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 - cnnbdaily.cnnb.com.cn/nbrb/images/2019-07/16/B4/nbrb20190716B4.pdf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B4 艺林 NINGBO DAILY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责任编辑/叶向群

电子信箱/yxq@cnnb.com.cn

华 三 川 (1930-2004),浙江镇海人,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擅连环画、人物画。

方向前

综观中国历代人物画,在表现技法上大致可分为三类:白描、工笔、写意。

中国画主张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人物绘画也不例外,画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特别注重人物的眼神、手势、身姿等细节活动。人物画的出现比山水画、花鸟画早得多。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着绘画作品的主流,甚至为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服务,而山水画、花鸟画只能作为人物画的附庸。

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人物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连环画是二十世纪特定历史时期画坛的一朵奇葩,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看,二十世纪的中国画是与连环画交织在一起的,理由很简单,不少人物画家由连环画画家转身而来,如果没有连环画的成功实践,或许就没有他们在中国画上的地位。就海派近代中国人物画家而言,贺友直、程十发、顾炳鑫、戴敦邦、华三川、刘旦宅、施大畏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贺友直不认为自己是中国画家,不过他的一些用毛笔在宣纸上创作的大作品,应该归属于中国画)。这些画家造型能力突出,构图丰富多变,写生功夫深厚,把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创作推向了又一高峰。

华三川是这个时期较为重要的工笔人物画家。

我们把华三川人物画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二十世纪 70 年代之前主要从事人物连环画创作;70年代后开始致力于中国画工笔人物创作。

连环画对华三川的工笔人物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二十世纪的连环画大多具有时代特色,如《白毛女》作品,描写了旧社会的劳苦大众,人物造型丰富,画面构图新颖,故事情节巧妙,极具观赏性及教育意义。华三川在这段时期创作了一百多部连环画作品,多部作品获全国大奖,这为画家的中国画工笔人物的创作做了铺垫。

工笔仕女画在华三川人物画创作中占了很大比例,他的另一部分作品则以高士、佛像等为题材。尽管作品描写对象为古人,但人物形象的精神、作品的思想内涵甚至笔墨表现技法等,具有一定的新意,有别于古代的工笔人物画。华三川喜欢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古代诗词作为人物画创

作内容,这与同时代其他画家如程十发、贺友直等所描写的新时代、新社会有所不同。二十世纪人物画、山水画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反映社会现实,描写新中国的大好河山,歌颂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而华三川则另辟蹊径,通过挖掘祖国历史文化,颂扬先辈的聪明智慧、英勇事迹等正能量,来激励、教育当代人民,歌颂祖国。从八仙人物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华三川在这些古代人物和神话传说中赋予了新时代的精神。

中国人物画自先秦始出现线描,至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渐趋成熟,隋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南唐顾闺中《韩熙载夜宴图》、盛唐吴道子《送子天五图》,明清唐寅、陈洪绶、任伯年等历代大腕,各擅胜场,线条运用精彩绝伦。华三川成功掌握了线条这一笔墨语言,他的工笔人物传承了先贤之精髓,展现了绘画线条之美妙。

《瑶池赴会图》,是华三川创作于 1989 年的作品。画面描绘了西王母迎接贵客周穆王,以美酒、蟠桃等盛待客人的情景。整幅作品几乎全用线条勾勒完成,细挺有劲的线条,流畅婉转,随心所欲,毫无迟疑,精神与力度并存,人物结构完美,西王母形象娴静而庄重。人物画最重要的是刻画人物的眼神与手势,主人纤细而富于变化的双手,端持着酒具,眼神泰然自若,喜悦之态溢于言表。西王母裙裾飘逸,人体曲线完美,有“吴带当风”之妙。画家有意选取了一些鲜花佩插于主人发际及胸间,鲜花用细线勾画,郁郁勃

勃。再看衬托人物的景物,从瑶池水到蟠桃树,从天上的鸿雁到高悬的太阳,画家使出了连环画的看家本领,长短、粗细、浓淡、快慢、轻重、曲直等节奏的线条,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痛快流畅。这样的表现手法,为历代画家所罕见。

