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Preview:

DESCRIPTION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其中大多数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 n on- s teroidal a nti- i nflammatory d rugs, NSAIDs ). 发展简史. 1829年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一种有效的糖苷类物质,水解生后生成水杨醇,通过体内代谢或化学处理转化为水杨酸。 1860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其中大多数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展简史

• 1829 年从柳树皮中提取出一种有效的糖苷类物质,水解生后生成水杨醇,通过体内代谢或化学处理转化为水杨酸。 •1860 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 salicylic acid )

• 1899 年合成 aspirin ,开创了 NSAIDs 发展的先河• 20 世纪 50 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 20 世纪 60 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 20 世纪 70 年代后又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等

11

22

33

基本药理作用基本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

镇痛作用

抗炎作用

NSAIDs

高浓度 低浓度

一、一、解热作用::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

使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对正常人的体温无影响。

感染原和细菌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源

机 体

体温升高(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

内热原(细胞因子 IL-1 、 IL-6 、 TNF 等)

中枢 PG 的合成增加 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

氯丙嗪

效应 抑制体温调节 解热

作用机制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抑制环加氧酶抑制 PGs的合成和释

放特点 1 .环境温度低——降温环境温度越低,降温越显著可降发热、正常体温2 .高温环境——升温

只降发热体温不降正常体温

用途 人工冬眠疗法(降温) 治疗发热

解热镇痛药与氯丙嗪降温作用比较?NSAID

二、二、镇痛作用 ::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无

成瘾性 。主要作用部位在外周。

组织损伤、炎症或过敏

化学物质的生成和释放

PG组织胺、缓激肽

致痛

感觉神经末梢

致痛

致痛

( PGE1 、 PGE2 、 PGF2α )

痛觉增敏

解热镇痛药

(—)

镇痛作用特点

1. 适用于中等程度的疼痛如牙痛、头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以及痛经等慢性钝痛

2. 无欣快现象,无呼吸抑制作用

3. 长期应用一般不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镇痛作用比较?  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

作用部位 中枢 外周(主)

作用机制 激动阿片受体 抑制环氧酶,使 PG合成减少

镇痛特点 强大,伴有镇静作用及欣快感

中等强度,无镇静作用及欣快感

适应证 用其他药无效的急性锐痛

慢性钝痛

不良反应 易成瘾,抑制呼吸 无成瘾性及呼吸抑制

三、三、抗炎作用::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对

控制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疗效确切。

协同作用 组织胺、缓激肽、组织胺、缓激肽、5-5-HTHT 等释放等释放PGPG 合成增合成增

加加

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非特异性致炎物质和抗原

扩张血管、毛细血扩张血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痛管通透性增加致痛扩张血管、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加痛觉增敏通透性增加痛觉增敏

炎症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红斑、水肿、疼痛 )

炎症 炎症 (红斑、水肿、疼痛 )(红斑、水肿、疼痛 )

(—)

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

PGPG 合成减合成减少少

按药物对环氧酶作用的选择性分类: 非选择性 COX 抑制药 选择性 COX-2 抑制药

按化学结构分类: 水杨酸类 苯胺类 呲唑酮类 其他有机酸类

第一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主要有: 水杨酸钠、乙酰水杨酸等。水杨酸钠因刺激性太大,仅供外用。

阿司匹林( aspirin )

(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

1. 口服吸收迅速。弱有机酸2.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90%

3. 肝脏代谢4. 以代谢产物的形式经肾脏排出 小剂量——一级动力学消除 大剂量——零级动力学消除 pH 影响排泄

体内过程

1.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3. 其他作用:老年痴呆;先兆子痫

作用和应用

环氧酶环氧酶

磷脂酶磷脂酶AA22

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

环内过氧化物 环内过氧化物 (( PGGPGG22 、、 PGHPGH22

))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释放血小板释放ADPADP

TXATXA22

血小板膜磷脂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

1. TXA2 和 PGI2是生理性对抗物, TXA2/ PGI2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的形成。

2. 前列环素( PGI2 ),血管扩张剂,最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3. 阿司匹林小剂量( 30~75mg/d )抑制血小板 COX ,使 TXA2 的合成减少,但对 PGI2 的生成无影响。大剂量阿

司匹林抑制血管壁 COX , 使 PGI2 的生成减少,反促进血

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时,用量不宜过大。

作用机制和作用特点:

胃肠道反应水杨酸反应凝血障碍

过敏反应不良反应不良反应

瑞夷综合征

一、胃肠道反应1.直接刺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

2.长期使用——胃黏膜损伤 (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

二、凝血障碍 1. 出血倾向多见 2. 有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的病人;术前;产前等不宜

三、水杨酸反应

1. 剂量过大导致 2. 中毒反应 3. 停药;碱化尿液,加速排出

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四、过敏反应

1. 皮疹 2. 阿司匹林哮喘 3.禁用于哮喘、荨麻疹、鼻息肉患者

何药治疗?

