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出版 執行編輯﹕曾玉蘭 會址﹕香港九龍黃大仙樂富邨樂泰樓地下17電話﹕852- 2721 0477 傳真﹕852- 2721 1438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hkwcc.org.hk 承印﹕瀚林智設計有限公司 電話﹕852-2558 7800 版權所有,未經本會同意,請勿轉載 回應「教會『單身姊妹』 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

單身姊妹問卷Other 20070522162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出版

執行編輯﹕曾玉蘭

會址﹕香港九龍黃大仙樂富邨樂泰樓地下17號

電話﹕852- 2721 0477 傳真﹕852- 2721 1438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www.hkwcc.org.hk

承印﹕瀚林智設計有限公司 電話﹕852-2558 7800

版權所有,未經本會同意,請勿轉載

刊特

回應「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

刊特刊

1

目錄 編者的話

回應「教會『單身姊妹』

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

特刊

編者的話曾玉蘭

編者的話 .......................................1

調查報告 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

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 2 - 18

分享篇

 單身―活在別人的「框架」下?! 曾玉蘭...19 - 23

 

學術篇 單身基督徒女性   黃慧貞...24 - 28

婦女牧養篇

 單身婦女牧養 趙麗雯...29 - 30

教牧篇

選擇單身 蒲錦昌...31 - 33

三八婦女節當天,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發表了一份「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一如既往,傳媒用斷章取義的方法報導,內容只集中在基督徒性需要的數據顯示,結果有信徒來函表示對「女協」不滿。當然這是一件令人慨嘆的事件,但也給「女協」一個契機,就是一直被教會視為禁忌的性議題能夠引起信徒關注和討論。其實,調查報告的分析,正是反思教會那種一直過於強調主流婚姻觀的想法,不單令「單身姊妹」在教會處於邊緣,還無法回應姊妹的真正需要和處境,性需要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為了能引起教會人士對單身及性議題的討論,也為了能帶出更清晰的討論內容,此特刊會輯錄「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當天在發佈會上的參與者文章,包括學者黃慧貞、牧師蒲錦昌、從事教牧輔導工作之趙麗雯,以及編者的一篇文章。

在「單身-活在別人的『框架』下?!」一文中,編者希望透過一些姊妹的訪談,指出「單身姊妹」作為是一種被建構的標籤/身份,是被主流婚姻的論述所建構、排斥與邊緣化。而黃慧貞所寫的「單身基督徒女性」,指出社會對女性的定位是婚姻和家庭,女性就等同於婚姻、等同於家庭,結果單身女性在自由自在的情感生活上被壓抑和制約。至於在「單身婦女牧養」議題上,趙麗雯以其十多年的婦女牧養經驗,提出教會當務之急是要有性別意識的醒覺,才能造就作為獨立個體的姊妹/弟兄們成長。蒲錦昌以其牧者的心腸,透過一些聖經人物的不愉快婚姻生活,來敦促信徒不要過於浪漫化婚姻的生活,認為教會人士應尊重姊妹選擇單身的自由。

以上的文章,都是希望能以不同的角度(既有學術的分析,又有經驗的分享)來探討單身這個議題,盼望這些文章能引起一絲漣漪、一點聲音。

二零零六年四月

2 3

調查報告調查報告

甲. 引言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數字顯示,到了適婚年紀又從未結婚的男女整體有上升趨勢。首先,由1986年從未結婚的女性與男性比例622,100:847,100,到2004年從未結婚的女、男比例882,500:926,600數字來看,反映單身婦女的比例大幅上升 (增加41.8%)。1其次,根據香港基督女青年會資料顯示,香港的男、女性人口比例正不斷下降,且推算這比例到2031年,每一千名女性只有771名男性;而「適婚年齡群」2的女男比例更下降至一千對732,即平均每四位適婚年齡的女性,就有一個找不到婚姻對象。3

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女性的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及經濟能力不斷提高,單身婦女的數字日見增加;這種情況在本來已陰盛陽衰的教會更為明顯。近年全港信徒人口調查顯示,男女信徒的比例是四比六;雖然香港教會不曾整體統計男女信徒婚姻狀況,對單身女信徒的數字未能確實掌握,但有不少教內人士亦觀察到單身女信徒為數不少的現象。由此斷斷續續地,牽動一輪關心「單身姊妹」婚姻前景的討論,包括為單身信徒發展混合婚姻的可能性進行正反面的辯論,和為「單身姊妹」提供自處的教導。

然而,除了教會圈子內的討論,我們又可以如何了解「單身姊妹」的處境和需要呢?究竟她們如何了解自己的單身處境、感受、個人結婚的意願,甚或是單身自處等等問題,這些都值得重新整理和發掘。倘若教會和機構都希望能針對「單身姊妹」的獨特需要而牧養她們,更加不能忽略當事人的視野和觀點。

1政府統計處:《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香港:政府統計處,2005),頁16-18。2此處以20歲至39歲為適婚年齡。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單身女性狀況及需要調查研究新聞發佈會>,2004年2月8日。3參: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單身女性狀況及需要調查研究新 聞發佈會>,2004年2月8日。

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

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

54

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為了關注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在2005年5-6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並於同年八月底進行了一次聚焦小組,邀請個別「單身姊妹」講述她們對目前處於單身狀態的感受與信仰定位,由此整理成這份研究報告。

乙. 調查目的

1.了解現時單身婦女基督徒面對單身的感受及看法2.了解現時單身婦女基督徒面對單身生活的需要3.了解單身婦女基督徒對教會如何牧養/關懷她們的看法或期望

丙. 調查方法與對象

一. 問卷調查

是次調查對象為香港單身基督徒婦女,為了收窄研究範圍,本研究選擇採取一個比較狹義的解釋,將單身定義為非已婚、非同居或目前沒有拍拖的處境狀況,我們在問卷上特別註明填寫問卷的資格為:「從未結過婚及目前沒有穩定感情生活的單身婦女基督徒」。問卷除了搜集「單身姊妹」的個人背景資料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等,我們還整理她們對處於單身狀態的個人感受和需要。問卷主要有幾方面構成,即「個人的結婚意願」、「教會的牧養與關懷」和「個人的需要」等。

本會在2005年5-6月期間,透過滾雪球方式邀請了25間教會,它們分別來自5個宗派和獨立教會,協助邀請單身女士填寫問卷,本會共派發300份問卷,回收了115份,成功率為37.7%。此外,本會亦透過互聯網發放有關問卷,讓合適人士填寫,成功收到57份。整體總回收共172份問卷,我們把收集所得的資料,運用電腦統計分析程式輸入及整理數據。

二. 聚焦小組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期望被訪者能採取主動角色,以令到

我們更能明瞭她們的感受和處境;於是在同年的八月底,我們進行了一次聚焦小組,當中共邀得四位「單身姊妹」參與小組討論。在進行訪問時,由於中心職員與被訪者早已建立相當的關係,所以彼此能以平等與互信的態度來進行訪問;我們會就被訪者個人的單身生活經驗和對教會牧養的建議等提出問題,希望藉此能引發較深入討論。

丁. 統計數據結果

1.未婚的原因:(可選擇多項)

超過半數被訪者(67%)表示「環境或其他因素阻礙」,有38%被訪者表示「個人選擇或決定」影響其未婚。

2.未婚的個人因素:(可選擇多項)

