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期 四 编 辑 张 勇 建 张 勇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35秒出车,10 分钟到达

A322001188 .. 88 .. 99 星星 期期 四四 � � 编 辑 张 勇 建 张 勇M orningorning 焦点

早上 7 点 30 左右,120 急救“白班” 工作人员已经到达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西区分中心普陀分站,准备和“夜班”同事交接工作,要检查一遍工作所需的担架和药品,为新的一天做好准备。

8月 7日 8点 44分,电话铃声响起,此时离电话最近的是 120 急救车驾驶员顾仁杰,他立即拿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消息,“铜川路有一名 93 岁的急腹痛患者需要立即送往德济医院”。

每辆 120 急救车上一般配有三名工作人员,一名驾驶员、一名担架员和一名急救医师,和顾仁杰同时当班的是急救医师许家宝和担架员董彬,日积月累的默契已经让三人形成了一个“急救金三角”,“三位一体”又各有分工。 顾仁杰刚放下电话,许家宝和董彬就已经起身,问道“哪里的病人,什么情况? ”

说话间,三人已经朝停靠在楼下的急救车奔去,从挂电话到上车出发,仅用了 35 秒。 “我们的规定是接到电话后 1 分钟内出车,一般情况下我们三四十秒内就能出发。 ”许家宝说。

在赶往病人所在地的过程中,空荡的车厢内沉默得有些紧张,只听得见驾驶室内顾仁杰不时猛踩油门加速的声音,“开急救车首先要保证安全, 然后要在头脑中快速计算出到达病人所在地的最快路线。 ”

顾仁杰已经开了 6 年急救车,从小区的哪个门进去更快、哪条路上车子少,他都一清二楚。

10分钟后,急救车停在了病人家的楼下,病人家属已经早早等在那里。许家宝一边向家属了解情况,一边和担架员、驾驶员一同上楼,用软担架将突然出现腹痛的老太太抬下楼,并将其送往医院。

9点 10 分, 急救车到达医院,许家宝和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交接。“每次交接的这两三分钟,是我们最放松的时刻,终于把病人顺利送到医院了。 其实很多时候,尤其是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都很难……”许家宝叹了口气,没有继续说下去。

交接完成后, 三人拿起 1.5 升装的矿泉水瓶,开始大口大口地喝水,然后开车返回普陀分站,等待下一场“生命接力赛”。

最近几天中心城区急救车每天出车 1200车次,比平时增加 11%

烈日下,120急救人员“为生命奔波”晨报记者 潘 文 实习生 饶舒玮

接电话、跑下楼、发动车子,拉响警笛……短短半分钟的时间,120 急救人员就已准备就绪。 对他们来说,调度指挥中心打来的电话就像是发令枪,接下来便是分秒必争,终点是等待救援的生命。

近日来天气炎热,不少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容易出现不适,再加上中暑等患者,每年夏季都是 120 急救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市 120 急救中心数据显示,最近几天中心城区 120 急救车每天的出车达到 1200 车次,比平时增加了 11%。

午饭后是最热的时间段, 停在太阳底下的急救车驾驶室内, 温度不断攀升,车身已经发烫。分站里的电话再次响起, 普陀区中心医院里的一名外伤病人病情严重, 需要立即转到九院进行脸部缝合。 这次和“急救金三角”一同出车的,还有第一天来报到的“新人”小胡。

在出车前, 小胡已经经过长时间培训, 各种急救措施对他来说并不是难题。 但对 120 急救人员来说,更大的考验还在和时间“博弈”的路上。

小胡协助董彬几人一同把病人抬上了急救车, 开始了他第一趟“出车”。虽然搬运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在太阳的暴晒下急救人员都已经出汗了。 经过二三十分钟的行驶后,急救车到达九院,再把病人从急救车上搬运下来, 和医院交接好。

但在回来的路上, 小胡开始觉得有些头晕、想吐,整个人精神也不太好,许家宝根据他的症状,初步判断是中暑了,有可能还有些晕车。回到分站后, 小胡去休息室休息了一段时间才缓了过来。

“我刚来的时候也有些不太适应,现在好很多了。 大热天的时候,

经常是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尤其是中午刚刚上车的时候, 驾驶室内会非常热。 ”顾仁杰说。

对担架员董彬来说, 最大的考验有时候是体力上的。 在 6年的急救工作中, 他搬运过的最重的病人是 240多斤。 “不少老小区的楼道比较狭窄,还堆放着不少东西,所以不太好走。在搬运中受过两次伤,最近的一次是 3 个多月前,当时也是抬一个病人下楼, 结果腰一下子没绷住,伤到了。然后硬着头皮把这个病人抬了下去, 送到医院后再去看病,还好没什么大问题。 ”董彬笑了笑说道。

