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 - WordPress.com...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

施信華@NCUE

資料來源:12年國教簡報、人才培育白皮書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一、課程的社會學意涵

(一)課程(curriculum)是一種教育內容,國

家透過課程政策的決定而控制了課程的

知識內容。

(二)課程內容常反映國家的理想與社會各族

群、團體的文化及利益,因此課程由誰

編定、課程目標的決定、課程發展程序、

教材的選擇及課程實施的評鑑等,都充

滿價值判斷,也含涉社會相關團體的價

值衝突與對立。

(三)課程的社會學問題?

課程能否促進社會流動、追求社會正義?

課程反映哪些意識型態?

課程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如何?

二、課程與社會階層

(一)課程與社會階層的「符應」與「再製」

1.包爾斯等人(Bowles)認為美國

公共教育的課程內容,符應了資本主義

社會所需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行為,也使

學生相信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是公平合

理的。勞工階級的學生主要接受職業技

能的訓練,培養服從、守紀律的特質,

畢業後仍扮演安分的勞工角色,學校教

育不斷進行社會階層的再製。

2.布迪爾(P.Bourdieu)和伯恩斯坦

(B. Bernstein)進一步指出,學校課程內

容常反映社會既得到利益階級的優勢文

化,分配不均的語言與文字,是決定社會

控制及再製社會階層的主要因素。

二、課程的組織與社會階層的關係

1.伯恩斯坦將課程分為聚焦型與統合型兩類,

藉以說明課程組織或分類界限的強弱。且

認為課程分類是社會權力分配與社會階層

化的反應。

2.聚集型課程傾向維持社會現狀,透過課程

分化以培養不同階層的人才。統合型課程

是對社會現狀的挑戰,企圖消弭社會階層

的界限。

三、課程與社會變遷

(一)、社會適應觀點

認為課程必須因應社會的變遷,培養學生

具備未來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態度和

價值觀念。以鮑比特(Bobbitt)為代表。

(二)、社會重建觀點

認為課程必須培養學生批判的能力及改

變社會現狀的態度和技能,以建立未來

社會的新目標。以曼安(Mann)為代表。

四、課程與意識型態

(一)、「意識型態」(ideology)一詞係法國

思想家崔西(Tracy)所創用,意指研究觀

念的科學,亦即探討所有人類意識的內涵、

起源、形成與發展的科學,而為所有其他

科學的基礎。後來衍伸的意涵是,意識型

態是指某種思想或信念,個人據以了解社

會事物,它是一種受到社會文化因素影響

而形成的觀念或價值系統,可以作為行動

的準繩。

(二)、課程中意識型態的類別

1.政治意識型態-如國家主義、領袖崇拜、

仇共恨日或相關政治主張等。

2.性別意識型態-如男尊女卑、男女有別、

性別刻版印象等。

3.族群意識型態-如以漢族或白人文化為主等。

4.宗教意識型態-如將某種宗教意識列入正式

課程等。

5.階級(層)文化的意識型態–如中國大陸

教科書將勞動階層列為英雄典範等。

五、課程改革的原則

(一)課程修訂應切合時代需要

(二)課程修訂符合民主原則,其內容必須多

元且富彈性。

(三)宜兼顧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

(四)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結合;重視學校

本位課程與鄉土教學。

(五)重視課程意識型態的反省;培養學生批

判思考與實踐行動能力。

(六)宜重視對立、衝突與變遷等概念在課程

上的正面價值。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

13

壹、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發展的進程與規劃

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之組織與編組

14

報告大綱

壹、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發展的進程與規劃

一、前言

• 93年「建置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正式納入教育部施政主軸,自始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一波課程綱要之研發。

• 100年行政院核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在第一波課綱研發的基礎上,國家教育研究院主政其中的「建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方案」。

• 本方案以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性研究為基礎,透過研發課程發展建議書、課程體系指引、課程總綱、各領域/各學科/群科課程綱要、課程實施支持系統等,建置下一階段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

15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發展進程

嚴謹研發 93-96年

落實推動 97-100

九年一貫課綱修訂 97年公布/100年度實施

高中課程綱要修訂 97年公布/99年度實施

職校群科課程綱要修訂 97年公布/99年度實施

綜合高中課程綱要修訂 99年公布/100年度實施

發布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

95年

93年

「建置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參考指引」納入施政主軸

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提出「強化中小學課程連貫與統整實施方案」

96年

連貫統整 優質銜接 適性揚才 多元進路 能力培養

精進調整 101-103

高中職特色課程實施方案(後中)

