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民民民民民 民民民民民民 民民民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 Upload
    -

  • View
    708

  • Download
    2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與法治國立空中大學賴英傑

Page 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的基本理念與價值意涵理念模式實踐模式價值目標

Page 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如何界定?

Democracy民主

Demo

Cracy

人民

統治

人民自治

Page 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為什麼重要?

Page 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的定義多元論競爭、參與、公民的政治自由

Held自由、平等地決定自己的生活條件激進民主論人民擁有權力的政治形式

民主的定義傳統以來即具爭議性

精英論一種選舉政治領導人的機制

狹義

廣義

Page 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的特徵

政權更迭制度化

公 民 參 與 及人民代表

多 元 妥 協 及表示異議

選舉自由與公正

保障基本人權

責任政治

有限多數統治

大眾諮商

政治平等

民意政治

人民主權

法治政治

Democracy

Page 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意政治

探詢民意

政治平等

公平參與多數統治

定期改選

人民皆有機會表達意見

充分討論與意見溝通

定期接受民意檢驗

少數服從多數決定、多數尊重少數權益

Page 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法治政治

保障人權保障或增進人民的自由權利司法獨立立法權與行政權,均受到獨立行使職權的司法權監督

依法行政掌控政府行政權的施政範圍

守法確保民主政治的實施可能性

Page 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責任政治

針對政治決策者的課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

• 集體責任• 個人責任 • 民事責任

• 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國賠責任

Page 1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古典民主觀核心原則重要特徵基本假設社會條件

積極自由、政治平等公民可以平等的分享自我實現、自我決定及自我發展的機會

直接參與公共決策

人類是一種政治與社會的動物經由分享社群中的共同生活來實現自我公民具有知識且見識廣博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公共生活的最低控制

Page 1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現代民主觀1 2 3 4

核心原則 重要特徵 基本假設 社會條件確保消極自由限制政治權力的越權及濫權

價值中立定期選舉投票權普及存在敵對政黨代議制政府媒體自由司法獨立

追求私利低度政治參與政治精英領導競爭市場經濟最低國家干預政治被動參與強勢政治領導

Page 1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理念的模式—精英民主論 民主只是人民選擇領導者的程序 對古典民主論的批評

缺乏實證 不符實情

基本假設 民主政治=政黨與精英的競爭制度 專家政府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穩健運行的理由 精英係多元性之少數人 政治態度足以緩和政治活動的頻率 高社經地位公民具較大的參與行為

Page 1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理念的模式—參與民主論 所有公民充分參與公共事務決策 對精英民主論的批評

伴隨現象:社會不平等、寡頭統治、政治冷漠 政治購買力需求造成不平等

具體主張 參與的場合不限於政治組織 新進的技術發展使得直接民主制更容易實施

維護過程的公正性,亦須關切結果

Page 1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的實踐模式

1

古典民主制 13

審議民主制2

代議民主制

Page 1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古典民主制主要特徵 統治型態 實施條件

• 公民分擔立法與司法職務• 公民大會擁有主權• 直接選舉、抽籤或輪替選擇公職• 無差別待遇的特權• 不得兼職• 任期制• 公職享有報酬

• 公民大會負責重大決策• 定期集會• 行使直接民權• 多數決原則

• 小型城邦國家• 公民身分限於較小群體• 奴隸經濟體制• 婦女從事家務的勞動負擔

Page 1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代議民主制意義

經由選舉產生代表或代議士,由他們代表人民決定政治事務的制度類型。

主張防止公權力的腐化及濫權懷疑直接民主的成效

質疑多數暴力民意與委任代表間的判斷落差操縱選舉

Page 1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審議民主制 如何使每個人都能在公共領域中發聲、表達意見。 重視意見溝通的過程。 公平對待每位公民參與討論提出的看法。

關注 參與民眾對議題的了解、對資訊的掌握,以及討論時權力是否對等。 討論結果有無拘束力等,均會影響實踐的結果。 審議民主的運作費時耗力,常使多數人怯步。

實踐條件

強調討論、協商

Page 1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德國當代哲學家哈伯瑪斯( Jurgen Habermas, 1929- ) • 透過公開、平等、合理的溝通來建立審議民主。

