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记 - zgnt.net · 202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用“圣洁”二字...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E-mail:ntrbwhsd@qq.com

编辑:顾遐 美编:刘玉容 校对:梁桥 组版:蒋培荣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A5 广玉兰

片语录(下)

□杨 谔

□华明玥

37 年后,惦着欠你一份情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陈 皓

□蒋长云

武汉三记

送瘟神

□周健龙

春不老□黄 晔

黄鹤楼公园 崇君摄

绝句二首□徐瑞明

楼上看梅遥看东园一树梅,万绿丛中红为贵。梅亦喜人去秋波,故送暗香上高楼。

春风柳枝摇曳垂水面,几只黄鹂树上鸣。春风裁出细叶来,似欲搅破水中天。

格 局既能积极地汇入时代洪流,又能独立于

洪流之外冷静地观察思考;由模仿他人到实现创造;由不能忘怀于功利转向自由真实的表达。如此,作品格局自大。

体 验达·芬奇说“越了解就越爱”,对于优秀的

艺术作品而言确实如此,鉴赏者会被不断发现的美所征服、陶醉,甚至会为此“发狂”。而对于虚假的、名不副实的作品的鉴赏则会恰恰相反。于人亦如此。

意写意画之笔墨须从书法中熔炼而来,又须

意在笔墨之外,如人之目渺渺兮神在秋水,方可脱却匠气、尘俗气。所谓“意”者,虽有玄虚之嫌,实为要中之要。有人崇意,有人炫技,格局之大小、境界之高下,诗境哲境,“意”为关键。

本董其昌得董源《潇湘图》,摩挲展观,忆起

曾游观之潇湘奇景,大都如此图。数年前,吾先是于杭州得赏宾虹真迹数帧,图山村烟雨远景,诗意迷蒙,疑非人间所有,抑或桃花源也。后出城数十里,天霖绵密,凭窗远眺,正宾虹之画境也。乃悟高明者本自然,故得自然之妙有,生机盎然;平庸者本画册,故多于色相上用力耳。推而广之,艺术应有所本,小说本于世相故事,书法、音乐本于情感寄托,即神话亦有所本——先民惑于自然,因而依据所见而生发想象与玄思。

旷野的味道我喜欢这样的山水画:笔触轻松,形态天

然,清淡滋润,节奏分明,漫然写去,浑不知自己,令观者置身于一独立之美学宇宙中。眼前所见有限,游心分明无限。谛视久之,又有被真实之山水包围之感:那里有旷野的味道,空气中有海水腥咸,微风轻柔地掠过额头,还有动植物的吸水声,一个渔夫在天地间打盹,梦中有蝴蝶翩然飞过……

古人之画观古人之画,如对赤子。画之外什么都

没有,又什么都有。转折之法

董其昌曰:“画忌笔滑。欲其觚棱转折,不为笔使。”书亦如之。“滑”易致“油”;“为笔使”即人为笔奴,信笔无所主张。两者均书家之常见病也。又云:“所谓转折者,在断而不断、续而不续处着力。”此为一法,非全法。愈是断处,愈当全神贯之。转折之法,用力之外多用意耳。

圣洁2020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用“圣洁”二字

来概括。“圣”乃神圣之意,以仰望之心对待艺术;“洁”,晶莹透彻无杂质,艺术行为目的单纯。以神圣之心致敬艺术,以无邪之心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人格会随艺术女神之引领而上升。

不作点缀艺术如果只是作为某个主题或场景之点

缀,那是十分可怜的。艺术与内心,应该此呼彼应。东山魁夷的风景画,呼吸宇宙,吞吐清淑,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化的自然,令人流连忘返。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一说起春,便让人觉得心旷神怡。蓝天白云下,沐着暖阳,我用轮椅推着行动不便的父亲走进乡野的春里,呼吸着清新空气,看着新鲜绿色,身心自然舒畅。

