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網路合作學習 的幾個轉折 -- 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Preview:

DESCRIPTION

研究 網路合作學習 的幾個轉折 -- 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陳斐卿 中央大學 學習 與 教學 研究所 中壢 http://140.115.107.15 fcc@cc.ncu.edu.tw. 洞察的深刻角度.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學術位置的座落.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 大綱. CSCL 領域的發展脈絡 CSCL 研究方法的衍化 研究分析單位之轉折 一個例子 回顧:從 task 到 identity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突破的關鍵 多重分析方法 論述翻新.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1

研究網路合作學習的幾個轉折-- 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陳斐卿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中壢http://140.115.107.15fcc@cc.ncu.edu.tw

3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

學術位置的座落

關切的問題有所依據

進入田野抽絲剝繭

洞察的深刻角度

4

大綱

CSCL 領域的發展脈絡 CSCL 研究方法的衍化 研究分析單位之轉折 一個例子 回顧:從 task 到 identity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突破的關鍵 多重分析方法 論述翻新

5

CSCL 取向的歷史軌跡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 ? S ? C ? L ?

6

1960 電腦輔助教學 (CAI)1970 智慧型家教系統 (IT)1980 學習 Logo 程式語言就如同學習拉丁文一般 不只是學得程式 (Logo as Latin)

1990 網路協作學習 (CSCL)

8

CSCL:from computer to internet/network

電腦的角色從:提供教導 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的事實知識 智慧型家教系統所給與的回饋

移轉到:提供溝通媒介、以及鷹架使學生互動更為有效

9

CSCL:from aided to supported

CAI CSCL從 assisted, aided 的介入工具到 supported 的給出一個便利環境

10

CSCL: from individual to collaborative

如何促使學生在小團體與學習社群中協作地共同學習

這個取向源自社會建構主義與對話理論的啟發 致力於經由建構共享知識的引導性的討論,提供學生一起學習的機會

11

CSCL :from 心理現象to 日常生活中進行之意義協商

過去教育研究者看待學習為一種座落在個人腦中純粹的心理現象。

Dewey, Wittgenstein 與 Heidegger 等人對於看待學習為一種知識是銘刻在個人心中的神秘的過程,深覺反感,他們嚮往建構一種對學習與知道過程的新觀點,這種新看法將知識適切地座落在日常生活中。

14

Methodologies四種轉變

15

轉變 1 :對「焦點」的鎖定個人認知的心智模式支援協作團體

在何種環境下有效?協作學習是否比個人學習有效? 焦點不再是個別學習者“腦中”發生什麼事,而是在

互動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16

轉變 2 :對「變項」的看法 研究者控制幾個獨立變項(團體大小、團體組成、任

務性質、溝通媒介等等),然而,這些變數彼此間如此交互織,抵觸了變項獨立性的方法學預設,使得試圖建立合作條件與合作效果間的因果關連變得幾乎不可能,。

要先細緻地理解團體互動中發生了一些關鍵事,可能造成這些效果,需要發展 “分析與解釋這類團體互動” 的方法學

轉向試著去理解這些變數在仲介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17

轉變 3 :對「何為資料」之看法 對話分析 影像分析 學習者在協作中用話語、文字、和圖形為來展現他們的理解

研究者善用這些展現(例如:透過數位影像),透過學習者從團體中共同建構的活動,研究者重建其協作歷程

18

轉變 4 :對「如何分析」的看法 協作是意義賦予的活動,這些個案研究在本質上是解釋性的、非量化的,但它們並非軼聞性的風格,他們以互為主體性的效度,奠立嚴謹地科學程序

小團體學習者如何透過各種人為製品與媒介,來建構共享的意義。

19

Methods 之承襲1 實驗法2 反覆設計法 / 設計實驗法3描述法

20

三種方法學傳統之混合1. 實驗法(+描述法)

實驗設計操弄 vs 未經操弄的控制情境 以一或多個變項來與做比較,仍專注於比較介入的差別

但是該比較哪些特徵,卻可以藉助資訊科技如何影響的微觀分析所得結果,然後得以聚焦在那些細節的分析

21

編碼與計數(+案例分析) 以“編碼與計數” ( coding & counting )分析資料:

