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十月 計劃成員:區灝藍計劃統籌:梁菁雯 此研究項目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是次研究項目集中考察工藝在緬甸的發展。

緬甸的民間傳統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緬甸人尊重傳統,熱愛自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

展的理念。亦因為受宗教信念影響,緬甸人既謙卑又樂天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簡樸的生活方

式,他們又懂得善用珍貴的在地天然資源,賴以謀生的工藝技能也得以保存並發展。

在發展近百年的民間傳統工藝當中,蓮花編織是緬甸獨創的手藝,也是我們是次研究的焦

點。研究從二零一三年六月至二零四年七月,歷時一年,走訪緬甸茵萊湖兩次,採訪多位蓮

花編織手工藝師,了解這種民間工藝發展及承傳。除了記錄製作過程之外,也跟手工藝師傾

談他們的生活,在生活與勞動之中如何陶冶自身的勤勉、忍耐和堅毅的生活態度。

此研究項目由香港藝術學院研究委員會

二零一三至二零一四

年度撥款資助

計劃統籌:梁菁雯

計劃成員:區灝藍,

林希彤

二零一四年十月

生計—

即想辦法維持生活,謹慎地考慮生活上最基本的需要,減去非必要的物質追

求後,尋找謀生的方法並鍛鍊相關技能,從而維護生計的可能。「計」在這裏的理解

並非只是一般數學意義上的運算,而找出純粹數字在生活裏的想像、交易及買賣。「生

計」包含著由勞動而獲取到的生活條件,並且持續著在一個循環關係當中,這關係跟

大自然的生態無異,實在而洋溢著生命力。跟所有生物一樣,人類在艱辛的勞動中生

存、生活並生長,縱然每個人對生活條件有不同想法,也有本能上的差異,但是,各

自在現實環境中不間斷地勞動,實踐自己的技能,由此得到滿足,甚至努力尋求過程

裏嚮往的地方,生計才能維持。

周遭的環境、人與事物也是我們維持生計的因素,我們需要認識其潛藏的特質,跟我

們的關係,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的系統等,大自然環境裏展現了無盡的生存可能,

儼然一幕幕出色的生存劇目,演繹了剛強且聰敏的靈性,在無常的突變中活著。

物料與人之間—

宇宙間的物質,如植物、土壤和動物等,都有可能成為製造器

物和工具的原材料,最重要是如何理解各種物質的獨特之處,尤其在千變萬化的

大自然環境裏,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具備了一定的生存技巧,天生擁有其唯一的型

態,配合著大自然中各類物質共生的系統,力求生長,當中奧妙之處,也是重要

的啟示。從中我們會掌握到更多生存之道,尋找新的可能,持續創造生活的條件。

當我們依存著大自然環境,便是自然界的一部份,雖然自覺非常渺小,也必須耐

心觀察萬事萬物的生存本能,包括自身對大自然的影響,認識並懂得適當運用自

然規律,在創造與勞動進程裏掌握環境中物質的可塑性,參考其結構和屬性,應

用其原理來創造生活上各種需要的事物。

人與人—

在生活與勞動之中,人與人可以互相合作來完成某一種作業,同時養

成合作、負責任及勤勞的習慣,並共享成果,集結眾人的力量和創造的衝動,以

改善生活條件,維護共同的利益。

然而,在協作過程中最需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群體才得而將技術和知識集

中起來,共同實踐與交流,這種交互性的行為,令每個個體也有機會超越自己,

而不會為求自我保護,做出自私的需求,最終造成對立關係,瓦解人與人的集體

協作。

人與自身—

人天生具備創作的動力,在成長初段,透過遊戲,練習手、腳及身

體各部份的動作,掌握與腦部協調的關係。英國哲學家約翰.

洛克(JO

HN

LOC

KE

1632-1704)

認為人有天生的勞作衝動,並先以遊戲而發現,由遊戲而進入勞作

序幕與階梯,是非常必要的。從勞作開始促進真正的自我活動,被視為一種廣義

的勞作。

結合創作、技術及勞動鍛練的過程,從視覺、聽覺和觸覺上得到感受,陶冶自身

的勤勉、忍耐和堅毅的態度,一切應源自自身內在的洞察和學習,進而促成生計

之道的重要人性素質,確立內在價值觀,身體才會完整地成長。

茵萊湖

曼德勒

泰國

茵萊湖

茵萊湖是位在緬甸

撣邦撣部高原的湖

泊。面積116

平方

公里,海拔高884

公尺,東西寬約

10.2

公里,南北長

22.4

公里。

大概一百年前,一位名叫D

AW

SA U

的手工藝師,居住在緬甸撣州南部的一條村落

裏。她精於編織技藝,以織布為生,偶然,在撣部高原的湖泊茵萊湖划艇,觀察湖上蓮

花的生長型態,摘去蓮花時,發現其莖部折斷後連著柔細的黏絲,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耀

眼。這獨特的物質啟發了D

AW

,以它作為編織布匹的材料。D

AW

首次用蓮花莖黏絲

編織成布料,並把它贈予附近寺廟裏的禪修導師,導師稱讚她的技藝和敏感的觀察力,

DA

W被喻為「蓮花編織之母」。

細心觀察蓮花各組成的周密細節,不禁驚嘆她擁有複雜又機靈的生存本領;就以葉片為

例,葉面潛藏著密集的纖維,纖維粒子掩蓋於透明的蠟質層裏,當水滴落在纖維面時,

只會翻滾並形成另一水滴繼續翻滾,同時在滾動中把葉面上的污物「滾」走掃淨,而葉

面纖維因為其蠟質表面而防止水份滲入,這是何其微妙的細節呢!