101年

高中職課綱微調 102年

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正式 實施

活化教學與適性發展等方案 (持續進行)

17

中小學課程發展基礎性研究 (持續進行,延續第一波)

課程發展建議書 (提出方向與原則)

課程體系發展指引 (進行連貫與統整)

第二波課程總綱

第二波 各領域/科目/群科

課程綱要

課程發展 支持系統 研擬與建置

第二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研發進程

102.7月 102.7月

102.7月~

103.7月

105.2月

二、研發標的1

(一)連貫統整 1.課程組織的核心主軸?各教育階段課程的銜接?各領域/科目/群科統整?

2.整合訂出一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還是各教育階段分別訂定?怎麼合併或切分(9+3或6+6或6+3+3)?

3.特殊教育、體育班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的關係?如何訂定?

(二)課程架構 1.學習時數/學分數的調整?維持彈性學習?必修、選修課程的配置?

2.領域/科目/群科如何劃分?是否需增減?重大議題? 3.地方政府及學校的課程參與空間及彈性?

二、研發標的2

(三)教材教法及教學資源 1.教科書編、審、用的品質提升?怎樣跳脫教科書框架,發

展教材資源? 2.多元適性的有效教學?評量方式變革? 3.知識衰退快速,如何動態的連結資訊發展?

(四)支持系統 1.確保基本學力,要有怎樣的學生學習支持系統? 2.學校的課程與教學組織的組成? 師資培育及在職培訓? 3.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協作?吸納與運用社區資源?善用傳播

與溝通策略,以社會對話? 4.政府層級的課程領導與支持系統的組成及運作?增修相關

法令或措施?

三、課程綱要的研發歷程

20

四、研發時程

(一)97.6~中小學課程發展相關基礎性研究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相關研究;

(二)102.6完成高中數學及自然領域課綱微調、高職動機、化工、商管、設計群微調;

(三)102.7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及課程體系指引;

(四)102.7~研擬並參與建置課程支持系統;

(五)103.7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

(六) 105.2發布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

21

22

推動工作小組

(成員: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十二年○○領域課綱研修小組 十二年○○領域課綱及基本內容研擬

共同核心課程

十二年總體課程理念目標/學科架構/實施配套研擬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總綱研修小組

(含國小/國中/高中/職校/特殊類型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研究發展會

十二年課程研發之統籌、規劃與決策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擬議研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三大研究群+

院外學者專家及教師團隊)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總綱草案研修

工作計畫

三大研究群係指:群一:課程理論與課程綱要研究群;群二:學科領域與教學教材研究群;群三:課程實施與支持系統研究群

基礎研究與發展 課綱統籌與擬議

五、課程研究發展機制

23

課程綱要研修前導 課程綱要研修機制

內容指引

形式指引

過程指引

理念目標

學習架構

內容要項

十二年課程研究發展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總體課程研修模式

實踐策略

十二年總綱研修小組

十二年○○領域/學科 課綱研修小組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方向與架構

試行與資源

實施與支持

六、實踐策略-透過前導計畫引導課綱研修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成就每一位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

一、課程定位、理念與目標

二 、課程的連貫與統整

三 、課程架構研訂原則

四 、課程實驗機制

五 、 教 學 資 源 發 展

六 、學生學習支持系統

七 、學校層級課程實施與課程協作

八 、政府層級的課程領導

九、課程溝通與傳播推展

提出第二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體課程發展圖像

(一)課程發展建議書—

•關於核心素養的內涵說明 • 例如:核心素養的內涵、核心素養在6、12、15、

18歲的連貫、核心素養與各學習領域的關係及水平

統整。

內容指引

•關於課程轉化的形式說明 • 例如:指標敘寫方式、編碼原則及與學習評量對

應…等。

形式指引

• 關於課程轉化程序與途徑的說明 • 例如:課綱研發及審議過程、指標轉化為教科用書

及實務教學的說明與示例…等。 過程指引

25

(二)課程體系發展指引: 確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連貫與統整

26

(三)總綱研修工作計畫: 負責總綱的起草與規劃

研修、決議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二波課程

總綱研修

工作計畫團隊

(國教院+

院外學者專家)

