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传承 - epaper.hehechengde.cnepaper.hehechengde.cn/upload/cdwb/2020-06-15/WB...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承德记忆 11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值班副总编 陈兵 责编 李晓宇 王评川

一条胡同,一个地名,一座建筑,一种小吃,一个熟悉的人,一段遥远往事,一张发黄的老照片……都是生命里珍藏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百态,在我们心底留下温暖而独特的记忆,恰如饮下一杯老酒,芳香醇厚,绵远流长。“承德记忆”版面诚挚邀您写下普通人与这座城市悲欢离合的故事,讲述生命中那段精彩珍贵的过往。

联系电话:0314-2154739投稿邮箱:55959119@qq.com

征稿启事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记录生活点点滴滴,虽然梦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但是阻挡不了我对它的热爱。一条街道,一处景区,一处百年老店,都有浓浓的文化底蕴,那些消失的古建筑,还有那些遗传下来的美食,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是高档美食,可是有谁记得那些承德消失不见的记忆呢?

走在承德的街头,亭台楼阁,小溪流水,城市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好,内心满是欢喜。记忆中在二仙居步行街附近有承德碗坨、驴打滚等很好吃的地方美食,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深深吸引着我。如今再次来到二仙居步行街,满满都是商铺,繁华奢侈,却再也找不到从前那个熟悉的味道。内心泛起一丝丝凉意,对于那些记忆中的美食,真的应该好好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爱上地方美食文化。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得名,避暑山庄的修建,让许多王公大臣纷纷来承德建造府邸。翻开厚厚的历史资料发现,承德街区的古建筑群还是很多,有佟国维府、纪晓岚府、和珅府、刘墉府邸等等,这些建筑现在都已经消失殆尽,取缔他们的是亭台楼阁。那些消失的古建筑是一个朝代象征,彰显了大清王朝的繁荣。如今从这些遗址中走过,仿佛空气中仍然弥漫着古木清香,已经消失殆尽的古老建筑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曾经留下的记忆,记录着承德曾经的辉煌。

在避暑山庄内有一个清音阁大戏楼,从外观看是一座三层卷棚歇山顶建筑,地上三层每层都设舞台,可以同时演戏。地下还有一层,合起来应为四层。戏台面北,南面有五间扮戏楼,北面是观戏楼,主殿为福寿园。观戏楼两侧环绕着二层廊庑,同样作为观戏之用。也就是说,清音阁戏楼被以上各部分建筑紧密围合起来。阁的平面为三

间,一二层面积相同,三层略收小,近似于方形,阁高约 26 米。各层檐下都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和抱对,上层为

“清音阁”,中层为“云山韶濩”,下层为“响叶钧天”,台柱上的对联也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

在戏台的两侧有雕刻的假山衬景。台上还设有天井,台下深2米的地方设地井。之所以设地井和天井,是为了演出神鬼戏时,使“鬼神”从天而降,或从地下钻出来,达到增强演出的气氛与效果。

此外,清音阁大戏楼的戏台又分福、禄、寿,福为上层、禄为中层、寿为下层,取吉祥之意。戏楼的后台又分雅、淑、杂三个地方。雅处是用于存放剧本、乐曲、乐器;淑是扮演女角(又称坤角)化妆和候场的地方;杂是扮演男角化妆、着装和候场的地方。

清音阁最后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里是 1945 年,冬天里的一场大火足足用了两天两夜把这座三层戏台化作一片灰烬。

还有许多的古建筑因各种原因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通过后人的复原重建,使那些断续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是家乡承德的一份炫目的历史财富。

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实力不断的提升,承德这张名片越来越靓丽。承德机场的修建,承德高铁的开通,大大地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城市绿化工程也不断的增多,为京津两地提供天然氧吧,清清的母亲河慢慢地流淌,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同时也是京津饮水的保障地。在市政府的推动下承德创建和谐城市,人文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步伐越来越近。这座城市有很多的记忆,也有很多温馨,我对这座城市倾注了太多的热爱,因为这里是我深爱的家乡!

在承德县北部有一个小山村,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村北头的山坡上矗立着一棵五叉骨松树,虽栉风沐雨,仍刚劲挺拔,守护着小村的居民,这就是我的故乡河南营村。

我的太爷爷生于晚晴末年,经历了战乱的洗礼,在风雨飘摇、战火连天的岁月,虽然家里一贫如洗,却毅然让三个儿子走上了求学之路。人一定要有知识有文化,这是家里几代人的共识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生活依然拮据。1972年,初中毕业的父亲在三线干活,听同学说三十家子要招高中班,他火速往家赶,一路上心事重重。到家坐在门前石阶上,望着那条不远处的山径,等待着上工归来的爷爷。直至暮色重重,才见到爷爷拖着疲惫的脚步缓缓归来,父亲急忙迎上去:“爸,我想上高中。”爷爷没说话,拿起窗台上的笤帚扫扫身上的尘土,“上吧。”父亲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觉得这学真心想上,另一方面觉得他是老大,家里没人挣工分,日子更难了。