“蒿儿!”父亲突然兴奋地喊道。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原来是瑟缩在泥土深处的蒿草根,在煦日暖风中爆出鲜嫩的蒿芽,泛着青,一小撮一小撮的,藏在草丛中。我轻轻地掐几支沾着晶莹露珠的蒿苗,鼻翼里立马飘进淡淡的清香。顺手接给父亲,他贪婪地嗅着,陶醉满足的样子。“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诗句跳将出来,挠醒味蕾,刹那间,我好想吃蒿团。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我的家乡有“二月二,带女儿,挑蒿儿,搭饼儿”的习俗,现在虽没那么多讲究,但吃蒿团的习惯还是保留着。经不住蒿香的诱惑,我和老爸一边走,一边搜寻起来。蒿的种类很多,用来做蒿团的是茵陈蒿,大家习惯叫它粉蒿或米蒿,大概是说新鲜的蒿儿样子可爱又可食用吧。蒿的个头不高,茎部呈暗红色,细嫩的绿叶羽状排列,叶面上有一层薄薄的白色茸毛,给人以柔软温和的感觉。端午节时家家户户插在门楣上避邪的那种艾蒿,我们是不吃的。俗话说“二月茵陈三月蒿,四月五月当柴烧”,从惊蛰到清明时节,正是蒿儿最水嫩、最肥、味道最鲜美的时候,不大工夫,我们就掐了几大把。

回到家,母亲接过我们的劳动成果忙得不亦乐乎。炒花生米、炒芝麻,将它们碾碎,加入红糖、猪油拌匀成馅。再将蒿儿洗净,用开水焯熟捞出,倒进装有糯米粉的面盆里,用双手不停地和、拌、压、扒、揉、搓、揣……搋匀揉透有韧性的青蒿团坯,然后搓成条,揪成一块一块小粉团剂子,揉搓、捏扁、加馅、收口,再搓成圆球状,摆到蒸笼里用大火蒸,水开后转小火,蒸上20分钟左右即可。父亲说,把握好蒸蒿团的火候很重要:火候不足蒿团夹生,任凭你下次再努力它也不会熟;火候过了,蒿团就发痴,黏巴巴的,看没看相,吃没口感。

新鲜的蒿儿不仅色香味美,还是防病治病的好药材,有利尿、解热、镇痛、消炎、降血压的作用。清末状元张謇根据茵陈养肝利胆的药效,研制出茵陈酒,1906年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比茅台酒的获奖还早。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所以说,蒿团算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

刚出锅的蒿团热气腾腾,墨绿如玉,满屋清香。母亲说凉一下更有嚼劲,我搛起一个轻轻咬开,顿觉唾液潜溢,唇齿生香,惹得我馋相毕露,老妈怂恿我再来一个。我想起老舍先生的话: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一时兴起,索性甩开腮帮子大吃,逗得耄耋双亲咯咯大笑。我此刻品味的不仅仅是春令美食,更是与父母相伴的幸福味道。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犟脾气的湖北“九头鸟”,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

一回湖北天门的娘家,她一定会被60多岁的老母亲当14岁的小姑娘管着。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钟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菜,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封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1月23日,家在武汉的莉君回到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脱口说道:“这下可好,你可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可走不脱了!”莉君略有点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留在这儿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已经故去多年,母亲从村小退休后,独自在山中过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女们春节回来多陪陪自己,也是人之常情。况且,自己回老家忍受着网络

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难道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整整一桌酒席。武汉一封城,儿女们都回不去,光是张罗那么多吃食,和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愧悔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也不可能说什么软话,尽可能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给自己分派的主要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扛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可上哪儿去买肉。”莉君听得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要往自己的车后备厢里装满米油、腊肉,自己的内心戏可全是嫌弃。

每天,她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每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她都要取笑她思维清奇,说没事干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价钱贵两倍多,当真是不会算账啊。母亲却

总是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再说,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一大家子的新鲜蔬菜全靠这菜园子里的出产了。莉君与母亲收菜锄地,忽然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菜树生出新芽,她那么多天焦虑憋闷的心情,忽然也透入了一股清气。她猛然理解母亲不想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心态了。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她如今仿佛回到了14岁,唯母命是从,她忽然觉得这也挺好的,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脱去了老迈垂暮的卑微,母女俩诉说往事,抛梗接梗,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炒完一大家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哉,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

觉得小腿沉重,这是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囗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猫一过十岁,为何就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

“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子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最近的一件小事:十天前,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谁都不知道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啥。十天后,莉君得到了意外的礼物——母亲手雕的木雕青蛙。只见青蛙踞坐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蓄势待发,准备腾跃而去。母亲说:“我总惦记着欠闺女一份情。你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小时候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有满足你。37年过去了,你难得回来那么久,这只青蛙该给你了。”

莉君接过青蛙,看到母亲的牵挂和叮嘱,仿佛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我去过一次武汉。别紧张,那差不多是10年前的事了。参加系统内组织的一个冬训,连头带尾6天时间,忙里偷闲走马观花在武汉三镇瞎转悠了一下,留下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印象和博客里几篇肤浅的日志。

横跨两江三镇,经历数千载文明,武汉真是个广博而丰富的大地方。这几年,每当我翻看相册,总会回忆起那一次美丽的偶遇,总想着有机会再去看看。时下,武汉正经历大疫情,于我,就像是得悉缘浅情深的故人患了病一样,深感忧虑和痛心。现把当年的日志整理出3篇来,回忆往昔,美好没有因疫情而失去,也期待着这座江城否极泰来、浴火重生、更加美好!