• 在尊重人權、實行法治的環境下,人們深思熟慮、慎思明辨地進行公開辯論、溝通,藉以凝聚彼此間的共識。

Page 1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的宏觀價值目標民主是最高的價值目標

目的個人主義財產神聖契約自由自由競爭

民主只是實現更高價值目標的手段個人自由合作互利財產分配

自由

手段 社會

Page 2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的微觀價值目標

多元文化

社群主義

公民共和

自由主義

公民需培養正義感與形成價值觀的兩種道德能力

養成具理想人格特質的公民對社群有深切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相互尊重積極面對文化衝突

公民德行:保衛國家、主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達成共善政治與培養參與的公民

Page 2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公民資格論之比較

社群的共善與認同生命共同體的構成式社群

公民的主體價值內容四種主義 公民德行

重視個人權利容忍差異,肯定多元 不須刻意強調公民德行核心德行及次要德行自由主義國家共善公共利益>個人私利 重視公民德行實踐保衛國家、參與公共活動公民共和主義

重視德行實踐從小團體、地方社群做起社群主義肯定多元文化差異政治與弱勢族群的特殊權利

對公民德行無論述在參與學習中自我表現且被肯定多元文化主義

Page 2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政府的制度類型政府的意義及特徵分類

Page 2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政府的意義(一)

政府的形式區分:主權行使的方式獨裁政體 VS 民主政體形式上的區隔

國家的形式區分:主權所在或所屬君主國 VS 共和國單一國 VS 複合國

國體 政體

Page 2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政府的意義(二)

政治系統政體政府

• 國家各級機關的總稱• 任務為執行「社會價值權威性分配」

• 統治系統• 運行不墜

• 社會系統的次級系統• 涉及權力、財富和資 源的社會價值權威性分配

Page 2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政府的特徵

23

45

政府具有普遍性權威頒布之法律及命令,全體國民均須遵守。國民乃非自願性成員國家成員接受管轄多屬非自願性選擇政府權威較具約束力法規之位階高於一般社會組織制定的規約

合法壟斷強制力的懲戒權力依據法令強制執行限制人民權利決策具有最高代價性質影響範圍、程度及層面遠遠超過一般社會團體

1

Page 2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政府的治理1 2

43

基本工作 治理工具

治理 政府再造

• 利益表達• 利益匯集 • 強制

• 妥協

• 政府領航• 結合社會組織與網絡

• 導入市場競爭模式• 公共服務及執行系統私有化

Page 2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分類

行政與立法關係• 內閣制• 總統制• 半總統制• 委員制

民主政體• 多元政體• 多數民主與共識民主中央與地方關係

• 單一制(中央集權制)• 聯 邦制(地方分權制)

根據

Page 2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內閣制虛位元首 副署制度 權力融合 國會至上

象徵性政治權力任命閣揆須依規定德國:總統荷蘭:國王日本:天皇盧森堡:大公

公布法令 須由元首及內 閣 副署責任由內 閣 承擔

行政與立法的融合集體責任制間接對選民負責

政治體系的權力核心立法、預算、調 查、彈 劾、質詢倒閣 or 解散國會

Page 2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英國的內閣制虛位元首

議會內閣 貴族院

平民院635 名最長任期5 年

Page 3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內閣制的優、缺點

• 任期不穩定,難以執行長期施政計劃。• 行政與立法緊密結合,不符權力分立原則。• 取得多數席位易形成議會專制。

• 元首統而不治,不易引起爭議。• 行政、立法結合• 權責分明• 對民意反應較敏銳• 執政駕輕就熟

Page 3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總統制

司法與兩權制衡關係• 立法:同意、彈劾、立法• 行政:總統提名• 司法:審核權

行政與立法分立• 元首兼任行政首長• 不得兼任國會議員• 閣員對總統負責行政與立法互相制衡• 總統:覆議權、咨文權• 國會:同意任命、批准條約、立法、彈劾、調查

Page 3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美國的總統制司 法

最高法院依人口比例選舉產生

眾議院 參議院

立 法

每州兩名各州方式不同 國務院由人民選舉選舉人團產生之

總 統行 政

Page 3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總統制的優、缺點• 促進團結• 事權集中• 政局穩定• 司法獨立