在選擇回答「個人選擇或決定」影響其未婚的被訪者當中,最多被訪者回答「享受單身生活」,有53% 左右。有27%的被訪者回答「身心靈未成熟」,有24%回答「事業未成」,至於回答「青春仍在」和「外表不夠吸引」的被訪者分別各佔21%,「害怕結婚」和「年紀太大」亦佔18%,回答「專心事奉」佔11%,表示自己「有獨身呼召/恩賜」的被訪者佔6%,最少被訪者回答「對異性無興趣」(3%)。不少被訪者(26%)回答未婚是「其他」因素,包括:生活圈子很窄、等候神的預備、未有婚姻的需要、仍未找到適合對象、個人要求高、較少異性考慮。

3.未婚的環境因素:(可選擇多項)

選擇回答「環境或其他因素阻礙」影響還未結婚的被訪者,當中超過半數(97%)回答「緣分未到」,也有不少被訪者回答是「教會女多男少」,佔54%,被訪者回答「香港人口女多男少」有32%。回答「對時下的婚姻現象失去信心」的被訪者佔26%。至於回答「經濟基礎未如理想」佔16%,有11%被訪者

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76

回答「其他」因素,包括:生活圈子女多男少、少機會建立關係、仍未找到合適的對象、對異性缺乏信心、受過往不愉快的感情的影響、對方不肯委身給主和服事心志不強、信與不信關係、還年青、單身雖然有時寂寞,但大部份時間很自由自在。至於回答「拖友不肯信主」和「滿足父母要求」的被訪者分別佔4%和2%,有極少數被訪者(1%)回答因「失業」、「沒有房子」和「教會反對」影響其還未結婚。

4.對目前單身狀況的感受:(可選擇多項)

最多被訪者回答「平安」和「自在」,分別佔47%和43%。其次是回答「充實」,有32%,另外有30%和29%被訪者回答「無奈」和「孤單寂寞」。回答「可有可無」的被訪者佔23%。被訪者表示回答「憂慮」有15%,回答「不開心」和「其他」各有12%,也有10%回答「焦急」。至於回答「慶幸」有9%被訪者。較少被訪者回答「對上帝的應許感到失望」,佔8%,最少被訪者回答「不安」和「自卑/抬不起頭」,分別佔7%和6%。被訪者提及「其他」感覺包括:不清晰自己想要什麼、有多些男性信耶穌、有時孤單寂寞和憂慮、有點遺憾未如常人般經歷戀愛、婚姻及育養下一代、祈求神有安排、靠主過一生、介意其他人介意她單身(被歧視)。

5.教會內的弟兄姊妹看這單身身分是:(可選擇多項)

最多被訪者回答「與其他信徒相處無異」,佔74%。其次是「關心我的單身處境」,佔27%,有8%被訪者回答「對我仍是單身不明所以」和5%回答「雖然非常關心,卻令我感到壓力,找不到支持」,有極少數被訪者(1%)回答「鄙視」。至於回答「其他」有13%,「其他」看法包括:只是有時需要照顧但沒有壓力、雖然關心但不懂得牧養、有時也會為自己著急、沒有壓力因與教會較疏離或很多姊妹都單身、習以為常、避談這敏感話題、因教牧曾經邀參與別堂會合辦友誼交流活動、彼此互相支持(不論已婚或未婚)、格格不入、其他人不太理會和並不為你著急。

6.想不想結婚: 超過半數被訪者(62%)表示渴望結婚,當中更有10%表示非

常渴望結婚。有24%被訪者回答「看情況而定」,有9%表示不願意結婚,回答「非常不願意」只佔當中被訪者4%。4%被訪者回答「其他」:目前不想、除非遇上合適對象、沒有特別渴望、不敢想得太完美、順服神的帶領、隨緣,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1%。

7.想結婚的原因:(可選擇多項)

最多被訪者回答「為了有伴」,佔78%,其次是「有婚姻,人生才完美」,佔58%。有32%被訪者回答「為了配合事奉」,30%回答「想生兒育女」和27%回答「滿足性需要」,少數被訪者回答「分擔經濟」,佔14%,最少被訪者回答「滿足家人要求」,佔10%。回答「其他」被訪者佔21%,「其他」是指:一起走信仰路、互相扶持、可分享憂與樂、可能是互相成長、實現自我、互相支持、穩定情緒、多一種人生體驗、可能情緒會穩定些、有同道者、覺得欠缺些什麼,想生命更豐富、唯有男朋友/配偶才會放你在重要位置、無須承受別人對未婚中年女性的歧視。

8.不想結婚的原因:(可選擇多項)

有60%被訪者表示因「沒有對象」而導致被訪者不想結婚,回答「安於現狀,滿足目前單身生活」的被訪者也有60%。有27%的被訪者回答「隨遇而安」。至於回答「年紀太大」有20%,較少被訪者回答「已/快過年齡」,佔被訪人數13%,回答「確定有獨身恩賜」、「專注事業發展」和「不想承擔結婚責任」的被訪者各佔7%。沒有被訪者回答「專注事奉上帝」,有7%被訪者回答「其他」,「其他」原因是指:不想重新適應另一種「多了一個人」的生活、有婚姻不等於有幸福。

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8 9

9. 接受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結婚:

最多被訪者回答「可以接受其他信徒如此行,但自己不可以接受」,佔34%,其次是「完全不可以接受」,有27%。回答「完全接受」被訪者佔16%,有 21%被訪者回答「視情況而定」:不會是拜偶像的人、另一半雖未信,但要有傳道人、只要價值觀相近、如果好鍾意,希望佢可以成為信徒、拍拖也可以,要感到聖靈帶領、看當時上帝帶領、視乎對方態度、開放程度等、相方不會因信仰差異而發生磨擦便可、要求對方先信主後婚、要努力禱告、怕做不到只與基督徒結婚和有些好男生不是基督徒,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2%。

10.單身人士認為最重要是:(可選擇多項)

有31%被訪者回答「獨立經濟能力」,「獨立自主」的回答佔24%。有19%和18%被訪者回答「同性支持網絡」和「退休保障」。有16%認為「建立親密關係」,11%的被訪者回答「住屋需要」和「異性交往」,有5%回答「性需要」。回答「其他」有3%,被訪者認為「其他」需要是指:最重要是祈禱交給神,無需為此而特別想一些方法或後路、認識上帝的愛和能力、不要被一般主內家庭忽略及感受和教會應關注。

11.教會為單身人士而設的牧養工作:

超過半數被訪者表示「沒有」,佔56%。佔30%表示「有」和11%表示「視乎需要」,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3%。

12.對教會牧養單身人士的建議:(可選擇多項)

最多被訪者建議「設立關顧單身人士小組」和「與其他教

會舉辦單身聯合聚會」,分別各佔41%,有34%被訪者建議「舉辦單身人士生活講座」,至於建議「成立單身團契」和「鼓勵已婚人士接待單身人士」分別佔27%和24%。有20%建議「舉辦單身生活營」,也有11%被訪者建議「其他」:以年齡為團契的

分野(不論單身或已婚)、認為教會不宜標籤「單身」、舉辦如何處理個人經濟的講座、灌輸正面知識和體諒渴望被愛的感覺、成立單身女性團契、不想教會特別注意、舉辦一些聚會以撮合單身人士。

13.認為性需要是正常:

超過半數(84%)被訪者認為「是」,有11%認為「不知道」,只有2%被訪者認為「不是」,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3%。

14.面對性需要時的感受:(可選擇多項)

被訪者表示「接受」佔52%,有18%被訪者表示「無奈」,至於表示「自在」有12%,表示「從來沒有性需要」和「不安」的被訪者各佔11%,表示「感到羞恥」和「無助」也分別佔10%,有7%被訪者表示「感到很困惑,不知所措」和4%被訪者表示「自卑」。回答「其他」的被訪者佔6%,包括:知道不常存在,有時接受及克服、祈禱和求主幫助、很少會有強烈的需要、正常成年女性當然有正常的性需要。

