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教會歷史 第六課 宗教改革時期 1517164820141 12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教會歷史第六課

宗教改革時期 1517‐1648年

2014年 1 月 12 日

Page 2: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抗議宗Protestantism

抗議宗用新的方式解答四個問題:

1. 人如何得救?

2. 宗教的權柄在哪裡?

3. 甚麼是教會?

4. 基督徒生活的真諦是甚麼?

Page 3: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礦工之子,從想當律師到獻身:遇暴風雨被閃電擊倒在地,向礦工的主保聖人(patroness of miners) 聖安那求救,願作修士。

• 嚴格的苦修者,深被自己的罪惡感與神的嚴厲的公義驅駛著。一天爆發:「我不愛神!我恨祂!」

• 通過研讀聖經尋得了愛。•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7)得到屬靈的確信。神的公義就是指神以恩典和純粹的憐憫使我們因信稱義。

• 若單憑信基督就能得救恩,羅馬教會這個中介毫無意義。

Page 4: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路德攻擊教宗權威

• 路德走上改革的動力:反對賣贖罪卷

• 道明會修士Tetzel推銷贖罪卷:「只要錢幣在奉獻箱裡叮噹一響,靈魂叮噹一聲就從煉獄跳出來。」

• 1517年10月31日在威登堡教堂大門張貼九十五條抨擊出售贖罪卷並無聖經依據,是有害的,讓捐贈者有錯誤的安全感。--宗教改革之火被點燃了。

Page 5: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路德的信念

1. 唯獨因信基督稱義。

2. 唯獨聖經:基督徒信心與行為的標準,而非公會議或教宗。

3. 七大聖事只保留基督設立的洗禮與聖餐,交由信主的基督徒團契,而非神父。

4. 信徒皆祭司:教會是基督徒的團契。

5. 善功不會使人成義,但一個義人會做善功。

6. 反對修道制:基督徒的生活本質是在各自的工作岡位上事奉神,無世俗與神職之分。

Page 6: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後果

• 1521年被驅逐出「神聖、大公的使徒教會」• 德皇召開Worms 會議:「我的良心只服從神的道,…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

• Wartburg Castle避難一年,將新約翻譯成德文。• 1522年回到威登堡投身改教運動。• 崇拜的重點從慶祝獻祭彌撒變為傳道與講道。• 1525年德國農民抗爭,大約十萬農民喪生。• 1555年《奧格斯堡和約》王儲有權選擇臣民的信仰:天主教或信義宗。部分地區,信義宗成國家宗教。

Page 7: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1. 人如何得救?

得救是本乎恩,因著信,不是出於行為。

2. 教會的權柄在哪裡?

不在羅馬教會有形機構裡,而在聖經中神的道。

3. 甚麼是教會?

所有的基督徒,因信徒皆祭司。

4. 基督徒生活的真諦是甚麼?

服事神,不論是平信徒或神職人員。

Page 8: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慈運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

• 改革宗之父。• 靠講解聖經來發動改革運動。• 路德拒絕聖經禁止的任何事;慈運理棄絕聖經沒有規定的任何事。

• 否認基督的身體真正臨到主餐中,認為聖餐只不過是一種「象徵」的紀念性儀式,而非真正恩典的媒介。

• 1529年在馬爾堡Marburg與馬丁路德討論教會體制,雙方企圖協調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因聖餐未能達到共識,分道揚鑣。

• 1531年在Kappel戰役(蘇黎世與瑞士五個南部天主教州郡之戰) 與中陣亡。

Page 9: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重洗派(Anabaptism)

• 慈運理所領導的運動中分離而出的教派。• 極端改革運動,要回歸「初期教會」的樣式。• 認為「嬰兒洗禮」及「政教合一」,是造成教會腐敗最嚴重的原因。

• 從政教分離看,重洗派是所有更正教的先驅。• 不承認嬰兒時所受洗禮為有效洗禮,不認為自己是「重新洗禮」(反對者給取的)。

• 以個人自由選擇跟隨耶穌的男女信徒的團契。• 拒絕與世俗權力為伍,不參軍、不從政、不起誓。

Page 10: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重洗派的產生與遭遇• 格列伯(Conrad Grebel)領導信徒在家中查經。• 1525年一月市政府警告停止查經聚會。及所有父母要在孩子出生八日予以施洗,否則驅逐出蘇黎世。

