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网络恶意炒作亮剑 - kfrb.kf.cnkfrb.kf.cn/tplimg/1/2014-08/06/04/2014080604_pdf.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幸好还有差距,不然,谁还稀罕理想?●最好的心态是平静,

最好的状态是简单,最好的感觉是自由,最好的心情是童心。

核 心 提 示

本版来稿邮箱:kfrbspll@163.com

新浪互动微博:@汴平微话互动邮箱:kfrbspll@163.com

毕业生平均起薪低

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拜金女,一个价值观扭曲至极点的虚荣女,却在全中国搅了一场不小的局。因为她的搅局,中国红十字会“躺枪”了,从此陷入信誉危机,至今也未能“治愈”;因为她的搅局,造成多种谣言满天飞;因为她的搅局,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再一次被扭曲……

7月 14日,“网络红人”郭美美因涉嫌赌博罪被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依法刑事拘留。8月 3日,警方通过媒体正式揭开了郭美美的一系列谜团,郭美美制造的一出出闹剧逐步现出原形。据报道,以“炫富”出名的郭美美,1991年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单亲家庭。其父有诈骗前科,其母长期经营洗浴、桑拿、茶艺等休闲服务,其大姨曾因涉嫌容留他人卖淫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其舅舅曾因贩毒被判刑。郭美美的“发

迹”始于被一老板的包养,之后开始在微博认证,并以“炫富”制造一个个在全国引发较强影响的闹剧,而幕后却从事着性交易、赌博等违法犯罪勾当。

我们不禁要问:郭美美闹剧,谁之过?随着郭美美身世的大揭秘,我们不难发现,

有多少人和多少机构在她的系列闹剧中或多或少地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微博的假认证,媒体的一次次跟进报道,“红十字会事件”的每一个愤怒,还有“欠下 2.6亿元赌债”的以讹传讹,更有对郭美美微博的转发以及不加思量的点赞,彻底为郭美美的阴谋得逞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而就在郭美美因涉嫌赌博罪被抓后,闹剧依然还在进行,“远在日本的郭美美母亲得知女儿因赌博被抓伤心到泣不成声,并立马买了当天晚上

的机票飞回国内”的不实消息又一次沸腾网络。正是幕后的专业推手和那些极其不负责任

的媒体机构以及缺乏理性的网民,最终成为郭美美闹剧的“帮凶”。

郭美美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红十字会,更严重的,她伤害了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破坏了正常社会的公共秩序,阻碍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郭美美仅仅是个例,当今社会,郭美美远不止一个,还记得毫无道德底线的干露露母女吗?还记得让人感叹“社会道德底线沦丧”的兽兽、马诺、闫凤娇、凤姐等吗?如果对这些败坏道德的所谓“网络红人”不加以制止且任由其继续蔓延的话,那么,郭美美闹剧还将会上演,受害的将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公序良俗都会因此受到破坏。

在央视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流着泪、埋下头的郭美美所表达的悔恨之意。也许,她是真的悔恨了。但若干年后,谁又能保证她不会重蹈覆辙呢?

郭美美等之所以能够一夜间成为“红人”,之所以敢置社会道德于不顾,肆无忌惮地一次次挑战道德底线,无疑都是恶意炒作的结果。对网络恶意炒作我们不能再听之任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向其亮剑,依法严厉打击,进而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向恶意炒作亮剑,就必须依法管网、以法治网,将恶意炒作纳入法律禁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向恶意炒作亮剑,要大力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着力提高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使网络空间清朗再清朗。②

向网络恶意炒作亮剑杨明伟

近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而这个来自 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低,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社会现状,更是应该引起各界关注的社会问题。毕业生月薪低,要看跟谁比、账怎么算、钱怎么花。毕业生要正视现实,不要好高骛远。月薪低只是暂时的,只要不断努力,薪水肯定会不断提高,明天的生活肯定会更美好。

月薪低不应成为“啃老”的理由。如果说应届毕业生在上学期间“啃老”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毕业后还要继续堂而皇之地“啃老”,就太不应该了。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即便有些钱,还要考虑看病和养老,能让你们“啃”一辈子吗?在笔者看来,“啃老”只会助长年轻人懒惰和不思进取的思想,对个人的成长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啃老”也将直接影响父母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所提倡的尊老、爱老背道而驰。

“啃老”不可取,幸福靠自己。钱多,多花;钱少,少花。这是一个多么浅显的道理,也是多数中国人理财的方式。但愿大学毕业生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既不做“啃老族”,也不做“月光族”,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做“争气族”!②

