行為都和休閒的情境密切的相關,此種偏差的休閒行為

不但腐蝕著青少年的生理健康並且可能間接導致抑鬱

(depression)或疏離(alienation),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Caldwell & Smith, 1994),究竟是何種因素左右著青少年選擇

偏差的休閒行為,或者那一種族群的青少年較容易把自己暴露

於有害身心的休閒情境中,休閒學者於探究其間的關係時,發

現一顯著的中介變項即「無聊」或「煩悶」(leisure boredom),

對於青少年休閒行為的影響。

Page 27: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7 -

  所謂「無聊」或「煩悶」,意指在休閒的情境中,所感受

到的無聊、倦怠及煩躁的程度。根據多項實證研究結果發現,

青少年的「無聊」感受和酗酒(drinking)、吸毒(substance abuse)

等有害健康的行為及其他偏差行為都有顯著的正相關(Wasson,

1981; Iso-Ahola & Crowley, 1991; Caldwell & Smith, 1994),亦即

越容易在休閒情境中感受到「無聊」或「煩悶」的青少年,其

自我傷害或偏差行為發生的機率也越高。此一研究變項的發

現,對於青少年休閒行為和偏差行為的關係,提供了不同角度

的思考方向。在「休閒」此一青少年生活的脈絡中(living

context),健康的休閒行為固然發揮了正向的、積極的、導引青

少年成長的功能,然而有部份的青少年,卻在休閒的情境中,

進行著自我傷害或偏差的反社會的行為。透過休閒情境中「無

聊」此一感受的掌握與瞭解,我們得以進一步瞭解影響青少年

休閒行為選擇的心理機轉(psychological mechanism),因此,這

個研究發現對於實務層面中,休閒活動的設計及青少年休閒行

為的輔導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吾人加以思考。

(一)「無聊」的定義及相關實證研究

1. 抗拒模式(resistance model)與「無聊」

    美國心理學界對於「無聊」(boredom)這個心理現象

的研究已有相當的成果,近年來,休閒心理學界則專注於

Page 28: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8 -

青少年在休閒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無聊」現象(boredom in

leisure),但所有相關的研究都一致指出「無聊」乃是一個

複雜、多面的心理構面(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psychological construct)。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此種心理狀

態則和認知學習、心理情境和社會情境有密切關係。在

Larson & Richards(1991)的研究中指出,青少年「無聊」

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對成人世界權威和控制的反制,亦即青

少年以「無聊」、「無趣」或「不起勁」的心理感受抗議人

世界的社會控制,表現出來的行為包括情緒上的反應,如

挫折和憤怒,偏差和暴力行為;此種「抗拒模式」(resistance

model)的解釋方式,也為休閒心理學者廣泛運用,認為

青少年在休閒情境中,選擇偏差或極端的休閒行為(如吸

毒、酗酒或飆車)來宣洩他們強烈的「無聊感」,然而這

種感受和宣洩行為事實上是針對成人世界表達另一種型

式的抗議。

2. 個人特質(personal trait)與「無聊」

    除了以「抗拒模式」來解釋「無聊」外,部份的實證

研究指出,無聊的感受係一種個人個性上的傾向與特質,

休閒心理學者指出,在休閒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無聊可以概

念化為個人的特質,這種特質的特徵在於個人主觀感受到

Page 29: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29 -

既有的休閒體驗無法工具性的滿足情緒或感官的需求。換

言之,亦即個人對於經驗的需求與休閒行為實際的體驗處

於失衡的狀態,這種不能滿足的情形使得個人產生了無聊

的感受。根據此一定義,這種特質越強烈的個人,就越容

易在休閒的情境中感受到無聊。休閒心理學界所開發「無

聊量表」(Leisure Boredom Scale)即根據此一概念發展出

來,一般的實證研究也多以此一量表的得分作為無聊感受

的操作型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

    在探究「無聊」此一個人特質的相關研究中,休閒心

理學者較感興趣的是,什麼樣的個人較容易具有這種傾向

或特質,Weissinger等人(1992)的研究指出,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的缺乏乃在休閒情境中產生無聊感