五、瑞夷综合征 (Reye’s syndrome)

1. 少见,但后果严重 2.儿童,青年伴病毒性感染和发热 3.慎用 水痘,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

肝衰竭合并脑病儿童病毒感染发热禁用水杨酸类

1.香豆素类抗凝药、磺酰脲类降糖药、糖皮质激素 2.甲氨蝶呤、呋塞米 3.氨茶碱、碳酸氢钠碱性药物

药物相互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醋氨酚、扑热息痛,是非那西丁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但作用较非那西丁强、毒副作用少。

非那西丁大剂量下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严重的肾损害,故已少用。

对乙酰氨基酚 ( acetaminophen )

作用和应用 解热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 抗炎作用很弱,无临床使用价值。

不良反应 较少。

最强的 COX 抑制药之一。具有显著的抗炎、解热作用,仅对炎症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不良反应严重,一般不作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使用。

吲哚美辛 ( indomethacin )

抑制 COX-2抑制 COX-2

抑制 COX-1抑制 COX-1

解热、镇痛、抗炎

胃黏膜损害、出血

损害肾脏

选择性环氧酶 -2 抑制药

新型 NSAID ,较高的选择性抑制 COX-2 抗炎作用强、解热镇痛作用弱、不良反应小

尼美舒利 ( nimesulide)

布洛芬( brufen ,异丁苯丙酸 )

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近似阿司匹林。 用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大纲要求

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及代表药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掌握水杨酸类药物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掌握苯胺类、吲哚类、茚乙酸类、灭酸类、杂环芳基乙酸类、芳基丙酸类、吡罗昔康及其衍生物作用特点了解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发展

A型题

1. 解热镇痛抗炎药共同的作用机制是A.抑制白三烯的生成 B.抑制阿片受体 C.抑制 PG 的生物合成 D.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E.抑制中枢镇痛系统

2.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A. 抑 制 环 氧 酶 , 减 少TXA2 的形成B.直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C. 抑制凝血酶的形成D. 激活血浆中抗凝血酶Ⅲ

E.抑制 PG 的合成

答案 答案

3.有关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通过抑制 PG 的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 C.只降低发热者的体温D.对直接注射 PG引起的发热无效 E.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4. 阿司匹林的下述哪一个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A. 胃肠道反应 B. 凝血障碍 C. 诱发哮喘D. 水杨酸反应 E. 视力障碍

答案 答案

5.解热镇痛抗炎药镇痛的作用特点正确的是 A.对心绞痛有效 B.镇痛部位在中枢 C.可抑制 P 物质的释放 D.抑制 PG 的合成,可用于锐痛 E .减轻 PG 的致痛作用和痛觉增敏作用

6. 下列哪种药物不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A.扑热息痛 B.保泰松 C.布洛芬 D. 扑米酮 E.美洛昔康

答案 答案

7 .解热镇痛药的降温特点是A. 仅降低发热者体温,不影响正常体温B.既降低发热者体温,也降低正常体温C. 抑制体温调节中枢D. 对体温的影响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E. 可抑制 P 物质的释放

8.伴有胃溃疡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最好选用A.消炎痛 B.双氯芬酸 C.阿司匹林D.保泰松 E.扑热息痛

答案 答案

9 .阿 司 匹 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A.抑制 TXA2 合成 B.促进 PGI2 合成 C .加强维生素 K 的作用D.降低凝血酶活性 E.抑制凝血酶原

10.小剂量阿司匹林使出血时间A . 略 缩 短

B .明显缩短C .不变D .延长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答案

11.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不包括A.水杨酸反应 B.过敏反应 C.水钠潴留D.凝血障碍

E . 胃肠道反应

12.抗炎作用极弱的药物是 A.保泰松 B.布洛芬 C.阿司匹林D.扑热息痛 E.萘普生

答案 答案

13.引起溶血的药物是 A.那可丁 B.对乙酰氨基酚 C.保泰松D.布洛芬 E.消炎痛

14.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A.阿司匹林 B.布洛芬 C.吡罗昔康D.茶碱 E.尼美舒利

答案 答案

15.布洛芬临床主要用于 A.解热 B.心源性哮喘 C.类风湿性关节炎D.冠心病 E.镇静、催眠

答案

B型题

A.阿司匹林

B.消炎痛 C.布洛芬 D.保泰松 E.扑热息痛

16.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是17.导致视力模糊、中毒性弱视的是18.胃肠道反应严重的药物是19.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是

答案 答案

X型题

20.引起哮喘的药物是A.吲哚美辛 B.布洛芬 C.扑热息痛D.阿司匹林 E.保泰松

21.阿司匹林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胃肠道痉挛引起的疼痛无效 B.小剂量抑制血栓形成C.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 D.解热作用部位在中枢E.镇痛作用部位在外周

答案 答案

22.解热镇痛抗炎药的特点是A.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 B.降温时必须配以物理降温 C.对锐痛无效,对炎性所致钝痛有效 D.共同机制是抑制 PG的合成和释放 E.以上都不是

