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 3 8 余杭人·故事 责任编辑 朱吉吉 12 如果您对我们的话题有什么想说的,或身边有好玩的新鲜事儿,请@大玉叔 叔,或发送信息到余杭晨报多媒体矩阵与我们聊聊:余杭新闻网(www.eyh.cn)、 余杭手机报(订阅移动用户发送 4391 到 10086),余杭晨报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 “eyheyh”,掌上余杭手机客户端。 【记者手记】 王萍对径山茶的投入与眷恋深深刻在了骨子里。开拓径 山茶市场,是她从始至终念念不忘的初心。从单一的绿茶开 始,她不断研制红茶、抹茶、佑子茶、团茶茶品,摸索煮茶、点茶、 壶泡等茶艺。用她的话来说,每一道茶艺工序都不应在于表 演,而是为了最终口感。从容不迫、淡定执着,是她的守茶法 则,从一而终,不忘初心,更是她表现出来的看似平淡无奇却充 满智慧的人生哲理。 “明前茶”采摘期即将来临,径山茶农们渐渐开始忙活起 来。而如今的王萍在守着一方传统绿茶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别 样的坚守。 ■ 记者 商赟 宋晗语 通讯员 刘焕根 王萍 国家高级茶艺师 心无尘茶馆创办人 参与编写浙江省第一部 红茶标准 “第二届中华茶奥会仿宋 斗茶大赛”茶企组比赛亚军 沸水缓缓注入杯中, 用第一壶热水将茶具烫 热,再用投茶匙投入固定 量的茶叶。干茶与热杯相 碰撞,茶香味凸显,细细闻 香,茶叶独有的味道沁入 鼻腔。接着,将热水再一 次沿着杯壁缓缓倒入,让 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 水分的充分接触慢慢苏 醒,茶叶的清香本质就此 完全显现,达到可饮用的 最佳状态。整个过程在茶 艺师王萍手中慢条斯理, 轻柔曼妙。小抿一口,回 味甘甜,一品,竟是红茶。 径山,这个祖祖辈辈 生产绿茶的地方,产出的 径山茶在唐宋时期就已颇 为有名。外形细嫩显毫, 口感清醇回甘,长久以来 已是径山的金字招牌,先 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浙 江省十大名茶等多项荣 誉。而王萍,多年来潜心 研究茶叶,花了诸多心思 探究如何呈现茶叶的最佳 状态,一心想让径山茶走 得更远。放眼于市场,中 国茶叶品种繁多,而径山 茶只有“绿茶”这一个品 种。单一的产品线让径山 茶的市场拓展道路显得有 些局促。如何让径山茶突 破绿茶的局限,受到更多 人喜爱,是王萍长久以来 从未忘记并为之坚持探索 的初心。 起初王萍只是一 名普通茶叶销售员,为 了更好的推广,她对径 山茶的历史及加工工 艺做了长时间的深入 研究。然而因为不爱 苦涩的味道,她在来径 山前并不爱喝绿茶。 “确实有一些客人不爱 绿茶苦涩的味道,如果 径山只能生产绿茶,那 再优的品质也势必会 把一部分非绿茶爱好 者挡在门外。”忽然产 生的疑惑让王萍萌生了想要作出 改变的念头。于是,她开始参加各 种茶艺班,想学习不同茶文化并从 中获取一些新思路。她说:“每年 固定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必定不 会进步,要走出去,看看别人的茶, 这样才能把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客 户也捡起来。”慢慢地,她发现茶与 茶之间有所不同。绿茶冲泡方式 很简单,一个玻璃杯即可;而红茶 却偏偏需要多重工序,出水快慢、 冲泡频次等都对口感有着强烈影 响。不同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冲击 让王萍愈发坚定了要走一走“新路 子”的信念。 红茶作为中国茶叶种类中的 另一大类,对味蕾刺激不大,口味 相对柔和。恰逢红茶市场火爆,祁 门、滇红等红茶品种深受大家喜 爱。出于对径山茶充分的了解与 自信,王萍断定自己可以做出来自 径山的红茶。然而这想法一出,就 受到了多方否定。