15.面對有性需要時會:(可選擇多項)

最多被訪者回答「祈禱」,有49%。其次是「自慰」和「做運動」,分別佔31%和26%,「向神認罪」佔22%。有12%被訪者回答「逃避」和「從來沒有性需要」,被訪者回答「其他」有11%,有少數被訪者(4%)回答「滿足情慾」,回答「淋冷水浴」佔2% ,極少數被訪者(1%)回答「主動見教牧/輔導員」。回答「其他」的被訪者是指:轉移思想、學習克制情慾、閱讀、寄情工作、忍耐、有時會覺得如能控制在一至兩個月才自慰一次是人之常情,可以接受。

16.年齡:

被訪者平均年齡是33歲,年齡介乎25歲或以下的被訪者佔

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10 11

15%,26-30之間佔23%,當中介乎31-35和36-40年齡組別分別佔19%和20%,年齡介乎41-45之間佔10%,年齡介乎46-50之間和51歲或以上的被訪分別佔6%和3%,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4%。

17.學歷:

超過半數的被訪者(65%)是大專/大學程度,中學程度的被訪者約26%,小學度或以下只佔2%,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7%。

18.職業:

最多被訪者是文職,有33%,也有27%是專業人士,教牧同工和學生各佔9%,待業佔7%,藍領只佔2%,沒有被訪者是家庭照顧者,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13%。

19.每月入息:

最多被訪者入息介乎$10000-$19999之間,佔33%,入息介乎$5000-$9999的被訪者佔24%,被訪者入息$5000以下佔16%,有13%的被訪者入息是$30000或以上,至於入息介乎$20000-$29999的被訪者佔9%,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5%。

20.返教會的年期:

32%被訪者返教會年期有16年或以上,返教會年期有11-15年的被訪者佔19%,14%被訪者返教會年期為5-7年,有9%返教會年期為8-10年,12%返教會年期為2-4年,返教會不足1年佔3 %,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11%。

21.是否受洗 / 浸︰

大多數被訪者表示「是」,佔82%,有14%被訪者表示「不是」,沒有回答的被訪者有4%。

戊、討論

遙不可及的基督徒婚姻:

從上述數據可見,單身人士渴望結婚比不想結婚為多。超過半數被訪者(67%)表示「環境或其他因素阻礙」影響其未婚,只有38%被訪者表示「個人選擇或決定」。回答環境因素的被訪者,雖然差不多全部(97%)表示緣分未到影響其未婚;不過,我們認為被訪者未婚原因,一方面也是源自結構性問題,例如不少被訪者都指出「教會女多男少」(54%)和「香港人口女多男少」(32%)影響其未婚。至於另一方面是被訪者對信仰的執著,當我們問及被訪者是否接受與非基督徒結婚時,回答完全接受的被訪者只佔16%,回答完全不可以接受則有27%,雖然我們沒有深入追問她們完全不可以接受是指什麼,但數字已反映跟信仰有極大關係。更值得注意的是,最多被訪者表示可以接受其他信徒如此行,但自己不可以接受。這正好反映被訪者對於傳統上聖經教導「信與不信原不相配」的信念非常持守,就算回答視情況而定的21%被訪者,她們大都表示倘若「另一半」未信主,都要求對方先信主才結婚。我們在聚焦小組追問被訪者「信與不信」的信條對她們有沒有影響時,A姊妹就有這樣的說法:

我自己教人嘅時候呢,就會覺得有,個自由空間比佢哋選擇可

以同唔信嘅一齊;咁我自己就唔會咁樣選擇囉。其實我一信耶

穌無幾耐之後就有呢個立志。我揀男朋友其實無咩要求,我剩

係話要佢信耶穌就得啦。

由此可見,A姊妹對「信與不信」的持守成為其未婚的一個重要原因。值得深思的是,A姊妹跟其他處於單身狀態的姊妹一樣,她們既要持守信與不信的聖經承諾,又無法在教會信徒男少女多的情況下找到伴侶,面對這種兩難情境,可想而知她們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這引發我們在調查中追問被訪者對自身處境的感受。

12 13

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

對目前單身狀況的感受:

當訪問她們對目前單身狀況的感受時,發覺被訪者的感覺是混雜的,例如有二成多的被訪者會回答「可有可無」,亦有一成幾被訪者表示「憂慮」、「不開心」,甚至是「焦急」。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縱然調查顯然最多被訪者回答「平安」和「自在」,亦有超過五成的被訪者感到「無奈」和「孤單寂寞」。倘若我們把這個數字扣連到先前的分析,便可以理解為何有這麼多被訪者感到「無奈」和「孤單寂寞」;更加不能忽視有近一成被訪者,分別回答「對上帝的應許感到失望」、「不安」和「自卑/抬不起頭」;從這些被訪者的回答,可見仍有部份被訪者無法在單身處境中自在生活,更甚者還令她們感到自卑。究竟這種自卑是源自她們對自我的理解,還是別人的看法令她們感到自卑?我們很難在此下定論,但肯定的是,教會內弟兄姊妹如何看她們「單身」狀況是重要的一環。

教會的牧養與關懷: 當被問及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如何看她們單身身分時,雖然

最多被訪者(74%)回答「與其他信徒相處無異」,但也有近一成被訪者回答「對我仍是單身不明所以」和「雖然非常關心,卻令我感到壓力,找不到支持」。至於回答「其他」的13%被訪者當中,也有被訪者提及會避談「單身」這敏感話題、沒有壓力是因與教會較疏離和與教會格格不入。由此看來,仍有部份被訪者感到在教會有壓力,為了避免這種壓力,惟有用一些逃避方法例如疏離教會去減低自己的壓力。倘若是這樣,可能產生一個問題,就是當越來越少處於單身狀態的姊妹返教會時,她們的處境便會越來越受忽視。我們曾問及被訪者的教會是否有為單身人士而設的牧養工作,竟有超過半數被訪者表示「沒有」,表示「有」只佔30%和11%表示「視乎需要」。故此,有不同的被訪者分別對教會牧養單身人士提出建議。最多被訪者建議「設立關顧單身人士小組」和「與其他教會舉辦單身聯合聚會」,其次是建議「舉辦單身人士生活講座」,接著是「成立單身團契」和「鼓勵已婚人士接待單身人士」,也有建議

「舉辦單身生活營」。但值得注意是被訪者的其他建議,有提及認為教會不宜標籤「單身」和不想教會特別注意。究竟為何姊姊感到被教會「標籤」?推斷這可能跟目前教會的主流婚姻觀有關,教會認為信徒必須走進一夫一妻制度下才能找到安心立命之所,結果是信徒被教導要竭力走進婚姻關係,而「單身姊妹」在這種婚姻觀影響下,自然感到被教會「標籤」-單身是不完整的。我們在聚焦小組訪問時,有被訪者就提到教會人士雖然對她們處處關心,骨子裡仍然感到單身是有問題的,結果導致她們在教會承受不少無形的壓力,B姊妹就有這樣的說法:

我覺得有啲尷尬位嘅,譬如讀神學嘅時候呢,有個別嘅男女同

學都係單身,咁我最怕係一堆人圍埋一齊,最怕俾人亂指囉。

根本我就唔係謀住個男仔,人哋隔離嗰個又要話「呀,你係咪

一齊。」咁樣喎,我覺得好騎呢囉,最憎呢啲咁嘅嘢。

當然,我們不知道其他信徒是否過分「關注」,但從A姊妹的角度看,這實在是不好受,以往教會一向缺乏對信徒看「單身」同樣是健康發展的教育,結果導致普遍信徒對「單身姊妹」特別關注,甚或不懂如何與「單身姊妹」相處。假如這種主流婚姻價值觀不變,縱使「單身姊妹」活躍在教會圈子內,她們仍然感到不自在。值得一提的是教會牧養「單身姊妹」的工作,除了舉辦一些活動/小組外,也該反省目前教會那套主流的婚姻觀,是否過於強調結婚才是健康發展的說法?或許只有這樣,教會才不致於提出更多不實際的回應/「照顧」「單身姊妹」。