優點

易成專制或獨裁 民粹文化 易獨斷獨行 對立時 易成僵局

缺點

Page 3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半總統制:法國

內閣總理

參議院眾議院

國 會總統

公民直選公民複決

解 散任 命

Page 3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半總統制的特徵人民選舉國家元首由人民選舉01集體責任內閣須對國會負責國會具倒閣權03統治地位解散國會權緊急處分權內閣任命權05

二元權威行政權由總統與總理分享02兼任禁止閣員不得兼任國會議員04

總理—總統制• 總統權力較小• 法國第五共和• 總統經由普選• 任免總理及內閣成員• 內閣需向國會負責總統—議會制• 總統較具實權• 德國威瑪共和• 除上述三項特徵外,總統具有解散國會權或立法權

Page 3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半總統制的難題 優、缺點

兼具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優、缺點。 運作得好,它有內閣制與總統制的優點,權責分明,政治穩定。 運作不佳,內閣制與總統制的缺點同時呈現,權責不清,政治不穩定。

難題 總統與總理的分工 總統、總理如分屬不同黨派

Page 3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委員制→瑞士

聯邦議會

聯邦執行委員會聯邦院

國民院 全邦二名半邦一名

準比例代表制任期四年

聯邦法院

Page 3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委員制的特徵國會至上

政策及法律由聯邦議會制定

1行政與立法不相抗衡不能解散國會無不信任投票

公民投票直接立法制度議會法案複決權法案倡議權

合議制的聯邦執行委員會重要決定採多數決

聯邦法院公民具有國民院議員資格均得當選

3 5

2 4

Page 3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單一制(中央集權制)權力附屬憲法未分權自治權限中央監督

一切權力屬於中央,地方政府只是中央分設的派出機關中央政府授權,地方政府負責執行垂直隸屬關係中央與地方之間屬於分治而非分權地方政府的職權、形式、權力大小與機關設置,由中央政府規定地方政府係執行中央政府的區域性機地方政府的治權屬於中央政府依據職能分散的概念地方自治與自主的法律地位並無憲法保障純粹行政監督制中央經由行政命令和法規監督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只是執行機關

Page 4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聯邦制(地方分權制)的特徵法權

裁權力分立權力為中央與地方所瓜分各層級政府在其範圍內自治各級政府自主權受保障

責 領導者分享統治責任的共識合作夥伴關係

分享責任的共識

以剛性憲法規定中央與地方的基本權限維護每個自治單位的權利以鞏固其體系

成文憲法

公正的仲裁制度以解決衝突積極運作且獨立的憲法解釋權及司法審查權

憲法解釋

Page 4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聯邦制的模式• 中央權力廣泛且在國家立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 強調 各 邦、州或省的自由權,並通過司法審 核手段積極控制聯邦權力• 美國

• 聯邦與各州間未必存在絕對的權能分配• 聯邦政府只在各州調控能力出現缺陷時始出手干預

集權型

輔助原則

分權型聯邦制

Page 4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中央集權制與地方分權制之比較

(趙永茂, 1998,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

中央集權制 地方分權制中央與地方關係 代理關係

行政分治關係(deconcentration)

合夥關係政治分權關係(decentralization)

地方政府性質 國家官署國家行政區

自治團體行政區兼自治區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係

隸屬關係中央嚴格控制與監督地方

合作關係中央居監督與輔佐地位

地方自治權只承辦委任或委辦事項地方很少裁量權地方自治權無保障中央監督以行政監督為主

自治事項獨立自主地方有很多裁量權地方自治權有保障中央監督以立法監督為主

國家政策 中央統一規劃 因地制宜

Page 4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多元政體公民權利

言論自由

公正選舉

結社自由

選任官員

資訊公開

容忍參與

• 由民選的官員負責決策• 代議型政府

• 經常性• 自由• 公正

• 充分表達意見• 公共議題的批判

• 法律保障資訊取得權• 取得管道多元

• 公民有權組織獨立的團體• 包括政黨或利益團體

• 符合公民資格者皆享有同等權利

Page 4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多數民主

多元主䙝的利益團體

行政權集中

於多數內閣司法審查制度匱乏

單一選區

多數型政府

兩黨制

立 法 權 集中 於 單 一

國會單一制國家中央集權制

柔性憲法

• 從議會政治路線建立而來• 相對多數的選舉制度• 多數決方式決策• 穩固的政治群體感• 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