規劃、研擬、起草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研究發展會總綱研修小組

特殊類型教育組

職校及綜高組

高中組

國中組

國小組

大會

核心會議

分組會議

(四)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 橋接總綱與領綱之研修,為領綱研修奠基

27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

理念目標

學習架構

理念目標

總綱

領綱

28

領域綱要內容前導研究: 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及社會關心議題三者交織關係圖

七、課程發展協作機制—設計考量

縱向連貫-橫向統整的整合

理念-政策-實務的整合

課程研發-師資培用-課程推動-評量與評鑑等系統的整合

強調組織系統連結而非只是個人身分參與

29

課程發展協作機制—總體圖像

30

國家教育研究院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結合外部學者專家及

實務教師團隊

國家教育研究院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研究發展會

教育部

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課程審議會

課程研究與發展 課綱研議、規劃與統籌 課程審議 回饋修正

提交課程文件

送審

審議回饋

師資培用與教師專業發展系統

(師培聯盟、教學輔

導教師、進修學院..)

評量與評鑑 (學生學力、入學考試、

課程評鑑…)

課程教學研發系統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

(中央團/學科中心/群科中心..)

國教署

相關單位

教育部

課程審議

師資藝教司

中小學師資、課程、

教學與評量 協作中心

31

教育部國教署

縣市國教輔導團 (縣市教育局處設立)

學校/教師

學科中心學校 中心主任:校長

種子教師

學科老師

課程推動工作圈 (原台科大102年轉由台灣師大承辦)

群科中心學校 召集人:校長

執行秘書:校內老師

職業學校群科及老師

國民中小學 普通高中 職業學校

學校委員 (校內、校外科主任及老師)

諮詢委員

(大學教授為主)

教學資源研發推廣組 -培訓種子教師研發教學資源

-輔導群成員 1常務委員:全體中央團老師、 大學教授(7-8人) 2諮詢委員:大學教授、學校

專兼任助理 -行政支援組 -課程發展組 -教學研發組 -網路資源組

(助理由校內老師、行政人員或外聘人員擔任專兼任)

中心學校工作小組 -行政組 -研發組 -資訊組

(組員由校內主任、教師兼任)

諮詢 委員

(大學教授/業界代表)

輔導群 召集人: -大學教授 副召集人: -大學教授 -中央團組長

中央團 組長:

中央團教師 成員:

中央團教師 6-8人

輔導群聯席會議 (大葉大學承辦)

課務發展工作圈 (國立宜蘭高中承辦)

國中小學學前教育組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是連結理論-政策-實務的重要中介

高中及高職教育組 高中及高職教育組

「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在十二年課程研發機制之協作設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研修小組 國小組 國中組 高中組 職校組

高中課程課務工作圈

職校課程推動 工作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十二年領域國民基本教育〇〇領域課綱研修小組

高中〇〇學科中心

國中小 〇〇輔導群

職校一般科中心

師培大學及學科專家的意見

透過擔任諮詢員

第一線教師 的意見

透過教學輔導網絡

業界的意見

透過擔任諮詢員

國中小 輔導群聯席會議

協助所屬階段〇〇領域 課綱縱向意見蒐集與整合

統籌十二年〇〇領域 課綱縱向整合

-協助所屬階段課綱意見蒐集 與整合 -協助所屬階段課綱跨科整合

統籌十二年總綱整合

統籌十二年課程體系整合

-統籌所屬階段課綱整合 -統籌所屬階段跨科整合

組織關係

協作關係 32

十二年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建議未來能整合)

十二年課程推動與教學支持系統(建議未來能整合)

一、課程研究發展會-組織理念

專責

課程研修機制 的規劃理念

專業

整合 協作

永續

系統

33

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之組織與編組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研究發展會

主任委員1人;副主任委員2-3人

總委員數25-33人

推動工作小組 執行長1人

組員:5-8人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小組 召集人1人;副召集人2-3人

國小組

國中組

高中組

職校及

綜高組

領域/學科/群科綱要研修 第三層

特殊類型課程 研修小組

召集人1人:副召集人2-3人

職校○○群科 研修小組/群科中心

召集人1人

十二年○○領域課綱

研修小組 召集人1人;副召集人2-3人

第一層 十二年課程研發統籌與決策

十二年課程總綱研修

第二層

共同課程 職業課程

未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可採一份總綱的方式來敘寫,以求其連貫統整,但亦需考量各教育階段的差異性。