將互動分類、以及 /或是測量學習結果、並用統計比較小組平均數,以便得出操弄變項的效果,呈現小組的平均行為,最後得出結論,這些研究並不直接分析互為主體性的學習表現。

這種分析必須檢驗一些特定的互動案例的結構與意向,而非以計數得出平均的行為類別。

22

三種方法學傳統2. 反覆設計( iterative design )

透過理論、非正式的觀察,彼此互動的激盪下,不斷地改進那些用來仲介學習與協作的人為製品。他們的研究未必非質即量,而可能是“ quisitive” —— 重 拓展性 介入性

25

三種方法學傳統 3. 描述法

俗民方法的傳統適用於描述個案分析,通常採用學習者或學習社群其他成員的影音或謄稿,來揭露成員完成學習的方法;

紮根取向則是從資料內容中抽取類別,意思是在資料中尋求規律性,而非強加一些理論所建議的類別來分析資料,這種分析通常是微觀的分析,非常細緻的檢驗簡短的事件

27

轉折文章 1999 讓 BBS 成為學習的工具—網路上專題式學習研究(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 學術研討會

) 2004 被動的潛水者行為:一個社群觀點( IC

LS ) 2005 「有效討論」「社交言談」與「學習」的關係( CSCL )

2006 從跨組討論區的動態性探看網路學習社群的生活面貌( GCCCE )

28

研究分析單位之轉折

1.貼文分析(混程學習)2.貼文 vs 不貼文 (潛水現象)3.貼文 vs 貼文 之間 (社交言談)4. 討論區 vs 討論區 (跨組討論區)

貼文分析 29

讓 BBS成為學習的工具 --網路上專題式學習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 教育學程中心 陳斐卿

『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研討會

貼文分析 30

「教育理念與實際之整合」課專題式學習模式

真實震撼事件數篇

˙ 學程各門課˙ 講義相關理 論∕架構˙ 個人經驗史

BBS討論 彙整 課堂討論

引導問題 學習資源 學習社群 產品原型 產品

貼文分析 31

本板篇號

本個案實際序號

發信人屬性

文章性質 文 章 論 點 摘 要

3 1 老師 引導故事 學校利用學生不在教室的時段進行安全檢查,而實習老師認為此舉不尊重學生。

23 2 同學 思考線頭1

純從理念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隱私權反對學校搜書包。

43 3 同學 思考線頭2

回憶個人過去受教經驗史,舉出老師尊重學生隱私權的的實際做法。

45 4 責任組線頭 1發展

詮釋個案中老師的掙扎點為隱私權與教育權的拉扯,闡明兩種角度各自的立場,導引出搜書包這件事最重要的部份是執行者的態度與做法。

54 5 責任組回應專題 理論無用論是因沒有找到與本地實務相合的理論55 6 責任組提問 1 引講義中之概念,提問人本教育是否可以在現行的教

育體制施行?56 7 責任組提問 2 對搜書包的成效,是否可以培養學生誠實觀念,質疑。

【搜查學生書包】個案的合作學習歷程整理

貼文分析 32

本板篇號

本個案實際序號

發信人屬性

文章性質 文 章 論 點 摘 要

60 8 同學 回應提問2

對學生好,不一定能獲得回報

62 9 同學 回應提問2

依搜書包的各種結果的處理情況之沙盤演練,對於造成師生關係惡化的質疑。

65 10 同學 回應提問2

以青少年次文化的角度,質疑”自動繳械”的可行性,建議搜書包不是好的方式。

70 11 同學 線頭 1a發展

提出社會複雜化與校園安全的考量應高於學生隱私權的論點,進一步提出配合學校政策的妥協做法。

83 12 同學 回應提問2

呼應#9#10

96 13 責任組 回應提問1

與人本無關;類比為廢公娼議題,從道德面去看是無解的,故搜書包是技術問題。

【搜查學生書包】個案的合作學習歷程整理

貼文分析 33

本板篇號

本個案實際序號

發信人屬性

文章性質 文 章 論 點 摘 要

98 14 同學 回應提問1

續談技術問題,須考慮採取造成與目標相違較小結果的方法。

100 15 同學 回應提問2提問 3

“釐清私搜書包問題在於 老師理念與校方規定” 的衝突 “ ”,而非 老師與學生 的互動。為什麼學生會想攜帶違禁品到校?

