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7版 时报周末 · 文苑 时令小语 亲子物语 诗抒胸臆 北外滩印象 张群 新年话春联 游七闽之地武夷山 意犹未尽 从周朴园的角度看人生 孤独的孩子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 冻土 狄火勤 即使春风回暖了身躯 即使嫩芽顶穿了籽壳 不要忘记它 曾被冻得石硬的 冻土 寒冬里,它是战士 每个平面都是敢死的盔甲 每条弧线都是不屈的横眉 冻得天昏地暗时 惨白里仍是原来的铮骨 平面和弧线挽起手 缩紧身子,顶着憔悴 哪怕冻得开裂 一条缝就是一条战壕 让闯入的风雪当囚徒 冻土的下面是籽 每一颗都是迎春的音符 汹涌的寒潮里 已经僵硬的身躯 把怀里的生命紧紧捂住 呼啸的冬夜 谁在凝炼春天的主题 谁该接受大自然的敬礼 耐得千般辛苦 会听到小生命的脚步 悲悯之眼 一春 现在的春联,印刷的很多。此种 现象,让人觉得在一片喜庆中,总缺 了点文化味。初见这种春联,是在家 乡的一个小镇上。那是一家烟酒批 发部,春联的内容已记不清了,但因 为字是印刷体,引起了我的注意,看 了一阵,问老板:“这是哪来的?”答: 酒厂送的。我这才看清,春联的底部 还各有一行印刷体小字:×××酒厂 向广大顾客恭贺新禧!我明白了,这 种春联,实际上就是广告。 随后,印刷体春联越来越多,看 那联底的落款,除了酒厂,还有烟厂、 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等,近一两年 更有泛滥之势。我一个亲戚是开缝 纫店的,去年,收到的印刷体春联竟 有 20 副之多,贴不完,只得当垃圾扔 掉。我还见过一户人家大铁门上的 春联:“存款有备无患,保险转危为 安。”一看就知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 同制造,且字大如斗,全用琥珀体,一 眼瞧去,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印刷体春联,其实是 商业社会的一种副产品,它瞄准的是 大众需要(过年必贴),投机的是人们 的省事心理(拿来即用),可以看作是 一种另类的商业传单。这一个花样 翻新得好啊!若是寻常传单,恐怕人 们瞄两眼就丢掉了,贴在墙上或电线 杆上,还会惹上“城市牛皮癣”的恶 名。而现在附着在春联上,则名正言 顺堂而皇之。 既然是商业行为,自然与真正的 文化无关。过去每逢春节,写春联贴 春联是每户人家的大事。写春联,在 我看来,首先要书法好,其次要联 子对得好,而这两样,都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若要二者兼 备,非饱读的老儒或青年才俊不 可。现在,写春联的风气在印刷体 春联的冲击下不断弱化,说明中国 传统文化在群众中已是日渐衰微, 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还记得小时候写春联的热闹情 景。我的外祖父写得一手好字,每 到春节,请他写春联的人很多,每到 这时小院子就格外热闹。他为自家 大门上写的对联是“世泽锦江左,家 声振陇西”,他说,这个对子有讲究, 只有姓李的人家才可以用,是在叨 老李家出的大诗人李白。他为别人 家写的春联,许多取自唐诗,如“云 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寒雪梅中 尽,春风柳上归”等。这些句子,后 来上学时在课本中陆续遇到,才明 白当初的春联,其实就是我的文学 第一课。还有一次,年后到城里走 亲戚,路过奎山,那里房子和巷子极 多,许多人家的春联也写得极好,一 处一处看来,默赏一番,赞叹一番, 留恋之间竟迷了路。那迷路,像迷 醉于古老文化的丛林间,实在是一 种享受。 春联,文化之美的集中体现。 有这样一首诗:“草体的鸟儿,隶体 的鸟儿/在一片红光中拍动着翅 膀/把瑞气和欢喜荡满屋梁/把 庭院领往春天的深处……”是啊! 春联上,那美好的词句和美轮美奂 的书法像吉祥灵动的鸟儿,能引领 我们行走在春天里,那是文化的春 天,是古老而年轻的春天。