34

特殊類型教育組

二、課程研究發展會組織架構

教育行政機關代表3-5名

課程研發機關代表2-3名

相關單位及團體代表4-5名

中小學校代表6-7名

大學校院代表10-13名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研究發展會

三、課程研究發展會委員組成

35

(含課推系統代表2名)

(含課推系統代表4名)

36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研修小組

(代表委員共計39-49人,含召集人、副召集人2-3人)

國小組

(5-6人)*組長(1人)*副組長(2人)*委員

(2-3人)

國中組

(5-6人)*組長(1人)*副組長(2人)*委員

(2-3人)

高中組

(5-6人)*組長(1人)*副組長(2人)*委員(2-3人)

職校/綜高組

(5-6人)*組長(1人)*副組長(2人)*委員(2-3人)

特殊類型教育組

(5-6人)*組長(1人)*副組長(2人)*委員(2-3人)

國小組一般委員若干人

國中組一般委員若干人

高中組一般委員若干人

職校/綜高組一般委員各若干人

特殊類型教育組一般委員若干人

跨組委員(14-19人)

(僅參加所屬組別的分組會議)

一般委員

四、總綱研修小組設置

37

師培系統代表

國中小高中 職校 課程推動系統

教師組織、家長團體、校長團體代表

社會人士及公益團體

五、課發會及總綱研修小組之組成- 透過組織及系統代表,強化未來課程發展的橫向及縱向連結

測驗與評量單位(大考中心等)

國教院研發單位代表

六、課綱研修流程

38

未通過

通過

1.由研發會及審議會確定課綱研訂的方向與原則、連貫統整的架構。

2.組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小組。

準備作業

1.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小組負責研擬草案。

2.匯集各界意見,及研究成果。 3.分為「國小組」、「國中組」、「高中組」、「職校組」、「特殊類型組」等組別,進行各教育階段與類型課程總綱之研修工作。

4.辦理公聽會。 5.研擬相關支持措施。

1.組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領域/學科/群科綱要小組。

2.匯集各界意見及研究成果。

3.由該領域/學科/群科綱要小組負責研擬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草案。

4.辦理公聽會。

5.研擬相關支持措施。

決議確認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綱草案

通過

進行體例格式總校對

循行政程序發布

研擬各領域/學科/群科課程綱要草案

未通過

通過

通過

召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研擬總綱草案

決議確認總綱草案

送教育部課程審議會進行審議

送教育部課程審議會進行審議

召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未通過

未通過

多元適性

彈性活力

配套整合

素養導向

自 發 互 動 共 好

提升 學習 動力

具備 基本 知能

持續 生涯 發展

實踐 公民 責任

連貫統整

成就每一位孩子 ~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七、課綱研修方向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定位、理念與目標之圖像

40

成就每一位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使課程以生命主體的開展為起點,透過學習者的核心素養培養、身心健全發展,讓潛能得以適性開展,進而能運用所學、善盡責任,成為學會學習的終身學習者,以使個人及整體的生活、生命更為美好。

41

成就每一位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 學習不在只求自身的發展,朝向「以生命為中心」的教育不能簡化為「以兒童為中心」;「以生命為中心」包括孩子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之間的圓滿完整。

• 教育在協助個人得以抗拒或逾越被給定的主體框架,而開創一種可能性的世界。然而,世界萬物並非獨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相互連動依存。

• 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促進學習者主體生命之開展與完成,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不只是被動的等待、承受,亦能主動的參與、創生。

自發

互動

共好

課綱研修原則1—素養導向 課程以核心素養為連貫統整的主軸,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透過與生活情境的結合,學生能夠學習理解與問題解決,進而整合性學習和運用所學,以適性的開展潛能,成為學會學習的終身學習者。

1.核心素養是一組統整性的教育內涵,除了學科領域的學習之外,需彰顯以學習者為主體,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的全人開展,並兼顧知識、情意與技能的學習。

2.核心素養可透過各教育階段、各領域/科目的學習來達成,需適切融入總綱及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

3.核心素養的轉化與表述,可透過總綱的「核心素養」、「各教育階段之核心素養」,及各領域/科目綱要的「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學習重點」來進行。

