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读书会 诗的滋味 - xtrb.cn€¦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14 读书会 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责编/ 董保纲 校对:梁继红 Email:3129910@163.com

    郭桂杰继散文集《美丽的年轮》出版之后,诗集《生命的果实》也将要出版了,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我真正喜欢读书是从读诗开始的。1979 年 7 月我考入邢台师专中文大专班学习,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来说,那真是有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的感觉,而最吸引我的无疑是学校的存书。也许是青春年少,也许是心智的某种契合,记得当年最爱读的是诗歌,并且是外国诗歌。什么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什么雪莱、拜伦、彭斯,还有歌德、雨果、惠特曼等等,凡是能借到的都一一阅读,后来还模仿着写了不少不伦不类的诗,一直到临西二中参加工作后的前几年都幻想着做个诗人,经过一番挣扎,感到自己确实不是做诗人的“料”,鉴于自己从事的是教学工作,也就逐渐放弃做诗人的梦想,转而扎扎实实地搞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了。因为,我体会到,写诗是需要天赋的。凡是需要天赋的技能,仅凭训练是达不到应有高度的。有天赋的诗人,通过强见识、宽视野、铸胸襟、悟灵妙,加上勤奋就可能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度,而无天赋者,你写诗再勤奋也只能是一种无味语言的诗形排列而已。当下不少这种味同嚼蜡的诗,只不过我们没有领会到这一层而已。我坚定地认为:真正的诗,在于滋味。

    古人说:“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什么读“百回”而“不厌”呢?无他,滋味也。何为滋味?滋味即我们所说的诗味。我

    们中国人对世界的感觉,往往从身体开始,尤重味觉;西方人也讲口味,但尤重视觉,这从前期的绘画中就可看得出来。但,味道有时很难描述,所谓“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因此,诗歌层次的高低从滋味中便能区分开来。滋味浓则高,滋味淡则低,没有滋味则非诗也。我们对诗歌的阅读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品诗”,诗不品不知其滋味。缪钺在《论宋诗》中说:“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这些都证明,一首好诗必须要做到有滋有味。

    桂杰的诗,便是有滋有味的好诗。《老屋》开往老屋的火车太慢就像心在一节节的铁轨上蹦蹦地跳被震落的泪珠如窗外的小雨撒落三千里

    老屋低了吗

    抬眼望却有千丈哆哆嗦嗦的双手推不开苍老的门

    在老屋的床上才可以纵睡千年横睡万里这首诗写于 2009 年 1 月,“老屋”我们

    既可以理解为自己曾经住过的屋子,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含义丰富的诗歌意象。这意象可以看作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也就是故乡。在这短短的诗句中,作者并没有呈现表达自己主观情感的句子,而是通过回家时的期盼——“开往老屋的火车太慢”;激动——“蹦蹦地跳,被震落的泪珠”;变迁——“推不开苍老的门”;以及只有故乡才能给予自己的自由——“在老屋的床上”“纵睡千年,横睡万里”等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出来。其诗的滋味是他把回家设想为“开往老屋的火车”,而不是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我们把握住这

    一点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其泪落如雨所表达出回乡时的渴盼和激动,而“撒落三千里”这一夸张手法的运用,一是强调了回家的激动,二是扩大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这是诗歌想象的神来之笔。而第二节“哆哆嗦嗦的双手,推不开苍老的门”中的“哆哆嗦嗦”的细节,表达一种走入家乡老屋时的激动和万千想法,而“推不开”这一表达,一是表达老屋或者家乡的巨变,二是和家乡的隔膜,此句具有丰富的内涵,令人深思。而“纵睡千年,横睡万里”,只有老屋的床上“才可以”,正是家乡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品到这里又想到诗歌创造中“诗眼”的问题,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苏轼也说“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可见锤炼诗歌之“眼”的重要。桂杰的诗不少神来之笔,而“在老屋的床上”——“纵睡千年,横睡万里”无疑是让人读后不忘、令人回味的句子。因此,有滋有味的诗应是形象独特,令人回味,能令人反复品砸的诗。

    最近由于教学研究之因,读诗非常少了,偶然读一读网络传播的诗歌,或不知所云,或淡而无味,而当把桂杰的 120 首诗读完以后,跳入我大脑的就是“滋味”一词。诗歌,有滋味则为上乘,无滋味则为浅作。滋味是令人回味、流连忘返的引力,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

    诗的滋味陈宝贵

    ■书人书事

    ■书里书外

    ■边读边说

    跟好友安琪去市场买菜回来的路上,她向我强烈推荐微信读书 APP。她说,随时可以阅读,非常方便,书目种类也比较多,甚至连最新上架的书籍都能找到。我颇有兴致地听她讲该如何操作才能拿到心仪图书的过程。

    我们各自提着两袋新鲜的果蔬,迎着黄昏的夕阳,从嘈杂的商铺面前走过,从嬉戏的孩子们面前走过,从熙攘的人群里走过,边走边认真地讨论着,该如何利用零碎的时间读些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想来,这仍然是一幅略显滑稽又颇温馨的画面。