23.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有A.阿司匹林哮喘 B.急性胰腺炎 C.头痛、眩晕D.溶血性贫血 E.过敏反应:皮疹等

答案 答案

24.如何避免阿司匹林诱发的胃溃疡A.饭后服用 B.将药片嚼碎 C.同服碳酸氢钠 D.服用肠溶片 E.与酸奶同服

25.阿司匹林引起凝血障碍 A.抑制血小板聚集 B.延长出血时间 C.抑制凝血酶原形成 D.维生素 K 可预防 E.肝损伤者避免用阿司匹林

答案 答案

26.主要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是A.对乙酰氨基酚 B.阿司匹林 C.保泰松D.布洛芬 E.甲芬那酸

27.治疗急性痛风的药物有A.阿司匹林 B.别嘌醇 C.秋水仙碱D.保泰松 E.水杨酸钠

答案 答案

28.治疗慢性痛风的药物是A.丙黄舒 B.别嘌醇 C.秋水仙碱D.阿司匹林 E.苯溴马隆

29.水杨酸类对代谢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 .中毒剂量的水杨酸类药物造成负氮平衡 B.水杨酸类抑制脂肪酸合成C .大剂量使用水杨酸类时,肝糖元和肌糖元耗竭,造成高血糖或糖尿 D .超大剂量的水杨酸类药物影响激素水平E.耗氧, CO2 生成↓

答案 答案

问答题

1.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2. 试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3. 简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选择题答案:

1C

6D 7A 8B 9A 10C

2A 3A 4A 5E

11C

16B 17C 18D 19A 20AD

12D 13B 14A 15C

21ABCDE 22ACD 23ABCDE 24ABCD 25ABCDE

26BCDE 27CD 28ABE 29ABCD

1.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 1 ) 水 杨 酸 类 : 阿 司 匹 林 ( aspirin , 乙 酰 水 杨 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 2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 )( 3 )吲哚类和茚乙酸类: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 )( 4 )杂环芳基乙酸类:托美汀( tolmetin )( 5 )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ibuprofen )( 6 )灭酸类:甲灭酸( mefenamicacid )( 7 ) 烯 醇 酸 和 其 他 类 ( enolicacids ) : 氧 昔 康( oxicams )

2. 试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1 )解热 正常体温由丘脑下部控制,产热和散热为一动态平衡。当感染时, IL-1 、 IL-6 、干扰素、干扰素以及 TNF 等多种细胞因子增加,使下丘脑视前区附近细胞的PGE2 合成与释放增加,激动细胞表面受体,细胞内 cAMP

升高,促使下丘脑体温调定点升高,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NSAIDs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减少中枢 PG

的生成,从而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达到解热的作用。

( 2 )镇痛 . 炎症或损伤造成的疼痛是由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以及机体对痛觉的敏感性增加所致所致痛觉敏感性的增加与脊髓神经元激动性增加(中枢致敏)有关。体内与疼痛产生有关的物质有缓激肽、组织胺、五羟色胺、 PGs 、钾离子等。镇痛作用:抑制 PG 合成酶,减少外周 PG 的合成,从而减弱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也减弱了 PG本身的致痛作用。

( 3 )抗炎 炎症的产生需要致炎介质细胞因子参与,致炎介质有组织胺、五羟色胺、白三烯、缓激肽、 PGs 等。在 PGs 和缓激肽间有协同作用。缓激肽的某些作用似乎是通过刺激 PG 的生成而实现的。可见, PGs 对炎症的产生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证明, NSAIDs 对参与炎症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状态、白细胞粘附因子的表达、白细胞趋化因子(如补体因子 C5a 、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 B4 等)、白介素 -

1 ( IL-1 )、肿瘤坏死因子( TNF )等,都有不同方式和程度的影响,因此抗炎作用可能是上述各种作用的综合。抗炎抗风湿作用:(除苯胺类外)抑制 PG 合成酶,外周 PG 合成减少,使参与炎性反应的活性物质 PG 减少,同时也抑制缓激肽合成,从而稳定溶酶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吞噬等,减轻炎性反应。

3. 简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1 )发热: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 2 )疼痛: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偏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和痛经等均可使用。( 3 )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物。( 4 )防止血栓形成:由于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起到抗凝作用,使用小剂量长期服用可预防冠心病,血栓形成,脑血栓。( 5 )防止妊娠高血压:有妊娠高血压倾向的孕妇每日口服 60~100mg 阿司匹林,可以减少 TXA2 的生成,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口服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较大剂量口服可引起胃溃疡及不易察觉的胃出血,。饭后服用本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2 )过敏反应:少数病人可出现为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肤黏膜过敏反应。罕见过敏性休克和“ aspirin哮喘”。 ( 3 )凝血障碍:本药在一般剂量下长期使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使出血时间延长。大剂量可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4 )水杨酸反应:为本药过量时出现的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视力障碍、出汗、精神恍惚、恶心、呕吐等,甚至出现惊厥和昏迷。

编者:叶菜英(北京协和医学院)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