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退休干部沈彻: 能帮一个是一个 关注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关注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主编/夏 江 编辑/刘中洋美编/王 革 校对/刘晓立

13

“乐山好人”候选人事迹展播

她用博爱回报失去理智的暴力

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位于夹江县城城郊,这里收治了乐山各个区(市)县,甚至重庆、贵州的37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

今年41岁的武利霞,夹江县人,是该中心心身障碍科护士长,主要负责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各种精神疾病。

而她所在的第三病区一共13个护理人员,不仅要照顾7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的起居饮食,还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危险。

“害怕。”这是武利霞当初对精神病院的印象,但现在她已经把这些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呵护。精神疾病患者发作时,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还会伤害身边的人。武利霞常年面对这样一群患者。

今年3月,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精神疾病患者,被家人送到医院来,当时病人非常不配合,不愿意住院治疗,想逃跑,把护士办公室的门都给踢坏了,大家都给吓跑了。

后来,好不容易才把病人制服,关在隔离保护室,但病人一直都很激动,根本安静不下来。当时,其他人都离开了,只有武利霞和病人在里面,面对长得又高又壮、随时可能做出过激行为的病人,武利霞头皮发麻,有点不知所措,心里非常害怕。很快,武利霞冷静下来,开始找机会和病人谈话,缓和紧张的气氛,终于稳定了病人,让他同意接受治疗。

一次,一个病人蜷缩在墙角里,无论护士怎样劝说也不去吃饭。武利霞来到他的身边,蹲下身子关切地问他,结果一口唾沫吐到武利霞脸上,不远处几个病人也跟着哄笑起来。

热情爱帮忙她是科室的大姐

精神病医院不同于综合医院,长时间和精神疾病患者在一起,护士不免会情绪压抑,武利霞经常和护士谈心,让大家放松心情。

新来的小护士对这份工作会充满抵触情绪,经常感到委屈,身为过来人的武利霞会用自己的经验开导大家,慢慢让小护士消除顾虑,爱上这份工作。

20岁的肖威是武利霞所在科室的男护士,今年3月才来医院上班。

“大姐人很好,很贴心,喜欢帮助人。”肖威说,有时他们忙得没时间喝水时,大姐会帮他们每人倒上一杯水,工作上遇到什么困难,会手把手的教你,直到学会为止。

刚来时,面对病人肖威心里很害怕,武利霞说这些病人就像孩子一样,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要多关心爱护病人,要尊重他们,对他们有耐心,没事儿陪他们说说话,这样病人就会慢慢接受你。

2006年以来,武利霞一直坚持为病人送上生日蛋糕和礼物,遇到家庭困难的病人还自己掏钱给病人买生活用品。

2014年有位患者的父亲外出打工期间意外摔伤致肋骨多处骨折,患者因为担心父亲生病,情绪低落,武利霞及时的与其谈心,沟通,并再次组织科室

为该患者捐款1100元,为患者的母亲送上衣物,多次解决患者母亲来医院看望病人的车费、餐费,累计捐款1000元以上。

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武利霞3年来经常和朋友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患病的困难家庭捐款。

23年如一日她将病人放在心里

23年间,武利霞坚持为病人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真正将病人放在心里,当护士长以来,节假日期间都会到科室去看望在岗位上工作的护理人员和病人,为他们送上节日的慰问品。

作为精神病院的护士长,武利霞懂得,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与普通科室的护理有很大差异。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无法控制的思维,医务人员必须奉献出

“三颗心”:勇敢的心、仁慈的心和暖人的爱心。

虽然工作中充满危险,但是武利霞收获更多的是感动。隔一天不来医院,她就不放心,因为工作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看着这些病人就像幼儿园孩子一样,你用真心对他们,他们都是知道的,出院时一句‘谢谢’我们就知足了。”武利霞这样说。

23年来,武利霞从一个稚嫩的小姑娘成为独当一面的护士长,从一个带着恐惧工作的护士成长为一名热爱工作的资深医务工作者,武利霞总结,“要用真心和爱心对待病人,只要我们用心,他们还是会懂得我们的心意。”

记者 吴薇 文/图

23年如一日武利霞用爱心善待每一位患者

1940年奔赴延安感恩于大家对他的帮助

走进川南林业局驻外办事处,提起沈老这位退休干部,许多了解他的后辈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该办事处的主任薛志彬告诉记者:“沈彻老先生的生活很简朴,对生活要求很低,他的钱几乎都捐出去了。”