4.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待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材編選、學習評量、行政支持、家長參與、社會情境等各層面實踐加以配合。

42

課綱研修原則2—連貫統整

43

課程擬定以十二年為單位進行整體、系統的思考,做好年級間的縱向連貫與領域/科目間的橫向統整。 1.總綱以十二年連貫方式進行研修。

2.領域/科目的設置,宜有十二年連貫的清晰脈絡,並避免名稱、內涵上的混淆。

3.維持學習階段的設置,各領域的學習階段宜有一致性的劃分。

4.重大議題或新興議題應整合並融入相關領域內涵實施,若有未能融入相關領域者,可利用彈性學習節數實施。

課綱研修原則3—多元適性

44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程發展應考量其多元智能、性向、思維模式和學習差異等不同特質,以促進其適性揚才。 1.依據各學習階段的特性與需求,合理分配各領域/科目的學習節數/學分數。

2.增加學校排課的彈性,避免同時修習過多科目。 3.普通高中應減少必修課程,保留較多的選修課程。 4.職業學校課程發展應朝向務實致用,適切的規劃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

5.後期中等教育階段應依據課程性質與學生身心發展,進行必要的課程分級,落實校本及選修課程。

6.後期中等教育階段的課程規劃以「漸進分化」為原則,強調共同、試探、分化、專精的精神,漸次導向不同進路。

7.兼顧後期中等教育階段不同學校類型性質的差異性,強化共同核心課程。

8.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著重基本知能之奠定及生涯規劃之落實,以利學生後續選擇學術或專門學程的繼續修習。

課綱研修原則4—彈性活力

45

課程綱要必須具備調整改變的彈性,讓地方、學校、家長及教師的主動性在課程綱要裡有展現的空間,且能夠連結中央、地方、學校及社區的力量,發揮課程的活力。

1.保留國中小的彈性學習節數,並於課程綱要中明確訂定使用規範。

2.普通高中課程綱要宜保留較多的選修課程,讓學校能提供適性的學習環境、規劃特色課程並落實在地資源的運用。

3.職業學校課程綱要應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並兼顧終身學習的需求。

4.持續落實校本課程推動,鼓勵學校自發性的課程發展與實驗。

5.明確中央、地方及學校的課程權責,既分工又協作。

6.鼓勵並規劃實驗辦學、民間參與、大學或產業攜手協作的空間。

課綱研修原則5—配套整合

46

基於維護學生學習權及支持學生學習,除了完善之機制、措施、與法令外,更重要的是運作中相關人、事、物,能基於自發、互動、共好之理念,持續以學生學習為焦點而進行互動與協作。包括: 1.建構協作平台:中央、地方與學校透過課程研發、師資培育、課程教學輔導、學習評量等系統之協作平台,連貫並整合課程與教學推展與實施。

2.強化支持系統: A.中央與地方層級:建置學習支持系統,包括修訂相關法規命令,挹注經費支援課程試行、教材教法研發、以及圖書儀器以及空間設備之充實,強化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支持與輔導體系。

B.學校層級:強化課程研究發展組織與運作、經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落實聚焦支持學生學習之教師專業發展。

3.完善整體配套: A.配套規劃包括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等層面。 B.大學與技專校院招生方式應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研修同步調整。

C. 課程綱要實施期程整體考量課程試行、教材編審及各項配套建置等,並以學生順利學習銜接為原則。

D. 課程教學相關之法令規章,應配合重新盤整、檢視與修訂。

八、結語

為建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置課程研究發展會等組織,邀集各界教育代表參與,進行課程綱要發展之研議、協調與整合等事項,

做好:

• 研發及統籌的責任

• 整合及協作的平台

• 團隊及專業的對話

• 整體及系統的發展

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課程建置奠定良好基礎。

全球化與教育改革

人才培育白皮書

內容

1. 前言

2. 背景

3. 理念與願景

4. 國民基本教育

5. 技術職業教育

6. 大學教育暨國際化及全球人才布局

7. 結語與展望

前言

1. 主題 : 「轉型與突破」

「轉型」: 明確提出究竟「要轉到那裡去」的方向,以及與

目前方向的重大差異之處。

「突破」: 思維上要有所突破;在相關的機制與作法上都要

能配合做出突破,跳脫現有的框框與限制。

更重要的是教育部各級主管及學校校長都要有擔當,居上

位者要扛起成敗責任,如此才能有所突破。

2. 目標 :「培育多元優質人才,共創繁榮幸福社會」

前言

人才需求層次 :