105 16 同學 回應專題 理論與實務相不相何須考慮對現況與本土社會的了解,而非無意識的引用。

124 17 責任組 回應#15彙整

援引講義解釋:搜不搜學生書包,不成為教師專業自主權的範圍,是因為受到結構的制約所致,須破除結構不當的制約作用。

127 18 同學 回應#17彙整

援引講義解釋:學校是一個縱向的權威階級系統配合橫向分工所確立的權限,再以成文之法律及規章作為權威的來源與行事的依據,這種組織形式一定與教師的專業自主難以相容。

【搜查學生書包】個案的合作學習歷程整理

貼文分析 34

本板篇號 思考階段 脈絡流轉33 1 學校制度(以成績與校譽為考量)與

老師期望(以自己或學生為重心)的差異44, 58 2 家長社會的價值觀與老師期望的差異59 3 大眾觀點與老師的教育理念的差異71 4 老師如何兼顧?

教師理念與什麼衝突的思考脈絡

貼文分析 35

理念與實務二元對立的產生脈絡

理論家

學者

實習老師

師資生

教育理念

國家機制

教育行政機構

學校行政單位

教師實務

業潛

---- 教師 ----

自主意識結構制約

適應調整

貼文分析 36

總 結

素材

半產品

產品原型

課前

產品測試 課堂

產品 課後

37

2. 潛水者的參與:從社群觀點探看潛水者的認同與協商

張貼的與不張貼的訊息同樣重要

陳斐卿 李郁薇 江火明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 / 大氣科學所

38

潛水行為 多展現於較欠自信的學習者頻繁上線洩漏他們的團體認同靜默參與意涵著更深的投入 一種緊繃( tension ) 多樣調準( alignment )潛水樣貌代表著一種不斷協商的心思

39

一般對潛水型學習者的觀點

peripheral

inside

marginal

outside

full participation lurkerlurker

lurker

lurker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40

peripherality

inside

marginality

outside

full participation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lurker

lurker

lurker

Skillful participation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lurker

41

3. 有效討論 vs 社交言談 vs 學習

貼文的意義要從整串的脈絡看

陳斐卿 李郁薇 王宏仁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

42

串 2 本討論串共 22 篇

前 9 篇中有 2IP ,最後 13 篇皆為非重要文章

Angela :不好意思,我明天要出去玩,明天會回來,不過時間上會比較晚,所以可能沒法上來,那明天就要麻煩你們一下了,星期六我一定會上來的。今天我的電腦有一點秀逗,不知道怎麼了。

筱草:學園大廳的最右側有 " 同學必讀的教戰手冊 7 如何交作業 " ,麻煩後來決定代表上傳的人 ~ 去看一下。最好每個組員都要看過 ...說不定下次就是換你上傳作業喔 。

Latte :關於誰要負責上傳主要作業的事,我們來討論看看好不好?如果大家都很忙的話,那就由我來負責摟?!對了,筱草,不知道你清不清楚小燁何時歸隊呀?

Latte :我想到 Rita 之前好像在找碴區說過他也有營隊活動,所以,我想這幾天應該會出現吧!我是那麼希望的啦!所以 ...你也不用太擔心了喔。 angela ,你電腦有些怪怪的呀!?那要不去掃描看看呀?這樣會比較好喔。因為我家電腦也常這樣,結果一不注意電腦就會要拿去送修了。

筱草: Latte~angela~你倆個商討看看誰要負責吧。小燁何時回來我也不知耶,不過應該是這一兩天,加油哦!

43

28 個重要串中 三類別文章之交織

黑 -學科灰 -程序白 -社交

44

離題文章引發有效討論

N=28 ( number )

Variable On-task Social to on-task

On-task -- 0.736**

Social to on-task --

    **p < .01.

串內從離題文章轉為扣題文章的次數與 串內扣題文章數量 有顯著相關

45

Re-discovering…

這些社交言談

真的是閒扯或離題嗎?

46

“社交言談”揭露的是?

