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老普洱 齐同民/文...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1美文 2018年8月7日本版编辑/侯艳宁 美术编辑/于在洋

感悟人生

兴来独语

普洱茶是中华民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一个古老的传说恰好点明了茶的本来“面目”:解毒之

“药”。这解毒之“药”的茶,并非那些香气缭绕的嫩芽,而是茶树的经过长时间生长的老叶和嫩梗经过熬煮具有特殊药物作用的茶。

茶天然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早就被我们的祖先认识得很深刻了,几千年来,茶,倍受皇室贵族的钟爱。魏晋南北朝乃至以后,茶成为中国古代上流社会养生的必备之品,品茶也是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文人雅士平淡的生活里流溢着清新的茶香;“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则是古人对茶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茶产地先民对茶叶的制作和保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绿茶、白茶、大红袍、武夷岩茶、普洱等不同的茶相继问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喝茶需求;尤其是云南地区普洱茶的治病、养生、保健作用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大清帝国为宫廷官员采办茶叶的主管部门“大清御药房”,证明了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身份是药。人们把茶当作饮料来看待,来称谓,显然偏离了茶本身的核心意涵。

文献记载 ,汉代晚期《广雅》一书就有记载紧压茶及制作方法了,这种制作方法做的不一定就是普洱茶,但是却是普洱茶的发端。唐代把紧压茶制作技术发扬光大,明代朱元璋下令取消紧压茶工艺,由此可知,普洱茶的兴盛期一定是在宋元时期。民间收藏家不少人收藏到宋元的普洱茶,成为史实的物证,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至于有人说普洱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才有的制作工艺,过去没有,这不过是网上的某些人片面的说法而已,不足为信。

古人发现:发酵茶存放愈久,

其治病养生保健效果愈加显著。普洱茶就是老祖宗的伟大发明。

“一年是茶,三年是药,十年是宝”的说法就是对老普洱的客观而准确的评价。收藏实践也是在验证古人对老普洱的认识。我们发现:老普洱茶,尤其是百年以上的老普洱对于常见的感冒发烧、失眠症,肥胖症、胃病,便秘,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常见病有着不可思议的调理、控制、治疗效果。前几年,南方某媒体称:一块儿不足一公斤的百年老普洱茶砖售价达50 万元以上,可见老普洱现在已成为富裕人群追逐的目标。

在普洱茶生产的基础上,祖先又发明了普洱茶膏。茶膏制作一般采用优质鲜茶,经过杀青、揉捻、发酵、榨汁、过滤等多道工序后,加入相关中药材精心炼制而成。其保健养生效果更佳。明清两朝,茶膏成为帝王将相皇室贵族的特殊贡品。现在百年以上的普洱茶膏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然无污染的保健珍品。

收藏实践得知,老普洱茶的包装器皿多种多样,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很精美的艺术品。瓷器瓶、瓷器罐、紫砂罐、木盒、漆器盒、纸质盒、棉布盒、竹筒、铜器盒、柚子皮、橘子皮、羊水泡、棉质纸、柳条篓等等。如果普洱茶存放于恒温恒湿避光的环境中,少则存放百年以上,长则存放千年以上不变质,老祖宗的伟大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看着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品尝着甘美的老普洱,不由让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肃然起敬。佛家有句名言叫“禅茶一味”,它常常被人写成书法挂起来,以显示其个人的修养和品位。我认为,修佛与饮茶在理上是相通的;修禅的最高境界是“无执无我”,最好的茶莫过于老普洱,老普洱茶则是“无香无味”的。它平和,平淡,中正,中庸,淳朴,醇厚,入口润滑,舌边生津。平心静气,闭目凝思,宠辱皆忘,波澜不惊……喝着百年以上的老普洱,岂不也是修行的一种境界耳!

朝花夕拾

行经此处,浩浩汤汤的渥太华河翩然转身,弯成一片平展展的开阔水域。形似半个月亮,得名“月亮湾”(Moony’sBay)。开阔水域沿岸,开阔的沙滩绵软细润;沙滩外面,比沙滩开阔万倍的草地满目葱翠。1993年,渥太华地区第一次龙舟大赛就选址于此。之后每年六月中下旬,风景如画的月亮湾,都会因赛龙舟而热闹三天。

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融合也有拒绝,有摄取也有舍弃。加拿大移植了我们赛龙舟的民习,但置包粽子于不顾。没有谁知道屈原是谁,当然也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日期的选择,绝不考虑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不过,渥太华的龙舟赛,虽远离了我们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文化内涵,却融入了加拿大自身的国风民俗。

到处是帐篷。碧绿的草地上,一支支参赛队,一顶顶大帐篷,色彩不一,形状各异,疏密错杂地组成一个花花绿绿的临时大村落;蜿蜒的柏油路两侧,一顶小帐篷,一家小商铺,或现金交易,或免费馈赠,T恤衫或爆米花之类,伸手就给。

到处是人。准备上场的运动员们,或围成一圈,或排作数行,各按自己的套路作准备活动;更多的桨手则是在自家帐篷里说说笑笑,养精蓄锐;游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木制看台上,鼓掌啸叫,为水面上一拨又一拨奋力击水的运动员助战;

浓妆艳抹的小丑优哉游哉地东走西逛,随时准备跟任何人合影留念。

我们老夫妇,起初颇为兴奋,甚感新奇。然而渐渐地,如同倒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杂然心中翻。

举世公认,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五月端午包粽子、划龙舟,文化底蕴深沉,历史渊源久长。但渥太华年复一年的龙舟赛期间,近200支参赛队伍的数千名划桨手,龙的传人却只偶或一见,白人黑人群体间作点缀。我们来自龙文化和端午节的发祥地,怎能年复一年地做看客和陪衬?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老中青少幼,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源源前来。唐人街头高高建起了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牌坊,许多公共场合标出了中国文字,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店招引着越来越多的西人趋之若鹜,与日俱增的洋人因会用普通话说“你好”和“再见”而面带喜色……