1. 足夠的基層工作人員

2. 各行各業的中堅分子

3. 金字塔頂端的人才

4. 中小學的優秀師資

背景

1. 大學供過於求

2. 人力供需失衡

3. 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的社會

4. 國際競爭與兩岸互動

5. 十二年國教即將推行

6. 大學學雜費之合理化

7. 數位學習與終身學習

8. 面對真相解決問題

大學校院概況 台灣99學年度大學校院校數

35 36

16

61

0

20

40

60

80

100

120

公立 私立

(校數)

技職校院

一般大學51

97

34.5%

66.5%

學生數

30.3萬 學生數

38.2萬

學生數

52.3萬 學生數

12.7萬

少子化趨勢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

世界是平的

55

金融風暴

歐債危機

大陸崛起

日本核災

56

地球暖化

能源危機

人口老化

糧食供需

……

Bologna Declaration(1999)

• To introduce a system of comprehensible and comparable degrees

• To introduce a two-cycle system of university qualifications (undergraduate/graduate)

• To introduce a credit transfer system (ECTS)

• To promote mo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by reducing obstacles to mobility

• To promote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quality assurance

• To promote the European dimension in university training in all EU countries

57

“100,000 Strong Initiative”

58

理念

1. 人才培育須能因應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2. 人才培育必須與人力資源規劃扣合

3. 學力應重於學歷

4. 人才培育應注重「適才」、「適性」與「適用」

5. 人才培育應重視教育之連貫性與完整性

6. 人才培育必須與國際接軌並採用國際標準

7. 技職教育必須能培育各級人力並注重務實致用

8. 尊重大學自主與市場機制

9. 教育資源應能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

10. 企業應共同參與教育及人才培育

願景- 培育多元優質人才 共創幸福繁榮社會

1. 各級學校有更多優秀的教師認真教育學生

2. 必須解決學用落差的問題

3. 培育的人才必須具備國際競爭力

4. 未來的學生必須比現在的學生具備 2倍以上的

生產力

國民基本教育 - 重要議題

1. 如何保證培養與聘用優秀的師資。

2. 如何有效推動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

並提出及時的改進措施。

3. 如何提升校園領導力與行政效能,並提

振教育精神。

國民基本教育 - 推動策略 (1/3)

1. 儘速統整訂定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協助確

定高中職在新制國教下之定位,並釐清後期中等

教育下連九年國教上接高等教育或就業市場之角

色。

教師甄選方式,應做大幅改進。

教師評鑑與分類進階制度之建置與實 施。

國民基本教育 - 推動策略 (2/3)

2. 優先爭取十二年國教經費,儘速修訂「教

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增加0.5%教育經費,

或另籌措具有長期性質且與上述額度相當之

教育經費。

此部分如未能達成,則建議儘速研訂高中

職免學費門檻與補助弱勢之財源籌措方式。

國民基本教育 - 推動策略 (3/3)

3. 新制K-12的改革措施,需先設定學力判準,

當為日後評量之依據。

較佳之評量工具仍以具國際比較功能的

TIMSS為主,PISA為輔。

國民基本教育 - 行動方案 (1/3)

1. 改善師資培育與進用之主張

(1) 啟動教師評鑑及明訂教師分類進階制度

(2) 資格檢定與教師甄試的筆試與方式應儘速另行研議

(3) 師範體系大學應承擔十二年國教師資,特別是國小師資

培育之主要責任,並負責公費生培育

(4) 有效降低代理(課)教師人數及授課比率

(5) 專任教師應依專長授課

(6) 增加培育老師之資源

國民基本教育 - 行動方案 (2/3)

2. 十二年國教現況規劃與實施下之改善

(1) 促成十二年國教高中職轉軌與就業能力之提升

(2) 優先爭取十二年國教經費與研訂補助弱勢之財源籌措方式,

或儘速研訂高中職免學費門檻或替代方案,以充裕應增加

且已承諾之教育資源投入

(3) 研訂偏鄉小校之整併以有效利用教育資源

(4) 研議在短期內足以促成高中職儘快全面優質化之有效措施

(5) 改革升學考試及招生制度

國民基本教育 - 行動方案 (3/3)