軟對話多於學科討論? →他們在乎彼此

張貼日常生活的行程 →一種相互責任 (mutual accountability)

有人無法上線或缺席時感到失落 →已然豢養出一種“我們的”小組的感覺

47

在這些軟對話中,他們正在協商一種座落自己位置的意義、一種參與的意義 ----想要更瞭解彼此、發現共通的興趣、給出與接受彼此的關心、與對小組宣示責任等。

在這種持續協商其共同事業 (joint enterprise) 的過程中,參與者發展歸屬與認同感。

是這種參與的與共感將他們聯繫在一起,而不是任務或工作本身。

48

社交言談所凸顯的意義 : 小組認同

只看學習活動的扣題言談,或許會讓我們對參與者如何累積、凝聚與環繞的投入熱切程度產生一種破碎理解,而較難察覺學習中的協商與認同之意義所在。

49

Re-discovering….

那些學習者認定的有效討論 的

蘊生之處?

50

“有效討論”與“社交言談”緊貼著彼此而發展

一個串內的【重要文章】總是伴隨著各式各樣的社交言談與其他分工協調的對話

所謂【重要文章】的類別,學習者也不認為僅選取學科這一類文章

學習者並不認為離題,而視為一種在工作之際的閒聊。

51

4. 從「跨組討論區」的動態性探看網路學習社群的生活面貌

Explor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learners across group vs general discussion forums

社群的生活意義要跨討論區來看

陳斐卿 賴春妍 李郁薇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52

關鍵概念

社群動態 / community dynamics 多重成員性 / multi-membership二元性 / the designed vs the emergent據有 / appropriation掮客 / brokering

53

outline

分析之概念:設計與湧現的二元性

研究切入點:研究社群=研究單一討論區?

研究方法:跨文章 /串 / 討論區的脈絡捕捉

研究結果:找出隱含在意義協商活動之下的即興(improvisation)本質,揭露學習社群生活的面貌。

54

研究關切:設計與使用之間的複雜關係

我們常常 設計機制以輔助學習 我們常常 評量系統是否發揮功能 我們常常 導正使用者正確使用所設計的機制 我們常常 從使用現象評斷學習者的學習效果

Community can not be designed! (Wenger,1998) 系統的機制與使用者的需求不容易契合!Why?

55

文獻給的經驗 “設計”與“在實踐中的真實狀況”之間的關係本質──內隱不確定性( Wenger )

設計越多不見得越好,應以「最小化設計」( a minim

alist design )的概念架構為基礎,創造一個試探性的平臺,以促進社群的成長與轉化空間,始能在設計社群與允許成員滿足需求而湧現不同的實踐樣貌之間,取得一種平衡 (Barab) 。

太重設計面,而沒有回到社群的實務去思索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例子: Public vs private 信任而後認同

56

研究者的田野經驗

以設計研究法( Design-Based Research, DBR )( Barab & Squire, 2004 )支援網路探究學習的研究經驗裡,我們針對討論區的支援方式,有幾重的「設計-研究-再設計」的修正歷程。

57

第一年

興趣分組,分在同一主題(如:颱風)的數十位成員,即便分為六人一組,各組也共用一個討論區,以便促進跨組間對同一主題的交流

各組的討論脈絡無法在串的交雜之下維持、同組員的討論串無法有效發展的問題

58

第二年 為了落實以小組為學習單位的學習模式,每組擁有一個討論區成為修正下的設計。

然而,在採用了以每組各一個討論區、多個討論區並列之後,這樣的方式卻造成一些學習者遊走各組,或是熱烈參與他組的討論,或是全力協助他組解決問題,或是純然串門子,這些現象都多多少少影響了這類成員在自己組的投入程度,出現過度熱心於他組的現象

59

第三年 將各組討論區的參與權限設定:每組在其他組內只可閱讀不可張貼,希望在所提供的觀摩機會之餘,各組成員能有充裕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專注的小組學習。

至於組間的交流功能,則另外設立一個【跨組討論區】,提供所有人參與。

61

DBR 的研究提問跨組討論區的設計是否有助成員參與性與社群感?

學習者在小組討論區的著力點有何變異?跨組討論區對小組討論區的討論品質是否有影響?

透過這些分析,我們希望窺得社群成員如何對這些支援學習的機制賦予意義?

藉由這些支援學習的機制,細緻地揭露學員在其中所呈現的豐富、多元的樣貌,也能更完整地回應“設計如何可以更有助於學習”。

62

研究的切入點 (focusing)

成員在【跨組討論區】挹注了四千多篇社交性十足的文章,看似與設計原意相去甚遠,到底生活在其中的成員們是如何對該【跨組討論區】賦予意義?

