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摩诃池: 堪比西湖的昔日胜景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 ■社址:成都市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4楼 ■邮编:610014 ■全年定价:260元 ■准予广告发布登记决定书:川广更字〔2018〕056号 ■广告、发行服务热线:(028)86167211 ■四川工人日报印刷厂印刷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责编 李维苇 编辑 阳亚舟 美编 郝雨笙 校检 谭雯琪4版 蜀 苑

    摩诃池鼎盛时期的范围。

    远望青林口,只见灰墙黛瓦、门户幽深,风雨古廊桥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青云溪中,古树掩映的宫观雕梁画栋,犹如一幅构思精美、笔墨微妙的中国山水画,镶嵌在潼江河东岸的半山腰上……前不久,全省第二批30个“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出炉,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榜上有名。

    青山掩映下,青林口村落树木葱郁,溪流淙淙,山水环抱。青林之名,就源自青山叠翠,古树参天,林木盖地。青林口村老街沿王爷山边而建,新街沿人字山依潼江东岸而建。两山之间流淌的青云溪水与潼江深情汇合,青云溪上那座带楼亭的“红军桥”,将老街与新街成“丁”字型相连接。据介绍,青林口村老街的建筑主要建于元末明初,晚点的新街,也是清代修建的,有数百年历史。

    沿着青云溪河走下去,只见青林口老街上的建筑多为木结构,现保存较完好的有符家大院、广东会馆、火神庙等。这些大院里栽植有银杏、苦楝、柿子、香樟等多种树木,掩映着川北民居与河边的吊脚楼。青林口还有一座古白塔,位于王爷山中下部潼江左岸,塔高约十五米,石条建筑,六角七层。

    青云溪上建有一座木桥,本名合益桥,现名红军桥,整座桥呈叠山式形态,石桥有三个桥拱,分三段立于桥面上。桥头建有牌坊,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浮雕人物,而在廊桥的每个角上还系有铜铸的风铃一只,清风徐来,阵阵铃铛声清脆悦耳。据记载,这座木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步、骑、车、轿都能通行。清嘉庆庚申年(公元1800年)春,起义军为阻挡清军烧毁木桥。战乱平息后,两岸百姓集资,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1956年,当地将桥改名为红军桥,以纪念革命先烈。

    湖广填四川时,福建、广东、陕西等省移民纷至沓来,到青林口扎根,当地物流运输、商业贸易、手工业、农业、文化教育逐渐发达。从那时起,青林口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大集市,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明清时代有

    “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青林口村地处江油、剑阁、梓潼三县

    (市)交界,人称“鸡鸣三县”之地,位于蜀道剑门关的南端。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经剑阁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青林口村至今仍然可见红军当年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大量宣传标语口号。

    走进青林口村闽粤会馆,抬眼就是古朴的飞檐大戏台,戏台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不远处的文昌宫大院里不断有游客来来往往。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青林口“逢会”的日子,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来赶场、看热闹。在狮灯、彩莲船之后,象征文化气运的文昌神雕像被人们从文昌宫内抬出来,“文昌出巡”开始了。后面是几张方桌,每张方桌由四个大汉抬着,上面站着一位武生,在他上面,还单脚站立着一位盛装的女孩。女孩被高举,甚至高过古镇的房檐,在鞭炮、香烛形成的缭绕烟雾中,衣裙飘飘,恍若天仙。这就是青林口高抬戏,被民间称为“桌子戏”。青林口的高抬戏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

    “山花奖”。据传青林口的高抬戏是清雍乾年间,由湖广移民符璋从故乡带来的,在青林口落地生根已有 200 多年。2008 年,青林口高抬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个世纪 70 年代开始,青林口开始种植白花桃,到如今已有 6000 多亩。每年三月,青林口会举办盛大的桃花节,不仅有踩高跷、舞狮、舞龙等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各式表演,还能欣赏到漫山遍野的桃花。每年七月,青林口桃熟飘香,吸引八方客商和游客前来品桃赏景。

    青山作证,古韵悠悠,青林口的繁华已经化作了淡淡的乡愁。闲暇时去走一走,看一看,让人铭记传统,也记住乡愁。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2019年7月下旬,在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华门遗址考古领队易立宣布,经过多年来的考古,证实了以往仅见于传说、文献记载的“摩诃池”是真实存在的。摩诃池的范围为:北界大约在今羊市街、西玉龙街一线,西界大约在今东城根街一线。摩诃池在鼎盛时期,最大面积达到1200余亩,远不止史书记载的500余亩。这一结论让摩诃池从传说中走出,让人们看到澎湃在时空深处的辉煌。

