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隐喻的美学世界里 -...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新书推荐

■责任编辑 :余玲 电话 :85222316 ■版式设计:陶扬

印刷: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

你懂你的孩子吗?看到这个问题,很多父母会“切”地一声回应。很简单,大多数父母都会说:“知子莫若父(母)。父母不懂孩子,谁懂?”可事实上,很多父母真的不懂自己的孩子。尤其是随着年级升高,很多家长都会抱怨:“我家宝宝原来那么乖,今天怎么变成这样了——情绪不稳、叛逆或者沉默、阴郁等。”由开始的“懂”到后来越来越“不懂”,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不懂。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一书,两位作者以自己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告诉读者该怎样真正懂得自己的孩子,该怎样在孩子的人生

中扮演好该有的角色,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强的家教宝典。

该书的作者王伟,是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她的引领下,伊顿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国际教育品牌之一。另一位作者曾珈,获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硕士学位,是伊顿家长大学第一任校长。她们都无比推崇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而这本《嘿,你懂你的孩子吗》则是她们在伊顿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她们在伊顿用一件件成功的教育案例证明,要懂孩子,还得学习经验和讲究技巧。

该书共分九章进行介绍,分别是:创造力是上帝最慷慨的礼物;注意:观察是件顶重要的事;警惕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怎么说,孩子才肯听;孩子的天性需要呵护;创造机会,让孩子越来越独立;请你这样去爱他;没事,放手让孩子去失败;警惕,你是否破坏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从这九章的方向可以窥见该书的全貌。

不用担心该书只是泛泛而

谈。应该说,该书对问题的分析还是相当深刻而透彻的。以书中提到的合群教育为例(第五章),作者是从呵护孩子天性来论述的。当下,有不少论著都强调合群教育的重要性,如黄琼先生主编的《合群的孩子更快乐》,但《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的作者在肯定合群教育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凡事都有特例,“不合群也许意味着更超群”,因此,作者为读者具体地介绍了婴儿气质的九维度、婴儿的三种气质类型,然后提出,作为孩子,应该让他们“做自己性格的主持人”。

该书还有一个显著的亮点是,该书介绍的内容,并不只是教学案例,而是有着非常丰厚的理论作为支撑。如第二章介绍发现、培养孩子尤其是幼儿观察能力的内容,作者就引用了不少有关心理学中“敏感期”的内容,旁征博引,令人信服。

该书所介绍的了解孩子的方法和策略,也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如有的幼儿在家长带着来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断地哭闹,让家长误认为孩子

“不懂事”,而事实上,则可能是因为新环境打破了孩子内在的秩序性而导致强烈的不适造成的,如果父母了解这些,就能够想出对策,安抚孩子不安的心;很多幼儿独立性差,甚至连自己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表面看是孩子太懒或者动手能力差,而实际上更可能是家长没有放手让孩子从“失败”中反复锻炼的结果——一旦将饭粒弄出碗外,就去喂养,孩子很难很快学会自己吃饭,道理就如此简单。因此,作者说,当孩子自己抓饭勺吃饭而将一大半的饭弄到桌子上的时候,大人不应该指责:“你把碗里一半的饭都掉在了地上。”而应该说:“你能自己吃完碗里一半的饭了!”一个孩子开始自己做事,就是开始在减轻父母的负担了,这就是事实。

的确,要由外而内,打心底里懂孩子不容易。“爱”更多时候需要耐心、智慧、策略和方法。懂孩子其实是项艺术,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如果家长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应该会少很多困惑,多享受到一些与孩子相处的快乐与幸福。

懂 孩 子 其 实 是 项 艺 术——读《嘿,你懂你的孩子吗》有感

廖立湖

近日,拜读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新书《匿名》,这是她继长篇小说《天香》发表四年后的又一部极具叙事特色和思辨意味的长篇佳作,也是她文学创作四十周年之际又一次的全新艺术尝试。以往以描写日常琐碎生活见长的王安忆,这次试图用小说的形式,来承载思想的重量,思索整个人类文明的属性,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形而上感觉。《匿名》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玄,是一种抽象的审美世界。