3. 改善校園領導效能並建置教育教

學與溝通平台以提振教育精神

(1) 學校行政效能與校長領導力

(2) 有效設置教育與教學互動平台

(3) 建立家長觀念溝通平台

技術職業教育

應宏觀定義技職教育為所有教育機構所提供面向就

業與職場連結之教育(包括訓練)課程與活動。

成功的技職教育,並非只是技專校院及高職學校蓬

勃發展之表象,而是要讓每一個學習者都能在教育

體系中習得個人生(職)涯發展所需的能力條件,

同時也讓產業或職場能從教育體系中獲得滿意的人

力資源供應。

技術職業教育 - 重要議題

1. 十二年國民教育後「高職」之定位及高級中

等教育之分流

2. 中級(專科程度)技術人才之培育

3. 科技大學之定位與技職教育的典範

4. 技職教育特色之強化與吸引力之提升:教、

訓、證、用結合

技術職業教育 - 推動策略

1. 落實國家發展整體人力資源規劃,

掌握職場人力供需資訊

2. 整合教、訓、考(證)、用,強化

技職教育特色

3. 活化技職教育學程

4. 提升技職教育品質

5. 充裕技職教育資源

技術職業教育 - 行動方案 (1/3)

1. 統整技職教育政策

(1) 制定整合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基本法規。

(2) 綜規司主導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宏觀規劃,主管學

校行政各業務單位落實對個別學校的總量管制。

(3) 建置產官學合作平台,面對就業市場規劃技職教育。

(4) 由產官學合作平台共同建立能資架構,以期落實教、

訓、證、用結合。

技術職業教育 - 行動方案 (2/3)

2. 加值技職教育體系

(1) 在教育體系內肯定技職教育各學程所獲得學位以外技

術能資足以代表學力之地位。

(2) 規劃高級中等學校(高職)融入職業訓練的就業導向

課程。

(3) 解除消極限制,提供積極獎勵,鼓勵科技大學辦理針

對職場與產業需求之學分或學位學程專班。

(4) 擴大辦理高職-二專雙聯或五專學制。

(5) 設立「產業先進技術訓練中心」。

技術職業教育 - 行動方案 (3/3)

3. 確保技職教育品質

(1) 強化各類課程發展中心功能, 產、學、訓共同規劃發展

技職教育課程。

(2) 訂定辦法,提供具體誘因,鼓勵業界捐贈學校教學設備、

支援教學訓練師資、提供學生實習機會。

(3) 要求學校建立有效的教學品保機制;規劃辦理結合技能檢

定與證照考試功能的技職檢定或會考。

(4) 定期評鑑各學校辦理技職教育之績效,以學生技能習得、

證照獲取(或會考及格率),以及畢業後就業表現為最重

要的指標。

大學教育暨國際化及全球人才布局

大學教育的目的與努力方向

• 培育滿足社會未來需求的人才

• 強化人才的國際競爭力

• 建立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

• 基石:高品質的教學與學習

大學教育暨國際化及全球人才布局

各級大學人才培育任務應有分工

• 頂尖大學,負有特殊攻堅的任務。他們的師資及培養的各級學生,必須有國際競爭力,不但能走得出去,還要有能力吸引國際一流人才來進修。

• 教卓大學,一定要掌握專業知識,進入職場後能迅速融入工作;並且了解世界趨勢,能夠適應未來產業的變化。

• 一般大學,應與業界密切合作,直接培育能夠滿足產業需要的人才。

大學教育/國際化 - 重要議題

1. 資源投入

2. 制度鬆綁

3. 品質保證

4. 國際化及全球人才布局

大學教育/國際化 - 推動策略 (1/4)

1. 提升大學及學生競爭力

(1) 應建立每一門課教學與學習品質考核及保證機制。

(2) 設立適當入學及畢業門檻。

(3) 落實學習成效考核,以強化學生基本能力,發展

國際競爭力。

(4) 提升教師實務教學及學生實務應用能力

(5) 鬆綁制度,搭配內控及課責機制,建構大學育才

有利環境。

大學教育/國際化 - 推動策略 (2/4)