Page 4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共識民主

統合主䙝的利益團體

行 政 權 分 享

於 廣 泛 的 聯

合內閣司法審查制度穩固

比例代表

共識型政府

多黨制聯合政府

立 法 權 分散 且 強 勢

的 兩 院 制國會 聯邦制國家地方分權制

剛性憲法

• 行政與立法間的權力制衡• 分權制度• 協商式決策• 各集之精英間形成共識後,藉由影響力形成決策• 美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瑞士

Page 4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共識民主的成功條件

成功條件歷史經驗必須原本就具有妥協、忍讓的傳統和精神。

人口組成社會中的人口不能太多不能有絕對多數族群的存在

政治狀況國家內部雖然次級團體分立,但在面臨外來威脅時,仍能協同團結一致。對國家具高度的共識及效忠

社會經濟狀況各次級組織的社會經濟狀況,不宜差距太大。

Page 4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公民參與治理公民參與治理的要素公民參與治理的實踐公民參與治理的條件

Page 4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何謂「公民參與治理」?以公共對話取得相互理解的參與模式

• 深切理解公共問題的本質、政策方案的內容以及各個政策利害關係人的處境。• Ex. 審議式民主

• 參與機制 &參與能力• Ex.政策諮商

全面

深度

Page 4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建構公民參與治理的要素著重個體與社會結構的互動施為 具有利他精神的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

互動 社群

公民參與治理

以互助精神為基礎的社群

Page 5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公民參與治理的實踐原則

對話為基礎的公共參與 審議式的公共決策 國家機關與公民為夥伴的共治關係

回歸公共治理的「公共」特性 以公民參與創造公共價值 公共政策應兼 容軟、硬雙重價值

Page 5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對話為基礎的公共參與對話、詮釋→相互理解• 讓公民充分瞭解政策議題• 讓公民充分表意• 讓民意獲得主政者關注• 讓公民瞭解彼此處境• 讓對話結果落實為具體的政策方案• 決策政序的正當性• 政策內涵的回應性

Page 5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政策諮商參與者眾多互動頻繁接觸對象眾多共識有限衝突明顯以諮商為基礎而非妥協或協商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Page 5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審議式的公共決策

審議式民意調查 線 上 公共 諮 商與網路公聽會• 提 供 充 分 資訊、時間給予思考、辯論• 平等機會獲選為調查樣本

• 工具:網路• 公共辯論• 線上影音

Page 5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國家機關與公民為夥伴的共治關係• 積極的社會觀• 透 過社會的集體性,使個人與社會的價值目標 相一致。

• 積極參與• 公民在政策過程中扮演積極參與的角色

• 政治知識共享• 公民應被視為政策分析者• 權力與知識應進行更廣泛的分配

Page 5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回歸公共治理的「公共」特性利害關係人較多 1

2

3

4

5

績效評估標準不易釐清組織規劃期程較短人力配置較缺乏彈性運作過程須接受公眾 (媒體 )檢視

Page 5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以公民參與創造公共價值服務公民而非顧客建構集體共享觀念策略思維行動民主服務而非領航

公民不但擁有權利亦對社群負有責任,而公共利益是一種共享價值對話後的成果。目標不在於迅速解決問題,而是創造共同的利益以及共同的責任。經由集體努力及通力合作,使政策與計畫符合公眾需求。運用共享、價值為基礎的領導方式,以協助公民表達、獲得共享的利益。

Page 5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公共政策應兼容軟、硬雙重價值

客觀具體的經濟評估Ex.成本效益分析

硬價值個體主觀判斷或心理上的感受不易量化

軟價值

顯而易見,政府願意投注較多資源,以彰顯政績。

隱晦不明且不易取得共識,政府不願耗費心力和資源。

Page 5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落實公民參與治理的影響因素• 推動公民參與治理的意源和決心• 開放政策參與的範圍