“径山茶以绿茶 闻名遐迩,而红茶在这里是‘低级 茶’的代名词。没有成熟的技术支 持,加上缺乏红茶文化支撑,当时 几乎没有人看好我,想要从零做起 已是很难,何况还要与祁门、滇红 那样的成熟红茶品种去争抢一席 市场,那更是异想天开。”王萍说。 当所有人都说径山茶不可能制成 优质红茶时,性格偏执的她更想要 试一试。 2012 年,抱着试一 试的心态,王萍将径山 茶茶青交给一位来自 台湾的制茶师傅,试图 用台湾成熟的红茶制 作技艺来做径山茶的 代加工。然而结果很 不理想。“径山茶芽尖 太嫩,展开部分又太 老,老嫩不一,不适合 做红茶。”这样的结论 给了王萍当头一棒。 她不死心,随后又邀请 了茶科院的老师重新 制作,自己则担任全程 跟踪记录员。她回忆说:“其实当 时请来的老师说,径山茶做成红 茶,想要出彩很难。” 记录员的工作不好做,通宵观 察茶叶的发酵过程是常有的事,但 这也给她上了一则生动的课知道如何评判茶叶在某个特定阶 段的好坏度。近距离接触红茶制 作工艺,闻香气、判断成色,渐渐地 让王萍摸到了一些制作红茶的门 路。 第一批径山红茶成型后,老师 在浅尝后评价道:“没有个性,但是 不差。”不差,这两个简单的字眼是 王萍许久以来听到的第一次正面 肯定。她说:“这两个字在我看来 真的是莫大的褒奖,因为这意味着 我们可以做,我们的茶叶可以变成 一个产品,这真的让我很兴奋。只 不过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市场,这 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去挖掘。” 为了寻找“个 性”,王萍进行了百 余次的试验。萎凋、 揉捻、发酵、干燥,每 个步骤她都亲自摸 索。按标准只需五 分钟的步骤,她大胆 地用了十分钟,对于 每个控制点的增加 或减少,她靠着自己 先前做记录员时积 累的经验探索着。 这让一旁帮助她的 工人一度摸不着头 脑:这毫无标准的制作方式,到 底是在做什么茶? 就这样到了 2013 年,王萍 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制茶方 式。在杭州市比赛中,专家对 径山红茶的评语是:“味道醇 正,火香很显。”但由于这一新 品种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撑,径 山红茶在那一年的比赛中并未 获得任何奖项。但这足以说明 王萍在研制的路上选择了一个 正确的方向,因为曾经“没有个 性”的径山红茶,没有走模仿别 人的路,如今甚至有了“自己的 独特味道”。为了得到更全面 的反馈,王萍将批量生产的茶 叶送到北京马连道(北京茶叶 一条街 )的朋友那里,通过市场 上成熟渠道的售卖,来获得更 多客人的真实反馈。结果让她 惊喜,因为那一年,径山红茶脱 销了。 茶叶脱销让各方茶厂看到 了径山红茶的可观前景,多家 茶厂陆续开始用设备批量生 产。但王萍对口味的追随并没 有停下。她认为茶是否好喝取 决于不同人的感官,因此不会 有一个固定标准。如何让更多 人爱上径山红茶,甚至让不爱 喝茶的人也走入到这个门里 来,成了王萍研究的新课题。 在她看来,何时摘茶青,萎雕至 几何,干燥到几成,每一步都是 对下一步的补充,而这中间的 承接与变换,只有制茶人自己 拿捏得准。 “茶厂每天都有业务,按标 准高效率产出是必须的。而我 自己制茶,则从未这样仓促。” 王萍清楚地了解每一道工序下 茶叶应有的形态,因此她在不 着急的情况下,选择用自然发 酵法 —不借用任何机器设 备。对她来说,时间不是完成 与否的标准,因为天气、湿度、 温度,太多外在因素都会影响 茶叶的状态,只有亲自守着茶, 按茶叶形态的变换来确认时间 点,才能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 味道。“现在,我可以根据不一 样的人,泡出不一样口味的红 茶。甚至只需要知道你不喜欢 的口味,便可以泡出一杯尽可 能令你喜爱的红茶。这就是我 对径山红茶能走入更宽广的茶 叶市场而作出的细分。” 人物名片 使不忘初心的守茶人