2. 調整高教規模與招生規劃

(1) 規劃高等教育的合理發展規模

(2) 落實大學規模調整與轉型退場之機制與運作

(3) 調整大學部及研究所招生之規模及方式

大學教育/國際化 - 推動策略 (3/4)

3. 建立學費自由化及配套

(1) 建立合理的學雜費調整機制

(2) 確保弱勢學生受教機會

4. 建構攬才與留才有利環境

(1) 強化海外招攬活動,吸引國際優秀學人來臺服務

(2) 檢討制定海外人才留臺策略,檢討修改相關法規

大學教育/國際化 - 推動策略 (4/4)

5. 以特別法配套解決人才培育法規問題

訂立「人才培育發展條例」,為特殊與優秀人才之進用,

排除相關法規之限制,提供優惠措施,可設置統一窗口

以簡化與有效進用特殊與優秀人才。

大學教育/國際化 - 行動方案 (1/4)

1. 大學治理機制改革與制度鬆綁

(1)推動公立大學人事與財務自主

(2)授予辦學績優之私立大學較大的自主

(3)建立學雜費常態調整機制

(4)調整私立大學鬆綁學雜費後之獎助策略

大學教育/國際化 - 行動方案 (2/4)

2. 強化教學質量,建立教學品控機制,提升學

生競爭力

(1) 推動教學品控機制作為考核教學績效之基礎

(2) 獎勵校院系所發展特色方向,培養各級各類多元的

優質人才

(3) 推動碩博士學位分流,提升學生專業實務能力

(4) 鼓勵專業學院學制實驗,培養多元具國際競爭力專

業人才

(5) 進行教師升等與評鑑變革,引導教師多元發展

(6) 改進大學部及研究所招生制度,重視學習歷程表現

大學教育/國際化 - 行動方案 (3/4)

3. 高教發展規模合理化

(1) 規劃高教發展適度規模

(2) 推動校院整併退場或轉型機制

4. 國際化育才攬才與留才

(1) 推動招攬海外人才與留才具體方案

(2) 改進公費留學制度

(3) 改革彈性薪資制度

大學教育/國際化 - 行動方案 (4/4)

5. 研訂「促進人才培育與發展條例」

檢討各方面累積之大學治理及育才攬才

與留才問題,訂定特別法解決。

結語與展望

1. 主管人員必須具有新的思維,建立創新的機制,展開

新的行動。所需要的資源必須到位,甚至包括經費的

重置,並擬定配套措施,以政策帶動引導教育制度的

轉型與突破。

2. 人才的培育只是人力資源的一環,必須同時對就業體

系、人才延攬、人口政策、移民政策及兩岸人力運用

等進行總體檢。人才培育與運用須與政策目標連結,

因此,教育部、國科會、經濟部及其他相關單位的橫

向連繫與整合必須加強。

結語與展望

3. 為善用未來逐漸減少的人力資源,復鑒於大學供過於求

及人力供需失衡的嚴重現象,政府宜參考其他先進國家,

對各層次的就業人力,包括中堅分子與基層工作人員,

設定適當之分布比例,並訂立目標,對各類別的學校之

規模與招生數,作全盤之規劃與調整,逐步改善。

4. 報告書所提出的策略與方案,貴在執行與管考。教育部

應依業務職掌與行政程序,針對各項策略與行動方案,

訂立具體目標,設定期程,配置經費,落實執行,並建

立查核與管考的機制,定期檢討,持續追蹤改善。

結語與展望

5. 應建立與社會大眾溝通的平臺,針對重大議題,持續溝

通。教育政策影響層面甚廣,人才培育攸關國家的發展,

為建立共識,除了資訊要透明之外,與民意代表及媒體

的交流,各級學校與相關團體的協調與合作,都是必要

的過程。

6. 教育是百年大計,攸關全體國民的福祉,是跨黨派的國

家大事,政策必須有其連續性與穩定性。因此,宜建立

長期的智庫或以任期制的方式聘請專家組成諮詢團隊,

對政府提供經常性且長期性的建議,定期評核與督導,

並能隨時協助解決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問題,以落實各項

改革方案。

目 標

1. 培育具國際競爭力之人才

(全球化、資訊化、知識經濟時代)

2. 提高青年就業之人均生產力 2倍以上

(因應少子女化、高齡化社會趨勢)

連結彼此作為守護星

匯聚成為美麗的生態系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