父亲很矛盾,又摸黑去了大爷爷家。昏黄的煤油灯下,大爷爷在搓麻绳。父亲踌躇了一会,终于开了口:

“大爷,我想念高中。”“上呗,穷养猪,富读书,上学是好事,你爸供不起,你就言语一声。”大爷爷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父亲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从此便开始了艰难的求学之路。

每个周日的中午,父亲都要背上五天的干粮,走上20里路去上学。经常干粮都酸了,也舍不得扔。临放假,还要打俩白面馒头,给我爷爷、奶奶、二叔拿回来。

父亲高中毕业后村里有保送张家口师专的名额,通过爷爷、大奶奶的支持和努力,终于得以上大学深造,后来成为教师回乡任教。

后来随着我和妹妹的出生,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小时候的我对爸爸那几箱书极感兴趣,每当爸爸整理他的东西时,我就在那找几本心仪的书翻翻。三年级时,我看了冰心的《陶奇的暑期日记》。那样闷热的暑假,在阳光潋滟的午后,和着蝉鸣走进了上世纪50年代的陶奇的暑假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生活在大山里的我,在书里看见了外面的世界,感受着文字带来的奇妙。

父亲是个节俭得近乎小气的人,但是唯独对我买书订报这件事却大方得出奇,每次出门都会给我买教辅书和一些名著。从上初一开始,我就订了《初中生报》,每年需要20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资金,父亲每月工资才100元,但他从来没有为这笔开销犹豫过。

初一的时候,我的视力有些近视,父亲带我去承德配眼镜。第一次进城的我对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竟然毫无兴趣。

父亲知道我爱看书,便带我去了新华书店。一排排整洁的书架上,那些散发着墨香的书籍似乎闪闪发光,留恋在书架间,抚摸着那些耳熟能详的书,阳光浅浅地透过玻璃窗斑驳地映在书架

间,我沉醉在书的世界中,浑然忘我。父亲为我买了一套作文大全。回到

旅馆,他提议带我出去逛逛,然而我心心念念就是那几本书,坐在床上一直看到了天黑。没想到爸爸回来后还被店主训了一通,怪他把我一个人扔在了房间里。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优异,经常能得到学校的表彰。每当我拿回一张奖状,爷爷便笑眯眯地端详半天,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念一遍,然后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每逢过年的时候,家里有人来拜年,他总是喜欢指着满墙的奖状炫耀一番。后来我离家求学,成绩由学校邮到家里,每次大喇叭一喊,爷爷都风风火火第一个去拿信。那时的我真的怕考不好,怕爷爷看到信时失望的眼神。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家里的传承也延续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闺女从小就爱读书。暖暖的晴空,香香的院子,小小的闺女,牵着我的手去找小舅舅玩。小舅舅比她大一岁半,从小在一起玩,憨憨的他虎头虎脑的。

撩开门帘进屋,闺女看到小舅舅正坐在炕上,嘴角上扬,笑眯眯地看着她:“彤彤,来玩呀!”

突然闺女的小眼睛亮了一下,奔过去,趴在炕沿边盯住小舅舅的手不放,我一看,原来我这小大兄弟的小手里正翻着一本书。闺女指着书回头眼巴巴地对她的姑姥说:“姑姥,我也要看那本书。”姑姥姥乐了:“海玉,快把书给彤看,一会你俩好玩。”

我这大兄弟就是实诚,虽然脸上老大不愿意却还是递给了闺女,闺女一把夺过来,拿在手里翻了起来。突然,闺女把书护在胸前,迈起小腿,啥也没说,就冲了出去。说时迟那时快,等我们反映过来,她早已窜出了两道门像风一般绝尘而去,一转眼消失在院墙拐弯处,留下我们娘仨目瞪口呆。直到这时,小舅舅才“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俩大笑起来。我这宝贝闺女见了书之后便迅速预谋了一场“携书出逃”计,为了书,她连亲妈都不要了。

等我回到家,她小人家早已气定神闲,四盘大坐在炕头上,一本正经地在看书,眼皮都不抬一下,我盯着她:

“怎么偷了小舅舅的书跑回来了?”“不是偷,我怕他不给我看,就拿回来看了。”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分明是抢回来的,还在狡辩,心理素质够可以的。“那你看完就快点还回去吧。”我仔细一看,是五年级语文课本,“你看得懂吗?”“可是我还没看完呢?”

闺女就那样极其认真的,一页一页一直看到最后,然后慢吞吞地抱着它走出开满鲜花的院子,还没忘看一眼飞舞的小蝴蝶。而此刻,我回头,我一岁的儿子正用胖乎乎的小手拿着一本《幼儿唐诗》,在那一边用力点,一边“咯咯”地读着。

回顾家里几代人的经历,好似一条和缓延绵的河流。尽管光阴飞逝,沧海桑田,不变的还是那颗人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初心。虽然前辈已逝,后辈人必将谨守初心,在知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美好的传承□李志新

寻找历史的记忆□孟繁成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