不易施行• 牽涉層面廣泛• 專業程度高• 機密性質高

• 民眾對政策議題關注程度• 對政策議題的支持、反對和強度

• 便利性• 普及性• 權威性

• 公共道德意識• 對公共事務的理性程度• 參與能力和意願

主政者態度 政策性質 社會氛圍 參與機制完備 公民素養

Page 5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公民參與治理的特質勇於反省現狀 共治而非被治 公正的共享價值 整體意象

行動包含了對社會整體的責任感和道意識。行動者具備主動創 意 差 異 的 能力。

由政治精英、官僚、公民共同詮釋 政 策 及 其 規則。展開對話,形成共識。

公共利益即是一種共享價值。不僅追求自利,還能重視社群的共同利益。

品質重於數量公共治理=公民治理實現的價值為相互理解的社會公正

Page 6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行政民主行政的演化歷程新公共服務的理念民主行政的精髓民主行政運作模式

Page 6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公共行政的演化歷程1887~1960’s傳統公共管理

新公共行政1968、 1988、 2008~

新公共管理1980’s

新公共服務2000~

Page 6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傳統公共管理的內涵• 將政治因素完全抽離行政的領域

行政與政治本質上有所差異• 政治必須從事政策制定的相關工作,而行政必須從事這些政策的執行工作。

行政是政策執行的工具

• 對於民意必須具備高度的敏感性• 謹守分際、忠誠地執行政府的政策

官僚對政治老闆效忠就是民主的實踐• 公共官僚的積極性只能展現在思考如何有效達成目標

官僚從事管理性質的工作

政治與行政分離論

Page 6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傳統公共管理的特色課題 傳統管理主義價值 經濟、效率、效能組織結構 以官僚體制理念型為基本架構對個人的觀點 將民眾視為非人的個案:假定人是理性自利的行

動者知識建構的途徑 理性—科學的方法預算制定的標準 成本利益考量決策 從所有方案抉擇最佳者的理性廣博模式政府機關的重心 行政部門

Page 6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傳統公共管理的實踐 直線與幕僚功能的區分 控制幅度 命令統一 由目的、功能、地理等因素進行組織分工的設計 公務範圍的擴張 有效執行預算 將責任置於行政首長身上 幕僚扮演襄助首長的角色 在行政首長的指揮監督下展開核心的管理程序

行政管理學派 行政的研究應該採取行為科學研究法 並未否定政治與行政分離論的立場 有學者稱之為「新古典學派」

行為科學學派

Page 6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新公共行政的主要特徵主 張 入 世 相關 的 公 共 行政

1強 調 適 應 動盪 不 安 環 境的需要

發 展 以 服 務對 象 為 重 心的組織

強 調 後 邏 輯實證論 建 構 新 的 組織型態

3 5

2 4

Page 6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對新公共行政的評價貢獻

開啟公共行政多元價值的學術辯證,避免物化思維限制

對各項價值難以操作化定義與資本主義價值理念背道而馳過份樂觀主義,缺乏實踐性遭受行政組織內外環境的抗拒必須組織結構及法令制度的大變革作為配套

Page 6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論點

效率導向1

追求卓越 績效結果導向

組織精簡與分權 顧客導向

3 5

2 4

Page 6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新公共管理的評價 貢獻:單一效率價值觀發揮執簡御繁、定執於一功能 限制:

「績效導向」所引發之行政倫理問題 「組織精簡」所引發之行政倫理問題 公共行政的政治性本質所引發的倫理問題 民主參與與菁英領導的兩難 顧客導向影響公共利益的定義與實踐

Page 6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新公共服務的主要論點 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 公共利益是主要目標,而非副產品 思考要具有戰略性,行動要具有民主性 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認清責任並不簡單 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力 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家精神

Page 7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新公共服務的主要評價 貢獻:重啟多元價值觀的辯證,避免物化思惟 限制:

社群組織成員愈趨多元而不易形成共同的價值規範。 強調社群的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分離,不合乎人性。 當問題情境愈複雜,愈不適用面對面的互動方式。 工業化都市中很難形成團體一致的信念或價值。 社群組織內聚力愈強,愈易形成排拒及分化的現象。 公共議題易遭立意堅強的少數份子,或政府機關為取 得政策正當性所把持。