個人的需要:

在我們的調查中,被訪者也有問及她們的需要,她們的需要也頗為實際。據我們的調查顯示,經濟問題是單身人士在生活上面對的最大考慮之一,這推斷被訪者可能因考慮將來要獨自面對生活,所以「獨立經濟能力」成為被訪者首要考慮的元素,其次是被訪者都會考慮「退休保障」和「住屋需要」。

1514

調查報告調查報告

被訪者覺得需要有獨立經濟能力(31%),而退休保障(18%)的需要程度僅次於獨立自主( 24 %)。被訪者除了提及生活上的需要外,還提及需要情感的支援,有超過一成被訪者提及需要「同性支持網絡」和「建立親密關係」,可見單身人士不單需要面對生活上的支援,還需要同伴的支持。值得注意是,有被訪者(11%)提及需要「異性交往」和5%提及「性需要」。

性的疑惑:

調查中,我們的也關注「單身姊妹」對性的渴求和看法,不過,對一些教牧同工來說,或許認為這部份的問題有點敏感,所以當聯絡她/他們協助發放問卷時,有不下數位教牧同工都質疑問卷問題是否過於敏感,且因此而重新考慮是否協助派發問卷,有教牧同工甚至以自己的教會近年沒有向單身信徒「全面」教導性倫理為由,而婉拒協助分發這份牽涉「性」問題的「單身姊妹」問卷。其實,性的渴求是出於一種對愛的需要,故此,我們的調查會問及被訪者認為有性需要是否感正常;雖然,我們定義的性需要是較以個人的生理需要為出發點,不過,我們的定義還隱含著一種親密關係的說法。調查顯示,超過半數(84%)被訪者認為是正常的,有11%認為不知道,只有2%被訪者認為不是。至於問及被訪者面對性需要的感受時,雖然發覺超過半數被訪者表示接受,但也有18%被訪者感到無奈,有10%表示感到羞恥和無助,另外也有7%被訪者感到很困惑、不知所措。更加令人值得關注的是,有4%被訪者表示因此而自卑。從以上數字顯示,反映不少的被訪者仍然在面對性需要時感困惑,究竟被訪者為何會在面對性需要時感困惑?或許跟教會的教導取向有關,目前教會是不會公開談性的,尤其是一個 「屬靈人」是不談性的,而作為「單身姊妹」,那就更不能談了。在聚焦小組訪問時,C姊妹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我好覺得教會無乜點特別去講性呢樣嘢囉。我記得我第一

次拍拖時,但個心好多conflict 架,其實有啲係身體接觸好似係

超越咗一般可以嘅…

雖然性的渴求是出於一種對愛的需要,不過這種性卻只能在結婚關係下進行,這種言論非但在教會明言,而且根深蒂固地進入信徒意識中,結果導致姊妹面對性需要時感困惑,甚至是過著一種歉疚的信仰生活。我們也訪問了被訪者是怎樣面對性需要的,發覺最多被訪者(49%)表示會祈禱,更有22%會向神認罪。那些回答「其他」的被訪者,大多數都表達克制情慾的方法,例如轉移思想、學習克制情慾、閱讀、寄情工作、忍耐等。從上述例子可見,性議題一直在信徒心目中建構成一種負面形象。事實上,被訪者對性的想法往往不能抽離教會對性議題的開放程度,教會可能因對性議題忌諱而不作討論,結果可能導致信徒面對正常的性需要時,不知如何是好。由此看來,「性需要」似乎是討論單身人士需要時,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議題。

結論:

整體上,從我們的調查顯示,發覺很多處於單身狀態的被訪者是渴望結婚的,不過,礙於教會信徒女多男少和香港人口女性較男性多,所以要尋找「另一半」越來越困難,加上很多被訪者對自己的信仰有一定的持守,結果令到被訪者處於一種「無奈」的境況。以目前教會普遍側重強調信徒要走進婚姻關係才是健康發展的說法來看,這種教導可能令到處於單身狀態的被訪者感到在教會被「標籤」,調查中的被訪者也有提及這一點。除此之外,調查中有被訪者也提出一些建議,例如成立單身小組,這或許令人感到教會已經開始關注她們的需要,不過是真的可以回應處於單身狀態的被訪者需要嗎?我們的調查顯示,被訪者有提及她們要獨立經濟能力和退休保障等,這當然是被訪者考慮到將來要獨自面對生活之故,然而,被訪者就算順利有生活上的保障,亦未必完全解決她們面對的生活問題,性需要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大多數被訪者提及對性有需要,但在尋求解決過程中,令到被訪者感覺無奈與自責,結果部份被訪者感到不能在單身生活活得自在。

16 17

調查報告調查報告

教會「單身姊妹」問卷調查

為研究香港教會「單身姊妹」的處境和牧養需要,我們特定設計了這份問卷,祈盼各位協助填寫,並寄回本會:九龍黃大仙樂富邨樂泰樓17號地下或傳真:2721 1438。若有任何查詢請電:2721 0477。問卷收集日期為:由13/5/2005至30/6/2005。

本問卷只供以下資格人士填寫:從未結過婚及目前沒有穩定感情生活的單身婦女基督徒

特別聲明:此問卷所得的資料純作研究用途,完全保密,填寫人士不用記名,盼能如實作答。謝謝!

策劃: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

-------------------------------------------------------請以表示你個人意向1.你仍未結婚的原因:(可選擇多項)

a. 個人選擇或決定 (若請答第2題)b. 環境或其他因素阻礙 (若請答第3題)

2.有甚麼個人因素令你還未結婚?(可選擇多項) (只需第1題,選擇a的人士作答)a. 害怕結婚 b. 青春仍在 c.享受單身生活 d. 事業未成 e. 有獨身呼召/恩賜 f. 專心事奉 g. 身心靈未成熟 h. 對異性無興趣 i. 年紀太大 j. 外表不夠吸引 k.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_________

3.有甚麼環境因素令你還未結婚?(可選擇多項) (只需第1題,選擇b的人士作答)a. 失業 b. 經濟基礎未如理想 c. 滿足父母要求 d. 緣分未到 e. 拖友不肯信主 f. 沒有房子 g. 教會反對 h. 教會女多男少 i. 對時下的婚姻現象失去信心 j. 香港人口女多男少k.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對目前單身狀況有何感受?(可選擇多項)a. 無奈 b. 對上帝的應許感到失望 c. 可有可無 d. 慶幸� e. 自卑/抬不起頭 f. 憂慮 g. 不開心 h. 自在 i. 焦急 j. 不安 k. 孤單寂寞 l. 充實 m. 平安 n.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___________

5.你覺得教會內的弟兄姊妹怎樣看你這單身身分?(可選擇多項)a. 關心我的單身處境 b. 對我仍是單身不明所以 c. 鄙視 d. 與其他信徒相處無異

e. 雖然非常關心,卻令我感到壓力,找不到支持 f. 其他(請註明)︰________________

6.按個人意願而言,你想不想結婚?a. 非常渴望(請轉答第7條) b. 渴望(請轉答第7條)c. 看情況而定(請註明什麼情況:_____________________d. 不願意(請轉答第8條) e. 非常不願意(請轉答第8條)f.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想結婚的原因:(可選擇多項) (只需第6題,選擇a和b的人士作答)a. 有婚姻,人生才完美 b. 滿足家人要求 c. 為了有伴 d. 為了配合事奉 e. 滿足性需要 f. 想生兒育女 g. 分擔經濟 h.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

