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STANDPOINT 视点 006 [设计家] [设计家] 007 艺术的思想阐释 ——记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Art & Ideology 《设计家》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之五幕 “巡回排演”是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巡回,指的是巡游和回 归;排演,指的是排布和推演。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将全球聚集到本土, 那么双年展则是在不同的本土视野当中激发出对全球问题的差异性思 考的关键,试图在一个有深度的文化关怀中,勾画出对于人类环境的差异 性的思考。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从剧场的观念出发,构造它的巡回、排演。 城市是人生的舞台、人生的剧场,其中上演着每个个体自导自演的剧目。 在这些剧目上演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剧场的面貌。对双年展而 言,剧场不仅是展览效果,更是一种创造和展示的方法。本届双年展和 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的方式塑造一个具有流动性 的论辩、展示、表演和生产的巡回剧场。 在巡回的剧场当中,当代艺术创造的个体性将被改造和修整,艺术 家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元素,在创作、交流中强调预演对固定的视觉经验 的解放意义,强调创作的群体互动性,来推动当代艺术家集体现场的 探索和呈现。依靠巡回,策展团队希望重构文化差异;剧场是名词,排 演是动词:剧场或许令人联想到一个封闭的空间,排演却能够更深地嵌 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剧场往往牵连着既成的事实,排演则更生动地揭示 城市与人生,与民族历史的相关内涵。借由排演,策展方希望再塑城市 剧场。 本届上海双年展即以“巡回排演”作为形式,为双年展剧场打造一 个多领域、跨媒介的公共现场,也为双年展体制寻找一个优化的可能性。 “巡回排演”从2010年6月开始,共展开五幕。 第一幕:“胡志明小道” 与“长征计划”合作,2010年6月至9月已于北京展开,议题为“从生 产到排演”。“长征计划”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策展项目之一,多年来 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生产和话语生产。“巡回排演”第 一幕以“长征”正在进行的“胡志明小道”计划为排演案例,检验“文化生 产”这一观念的有效性,以及从“生产”到“排演”的范式转变对于艺术 创作与思考的意义所在。本次“排演”在中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之间 搭建了一系列艺术与思想的活动平台,深入到每个地区的复杂记忆中, 集中探讨艺术和思想在重新定义“自我-历史-社会”这一集合体的过程 中的作用。“胡志明小道”以调研(2008-2009)、教育论坛(2009.7)、实 地行走(2010.6-2010.7)、“排演”(2010.9—2010.11)、“剧场”(2010.10 —2011.2)以及“知识资料库”等元素构成,其中“排演”和“剧场”部分共 同构成2010年上海双年展的“巡回排演” 项目。 第二幕:“指路明灯” 与PERFORMA(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合作,2010年11月于纽约展 开。PERFORMA 致力于探讨“现场”与表演艺术在20世纪艺术史中的意 义和影响,以及21世纪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以表演、现场等方 式进行社会批判,是当今国际双年展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排演第 二幕的主题为“指路明灯”,这个题目取自史上最长的电视肥皂剧,该剧 先在电台而后在电视上播放,长达72年之久,于去年停播。纽约著名艺术 家林姆吉利克(Liam Gillick)和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邀请二十 余位精英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共同思考和讨论上海双年展提 出的若干议题,共同探讨自我和艺术的危急时刻。本次“排演”探讨艺 术创作在作品与现实、剧场与排演、社会空间与艺术体制之间的纠结关 系,在现代主义以来的乌托邦思想与左翼文艺的背景中反思当代艺术的 “社会参与”及行动主义,深入探讨艺术家当前创作中的困惑与僵局。 “指路明灯”破坏了传统的“排演”概念,这也是对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的 一种呼应。它的目标不在于一出完美的剧目,而是对可能性的拓展和加 强。排演作品的原动力变成了作品本身,完整感的延迟最终将实现本届 上海双年展关于“建造一个表演的自省空间”的提议。 第三幕:“巡回排演——主体展” 于2010年10月23日至2011年1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本届双年展主体 展强调当代艺术的叙事容量与场所精神,将打造出一个注重时间性、虚 拟性、体验性的跨媒介现场,绘画、影像、装置、网络……不同的媒介和 形式在剧场中登台表演,彼此串联。通过这些媒介和形式,双年展把不 同的时间意象引入现场,时间空间化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构造起一个 总体化的叙事性环境,观众可以在展厅流线中渐次领略一幕幕的“双年 展情境”。这渐次展开的双年展情境演绎出起伏跌宕的“情绪场”,牵扯 着记忆、筹划与建造。在这个意义上,双年展剧场中的排演,可以被看作 01 02 03 01 张洹《塞魅丽》(歌剧) 02 刘小东《入太湖;出北川》(布面油画) 03 世界剧场(VERDENSTEATRET艺术小组)《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电子机械装置)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于2010年10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 期至2011年1月23日结束。本届双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 导,上海双年展组委会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并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 基金会和瑞士嘉盛银行的大力支持。其展览主旨在于“贴近世博,回应 城市主题,优化双年展机制”,主题为“巡回排演”,策展团队包括中国 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策展人)、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策展人)、中 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执行策展人)以及上海美术馆 双年展办公室项目策划人华怡(助理策展人)。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在展览主旨及主题上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它提出 的一系列问题可见其探讨的空间是以艺术为契机,并深入涉及社会、历 史层面,特别是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 —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以讲 座和独立版块的展览,共同探索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视野之外,东方内部 对话的可能性及其产生的价值。这一探索明显超越了纯粹的艺术范畴, 或许也是本届双年展对自身发展可能性的探索。