不忘初心的守茶人 - yhcb.eyh.cnyhcb.eyh.cn/resfile/2017-03-08/12/yhcb2017030812.pdf · 破绿茶的局限,受到更多 人喜爱,是王萍长久以来 从未忘记并为之坚持探索

  • Upload
    others

  • View
    6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不忘初心的守茶人 - yhcb.eyh.cnyhcb.eyh.cn/resfile/2017-03-08/12/yhcb2017030812.pdf · 破绿茶的局限,受到更多 人喜爱,是王萍长久以来 从未忘记并为之坚持探索

2017年3月8日 余杭人·故事责任编辑 朱吉吉12

如果您对我们的话题有什么想说的,或身边有好玩的新鲜事儿,请@大玉叔叔,或发送信息到余杭晨报多媒体矩阵与我们聊聊:余杭新闻网(www.eyh.cn)、余杭手机报(订阅移动用户发送4391到10086),余杭晨报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eyheyh”,掌上余杭手机客户端。

【记者手记】王萍对径山茶的投入与眷恋深深刻在了骨子里。开拓径

山茶市场,是她从始至终念念不忘的初心。从单一的绿茶开始,她不断研制红茶、抹茶、佑子茶、团茶茶品,摸索煮茶、点茶、壶泡等茶艺。用她的话来说,每一道茶艺工序都不应在于表演,而是为了最终口感。从容不迫、淡定执着,是她的守茶法则,从一而终,不忘初心,更是她表现出来的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

“明前茶”采摘期即将来临,径山茶农们渐渐开始忙活起来。而如今的王萍在守着一方传统绿茶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别样的坚守。

■ 记者 商赟 宋晗语 通讯员 刘焕根

王萍●国家高级茶艺师

●心无尘茶馆创办人

●参与编写浙江省第一部红茶标准

●“第二届中华茶奥会仿宋斗茶大赛”茶企组比赛亚军

沸水缓缓注入杯中,用第一壶热水将茶具烫热,再用投茶匙投入固定量的茶叶。干茶与热杯相碰撞,茶香味凸显,细细闻香,茶叶独有的味道沁入鼻腔。接着,将热水再一次沿着杯壁缓缓倒入,让尘封的茶叶通过与空气和水分的充分接触慢慢苏醒,茶叶的清香本质就此完全显现,达到可饮用的最佳状态。整个过程在茶艺师王萍手中慢条斯理,轻柔曼妙。小抿一口,回味甘甜,一品,竟是红茶。

径山,这个祖祖辈辈生产绿茶的地方,产出的径山茶在唐宋时期就已颇为有名。外形细嫩显毫,口感清醇回甘,长久以来已是径山的金字招牌,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省十大名茶等多项荣誉。而王萍,多年来潜心研究茶叶,花了诸多心思探究如何呈现茶叶的最佳状态,一心想让径山茶走得更远。放眼于市场,中国茶叶品种繁多,而径山茶只有“绿茶”这一个品种。单一的产品线让径山茶的市场拓展道路显得有些局促。如何让径山茶突破绿茶的局限,受到更多人喜爱,是王萍长久以来从未忘记并为之坚持探索的初心。

起初王萍只是一名普通茶叶销售员,为了更好的推广,她对径山茶的历史及加工工艺做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然而因为不爱苦涩的味道,她在来径山前并不爱喝绿茶。

“确实有一些客人不爱绿茶苦涩的味道,如果径山只能生产绿茶,那再优的品质也势必会把一部分非绿茶爱好者挡在门外。”忽然产

生的疑惑让王萍萌生了想要作出改变的念头。于是,她开始参加各种茶艺班,想学习不同茶文化并从中获取一些新思路。她说:“每年固定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必定不会进步,要走出去,看看别人的茶,这样才能把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客户也捡起来。”慢慢地,她发现茶与茶之间有所不同。绿茶冲泡方式很简单,一个玻璃杯即可;而红茶

却偏偏需要多重工序,出水快慢、冲泡频次等都对口感有着强烈影响。不同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冲击让王萍愈发坚定了要走一走“新路子”的信念。