8.你不想結婚的原因:(可選擇多項) (只需第6題,選擇d和e的人士作答)a. 安於現狀,滿足目前單身生活 b. 隨遇而安 c. 年紀太大 d. 已/快過生育年齡 e. 確定有獨身恩賜 f. 專注事業發展 g. 專注事奉上帝 h.不想承擔結婚責任 i. 沒有對象 j.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_______

9.你是否接受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結婚?a. 完全不可以接受 b. 可以接受其他信徒如此行,但自己不可以接受c. 完全接受 d. 視情況而定(請列明什麼情況?_____)

10. 你認為單身人士那些需要最重要:(請填數字,最多可選5項,1為最重要,5 較不重要,如此類推)

a. 退休保障 b. 獨立經濟能力 c. 建立親密關係 d. 性需要 e. 異性交往 f. 同性支持網絡 g. 獨立自主 h. 住屋需要 i.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

11.你的教會有沒有為單身人士而設的牧養工作?a. 有,如有請舉例子____ b. 沒有 c. 視乎需要

12.你對教會牧養單身人士有何建議?(可選擇多項)a. 成立單身團契 b. 設立關顧單身人士小組 c. 舉辦單身人士生活講座 d. 舉辦單身生活營 e. 鼓勵已婚人士接待單身人士f. 與其他教會舉辦單身聯合聚會 g.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_________

13.你認為性需要是正常嗎?a. 是 b. 不是 c. 不知道

1918

調查報告 分享篇

14.面對自己有性需要時,你的感受是:(可選擇多項)a. 感到很困惑,不知所措 b. 無奈 c. 不安 d. 接受 e. 感到羞恥 f. 自在 g. 無助 h. 自卑 i. 從來沒有性需要 j.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_

15.面對自己有性需要時,你會:(可選擇多項)a. 逃避 b. 自慰 c. 做運動 d. 淋冷水浴 e. 滿足情慾 f. 主動見教牧/輔導員 g. 向神認罪 h. 祈禱 i.從來沒有性需要 j. 其他(請自行填寫)_____

個人資料:

年齡:25歲或以下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1歲或以上

學歷:小學程度或以下 中學程度 大專/大學程度

職業:教牧同工 文職 專業人士 藍領 待業 家庭照顧者 學生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月入息: $5000以下 $5000-$9999 $10000-$19999 $20000-$29999 �$30000或以上

返教會的年期: 0-1年 2-4年 5-7年 8-10年 11-15年 16年或以上

是否已受洗 / 浸︰� 是 不是

問卷完,多謝合作! (填妥問卷後,請傳真回: 2 7 2 1 1 4 3 8 /或電郵 : [email protected])

單身-活在別人的 「框架」下?!

曾玉蘭

…之前都有啲同事跟我做嘢,都有啲單身女仔,咁我有時都覺得,唔好話偶像,都有啲覺得(我)呢個boss 幾好,雖然係未結婚嘅女boss,但唔係心理變態。我啲同事個個都好respect 我,唔會覺得我係老姑婆格,嫁唔去嘅女boss。雖然我有時都腌尖挑剔。…其實我有時都覺得我係應該築出一個好少少嘅形象,等佢地都覺得佢哋(單身人士)單身嘅身份唔係咩。(引自「單身姊妹」訪談)

這位「單身姊妹」的獨白,表達著別人對單身女子群體的演繹。像這位姊妹的描述,單身女子被形容為 「老姑婆」和有「心理變態」,這種演繹自然是帶有一種負面的演繹。不過,奇怪的是這位「單身姊妹」彷彿也認同別人對她們的理解,希望 「築出一個好少少嘅形象」。這句說話的含意,表示她意識到別人對她的單身「狀態」有一種聯想,這種聯想更是一組負面的價值判斷。其實,她的理解反映著不少教會「單身姊妹」如何自我評價。我們曾經接解一些「單身姊妹」,她們感到教會 「特別照顧」她們,但這種「特別照顧」卻令她們有點「瞧不起自己」。我們可以理解她們被「特別照顧」,一方面是別人用一套結婚的準則看她們,另一方面是別人對她們有某種聯想,而她們瞧不起自己是表示自己正接受別人對自己負面的看法。就教會而言,「單身姊妹」是教會對信徒的分類,是一種可以被教會透過結婚角度來衡量的。單身是一種「狀態」,結婚也是一種「狀態」,為何偏偏單身要被別人「瞧不起」?以目前教會普遍存在男少女多現象,這個群體理應佔有一定數量,

20 21

分享篇 分享篇

為何佔有一定數量的單身群體在教會也被邊緣?借福柯1權力無所不在的分析理解,婚姻制度是權力的行使,結婚論述為香港教會的「單身姊妹」生產了一個邊緣的身份-心理缺陷的老姑婆。今天這個身份已經不斷地影響著教會「單身姊妹」的日常生活對話。眼下這篇文章將透過一些「單身姊妹」的訪談說話,嘗試勾劃她們在結婚論述中對自我檢測的一些獨白,藉此試圖反省教會作為婚姻制度的護航者,是如何要「單身姊妹」行為作出規範。

「單身姊妹」的無奈與困惑

…我係一個人嚟嗰囉,有呢樣嘢唔係我想,上帝你無俾一個伴侶俾我,而繼續有呢個需要,你不如連呢個需要都攞走埋啦。我曾經有咁嘅掙扎,而覺得仍然要慢慢學習。

這位姊妹的獨白,表達著她內心痛苦的掙扎。像這位姊妹的處境,她是很想脫離單身「狀態」的,並且竭力想尋求信仰上的「答案」。可是,信仰非但不能使她找到安慰,內心的掙扎也似乎得不到別人的呼應。這樣痛苦的掙扎,是多麼的令人慨嘆!姊妹痛苦的掙扎,反映了當前教會不少的「單身姊妹」的心理狀態,當被訪「單身姊妹」分享基督徒尋覓伴侶的過程時,有姊妹就認為這是痛苦的經歷:

…你係非基督徒,你失戀或者你落空嘅,人會同情你、安慰你,同你一齊行。但如果你身為基督徒嘅話,你可能會俾人責怪你有無求問呀?你求問過,但以為錯過嘅,人會怪責你係咪求錯嘅,係咪信心唔夠呀……即係好多怪責,係咪試探上帝呀?係以你嘅旨意代替上帝嘅旨意呀。

以上的獨白,正好反映「單身姊妹」的處境如何得不到理解。其實,姊妹的內心掙扎,可算是源自對信仰的掙扎。姑勿論她們是否「正確」的演繹信仰,但「單身姊妹」在「擇偶」這方面的執著,似乎沒有得到教會迫切回應,還隱然覺得問題是在姊妹身上。這裡所指的「問題」不單止是被訪姊妹提出的 「信心」問題,還在於教會視單身是一種「天生缺憾」- 一種在婚姻關係的虧欠。簡單來說,教會視單身信徒非一個完整的個體,信徒必須走進一夫一妻制度下才能找到安心立命之所。雖然聖經不斷強調信徒的心寧平靜安穩乃來自上主,但經文的提醒無法打破教會把那種「安穩」的談論扣連在婚姻關係上,結果是信徒被教導要竭力走進婚姻的關係。這種婚姻關係的建立,隱約表示女性必須在家庭和生育方面發展,並證實自己能力的唯一的生活範疇。結果,「單身姊妹」在潛移默化下也以此為人生目標,而被訪的「單身姊妹」也這樣的認為:

…咁其實一男一女結婚,可以生養下一代呢,係有咁樣嘅家庭架構,我覺得好好囉…

這句「我覺得好好囉」不單肯定了教會鼓吹那套傳宗接代來維持社會和諧的使命,也否定了單身沒有「問題」之說。單身姊妹「問題」正是在於她們無法在教會認定的生活範疇中「證實其能力」,換句話說,傳統的婚姻和家庭形式正好給「單身姊妹」造成一種 「病態之人」的感覺。「單身姊妹」不能得到一種能夠「維護核心」家庭能力的「健康」,自然要以這個「健康」準則看自己的「病態」:

我覺得呢句嘢其實對整體社會嚟講都係好架,即係整個社會都需要核心維繫囉,即係成個社會好多單身嘅人,我覺得係唔健康。

從這位「單身姊妹」也看自己「唔健康」,可以反映教會在維護婚姻和家庭的範疇上,是起著一個護航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甚至連姊妹也認同別人那種對「單身姊妹」的偏見,覺得自己「唔健康」、問題是出於「單身姊妹」身上,是故別人以「老姑婆」稱號她們也不為過。這種「唔健康」「論述」已不知不覺在姊妹的日常生活話語中浮現,就以論說「單身姊

1福柯(Michel Foucault)是當代著名的法國思想家,其著眼於「論述」(discourse)、制度及

社會踐行(social practice)的分析,在各科學術領域之中,開出對權力、知識及知識和權力的

關係重新理解/演繹的可能,甚至被應用作為研究的分析架構。

分享篇 分享篇

22 23

我今年新年喺教會都會拜吓年架啦,咁其中一個就係一個長老嘅女士,「哎呀,祝你今年一定有個男朋友呀,哈哈哈哈…」好好笑咩?我個心鬱得有咩好笑,乜呢個係一個笑話嚟嘅咩,點解你會咁好笑?即係有種咁嘅感覺囉,當然佢都唔係惡意嘅,但係點解會咁好笑呢?可能佢自己都覺得尷尬。

同埋有時有啲異樣嘅關心目光,例如攞住張相。我教會有個好男人嘅單身姊妹,我試過同佢影張相,咁拎張相俾第二個唔識嘅人睇,佢以為嗰個係我男朋友,諸如此類嘅古怪眼光就會試探;有個男人打俾你喎,邊個嚟架咁樣。我覺得好鬼討厭,關你咩事?真係走埋嚟以為嗰個係你男朋友,真係唔知關咩事。

我試過帶個無咩返教會嘅朋友返教會,咁跟住個個都喺度點(指指點點),連傳道主任都要問埋,「佢係咪你男朋友呀?」吓,帶個弟兄返教會咋喎。

上述的情境,相信不少「單身姊妹」有過這樣類似經驗,要接受別人的「特別照顧」,是多麼的令人尷尬。可是,基於教會人士對主流的婚姻制度始終不離不棄,「單身姊妹」在別人的話語底下,又如何能「瞧得起」自己?其實,這種「特別照顧」無形中把「單身姊妹」在教會被邊緣,在邊緣化過程中,「單身姊妹」不單需要對自我行為作出規劃檢視,甚至要活在別人「眼光」之下。「單身姊妹」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姊妹身上,而是在於教會人士如何演繹「單身」論述;這套論述不知不覺間使得姊妹要跟隨別人對自己單身「狀態」的演繹。當「單身姊妹」活在別人的「話語」底下時,便是「論述」在作用;從「單身姊妹」訪談而論,「單身姊妹」「瞧不起自己」正是單身論述在作用,而教會「瞧不起」「單身姊妹」,是結婚制度在作用。因此,教會若不反省婚姻觀念如何把「單身姊妹」邊緣化,「單身姊妹」只會在邊緣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對自我行為作出規範。或許,今天我們需要是更多「單身姊妹」的故事,只有這樣,教會才能敞開胸懷對待「單身姊妹」,才不致於提出更多不實際的回應去「照顧」她們。在此也想引用「單身姊妹」的話語作為文章的結尾:

…我意思係呢,啲已婚人士唔好用啲奇異眼光、或懶關心我哋,唔好當我哋異常囉…

妹」「嫁不出」原因為例,別人甚至連「單身姊妹」也相信,「單身姊妹」「嫁不出」是她們不懂打扮 (俗稱「烏where」)。這種歸納除了把問題看得過於簡單外,還把問題最終歸咎於姊妹身上,難怪這種說法令到「單身姊妹」瞧不起自己,也瞧不起別的「單身姊妹」,我們且窺探一位「單身姊妹」如何評價另一位姊妹:

咁又無人咁講我,咁都無人當面講架啦!都不至於人緣咁差,而係教會有個姊妹經常令我對呢個問題有啲唸法。我唔知佢係咪特登,或者我覺得佢係特登啦,佢係好烏where 架,佢個人無嘢架,樣唔靚亦都唔醜,好普通嘅一個女性,我諗佢大過我。有時覺得佢頭又唔梳,又從來未見過佢化粧,講嘢又粗聲粗氣,永遠黑衫黑褲,從來唔著裙。

姊妹的傷痛,不單在於她的信仰掙扎得不到教會的理解,還在於教會也像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把問題推在姊妹自己身上,認為自己不夠好,不能吸引異性,於是乎姊妹要努力證明自己 「無唔妥」,在被訪過程中,「單身姊妹」有這樣的對白:

我唔知,我諗教會啲人唔會咁殘忍。但我覺得,我單身唔會單到咁,我唔想俾人覺得,因為我唔妥,所以我無結婚。就算我係單身,我要人覺得「佢咁都單身,真係可惜呀、天無眼」。我要咁,我要啲人覺得係男人問題,呢啲都係自尊心嚟嘅。

這位「單身姊妹」的 「自尊心」獨白,可算是表達不少姊妹如何看自己單身身份的感覺。「獨白」正好反映這位「單身姊妹」,是如何想努力擺脫那種由心發出而又是別人加諸的負面想法。難怪被訪姊妹先前說要「慢慢學習」,這裡的「慢慢學習」是指姊妹要接受現實「嫁不出」,還是要接受自己是個失敗者,不能吸引異性?我們不禁問,倘若教會抱持這種婚姻觀,又如何真的能夠理解甚至回應「單身姊妹」的處境呢?從回應「單身姊妹」需要的角度來說,教會的單身論說無疑較以前開放,但教會人士始終對結婚制度不離不棄,骨子裡仍然揮不去單身是有問題的陰霾,「單身姊妹」因而在教會承受不少無形的壓力,我們且看「單身姊妹們」的對話:

25

學術篇 學術篇

24

香港人口陰盛陽衰,近年已開始成為一個公眾的議題。在過去幾年,香港男女人口統計數字顯示兩性比例失衡的情況越趨嚴重。由1996年至2001年期間,獨居女

性的數字大幅攀升,由約十萬四千人躍升到十二萬七千人,增加約兩成;而同期的獨居男性的數字則下跌,由十七萬三千下降至十六萬二千左右。其中從未結婚的女性比例一直維持在

29%。到2004年,整體的男女比例是929:1000;而在適婚年齡的20至39歲組群中比例再跌至846:1000。若採用男性通常選擇年紀比自己少的女性為伴侶的現象計算,40-44歲的組別中,有近五萬名單身女仕「爭奪」三萬九千名單身男仕。這數字還未算到內地娶妻的香港男仕數目,就2004年二萬四千對中港夫妻之中,86%是港男娶內地妻的,男女適婚及傳統「匹配」年齡的男女差距進一步擴大。