全书长达 35 万字,没有章节名,分为上下两部,讲述了一个上海的退休返聘在民营外贸公

司的职工被误认为卷钱跑路的老板“吴宝宝”而阴差阳错地遭到绑架,被抛向一个叫做“林窟”的荒蛮深山里,在一个匿名的环境中艰难求生的故事。小说通过论述这个人逐渐从人类原始状态一步步自我进化、自我命名、自我建构所处世界的过程,来探讨人类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明与时间之间的玄妙关系。整篇小说中,自始至终读者都不知道主要角色的姓名,他们有的只是外号。由于失忆,主人公不得不重新认识身边的一切,就像初生婴儿一般打量世界,和山间的鸟兽呼喊应答,向自然索取食物,在原始蒙昧的天地中艰难活着。象征文明的盘山公路、隐匿的农业社会痕迹、机能不全的山中奇人、文字和语言的进化都变为作者全新隐喻的材料,筑造出新的美学世界。“其实,在我们现在的文明里面,有很多匿名的东西,因为叫不出名字,所以我们就当它是不存在的。”王安忆试图通过对这些匿名者的描绘,呈现一个丰富的、混杂的甚至是生机勃勃的世界。

这部小说对于王安忆个人来讲,是一个非常新鲜的写作机会,也是一次精神损耗巨大的写作。2012 年,王安忆去永嘉附近

探寻自己母亲曾经用文字记录过的地方,包括曾经的集市林窟。虽然没有见识到这个地方曾有的繁华,但这次经历,给她很深的印象,打开了她的思路:

“有了公路之后,把山切开来了,人在山里盘桓行走,让人感觉很幽闭。人在山路上走着,突然山上出现几幢房子,就算是村庄了。这是个藏得住人的地方。这样一个藏得住人的地方,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它是没有生机的,它是有生机的,好像自给自足自圆其说的一个状态。”先是生发出散文《括苍山,楠溪江》和短篇小说《林窟》,现在又将散文和短篇无法尽言的空隙填满,再以之为根抽出丰饶的枝叶,于是有了承载《匿名》情节的主要现场。

好的小说就是讲故事,如何构筑一个故事,一向是王安忆的创作中最核心的根基。相比王安忆以前的“小故事”,这次《匿名》所写的是一个“大故事”,曲折的情节和遍布全书的警语如同静水流深下潜藏的一块块暗礁,将人类的进化与退化融入环境、世界的塑造之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苦难亦充满温情、充满缺陷亦充满灵性的奇情世界。小说最后,匿名者的身份得

以确认,在他即将和家人团聚时却一脚踏空落水而亡。这个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却也是一种必然。但实际上,作者早在小说中段就给出了谜底——失踪者老婆作出决定,年后就向派出所申报失踪人无下落,注销户籍。也许正如《匿名》封底说的那样“生活中藏着隐喻,也布着陷阱。读者,你要小心。”

“王安忆的写作非常具有挑战性,中国找不出第二人。她在跟自己过不去,所以她走的道路也是越来越复杂。”长期关注王安忆创作的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在看完《匿名》后,给出这样的评价。王安忆本人却表示,以往的写作偏写实,是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人物言行,故事走向,大多体现了小说本身的逻辑。《匿名》却试图阐释语言、教育、文明、时间这些抽象概念,跟以前不是一个路数的。这种复杂思辨的书写,又必须找到具象载体,对小说本身负荷提出了很大挑战,简直是一场冒险。

细细品味王安忆的这本《匿名》,感觉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是一场发人深思的文明和文化思考,给我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熏陶。

徜徉在隐喻的美学世界里——读王安忆《匿名》有感

钟 芳

名家新作

地址地址::望海西路望海西路66号号热线热线::8528912385289123

新华书店新华书店

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书城东台新华书店竭诚为广大师

生服务,提供优质正版图书。东 台 书 城 服 务 热 线 :

