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守茶人 - yhcb.eyh.cnyhcb.eyh.cn/resfile/2017-03-08/12/yhcb2017030812.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2017年3月8日 余杭人·故事责任编辑 朱吉吉12

如果您对我们的话题有什么想说的,或身边有好玩的新鲜事儿,请@大玉叔叔,或发送信息到余杭晨报多媒体矩阵与我们聊聊:余杭新闻网(www.eyh.cn)、余杭手机报(订阅移动用户发送4391到10086),余杭晨报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eyheyh”,掌上余杭手机客户端。

【记者手记】王萍对径山茶的投入与眷恋深深刻在了骨子里。开拓径

山茶市场,是她从始至终念念不忘的初心。从单一的绿茶开始,她不断研制红茶、抹茶、佑子茶、团茶茶品,摸索煮茶、点茶、壶泡等茶艺。用她的话来说,每一道茶艺工序都不应在于表演,而是为了最终口感。从容不迫、淡定执着,是她的守茶法则,从一而终,不忘初心,更是她表现出来的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

“明前茶”采摘期即将来临,径山茶农们渐渐开始忙活起来。而如今的王萍在守着一方传统绿茶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别样的坚守。

■ 记者 商赟 宋晗语 通讯员 刘焕根

王萍●国家高级茶艺师

●心无尘茶馆创办人

●参与编写浙江省第一部红茶标准

●“第二届中华茶奥会仿宋斗茶大赛”茶企组比赛亚军

沸水缓缓注入杯中,用第一壶热水将茶具烫热,再用投茶匙投入固定量的茶叶。干茶与热杯相碰撞,茶香味凸显,细细闻香,茶叶独有的味道沁入鼻腔。接着,将热水再一次沿着杯壁缓缓倒入,让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分的充分接触慢慢苏醒,茶叶的清香本质就此完全显现,达到可饮用的最佳状态。整个过程在茶艺师王萍手中慢条斯理,轻柔曼妙。小抿一口,回味甘甜,一品,竟是红茶。

径山,这个祖祖辈辈生产绿茶的地方,产出的径山茶在唐宋时期就已颇为有名。外形细嫩显毫,口感清醇回甘,长久以来已是径山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省十大名茶等多项荣誉。而王萍,多年来潜心研究茶叶,花了诸多心思探究如何呈现茶叶的最佳状态,一心想让径山茶走得更远。放眼于市场,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而径山茶只有“绿茶”这一个品种。单一的产品线让径山茶的市场拓展道路显得有些局促。如何让径山茶突破绿茶的局限,受到更多人喜爱,是王萍长久以来从未忘记并为之坚持探索的初心。

起初王萍只是一名普通茶叶销售员,为了更好的推广,她对径山茶的历史及加工工艺做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然而因为不爱苦涩的味道,她在来径山前并不爱喝绿茶。

“确实有一些客人不爱绿茶苦涩的味道,如果径山只能生产绿茶,那再优的品质也势必会把一部分非绿茶爱好者挡在门外。”忽然产

生的疑惑让王萍萌生了想要作出改变的念头。于是,她开始参加各种茶艺班,想学习不同茶文化并从中获取一些新思路。她说:“每年固定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必定不会进步,要走出去,看看别人的茶,这样才能把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客户也捡起来。”慢慢地,她发现茶与茶之间有所不同。绿茶冲泡方式很简单,一个玻璃杯即可;而红茶

却偏偏需要多重工序,出水快慢、冲泡频次等都对口感有着强烈影响。不同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冲击让王萍愈发坚定了要走一走“新路子”的信念。

红茶作为中国茶叶种类中的另一大类,对味蕾刺激不大,口味相对柔和。恰逢红茶市场火爆,祁门、滇红等红茶品种深受大家喜爱。出于对径山茶充分的了解与自信,王萍断定自己可以做出来自径山的红茶。然而这想法一出,就受到了多方否定。“径山茶以绿茶闻名遐迩,而红茶在这里是‘低级茶’的代名词。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加上缺乏红茶文化支撑,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我,想要从零做起已是很难,何况还要与祁门、滇红那样的成熟红茶品种去争抢一席市场,那更是异想天开。”王萍说。当所有人都说径山茶不可能制成优质红茶时,性格偏执的她更想要试一试。