而充满 功利气息的呆板的印刷体春联又 算什么呢?它又会引领我们朝何 处去呢? 钱桂华 武夷山最富特色的旅游项目就 是漂流,我们乘上宽约 2 米、长约 9 米的仿古竹筏,随九曲溪面忽而平 缓,忽而湍急姗姗而行,眼前是一峰 接一峰的满目美景,如行画中。有 时我们还能看到高挂于悬崖绝壁已 长达 3000 年的“武夷船棺”。从九 曲漂到一曲,武夷山一览无遗,令人 心旷神怡。 乘过竹筏,我们又来到天游峰, 这里是观看武夷山全貌的最佳点。 从远处看,天游峰独出辟峰,云雾弥 漫,身临其境颇有遨游天宫的感 觉。山峰四周是众多山峰环绕,有 三面临九曲溪,清澈的溪水像玉带 一样流过,煞是好看。我们又沿山 体裂开的缝隙向架梯而上,有惊无 险地登上大王峰峰巅,放眼四望,武 夷千岩万壑尽收眼底。还有什么比 “一览众山小”更让人兴奋的?最有 趣的是我们看见一块巨岩倾斜着覆 盖了三个毗邻的山洞,走在洞中,抬 头能从裂缝中见到天光一线,这就是 有名的一线天,风景独特。洞中还能 听到蝙蝠的叫声,看到它们到处飞舞 的情景以及少见的植物和人文古 迹。武夷山的美景真是令人赏心悦 目,流连忘返! 武夷山不仅是一座风景优美的 名山,也是一座有着丰富动植物储备 的宝山。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早在 西周时期已是“七闽之地”,乃闽人聚 居地。而这闽字是门内有虫,此虫古 义即长虫,蛇之象形文字也,这也从 一个侧面道出了福建多蛇,武夷山更 是蛇的王国。所以这里最具特色的 美食就是“蛇宴”,炒龙排、炒龙蛋、煮 龙珠等均以蛇为原材料,故到了武夷 山一定要尝一尝花样繁多,堪称一绝 的蛇宴。特别是武夷山九曲宾馆的 “龙凤汤”。我们来到大堂已座无虚 席,在服务员的安排下才找到了位子。 听说福州人烹蛇之灶台在户外, 据说这是为了安全,相传蜈蚣喜欢蛇 的气味,若在室内灶上烹蛇,屋梁上如 有蜈蚣通过,会滴蜈蚣尿入锅,既有 毒,且不洁,不能食用。出于好奇,在 同行的陪同下,我观看了厨师制作菜 肴的全过程,厨师利索地将一条大水 蛇宰杀洗净后取出蛇肉切片,再取乌 骨白反毛鸡一只洗净。经过若干配料 调制,再加少许盐,旺火烧沸,淀粉勾 薄芡,分盛小盏上席,香气扑鼻,令人 垂涎欲滴,我们品尝后颇感蛇肉水嫩, 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丁滢 看过话剧和电视电影等不同版 本的《雷雨》,精彩之至令人难忘。周 末捧起同名剧本,感触更不同。比起 表演,文字有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 很难想象,写作时才 23 岁的曹禺,对 人生竟有如此深刻悲怆的体悟。 《雷雨》的故事众所周知。这次 阅读,我重识了剧中的一个人物周朴园。过去的评论,都把他形容成 老奸巨滑,强威虚伪,但我在翻阅剧 本时,对他的印象完全改观。 周朴园并非邪恶之人,我相信他 与侍萍真心相爱,而不是富家公子的 轻薄行性。周家长辈赶走侍萍,他无 能为力。在当时社会,违抗父母的意 愿等于颠倒整个社会的伦理纲常。 旧时的中国家庭,没有年轻人表达意 见的余地。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周朴园是怯 弱的,他无法承担得罪父母的后果, 只得看着侍萍孤独悲惨地离开。也 许,在与富家女儿大婚之前,他被家 庭软禁了起来,这在过去并不罕见。 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更无力保护 心爱的姑娘。三十年来,他一直怀念 着侍萍,打听她的下落,误知她跳河 自尽时悲伤难耐,顽固地维持着侍萍 最爱的书房格局、家具布置,甚至连 她产后怕凉,不肯开窗的习惯,仍在 保留。 剧中没有写他的第一位夫人是 如何去世的,但从一些微妙的细节中 不难看出,周朴园对她相当冷淡。对 续弦繁漪,更是冷漠无情。这一点他 应该受到谴责,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 明了,在他的情感世界,已经容不下 侍萍以外的任何一个人。 