这类新闻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是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偏差。

首先,不应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大学生的价值。在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下,一些人金钱至上,看待大学生工作价值是用金钱多少来衡量。殊不知,优秀的大学生起薪虽不高,但若能得到提拔重用,前途也很光明。因此,大学生不能完全“向钱看”,应该多

“向前看”。其次,不能把大学教育当成一种消费。孩子上

大学需要学费和生活费,对家长来说,这是一笔消费。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学生接受大学教育就是一种消费行为。许多人认为,高投入应该有高产出,读大学后就应有高收入,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再次,忽略了长远发展。由于应届毕业生起薪不高,有人说,应届毕业生还不如农民工。殊不知,大学生起薪低只是暂时的,一旦拥有了工作经验,三五年后工资就会得到上涨。因而,大学生就业应该看专业是否对口、看爱好是否对接、看价值能否得到发挥,着眼长远,不必只盯着起薪不放。

总之,对待应届毕业生起薪不高的现象,应理性看待。大学生应对前程充满信心,灵活主动就业。②

面对“啃老族”以及“啃老”现象,人们一般都将指责对准年轻人,认为年轻人 害 怕 吃 苦 受 累 、惧 怕 创 业 、不 孝 顺 老人 等 ,但 从 实 际 情 况 来 看 ,甘 心“ 啃 老 ”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情况是,年轻人工作难找、收入低、入不敷出,在目前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不“啃老”就意味着日子 过 不 下 去 。 月 工 资 仅 够 买 半 部 苹 果手 机 ,用 这 样 的 经 济 收 入 ,莫 说 买 房 买车,就是交水电费、房租等就捉襟见肘,再 有 个 头 痛 脑 热 、紧 急 情 况 什 么 的 ,就

更难以应付了。要从根本上消灭“啃老”现象,就不能

只将板子打在年轻人身上。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养宽松的就业渠道,为年轻人就业大开绿灯,都是题中应有之意。大学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培养技术性、实用性人才,与社会现实对接。大学不能盲目扩招,可以探索培养人才与输送人才相结合、进行定向培养的思路。对于企业来说,应尽量压缩非生产开支,使其有能力提高职工工资。②

大学生刚出校门,没有实践经验,工资待遇低这很正常,如果以此为借口,心安理得地“啃老”,就不正常了。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年轻人在经济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应该早一点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向父辈们学习,因为他们都是从紧日子、苦日子中过来的。那时虽然东西便宜,消费水平较低,但每

月百十元工资要养活一家老小也是要精打细算的。更要体会父母为了孩子上大学积攒高额学费所付出的艰辛。想想父辈的辛苦,一时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刚入职的大学生工资标准低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更能激起年轻人努力工作的激情,从基层做起,把压力变为动力,逐步提高工作技能和工资待遇,通过历练和努力,才能从低薪到高薪。辛苦得到的报

酬,心中才有自豪感,才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如果短期内不能改变低薪现状,那就要学会勤俭节约,吃得孬一点儿、少穿名牌,不吸烟、少应酬,要学会自己的困难 自 己 消 化 ,宁 可 过 一 段 紧 日 子 、苦 日子,也不要“啃老”。如果吃不得苦,过于依赖父母,一旦养成惰性,将对以后的发展不利。②

毕业生要积极转变观念

@双料查尔斯: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啃老”多半不是刻意为之,也是无奈之举。应该看到,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磨砺自己,提高个人竞争力。

@科普教育者李:大学生“啃老”或“月光”,这样的局面确实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年富力强的年轻人,难道就不能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去创造财富?

起薪低很正常

@omo我的小神经:我觉得刚毕业能够“月光”也算不错了,最起码能独立了,相信慢慢会好起来。

@单飞比较红 911:不是工资低 ,而 是 现 在 的 大 学 生 动 手 能 力差。什么都不会,人家会给你高工资吗?