受的重要指標,同時自我抉擇(self-determination)能力較

低,較缺乏休閒技能(leisure competence)的個人也較容易

在休閒中感到無聊。另一項研究(Iso-Ahola & Crowley,

1991)則指出,無聊傾向較強的個人,其休閒型態也傾向

於選擇較劇烈的體能活動,其他如夜間在外遊蕩及飆車

(driving for fun)的休閒行為也和無聊的傾向密切相關

(Caldwell & Smith, 1994)。

Page 30: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0 -

(二)「無聊」的概念在青少年休閒輔導上的涵義

  從上文中對「無聊」此一概念的闡述,無論是「抗拒模式」

中對成人世界抗議所引發的無聊,或「個人特質」中經驗需求

的無法滿足所造成的無聊,在實際的輔導層面都有很深的意

含,對於青少年休閒活動設計與安排的理念,也提供了更具人

文意味的啟發。事實上,「無聊」這個概念的緣起,就在於把

青少年當成獨立的個體(individual)來對待,重視他們的感受,

也在於把青少年當成全人(holistic)來對待,不再視為是成人

世界的附屬品,因此在瞭解「無聊」此一概念的含義後,在休

閒輔導上有二個重要的思考方向:

1. 重視青少年的需求和感受,鼓勵自主性的休閒

    既然「無聊」的感受有一部份是為了表達對成人世界

的反制和抗議,因此任何以成人角度出發,蓄意安排的休

閒活動,如大規模的飆舞,都無法真正滿足青少年的渴

望,或有效紓解他們的無聊,也因此這一類從上而下的休

閒活動設計,亦無法引導青少年遠離不當或自傷的偏差行

為,唯有和青少年站在同樣的角度與視野,傾聽他們的聲

音,重視他們的需求,瞭解他們的生態與心態,才能真正

協助他們脫離「無聊」的困境,重返積極健康的休閒,並

且從其中成長。在實際作法上,青少年對休閒的需求與感

Page 31: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1 -

受的調查(或研究)應該是休閒活動設計的根本依據,同

時應鼓勵青少年及早進行休閒的自我探索,亦即鼓勵青少

年從多樣化的嚐試中培養休閒的興趣和嗜好,一旦他們能

從自發性的休閒行為中體驗到成就與滿足,則「無聊」的

感受即可有效紓解。

2. 開發設計高刺激性體能休閒活動,滿足青少年刺激尋求

(sensation seeking)心理

    根據「個人特質」的論點,部份青少年具有強烈的無

聊傾向,為了紓發無聊的情緒,他們選擇偏差的休閒行

為,相關研究也指出,這類型的青少年在其他休閒行為的

選擇上也偏好高刺激性的體能活動,為了滿足一般青少年

刺激尋求(sensation seeking)的心理,特別是這群無聊傾

向較強的青少年,高刺激性體能活動的設計與活動地點、

設備的開發,的確迫不急待,如以美國各城鎮為青少年提

供的夏令營(summer camp)活動為例,高空彈跳、爬岩、

衝浪、泛舟、野外探險(wild adventure)等都是深受青少

年歡迎的活動,特別針對犯罪或虞犯青少年設計的夏令營

更是以此類活動為主要內容,其主要目的即在於藉由刺激

性活動的參與,降低其因無聊所引發的情緒上的鬱悶與緊

張,進而達到紓解的目的。因此,我國現行針對虞犯青少

Page 32: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2 -

年所辦理假日生活輔導的活動,或少年監護所內的假日活

動,其內容如停留在靜態的團康、歌舞或烤肉、郊遊的型

態上,勢必無法達成宣洩情緒的目的,其效果究竟如何也

就不得而知。

  在另一方面,「個人特質」論的相關研究也指出,內在動

機的缺乏是促成無聊感受的主要原因,如何引導青少年理解健

康、有意義的休閒對於個人的意義及休閒中自我成長的價值,

應是培養青少年休閒參與內在動機的根本作法,此即有賴休閒

教育的長期紮根。

  誠如前文所述,休閒對於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已促使發展

學者以休閒為主要的脈絡來探究青少年的適應與發展,發展學

者更進一步指出,青少年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乃在於建構一個