0515-85289123

阅读视界

《善恶的基因》是从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入手,由“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一社会热议为切入点,运用“三善论”原理,对当下社会现象进行的深刻剖析和讨论。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下呈现不同的善。下善若木、中善若火、上善若水,这三种善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透过心意窥探着外境。人类又存在三种基因:物质基因、精神基因和灵性基因。物质基因的目标是为了物种的繁衍和感官的快乐,处于下善的层面;精神基因是将物性的人提升到审美的精神层面,弱化其对物欲的追求,与中善的标准相匹配;灵性基因是为了使人明心见性,达到生命的永恒和大爱的快乐,这是上善的体现。善恶有因,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例如,下善的物质诉求被人类过度展现,恶的一面就会由此产生。这时的善与恶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对象、条件、程度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相互转换。而人类有意识的自律与调节,就是把善控制在原有的尺度,

不让其走向反面。《善恶的基因》一书,引用来

自人类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以及东西方信仰体系中的哲学家、圣人和经典所阐述的观点与立场,特别是参考了马斯洛对人类需求的分层理论,用以支撑作者所提出的

“三善论”。“三善论”的目的是将东西方哲学家们已经探讨的不同的善的概念对应不同的层次,并唤醒人们内心的良知,建立一种无形的道德契约。最终,达到真善的方法还是要通过人们的自省而自觉地践行奉爱之途。作者认为,像“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样的讨论,不应以绝对单一的善恶标准去判断,而应从善恶的基因去研究不同行为人做出各自抉择的内在原因,从而使社会对行为人的评价更趋理性客观。

在此书中,作者在中外哲学大儒思想观念的碰撞中纵横捭阖,总能恰到好处地利用他们的观点去佐证“三善论”。例如,他引用孔子高徒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来说明再高尚的事情,如果以破坏制度或规范为前提,也不值得提倡。再如,他借用美国前总统林肯的故事,阐述人行为动机的自私性。可以说,这样的事例总是深入浅出充满哲理,让读者充分信服。作者在引百家之言的同时,确立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当下人性的裂变进行了深入思考。正如他所言,虽然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无私大爱的圣贤,但如果人们能够不断接受大爱思想,那么,当人们碰到扶老这样的案例时也会生发出一定的爱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把开启和谐生命的钥匙——读《善恶的基因》有感

朱延嵩

作品赏析

作者:刘同出版:中信出版社

《向着光亮那方》是青年作家刘同 2016 年的全新作品,也是影响一代年轻人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系列的第三部,该系列前两本的销量至今已超过五百万册。

《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十年青春的记录,是自我的回顾与总结。《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是北漂心态的还原,一个人的日子里,学会与孤独化敌为友。《向着光亮那方》是对青春劲敌的负隅抵抗,是对人生浮沉的冷眼旁观。我们的青春都一样,孤独,迷茫,有光亮。

彷徨,倦怠,在孤寂中挽留

不住时光。灰心,绝望,想继续做梦可天色已亮。自卑,孤僻,与传统为敌,和家庭对立。17 个生命中呼啸而过的故事,17 个爱和梦灭的时分,17 个人生中无一幸免的关键词,时过境迁,回头再看,有限悲伤,无限荣光。彷徨,倦怠,在孤寂中挽留不住时光。灰心,绝望,想继续做梦可天色已亮。自卑,孤僻,与传统为敌,和家庭对立。

《向着光亮那方》主题是光亮,是在茫茫黑暗中追逐希望,是和固有的积习一刀两断。为何是光亮?我们人生中每天发生的故事总是与一些关键词有关,或不被理解,或无法转弯,或失去原则,或从不相信,或付出代价,或抗拒告别……只要你不害怕,去接纳,这些青春中的敌人,假以时日,全是照亮人生的盏盏明灯。

《向着光亮那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莫扎特毕生创作了 549 部作品,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居功至伟。我们比较熟知的作品有钢琴奏鸣曲《土耳其进行曲》,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和大量的宗教音乐等。可惜天妒英才,莫扎特少时成名堪称音乐神童,却在 35 岁壮年时猝然离世。如果莫扎特能够再多活几十年,那该创作出多少音乐作品呀!