周朴园与侍萍在书房重逢那幕, 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过去人们把注 意力集中在女性身上,那的确是一个 苦痛深重的旧式底层女子的悲哀。 现在,我在这一幕中留意到了周朴园 的挣扎和忏悔。他无法想象,曾经美 貌温柔的姑娘还活着,成了一个形 容憔悴的老妇人。他与侍萍回忆过 去,缅怀着青春时代,甚至因阶层的 敏感掠过的一丝怀疑,也是相当真 实的流露。当他明确她并非受人指 使来敲诈,旋即痛上心来。此刻的 周朴园,比之年轻时候,看似权重威 严,其实行事更不自由,他被牵制的 东西更多,他能给侍萍的补偿也只 有金钱。 钱不是一个坏东西,有钱人周 朴园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他比任何 人都明白金钱的能量,在与侍萍相 认后,立刻开了张巨额支票给她。 他无法做到更多,对于侍萍和她的 家庭来说,钱的确能解决许多燃眉 之急。侍萍烧毁了支票,因为她万 念俱灰。但对于周朴园,他已经做 到了自己能做的。至少,他并没有 在内心抛弃侍萍。 他娶了有文化的小家碧玉繁 漪,虽没给她爱情,却给了她不俗的 身份和优裕的生活。在雷雨那夜的 家庭悲剧之后,周朴园彻底崩溃,将 公馆变成了教堂附属医院,这是他 灵魂的忏悔。这座医院,也就是昔 日的家,成为侍萍与繁漪最终的栖 身之所,在序幕与尾声中,我们知 道,周朴园经常去看她们。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从周朴 园身上,我看到生命的诸多无奈。 从他身上扩散,打量着《雷雨》中的 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活着的涩 痛。不由迷茫:人终究是走不出命 运的泥潭吗?曹禺在剧中有一句 话,也许能作为注释:“我用一种悲 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 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 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土地上的 人们。” 圆圆 “妈妈,你为什么生我?”“外婆 说一个孩子太孤单,再生个伴。”每 当我问妈妈生我的原因,妈妈总会 给出同样的答案,让我十分不满的 答案,生我居然就是给姐姐做伴! 光阴荏苒,终于我也做了母亲, 儿子洋洋呱呱坠地,渐渐长大。周末 的一天,我和先生带着洋洋在公园里 玩,洋洋将一个木制的斜坡当作滑滑 梯,“我先滑,妈妈接着滑”,在洋洋 的指挥下,我们轮流玩“滑滑梯”。 “现在都是两个大人陪着一个 孩子玩,”过路的一位大爷看到后忍 不住说,“我们小时候根本不要大人 陪,有许多同伴可以一起玩。”突然, 我有种感觉,一个孩子确实太孤单 了,仅有大人陪伴是不够的。好在 平时小区里有不少同龄的孩子,洋 洋总是玩到天黑才肯回家。 在家里,洋洋有时一个人开着 他的“火车”,“火车来了,北京站到 了!”“南京站到了!”看着他小小的 身影在客厅里移来移去,口里念念 有词,我心中有种莫名的悲哀,相比 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玩具,孩子更需 要小玩伴。 “一个孩子太孤单,再生一个 伴。”我又想起妈妈的话,或是外婆 的话,虽然依然不满这种表达,细思 量,这段话并没错,孩子的确需要 伴,而兄弟姐妹无疑是理想的玩伴。 洋洋独自沉浸在他的车世界 里,而他的同学们则有的沉浸在游 戏世界里,有的沉浸在动漫世界里, 在孤独中越走越远。 寒假到了,我带洋洋到堂姐轩 轩家玩,“轩轩盼洋洋一星期了!”一 见面,轩轩妈妈就告诉我,轩轩在读 小学,考完试后便盼洋洋来玩了。 洋洋与轩轩两人立刻玩到了一处, 难舍难分。 “妈妈,我今天不回家了!”洋洋 宣布。好了,居然乐不思蜀,我只好 独自回去。过了两天,我给洋洋打 电话,“妈妈,我不回去!”一接电话, 洋洋便大声表明态度,好像知道我 的心事一样。“回家可以玩你的 8 节 小火车呀!”我循循善诱,“不要!” “我带你去坐 13 号线!”洋洋最喜欢 坐地铁,我抛出杀手锏,“不,我就是 不回家!”任何的诱惑都无济于事, 都比不上一个同龄的玩伴,孤独的 孩子啊!