大部分探討線上學習社群成員的凝聚力的研究,將焦點放在對社群單一討論區內的互動分析,將「社群」凝聚力化約為「討論區」的參與熱絡性 如 participation log

63

研究旨趣 如何進一步地捕捉學員參與自己小組的小社群、與全體大社群之間的動態性,開啟研究投注( engagement )樣貌的視野。

分析社群不同成員與學輔對跨組討論區與小組討論區的不同意義賦予,探看一個學習社群之所以參與熱絡與為參與者據有的過程

64

研究方法

研究情境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學探討資料蒐集與分析

65

硬體

學科內容

Lain 社群 layer 的建置

跨組討論區

公告

小組

學習者

學輔

社群

主題新聞 & 學輔日記

小組討論區

66

研究場域 Lain 大氣學園 2003年暑期探究活動

參與成員: 353 人 組別: 5-6 人一組,共 56 組 六週學習活動、在【小組討論區】進行大氣相關探究

社群設計: 小社群 大社群社群成員權限 【小組討論區】

其他組員 read only

【跨組討論區】所有人可貼文章

67

56 個小組討論區

68

社群崗哨(上線訊息) 【使用者名單】

查看整個社群裡目前哪些人上線、 【在家的組員名單】

查看自己小組裡目前哪些人上線。

高中生文化裡所認定的小組合作學習,其基本要件是“同步感”,認為唯有同時上線才能展開討論,因此設計群在非同步的討論環境中,增加此組同步機制,以支援網路同步的共在感( co-presence )

69

例子:在家的組員名單

70

研究對象

353 個高中生 從五個大氣主題,依 Lain 之 Z-diagram 探究學習模式完成六週的學習活動。 颱風 午後雷陣雨 濃霧 地溫 旱澇

71

資料蒐集

網路民族誌( virtual ethnography )( Hine, 2001 )( 網際網路的民族誌學,唐士哲 2004 ) 討論區張貼文章 訪談成員的資料 研究者的參與觀察經驗與田野日誌等

72

資料分析分析面向

跨組討論區的使用面貌 學員對跨組討論區的經營與湧現結構 展現這些成員對這兩區的意義賦予

73

湧現的分析脈絡

跨組區跨組區的使用面貌 活躍學員在小組區小組區 vs 跨組區跨組區之間的穿梭 活躍學員活躍學員與與其他學員其他學員之間的關係 

74

0

50

100

150

200

250

0篇 50篇以下 50~100篇 100篇以上

張貼篇數

張貼人數

從時間軸看人數與發表篇數

【跨組討論區】張貼篇數與週別分佈情形 【跨組討論區】張貼數量與人數分佈

343

936825

620

268 208292 360 307

0

200

400

600

800

1000

週別

張貼篇數

活動前 活動期間活躍於這個場子者少

觀看者多

8 8

195168

75

活躍成員在跨組區的張貼比例

組別 成員暱稱

【跨區】張貼數

【跨區】文章總數

占【跨區】張貼百分比

【小區】張貼數

【小區】文章總數

占【小區】張貼百分比

a_07 ihil 531

4159

13 194 521 37

d_01 liiu_loves

386 9 156 468 33

a_11 trainer 344 8 154 785 20

b_08 ldiifee 261 6 751 1406 53

e_03 christing 175 4 201 493 41

d_02 alavender

163 4 122 892 14

d_10 ash 158 4 293 710 41

total - 2018 4159 49 1871 5275 35

76

為何頻繁上跨組區 ?

小組有什麼不一樣哦,小組就是只限於跟組上的組員一起互動,然後【跨組討論區】就可以跟別人,嗯,… .. 有時候大家會問自己的問題呀!然後搞不好自己小組也有這個問題,對呀,然後就可以解決這樣子( S_C08_02, 52 )

【跨組討論區】總是湧現串串說中心坎的討論議題,例如

77

例子 在一個以「怎樣讓組員常來」為標題的串裡,類似這樣的討論表達了眾多學員心中的憂慮

「要是我們這組只剩一個人撐下去要怎麼辦呢?這樣不就不能一起討論,也不能交作業了嗎…有沒有比較好的辦法讓組員多多出現與發表?」(【跨組討論區】 _2860_ ostrich95 )

78

跨組區演化成何種面貌?