设计家 006-011视点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设计家 006-011视点

STANDPOINT 视点

006 [设计家] [设计家] 007

艺术的思想阐释——记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Art & Ideology

《设计家》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之五幕

“巡回排演”是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巡回,指的是巡游和回

归;排演,指的是排布和推演。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将全球聚集到本土,

那么双年展则是在不同的本土视野当中激发出对全球问题的差异性思

考的关键,试图在一个有深度的文化关怀中,勾画出对于人类环境的差异

性的思考。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从剧场的观念出发,构造它的巡回、排演。

城市是人生的舞台、人生的剧场,其中上演着每个个体自导自演的剧目。

在这些剧目上演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剧场的面貌。对双年展而

言,剧场不仅是展览效果,更是一种创造和展示的方法。本届双年展和

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密切联系,通过合作的方式塑造一个具有流动性

的论辩、展示、表演和生产的巡回剧场。

在巡回的剧场当中,当代艺术创造的个体性将被改造和修整,艺术

家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元素,在创作、交流中强调预演对固定的视觉经验

的解放意义,强调创作的群体互动性,来推动当代艺术家集体现场的

探索和呈现。依靠巡回,策展团队希望重构文化差异;剧场是名词,排

演是动词:剧场或许令人联想到一个封闭的空间,排演却能够更深地嵌

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剧场往往牵连着既成的事实,排演则更生动地揭示

城市与人生,与民族历史的相关内涵。借由排演,策展方希望再塑城市

剧场。

本届上海双年展即以“巡回排演”作为形式,为双年展剧场打造一

个多领域、跨媒介的公共现场,也为双年展体制寻找一个优化的可能性。

“巡回排演”从2010年6月开始,共展开五幕。

第一幕:“胡志明小道”

与“长征计划”合作,2010年6月至9月已于北京展开,议题为“从生

产到排演”。“长征计划”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策展项目之一,多年来

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生产和话语生产。“巡回排演”第

一幕以“长征”正在进行的“胡志明小道”计划为排演案例,检验“文化生

产”这一观念的有效性,以及从“生产”到“排演”的范式转变对于艺术

创作与思考的意义所在。本次“排演”在中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之间

搭建了一系列艺术与思想的活动平台,深入到每个地区的复杂记忆中,

集中探讨艺术和思想在重新定义“自我-历史-社会”这一集合体的过程

中的作用。“胡志明小道”以调研(2008-2009)、教育论坛(2009.7)、实

地行走(2010.6-2010.7)、“排演”(2010.9—2010.11)、“剧场”(2010.10

—2011.2)以及“知识资料库”等元素构成,其中“排演”和“剧场”部分共

同构成2010年上海双年展的“巡回排演” 项目。

第二幕:“指路明灯”