徜徉音乐王国,聆听风的温柔吟唱徜徉音乐王国,聆听风的温柔吟唱 古代罗马人不会想到,被他们作为军事要塞建立起来的维也纳城竟会变得如

  • Upload
    others

  • View
    17

  • Download
    0

Embed Size (px)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徜徉音乐王国,聆听风的温柔吟唱徜徉音乐王国,聆听风的温柔吟唱 古代罗马人不会想到,被他们作为军事要塞建立起来的维也纳城竟会变得如

徜徉音乐王国,聆听风的温柔吟唱古代罗马人不会想到,被他们作为军事要塞建立起来的维也纳城竟会变得如

此浪漫欢快。被维也纳森林所环绕,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这个城市似乎有着太多乐天知命的资本。而维也纳没有,不可思议地,它成为了一个几乎代表了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音乐之城。

从踏入这个城市第一步,一个巨大无形的音乐磁场就在牵引着你,而事实上,这个磁场的形成要回溯到18、19世纪,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浪漫乐派——舒伯特、小约翰·施特劳斯生活的年代,是这些音乐家共同创造了维也纳辉煌的音乐氛围,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生活中最不可缺少和引以为傲的部分,就像他们习惯了每天打开水龙头直接喝水一样。

想在维也纳感受音乐氛围,其实不必很刻意,大可采用散步的形式,在这个城市边走边看,音乐家的雕像、纪念馆在一天内就可以看遍了,因为维也纳实在很小,而这些景点又大都集中在市中心。在维也纳环城大道附近有一处城市公园,里面有著名的金色小约翰·施特劳斯雕像、舒伯特雕像,公园中心还有一面湖水,湖边很适合静坐。出了城市公园走大概 100 米,便可见高大的贝多芬青铜雕像,他神情凝重地端坐,脚下装饰有罗马神话人物,神圣而肃穆。

维也纳金色大厅闻名遐迩,在很多国人心目中它是世界最高音乐殿堂,而维也纳人心中真正的音乐殿堂是国家歌剧院。围绕着这些音乐圣殿,维也纳人一直延续着他们悠然自得的音乐生活:国家歌剧院里,马勒指挥排练着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的歌剧;音乐厅里,勃拉姆斯在讨论小提琴协奏曲的细节……这就是维也纳,音乐是它的灵魂。

■宗禾 青青 文/摄

“Land der Berge, Land am Strome(山川之国,河流之国)”,莫扎特谱写了这曲奥地利国歌。一如国歌中所述,悠悠青山、茵茵绿水,加上众多音乐大师留下的优美旋律组成了人们对奥地利的传统印象。然而奥地利所拥有的远不止山水和音乐,回首奥地利之旅,浪漫阿尔卑斯山之影,多瑙河之波,深感这是个多么温柔亲切的国家。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月亮

湖。据说早在四千多年以前,月亮湖畔就已经建有水上木桩房屋,

被誉为“月亮湖文化”。公元八世纪兴建的月亮湖修道院是奥地利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镇中心街道两旁的房屋立面精美浮华,色彩鲜艳,多为典型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这些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构成小镇独特的风景线。

圣米歇尔修道院教堂不仅是月亮湖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奥地利著名的文物古迹。高达二十二米的双塔钟楼昂首挺立,见证着小镇繁盛的今昔。

月亮湖边有很多独具当地特色的小木楼,在湖水和草地的簇拥下,散发着古朴的魅力。令人感到舒适的是这里的自然环境,没有一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各式小楼镶嵌在平缓的山坡,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犹如人间仙境。一座小教堂耸立在绿荫之上,使月亮湖畔多了几分神圣的空灵。码头上设有几处日光浴躺椅,看着就觉得舒服安逸。真想躺在上面小憩,让暖阳倾洒在脸庞,看白云变幻成童话,听湖水荡漾出乐曲。