Page 7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各種公共行政時期的比較傳統公共管理 新公共行政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務

組 織/協調機制

層級節制/權威

政府/代表 市場/價格 社群/信任

公共利益的觀念

由政治上層界定

強調對弱勢族群的照顧

個人利益的加總成為整體利益

公民以對話方式型塑之共同價值

行政人員的課責對象

委託者及選民 全民 顧客 公民

行政人員的課責途徑

層級的向層級的上級長官及民選的政治領袖負責

代表的倫理自主性的思考

市場導向的個人理性自利的加總成為整體理性

多面向的同時關注法律、社群價值、政治規劃、專業標準及公共利益

政府的角色 划槳者政治既定目標下的單一執行者

代表者作為多元族群尤其弱勢者的權益代表

導航者市場運作力量的觸媒者

服務者提供公民及社群團體利益談判與協商的機制

Page 7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政治的展望民主化的內涵民主化的過程民主化的結果

Page 7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政治自由化政權體制的本質威權體制下政權統治的局部性開放,重新規定與擴大權利的過程。公民社會的角度降低政府對公民權的壓抑,保障個人或團體不被國家或第三人恣意非法的侵害。

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容忍反對勢力的存在、言論自由的鬆綁。

制度變遷的本質以溫和的形式進行權力的鬆綁。

Page 7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化的定義 政權移轉的方式

自由、公開、公平的選舉 公民社會的角度

公民權利規則與程序的建立過程 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朝向民主路程的政治變遷 制度變遷的本質

擺脫威權、建立民主

Page 7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化的浪潮第一波1828~1926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

第二波1943~1962二次大戰

第三波1974~葡萄牙尉官運動

第四波1989?大陸民主運動挫敗

Page 7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化的過程—政治轉型 政體轉型之間的間隔過渡過程

資產階級模式獨裁模式 技術官僚模式民粹模式

穩步推進和民主鞏固

建立後迅速崩潰緩慢遲延

暴力鎮壓

Page 7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化的過程—民主轉型戰勝威權,建立民主。

過程 現象 條件• 準備階段• 決定階段• 鞏固階段

• 輪流執政• 政策變遷的可逆性

• 文人控制軍隊制度

• 民選政府有足夠的民意支持

• 自由且普遍的選舉• 政府有權威制訂政策

• 權力分立

Page 7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轉型衍生的問題軍隊權力的效忠問題

制定新憲的制度爭議社會經濟條件是否改善

文化差異與衝突的問題

Page 7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化的結果:民主鞏固以民主作為統治領域中唯一的遊戲規則

組織民主深化民主完成民主

防止民主腐蝕防止民主崩潰

Page 8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化的結果:民主崩潰

不善治理經濟事務 自利而貪污腐化

歷史事實 忽略了必要的讓步 依賴暴力鎮壓叛亂

賽局模型

Page 8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憲法與法治國原則憲法的內涵法治國的原則基本權的認識

Page 8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憲法的意義

國家組織的功能與權力關係形式:國家法秩序體系中的最高位階規範

基本內容

國民基本權利

意義實質:國家最高機關組織及職權、政治程序、國家權力之行使與人民和地方自治團體間之關係。

Page 8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憲法的類型成文憲法不成文憲法

獨立文書 君主:欽定憲法君主&人民:協定憲法人民:民定憲法

制定機關

剛性憲法柔性憲法修憲難易度

三權憲法五權憲法權力分立方式

Page 8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憲法的功能鞏固國權保障人民權利奠定社會秩序與安寧限制政府權力增進人民福利維護憲政秩序

Page 8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憲法的特性根本性 1

2

3

4

5

最高性穩定性政治性適應性

Page 8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憲法的變遷

制定憲法 修改憲法 解釋憲法 其他途徑

• 建立新國家• 舊憲法不符需求

• 本文部分修改• 追加原憲法所無條文

• 國會立法補充• 憲政慣例累積

• 釋憲機關• 補充解釋&違憲解釋

Page 8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法治國原則的意義 自由法治國→社會法治國

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福利 形式法治國→實質法治國

維護法治→實質正義

Page 8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法治國原則的內涵

12 4 6 8

3 5 7 9

憲法的最高性

基本權的保障

權力分立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

法安定性原則

比例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

權利救濟保護

國家賠償責任

Page 8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法治國原則的例外 特別權力關係

行政權的單方措施可合法要求負擔特別義務。 特徵

地位不對等 義務不確定 有特別規定,無法律授權 違反者受懲戒罰 不得爭訟(救濟)