@可乐碗:刚毕业的大学生真的做不了什么,起薪低很正常,主要看后续的涨薪幅度和频率了。

@向定杰:刚走出校门走向工作 岗 位 ,收 入 低 是 很 多 人 面 临 的现实问题。不过俗话说,“嚼得菜根 ,百 事 可 做 ”,只 要 尽 早 适 应 环境,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涨工资不是问题。 (关晓萌 整理)

近日,各地“高大上”范儿的录取通知书陆续送出,今年不少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上拼花样,屡出新招。一系列花样翻新的高校录取通知书迅速蹿红网络,更被网友称为“萌”系录取通知书。(据 8月 4日《广州日报》)

又到一年招生季。每年这个时候,高校录取通知书犹如鸿雁传书般寄往各地学子手中。但今年却与以往不同,有不少高校大胆尝试“不走寻常路”,陕西师大大玩复古风,老教授亲笔题写通知书,并加盖校庆 70周年徽章,以接地气的姿态展现亲切质朴的人文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通知书中装上芯片,通过科技手段,帮学生私人定制身份证明,并在入学时起到导航的作用,帮助学子顺利报到,在人性化考量的同时,也将“追求卓越”的科技学术氛围尽表无余。

毋庸置疑,每所大学都是独立的学术个体,都有自己的文化需要传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国内的高校大多千篇一律。一样的红砖绿瓦,一脉相承的校训寄语,开设的大同小异的专业课程,如出一辙的“正统式”录取通知书……文化是有了,学术氛围也不缺,但却大相径庭、没有新意,在校学子难以找到校园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

不少高校倾力打造“萌”系录取通知书,活泼之余不失严谨。高校在秉承大学精神的基础上又充分展示了大学的个性与文化的自信。所以说,“萌”系录取通知书并不疯狂,是对大学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值得肯定并在国内高校推广。②

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有些主任、外科医生甚至连手术都不会做。为此,深圳准备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将医生分成 9 级的人才评价制度,将打破传统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未来,深圳医生的收入可能直接与级数挂钩,而不再与医院收入挂钩。(据 8月 4日《北京晨报》)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传统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即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这两个指标对很多临床医生而言,构成了很大考验:临床看病时无暇搞科研,晋升时科研指标却成了心病;搞科研,则分散了不少临床看病精力。这种状况导致越是优秀医生越要搞科研,临床看病时间越来越少,守在临床一线的大多是资质低的医生、进修医生,满足不了患者“看好医生”的需求。尤其是,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传统医疗人才评价制度,造就了“高职称、低能力”的畸形现实。

由此观之,深圳在国内首推医疗人才评价制度变革,以“临床论英雄”,对患者、医生、医院而言都是利好。优秀医生被科研“解放”,患者能多挂他们的号;临床能力出色的医生不用再“一心搞科研”、追求“硕果累累”,只要以病人为中心,同样能获得较好的地位与薪酬;医院也不用再聘请“高职称、低能力”的“绣花枕头”。

当然,以“临床论英雄”,并不是完全抛弃科研指标。不妨学习国外经验,对临床、科研人员分门别类,临床医生以病人为最主要“教材”主攻临床技术,科研人员主攻医学科研项目,两者相对独立,更利于“术业有专攻”。②

“啃老”不可取

幸福靠自己白衣卿相

毕业生起薪不高

应理性看待玫昆仑

板子不能都打在年轻人身上曲征

要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靳国良

“萌”系录取通知书

是大学个性样本杨兰

医生以“临床论英雄”

是理性回归何勇海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统计显示,近年整形美容领域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又一个热点,按照 2012 年发布的数据,此前 10 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平均每年因为整形美容导致毁容毁形的投诉近 2 万起,有人说 10 年间已经有20 万张脸被整形美容行业毁掉了。(据 8 月 3 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美容”成“毁容”,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美容旗号下暗藏的“毁容”风险绝不应被轻易忽视。而现实中,美容乱象之所以如此猖獗,除了暴利的驱使之外,监管的缺位与形同虚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推手。

相比国外对于整形美容业的严格监管与准入条件,国内的美容业往往是申请一个商业牌照即可从业。美容业的手段医疗化了,监管却并没有医疗化,不仅有些美容从业人员未获得相关的资质,甚至在最基本的消毒措施都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就敢给消费者注射和手术。而且,美容业由于疏于监管,一些注射用药和美容手术甚至连基本的动物试验还没有做,为了追求高利润,就急忙用在了人体上。此外,在暴利驱使下,“夸大欺骗式”的美容广告更是毫无底线。

笔者认为,既然美容业已经完全具备了医疗服务的特性,美容业就不应脱离医疗监管,只有将美容用药和美容手术的安全性、风险度、后遗症等问题纳入医学范畴进行科学谨慎的研究之后,“美容”成“毁容”才不会一语成谶。②

美容业应纳入医疗监管武洁

向恶意炒作亮剑,要大力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着力提高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使网络空间清朗再清朗。

4 2014年 8月 6日 星期三

责编:常立萍 版式:周文利 校对:田恒 时评·热议

“月光族”。 白晓东 作

“提款机”。 资料图片

制图制图::周文利周文利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