湖边露天餐厅酒吧一角,青山碧水充当天然的布景,树下的桌椅摆成真实道具。在这里喝一杯香槟酒就够浪漫的了,望云飞蓝天,观风舞银波,简直就是一场无声的戏剧。

第7版时报周末·文苑

时令小语

亲子物语 诗抒胸臆

北外滩印象 ■张群

新年话春联

游七闽之地武夷山意犹未尽

从周朴园的角度看人生

孤独的孩子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

冻 土■狄火勤

即使春风回暖了身躯即使嫩芽顶穿了籽壳不要忘记它曾被冻得石硬的冻土寒冬里,它是战士每个平面都是敢死的盔甲每条弧线都是不屈的横眉冻得天昏地暗时惨白里仍是原来的铮骨平面和弧线挽起手缩紧身子,顶着憔悴哪怕冻得开裂一条缝就是一条战壕让闯入的风雪当囚徒冻土的下面是籽每一颗都是迎春的音符汹涌的寒潮里已经僵硬的身躯把怀里的生命紧紧捂住呼啸的冬夜谁在凝炼春天的主题谁该接受大自然的敬礼耐得千般辛苦会听到小生命的脚步

悲悯之眼

■一春 文

现在的春联,印刷的很多。此种现象,让人觉得在一片喜庆中,总缺了点文化味。初见这种春联,是在家乡的一个小镇上。那是一家烟酒批发部,春联的内容已记不清了,但因为字是印刷体,引起了我的注意,看了一阵,问老板:“这是哪来的?”答:酒厂送的。我这才看清,春联的底部还各有一行印刷体小字:×××酒厂向广大顾客恭贺新禧!我明白了,这种春联,实际上就是广告。

随后,印刷体春联越来越多,看那联底的落款,除了酒厂,还有烟厂、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等,近一两年更有泛滥之势。我一个亲戚是开缝纫店的,去年,收到的印刷体春联竟有20 副之多,贴不完,只得当垃圾扔掉。我还见过一户人家大铁门上的春联:“存款有备无患,保险转危为安。”一看就知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制造,且字大如斗,全用琥珀体,一眼瞧去,触目惊心。

由此可见,印刷体春联,其实是商业社会的一种副产品,它瞄准的是大众需要(过年必贴),投机的是人们的省事心理(拿来即用),可以看作是一种另类的商业传单。这一个花样翻新得好啊!若是寻常传单,恐怕人们瞄两眼就丢掉了,贴在墙上或电线杆上,还会惹上“城市牛皮癣”的恶名。而现在附着在春联上,则名正言顺堂而皇之。

既然是商业行为,自然与真正的文化无关。过去每逢春节,写春联贴春联是每户人家的大事。写春联,在

我看来,首先要书法好,其次要联子对得好,而这两样,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若要二者兼备,非饱读的老儒或青年才俊不可。现在,写春联的风气在印刷体春联的冲击下不断弱化,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中已是日渐衰微,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

还记得小时候写春联的热闹情景。我的外祖父写得一手好字,每到春节,请他写春联的人很多,每到这时小院子就格外热闹。他为自家大门上写的对联是“世泽锦江左,家声振陇西”,他说,这个对子有讲究,只有姓李的人家才可以用,是在叨老李家出的大诗人李白。他为别人家写的春联,许多取自唐诗,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等。这些句子,后来上学时在课本中陆续遇到,才明白当初的春联,其实就是我的文学第一课。还有一次,年后到城里走亲戚,路过奎山,那里房子和巷子极多,许多人家的春联也写得极好,一处一处看来,默赏一番,赞叹一番,留恋之间竟迷了路。那迷路,像迷醉于古老文化的丛林间,实在是一种享受。

春联,文化之美的集中体现。有这样一首诗:“草体的鸟儿,隶体的鸟儿/在一片红光中拍动着翅膀/把瑞气和欢喜荡满屋梁/把庭院领往春天的深处……”是啊!春联上,那美好的词句和美轮美奂的书法像吉祥灵动的鸟儿,能引领我们行走在春天里,那是文化的春天,是古老而年轻的春天。而充满功利气息的呆板的印刷体春联又算什么呢?它又会引领我们朝何处去呢?

