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明節復活節 遇見 - GOOD TV · 孝,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台灣...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8 好消息 2012 / 4 No.208

研討會

當清明節 遇見復活節

整理◎范文琤

不孝順父母,不可能真的愛上帝。台灣教會如

果要加速轉化台灣,就必須面對敬祖、祭祖這

個議題。雖然整個文化在改變,福音跟文化的

碰撞仍有相當程度的存在,願台灣眾教會能夠

更有效回應上帝的話—要孝敬父母,要記念

我們的祖先,同時能夠把福音傳開。

主講◎溫永生牧師、梁家麟院長、王武聰牧師

高敏智牧師、劉修泉牧師、廖昆田牧師

回應◎周聯華牧師、林治平教授

9

基督教的孝道

基督教是一個很重視孝道的信

仰。舊約有十誡,前四誡是神人

關係,後六誡是人倫關係,在猶

太人的兩塊法版中,第五誡「孝

敬父母」放在第一塊與神關係的

法版上,表示孝敬父母比後面的

五條誡命,更會影響我們與神的

關係。在新約,耶穌與法利賽人

論傳統與神誡命時,祂責備法利

賽人守傳統,卻廢了神的誡命,

就是孝敬父母這條誡命。主耶穌

的意思是:傳統可以改,誡命不

可廢,敬拜上帝和孝敬父母不可

分,不孝敬父母的人,拜上帝也

是枉然。

主耶穌自己立下了一個孝道

的榜樣,祂在十字架上,想到不

能再照顧母親,以及清貧的弟妹

們,於是將母親交託家世較富裕

的門徒約翰。保羅在新約也強

調,「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

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

誡命。」(弗六2)由此看出聖

經中孝敬的意義,包含生前要奉

養父母,讓年老的父母得到生活

的照顧,也指對父母的態度要尊

重,不能因父母年老體衰而輕視

他們、忽略他們。

1. 慎終追遠

過去華人教會受西方教會影

響,比較強調生孝,不太重視死

孝,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台灣

社會,重視生孝,也強調死孝,

導致誤會基督徒是「背祖忘宗」

的一群,基督教是「不孝的宗

教」。聖經記載「慎終」在創世

記二十三章1-4節,撒拉死的時

候,亞伯拉罕為她哀痛哭號,還

花了四百舍客勒的錢幣買墳地,

那塊地後來成了亞伯拉罕的家族

墓園。從這裡看出他對撒拉的

愛,也可以看出他對辦喪事的重

視。

關於「追遠」最明顯的就是

族譜,聖經記載了許多以色列人

的族譜,主要在創世記第五章、

十章,十一章10-27節及三十六

章,出埃及記六章,歷代志上一

到九章,還有二十三章;新約也

詳細記載了耶穌的家譜(太一1-

17;路三23-38)。在這些主要

的啟示中,也有附帶的真理,就

是「上帝與列祖的關係」,上帝

不要以色列人忘記祖先,教會也

應該強化並落實慎終追遠的工

作。

2. 尊重文化

保羅是第一世紀偉大的宣教士

之一,他說:「我雖是自由的,

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

的僕人,為要多得人。」(林前

九19)這是保羅成功的宣教祕

訣,是「作僕人的原則」,應用

在宣教策略上,就是只要不違背

聖經,就充分認同當地人,尊重

當地文化。過去教會界採用「摒

棄模式」,祖先牌位不合聖經,

拆掉;香不合聖經,不能燒香;

祭品祖先吃不到,不用;這個不

能做、那個不能做,可是很少教

導弟兄姐妹該怎麼做。

在台灣傳福音很普遍遇到的

障礙,還是拿香拜祖先的事,所

以更好的方法是「取代模式」。

如:面對未信主的家人,可從除

夕過年就開始與家人溝通,徵求

同意為年夜飯祝福短禱,拜祖先

時,先表明立場,並有取代方

式,例如以獻花代替拿香……

等,如此,到清明掃墓時,就不

10 好消息 2012 / 4 No.208

致引發衝突,或是不被諒解了。

台灣延續中華文化,受到小

傳統民間宗教影響,非常看重儀

式。又受到大傳統儒家影響,強

調禮在倫理的外顯作用,主張傳

統的禮儀習俗,作為實踐倫理價

值的手段,所以在兼具小傳統和

大傳統思維疊合下,基督教的婚

禮就很有特色,被社會大眾肯定

且喜愛,假如喪禮能多一點表達

敬意的動作,對傳福音會有幫

助。

基督教面對的兩難,是所建立

的「基督教模式」與中華傳統的

作法相距愈遠,便愈缺乏解決問

題的能力;愈接近,便愈難在基

督徒中間獲得共識。當我們探討

基督教與祭祖這個課題時,必須

認清是基督教文化對中國文化,

而不是福音如何適應中國文化,

以避免絕對化「中國文化」和絕

對化「基督教文化」。

而祭祖這個議題,已經不是大

社會或大傳統的關鍵課題,無論

什麼政權的政府,都不會干預基

督徒參不參加祭祖活動,也不會

因此採取不利的行動,反而要思

考的是小社會裡小規模的文化衝

突。這不是教會能否存續的普遍

性問題,而是傳福音與牧養工作

所遭遇的個別性挑戰,無論在中

國大陸或是台灣,祭祖不再是政

治議題,而僅是社會議題,發生

的糾紛也不在官方層面,而在民

間的家庭或社區裡。

二、從祭祖到敬祖

基督教最重要的聖禮是聖餐;