共同遭逢的探究難題

即時公告

小道消息

灌水哈啦

個人理念抒發

生活瑣事傾訴

設計

湧現

79

例子公告

由於前測的截止時間設錯了,今晚會改,將會延到加退選時。現在沒做的沒關係,只要確定已選定主題就好,明天在再上來就會要求你做了。(【跨組討論區】 _4_506 )

生活瑣事傾訴 醬子哦 ..... 因為父母的反對嗎 .....像我也是 ...... 因為我天天一有空就掛在這邊然後通常要午夜 12:00 過後才下線, ...... 所以我常被罵, ..... 他們還乾脆叫我不要做了 ...雖然我知道是他們擔心我睡眠不足 ........但是我還是繼續做 ... (不孝女 ...@.@||| ) ... 不過時間稍微節制了一下 ... (【跨組討論區】 _3_6019 )

80

灌水區嗎? 從我們的田野,看到一個之所以呈現大量社交言談面貌討論區的形成背景,那是來自學員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真真實實湧現的需求

從研究者刻板的角度視此區為“灌水區”時,學員 Ash 反駁道:「我要把它比喻成餐廳那種匯集訊息的能力,我覺得跨組區不是匯集八卦,而是匯集訊息。」( S_D10_01, 286 )

81

跨組區的協商性

湧現的結構社交性社群 vs 成員參與感的形塑

跨組區 整個社群樣貌何謂小組一份子

這個社群認可的參與

82

活躍學員在【跨組區】與【小組區】的發言

活躍成員在【小組】與【跨組】討論區張貼文章之比例圖

0%

50%

100%

活躍小組成員

張貼數量百分比

個人在小組張貼 194 156 154 751 201 122 293

跨組區張貼 531 386 344 261 175 163 158

ihil liiu_loves trainer ldiifee christing alavender ash

83

為何從小組區過來? 跨組區( N=353 )

共 4159篇,平均每日 66篇交流量 小組區( N=6 )

共 21471篇,每組平均 383篇,平均每日 10篇交流量

他們要的是大家一起上線的感覺,要的是文章可以很快被回應

84

如何穿梭?

Idiifee :其實主要也是因為很常掛在線上,然後小組討論區又沒有什麼…。

Ityin :又沒有人理你。 Idiifee :對,就不太有人回文呀,就會開始亂晃…。 wei : 因為跨組區總是會有人回應。 Ityin :就不管你打了多無聊的主題,還是會有人回你,就連我

們兩個在那邊抬槓也還是會有人回你。 Idiifee :對,也是會有人回,然後就繼續。 wei :會有人回的感覺就很好。 Ityin :會比較玩得下去。( S_C08_01, 504~517 )

即時互動的在地經營,挽回同步感

85

兩地穿梭的心思【小組區】的靜態 vs 【跨組區】的動態:發表文章有人回,形塑一種鼓勵、牽引的力量

小組與跨組區的關係 小組是組員最重要的地方 ( 家 )跨組區提供的是一種在漫長等待下形成的黏力

「【跨組討論區】會讓我們待在 Lain 的時間變長。」( S_C01_01, 10 )

小組之間的邊界物( boundary object )

86

一個烘焙社群觀點的地方 學員在這個空間裡有個可以直接看到各組成員如何處理組內的問題

對於何謂「參與」、何謂「小組成員」、何謂一份小組咸認為「妥當可遞交的作業」…總是歷經他們一再地協商。

在追求好的合作關係上,有些很難開口的心思,藉由遭逢同樣處境的成員在【跨組討論區】的磨蹭而給出了共在協商( communal negotiation )的機會

87

議題:參與者的“不得不”卻又很想參與的無奈在小組區貼

「 ... 因為有事,所以這麼晚才出現,希望我能幫到一點忙」

但他的抱歉並沒有得到組員立即的諒解與回應, 在【跨組區】中討論到「如何讓組員常來」時,他貼出這樣的一篇:

88

在跨組區貼 其實…我就是那些少上來的人的其中之一,一開始因為

是有參加其他活動,一直找不到機會上來,後來則是父母的反對,認為我不應該花時間在這些無意義的事上,雖然我一開始就不是為了一張小小的證書而參加的,單純是興趣,可是有時候真的很累,看到大家討論的這麼熱絡,而自己卻連上來都困難重重,一方面覺得對不起組員,另一方面又無法說服父母…,不過幸好我們的組員真的都很棒,沒有因為我而無法討論。我想說的是,我真的很抱歉,不過只要有機會我就會上來的,可能幫不了甚麼,但我還是想要有那麼一份參與感,雖然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是甚麼,但這是我的感受。

89

「參與」的觀點 1

christing 提到:「如果有心人要參加,再忙也要抽空來看看吧。並不會就消聲匿跡的,讓組員找他找的要死要活。參加這個活動讓我看到許許多多的人,這兩週所發生的事件,早就已經讓我不想再奢望那些潛水者會有浮出水面的那一天…如果有心要認真做科展就不要拖累別人,那顆心他們是否存在?」

90

「參與」的觀點 2

t7669210也說:「呵呵…紫風說的對歐,只要你有那份心就夠了, po 的文多不多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要將之前組員們 po 的文看完,因為那是組員們的心血喔,看完後再留個言讓我們知道你有回來就行嚕,我是因為家裡根本不管所以才天天掛在網上的 ^^ 看到妳留的言,知道妳是真的有困難,既然這樣,只要盡力就好嚕,不要勉強自己喔 ^^ 」(【跨組討論區】 _2842~ 2875 )

91

「參與」的觀點 3

liiu_loves 提到:「用自己的心,去看、去想,而不是單純的成為觀看者,適當的鼓勵,細心的交流,讓大家放開心胸,在發言時沒有壓力,這應該是最好的方式吧」

92

「參與」的觀點 4

「我蠻同意擊風的說法,但是我也相信有許多人在同時面臨要解決好幾件事情時,會有不得不『暫時妥協』的考量,所以當這個人暫時離開,又即時歸隊的時候,為他們伸出溫暖的臂膀,告知他們我們現在到哪裡了,好協助他們盡早進入狀況,好像也是我們組員的責任…我是這樣覺得啦!不曉得你們覺得怎樣勒?」(【跨組討論區】 _3097_ Ash )

93

邊界物( boundary object )透過【使用者名單】與【跨組討論區】,協商了在各小組默默學習的成員,大家對社群的冷清與熱絡感,產生調準,也對社群的價值觀點協商出共識

【使用者名單】發揮了它不同於一般網站昭示累積人數的功效。線上人數的顯示是個靈巧的設計,形塑出一股幽微的黏力,引發真實的共在感。

學習者並不是只與自己小組 / 小社群發生關係,而是與整個 Lain 社群產生一種連結 (connection)

94

the Lain community

湧現的結構跨組區 +使用者名單

穿梭的虛擬生活給出真實的社群感

跨組區

小組 c小組 b

小組 a使用者名單

小組 z 小組 y

小組 x

95

跨組區是大眾還是小眾的天地?

57

110

84100

5540 41 43 42

020406080

100120

週別

張貼人數

【跨組區】張貼人數與週別分析圖

96

跨組區宛如「戲臺」戲臺」 因為有時候在【跨組區】看到什麼…什麼好的東西也是會回去小組討論區說,請大家去看哪裡哪裡。嗯!對呀!就叫大家自己去看。 (S_C08_01, 541)

活躍成員是連結小組與跨組區的 broker 大部份的人會把【跨組討論區】當作是一個布告欄看板,而活躍的學員會把它當成是一座表演戲臺。來交友的人形同來搭戲臺,使得村莊熱鬧起來,有的是臺下的觀眾、有的是臺上的演者;當戲棚裡有好戲上演的時候,大家也會奔走相告一番

yam
這裡感覺沒有很能突顯活躍成員成為一個broker的觀念,以舞台為媒介連結整個社群,把broker與luker牽在一起的感覺

97

台下觀眾 (潛水者 ) 都是他們,超強的,哇!好厲害喔。就是有時候上線,半夜三四點上線,他們還可以在那邊繼續聊,超強的,時間很多,很特別。…至少有一個熱鬧的地方。…就會覺得自己的作業沒做完沒 關係慢慢做,還有一堆人陪你。( S_C03_01,282~292 )