蓮花的生長狀態也成為佛教信仰裏的象徵符號。蓮花根部生於混濁的污泥中,伸出水面

幾厘米的花莖上長出清雅脫俗的蓮花,有著「出於淤泥而不染」的美喻,並比喻佛教裏

鼓勵信眾需要在苦痛中解脫,才能養成心靈中堅忍的力量。

一般蓮花

編織所用的蓮花莖,都是從茵麗湖採摘回來。近年,因為過度

採摘,蓮花的數量已急速下降,現在,蓮花莖主要由緬甸其它區域輸入,

才能滿足當地蓮花編織工坊的需求。

1

2

3

4

蓮花黏絲需要經過多重工序,方可加強堅韌度,令絲線變得有彈性並柔軟。

步驟(一)從蓮花莖取出黏絲,然後用手掌輕輕搓揉令多條幼絲綑在一起。此步驟需要在採

摘蓮花莖後二十四小時內完成,否則幼絲的黏力便減弱。

1

2

3 步驟(二)用糯米水洗淍絲線,讓糯米的黏性物質滲透於絲線纖維內。

1

2

3

4

步驟(三)把絲線瀝乾後晾曬。

1

2

3

4

步驟(四)把絲線捲在木製的滾輪上翻滾,藉摩擦再強化彈力。

1

2

3

4

步驟(五)手、腳配合控制木織機編織。

1

2

3

4

步驟(六)織布時在絲上灑水,保持絲線濕潤,跟生長中的蓮花需要水份一樣,保持存活時

的狀態。

由於整個編織過程只能用人手,而材料的來源也相當珍貴,所以製作的時間很長,並需要無

比耐性。一幅約八十厘米長的圍巾便要用上五千多根蓮花莖,花一星期時間,靠五至六位編

織藝師每天勞動六至八小時,才能完成。

蓮花絲線編織的布料,特色在於冬季時,穿著可以保暖,相反在夏季,會感覺特

別涼快,所以可在任何季節穿著。緬甸人並認同,布質有治療功能,尤其可減輕肩痛,

舒緩喉、頸、肺及心臟相關的疾病。

由DA

W SA

U

開始採用蓮花莖

的幼黏絲作材料,蓮花編織技術留存至今已有

一百年歷史。現在,茵萊湖周邊的工藝村仍有住家式工坊,製作蓮花與絲綢編織。四至五年前起,

愈來愈多海外文化及創作專業人士到訪,並有設計師跟工坊接洽購入蓮花編織布匹。首位以全蓮花

絲編造布料作設計的時裝設計師是來自意大利的LO

RD

PLAN

A

。合作的工坊KO

THA

N H

IAIN

G

老闆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女工藝師,和藹可親,以平和的聲線告訴我,多年來大部份工藝師都以女

性為主,直至現在,她們的年齡已上六十。近年因為跟外國公司合作,也多了年輕的一輩,男性

或女性,幫忙勞動。沒有報章招聘廣告,老闆只憑親戚或朋友之間物色新人。新加入的工人,也

很快跟其他工人混熟,在家庭式的工作環境裏一起勞動,每位工人也專注著自己的工序,間中閒

談片刻,說說笑笑,臉上流露的微笑,平靜的眼神,在布織機緩緩發出的聲音及絲線連繫著滾動

的畫面裏,像默默地告訴我,所有的煩瑣問題,只要處之泰然,就能視若等閒,這就是他們生活

的態度。

簡樸的生活是勞動背後追求的東西。簡樸對於生活在湖泊上村落裏的人是最珍貴

的體驗,尤其經歷過內戰洗禮的一代。老闆述說,成為編織工藝師之前,她是一位軍隊護士,服

務了近二十年。雖然她沒有明言當時的經歷,但我能想像到,她曾經目睹最糟糕的日子,才會領

悟到生存本質的意義。雖然工坊的生意可以增多,但也需要耐性完成。供應到意大利的布匹,單

是一個系列的套裝設計,已花上工坊一年半多的時間編織。但老闆未有意欲擴張工坊空間,她只

是簡單回應:「慢慢來,不用急。」避免接過多訂單,寧願維持現況,才能夠繼續嚮往的簡樸生

活和勞動。如果有過多的要求,勞動只會變成苦工,生活的本義也會變質。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