2012 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萍将径山茶茶青交给一位来自台湾的制茶师傅,试图用台湾成熟的红茶制作技艺来做径山茶的代加工。然而结果很不理想。“径山茶芽尖太嫩,展开部分又太老,老嫩不一,不适合做红茶。”这样的结论给了王萍当头一棒。她不死心,随后又邀请了茶科院的老师重新制作,自己则担任全程

跟踪记录员。她回忆说:“其实当时请来的老师说,径山茶做成红茶,想要出彩很难。”

记录员的工作不好做,通宵观察茶叶的发酵过程是常有的事,但这也给她上了一则生动的课——知道如何评判茶叶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好坏度。近距离接触红茶制作工艺,闻香气、判断成色,渐渐地让王萍摸到了一些制作红茶的门路。

第一批径山红茶成型后,老师在浅尝后评价道:“没有个性,但是不差。”不差,这两个简单的字眼是王萍许久以来听到的第一次正面肯定。她说:“这两个字在我看来真的是莫大的褒奖,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做,我们的茶叶可以变成一个产品,这真的让我很兴奋。只不过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市场,这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去挖掘。”

为了寻找“个性”,王萍进行了百余次的试验。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个步骤她都亲自摸索。按标准只需五分钟的步骤,她大胆地用了十分钟,对于每个控制点的增加或减少,她靠着自己先前做记录员时积累的经验探索着。这让一旁帮助她的工人一度摸不着头

脑:这毫无标准的制作方式,到底是在做什么茶?

就这样到了 2013 年,王萍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制茶方式。在杭州市比赛中,专家对径山红茶的评语是:“味道醇正,火香很显。”但由于这一新品种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撑,径山红茶在那一年的比赛中并未获得任何奖项。但这足以说明王萍在研制的路上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曾经“没有个性”的径山红茶,没有走模仿别人的路,如今甚至有了“自己的独特味道”。为了得到更全面的反馈,王萍将批量生产的茶叶送到北京马连道(北京茶叶一条街)的朋友那里,通过市场上成熟渠道的售卖,来获得更多客人的真实反馈。结果让她惊喜,因为那一年,径山红茶脱销了。

茶叶脱销让各方茶厂看到了径山红茶的可观前景,多家茶厂陆续开始用设备批量生产。但王萍对口味的追随并没有停下。她认为茶是否好喝取决于不同人的感官,因此不会有一个固定标准。如何让更多人爱上径山红茶,甚至让不爱喝茶的人也走入到这个门里来,成了王萍研究的新课题。在她看来,何时摘茶青,萎雕至几何,干燥到几成,每一步都是对下一步的补充,而这中间的承接与变换,只有制茶人自己拿捏得准。

“茶厂每天都有业务,按标准高效率产出是必须的。而我自己制茶,则从未这样仓促。”王萍清楚地了解每一道工序下茶叶应有的形态,因此她在不着急的情况下,选择用自然发酵法——不借用任何机器设备。对她来说,时间不是完成与否的标准,因为天气、湿度、温度,太多外在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的状态,只有亲自守着茶,按茶叶形态的变换来确认时间点,才能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味道。“现在,我可以根据不一样的人,泡出不一样口味的红茶。甚至只需要知道你不喜欢的口味,便可以泡出一杯尽可能令你喜爱的红茶。这就是我对径山红茶能走入更宽广的茶叶市场而作出的细分。”

人物名片

﹃所有人都说径山茶不可能

制成红茶,但我不信。﹄

﹃即使评价只是﹁不差﹂,

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褒奖。﹄

不忘初心的守茶人﹃味道很干净,如何才能

突破﹁干净﹂这个界限?﹄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