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 月 “专家陪伴式”引领 本土教师专业成长 金璐 美术编辑€¦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深圳福田区侨香外国语学校

蒋秀华:

成长的信念

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往往容易安于现状,还记得工作室成员第一次见面,李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要做有追求的人。”

而今回想起来,在工作室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李晓东老师给我们讲“课题研究”、讲“课程设计”;工作室成员李小青博士给我们讲“文献阅读及写作”;工作室成员刘素敏老师与我们分享她开发的“综合实践课程”;而我也在工作室里与大家分享

“教师写作”……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教学研究,每一次李老师总是认真点评。

还记得,我们几位中小老师,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李老师及时地鼓励我们:

“在中小学当老师,你们的优势是有大量真实、典型的案例,这些是我们在大学里做理论研究所缺乏的。”紧接着,她把工作室里的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分组配对,建议我们合作研究。

在这个汇集了大学、中学、小学教师的团队里,我们把教学研究融于教学实践之中,3年时间转眼即逝。当工作室结题的那一天到来时,我们都欣喜地发现自己成长了!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的我,又踏上了成长之路:主持课题、出版教育专著,荣幸地被评为工作室优秀成员、福田区首席教师、深圳市骨干教师。我感谢李晓东老师给予的指引,也感激工作室里大家的相互合作。

正是李老师传递给我们成长的信念,激励着我坚持研究,去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成员手记

李晓东 女,辽宁沈阳人,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现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副系主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高校第四批“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发展与教育方向的应用研究,至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为CSSCI 核 心 期 刊论文。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参编著作 2 部。并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主持人简介

工作室主持人李晓东(右三)。 冯震山摄

课题名称:《学习质量的评估与促进研究》工作室简介:2011年9月工作室成立,到2014年11月结题,历时3年,工作室以“学习质量的评估与促进”为课题,以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采用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共进行了8个主题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对教育教学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主要研究成果“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问卷”得到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部的采纳与应用。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专家与教师联合体”的教师研训模式、《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校本课程和“网络环境下主题活动促进小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评价策略研究”在深圳海滨实验小学取得良好效果。

主要成员:张丽丽、陈萍、谭慧荣、王蔚、曾恒志、刘素敏、蒋秀华、李路荣、焦璨、李强、匡以良、李小青、高秋凤、李红霞、徐健

李晓东工作室

李晓东“专家陪伴式”引领本土教师专业成长

□本报记者 何小西 整理报道

在深圳市首批19个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中,由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李晓东教授主持的工作室与众不同,

她的工作室成员既有深圳大学的博士,也有来自深圳市各区、不同学科的中小学教师。要带领这样一支队

伍成长,李教授提出了“本地专家服务本地教育,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以课题研究促进教

师专业发展”的工作室理念,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学习质量的评估与促进”课题不断探索,硕果累累。李教

授以深圳市海滨实验小学为实践基地,8年的行动研究,给学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走出学术象牙塔,为小学发展问诊把脉

深圳市海滨实验小学拥有一校两部,以艺术教育知名。2007年李红霞博士开始担任校长,确立了“保持艺术特色,实现全面优质发展”的办学方针,为此,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李校长深知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需要一个能够扎根学校、陪伴教师成长的专家。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那里有大学同窗、教育心理学专家李晓东教授。

李晓东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长期研究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成为海滨实验小学的研究顾问后,她每周来学校两次,了解真实的课堂生态,发现存在以下问题: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设计未能做到以生为本;教师普遍欠缺命题能力;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要解决这些问题,让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于是,他们决定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组织两个校区的全体数学教师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研讨。目的是让教师学会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并学会合理地设计测试题目以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迅速做出教学反馈,有效巩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并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专家引领,小学教师成大业

为了更科学地指导研究活动,李晓东教授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学目标分类学思想的通识培训。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用来帮助教师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它能让教学工作变得目的明确;它是一套术语,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有章可循,在交流时有共同的基础;它有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按照教育目标分类学的

最新理论,教师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

为了让教师们尽快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李晓东在海滨实验小学主持了200多场研讨,与教师的往来邮件达到数百封。经过艰苦努力,教师们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全部研制出来。谈及此,李教授由衷地赞叹:“这些可爱的老师们,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伟大!”

行走在研究的路上,向智慧型教师转变

当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1-6年级的全部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李晓东教授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目标明确了,但是目标达成了吗?这就涉及教学评价问题。

为了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李晓东对教师的命题能力进行了培训,组织大家编写单元目标检测题目,并提出选择和设计题目的4条原则:(1)不考简单的事实性知识;(2)题目要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题目的形式要灵活多样;(4)题目尽量与生活联系。

2013年4月,凝结着李晓东和海滨实验小学全体数学教师的心血与智慧的成果——《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6册)系列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它每一册都分为教学目标和检测题库两部分,不仅让教师上课时有明确的目标,还可以利用检测题目评价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

李教授这种专家陪伴式研训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帮助教师形成了“一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都必须基于教学目标”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授课时能更加关注知识的逻辑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以及后续的提升,使学生能有机地联系新旧知识、顺利实现迁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设置不同的达标

要求,实现了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检测题库研制成功后,教师备课不再依赖教师用书,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由埋头苦干型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变。

让大脑更聪明——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

在李晓东教授的指导下,海滨实验小学的数学学科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学科,数学科组成为优秀科组。在全面实现了优质课堂教学后,李晓东又开始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一轮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活动课。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只有6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其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要理解数的抽象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发展心理学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于是,在李教授的指导下,学校大胆地用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活动课代替了一年级的数学课,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在学生二年级时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学完。

经过3年的尝试,教师们发现,上过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的孩子头脑很灵活。

2015年3月24日,海滨实验小学的黄建峰老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74名教师展示了一堂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公开课,黄老师采用专项加综合的方法,不仅对孩子记忆的容量进行训练、而且教会了孩子使用“抓特征记忆法”、“分组记忆法”等方法来提高记忆和学习效果,受

到观课老师们的称赞。可喜的是,因其创新性及其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学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受到南山区教育局的高度肯定,海滨实验小学也因此成为南山区校本课程的示范校。

追求卓越,全体工作室成员共成长

工作室给了大家成长的平台,在李晓东教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成绩斐然。工作室围绕“学习质量的评估与促进研究”的课题,采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共进行了8个主题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对教育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在3年的时间里,工作室共出版9部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中国社会科学、SSCI、CSSCI等高水平学术期刊;撰写研究报告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省、市、校等各级课题16项。工作室成员获得5项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以及11项市级奖励。工作室还涌现出一些成绩特别突出的成员,如深圳市罗湖区南湖小学的刘素敏老师成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罗湖区功勋园丁。深圳市福田区侨香外国语学校的蒋秀华老师成为福田区首席教师、深圳市骨干教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焦璨博士成为深圳大学的“荔园优青”。

教育科研,让教师有了成长的信念、有了追求卓越的愿望;教育科研,让教师的生命更充盈!

2015

年5

月1

星期五

责任编辑金璐

美术编辑刘秋香

教科院

09

深圳市首批教研专家工作室建设纪实4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南方教育时报

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