    成都摩诃池:堪比西湖的昔日胜景

    ■贾登荣

    绝美古村落——江油青林口村

    ■田明霞

    西域僧人为摩诃池命名摩诃池开端于隋朝。公元 581 年,杨坚

    建立了隋朝。杨坚第四子杨秀,被册立为越王。不久,改封为蜀王,授任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刺史、益州总管。杨秀平息了四川动乱,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很快再现了“天府之国”的勃勃生机。随后,杨秀变得奢靡骄纵,他开始在王府周围,开凿了一座占地面积500余亩的人工湖泊,沿岸种植花草树木,建起楼阁亭台。然而,当湖泊建成还未及命名,杨秀就被杨坚调回京师,并被废为庶民。

    这座没命名的人工湖泊,为何后来有摩诃池这个名字呢?唐代诗人卢求《成都记》中记载:一天,一个从西域来到成都的僧人,见到这个浩浩荡荡的水池,情不自禁地大喊道

    “摩诃宫毗罗”。在梵语里,“摩诃”为“大”之意,而“宫毗罗”为“龙”之意,合起来意思是说:这水池广大有龙。于是,“摩诃池”的名字一锤定音,并流传开来。

    唐代,由于社会稳定,当政者对摩诃池进行了改造提升,在此地建起了著名的散花楼;到了唐中期,这里成为成都著名的风景区,不管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爱到此游览。从五代到两宋期间,由于河流改道、泥沙淤积等,摩诃池的水源逐渐枯竭。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修建了蜀王府(今四川科技馆所在地)。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1665 年),清朝统治者在蜀王府废墟上兴建了贡院,摩诃池最后一洼余水就蜷缩在贡院的西北角;到民国三年(公元 1914 年),有着 1300 多年历史的摩诃池被全部填平,作为了演武场。从此,摩诃池消失殆尽。

    在历史上,摩诃池曾经改过名,并成为皇家专属园林,不许百姓踏入。宋代张唐英

    《蜀梼杌》中记载,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称帝之后,对成都许多地名都进行了一番更改,以显示新朝新气象。隋朝遗留下来的摩诃池,被他更名为“龙跃池”,寓意为皇家专属乐园。王建的儿子王衍即位后,又把“龙跃池”命名为“宣华池”。与此同时,王衍还耗费民脂民膏,对摩诃池进行大规模改造,在池中新建了一座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良考究的宣华苑。据说,改造后的宣华池“延袤十里,有重光、太清、延昌、会真之殿;有清和、迎仙之宫;降真、蓬莱、丹霞之亭。土木之功,穷极奢巧”。

    前蜀灭亡后,人们又恢复了摩诃池的名字,此后再也没有变化。

    摩诃池始终澎湃在历史长河中,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有众多文人的功劳。是他们用优美的诗篇,让消失了的摩诃池永恒存在,引发人们的怀想。

    最早为摩诃池留下诗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公元 720 年,李白从家乡江油来到成都。作为成都“地标”的摩诃池,李白自然不会错过。他漫步摩诃池畔,登临散花楼顶,眺望碧空下的成都平原,顿时诗性涌动,挥笔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诗圣”杜甫与摩诃池也有不解之缘。公元760年,48岁的杜甫携家人从长安来到成都。正在为生活发愁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他的好朋友严武从绵州刺史任上调任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严武到任没几天,就前往拜访杜甫,见杜甫居无定所、生活拮据,就资助他在城西的浣花溪畔筑起草屋定居下来。一次,严武邀请杜甫游览摩诃池。眼前的旖旎风光让诗人为之陶醉,他当即写下了《畅当》一诗:“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浅觞宁及醉,慢舸不知移。荫簟流光冷,凝簪照影欹。胡为独羁者,雪涕向涟漪。”从“珍木郁清池,风荷左右披”两句可以看出,摩诃池种满了名木异草,不愧为游玩的好地方。公元 764 年的深秋,严武再次邀请杜甫畅游摩诃池,杜甫又提笔写下了《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一诗:“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