    我见过安琪卧室的书柜,白色的柜子靠在床边直接屋顶,这还不够,甚至连飘窗台上,也被一沓沓垒起来有半人高的书籍占满。与我只喜欢经典的文学和哲学类书目比起来,安琪的爱好相对广泛和新潮许多,一些新锐的作家,或者一些非常时尚的育儿作品都会出现在她的书桌上,这可能与她水瓶座的性格有关。我后来分享给很多朋友的梁冬的作品《处处见生机》,亦是得自她的推荐。

    六一儿童节假期,带孩子泡书店时,翻到亦舒的散文随笔集子《我哥》,特别喜欢,蹲在书店角落里一口气读完。亦舒的文字实在太美,精准,简洁,神采奕奕,且三观端正。其中有一篇题为《自我了断》,谈及兄妹长大后,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美国,但凡生病住院,为怕父母忧心,从不会告知双亲,皆是自行安排手术治疗等诸事宜,病愈许久后才会让父母知悉,拳拳孝心,透出纸外。其中还提到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她的匤哥哥二十二岁弃学从军时,每遇战事离开,必事先写一沓信件托付给友人,让其每隔十天半个月寄一封给

    香港的母亲,在信中他用蝇头小楷与母亲谈《红楼梦》和《西厢记》,读至此处,心都酥了。

    书中另一篇也很有趣,主人公同样是倪匤。她在文章中写道,大家皆知老匡是养花高手,府上盆栽永远青葱水嫩,生机勃勃,一日,便前去请教秘诀。原以为得到的会是如何修枝剪叶、灌溉施肥的答复,孰料,匡哥只告诉他,秘诀是死的马上丢掉,且赶快买新的补上。话题虽是在谈养花,但道理却适用于生活与人生的诸多场景。特别是陷于爱情困境中痛苦迷茫的年轻男女,破败的情感,再怎么捆绑都是损耗,不如丢弃,及时止损,另寻新的机会。

    这让我想到了知名武侠小说家金庸曾劝导年轻人多读书的话。他说,你们一定要培养阅读的习惯,读书不只可以让你们获得知识和乐趣,更是你们苦恼烦闷时最佳的解药和伴侣,每当读书读到乐处,那些烦愁便自动退远,在阅读中,你的眼界打开了,思想有深度了,人生的疑惑就能慢慢看开和化解了。

    青年歌手李健热爱读书,阅读量惊人,且将这一习惯常年保持。他曾在专访中这样回答媒体,是阅读,让他找到了生命的参照系,喜时不狂妄,忧时不惊慌,了解自己的有限性,才能在生活和创作中始终保持谦卑的心态。

    我对阅读的态度,亦基本如是。喜时读,忧时读,愁时读,乐时读,那一行行文字,描绘的是四季流转,时光变迁,人生悲喜的风光,亦是在不断讲述着万物生灵在世间遨游的智慧,天地丽日运行不止法则。于是,我们在读书时,亦在读岁月和人生。

    万事不如书在手冯娟

    “春天过去了,接着,夏天也过去了。弗雷迪这片叶子已经长大……”

    我轻轻地念着这个故事。孩子坐在我大腿上,他睁着圆圆的眼,专注地看着我手中的书本,不时地伸出小手,戳一戳书页上的叶子图片。

    这是我们都喜欢的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美国知名童书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的作品,1982年出版后至今风靡全球,蝉联《纽约时报》第一畅销书。著名儿童文学家任溶溶老先生的翻译文字优美,情感真挚,自然动人。

    一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它在春天萌芽、夏天繁盛、秋天泛黄、冬天凋零,它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以及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

    巴斯卡利亚在扉页中说道:“这本书奉献给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奉献给对这种事无法解释的大人。”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为什么要活着?死是怎么回事?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些问题简单直接,可是,有几个大人能够尽量准确地给出答案呢?

    看似简单的童话,是如何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呢?在孩子澄澈清明的目光里,我们这些无法解释的大人们,可以用美好的童话,温柔地为他揭示世界的严酷与温馨、生活的苦难与甘甜,为他幼小的心灵撒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他的未来指引方向、铺垫道路。

    弗雷迪长在一棵高大的树上。那里有很多很多的叶子。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叶子们在微风中跳舞,懒洋洋地晒太阳,让雨水给他们冲凉,叶子们还给老人遮阴,给孩子扇风,给野餐的人们提供场地。弗雷迪来过、活过、走了、睡了。它不知道,它这片干枯的叶子将跟雪水混合起来,让大树长得更强壮;它更不可能知道,春天来时,新的叶子将要长出来。

    “万物都会死。不管是大是小,是强是弱。”聪明的丹尼尔说道,“有一天树也要死。不过有一样东西比树更强。这就是生命。它将永存,我们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句话,其实很深刻,可是放在童话里,放在弗雷迪和丹尼尔的谈话里,却那么浅显自然,易于接受。

    秋天的时候,在金灿灿的黄昏日光中,丹尼尔落下去了,它安祥地落下去了。下大雪了,最后一片叶子——弗雷迪,安静地、轻飘飘地往下落,它睡在了树下的土里。一片、一片、一片的叶子落了。一片、一片、一片新的叶子会长出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经历旅程中不同的各种风景,在于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我和孩子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我们延续着关于生命的对话。

    我想,听过《一片叶子落下来》的孩子,在他长大时,不管会遇到什么,他的内心都会深藏着那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

    童话里的人生哲理——读《一片叶子落下来》

    赵青新

    全民阅读·书香邢台 本版欢迎来稿 投稿信箱:31299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