良性健康的休閒生活模式(a functional leisure lifesytle),在這個

模式中,青少年藉著休閒和自我的對話(dialogue)進行著自我

的認知和探索,相關研究也指出,如未能在發展階段建立健康

的休閒生活模式,則不良或偏差的休閒生活對青少年的生理及

心理健康都有長期的影響。其中「無聊」感受即扮演著中介變

項的角色,在關鍵階段左右著青少年休閒生活的選擇,因此藉

由前文對於「無聊」此一概念的闡述,如何藉由休閒輔導紓解

青少年族群中日益普及的「無聊感」,應當是青少年輔導工作

Page 33: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3 -

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從上文針對休閒與青少年發展關係的探討中,我們了解了

休閒生活在協助青少年度過成長風暴期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

在當前社會普遍重視青少年休閒生活,政府與民間致力於創

造、經營青少年休閒機會的同時,青少年休閒輔導工作的推

展,也應具有新的思維,才能因應週休二日所帶動的休閒意識

覺醒的趨勢,開啟休閒輔導工作的新面貌。

Page 34: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4 -

肆、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的新思維

一、從休閒意識的覺醒到青少年休閒素養的

型塑

  隨著社會力的釋放及經濟力的提升,台灣人民逐漸以生活

品質的滿意度作為檢驗政府施政效率與成果的指標,其間由於

國民所得提高,基本工時降低及週休二日的實施,直接間接帶

動國民對休閒生活的重視,及對於休閒品質的追求,民眾休閒

意識的覺醒,促使各級政府將休閒公共政策的制定、休閒公共

設施的興建,及休閒資源的開發列為施政的重點,在休閒環境

逐步改善的同時,國民的休閒素養是否與時俱進,或仍停留在

感官式逐樂,暴發戶式炫耀及追求商品式消費的未開發層次

中,乃成為有志之士共同關心的課題。有鑑於此,休閒教育的

往下紮根,精緻休閒的推動參與及健康休閒興趣的培養,逐漸

成為近年來休閒學者、學校、社區,乃至於家長共同的呼聲,

此一形勢反應在青少年輔導工作上,即政府、民間團體及學校

莫不致力於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其消極目的亦或在於鼓

勵青少年從事正當休閒活動,避免涉及不良場所,降低青少年

犯罪的機率,然其積極的意義應在於認同休閒在青少年成長階

Page 35: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5 -

段扮演的重要角色(Larson & Kleiber,1993; Caldwell &

Smith,1995),進而鼓勵青少年從休閒參與中探索自我,體驗

從休閒中自我發現到自我實現的心路歷程。根據實證研究發

現,如果青少年在成長階段即建立了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開

始致力於追尋、探索可以陪伴一生的休閒興趣與嗜好,則休閒

素養已然開始成型,其所致力的休閒選擇所帶來的內在滿足,

當可避免讓休閒淪為感官逸樂的追逐,或商品化休閒的盲目消

費,長期的影響則從個人休閒生活型態的建立開始,到帶動整

體社會休閒素養與休閒品味的提升,由此可見青少年休閒教育

及休閒生活輔導所寓含的深刻意義。

二、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的新思維

  休閒理論及實證研究皆指出休閒生活在導引青少年成

長,協助其度過成長風暴期的重要意義(Kleiber & Rickards,

1985),在當前社會普遍重視青少年休閒生活,政府、民間團

體及學校致力於創造、經營青少年休閒參與機會的同時,青少

年休閒輔導工作的推展也應具備新的思維,才能跨越世代,和

青少年的呼吸脈動相結合,真正對青少年休閒風格的塑造與休

