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一把 可以打开所有的孩子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天/天/副/刊 看电影 B1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主编/陈新 编辑/张嘉 美编/路虓辉 责校/熊伟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与 我 们 一 起 发 现 人 生 传 奇

4岁儿子的一句话让导演有了拍摄“00后”群体的念头

很多关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朋友们,可能对《零零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同名电视纪录片曾于2017年播出,当时就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并于同年斩获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国际传播奖、中国十大影响力纪录片和国家广电总局国产优秀纪录片扶持项目优秀系列片等荣誉。

所以很多老观众会下意识地以为电影《零零后》是电视纪录片的精简版,事实上电影版与电视版的主人公完全不同,是两个不同孩子的故事。但如果是张同道导演的老粉丝,又曾经看过2009年的纪录电影《小人国》和2012年的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等系列纪录片,又会对这部电影《零零后》里的两个小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非常熟悉。

这是因为,这群在纪录片和电影里出现的孩子们,都是在2006年张同道便开始记录的“00后”,他们从5岁到17岁的成长故事,完整呈现在纪录片中。而之所以《零零后》电视版和电影版能够呈现不同主人公的故事,也是张同道导演的有意为之。

“我其实在电视版里故意‘雪藏’了这两个孩子,因为电影和电视不同,需要更加丰富的戏剧化故事,需要个性更鲜明的主人公,而池亦洋和柔柔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我非常关注的人物,他们的成长故事就像电影里的主角一样,充满了曲折和趣味,但都不是虚构的。看过《小人国》和《成长的秘密》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孩子王和小公主的模样,如今这两个孩子长大了,成年了,他们又经历了哪些戏剧化故事呢?这些都会在电影里揭晓。”

不过,不管是老观众还是新观众,可能都不可避免地想问张导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拍这部纪录电影?”张导笑着说这也是他经常回答的问题,而每次回答他都会讲起13年前的故事。那是2006年的冬天,一个普通的早晨,张同道一早洗漱完毕,便到床边拉起还睡眼惺忪的儿子到洗手池边洗漱,但儿子的手刚碰到水就大喊:“烫!”张同道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像许多爸爸一样怒斥道:“明明我刚试过水温,怎么会烫呢?分明不烫!”结果,4岁的儿子看着他,用稚嫩的童音非常镇定地说:

“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有点烫。”而就是这一声童音,让张同道陷入了思考。

“后来我想到,之所以对水温的感受不同,是因为我这双手饱经风霜,和寒冷打过四十年交道,而他这双娇嫩的小手才和这个世界打了四年的交道。我当时突然意识到孩子对于世界的感知和我们是不同的,我很想知道这一代人跟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就在那个时候,我决定拍一部纪录片记录孩子的成长。”

于是,张同道去了开办不久的芭学园,园长是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李跃儿。一进门,张同道就被园里的孩子们吸引住了,后来这些孩子就成为他纪录片里的小主人公。

“芭学园的孩子们都特别有个性,一开始他们就对我们摄制组‘毫不关心’,主要是他们太小了,甚至我们剧组进驻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只是关注我们的那个‘毛毛虫’,也就是专业的录音话筒。”就这样,“毛毛虫”团队开始用镜头记录这些天真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没想到后来又拍了小学中学,从北京到外地,甚至欧美,直到今天,不知不觉已经拍了12年之久。

“纪录片就是用我的生命去记录他们的生命”

说起12年的拍摄和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张同道感慨地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有时候觉得我所目睹的他们的成长片段,甚至比他们的父母还多。开拍的时候他们都是小小的,如今不少比我都高了,小时候的池亦洋很难和我这个大人对话,而现在我们可以像两个男人一样地坐在一起讨论问题。而柔柔,我是看着这个内心丰富的小公主一点一点长大,变成坚强而有主见的少女。如今她在台上说话的样子落落大方,很有国际范,这就是那个曾在幼儿园土台子上随口喊出‘风景风景,我要呼吸风景’的诗意女孩。即便是在他们的父母面前,我也会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