種類 公法上勤務關係 公法上營造利用關係 公法上特別監督關係

緊急命命 總統為應付緊急危難或重大變故,直接依憲法授權所發布,暫時替代或變更法律效力之命令。 實質要件

緊急危難 重大變故

程序要件 行政院會決議 依據緊急命令法施行 十日內提交立法院追認

Page 9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基本權的功能1 > 2

>3 > 4

>5 >

防禦權

保護請求權

制度保障功能

給付請求權

程序保障功能

Page 9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基本權的種類 平等權 自由權

人身自由 居住遷徙自由 表現自由 秘密通訊自由 信仰宗教自由 集會結社自由

受益權 生存權 工作權 財產權 權利救濟請求權 教育權

參政權 選舉權 罷免權 創制權及複決權 應考試服公職之權

Page 9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人民的義務

納稅義務

服兵役義務

受國民教育義務

Page 9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 保障

憲法解釋 §10:居住遷徙自由 §11:言論自由 §12:秘密通訊自由 §13:信仰宗教自由 §14:集會結社自由

其他法律作體系性解釋 政府資訊公開法:資訊自由權

限制 憲法直接限制

§22 :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 透過法律保留

§23:得以法律限制之 憲法中已隱藏限制

基本權衝突 威脅國家安全

Page 9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國家限制基本權的界限 比例原則

合目的性原則(適當性原則) 手段必須能確實達到目的

必要性原則(最小侵害原則) 必須選擇最小侵害效果的手段

過度禁止原則(衡量性原則) 手段所造成的侵害效果與目的間不能顯失均衡

平等原則 實質平等 合理差別待遇 不當聯結禁止原則

Page 9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人民基本權利人權的意涵人權與憲法的關係人權體系的分類

Page 9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天賦人權

十七世紀英人洛克自然權利論主張「天賦人權」十八世紀法人盧梭社會契約論 (民約論 )主張個人將部份權利交給某一團體,藉其力量保障個人生命、自由與財產。

Page 9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人權的進展121

5 大憲章 初步限制國王的絕對權力

1628 權利請願書 確立「人民身體與財產的自由」

1679 人身保護法 確立刑事訴訟法的正當程序

1689 權利法案 徹底削弱王權,鞏固議會主權。

Page 9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人權的體系被動地位:義務

消極地位:自由權精神自由身體自由群體自由積極地位:受益權福利國家司法與行政上的受益權 主動地位:參政權平等權

Page 9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人權發展階段

• 18 世紀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消極地要求國家不干涉個人自由

第一代人權

• 19世紀下半葉• 主動要求國家建立各項社會建設,滿足人民維持基本生活。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重視「集體性」的權利

第二代人權

第三代人權

Page 10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法學者瓦薩克三代人權說

Page 10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環境權美國伊利諾州憲法

§11.2任何人都有健康環境之權利。任何人均得循適當的法律程序… ..可行使權利以對抗任何政府或私人。美國羅德島州憲法本州的州民使用與享受本州的自然資源基於保育的價值之權,應予以保障。

德國憲法 §33國民有生活於清潔環境之權利,國家和國民都 負有保護之責任。

環境權對自然之生態及生活週遭環境可享有之利益狀態。亦即,人民可要求擁有一個舒適健康而合於居住與成長的環境。

美國賓州憲法§1.27人民擁有清潔空氣、淨水、以及保有環境的自然、風景、歷史、與舒適的價值之權利。

Page 10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台灣的相關「環境人權」法案1972

國家公園法1982

文化資產保存法1989

野生動物保育法欠 缺 「 環境 正 義 」的內涵

1994環境影響評估法無法經由此法的正 常參與過程,有效的表達,以及擁有實質參與決策的權利。

2002環境基本法欠 缺 實 質的內涵

Page 10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環境權的難題權利內 容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與傳統自由權易生緊張關係環 境權之經濟依賴性