与PERFORMA(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合作,2010年11月于纽约展

开。PERFORMA 致力于探讨“现场”与表演艺术在20世纪艺术史中的意

义和影响,以及21世纪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以表演、现场等方

式进行社会批判,是当今国际双年展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排演第

二幕的主题为“指路明灯”,这个题目取自史上最长的电视肥皂剧,该剧

先在电台而后在电视上播放,长达72年之久,于去年停播。纽约著名艺术

家林姆•吉利克(Liam Gillick)和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邀请二十

余位精英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共同思考和讨论上海双年展提

出的若干议题,共同探讨自我和艺术的危急时刻。本次“排演”探讨艺

术创作在作品与现实、剧场与排演、社会空间与艺术体制之间的纠结关

系,在现代主义以来的乌托邦思想与左翼文艺的背景中反思当代艺术的

“社会参与”及行动主义,深入探讨艺术家当前创作中的困惑与僵局。

“指路明灯”破坏了传统的“排演”概念,这也是对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的

一种呼应。它的目标不在于一出完美的剧目,而是对可能性的拓展和加

强。排演作品的原动力变成了作品本身,完整感的延迟最终将实现本届

上海双年展关于“建造一个表演的自省空间”的提议。

第三幕:“巡回排演——主体展”

于2010年10月23日至2011年1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本届双年展主体

展强调当代艺术的叙事容量与场所精神,将打造出一个注重时间性、虚

拟性、体验性的跨媒介现场,绘画、影像、装置、网络……不同的媒介和

形式在剧场中登台表演,彼此串联。通过这些媒介和形式,双年展把不

同的时间意象引入现场,时间空间化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构造起一个

总体化的叙事性环境,观众可以在展厅流线中渐次领略一幕幕的“双年

展情境”。这渐次展开的双年展情境演绎出起伏跌宕的“情绪场”,牵扯

着记忆、筹划与建造。在这个意义上,双年展剧场中的排演,可以被看作

01

02 03

01 张洹《塞魅丽》(歌剧)

02 刘小东《入太湖;出北川》(布面油画)

03 世界剧场(VERDENSTEATRET艺术小组)《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电子机械装置)

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于2010年10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

期至2011年1月23日结束。本届双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

导,上海双年展组委会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并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

基金会和瑞士嘉盛银行的大力支持。其展览主旨在于“贴近世博,回应

城市主题,优化双年展机制”,主题为“巡回排演”,策展团队包括中国

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策展人)、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策展人)、中

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执行策展人)以及上海美术馆

双年展办公室项目策划人华怡(助理策展人)。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在展览主旨及主题上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它提出

的一系列问题可见其探讨的空间是以艺术为契机,并深入涉及社会、历

史层面,特别是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以讲

座和独立版块的展览,共同探索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视野之外,东方内部

对话的可能性及其产生的价值。这一探索明显超越了纯粹的艺术范畴,

或许也是本届双年展对自身发展可能性的探索。

Page 2: 设计家 006-011视点

STANDPOINT 视点

008 [设计家] [设计家] 009

是在“剧”和“场”之间的一次次超越经验的历险。

本届上海双年展主体展最终选定了21个国家和地区共47位(组)

艺术家在上海美术馆内展出他们的作品,这些艺术家既包括在国际艺

坛已享声誉的刘小东、王小帅、张洹、杨福东等,也有诸多艺术界的青

年才俊。在本届展览中大型的装置作品、多媒体作品占据了比较大的

比重,如张洹的作品《塞魅丽》、王迈的作品《气象鹿台》等。同时艺术

家有意识地在创作中对平面、立体、多媒体进行综合运用,如世界剧场

(VERDENSTEATRET艺术小组)的《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融合了机械

装置、表演和音乐会这样的跨界作品,艺术家关伟将传统绘画、旧地图、

装置糅合在一起的作品《开发区》等。不少艺术家也在创作中突出了艺术

作品的进行过程,如刘小东的作品《入太湖;出北川》、邱志杰在现场绘

制的巨幅壁画构成的装置《邱注上元灯彩图》,马良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

了展览等。整个展览由此呈现出的生机和活跃,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尝试

对双年展展览机制优化而获得的提升。

第四幕:“社会主义自我管理理论及实践之南斯拉夫”

