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單元四五 詩詞曲欣賞 《水調歌頭 蘇軾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引入二 引入一 課文朗讀

水調歌頭

  • Upload
    ken1470

  • View
    5.945

  • Download
    2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水調歌頭

單元四五 詩詞曲欣賞

《水調歌頭 》 蘇軾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引入二 引入一 課文朗讀

Page 2: 水調歌頭

遇上下列節日,你都會與甚麼人一起慶祝?

引入一

姊妹兄弟?

同學?

朋友?

如果只有你孤單的一個,你會有甚麼感覺?

父母?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引入二 引入一 課文朗讀

Page 3: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

達旦,大醉,作

此篇,兼懷子由。

試細閱以下《水調歌頭 》的序。

蘇軾在甚麼節日?

懷念哪一位親人?

怎樣抒發他的感情?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引入二 課文朗讀

引入一

閱讀《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注意作者怎樣抒發感情。

引入一

Page 4: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上片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蘇軾看到甚麼景物?

是甚麼時候的月亮?樣子怎樣?

天空中的月亮。

是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圓、又亮。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5: 水調歌頭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蘇軾一方面渴望乘風登月,另一方面又憂慮高處不勝寒。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水調歌頭》 上片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6: 水調歌頭

直接抒情。

這裏運用了哪一種抒情手法?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水調歌頭》 上片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7: 水調歌頭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蘇軾怎樣開解自己呢?

←矛盾→

渴望登月

恐高處不勝寒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水調歌頭》 上片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8: 水調歌頭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他在月下起舞,自有一番樂趣,感覺人間猶勝天上。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水調歌頭》 上片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9: 水調歌頭

作者借月抒發感情

讓我們看看蘇軾如何借景抒情:

自我開解

蘇軾雖被貶,但做好一個地方官,也是逍遙自在。

既想回到朝廷 (瓊樓玉宇) ,又怕政治鬥爭令人心寒。(矛盾感慨)

所生之情

中秋明月

所見之景

上片

下片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總結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0: 水調歌頭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

恨,何事長向別

時圓?

蘇軾在下片先描寫了甚麼景色?

他想到自己七年未見的弟弟,十分思念他。

看到明月,他產生了甚麼感受?

窗外有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水調歌頭》 下片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1: 水調歌頭

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

恨,何事長向別

時圓?

這裏以圓圓的明月反襯他與弟弟的處境,抒發了思念弟弟之情,用了甚麼抒情手法?

借景抒情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水調歌頭》 下片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2: 水調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蘇軾怎樣開解自己?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正如月亮有陰晴圓缺。

最後,作者有何祝願?

但願兩人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仍可共享明月。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串講

《水調歌頭》 下片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3: 水調歌頭

作者借月抒發感情

讓我們看看蘇軾如何借景抒情:

自我開解 所生之情 所見之景

上片

下片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課文總結

引入二 引入一

窗外明月。

月光又圓又亮,徒添他心中的愁緒。與弟分別多年,不知何時可以團圓。(思念)

人生總有悲歡離合,就如月亮變化,只要二人平安活著,便可共享明月。

Page 14: 水調歌頭

詞中運用的抒情手法

• 1. 直接抒情(我欲……不勝寒)

• 2. 借景抒情(明月)

Page 15: 水調歌頭

1 蘇軾在《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中說「我欲乘風歸去」,但又拿不定主意,其間的矛盾是甚麼?他最後有甚麼決定?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蘇軾在詞中流露了一方面渴望回歸中央朝廷,另一方面又怕朝廷鬥爭激烈,難以安身的矛盾。「天上宮闕」和「瓊樓玉宇」都借喻朝廷,蘇軾在詞的開首即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顯示他不忘國家大事,念著朝廷的情況。其後更產生了渴望乘風歸去之情。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6: 水調歌頭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不過,當時政治鬥爭激烈,他又怕「高處不勝寒」,不禁有所躊躇。他後來想到即使未能乘風登月,亦可在人間起舞,自己雖遠離朝廷,也可當一個造福百姓的地方官,故決定留在地方工作。