閒素養的陶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廣納青少年休閒新主張,以政策回應新休

Page 36: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6 -

閒時代的新需求

  處於網路科技發達,媒體帶領流行風潮的大環境中,新世

代青少年的特質為求新求變,追求時髦,勇於展現自我,此一

現象亦反應於青少年自主性強的休閒生活與休閒型態上,因此

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及學校在推動休閒生活輔導,引導青年建

立正確休閒觀念時,應廣納青少年的休閒新主張,掌握社會脈

動中的休閒新趨勢,才能創造風潮,吸引青少年樂於參與、學

習,真正達到「寓教育於休閒」的終極目的。

  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在帶動休閒新觀念的同

時,亦應配合社會發展趨勢,賦予「休閒」新的時代意義,例

如週休二日的實施,對於全民的休閒方式與型態,產生了革命

性的衝擊,休閒產業的興盛,精緻休閒的漸受重視,都影響著

當代社會的休閒意涵,因此政府部門休閒公共政策的制定與休

閒公共建設的開發,都應反應新休閒時代的新需求,民間團體

在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帶動休閒新風潮的同時,亦應掌握、經

營由休閒需求帶動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新契機。回顧美國五○年

代的「休閒運動」(Recreation Movement)喚起了美國人民「休

閒權」的意識,為美國社會奠定了完善的公園遊憩管理系統的

基礎,由此觀察國內,國民休閒意識的覺醒及對於休閒品質的

重視,亦可視為推動新休閒運動的大好時機,因此公共政策的

Page 37: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7 -

制定、民間團體的參與,是否反應或創造了人民休閒的需求,

實關係著社會未來的休閒面貌和走向。

(二)引導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

  (a functional leisure lifestyle)

  休閒對於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已促使發展學者以「休閒」

為主要的生活脈絡(living context),來探究青少年的適應

與發展(Caldwell & Smith,1995),發展學者亦指出青少年發

展階段的重要任務,乃在於建構一個「良性、健康的休閒生活

型態」(a functional leisure lifestyle)。因此,政府、民

間團體與學校在舉辦各項休閒示範活動,辦理各項休閒營隊

時,應以引導、協助青少年經營、建立「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

為長程目標。所謂「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其內涵包括:

 1.正向的休閒價值觀;

 2.長期經營個人的健康休閒嗜好;

 3.從休閒嗜好中培養人文的素養及對大自然的關懷;

 4.從休閒活動中建立健康的社會網路;

 5.從休閒活動中體驗自我的探索與成長。

  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並非一蹴可及,有賴「休閒教育」的

長期推廣,更有待青少年休閒輔導工作者在與青少年接觸的過

程中,點點滴滴的以各種管道影響、引導青少年確立健康的休

Page 38: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8 -

閒價值觀,進而鼓勵青少年以「內在的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去追求屬於個人的休閒生活型態,休閒相關研究