作为“巡回排演”的第四幕,上海双年展将与著名国际策展组合

WHW小组以及德国艺术家组织葛诺特•法伯合作,借助他们虚构的人物

形象葛诺特•法伯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排演。WHW将以20世纪60年代

南斯拉夫经济自治为背景创作剧本,邀请葛诺特•法伯这位虚构人物作

为鼓动者和表演者参与演出。剧本以阅读列表的形式出现,在表演过程

中,演员要克服诸如多语言之间的翻译、相互间的偏见、因知识产生的鸿

沟以及政治和艺术的关系等等障碍,并借此进一步讨论自治、艺术和宣

传有何相关?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界限在何方?观众的必要性是什么?以

及什么可以被展示而什么又是隐秘的等诸种问题。第四幕的欧洲部分在

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Zagreb)的非盈利机构诺瓦(Nova)画廊举行,分

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讨会于12月3日至4日举行,与维也纳的Tranzit

组织合作,题为“甜蜜60年代:运动和空间”,研讨会由两场夜间讲座和

三组日间讨论构成,讨论内容从南斯拉夫经济自治运动开始,研讨20世

纪60年代地缘政治及其政治背景,随后延伸到文化领域的讨论;第二组

集中在艺术生产,讨论文化生产和文化系统之间的张与驰;第三组则探

讨物理空间的意蕴,特别指向城市规划和建筑。第二部分为现场展示,

将于2011年1月中旬开始,展期为一个半月,WHW将会和葛诺特•法伯继

续合作,邀请中国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租赁艺术家”计划的另一版

本。

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于2010年10月底至2011年1月在上海展开。“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

会思想对话将从双年展开展后开始,每两周邀请一位世界级的印裔学

者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对话,同时编辑出版“印度当代社会思想系列

读本”。高峰对话将聚集20余位印中两国的知识分子,以当代思潮前沿

的论点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当今国际学术形势,刺

激中国学术视野更新。参加本项目的印中学者包括:霍米•巴巴(Homi

Bhabha)、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特贾

斯维莉•尼南贾纳(Tejaswini Niranjana)、吉塔•卡普尔(Geeta Kapur)、萨

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i)、陈光兴、汪晖、赵汀阳、王晓明、陈宜中、

陆兴华、贺照田、陈思、陈界仁、Raqs Media Collective等。

“从西天到中土”: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五幕之一及“展

中展”

作为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第五幕内容的“从西天到

中土”,是一系列综合的文化交流方案,由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

心和香港汉雅轩发起,梦周文教基金会资助研究,从学术思想和当代艺

术两个角度去亲近印度,进行视觉文化和亚洲现代性的文化比较。

自2003年起,中国美院的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以“地之缘:亚洲当代

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越域考察和展览,至2008的广州三年展“与后

殖民说再见”,启动了一系列对东方内部疆域的探索。目的在于突破至今

犹是主导的“东西”二元框架,以便发掘被压抑和被遗忘的本土文化资

源,更新对中国和东方世界的现代性的了解。“从西天到中土”沿着以上

的追索着眼印度的艺术界和文化理论界,进行具体而近距的东方内部对

话。

作为中印两国首次在当代艺术与学术领域的深入交流,其主旨在于

探讨历史文明和当代文化的归属,以及探讨对外邦的想象如何影响本邦

的文化。中国和印度是当今东方的两大现代国家,而两国除了是疆土的

大国,亦是由文化所筑构的版图。疆土的大国有内部的多元与分歧,保

持权衡是政治体制的重任。而文化想象的版图,则维系于应对强势的西

04 05 06 07

08

09

04 蔡明亮《是梦》(影音艺术装置)

05 牟柏岩《我知道,但是》(雕塑)

06 胡项成《无题》(装置)

07 尼丽玛•谢克《穿越土地》(绢本宣纸上的干酪素蛋彩画)

08 吉吉•史卡利亚《从未平行》(照片,及录像装置)

09 邱黯雄《地方仪》(木制装置)