大学之大每到一座城,我总愿去那里的大学看看。此行

也是,第一站便去了武汉大学,而且去了两次,第二次还飘着不小的雨。

大学之大,应该不光指的学问。当然,学问的大是首要的,但因为其理所应当,所以也似乎没什么好说的。我在武汉的时候,正巧有新院士产生,新闻里说,武汉大学的一位46岁的教授成了国内最年轻的院士。但学问的大,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不能作为景点来审美。

我们一般人对大学的评判大多是感性的,要有大门、大楼、大树、大草坪、大空间,最好还能有山有水,有大气派、大格调。这些,武汉大学都有。

大学的大门,不在于高大宽阔,而在于气宇轩昂,像清华、北大的标志性校门都不大,但气魄大,有腔调,有特色。武大的也是这样,一个文文静静、稳稳当当的石牌坊,当街一立,很有气场,据说拆了建拆了建好几次。“国立武汉大学”6个字,一直未改,显得有渊源,有坚持。一说,这6个字反过来读也通。误读产生趣味可能是汉字的独有魅力。

武大的大楼则更有特色,我见过南大、东大、南师大的民国大学建筑,应该说比这边的规整(当然年代可能更近一点),保养得很好,看得出经常整修、维护。好比故宫里的文物,一直在深宫大院里恒温恒湿地藏着,娇惯着,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也像富家大院里的大奶奶,尽管上了年纪,但雍容华贵,脸色红润,没有皱纹。武大的老楼不是这样的。武大的老楼,有点阳刚气,有点山野气,好像长久失散在民间的皇子,血统、气度倒是有的,但不能养尊处优了,年纪直接写在脸上,有的是显而易见的沧桑。我宁愿相信这是故意为之的,与其修旧如旧,不如“倚老卖老”。武大也有较现代化的新楼。但老楼,一律是以旧貌示人,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历史感、厚重感。那著名的樱花道就在老楼前面,想象一下三月樱花盛开的时节,鲜花映着老楼,应该有柳如是依偎着钱谦益的画面感。

武大的大格局更在于她依山傍水,以烟波浩渺的东湖和文化高地珞珈山为左右。湖光山色的不言大美和源远流长的人文气息,生动地告诉你什么叫得天独厚。徐志摩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走在武大的草坪上,我想很多人都会奢望着成为草尖一颗晶莹的晨露。

诗比楼高黄鹤楼不是建在蛇山上,而是建在诗歌上的。

现存的那座1984年重建的楼,按当时的能力看,是尽了很大的努力了。但我还是觉得不是很惊艳,配不上崔颢的那首诗。当然也不是说一无是处,毕竟是个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可以看到使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全貌和浩浩荡荡无语东流的大江。

黄鹤楼公园是一条通南达北的过道,可以观赏的地方很有限。北端临江的便是黄鹤楼,南边的起点是岳飞广场,还有一个很大的岳飞跨马的铜像,当然是新的,一看便知是凑凑数的,以免公园里的景点太过单调。其实大可不必,这样画蛇添足,是对黄鹤楼的不敬重,也是对岳元帅的不敬重。

中间的一个阁,上面有许多纪念重建黄鹤楼的名人字画,倒是很有看头,佳作颇多,让人目不暇接。对文化的凭吊还是以文化的形式比较好一些。

那个水泥筑成的楼,总算是让我们有了一个对名诗顶礼膜拜的凭借——噢!这里就是那首美好诗歌的兴起和源头。我现在终于来到了这个地方,登高远眺,这边是晴川历历汉阳树,那里是芳草萋萋鹦鹉洲。似乎可以以此加深我们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但事实上我们永远达不到诗人的真实感觉,永远不能真切体会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意境。诗无达诂,诗意也永远比楼要高。

是寺而非归元寺,我去之前,对此一无所知。但接机的

司机与我介绍的好去处就有这个寺。我对佛教始终有敬仰之意,又觉得其高深而难于亲近,所以,很少游寺庙。但最后一天有余暇,还是就近随喜了一次。去了之后,才感觉这个归元寺和别的寺庙还真不一样。按当下普遍的寺庙情致来讲,归元寺是非典型的。