2004年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做了一個相關的研究,其中好些結果與今次香港婦女基督徒學協會(女協)的調查相類似。其中最顯著的是:大部份的受訪單身士女–––約六成–––認為婚姻為人生必經階段。對於「單身女性問題」,這個想法可說是癥結所在。

原因是一直以來,社會對女性的定位是婚姻和家庭。女性的「社會價值」可以籠統地以已婚或未婚來界定,未婚的女性家庭所屬自然是她的原生家庭,已婚女性家庭所屬就是婚後的家庭。只有在家庭之中,女性才有所依(情)、有所歸(宗族)、有

單身基督徒女性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學系副教授黃慧貞

所養(經濟生活)。換句話說,女性的情感、信仰和經濟效益的「受益人」都只許是家庭。一個沒有家(獨立)的女人只可以是一個壞女人,不論她的個人或經濟成就有幾高,她仍然是一個「不安本份」的失敗女人–––她標誌著感情失敗,以致無夫無子;在宗族中無名無份,只可以做遊魂野鬼(所以中國一個習俗是未嫁或沒有子嗣的女人會過契孩子) ;她在經濟上的自立自主也只不過是個人的某種心理補償,沒有甚麼值得誇耀的。

對於現代人,一個「無家」的女人最大的問題還是感情的無所寄託,它的影響是深遠的。倘若一直以來家被設定為女人唯一可以用情的地方,除去親情之外女人的性也只好在家庭這框架之中方可得到某程度上的「滿足」。這也是單身女人的核心問題:她–––沒有一個正式的家庭關係–––大概也不會是個怎麼樣的好東西。因為她的情/性可以不受牽制、不受規範,她威脅以男性為家主的宗族家庭制度及其衍生的社會道德標準。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這個制度的一個挑戰,她更擁有誘惑和破壞家庭的絕大潛力–––所以只可以是壞女人。換句話說,單身女人––一個情/性不受約束的女人–––是高度危險的。所以自梳女的傳統中不是隨便說不嫁就算,她們要向神明發誓保持貞操,也就是不會對社群造成任何威脅。那時候,要單身女人在社會上生活,要不就是她入道為尼,在庵堂一生守護貞操。

從這個脈落看方可以明白為甚麼單身女性,不論她的經濟狀況如何,她們週遭的人對她們都只有不斷質疑、亦不予認同;就算是她們自己,對自我的認同也普遍是偏低的。故此,結婚仍是大部份女性首選的,即是離婚率不斷在升,女性對婚姻的信心也不斷地下降,對幸福婚姻的憧憬始終如一。

香港循道衛理公會的潘玉娟牧師在回應YMCA的調查報告時表示:單身女性問題在教會比起一般社會還要嚴重,有89%未婚姊妹稱她們來自男少女多的教會。女協的調查引證了潘牧師的憂慮,也帶出了教會中單身姊妹的多重困境。教會單身姊妹

27

學術篇學術篇

26

與普遍單身女士不同的:

1) 對婚姻無信心:24.1%,, 教會姊妹只有17%;2) 約七成認為單身是自己的選擇,比起教會內的姊妹(三成八)高

差不多一倍, 教會姊妹認為是環境因素的有67%;

3) 亦有七成半對自己終會找到伴侶樂觀, 與教會姊妹(不足一成)有很大差異;

4) 積極和樂觀面對單身生活(86.1%及85%),九成以平常心處理(90%),也有三成半感到擔心、孤單、一成半人感忿忿不平;相對於教會教會姊妹:平安(47%)、自在(43%), 其他的主要還

是負面的情緒為主。

一般單身女士和教會姊妹的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例如:與一般單身女士不同的地方,是教會姊妹在對身處單身的解說中,包括了信仰的理由。其中包括個人的理由有:獨身的恩賜、要專心事奉、等候神的預備、對方不肯委身和服事主心志不強、信與不信不可以同負一軛、教會反對和拖友不肯信主等。驟眼看選擇這些理由的人次(各項均不多於20)不算特別高,然而若配合起其他資料,信仰明顯對於這批單身的姊妹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首先,若從她們整體對單身狀況的感受來看,明顯地比一般單身女士為悲觀或不知所措。除了少過半數的人自我感覺良好–––包括平安、自在、充實、慶幸–––之外,其餘的情緒主要是無奈、自卑、憂慮、不開心、焦急、不安、孤單、遺憾等,滿載一種沒有出路的慨嘆。

再者,她們選擇之難也可見於她們對不接受非信徒作伴侶的堅持上。若將接受別人不接受自己的34%加上完全不可接受的27%(即61%)–––還未算21%視乎情況的,就差不多等於以環境因素為由而落入單身的67%相約。若再加上單身姊妹大多是返教會經年的:10年以上的有51%,5-10年的有23%,配合教會生

活圈子中女多男少的問題(37%),教會差不多可以說是一個生產單身女士的溫床。

第三,另一個較特別的現象:對性的態度。與近年的調查相同的是越來越多女性對「性需要」予以更正面的評價,單身姊妹中肯定性需要的有84%。不過,同時選擇:困惑、感到羞恥、無助或自卑的也不少(有10%或以上)。面對性的需要半數會用祈禱解決,22%會向神認罪,12%認為從來沒有性需要,而選擇用一般較普遍的方法如自慰則只有31%。

對於單身姊妹依賴信仰解說自己單身狀況的現象,也可以視為正面的。至少通過祈求神有安排、靠主過一生、順服神的帶領、或肯定自己想結婚也是「為了配合事奉」(20%)、一起走信仰路、或有一個同道者等,無疑為單身的狀況提供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解說,對自己的情緒也有一定的安撫的作用。不過,按調查報告顯示,這類個人化的處理方法始終未能疏導單身姊妹的焦慮和不安。

出路:

1) 社群的肯定:包括對婚姻才是女人的出路, 家庭才是女人的歸宿的迷思的淡化,積極擴展單身女性的自在生活空間

2) 經濟上某種支援:單身不等於貴族。受訪者大多是文職工作(33%),專業人士只有(27%);而在職者中,收入大部份是

$5,000至$19,000之間(共57%),歸入中等或以下的收入群。收入偏低、零散或不安定長遠是構成她們焦慮的一個重要來

源。

3) 性是單身人士自處自在與否的一個重要門檻。每個人的需要固然不盡相同,然而不斷的壓抑只會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影響自我信心和形象,引發無謂的罪疚和羞恥感。非婚式的

學術篇 婦女牧養篇

28 29

親密關係、深入的姊妹情誼、鬆容地面對性的尋樂如何可以由禁忌轉變成積極面對人生的一步,是值得我們的繼續探討的。

最後,我想用甄鳳玲:《未嫁女》中訪問30位介乎35-44歲單身女性的經驗作結。

1) 單身代表「不婚」、「沒有伴侶」,但不代表「守獨身」;

2) 現象愈來愈普遍,並非完全負面的結果;

3) 給予自由,讓女性有機會幹自己想幹的事,照顧想照顧的人;

4) 獨立自立,讓女性有上佳的前途和處理生活所有事務。

除非我們對女性=婚姻=家庭的執迷有所改變,女性在情感生活上的自在自主還得在壓抑和制約之間摸索出路。

應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之邀請,於本年婦女節當天在「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之發佈會中,以婦女牧養的角度作回應。在短短十分鐘裡,筆者只能摘要地分享如下。