猶太人最重要的節日是逾越節,

都用吃來表達;聖經還說要記念

這日子,守耶和華的節,作為世

世代代永遠的定例。逾越節的晚

餐延續到耶穌最後的晚餐(也就

是聖餐),是把記念耶穌為我們

死,已經發生的事以及未來的盼

望,拉到現在來。所以保羅說,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

現在式,「表明主的死」是過去

發生的,「直等到祂再來」是未

來。聖經裡面用吃來表達追思,

所以祭祖原來應該是有很深的用

意。基督徒應該提升祭祖的記念

性,並除掉死人也需要吃,這種

亡靈崇拜的成分。

祭祖的本質

華人的祖先崇拜有強烈的孝

道觀念,屬於倫理的範圍;但是

在民間信仰,卻有強烈的亡魂信

念,屬於宗教的範圍,基督教一

向否定亡魂厲鬼,強調除了耶和

華獨一的神,不可拜別的神,因

此華人很難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關

鍵在此,基督徒必須要對華人祖

先崇拜先有認識,才能進一步跟

華人作溝通。

從古至今,華人深信靈魂不

滅,人死後繼續生存在另一個世

界,陰間的生活和現世非常相

似,有衣食住行娛樂需求,但陰

間的生活必需品要由陽世的子孫

供應。相對的,祖靈有義務蔭庇

他們的後裔。陽世的人可與亡靈

溝通,向其祈求賜福。如果亡魂

得不到家人供應,將淪為孤魂野

鬼,非常難堪,便會捉弄其兒

孫,讓他們生病遭難、諸事不

順。這種相信「魂」「魄」二分

法的靈魂觀,死後可為神可為鬼

的觀念,成為華人的祖先崇拜的

起源。

敬祖的態度

首先要正視華人社會祖先崇

拜是民間的生活模式,而基督教

信仰可以除卻對孤魂野鬼的恐

懼。天父是我們祖先生命的根源

11

及歸宿,相信耶穌,可以把我們

懼怕的孤魂野鬼的「鬼」,轉化

為賓至如歸的「歸」,要離開世

界的那一天,可以嚮往「更美的

家鄉」。耶穌基督的「愛」,能

使華人「五倫」觀念伸展到「群

己」關係的「六倫」(參:太

十二46-50)。

基 督 徒 對 過 世 的 父 母 表 達

哀思,注重的是「敬」與「記

念」,更勝於祭拜。孟子說: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血脈

的傳承呈現中國對永生生命的渴

望,所以面對未信者,對於基督

信仰在敬祖、祭祖一事疑惑時,

可以向他們介紹道成肉身的耶

穌。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

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

能到父那裡去。」(約十四6)

這是非常有效的媒介。

聖經中應許的「永生」,是永

恆的生命,是這個世界跟另外一

個世界裡,我們都可以跟創始者

本身面對面溝通的生命。對華人

死後世界觀茫然者,給予一線曙

光。認識耶穌基督的復活,超越

死亡的恐懼。耶穌說:「復活在

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

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

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約十一25-26)所以,最大的

孝道是領家人歸主。

三、從清明到復活

耶穌被釘十架之後,七日的頭

一日,一群婦女就到耶穌的墳墓

去掃墓,要掃墓的時候,兩位天

使告訴這群婦人,「為什麼在死

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這裡,已

經復活了!」(路二十四5)這

句話把我們從清明帶到了復活。

傳統的清明在追念祖先,但是在

台灣的傳統裡面,更在乎祖先有

沒有保佑、賜福他們,如果後人

對他們不敬,祖先就會來攪擾,

所以特別重視祖墳風水,卻是在

死人中找盼望。

台灣人在面對生命終極有三樣

期盼,第一,期盼去的地方不愁

吃穿。第二,期盼死後有人來帶

路。第三,期盼死後還能夠在一

起。耶穌能滿足台灣人對生命終

極的期待,祂說:「你們心裡不

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

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

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約十四1-2)

第一,耶穌為我們預備住處。

基督徒過世,是回到阿爸父為

我們預備的天家,天堂需要吃

喝玩樂的話,也不需要我們自己

準備。第二,耶穌引路帶我們回

家。「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

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

去。」耶穌從阿爸父家來,道成

肉身、死而復活,如今坐在上帝

右邊,唯有祂才能夠帶我們回

家。第三,耶穌應許團圓。因為

耶穌說:「我在哪裡,叫你們也

在那裡。」(約十四3)將來我們

一定可以在天家團聚,雖沒有嫁

娶這種關係,但也不可能是陌生

人,因為基督徒相信聖徒相通,

互為弟兄姐妹。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

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

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

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任何一個人,用信心接受耶穌復

活的生命,享受現今平安喜樂的

日子,將來在天上就享受新天新

地,永遠與主同在的生活。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