• 當他們在禱告聚會時,一位弟兄(Blaurock),他請求格列伯按使徒的方式為他施洗。於是,重洗派就此誕生。

• 1526年市政府決議:任何人只要被發現重新受洗就要被淹死。

• 1529年德國判重洗派為異端。宗教改革歲月中約4000‐5000重洗派系徒被燒死、淹死或刺死。

Page 11: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 Munster 叛亂:1534二月到1535六月激進的重洗派(拒絕非暴力思想)在德國Munster建立千禧年國度。其他改革派圍城,重洗派動用武力自衛(拒絕非暴力思想),城市攻陷。幾百年後,歐洲人一聽到「重洗派」就想到這叛亂,代表極端宗教狂熱。

Page 12: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 後在荷蘭宗教改革家Menno Simons的帶領下重洗派以溫和的方式,在16世紀後半興起。門諾堅決倡導和平主義。20世紀大多數重洗派被稱為「門諾派」。

• 今日的重洗派:門諾派和胡特爾派,Amish屬門諾派。

• 重洗派的遠親:浸禮宗、貴格宗等。

Page 13: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 法國人,在父親的堅持下在大學專攻法律。• 父親去世後,學習古典文學,想成為學者。• 「意外的歸信」順服神,投入法國宗教改革。• 1533年發布帶有更正教色彩的演說,不得不逃出巴黎。

• 1536年三月在Basel出版《基督教教義Institute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20年後擴充為一部大著作。

• 1536年七月路過日內瓦時被改革家William Farel請求加入神在日內瓦的工作。

• 創立了改革宗或加爾文宗。包括長老會、荷蘭與德國的改革宗,以及許多浸禮宗和公理宗教會。

Page 14: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日內瓦:加爾文主義之鄉• 設計適合所有人的道德紀律計畫。一年後市政府命令兩位改教家離開日內瓦。

• 三年後朋友掌權,催促他們回去繼續改教工作。教會章程被市政府接納,這將加爾文領導的理念投入實踐。

• 管理教會四個職位:牧師、教師、長老、執事。• 宗教法庭:十二位長老與傳道組成,負責監督整個城市的道德事務。

• 「燒死瑟維特的人」:1553年否認三位一體的西班牙醫生瑟維特被天主教判為異端,到日內瓦避難。瑟維特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 日內瓦是受迫害的新教徒避難所,一個紀律嚴明的基督教團契的榜樣,一個傳道人訓練中心。

Page 15: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基督教改革宗的含意• 核心教義:神的主權• 加爾文的組織能力使他在慈運理工作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 路德的主題是「義人必因信而生」;加爾文的主題是「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 熱切追求道德仁義是加爾文宗的一個基本特點。• 強調神的主權產生的特殊國家觀。沒有人、教宗或國王可以要求絕對的權力。

• 鼓勵代議制政府,是現代憲政得以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Page 16: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加爾文宗的發展• 許多信徒把日內瓦看成神設立的一個據點。它是神的國有一天會被建立起來的應許。他們離開日內瓦,回到自己的地方實行加爾文原則。加爾文宗迅速國際化。

• 法國:加爾文教徒稱為胡格諾派占少數,但影響力大。1572年聖巴多買節大屠殺,不再對天主教構成威脅。

• 1573年沉默者威廉加入改革宗,十年後建立荷蘭共和國。

• 蘇格蘭由John Knox帶領下創造出人民屬加爾文宗,而女王瑪莉屬天主教的君王統治。

• 1564年加爾文去世時,整個歐洲,及不久的美洲都有他的追隨者。

Page 17: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英格蘭的改革

• 英格蘭的改革始於王位繼承問題。• 英格蘭經歷兩次改革:一次是國王亨利八世(1509‐1547年)進行的憲政改革;另一次是一個世紀後清教徒進行的神學改革。

• 亨利的改革,教義並無任何改變,英格蘭只是拒絕羅馬的權威。

• 英格蘭預示了基督教在現代民族中的前景。她把基督教信條幾乎變成了私人事務,把宗教實踐看成國家統治的一種手段。

Page 18: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英格蘭與羅馬決裂• 幾世紀以來,英格蘭的教會已逐漸脫離羅馬教廷走向獨立。