重彩与淡彩巧妙结合,浓淡相间,浑然一体,是华三川绘画的另一个特点。华三川善用颜色,色彩搭配和谐而赏心悦目,符合现代人欣赏口味。如《瑶池赴会图》下部的水用了浅蓝色,间带白色,上部天空用了淡黄色,中间主体人物衣服用了浅紫色,而点缀人物头部和胸前的鲜花及脚下的蟠桃则选用了重彩深红,十分夺目,鲜花与蟠桃互相照应,吉祥喜庆,在整幅以淡彩为基调的作品中十分出挑。

中国历代工笔人物画家风格各异,造诣深厚,但先贤们描写的对象重点是人,对与人相关的背景大多轻描淡写。二十世纪的人物画家,尤其是那些画连环画出身的大家,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编织故事情景,写生功夫扎实。华三川在展现人物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物配景,想象力丰富,由此提升了作品的丰富性和观赏性,这是他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开拓和贡献。

但从传统中国画角度来看,华三川的工笔人物画强调“笔”,缺少“墨”的意味,于是也就削弱了中国画的趣、意、情。此外,华三川的书法造诣也有欠缺。综上所述,与同时代的程十发、刘旦宅大师级画家相比,华三川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华三川的《瑶池赴会图》

(方向前

供图)

吴带当风 融古出新——华三川工笔人物画的特点

陈 峰

遇见三毛,在我最好的年纪。当然,也应该是三毛最好的年纪吧。

《稻草人手记》《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倾城》《温柔的夜》等,书里所呈现的感情世界和异域风光像锦缎,“哗”地在眼前抖落开来。

怎么会有这样的作家。怎么会有这样的风光。我要省下饭钱,去买她的书。过了两三年,传来噩耗。那时我刚开始学写散文,把忧

郁的碎屑转为心情日记。那天随心手写 《梦里花落知多少》,记在一本封面是蓝黑条的 16K 记事本上,闭上眼,也知道它躺在哪一格抽屉哪一层,很多次动过念头要去找出来,看看时光,看看她,看看自己,终于放弃,仿佛,仿佛它有千斤重。

就让它继续沉睡吧。人活着,想来就该做自己喜欢

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从小听邓丽君的歌,是偷偷

听,磁带是自录的,两台录音机一唱一录。邓小姐的歌真好听啊,糯得人迈不开步,就想一头淹没在歌声中。那时还听刘文正,他唱《三月里的小雨》,如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唱 《雨中即景》《电动玩具》,像一只小兔子跳来跳去。那时我还不知道罗大佑,但知道苏芮,知道 《搭错车》。遇上三毛后,迷得五迷三道。通过台湾的歌曲和文学知道了阿里山、新店溪、九份、忠孝东路、西门汀。那时两岸刚开始“三通”,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踏上宝岛台湾,看邓丽君,听她唱 《阿里山的姑娘》。1995 年 5月 8 日,邓小姐去世的噩耗传来。彼时,我还是一个小女生,对生命不会有太多的喟叹和感悟,这么美好的世界,跌倒了,再爬起来,怎么舍得离开呢。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后来才知道,这首《橄榄树》是三毛作词,齐豫演唱。空灵的歌声从齐豫的胸腔传出,把人带到神秘的远方。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借到一盒录像带,名为 《来自台湾的潮声》。放像机一开,画面来了,歌声来了,人也来了。MTV,多么美妙的东西,黄莺莺的 《哭砂》,梁雁翎的 《像雾像雨又像风》,潘越云的 《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还有小虎队演唱的 《青苹果乐园》。这盒录像带,一直舍不得还,后来在一次搬家中,不明下落。通过这盒录像带还知道了李泰祥,知道很多很多的歌由他操刀,《欢颜》《告别》《一条日光大道》等,知道他有多位女弟子,齐豫、潘越云、叶倩文等。

时间切换到 2013 年 11 月 24 日(感谢百度,不然我早忘了这个日子),一个深秋的晚上,在月湖盛园的美好饭店,来自台湾的野火乐集在这里举行专场演出,歌手叫陈永龙,他的样子就是台湾男生标准的样子,说话软软的,谦和有礼。他是卑南人,哼唱着他家乡的民谣。他说他是李泰祥的弟子,他的老师正患病,他唱 《一条日光大道》,要求现场观众一起唱,为老师祈福。有女孩子贴心地送上了围巾。深秋的夜晚,月湖的水裹着一层冷意。在陈永龙的指挥下,在场的人发出或高或低的声音,为这个夜晚,为这个野火部落,更为李泰祥。一个月后,时间还是把李泰祥带走了。

