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Page 2: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那是一個乾淨的空間,沒有政治權勢的角力,沒有金錢利益的糾葛,祇是單純地走到野外觀看小花野草,作些簡單的

量測就能將結果與人分享。大自然的發現者樂意擔任眾人的僕人,他們將自己的一生當成旅程,以認識旅程上所看到的

生物作為旅途的一些記錄。」 --- 「近代植物學之父」約翰.芮(John Ray,1627-1705)

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步道盡頭深處

乏人到達參訪的角落

有競爭力的樹種獨木成林,就是這一棵榕樹

大樹之下,生長落後的幾棵小樹

因着陽光及水份不足,在演替中被淘汰出局

樹木必需爭奪陽光才能成長,這是耐陰的考驗

姑婆芋靠著巨大的葉片及肥厚的儲存根

在低光的樹蔭下也能欣欣向榮

Page 3: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有倒木的樹林才是健康的樹林

樹木對大自然的貢獻有一半發生在死亡之後

例如黃槿,老生的樹種似乎會自行腐朽

但這並不是樹林的結束而是轉型

是把位置讓給在底層耐心等候的其它植物

Page 4: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仗著亞洲熱帶雨林的優勢

幾棵孟加拉榕在海岸林中唯我獨大

不管是當初造園植樹工人的錯誤

或是設計者有意用來演示

人類的手隨意伸進大自然的後果

(幸好沒有孟加拉榕小蜂)

除了作為生態環境教學外

卻兼具了文學及民族宗教植物學的意義

我想這也算另類的森林效應 Forest Effects 吧

設計者應該始料未及

孟加拉榕意外的讓我們可以想像佛典所謂的芥子納須彌

<法苑珠林 卷五十五>

………

「你往返舍衛城到羅閱城的路上,有沒有看到一棵幾十丈高,可以庇蔭五百輛人

車的大尼拘陀樹?」

梵志回答:「有看過。」

佛陀又問:你既然知道這棵大樹,而當初所下的種子有多大呢?」

梵志不加思索的回答:「差不多像芥子般大。」

佛陀接著說:「種子只有芥子般小,怎麼樹會那麼大呢?」

梵志說:「我怎麼敢欺騙佛陀!」

Page 5: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佛陀因此又說:「像芥子般的種子,能長出庇蔭眾人的大樹,大地能蘊育萬物的

能力無可限量,是無庸置疑的………. 」

尼拘陀(梵語)指的就是孟加拉榕

註 : 孟加拉的加索爾地區一棵號稱世界榕樹之最的孟加拉榕,超過六百根氣根,樹冠覆蓋面達

42 畝(約 10 個籃球場大)、樹高 36公尺

Page 6: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看似安靜單純的生態系統

其實不然

許多生命正悄然無聲地進行激烈的競爭

走過鋪滿枯葉落枝的林間小徑

這又代表了什麼樣的環境意義?

人們可曾注意過身旁突然冒出的一棵不知名小草

或棲息在樹叢中

難以想像豐富的鳥類、昆蟲、微生物與蕈菇...

Page 7: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腳下的落葉浪漫走來踏實鬆軟

林床枯枝落葉堆積,讓土壤能通氣及透水

也相當程度的具有保水功能

樹冠層蓊鬱濃闊的樹葉阻擋了急雨

地面的落葉則緩衝了雨滴的襲擊,防止土壤受到侵蝕

雨後的樹林不易積水,水迅速地被土壤吸收

科學家做過試驗

在一平方公尺的樹林地表

傾倒一桶約 4公升的水,只需要 5秒鐘就全部滲入土壤中

在水涵養,森林構成了綠色水庫

Page 8: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樹冠要展得比其他寬

根系要伸得比其他遠

森林法則就是生存法則

能夠在熱帶雨林中出人頭地

就必須演化許多過人的策略

Page 9: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

冠層樹木的枯朽、倒伏或死亡必然形成林窗 forest gap

英國生態學家 A.S.Watt 首先提出這種空間上的不連續概念

林冠空隙會造成林地某種程度的改變

進而造成不同的孔隙微環境

林區中不知何時形成這個空洞

現在著生植物和蔓藤努力爭先攀爬

希望在短短的生長季內開花結果

陽光灑了進來

原先遭到遮蔽的構樹、黃槿、小葉桑及血桐急忙生長

層次複雜結構明顯

這一天等待很久了

而後方的一棵孟加拉榕好像是長了眼睛

轉個彎把枝條頂端不懷好意地伸向空隙前來

因為它的葉片中渾身充滿著光敏素

可以預見幾年後有一、二棵會贏得勝利

其他則會逐漸枯死

這就是森林法則

Page 10: 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