正是在记录过程中和孩子与他们的家庭建立起情

感纽带,摄制组才能连续拍摄12年,这些丰富的素材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珍贵瞬间。比如,我们在电影《零零后》里看到,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青年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这两个成长片段剪辑在一起,有一种穿越了时空的震撼,让人不禁惊叹时间才是最有想象力的编剧。

这种真实的震撼来自记录的力量。张同道说:“纪录片就是用我的生命去记录他们的生命。”纪录片没有剧本,只能忠实地记录,等待精彩瞬间的出现,因此孩子们的每一个重要的成长节点,摄制组都不能缺席。即使是在拍摄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张同道也只能咬牙用自己的积蓄顶上。“比如他们要上小学了,这个时候不去拍,以后这些片段也不可能再有了。如今有些孩子要上大学了,开学季如果错过了,就永远不可能再拍到开学季的体验。所以纪录片是不等人的,只能先去拍,等筹集到资金再去拍就来不及了。”他笑笑说,现在好了,这部电影得到了国广东方、哔哩哔哩和央视纪录频道的大力支持,大家一起努力,纪录片就更有希望了。

未来可能会一直拍摄直到这群孩子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

正是这样的记录,电影里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才有了丰富的素材。幼儿园里“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儿童,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这些电影一般曲折的成长故事因为真实更引人入胜,也让观众更贴近影片里的两个主人公。

曾经的“孩子王”池亦洋如今变成了有点羞涩的大男孩,在台上拿着话筒回答观众提问的时候,和那个球场上抱着橄榄球的热血少年有一丝的反差,而开口说话后,我们才知道,他还是一个闯世界的小硬汉。被问起不断遭受比赛失败时的心境,他释然地说:“其实不只是比赛,我的人生中也经历了不止一次的失败,但正确的道路本来就是布满荆棘的吧。大家也可能看到,经历了这些,我也改变了很多。”

纪录片《零零后》12

年跟踪拍摄

﹃青睐·艺术愿线﹄读者成为第一批观众

世上没有一把通用钥匙

可以打开所有的孩子

7 月 27 日下午,暑假快过了一半的时候,北京青年报的“青睐·艺术愿线”组织了一场特别的亲子活动——观看纪录电影《零零后》。这是中国第一部跟踪拍摄12年、揭秘青少年成长历程的电影,该片定于今年 9 月全国公映,北京青年报

“青睐”系列活动的读者有幸成为第一批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纪录电影的观众。

7月末,北京正值暑伏,观影活动当天的室外温度让人走上几步就汗流浃背,但来参与活动的“青睐”读者们仍络绎不绝地赶到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与以往的“青睐”活动相比,这次的参与者们有点特别,多半是大手拉着小手,以家庭为单位来参与活动的。

事实上,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父母和孩子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纪录电影也是导演张同道和他的团队,制作这部片子的初衷之一。《零零后》讲述了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 5 岁儿童长成 17 岁青年,漫长而真实的人生成长历程被摄制组浓缩在一个多小时的影像中,试图揭示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秘密,讲述和讨论青少年成长与教育中的诸多话题,自由与应试,个性与体制,留学与留守,课外班与特长生,挫折,早恋,父母、老师与孩子的冲突等,而这些也正是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几乎都会遭遇的问题。

这是一部笑点、泪点、痛点并存的电影。片子播放过程中,观众席时不时会爆发大笑,幼儿园时期的孩童影像,那些天真却充满智慧的话语,孩子间特殊的相处方式,都让人忍俊不禁。而看到他们已经逐渐有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长为拥有了更多苦恼和孤独时刻的少年时,那些残酷的成年人法则让稚嫩的脸庞流下伤心的泪水时,观众们也跟着沉默落泪。

影片结束,灯光亮起,张同道导演和两个小主人公走上台,这时大家才从这段“私人回忆”里渐渐回神。看到观众们能对两个陌生孩子的成长影像产生共鸣,张同道导演欣慰地说:“这就是成长的真实力量,我们也许成长在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我们都会遭遇这些相似的烦恼和痛苦。所以,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免受太多的成长苦恼,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更多的父母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家庭沟通更和谐,这是我们摄制组最希望观众们能够收获到的东西。”