1 蘇軾在《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中說「我欲乘風歸去」,但又拿不定主意,其間的矛盾是甚麼?他最後有甚麼決定?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7: 水調歌頭

上片

2 《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可說是作者因景生情的作品,試完成下表,總結這首詞怎樣借景抒情。

自己雖然被貶,但做一個地方小官,倒也逍遙。這個道理就和在人間起舞也樂趣無窮一樣。

所見之景:

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高掛在天空。

所生之情:

蘇軾盼望回到朝廷,又怕朝廷鬥爭激烈,難以安身。他在此流露了對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

自我開解: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8: 水調歌頭

下片

人生總是有悲歡離合的,正如月有陰晴圓缺的道理一樣。只要兩人平安活著,雖然相隔千里,仍可共享明月。

所見之景:

在華美的窗戶之外,有一輪又圓又亮的月光。

所生之情:

自己與弟弟分別多年,心中十分思念他,不過月光總是在人們別離時才顯得又圓又亮,徒添人們心中的愁緒。

自我開解: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19: 水調歌頭

3 歷來人們對《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上片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表達了欲乘風登仙又怕高處不勝寒的矛盾,亦有人認為蘇軾以宮闕和瓊樓玉宇比喻朝廷,抒發仕途失意的感慨。你認為哪一種說法較佳?試加以解釋。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學生可以自由抒寫意見,下面答案僅供參考:

我認為本詞以表達仕途失意的感慨為主。這首詞是蘇軾外調到密州時所填的,當時蘇軾因捲入政治鬥爭中,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20: 水調歌頭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詞中的「宮闕」借喻朝廷,蘇軾牽掛著不知誰人當政,可見他雖被貶,還是不忘國事。他後來又說「欲乘風歸去」,又怕「高處不勝寒」,流露了渴望歸去朝廷又怕難以安身之情。

3 歷來人們對《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上片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表達了欲乘風登仙又怕高處不勝寒的矛盾,亦有人認為蘇軾以宮闕和瓊樓玉宇比喻朝廷,抒發仕途失意的感慨。你認為哪一種說法較佳?試加以解釋。

學生可以自由抒寫意見,下面答案僅供參考: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21: 水調歌頭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我認為本詞旨在表現欲乘風登仙又怕高處不勝寒的矛盾。在中秋佳節,明月當空,蘇軾舉起酒杯,詢問天宮現在是哪年的中秋。接著,他想像自己是仙人,要乘風返回月宮。

3 歷來人們對《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上片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表達了欲乘風登仙又怕高處不勝寒的矛盾,亦有人認為蘇軾以宮闕和瓊樓玉宇比喻朝廷,抒發仕途失意的感慨。你認為哪一種說法較佳?試加以解釋。

學生可以自由抒寫意見,下面答案僅供參考: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22: 水調歌頭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不過,他又怕月宮寒冷,自己抵受不了,故打消了這個念頭。轉念一想,在人間翩翩起舞,不是和當神仙一般的快活嗎?由此可見,這首詞以表達欲乘風登仙又怕高處不勝寒的矛盾為主。

3 歷來人們對《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上片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表達了欲乘風登仙又怕高處不勝寒的矛盾,亦有人認為蘇軾以宮闕和瓊樓玉宇比喻朝廷,抒發仕途失意的感慨。你認為哪一種說法較佳?試加以解釋。

學生可以自由抒寫意見,下面答案僅供參考:

引入二 引入一

Page 23: 水調歌頭

4 蘇軾在《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中表現了樂觀豁達的性格,這種人生觀對你有甚麼啟發?試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討論與練習 課文總結 課文串講 課文朗讀

討論與練習

蘇軾雖然遇到不如意的事,但是他能自我開解。從這首詞中,我領悟到人生總是有喜有悲的,就如月亮總有陰晴圓缺的變化一樣。若果自己遇上了不如意的事,我會樂觀面對,告訴自己事情總會過去,不能讓自己消沉下去。

學生可自由作答,下面答案僅供參考:

引入二 引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