Page 3: 设计家 006-011视点

STANDPOINT 视点

010 [设计家] [设计家] 011

重新思考多元的历史时间。还有,“过程”让他们尝试探讨对传统的继

承,以及正面地应对当下的政治、经济、艺术种种因素。“游戏”出自天生

的生命活力,可是这个天性往往在关注文化大问题时被迷惑了。展览的

戏局希望勾起游玩这个天生的欲望和行为,作为开启两国艺术界更深入

和持久的交流关系。整个创作出发点以中国为对话方,要求呈现印度艺

术家对中国的想象与欲望,或者以文化宗主立场对中土传授与输出其(

别于欧美的)当代成果。

对中印双方来说,这次交流是自我呈现与深切反省的活动。迄今中

外艺术展览大多不外于作品易地展出,很少带着直接对话的企图,如果

有也只是诸如中国和印度的艺术家单方地向西方欧美表述。因此,这次

活动的企图也是为东方内部交流作一次方法上的实验。虽然作为国际交

流的当代艺术,视野和理论话语皆无法绕过西方话语的影子,不过展览

还是企图以清醒的眼界,把这影响消化成自我的资源。

近百年的西化、现代化,是中印双方都必须面对的形势。而在这次文

化大变迁之前,中国曾有过一次同样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就是自汉朝入

华的佛教传授。佛学来华虽然远远未有近百年革命来得惨烈,可是其影响

深远,历经数代,直到宋儒才被彻底消化。在百年西化和意识型态革命之

后,再访天竺让我们重访中国文化自我改造的记忆,并提醒我们在想象世

界版图的“西方”时,尚有一个离感官更远而脚程更近的“西天”。

(本文上海双年展“五幕”部分的图文资料由上海美术馆提供;“时•地•戏:印中当代艺

术展”部分的图文资料由汉雅轩提供)

长谷川逸子:满足生活舒适度,以建筑构造“第二自然” 012

洪鸿泽:时代特征影响下的建筑发展路 018

隈研吾:重现场所面貌,恢复日本建筑传统 026

金孝晚:沟通传统与现代,体现地域特色 034

坂茂:做建筑,并非“纸”上谈兵 040

骆文义:发掘项目重点,创造合理独特的设计 046

亚 洲 建 筑 师

Asian Architects

方现代文化,和维持本邦文化统一这两个要务。这个版图营造了中印两

国于政治、科技、文化和艺术诸方面的特征。经过百年革命和政改之后,

中国的世界想象仍然以“东西”二元为主导;“西方”这面镜子固然帮助中

国刻划了现代的文化版图,不过也模糊了这面镜子所映照不到的文明视

野。印度的情况亦颇近似。为了提高自我的了解和开发新的文化资源,东

方世界内部的直接文化交流和互相参照,实在急不容缓。

近二三十年以来,领导国际的文化研究不再由欧美垄断,其中关键

的转机缘自外邦学者,尤其是散落各国的印裔学者。他们在“现代性”研

究、都市研究、“后殖民”理论的创见左右了西方近代思潮。相对来说,作

为同样远古文明的中国对国际的文化研究影响微薄,尚未能为世界作出

大国应有的贡献。主要的原因源于中国长期对欧美的迷恋,以至忽视了

其它的文明视野;因而也缺乏了多元对话立场,不能以多种角度来反省自

我的历史资源。

“从西天到中土”是学术与艺术双轨并行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邀

请八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分别来华与国内学者深入对话,以当代思潮

前沿的论点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学术形势,刺激学

术更兴。“时•地•戏:印中当代艺术展”从2010年10月30日至12月20日在

上海美术馆和南苏州路79号和107号同时展出,展览包括十位印度艺术

家(和小组)和五位中国艺术家(和小组)的新作品。“地”、“时”和“戏”

分别寓意地域、历史和创造性。“地”代表关注地域间的特征和差异,并

表示愿意投入到新的和未知的情境中。“时”则代表了“过程”。对“地”

的关注必须投入各种探讨的过程,这种探讨的过程会让双方的艺术家

10 11

10 图沙•佐治《驾驭“驽骍难得”》(行为,混合材料雕塑)

11 刘大鸿《走南闯北》(布面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