沈老为何会这般热心公益?时光还需退回七八十年前。

那时沈老不足20岁,家人将他从犍为县老家送至乐山一中读书。从小就比较有性格,还有些叛逆的他,求学不久就被学校以“不堪造就”为由劝退。喜欢读书的他不甘于此,之后辗转了几所学校求学。1939年11月,他来到成都,考入阎锡山成立的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

1个月后,他第一次认识了共产党人。“他们说我们不要到黑暗的地方去,要去光明的地方。”沈老回忆道。受他们的影响,次年1月,沈老跟随这些进步人士翻秦岭、越大巴山,步行前往延安。

当时他脚下只穿了一双布鞋,鞋子很快被磨坏了。正值严冬,他冷得发抖,觉得脚都快被冻掉了。随行的同志发现了他的情况,立刻脱下自己脚上的胶鞋递给他穿上。之后,他的鞋子再次被磨坏时,又有同志送给他一双胶鞋。

“那时我是一行人里年龄最小的,一路上大家都很照顾我。我记得很清楚。”回忆起这一幕时,语调一直平稳的沈老突然拔高了声音。

1940年2月,沈彻一行抵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次年11月进入中共中央军委二局。1958年,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通讯学院任少校、大尉学员班的指导员。“这期间,许多从战场上回来的同志和从敌占区过来的同志,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听不懂、看不懂的都是他们指导我。”

1964年,沈彻转业至川南森工局(川南林业局前身)工作,直至1976年退休。

“主观上我对党很忠诚,但客观上做了多大贡献呢?”严格要求自己的沈彻,语气中流露出对自己的不满。他表示,对党和那些革命战士,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他有很深厚的感情、许多感谢,却不能同样回报,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能工作、还能帮助他人的时候去帮助其他人。

数十年省吃俭用帮助他人

今年84岁的范国南是沈老的老同事,他告诉记者,沈老退休前就一直很关心职工,经常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拿自己的工资为党的政策作宣传,自费为工人买收音机,出钱出力的去帮助工人。”范国南列举道。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沈老毫不犹豫地向灾区捐款5万多元,这笔钱是他多年来的所有积蓄。而这只是沈老10多年来多次善举的其中一次。2004年,沈老看新闻了解到犍为县有位救落水儿童的好人需要治疗费用,便带着

1000元赶往医院。为了将钱尽快交到受助者手中,不了解具体信息的他拖着83岁的身体,跑了好几家医院;2010年,他又为西南干旱地区受灾群众捐款7160元;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他立刻捐款1万元;2014年春节后,沈老先生捐款1万元资助乐山周边地区的贫困学子读书。今年3月,他又向沐川县一位贫困儿童捐款1万多元。

据乐山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介绍,沈老是他们的“常客”,作风朴实且不爱宣传。这些年来,沈老向灾区、贫困学生、贫困家庭共捐款10多万元。

这样一个慷慨解囊的老人,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对家人也很“吝啬”。沈老的孙子结婚时,他只送了两本书给孙子,除此之外,没有给孙子任何钱财和物品。

2009年,沈老的老伴去世后,他和儿子住在一起。“我自己没有什么开销,看到谁有困难,能帮一个是一个。”沈老说。

沈老为善不欲人知,采访前,记者经过几次沟通,沈老才答应受访。他对记者说:“我没做什么,基层干部、基层群众做好事的更多,你们要多去挖掘他们。”

记者徐祎 文/图

94岁的退休干部沈彻:能帮一个是一个

在活动室中看歌词的沈彻

武利霞(左)正在询问病人身体情况

她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23 年,一直视病人如亲人,细心照料,为病人修剪指甲、梳头、喂饭,为行动不便的病人洗澡。

她视医院为家,坚持不懈地在平凡而又特殊的护理岗位上辛勤劳动,为医疗事业奉献青春和汗水,为“白衣天使”增光添彩。

她先后荣获乐山市“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她就是本届乐山好人“爱岗敬业模范”候选人,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护士长武利霞。

满头银发,身着简单的毛衣、棉麻裤子,脚下穿着一双黑色布鞋,胸前挂着一张公交卡,左手腕戴着一块已经戴了 50 多年的石英表,挎着一个半新旧的环保袋。如此俭朴的沈彻,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常常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他已向灾区、贫困学生、贫困家庭捐款10多万元。他,就是本届乐山好人“公益慈善模范”候选人之一,94岁的沈彻老先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