    公元807年,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到成都担任西川节度使。在他任职的五年

    里,总喜欢把避暑、宴饮乃至送别等社交、公务活动安排在摩诃池上进行。他写下了

    《摩诃池宴》一诗:“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芜台事往空留恨,金谷时危悟惜才。昼短欲将清夜继,西园自有月裴回。”其中的“摩诃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

    公元814年,治蜀七年的武元衡遇刺身亡。曾多次得到武元衡邀请,在摩诃池宴饮、游玩的“社交名媛”薛涛闻讯后,十分伤感。后来,曾任武元衡幕僚的萧祜邀请她游览摩诃池。薛涛触景伤情,写下了一首《摩诃池赠萧中丞》:“昔以多能佐碧油,今朝同泛旧仙舟。凄凉逝水颓波远,惟有碑泉咽不流。”其中蕴含的伤感情绪不言而喻。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就居住在摩诃池畔的宫

    苑中。后蜀灭亡后,花蕊夫人被掠往开封时,满怀深情写了一首诗表达对摩诃池的无比怀念:“五云楼阁凤城间,花木长新日月闲。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会真广殿约宫墙,楼阁相扶倚太阳。净甃玉阶横水岸,御炉香气扑龙床。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来去碧波中。东内斜将紫禁通,龙池凤苑夹城中。晓钟声断严妆罢,院院纱窗海日红。殿名新立号重光,岛上亭台尽改张。但是一人行幸处,黄金阁子锁牙床。夹城门与内门通,朝罢巡游到苑中。每日日高祗候处,满堤红艳立春风……”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摩诃池曾经的辉煌。

    宋代,由于战乱加上自然原因,摩诃池面积缩减,湖泊时而干涸。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诗人们的游兴。在宋代的诗人中,陆游在成都居住的时间较长一些,所以,摩诃池也不时出现在他的诗歌中。最著名的有这首《摩诃池》,诗中写道:“摩诃古池苑,一过一消魂。春水生新涨,烟芜没旧痕。年光走车毂,人事转萍根。犹有宫梁燕,衔泥入水门。”摩诃池景色已经不如从前,但仍然让游人销魂,摩诃池的魅力可见一斑。在他的另一首词中,陆游写道: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看金鞍争道,香车飞盖,争先占、新亭馆。惆怅年华暗换。点销魂、雨收云散。镜奁掩月,钗梁拆凤,秦筝斜雁。身在天涯,乱山孤垒,危楼飞观。叹春来只有,杨花和恨,向东风满。”词中可看到摩诃池的万千气象。

    正是文人墨客的一首首诗篇,让这座消失的池苑园林景观大放光彩,永恒地留存在世人的记忆中。

    对于摩诃池,有不少人表示怀疑,认为这只是文人们杜撰出来的“海市蜃楼”,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证明摩诃池的存在,必须用实物作证。建城2000多年的成都,文化积淀丰富,大家对摩诃池“重见天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好消息一个一个接踵而来——2004年,成都市启动天府广场改造工

    程。在这次改造中,人们在天府广场西侧,发现了摩诃池的南边界。

    2014 年,在成都体育中心改造工程中,工人们在体育中心南侧的工地里,挖出一块大石板,掀开大石板继续发掘,出

    现了一段超过7米深的沟壑,沟壑两侧是散落的石块、砖块,还有用于堆砌城墙的红色方条石;同时,还发现了两条卵石小径。据考证,这个沟壑就是摩诃池的遗址,并且找到了摩诃池的东边界。

    2016年,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摩诃池的西北边界,同时,还在一段水池中,发现回填、堆积的瓦片、青花瓷等。这印证了历史上明蜀王朱椿填平部分摩诃池、修建蜀王府的史实。

    从2004年到2019年的10多年间,围绕成都市天府中心一带的持续考古发掘,

    人们陆陆续续发现了隋代的池岸、步道、庭院、殿基、沟渠、水井、小型水池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证实摩诃池曾经的的确确存在于这座城市。摩诃池的大小,相当于 11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与今天的杭州西湖面积近似。摩诃池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长达2300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依据,也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更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与文脉所在。随着考古的进一步深入,那座蕴藏在时空深处的摩诃池,最终将彻彻底底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领略它的风采。

    摩诃池曾令无数诗人销魂

    考古让摩诃池“重见天日”

    青林口村。 张俊华 摄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