而戲班收工總是最後,在遠處工作尚未休眠的人,雖然不能來看戲,但是遙望那戲臺尚存的燈光與人聲雜杏,心中多了一份在一起的溫暖。

98

在【跨組區】的發表與觀看找到位置

【他們】【我們】感,不是分離,是不同的據有。 Ash( 活躍者 ) :他們只是看過了 (註:例如網路禮儀 )

就算了,就覺得這樣很不好,大部分的人都這樣,不會像我們那幾個那麼閒,一天到晚沒事就『啪』…一長串。( S_D10_01, 200~202 )

對張貼的人 (broker)和潛水 (lurker) 觀看的人而言,活躍成員的文章促成兩造的持續參與。

不同的人在這樣的盛會中、在【跨組討論區】的發表與觀看( give and take )中找到自己座落的位置。

99

brokers

lurkers

¬¡ÅDªÌ

À¸»O¤UªºÆ[²³

À¸»O¤UªºÆ[²³

À¸»O¤UªºÆ[²³À¸»O¤UªºÆ[²³

À¸»O¤UªºÆ[²³

¬¡ÅDªÌ ¬¡ÅDªÌ

À¸»O¤UªºÆ[²³ À¸»O¤UªºÆ[²³

享受台上熱鬧演出

感受社群感

製造熱鬧氛圍

連結社群

跨組區做為戲臺 連接 brokers與 lurkers

湧現的結構

give vs take

戲臺

100

湧現的實踐面貌跨組區與小組區的共生穿梭作為挽回對同步學習的需求社交性社群有利成員據有感的形塑

101

跨組區與小組區的共生山河相切的譬喻 (Wenger,1998)

山河毗臨相依,是山引河、或是河切山呢? 【跨組討論區】因為它狀似水流川川不息的高訊息流動量,牽引著成員持續在討論狀態較為緩慢的【小組討論區】逗留:一個不斷湧現新話題的跨組區與一個往往處於等待、安靜的小組區,產生緊密的依存關係。

【跨組討論區】的涉入,讓學員有一種對整個社群脈動的了然於胸的掌握感,因為他們是如此的關切著別人怎麼在這裡過活、欲知曉一個好的【小組討論區】樣貌如何

兩區的共生關係撐開社群生活的全貌

102

同步學習的刻痕

對同步互動的在意,凸顯著只要有人上線貼 /回應文章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他們與所處非同步環境相抗拮激發的搏鬥,湧現之結構:投注大量時間在穿梭於跨組與小組之間,用跨組彌補小組的限制,對他們的跨組區展開隆重的經營。 挽回同步感,是他們對設計的回應

103

社交性社群 vs 成員據有感的形塑

【跨組討論區】裡,這種看似鬆散實則纏密的社交言談下逐漸編織起社群的參與規範,成員得以據有( appropriate) 如何成為社群一員的觀點

看戲的、演戲的、說故事的、聽故事的人都因為座落在同一向度的空間,因共在而得以捕捉整個社群的樣貌

戲場子給出社群的規範與價值

104

結論

橫跨在設計與湧現之間的是參與者對社群的擁抱與在地經營的重度投注性。這讓他們得以據留與盤旋在整個社群的大小場子,也讓我們得以捕捉組內與跨組十足的動態性。

社群生活全貎

跨組區

小組 c小組 b

小組 a

小組 w

小組 z

小組 x

小組 z

社交性社群

即時互動

Give vs take

參與感

同步感

據有感

105

研究歷程的回顧觀點 perspective

方法 methodology

論述 argument

106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觀點: individual social learning 方法: content analysis mixed methods尺度: individual posts across forums 論述: representative meaning-making 深度: task identity

107

累了嗎?

研究的熱情在於 ~~

108

Friendly reminder

耐:文獻探討除了看結果,方法與討論都可能 是突破關鍵

勇:要有想確認自己論文價值的骨氣

細:探尋學習的意義來自抽絲剝繭

煉:量化數據給出現象的基本樣貌,質性分析 帶出現象的豐富內涵

練:設計功能的人也需要做文獻探討

109

Lain 大氣學園網站 http://lain.atm.ncu.edu.tw

謝謝大家!敬請指教!

110

Social talk 時間…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