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中的“梁”文化漫谈 - hsdaily.cn · 父母的代称。“椿”谐音...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徽州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房梁的“讲究”更是细致入微,别具一格。在徽州,房梁的释义主要有二:其一为横亘在厅堂中心位置的正梁,是为全国各地房屋大多有的大众版横梁。正梁中部略微拱起,四棱多平削、雕琢至横截面呈扁圆形,两头圆融壮硕,形如一条横卧的冬瓜,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其二为屋脊正中檩条下与檩条平行的一根横木,是徽派建筑特有的徽版房梁,俗称“脊梁”。

正梁处房屋中心枢纽位置,四通八达,徽派民居二楼堂前多摆放粮仓(桶)及杂物,故正梁实为承重梁,实用价值远甚美饰效果。一栋徽派民居,与正梁平行的其他房梁视房屋进深、开间宽窄,长短、粗细各异,有序分布,少则数根,多则数十根,构筑起二楼承重平台。因正梁粗大,想要寻得一根理想的杂木料,承重的柱子等也得“配套”升级,非一般农家承受得起,故一般民房正梁多用松、杉木料。而红豆杉、白果树、香榧树等杂木质量虽重,但质感细腻,经得起精雕细琢,往往成为富商巨贾光耀门庭的首选。如婺源县江湾滕家巷即有一座“白果厅”,正梁、方柱、板壁、厢门均为白果(银杏)树所造,从无虫蛀蛛网。徽商贾而好儒,对公益性的书院、祠堂建设每每一掷千金,选购清一色的杂木。如休宁中学长期作为学校礼堂的斯文正脉堂(今校史馆),俗称“白果厅”,主要构建亦为白果料。该县汪村镇大连村下连组的吴氏宗祠主体架构则为红豆杉木,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毁于火患,村民至今仍痛惜不已。在徽州,“脊梁”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根横木,既不承重,又不美饰,就房屋构建而言,可有可无,但正如我

们把一个国家的民族英雄、核心人物比作民族的脊梁一样,其象征意义首屈一指。

香椿木材质坚硬、色泽红润、防腐防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中国桃花心木”的美誉,是制作脊梁的绝佳木料。与之相辉映的文化渊源是《庄子·逍遥游》里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祝寿时有椿龄之说。范仲淹《老人星赋》有:“会兹鼎盛,荐乃椿龄”。再有古时称父亲为椿庭,母亲为萱堂,椿萱为父母的代称。“椿”谐音

“春”,徽州人过春节都喜好把大红纸裁作正方形,倾斜写上尺余见方的“春”字,张贴于对联横幅上方的门额上,若非当年迎娶新媳妇贴“囍”字,新居落成贴“福”字,“春”的位置是雷打不动的。

香椿树因人们频繁采摘叶芽,抑制了长速,故生长缓慢,要想找一根(杪端横截面周长)尺二以上的直溜香椿梁还真是勉为其难。在休宁五城一带,有人做房时便把目光盯着别人家的香椿树,半夜里邀约三五知己偷偷砍来,然后在树桩上摆放适量的买树款了事。第二天一大早,主人见了钱也只有哭笑不得,在乡情的庇佑下,

“偷梁”和风靡一时的“抢亲”一样,不合理却合情。香椿梁不好找,退而求其次,就只好早早“瞄好”一根双木橔(杉木成材砍伐后,来年剔除木橔上的孱苗时视木桩间距保留一到二根杉木苗)上的杉木,到做房时请人伐倒刮皮晾干待用。颇有趣味的是,该过程自始至终木料不得沾地(其情状类似接亲,新娘先是站在八仙椅上由兄弟背上轿,再是轿夫抬着走,最后新郎官背入洞房,全程脚不落地的),所以砍伐时一人砍,另几人得用木叉支应着,抬回家里,木架架空了,木匠才动手加

工。当然,细心的主人忘不了吩咐木匠在房梁上钻一个孔,用香椿木做一根木簪揳入其中,就算有香椿梁了。

一栋民房的主体框架(各种规格形状各的梁、柱)分门别类做的差不多了,当家的便思虑着早早与木匠师傅联络沟通,请先生择了

“上梁”的吉日良辰。自此,木匠师傅是丝毫不能怠慢的,否则,他在脊梁上做些手脚,刻些符咒,新房就“不出人”、“不发人”或者住进去诸事不顺了。上梁当天一大早,木匠师傅率大家伙紧赶慢赶把林林总总的房梁、房柱先拼接成纵向的

“面”,一个“面”数百上千斤,接下来需借助棕绳牵扯控制横向联结成立体的房架,上午完成。机灵的老当家会借助现成的架子、梯子在正梁下方一左一右倒钉上事先打制好,(漆)油光滑亮的铁钩。铁钩顶端揳入碗状的铁盖内,末端不是我们常见的尖细锥状,而是呈卷口发条状,圆润柔顺,俗称梁钩。堂前通风,空间大,留种的种子悬挂其上不霉不烂;年猪杀倒,腰条空悬梁钩上风干可慢慢享用到来年茶季。逢年过节、婚嫁迎娶,灯笼、彩绸也有了落“脚”之地。