同样的, 急救工作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误解。 许家宝说:“病人家属一般都很着急,我们也能理解。有的希望刚刚打完急救电话, 我们就立马能到,但出车有一定距离,不可能马上能到。”据了解,目前 120的出车反应时间已经大幅提速, 平均到达现场的时间已降至 12 分钟左右。

虽然工作各有侧重, 面对的考验不尽相同,但“急救金三角”也有一个共同的感触,“每次把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救回来的时候, 那种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

许家宝、顾仁杰、董彬三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是 12 个小时,“白班”是从早上 8 点到晚上 8点,“夜班” 是从晚上 8 点到第二天早上 8 点。 “一天 12 个小时,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车上,要么是在去病人家的路上,要么在把病人送往医院的路上。 ”许家宝说。

对 120 急救人员来说 ,午饭时间是不固定的,有时候 11点吃,有时候 1 点吃,有时候没时间吃。正因如此,不少人都患上了胃病。

11 点半左右,三人通过对讲机向总机汇报 “准备去吃午饭”,得到允许后便快步奔向了职工食堂,速度和出车一样快。没有闲聊和逗留, 他们迅速选好菜后开始用餐, 一口接着一口送入嘴中。十分钟后,碗里的饭菜已经见底。

和旁边用餐的人相比,“急救金三角”吃得十分“着急”,似乎无需咀嚼直接送入腹中。 记者都被这速度惊到了,“吃得这么快? ”

“不快不行啊,万一一个电话打过来,我们就要走了。所以我们上班的时候都不敢叫外卖, 很有可能外卖没到我们已经出车了。 ”许家宝说。

在各种餐点中,面食是他们的首选,原因是吃面速度最快。 但即使是面条,有时候也来不及吃。 前几天中午,三人在路边点了冷面当午饭,刚吃了没两口,就接到了总机转过来的急救信息:曹杨五村有名老人出现急性心衰,需立即急救。 二话不说,“急救金三角”赶紧出发。

忙的时候, 急救车还没开回分站,可能就有急救电话打过来了。

刚回到分站没多久, 电话铃声再次响起。 调度指挥中心给出的患者病情信息是低血糖, 仅这一条信息, 在急救岗位干了 23 年的许家宝已经猜想出了大致情况,“可能是注射胰岛素的病人, 这类患者很不容易,不吃饭或者少吃点饭,血糖就低了。 ”

在去病人家的路上, 许家宝的心里已经想好了急救方案,“我们上去后先测血糖, 确定了病情是低血糖,就注射点葡萄糖。 ”他和董彬简单沟通过病情后, 两人一同快速准备着可能会用到的药品。

“几支?”“两支够了。”在董彬的配合下, 许家宝迅速地准备好药品,并将手提医疗设备放置在旁边,方便车子一到就可以马上提起设备赶往救治。 “120 急救车的驾驶员和担架员并不仅仅是开车和搬运,他们都进行过严格的急救培训,都有相关的证书, 会协助医师进行急救。 ”许家宝说。

十来分钟后,急救车到达小区,但顾仁杰发现道路两旁停满了私家车,急救车无法开到病人家楼下,只能将担架床推到楼下, 再拿着软担架上楼。 “很多小区停车位都很紧

张, 尤其是到了晚上车子都停回小区里了, 经常会碰到急救车开不进去的情况, 有的时候车子即使能开进去也没法掉头, 相比于把车子慢慢倒出来, 还不如直接把担架推进去更快些, 这是开急救车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 我这边一天出车 10次, 大概有一半都没法直接开到楼下。 ”顾仁杰说。

正如许家宝预估的那样, 病人已经昏迷,血糖低到测不出来。 看到家里老人突然昏迷不醒,家属已经紧张得说不出话,房间里只剩下急救人员使用医疗设备进行检测的声音。

接过董彬递过来的药品, 许家宝赶紧给老人注射了一针葡萄糖。“没事了,没事了,不要紧张,现在好了。 ”几分钟后,老人睁开了眼睛,腿脚也能活动了。

为了确保病人已无大碍, 急救人员又测了一次血糖, 数据显示正常。 看着老太太转了转眼珠,一直盯着他看, 许家宝笑着和家属说道,“你看,现在眼睛也有神了。”此时房间里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家属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并连声道谢,“这么热的天,辛苦你们了,太谢谢了! ”

同样舒展眉头的还有急救人员,确认病人不需要去医院后,他们立即拿好医药包,准备返回分站。

一条信息预估患者病情“救回病人后的心情无法描述”

午饭首选面条不敢叫外卖

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急救 本版图片/晨报记者 朱影影

室外气温越来越高,许家宝额头上的汗不停地流下来。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