感谢若干侨领的积极号召和热心组织,2008年的龙舟赛上,一杆“渥太华北京大学与天津大学校友会”的大旗终于高高竖起,完全由龙的传人组建的龙舟队,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一变二,二变三,截止于2017年,三支华人华侨龙舟队,越来越兵强马壮,气势煊赫,冲入决赛渐渐不复为奢望。

今年之年,不同往年。渥太华的龙舟赛,今年是第25年,

居于阶段性地位;隔海相望的我们的祖国,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个整数年份。6月21日—24日,风光无限的渥太华月亮湾公园,龙舟赛如火如荼三整天。由中华儿女组建的中国龙舟队,居然一个喜庆数:六。六支队伍中,居然难以置信地包含两匹小黑马:渥太华华联会洪门青少年龙舟队和渥太华中华会馆青少年龙舟队。大者17岁,小的才14岁,清一色细胳膊细腿儿的中学生。还有一支,也令人闻而色喜: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队。

遵循着比赛的常规,龙的传人六支龙舟队,却不同程度地打破了“常态”。有的通过了预赛,有的冲过了复赛,有的在决赛中超常发挥,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佳绩。小黑马之一的渥太华华联会洪门青少年龙舟队的战绩振聋发聩,不可思议。休说所有在场的炎黄子孙弹冠相庆,眉飞色舞,许多白人划桨手都频伸拇指。小英雄们的辉煌纪录是:100米短划,亚军;200米中划,亚军;500米长划,第四。

不是说“十六十七力不全,二十六七正当年”吗?22位“力不全”的中华青少年,硬是将

“正当年”的一支又一支队伍甩到了后面。怎么理解?怎么解释?道理何在?原因何存?思来想去,我倒是有所领悟,不过何需明讲?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般说来,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会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喜欢情感用事。更为粗暴的,直接用情绪说话。这其中,不是没有道理可讲,而是根本不讲道理。

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每个人都是独立王国的王。王的意思是,无论对与错,都可以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这样做的后果是,没有任何后果。这样做的另一个后果是,凌驾与践踏成了家庭中默许的暴行。

爱越浓厚的地方,就容易跋扈和有恃无恐。

当然了,年轻时候的所有怄气与任性,都可能是年老时的罪与罚。

亲人之间,如果太客气,会显得生分,太不客气,难免又失之粗鲁。合适的距离是,用随便显示彼

此的亲昵,又用体谅呈现互相的尊重。随便,是彼此爱的外露;体谅,是各自爱的深藏。

一句话,合适的距离,就是能很好地把握爱的仪式感和分寸感。

爱得节制,才会收放得体,进退有度。哪怕是对最亲近的人,也应如此。节制,不是清减了爱,而是为了更好地释放爱。爱,惟觉出了珍贵,才会爱得有价值,才会爱得有意味。也就是说,豪掷的盛大,只会招致挥霍,涓滴之细微,方可赢得珍视。

按理说,父母最应对子女一视同仁。但事实上,偏爱时有发生。

一个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在家庭中会获得格外的关照和尊重。直白地说,权和钱,会左右家庭成员的价值判断。家庭对

成员认知的世俗化,其实是社会世俗化的缩影。一个人自身的不公平感,如果从家庭始,感受就会根深蒂固,阴影是一辈子的。

有些家庭矛盾,可能缘于一个偏心眼儿的老妈,也可能缘于一个偏心眼儿的老爸。如果老爸和老妈双双偏心眼儿,那么,一颗被血缘润泽的心灵就容易受伤。当然了,事实并非都如此。有时候,混得不如意的子女风声鹤唳,疑神疑鬼,也会冤枉了天下父母。

只有自己成了父母,只有明白了一碗水不好端平的时候,那颗倾斜的心才能逐渐回归平衡,才会跟过往达成和解。而这种和解,其实是父母的爱,隔着无数的光阴,悲怆抵达。

孝心的生成,来自耳濡目染。

但我更相信,它与生俱来。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

的一辈一辈传承,客观上会给后代子孙以榜样的力量。民间家庭伦理的维系,一定程度上要靠道德约束。但真正的孝心,用不着道德约束,被道德强制的孝心,呈现出的,只会是情的伪善和爱的脆弱。

一个被自私喂养大的灵魂,是难有孝心的。说到底,孝心是一种反哺,是一种回溯,是对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最深沉的报答。一个人回馈父母的,与父母给予自己的,永远不可能对等。有时候我想,孝心,其实应该是这样一种救赎吧:我们站在光阴的这岸,用爱和注视,陪伴着对岸的双亲渐渐老去。

丰裕的物质,可以使一个家庭

更加美满幸福,也容易让稳固的婚姻走向分崩离析。

当物质不再是对生活的润泽和补充,它就会满溢成一个又一个的是非。而这些是非背后,其实是不安分的欲望旁逸斜出。人在太有钱之后,过往清淡生活颐养出来的那颗平静的心,就会逐渐动摇和崩塌。邪恶的胆量,来源于有钱。罪恶的念头,也来源于有钱。钱,迷乱了初心,也成了离乱者最后的支撑。

钱本身不会生出罪恶,但太多的钱会生出非分的心。

当我们被更多的物质带着走了很远,几场浮华几番靡丽过后,回望过去的清淡日子,发现,那时候才真正活在天堂。

闲话闲说老普洱 齐同民/文

爱的仪式感与分寸感 马 德/文

年年赛龙舟,今年大不同 刘福琪/文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