午后,当家的邀聚亲朋好友,提上接亲时才用的带密封灯罩的马灯来

“请”梁,鞭炮声起,两人抬着绾系着大红花的脊梁起步。一路上马灯开道,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到了新房下,用彩绸而不是粗鲁的绳子系好两端从檐前位置均衡提至梁架上,顿时双响、千鞭齐发,房架上木匠师傅、地面上帮工一唱一和,高吼上梁调。当家主妇则忙不迭地向地上看热闹的孩童、左邻右舍散发门楼锤、门楼馃。门楼锤是正方体木块依各边中点削去八个角做成表面为正方形(正三角形)交杂的十四面体、置上筷子长的竹柄,两个一对染红、扎好备用。其规格有二:其

一为直径10厘米左右的,上梁后悬挂于脊梁上以示喜庆;其二为直径5厘米左右的,上梁时现场发给围观的孩童以示同喜同乐。门楼馃是专为新房落成特制的喜庆馃:米浆炒熟,反复搓揉,团成两个圆锥底面相连的纺锤形,锥顶点染了朱砂红,上屉蒸熟,活脱脱两朵含苞欲放的并蒂花骨朵。门楼馃虽是不装馅料的“木头”馃,可不过年不过节的,大家伙正馋着呢,少不得喜笑颜开。

饶有趣味的是,在休宁西部流口山区,骑在脊梁上承托檩条的梁托加工成(官)帽翅状,寓意家族兴旺,后人升官入仕绵延不绝。在脊梁和檩条间还特意夹塞(绑缚)五张青瓦。五张青瓦片来源说法有二:其一为“座基台”上换得,“座基台”是毗邻的赣北婺源县传来的一种独特的露天葬形式。人死了,一时半会儿看不中风水宝地或家境贫寒,筹不起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宝地的“水礼”、葬礼的开销,不得已垒个石台摆放棺木应急(待时过境迁、家境宽裕再择地入土为安),“量体裁衣”外罩一个鸡舍样的木架子,封板、钉椽、盖瓦。座基台的日常维护(重点是瓦片翻修),就赖建新房的人家提新瓦换旧瓦。徽州人乐善好施,怜爱贫寒,此举是否也是一种人们呵护弱小、关爱贫贱的表现形式,笔者也不得而知;其二为窑匠烧窑时一窑砖瓦烧妥,因摆放位置不同、受热不均,青瓦质量参差不齐,窑匠师傅总会选取烧得炉火纯青的青瓦供人盖房时选取,一则展示其技高一筹,二则祈祝新房万古长青。

檩条、椽条早已按图纸定制好现装现钉,一般当天即可封顶盖瓦,木工活阶段性完工。当晚必是要大摆宴席以示庆贺,木匠师傅连续几个月辛劳,必是首席上座嘉宾。对普通劳苦大众、芸芸众生而言,一生还能做几栋房?当家的最乐呵,大鱼大肉接二连三地上,座中嘉宾非闹腾得东倒西歪、醉烂如泥不可。

我珍藏有一枚民国高考纪念章,是二十年前在南京一场大雨中淘到的“宝贝”。

纪念章呈方形,长3厘米,宽2.5厘米,重约11克左右,设计精美,造型流畅。纪念章的正面上部是国民党党徽和错落有致的围栏,象征着高考的庄严和神圣。下部是“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高等考试纪念章”15个凸版隶书大字,笔力雄健。纪念章背面采用了著名的“问礼亭”建筑图案,“问礼亭”现位于南京鸡鸣寺附近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亭内有一石碑,即“孔子问礼碑”,典故出自春秋时“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纪念章上刻绘“问礼亭”图案,反映了民国高考旨在为国求贤、复兴文化、重振国威的目的。

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年七月,我和几位朋友到南京办事。一日黄昏后,朋友们结伴去游览秦淮河,我生性不喜热闹,就独自到夫子庙外的古玩市场闲逛。一场大雨突如其来,便躲进了一家旧物摊的帐篷下避雨,无意中发现了这枚纪念章。当时这枚纪念章和其他一大堆的纪念章杂乱地摆放在一起,表面沾满了灰尘。作为一名纪念章收藏爱好 者 ,我 自 然 不 会 放过。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如愿以偿。

天色已黑,雨越下越大。我把这枚纪念章小心地放进皮包,又把皮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冒雨跑回宾馆,全身的

衣服都被雨水浇透。半夜时分,发起了高烧,呕吐、咳嗽、满嘴胡话,连夜被朋友们送到医院输液,直到离开南京,感冒都没有痊愈。朋友们都说为了一枚破旧的纪念章冒雨感冒,太不值得,但我心里却很庆幸,如果不是这场大雨,很可能就和这枚纪念章无缘了。

为了弄清这枚纪念章的来历,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据史书记载,科举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形式。公元605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开始,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正式废除。现代意义上的高考始于民国时期,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委托考试院组织了全国第一届高等考试,这枚纪念章就是在 1933 年高考期间,由考试院为考试服务人员颁发的。

对于这枚来之不易的纪念章,闲暇时我总喜欢拿出来仔细地欣赏把玩。近日,还特地写了一首打油诗,来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妙章非寻常,金陵雨中得。珍藏二十载,其乐亦无穷。”诗句虽不甚工整,也不和韵脚,却充分表达了我的快乐心情。

徽州建筑中的“梁”文化漫谈

□韩文杰

雨中“邂逅”民国高考纪念章

□朱卫东

总第 395 期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9:00至17:00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总第512期

徽风遗韵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李小云 E-mail/boguhuitan@163.com12 黄山晨刊·

收藏故事

民间档案民间档案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