• 亨利八世與凱瑟琳生有五個孩子,唯一活下來的只有瑪莉公主。英格蘭不願意接受女孩為王位繼承人。

• 凱瑟琳原為亨利八世之死去哥哥阿瑟的妻子,亨利娶凱瑟琳是否受咒詛?(利未20:21)

• 凱瑟琳是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和王后伊莎貝拉的女兒,也就是身兼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國王的查理五世的姑媽。

• 亨利要求教宗Clement VII宣布18年婚姻無效,但因凱瑟琳的背景教宗拒絕。

• 1533年英格蘭教會法庭宣布婚姻無效,亨利娶安妮,生一女取名伊麗莎白。

• 教宗將亨利開除教籍,英格蘭脫離羅馬教廷。

Page 19: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 亨利認為只要宣布廢除教宗在英格蘭的權威,同時避免教義問題,幾乎不會遭到反對。

• 1543年宣布《至尊法案》「國王應當被認為是英國國教會即安立甘教會在世惟一最高元首」。國王能任命主教,卻不能祝聖主教,他能捍衛信仰,但不能闡釋信仰。英國國教會最高職位是坎特伯雷大主教。

• 亨利認為自己是天主教的捍衛者,他攻擊路德,教宗授予「Defender of the Faith」。他的目標是建立英格蘭天主教會。

• 兩個重大改變:1. 解散修道院。2. 出版供教堂使用的英文聖經。

Page 20: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丁道爾聖經• 1516年伊拉斯謨Erasmus出版希臘文新約,序言中迫切要求將聖經翻譯成歐洲的普通語言,其後不久,德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的聖經問世。

• 英文聖經的開拓者是William Tyndale。他發現翻譯在英格蘭不受歡迎,被迫逃往歐洲大陸生活、印刷新約。1526年把第一批成果偷帶回國。以後幾年又翻譯部分舊約,並出版新約修訂版。教會仍然追捕他,1536年被捕,燒死在火柱上。

• 後Miles Coverdale以丁道爾聖經為基礎,出版了第一部完整的聖經譯本。

• 經大主教請求下,亨利八世批准Coverdale 修改,被稱為《大聖經Great Bible》可以在全國購買和閱讀。

Page 21: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英格蘭擺向新教• 1547年亨利八世駕崩,年僅10歲愛德華六世即位。政治落在一群同情新教改革的大臣手中。1553年大主教克蘭麥編寫《四十二條信綱》,沿著新教路線界定英國國教會信仰。

• 向新教擺動於1553年愛德華去世停止。瑪莉登基,她試圖將英格蘭重新帶回羅馬天主教。四年之內將300名新教徒,包括克蘭麥送上火刑柱。歷史上稱她為「血腥瑪莉」。

• 1558年伊麗莎白繼位,安立甘教會呈現既非羅馬天主教也非改革宗的獨有特點。採中間路線。

• 《三十九條信綱》接受聖經為最終權威,只承認洗禮與聖餐。信綱實質上屬於新教,但教會的儀式仍保留天主教的要素,並由主教管理教會。

Page 22: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反宗教改革

1. 1534年Ignatius Loyola創立耶穌會;除了守貧、貞潔、順服修道院院長外,加上誓死效忠教宗。

2. 天特Trent會議1545‐47; 1551‐52; 1562‐63年3. 異端裁判所的恢復4. 禁書目錄的發佈:佔歐洲發行書的3/4;

1966年教宗保羅六世廢除。

Page 23: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比較天特會議結果與更正教

天主教 更正教基督徒必須完成善功 唯獨因信稱義強調恩典以及人與神合作 唯獨靠者恩典聖經與傳統同等重要教宗與主教是聖經絕對必要的解釋者

唯獨聖經

只有主教和神父代表教會,決定人得赦罪與否

信徒皆祭司

七大聖事 洗禮與聖餐

Page 24: Church history 6 教會歷史

西方基督教王國中的宗教統一永久的瓦解。天主教與更正教都認為自己代表真正的大公教會。當時沒有人想到真理可能會在戰場兩邊,或雙方可以在同一個國家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