时间在流逝,阿里山的高山依旧青,涧水依旧蓝。

2016 年,我去了台湾,喜欢的人不在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018 年,知道齐豫和潘越云要演唱以三毛作词的歌曲,举行

《回声》 巡回演唱会,我在网上订好了票。

南京五台山体育馆。飘动的白纱投影在幕布上,青山、河流、瀑布、草地、森林、田野、花儿都染上一层仙气,唯美的舞台,唯美的齐豫和潘越云,她们长裙拖地,款款深情,你方唱罢我登场。三毛的独白穿插其中,就像她还在,从远方风尘仆仆赶来。三毛的声音真好听啊,像童音。想来内心纯真的人,声音也不沾灰尘。

每唱完一首歌,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 市 的 历 史 , 已 记 取 了 你 的 笑容。”当两人合唱完第 25首 《追梦人》后,演唱会结束了。观众呆在原地,拍着手,不退场。掌声千呼万唤,舞台又一次升起来,齐豫唱

《掌声响起》,潘越云唱 《天天天蓝》,观众意犹未尽,舍不得离

场,一次又一次,站在原地,等待奇迹降临。

《回声》 演唱会源自 1985年台湾滚石唱片发行的《三毛作品第十五号~回声》专辑,这是台湾第一张自制出版售卖的实体 CD 唱片,三毛亲自写下 11 首歌词。当年由齐豫和王新莲联合制作,再由齐豫和潘越云联袂演唱。

这辑融合了文学和音乐的经典之作,通过齐豫和潘越云的诠释,文学、人声、音乐做到了完美的结合,用歌声述说了三毛的传奇故事。

这 11 首歌曲,词作者三毛,曲作者也都是响当当的,有李泰祥、李泰铭 (李泰祥的弟弟,齐豫的前夫)、翁孝良 (曾作曲 《就让世界多一颗心》《我的未来不是梦》《奉献》等),还有陈扬、陈志远 (曾作曲 《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天天想你》),还有李宗盛。

11 首歌曲中,《七点钟》 的歌词就是一篇散文。

今生就是那么地开始的/走过操场的青草地 走到你的面前/不能说一句话/拿起钢笔 在你的掌心写下七个数字/点一个头 然后/狂奔而去/守住电话/就守住度日如年的狂盼/铃声响的时候/自己的声音那么急迫/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七点钟,你说七点钟?好、好、好、我一定早点 到/啊 —— 明 明 站 在 你 的 面前 还 是/害 怕 这 是 一 场 梦/是真 是幻 是梦 是真是幻是梦/车厢里面对面坐着/你的眼神/一个惊惶少女的倒影/火车一直往前 去 呀—— 我 不 愿 意 下 车/不 管它要带我到什么地方/我的车站/在 你 身 旁/就 在 你 的 身 旁/是 我——在你的身旁。

当时唱片公司拿到这首歌词,众人傻了,明明是散文,怎么谱曲?李宗盛的确是怪才,他的《凡人歌》 不就是朋友之间的聊天吗?谱成曲后,交给齐豫,她又把念白吟唱成歌。

33 年后,两大美声天后齐豫和潘越云,携手将《回声》搬到舞台 , 让 更 多 人 重 新 认 识 了 《回声》,这场融合了音乐、文学和高科技的演唱会,再次让人们重温了那些关于撒哈拉、橄榄树和野百合的故事。这是她们对好友三毛的怀念,也是书迷歌迷对三毛的怀念。

演唱会的最后,两大天后合唱《梦田》,众人跟唱:“每个人心中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中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

曲终人散。但,喜欢的人终会相逢。

鉴赏与收藏鉴赏与收藏

音乐笔记音乐笔记

每个人心里

一亩田

《回声》演唱会现场 (陈峰 供图)