和池亦洋不同,曾经那个爱哭鼻子的“小公主”柔柔如今面对观众时颇有点“大将”风范。观众问:“出国留学时遭遇了异国他乡的孤独和一些非议,你是如何在面对别人的评价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的?”柔柔用自信又温和的声音说道:“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很多人会对他作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评价,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小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很美好的,后来才发现原来世界其实是有着残酷的一面的。的确,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还会对我们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这个时候,如果别人对我做出的是负面的评价,我会去分析这个评论,如果他说的是对的,我会尽量去改;如果他说的是错的,我就会坚持自己的做法。而且我发现在我坚持做我自己的时候,其实我是可以吸引到很多和我相同的人,从而找到和我相同的朋友的。这些经历也让我在性格方面有了很多的改变,比如说我更加坚定了,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会更坚定地抓住。”

面对电影里经常悲伤难过的曾经脆弱的自己,柔柔笑着说:“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会想,我怎么这么糗,会哭这么多次,犯那么多的错误。但是后来我想了想,又会觉得其实这些都是生活中非常正常的事情,成长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我经历的那些挫折,我也不会是我今天这个独一无二的坚强的柔柔。所以摔倒是一件好事,生活不会因为你摔了一跤就停止了,经历挫折能让我们更加强壮。摔倒之后,我会爬起来,继续向前跑的。”

张同道非常欣慰地看着如今亭亭玉立的柔柔和高大健壮的池亦洋,他说:“拍摄这群孩子让我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坚定的乐观情绪,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批年轻人,有主见,有国际视野。他们的未来就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张同道希望能够一直拍摄这群孩子,大学毕业、结婚生子,直到他们再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完成一个成长的“轮回”。

呼吁其他影像工作者都加入到这个项目中

那么,“00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这部片子真的能代表“00后”吗?面对这个问题,张导有自己的答案。“其实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在我看来,诞生于千禧年之后的这一批孩子,成长于中国加入WTO之后,成长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他们从小就有机会走出国门看世界。我们那一代人看世界大多是从书本上,而他们却行走世界,观世界后而有世界观,这不是个别现象。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00后’的孩子们身材高大,见多识广。我不想简单地概括‘00后’的特征,但看看身边的孩子我们就知道‘00后’确实与众不同。我拍摄的家庭都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但这些家庭的父母都是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一群人,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思考很多,因为他们也希望教育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足,不管你在社会的哪个阶层,我们对待孩子的感情是一样的,我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是一样的,孩子的成长是有共同特征的。”

张同道坦言,受经济和人力条件的限制,他无法拍到所有不同环境下成长的“00后”,但他呼吁如果全国的影像工作者都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拿起手中的摄像机,

记录自己身边的孩子,最终大家一起汇聚的影像就能代表全中国的“00后”。

张同道表示,这部电影并没有野心描绘出“00后”群体的所有特征,而是关注成长,关注教育。通过拍摄这部片子,张同道对教育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以前也觉得教育就应该是自由的,释放孩子天性。但是我真的记录了这些孩子后,我才渐渐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从每个孩子自身出发。这就好比敲锣,有的孩子很敏感,你轻轻敲一下,就会很响,他就明白怎么去做了,这样的孩子你敲重了,就很容易把锣敲碎。有的孩子比较坚韧,你还是轻轻一敲的话,对他来说就只是挠痒痒的力度,这

样的孩子你就需要重锤猛敲。现在不少家长陷入教育的焦虑,想找到一条最好的教育方法,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从来都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从来也没有一把通用的钥匙可以打开每一个孩子。”

张同道表示,希望看完这部片子的家长们能够细心观察自己的孩子,理解孩子的个性,找到符合孩子特性的教育方式,耐心就是爱心。“如果看过这部电影后,哪怕只有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哪怕只有一个孩子的成长从中受益,那我们的片子也就值了。”

文/本报记者 张艳艳 供图/同道

导演张同道

长大后的柔柔

长大后的池亦洋

小时候的池亦洋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