如欲在憲法中將環境權具體化,將使憲法內容過於繁瑣,且其內容不斷變更,動輒須以修憲程序為之,將影響憲法之安定性。

傳統自由權要求消極限制國家權力,環境權卻要求國家積極作為,二者存在根本上的矛盾。

環境權涉及國家之給付行為,然給付之內容應以經濟發展及社會之支付能力為標準,且環境權之貫徹力尚涉及國家對請求權內容之「實際處分能力」。

Page 10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原住民族集體權利 社群主義:光以個人為中心的生存保障、反歧視原則是不足的,必須進一步確保原住民的集體權,尤其是自決權。 2007 年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Declaration on

th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針對原住民族特質與特殊地位,加強其: 生命權 身心完整權 教育文化 遷徙權利 承認原住民族擁有維護並發展其特性和特徵的權利

Page 10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同化政策的反省• 2008 年 2 月:澳洲總理 Kevin

Michael • 就兩世紀以來澳洲政府有關「失竊 的 一 代 」 ( Stolen Generation )的不義政策,公開向澳洲原住民族致歉。

• 2008 年 6 月 : 加 拿 大 總 理Stephen Harper• 代表政府,為百年來強迫印第安原住民族兒童離家、就讀公立寄宿學校,惡意剝奪其文化的同化政策,向全國原住民族道歉,並同意賠償。

Page 10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人權進展的特徵保護對象逐步擴張權利項目快速增加保護機制漸趨完備人權價值持續擴散

權利概念獲得廣泛接受,貴族與平民都漸次獲得保障,隨後奴隸也獲得解放、女性也獲得應有的權利。權利保障的項目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需要快速增加,第三代人權的興起突破了過去以個人為中心的想法,正式進入集體權利保障的時代。各國及國際社會均制定相關制度,設置權責機構來負責維護、檢視、乃至督導人權價值的實踐。人權的概念發軔於歐洲,之後漸漸往其他地區擴散,人權的眾多價值已趨近普世化,而具備放諸四海皆準的特徵。

Page 10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民主法治的範疇、功能與類型憲政主義的內涵 總統制的特徵

Page 108: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憲政主義的具體內容

基本義務 法治原則權利保障

有限政府

Page 109: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有限政府與權利分立

行政立法 司法監察 考試

政府與國家的權力是有限的、且受到限制的。國家權力經由制度設計進行切割,分別由不同的機關來行使,而能彼此相互牽制。

Page 110: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權力分立的誤解• 國家不可分割,權力亦不可分。 • 分立只是在同一個體制下,依不同的功能及運作所做的調整。• 內閣制所採立法與行政既融合卻又分離的模式,違背權力分立原則。• 權力分立=三權分立?

• 焦點在於監督與制衡的功能是否確實達成,而不是從形式上檢驗有無明顯的分離與切割。• 權力分立的範圍較為廣泛,除包含了三權分立理論之外,尚有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不同層級間的分權制衡。

Page 111: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總統影響國會的方法單純請求國會支持01個別邀請議員晤談03討價還價05

直接致電議員02提供消息04

Page 112: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資訊社會與法治何謂資訊社會 資訊社會中的權利 資訊社會對人權、民主可能的侵害 資訊社會的公共性

Page 113: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人類經濟生產模式的發展

Page 114: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資訊社會• 社會與經濟活動也集中在資訊的創造、處理與傳播。• 彼德杜拉克:知識經濟• 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機器設備等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 現今資訊大量儲存在網際網路中,且透過網路快速的流傳、處理與產生。• 世界各地人們經由網際網路頻繁的溝通;大量的經濟活動與文 化傳遞都在網路世界中發生。

Page 115: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資訊社會中的各項權利言論自由權

資訊權

傳播權隱私權

智慧財產權 Rights

Page 116: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資訊社會對人權、民主的侵害可能性

狗仔文化

人肉搜索

網路霸凌

Page 117: Democracy and nomocracy

資訊社會的公共性媒體近用權確保社會所有公民均能享用

民主參與運用媒體、網路等媒介

討論公共事務自由、理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