■钱桂华 文

武夷山最富特色的旅游项目就是漂流,我们乘上宽约2米、长约9米的仿古竹筏,随九曲溪面忽而平缓,忽而湍急姗姗而行,眼前是一峰接一峰的满目美景,如行画中。有时我们还能看到高挂于悬崖绝壁已长达 3000 年的“武夷船棺”。从九曲漂到一曲,武夷山一览无遗,令人心旷神怡。

乘过竹筏,我们又来到天游峰,这里是观看武夷山全貌的最佳点。从远处看,天游峰独出辟峰,云雾弥漫,身临其境颇有遨游天宫的感觉。山峰四周是众多山峰环绕,有三面临九曲溪,清澈的溪水像玉带一样流过,煞是好看。我们又沿山体裂开的缝隙向架梯而上,有惊无

险地登上大王峰峰巅,放眼四望,武夷千岩万壑尽收眼底。还有什么比

“一览众山小”更让人兴奋的?最有趣的是我们看见一块巨岩倾斜着覆盖了三个毗邻的山洞,走在洞中,抬头能从裂缝中见到天光一线,这就是有名的一线天,风景独特。洞中还能听到蝙蝠的叫声,看到它们到处飞舞的情景以及少见的植物和人文古迹。武夷山的美景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武夷山不仅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名山,也是一座有着丰富动植物储备的宝山。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山早在西周时期已是“七闽之地”,乃闽人聚居地。而这闽字是门内有虫,此虫古义即长虫,蛇之象形文字也,这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福建多蛇,武夷山更是蛇的王国。所以这里最具特色的

美食就是“蛇宴”,炒龙排、炒龙蛋、煮龙珠等均以蛇为原材料,故到了武夷山一定要尝一尝花样繁多,堪称一绝的蛇宴。特别是武夷山九曲宾馆的

“龙凤汤”。我们来到大堂已座无虚席,在服务员的安排下才找到了位子。

听说福州人烹蛇之灶台在户外,据说这是为了安全,相传蜈蚣喜欢蛇的气味,若在室内灶上烹蛇,屋梁上如有蜈蚣通过,会滴蜈蚣尿入锅,既有毒,且不洁,不能食用。出于好奇,在同行的陪同下,我观看了厨师制作菜肴的全过程,厨师利索地将一条大水蛇宰杀洗净后取出蛇肉切片,再取乌骨白反毛鸡一只洗净。经过若干配料调制,再加少许盐,旺火烧沸,淀粉勾薄芡,分盛小盏上席,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品尝后颇感蛇肉水嫩,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丁滢 文

看过话剧和电视电影等不同版本的《雷雨》,精彩之至令人难忘。周末捧起同名剧本,感触更不同。比起表演,文字有一股直指人心的力量。很难想象,写作时才23 岁的曹禺,对人生竟有如此深刻悲怆的体悟。

《雷雨》的故事众所周知。这次阅读,我重识了剧中的一个人物——周朴园。过去的评论,都把他形容成老奸巨滑,强威虚伪,但我在翻阅剧本时,对他的印象完全改观。

周朴园并非邪恶之人,我相信他与侍萍真心相爱,而不是富家公子的轻薄行性。周家长辈赶走侍萍,他无能为力。在当时社会,违抗父母的意愿等于颠倒整个社会的伦理纲常。旧时的中国家庭,没有年轻人表达意见的余地。

不可否认,年轻时的周朴园是怯弱的,他无法承担得罪父母的后果,只得看着侍萍孤独悲惨地离开。也许,在与富家女儿大婚之前,他被家庭软禁了起来,这在过去并不罕见。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更无力保护心爱的姑娘。三十年来,他一直怀念着侍萍,打听她的下落,误知她跳河自尽时悲伤难耐,顽固地维持着侍萍最爱的书房格局、家具布置,甚至连她产后怕凉,不肯开窗的习惯,仍在保留。

剧中没有写他的第一位夫人是如何去世的,但从一些微妙的细节中不难看出,周朴园对她相当冷淡。对续弦繁漪,更是冷漠无情。这一点他应该受到谴责,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在他的情感世界,已经容不下侍萍以外的任何一个人。