首先寺前的匾额是竖着写的,据说是道光皇帝恩准的。再有,别的寺庙所有的大殿大多在一条中轴线上,竖着前后排列;而这里的殿是横着排的,之间有院墙相隔。这些是格局上的个性,还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寺庙更像是一所学校。我知道,佛教本所谓是一种智慧的教育。佛教是要普渡众生的,普渡就要依赖于教化。但之前所见的寺庙,大多有大殿,有功德箱,甚至还供奉亡灵牌位,就是很少看到对普通信众上课,普及佛法。而在这里,我实实在在看到了教育。刚去的时候是早上,只见一群信众,披着统一的玄色衣服,在僧尼的带领下,在树林里做功课,转来转去,口诵佛经,很像是学校里出早操一样。禅寺的西南角,有幢“教育楼”,在上课,讲的是佛法,还有书画展,还有墙报。真是应有尽有。方丈用微博和大家传播佛法,还有佛教基础知识上墙普及,有电子屏为大家祈福。这个归元寺真是不一般呢。

归元为何意呢?我一直在疑问,后来看了住持隆元法师的书法,才大悟。归元者,回归本初的意思,九九归一的意思,立意真高,很有佛味。

回归到本初、元起,文化总是要化人的。黄鹤楼也罢,归元寺也罢,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化人,或以诗情画意化人,或以人生智慧化人,不管有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本质上都是想要以真善美感化人的,这应该就是文化的核心和本元。

宜昌有句俗话叫“春脖子短”,意思就是春天短暂。这世上美好的东西总是太易消散,正所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2020年的春天,封闭在家,看着楼下的白玉兰静静地开成一片雪白,又静静地落满一地。从窗口望出去,山上已有了点点菜花黄。开始想念校园里的红梅,遗憾又一次错过谭家沟的樱桃花。

有隔离在乡下的朋友发了香椿和荠菜野韭菜的照片,令我想起去年逛菜场买菜的情景。

那天想买香椿,远远看到一个老者的面前有几把鲜嫩香椿,我疾步上前,问:椿天怎么卖?其实询问价格只是出于习惯,老者还没回答,我已经蹲下去,迅速挑好了中意的。老者报的价格比一般人要高,他说:你看我这个椿天多嫩生啊,再过几天椿天就老得不能吃了,要抓紧哦。本地爱把香椿叫椿天芽或者椿天。这对话是不是很有意思?我带了最好的椿天回家。

很奇怪,椿天焯过水就变成纯绿色,真正是春天的颜色。我爱用椿天切末炒鸡蛋,后来做过一次凉拌后,家人都说比炒鸡蛋更美味,我自然乐而为之。水烧开,洗净的椿天芽入锅,关火,稍烫两三分钟,待变色后盛起过纯净凉水装盘,热锅热油,蒜头切末煸香,关火,加生抽,陈醋,趁热浇在椿天芽上即可。

椿天好吃,可惜时令太短。过了节气,得等下一个春天。冬天的时候,我在菜场看到一种咸干菜,细枝条,褐色,看

不出本来面目。店主说:这是椿天啊。我很吃惊,新鲜椿天焯水晒干,原来有最简单的办法保存春天。干椿天可以用来涮火锅,也可以炒鸡蛋,还可以炒肉,不是春天也可以吃到椿天。

宜昌春天盛产的野菜还有野韭菜,其实应该是野葱,不知道为什么都叫野韭菜,大概是叶子粗看像韭菜吧,其实叶子是中空的,如葱叶。野韭菜好成活,山坡上到处都有,随便都可以采一大把,菜场出售的也多。最常见的是炒鸡蛋,当草鸡蛋遇见野韭菜,会撞出特别的香味。很多人爱凉拌野韭菜,也有人偏爱吃野韭菜头,切碎了,加生抽陈醋麻油辣椒凉拌,吃出一身汗,除了冬天的寒气。

友人说:我老家用野韭菜做腌菜,比新鲜的好吃。洗干净晾干,用盐腌过,上坛密封,秋天的时候拿来蒸扣肉,也可以凉拌烧肉,真香。我再一次为人们保存春天的智慧折服。

本地有一种青菜叫春不老,经过腌制后,无论存放多久,颜色都是嫩绿新鲜,烧肉煮鱼,都风味极佳。这名字多好,春不老,春永在。我想象着在不久的某一天,我可以来一盘椿天炒鸡蛋,蒸一碗野韭菜扣肉,再来一锅春不老煮鱼,那感觉就是,

“春风她吻上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