红茶作为中国茶叶种类中的另一大类,对味蕾刺激不大,口味相对柔和。恰逢红茶市场火爆,祁门、滇红等红茶品种深受大家喜爱。出于对径山茶充分的了解与自信,王萍断定自己可以做出来自径山的红茶。然而这想法一出,就受到了多方否定。“径山茶以绿茶闻名遐迩,而红茶在这里是‘低级茶’的代名词。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加上缺乏红茶文化支撑,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我,想要从零做起已是很难,何况还要与祁门、滇红那样的成熟红茶品种去争抢一席市场,那更是异想天开。”王萍说。当所有人都说径山茶不可能制成优质红茶时,性格偏执的她更想要试一试。

2012 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萍将径山茶茶青交给一位来自台湾的制茶师傅,试图用台湾成熟的红茶制作技艺来做径山茶的代加工。然而结果很不理想。“径山茶芽尖太嫩,展开部分又太老,老嫩不一,不适合做红茶。”这样的结论给了王萍当头一棒。她不死心,随后又邀请了茶科院的老师重新制作,自己则担任全程

跟踪记录员。她回忆说:“其实当时请来的老师说,径山茶做成红茶,想要出彩很难。”

记录员的工作不好做,通宵观察茶叶的发酵过程是常有的事,但这也给她上了一则生动的课——知道如何评判茶叶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好坏度。近距离接触红茶制作工艺,闻香气、判断成色,渐渐地让王萍摸到了一些制作红茶的门路。

第一批径山红茶成型后,老师在浅尝后评价道:“没有个性,但是不差。”不差,这两个简单的字眼是王萍许久以来听到的第一次正面肯定。她说:“这两个字在我看来真的是莫大的褒奖,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做,我们的茶叶可以变成一个产品,这真的让我很兴奋。只不过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市场,这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去挖掘。”

为了寻找“个性”,王萍进行了百余次的试验。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个步骤她都亲自摸索。按标准只需五分钟的步骤,她大胆地用了十分钟,对于每个控制点的增加或减少,她靠着自己先前做记录员时积累的经验探索着。这让一旁帮助她的工人一度摸不着头

脑:这毫无标准的制作方式,到底是在做什么茶?

就这样到了 2013 年,王萍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制茶方式。在杭州市比赛中,专家对径山红茶的评语是:“味道醇正,火香很显。”但由于这一新品种缺少文化底蕴的支撑,径山红茶在那一年的比赛中并未获得任何奖项。但这足以说明王萍在研制的路上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曾经“没有个性”的径山红茶,没有走模仿别人的路,如今甚至有了“自己的独特味道”。为了得到更全面的反馈,王萍将批量生产的茶叶送到北京马连道(北京茶叶一条街)的朋友那里,通过市场上成熟渠道的售卖,来获得更多客人的真实反馈。结果让她惊喜,因为那一年,径山红茶脱销了。

茶叶脱销让各方茶厂看到了径山红茶的可观前景,多家茶厂陆续开始用设备批量生产。但王萍对口味的追随并没有停下。她认为茶是否好喝取决于不同人的感官,因此不会有一个固定标准。如何让更多人爱上径山红茶,甚至让不爱喝茶的人也走入到这个门里来,成了王萍研究的新课题。在她看来,何时摘茶青,萎雕至几何,干燥到几成,每一步都是对下一步的补充,而这中间的承接与变换,只有制茶人自己拿捏得准。

“茶厂每天都有业务,按标准高效率产出是必须的。而我自己制茶,则从未这样仓促。”王萍清楚地了解每一道工序下茶叶应有的形态,因此她在不着急的情况下,选择用自然发酵法——不借用任何机器设备。对她来说,时间不是完成与否的标准,因为天气、湿度、温度,太多外在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的状态,只有亲自守着茶,按茶叶形态的变换来确认时间点,才能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味道。“现在,我可以根据不一样的人,泡出不一样口味的红茶。甚至只需要知道你不喜欢的口味,便可以泡出一杯尽可能令你喜爱的红茶。这就是我对径山红茶能走入更宽广的茶叶市场而作出的细分。”

人物名片

﹃所有人都说径山茶不可能

制成红茶,但我不信。﹄

﹃即使评价只是﹁不差﹂,

对我来说也是莫大的褒奖。﹄

不忘初心的守茶人﹃味道很干净,如何才能

突破﹁干净﹂这个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