社會及教會一直建立家庭是生命出路這觀念,讓女性視婚姻為生命的必經階段和依歸,強調女性必須倚賴男性才能完成其人生,而女性亦以完成男性的生命為己任,以致單身女性容易誤以為自己的人生有所欠缺。其實,創造主視一切被造的為「美」,有「善」和「福」的意義,因此每個獨立的女性生命本身就是完全的;我們雖然群居,但每個人並不需要依附於其他人的成全,才可變成完全。因此,任何年齡的姊妹們無論是單身、在婚、單親、孤寡等,都因被創造主視為「美」、「善」、「福」而自我肯定和自我認同,從而建立自尊、自強、自信和自愛的自我形象。所以,姊妹有權為自己選擇結婚或單身,而非在未經思考之下,慣性盲從體制或旁人的眼光去

單身婦女牧養 愛培思全人發展中心趙麗雯

期待結婚或對單身抱怨;那麼,選擇結婚或選擇單身的姊妹才有空間去發展和享受人生。

考慮選擇結婚的單身姊妹,在擇偶方面亦要反省傳統定立的兩性框架,例如:男尊女卑的角色定型、男長女幼的年齡規範、男高女矮的身材條件、男上女下的階級層次等,省察自己是否無形中接受了這些規範,成為個人擇偶的限制。

至於教會牧養方面,整體信徒的普及牧養非常重要,尤其在性別意識的醒覺與成長,實在是當今教會務必急起直追的課題,這不單造福姊妹們的成長,也造福弟兄們的成長,讓兩性從體制框架中釋放出來,攜手重尋被造的「美」、「善」、

30 31

婦女牧養篇 教牧篇

「福」。此外,兩性在不同的年齡層級中,面對不同的內在張力和外在壓力,再配合不同角色處境的需要,如:單身、在婚、單親、孤寡等,教會可成立一些短期的成長小組,適切地在其當下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狀況作出全面而深入的牧養,讓同齡和同處境的肢體在小群體中互相共鳴與同行,在牧者的教導、愛顧與扶持下,讓每一位肢體在愛與被愛、安慰與被安慰、扶持與被扶持之間,發揮朋輩牧養關顧的效果。小組亦可按參加者的意願與需要,評估是否需要持續和定立更長期的牧養目標。

教會經常憂慮有關「標籤」的問題,恐防若為單身姊妹們開辦小組,會讓姊妹們感到被標籤,既可能不敢參與,參與的也可能感到不好受。這引發筆者思考另一個問題:何解教會為已婚人士開辦伉儷團契或為家長們開辦家長團契,就不是標籤呢?奇怪的是,夫婦和家長的確又不會因為參加有關聚會而感到被標籤的呢!我們從中可以明瞭,教會已默默地確立了結婚或生育是「正常」的,伉儷和家長的聚會是「正常」的教會聚會,而這些參加者就是「正常」人。言下之意,單身人士和為單身者而設的聚會就是「不正常」了嗎?如果教會繼續這種思想模

式,教會就默默地歧視單身人士了,這同樣發生於因離異和孤寡而單親的人士呢!因此,教會應當率先為抗衡這種不自覺的歧視而提倡對單身者的尊重與關愛,並為不同年齡和處境的肢體開辦短期小組,所有小組的命名無需強調婚姻狀況,一概避免歧視或標籤的可能性。

筆者於過去十多年的婦女牧養服侍中,體驗到單身姊妹們多方面的深層需要都無法在教會中得著支持,比方說,主流教會視性和身體為禁忌,已婚姊妹也因不便啟齒而不敢把婦女疾病的經驗向教牧或肢體提出代禱需要,更何況單身姊妹呢!結果,單身姊妹只可孤單地面對一切。然則,教會的觀念、禁忌和體制無形中使肢體們彼此隔離,這肯定不是創造主的心意呢!因此,筆者深切地盼望和祝福教會能醒覺到眾多單身姊妹們的普及需要,提供適切的牧養與同行。有關單身及單親婦女的牧養向度,筆者已於《婦女經驗與婦女牧養》中撰文,故不在此盡錄。

一、 引言:

單身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不論男女,婚姻反而不是。

香港教會的男士到一定年齡絕大部分都會進入婚姻狀態,女士則因著種種因素始終有為數不少而踏入適婚年齡的姊妹仍然單身。結果,構成了一個香港教會的「問題」,要去研究、要去解決。

女協所作的「教會『單身姊妹』狀況和需要問卷調查報告」,大概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希望教會瞭解及重視單身姊妹的需要,不要忽略她們的存在。作為牧者,我很欣賞女協的努力,並盼望單身姊妹在教會中得到接納,可以自在地生活。

讀完全份調查報告,我不打算在細節的數字上作回應,只想與大家反思一下教會的生活與信念。

選擇單身

中華基督教會全完堂主任蒲錦昌牧師

二、教會的潛規則:

教會作為一個此時此地的群體性組織,自然受着種種文化因素與信仰傳統的影響。有些形成了的觀念與潛規則,雖然人人知道,甚至深受其影響,但卻說不清楚究竟是文化因素或神學信念所構成。把人生進入一定年齡便應步入婚姻的中國傳統1

與基督教信仰結合,變成理想、完整人生的神學信念,恐怕是童話多於現實。

1

中國人所講「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

話,正是這種思想的表達。

33

教牧篇 教牧篇

32

舊約聖經人物的亞當與夏娃,亞伯拉罕與撒拉,還有被趕走的妾侍夏甲,培養出一對敵視的孿生子的以撒和利百加,還有雅各跟四位爭風呷醋的妻妾,除了證實聖經所講「世上連一個義人也沒有」的普遍真理外,又何曾把婚禮中所高舉的理想化作過現實呢?現代人對婚姻的恐懼,不是沒有理由的。反而,一直單身的主耶穌,卻活出了最高尚、最完美,也是最富人性的一生。

大家可能認為我對婚姻的看法過於悲觀,其實我只想向所有弟兄姊妹提出警告,不要浪漫化婚姻的生活,未有充分的準備不要貿然成婚,更不要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與要求而作出人生重大的決定。

三、選擇單身的可能性:

其實,單身姊妹不論在家庭及自我方面已承受了不少壓力,教會不應進一步壓迫她們個人的空間,而要尊重她們的選擇,讓她們經歷群體的接納與包容。

作為牧者,如果一些單身姊妹若估計一段較長的時間會

3. 性的需要

性是人存在的一部分,是上主的創造,不容否認也無需要否認,如果視之為罪惡而加以否定或壓抑,那是否定上主的創造。我不是女性,並不完全理解姊妹的需要,我也不是單身,不完全明白單身的困難。作為牧者,我願意聆聽、瞭解,而不作過早的判斷。

四、結論:

最後,我想說的是,未嫁的女兒,往往是父母和家庭的支柱;單身的姊妹,也是教會的祝福。她們不是家庭和教會的負債,而是珍貴的資產。因此,請尊重姊妹選擇單身的自由,支持她們的抉擇。

維持單身的狀態,自然會產生各種牧養上的需要,教會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助她們的:

1. 經濟上的獨立

面對經濟上的需要,單身姊妹自然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這樣才能不用依賴別人經濟上的支持,避免成為其他人的負累。這是健康而負責任的心態,絕不是自私。教會可舉辦理財講座,結合信仰,鼓勵單身姊妹培養經濟上自立的能力,為自己人生作長遠的計劃。

2. 情感上的支持

人人也需要情感上的支持與親近的關係,單身人士也不例外。我認為把單身姊妹獨立出來組織團契,容易把她們標籤化,到時候單身姊妹都不敢來參加。我比較傾向順其自然,把她們融入群體之中,透過他人的接納與支持,彼此聯繫,自然會找到空間來配合自己的情況。反而,其他弟兄姊妹要學習把單身姊妹視作普通人一般,不要把她們看作另類的信徒,有問題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