指出,青少年如能在發展階段建立了長期追求的休閒生活型

態,則此休閒型態將延續至成人世界或甚至於延伸到老年階

段,對於休閒生活的滿足或個人生命素質的提升,都有長期而

正面的影響。

(三)結合服務與休閒,鼓勵青少年以志願服務

為休閒新嚐試

  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社會參與意識的提升,志願服務已逐漸

成為參與公民社會的主流價值,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益團體對於

志願服務風氣的倡導與機會的提供,更帶給青少年正面而積極

的示範作用。根據行政院青輔會八十六年十一月出版的「青年

對志願服務之看法」調查報告指出,台灣地區青年(十八∼廿

四歲組)僅有 19.5%參加過志願服務工作,然而高達 77.2%

的青少年願意參與志願服務,由於一般人從事志願服務工作多

利用休閒時間進行,或甚且成為主要的休閒選擇,因此,結合

青少年樂於參與休閒活動的「內在動機」和提供志願服務機會

的參與管道,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與學校當可鼓勵青少年以從

事志願服務為休閒的新嚐試,當青少年的志願服務行為內化為

主體的價值,並從其中感受到快樂和成長,則「服務」和「休

Page 39: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39 -

閒」已合而為一,成為另一種健康的休閒生活型態。

  休閒和服務結合的趨勢可以從當前大專院校社會服務社

團蓬勃發展的現象觀察得知,今年四月聯合報系文化其金會辦

理第八屆「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選拔,即有一百四十六個服

務性社團申請參加評審;相關研究指出,從「服務」、「關懷他

人」中體驗「自我價值」及感受「自我成長」,乃是青年學生

樂意持續從年志願服務的主要原因(青輔會,1997 ),這種「利

己利他」的休閒體驗已從內在的滿足提升至自我的肯定與自我

實現,休閒學者所強調的休閒對於催化青少年成長所具有的

「Instrumentality」(工具性功能)(Larson & Kleiber,

1993),正蘊含在這樣的機制中。目前除了大專院校服務性社

團帶動青年學生參與服務的熱忱外,國內許多高中也鼓勵學生

參與社區中的社會服務活動,這些都是推動服務與休閒結合的

契機,當服務的內在動機被啟蒙,服務的意義與價值內化為自

我成長動力的追尋,則「志願服務」也可成為青少年族群的休

閒新主張。

三、結語

  隨著教育體制的逐漸鬆綁,開放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以

及高中、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開發與實施,教育改革的推動帶

Page 40: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40 -

動我國整體教育環境逐漸回歸「教育即生活」的基本訴求,當

學習的情境不受限於教室、校園,學習的素材不拘泥於教科

書、課本,甚至於學習的對象不再只是教師或家長,這種開放

而自主的氛圍啟動了學生建立多元價值,培養多元興趣的樞

紐,因此開放教育的實施也正是從生活中推動休閒教育,以及

從自主學習中培養休閒素養的最好機會,尤其規劃中九年一貫

課程的實施,鼓勵老師參與及開發活動課程之設計,如何配合

彈性課程,將目前推動中的「戶外教學」、「鄉土教學」及「社

會服務」等活動和休閒教育及休閒生活輔導相結合,再再考驗

學校老師及休閒輔導工作人員開放教育的信念及對於「寓教育

於休閒」之體會,謹以此文與青少年輔導及休閒教育相關人員

共勉,期許大人們都能以新的思維帶領青少年們共同思索新休

閒時代各種新的可能。

Page 41: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41 -

伍、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1.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一九九五 推展青少年休閒活

動計畫。

2.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一九九七 青少年對志願服務

之看法。

3.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一九九七 青少年休閒價值觀

之研究。

4.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一九九八 青少年白皮書。

5.行政院主計處 一九九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台灣地區

時間運用調查報告。

二、英文部份:

1.Caldwell, L.L., & Smith, E.A. (1994). Leisure and mental health of high

risk adolescents. In D.M. Compton and S.E. Iso-Ahola (Eds), Leisure

and Mental Health. Vol.1. (pp.330-345).

2.Caldwell, L.L., & Smith, E.A. (1995). Health behaviors of leisure

alienated youth. Society and Leisure, 18, 143-156.

Page 42: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42 -

3.Driver, B.L., Brown, P.J., & Peterson, G.L.(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4.Iso-Ahola, S.E., & Crowley, E.D.(1991).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nd Leisure boredom. J. of Leisure Research, 23, 206-271.

5.Iso-Ahola, S.E. & Weissinger, E.(1987). Leisure and boredom, J.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 356-364.

6.Iso-Ahola, S.E. & Weissinger, E.(1990). Perceptions of boredom in

leisure: Conceptualiz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boredom scale, J.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17.

7.Kleiber D.A., & Rickards, M. (1985), Leisure and recreation in

adolescence;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 In M.B. Wade (Ed.), Constraints

on Leisure (pp.289-317).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8.Kraus, R. (1998)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5th ed.).

Boston, MA: Jones and Bartlett.

9.Larson, R., & Kleiber, D.A.(1991). Free time activities as factors in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P. Tolan & B. Cohler (Eds), Handbook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with Adolescents. Now York: Wiley.

10.Larson, R.W., & Richards, M.B.(1991). Boredom in the middle school

years: Blaming schools versus blaming students, Amcrican J. of

Education, August, 418-443.

Page 43: 詹翔霖副教授-個案研究-休閒研究 940916-學生期中考

- 43 -

11.Smith, E.A. & Caldwell, L.L.(1990). The perceived quality of leisure

experiences among smoking and nonsmoking adolescents, J. of Early

Adolescence, 153-162.

12.Weissinger, E., Caldwell, L.L., & Bondalos, D.L.(1992), Relation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boredom in leisure time. Leisure

Sciences, 14, 317-325.

13.Weissinger, E. (1995). Effects of boredom on self-reported health.

Society and Leisure, 18,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