莫扎特虽然故去了,然而他的才华却永远让人敬仰。据说莫扎特曾经创作过一段特别难弹奏的钢琴曲,按照乐谱,两手分别弹两端的琴键时,演奏者还需要敲击中间的一个琴键。他和海顿打赌看谁能把这段曲子弹出来,海顿试弹后放弃了;轮到莫扎特演奏时,当那个音符该出现,莫扎特弯腰用鼻子压下了琴键。想想这样的斗技场面,不正反映出莫扎特才华横溢又幽默风趣吗?

对 于 莫 扎 特 这 样 的 大 师 来说,从作品了解他的才华是极佳途径。但是我们要想透彻全面地了解这个人,那么研究他的书信则是最好的方法。在音乐之外,我们可以发现莫扎特的多面人生。亨德尔、海顿、贝多芬、奥兰治公爵、卡罗林公主、玛丽亚·泰雷萨皇后、皮钦尼、约梅里、菲舍

尔……莫扎特的社交圈几乎覆盖了 18 世纪欧洲所有的音乐大师和权贵人物。翻开这本《我是你的莫扎特:莫扎特书信集》,通过书信,我们可以走进莫扎特的内心,感知那个始终充满希望、永远乐观豁达的音乐精灵。

关于艺术大师的传记林林总总,但这种为人反复咀嚼的材料往往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或情绪。要想真正了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唯有阅读他们留下来的书信或日记等亲笔资料。通过这些纷繁琐碎的文字,以及他们点滴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尽量真实地还原一个艺术家的立体形象。本书是莫扎特的书信体自传,以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埃里克·布洛姆 1956 年出版的《莫扎特书信集》为底本,由著名音乐学家钱仁康教授翻译,译文流畅,文词优美,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韵味。

本书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 ,收 录 了《外 出 旅 行 真 好 玩》

《啊,女王,你如此丰硕》《我是一位作曲家》等 130 篇书信,还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这些书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短暂的一生,比想象更丰富,比传记更鲜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莫扎特和他那个激情澎湃的文艺时代。譬如莫扎特在《每隔片刻我就要看一 看 你 的 画 像》中 写 道 ,“ 你 好吗?你像我想你一样常常想我吗?每隔片刻我就要看一看你的画像,并流下眼泪,一半儿为了欢乐,一半儿为了痛苦。保重你为我视作珍宝的身体,再会,我亲爱的人……”

在这封写给妻子的短信中,我们可以想象莫扎特和爱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和那种内心不得不分离的痛苦。可见莫扎特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男儿,而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看见什么东西都不露声色或者无动于衷,那么这样的人是不适合搞创作的。作曲是这样,作文何尝又不是这样呢?

音乐之外的多面人生——读《我是你的莫扎特》有感

邓 勤

2016年 5月 13日 星期五 读 书 7 版

心中好书

作者:张小娴出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永不孤单,永不害怕,永不忧

伤,永不失去……全世界华人的爱情知己,通

俗文学界“畅销长销”双料奇迹——

张小娴柔情散文全新再版,守护你心底的“永不”之地。

花样装帧,春暖花开时节,倾情上市。

生命短暂,能够说再见,还有机会再见,已经是多么的幸运?

张小娴情感散文集《永不永不说再见》的灵感源自《小飞侠》童话中提到的“永不之地”,是人自孩童起就渴望的幸福之地。她以二百余篇温情又犀利的文章道出 了 人 们 心 底 的 期 盼 :永 不 孤单,永不痛苦,永不别离……以及人们为追逐幸福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她用文字指引着年轻人从炽烈的情感中抬起头,转去关注更加平淡与素朴的生活,因为那里才是“永远”的所在。

(组稿:王建生)

《永不永不说再见》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