冷 枫

这几天,一部名叫《长安十二时辰》的网剧正在热播。不少朋友向我热情推荐,说此剧不仅拍得精致、大气、恢宏,而且非常尊重历史真实,全然不像从前某些古装剧,一眼就能看出服装、道具上的破绽。

《长安十二时辰》 的原著是一本颇有篇幅的古代反恐悬疑小说。此次的影视化,颇为成功,光是将电视剧拍出电影质感这一点,就殊为不易。该小说的一大看点是对盛唐时期的官制、民俗、政局、军备诸方面有详细介绍,让观众对大唐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身边一位以前连肃宗、代宗、德宗的顺序都理不清的朋友特地来问我,剧中一个叫程参的文人打马过街,被人撞翻后,文稿散落一地,他痛惜地大叫:“这是我的干谒诗!”什么是干谒诗?干谒,是大唐科举文化中的内容。唐朝流行“行卷”制度,参加科考的考

生可在考前将自己的得意诗文送给 当 时 的 文 坛 领 袖 或 达 官 贵 人看,以求得到赏识与推荐。像我们熟知的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孟浩然写给宰相张九龄的干谒诗。还有“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等,都是干谒诗佳作中的名句。至于“程参”这个人物,他的原形一看就是边塞诗人岑参,岑参确实写过干谒诗——他在给友人的诗中说自己“十载干明王,无由谒天阶”。

于细微处见精神,《长安十二时辰》在构图美学、运镜技巧、色

彩调配、化妆道具上都比那些不甚讲究细节的古装剧高出好几个段位。相信在该剧背后有唐史文化专家坐镇,所以我们才会在俯拍镜头里,看到长安城规整的一百零八坊间;唐代百姓出门购物,径直朝着

“东市”“西市”而去;车水马龙的朱雀大街上,男子戴着幞头,穿着圆领袍,女子梳着堕马髻,穿了半臂齐胸裙;饰演昆仑奴“葛老”的还是一黑人演员。据《旧唐书·南蛮传》 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可见该剧在拍摄之前,着实下过一番案头功夫。

而以《长安十二时辰》为切入点,观众们也纷纷按图索骥地去了解那些关于唐朝的历史文化知识。他们有的将剧中角色和历史人物进行对照,看看哪些是杜撰的,哪些是真实的;有的从该剧“天宝三年”的时间点入手,探究一千两 百 多 年 前 长 安 百 姓 的 生 活 细节。类似现象之前也出现过:从电视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里,观众了解了北宋斗茶用的 茶 具 是 建 窑 的 油 滴 盏 、 兔 毫盏 ; 官 员 , 包 括 皇 帝 都 戴 长 翅帽;皇帝不叫“皇帝”,而应称

“官家”等。现在通过 《长安十二

时辰》,我们又明白了唐代道士冠上 插 的 那 个 簪 子 , 名 曰 “ 子 午簪”;唐代有一种常用礼节叫作

“插手礼”;大唐人酷爱吃羊肉……《长安十二时辰》 的主干情节

是虚构的,细枝末节处所涉及的社会状态倒是没有偏离历史真实。然而,当我们在为能有一部相对真实地还原出我国古代最强盛王朝风俗画卷的网剧而高兴的时候,是否还有一股别样的滋味:为什么观众只有遇到这样靠谱的古装剧才会有探究那些历史段落的欲望?为什么我们非要以影视剧这样的娱乐作品为契机,才能有意识地去增长那些其

实并不高深的古典文化知识?作为中国人,确有不少朋友弄不清楚五胡乱华,魏晋十六国时期的纷争战乱,但对于汉、唐、宋、明这样重要的朝代,难道不应本就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吗?现实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依然暴露出自身对于本国重要历史朝代文化内容的短板:明明是从中土传到东瀛去的女子装扮,被他们误认为是我们仿效了扶桑的艺伎妆容;说不出现在的某时某刻对应的是古代的哪个时辰也就罢了,有的连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的常识也没有。

希望以后的古装剧拍摄,能从《长安十二时辰》 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更希望以后观看古装剧的时候,多数观众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剧中细节蕴藏的文化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完成一部好作品,依靠的不仅仅是主创人员,还应该包括受众,如果前者的诚意付出,得不到后者与之匹配的回应,那就有些明珠投暗的味道了。

古装剧中的文化细节——观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杂感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