周朴园与侍萍在书房重逢那幕,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过去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女性身上,那的确是一个苦痛深重的旧式底层女子的悲哀。现在,我在这一幕中留意到了周朴园的挣扎和忏悔。他无法想象,曾经美

貌温柔的姑娘还活着,成了一个形容憔悴的老妇人。他与侍萍回忆过去,缅怀着青春时代,甚至因阶层的敏感掠过的一丝怀疑,也是相当真实的流露。当他明确她并非受人指使来敲诈,旋即痛上心来。此刻的周朴园,比之年轻时候,看似权重威严,其实行事更不自由,他被牵制的东西更多,他能给侍萍的补偿也只有金钱。

钱不是一个坏东西,有钱人周朴园不是一个冷酷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金钱的能量,在与侍萍相认后,立刻开了张巨额支票给她。他无法做到更多,对于侍萍和她的家庭来说,钱的确能解决许多燃眉之急。侍萍烧毁了支票,因为她万念俱灰。但对于周朴园,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至少,他并没有在内心抛弃侍萍。

他娶了有文化的小家碧玉繁漪,虽没给她爱情,却给了她不俗的身份和优裕的生活。在雷雨那夜的家庭悲剧之后,周朴园彻底崩溃,将公馆变成了教堂附属医院,这是他灵魂的忏悔。这座医院,也就是昔日的家,成为侍萍与繁漪最终的栖身之所,在序幕与尾声中,我们知道,周朴园经常去看她们。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从周朴园身上,我看到生命的诸多无奈。从他身上扩散,打量着《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活着的涩痛。不由迷茫:人终究是走不出命运的泥潭吗?曹禺在剧中有一句话,也许能作为注释:“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土地上的人们。”

■圆圆 文

“妈妈,你为什么生我?”“外婆说一个孩子太孤单,再生个伴。”每当我问妈妈生我的原因,妈妈总会给出同样的答案,让我十分不满的答案,生我居然就是给姐姐做伴!

光阴荏苒,终于我也做了母亲,儿子洋洋呱呱坠地,渐渐长大。周末的一天,我和先生带着洋洋在公园里玩,洋洋将一个木制的斜坡当作滑滑梯,“我先滑,妈妈接着滑”,在洋洋的指挥下,我们轮流玩“滑滑梯”。

“现在都是两个大人陪着一个孩子玩,”过路的一位大爷看到后忍不住说,“我们小时候根本不要大人陪,有许多同伴可以一起玩。”突然,我有种感觉,一个孩子确实太孤单了,仅有大人陪伴是不够的。好在平时小区里有不少同龄的孩子,洋洋总是玩到天黑才肯回家。

在家里,洋洋有时一个人开着他的“火车”,“火车来了,北京站到了!”“南京站到了!”看着他小小的身影在客厅里移来移去,口里念念有词,我心中有种莫名的悲哀,相比

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玩具,孩子更需要小玩伴。

“一个孩子太孤单,再生一个伴。”我又想起妈妈的话,或是外婆的话,虽然依然不满这种表达,细思量,这段话并没错,孩子的确需要伴,而兄弟姐妹无疑是理想的玩伴。

洋洋独自沉浸在他的车世界里,而他的同学们则有的沉浸在游戏世界里,有的沉浸在动漫世界里,在孤独中越走越远。

寒假到了,我带洋洋到堂姐轩轩家玩,“轩轩盼洋洋一星期了!”一见面,轩轩妈妈就告诉我,轩轩在读小学,考完试后便盼洋洋来玩了。洋洋与轩轩两人立刻玩到了一处,难舍难分。

“妈妈,我今天不回家了!”洋洋宣布。好了,居然乐不思蜀,我只好独自回去。过了两天,我给洋洋打电话,“妈妈,我不回去!”一接电话,洋洋便大声表明态度,好像知道我的心事一样。“回家可以玩你的8节小火车呀!”我循循善诱,“不要!”

“我带你去坐13号线!”洋洋最喜欢坐地铁,我抛出杀手锏,“不,我就是不回家!”任何的诱惑都无济于事,都比不上一个同龄的玩伴,孤独的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