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呈呈呈呈 呈呈呈 呈呈呈 呈呈呈 呈呈呈

出师表 新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出师表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出师表 新

呈报组员赖

俊康

章世发

丁祥佑

卢庆福

Page 2: 出师表 新

出师

诸葛亮

Page 3: 出师表 新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选——《出师表》 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 181 年— 234 年),字孔明,号卧龙,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 忠武侯。 --- 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Page 4: 出师表 新

诸葛亮 ……生平简介诸葛亮父亲 诸葛圭 早逝, 诸葛亮与其弟 诸葛均 便由叔父诸葛玄 抚养。 后来朝廷选朱皓代替诸葛玄之职,而诸葛玄又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便带同诸葛亮前往依附。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郡襄阳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们相信他的才干。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 “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诸葛亮应许这门亲事,立即迎娶她。建安十二年 (207 年 ) ,诸葛亮 27 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刘备听了觉得诸葛亮人才 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 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 遂出山 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 危难之际出而 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 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 (223 年 ) ,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之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 候,领益州牧。建兴五年 (227 年 ) ,上书 ( 即《出师表》 ) 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 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Page 5: 出师表 新

《出师表》 题解:《出师表》是诸葛亮于出兵攻魏时上给后主 刘禅的一份表文。

出师 :即指出兵攻魏 ;

表 :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主进行陈述 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 “ 议”等。

Page 6: 出师表 新

《出师表》 简介•《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 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 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 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Page 7: 出师表 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V)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

亡之秋也。文章一 开始就以 " 先帝 " , "未半 " 、 " 中道 " 等词

表达惋惜沉痛的心情,对刘禅动之以情 , 提醒刘禅自身责任重大。

崩殂,古时候对帝王的死,不直说死,而说崩殂,用了婉曲修辞手法。

指出当时 局势的艰危,意在引起刘禅的高度重视。这一层总提形势,处境危急,这是不利条件。

Page 8: 出师表 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

于陛下也。诚宣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fGi)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 (jiDn)之路也。

• 指出文臣武 将在“危急存亡之秋”的表现及原因。这第二层,说臣下戮 (lu4)心同力,怀恩图报,这 是有利条件。

• 点明刘禅应该做的事及不该做的事。

Page 9: 出师表 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 (zhL)罚臧 (zAng)否 (pK) ,不宜异同。

这一层,说宫中府中的人,不应两样看待,指出执法要公正。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又一层,说内外不能异法。这一段说明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必要。

这是诸葛亮身 体力行的一贯主张。宫中亲近,府中疏远,但都是朝廷整体的一部分,在一切举措上不应该有所不同,从“不宜……”说到“宜……”,再说到“不宜,…”,反复叮咛告诫,恳切周详地规劝刘禅要内外一体,赏罚分明。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 (yi)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

帝简拔以遗 (wHi)陛下。六个字,对侍中郭攸之、费讳,侍郎董允等为人品质的评价,特别

指出是先帝选拨了留给你来任用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Page 10: 出师表 新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宫中之事委托侍中侍郎诸人。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 八字对向宠作全面评价,指出向宠的为人和军事指挥才能,然后又再说先帝试用后的评价,并深获众望。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 (hBng)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这一段推荐向宠这位武将,申述营中之事应该如何开张圣听

Page 11: 出师表 新

课文要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tuJ)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指出用人的问题很重要,通过回环反复的对比,阐明先汉、后汉成败的历史教训,启发刘 禅要引以为鉴。 引用桓灵旧事,追述先帝对桓灵二帝亲小人远君子而叹惜痛恨,意在劝谏后主远离小人,亲近贤臣,针对刘禅病根所在,语极沉痛。 侍中、尚书、 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推荐一批贤臣,希望后主亲近他们,相信他们,以使汉室兴隆。

Page 12: 出师表 新

以上五段,为这篇奏表的 第一部分。主要在劝诫后主刘禅:

1.严明赏罚2. 亲贤远佞3.并推举贤臣良将,希望刘禅亲近信任他们。

Page 13: 出师表 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干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 叙述自己的出身。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平民,只能穿布衣,因此用布衣来指代平民百姓,这是修辞上的借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wG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用对偶句写先帝知遇之恩,说及出仕蜀汉的原因。诸葛亮的身世刘禅并非不知,此段行文主要是表达自己诚挚之心,与先帝刘备联系起来,为下文要说的出力报效打下基础。卑鄙,自谦之词,说自己地位微贱低下。驱驰,供驱策奔走,这儿指代效劳,出力。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两个对偶句突出了 自己是在形势危急、军务困难的十分不利的条件下为先帝驱驰的。这一段,着重说明自己的出处和以身许国的经过

Page 14: 出师表 新

先帝知臣谨慎,敢临崩寄巨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sX)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谨慎,是诸葛亮一生 突出的 优点。先帝知臣谨慎,突出先帝的知人之明。临崩寄臣以大事,指刘备在永安病危时托孤的事情,突出先 帝的知遇之恩,言简意骇,意在言外。 •说明自己受托以来日夜担心,举南征一事为例,表明 自己的心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nV dXn)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南方已定,后顾之忧已经解除,兵甲已足,武器装备已经充足,也就说北伐中原具备了充足的条件。一个“当”字,既说明机不可失,也表明 责无旁贷。

此臣所以报先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Page 15: 出师表 新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玮、允之任也。 再一次举贤自代,反复叮咛,这一句应前文 “亲贤臣”一节,希望自己出师以后,后 主信赖他们,不 至于干扰前方军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巨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德之言,则责攸之、玮、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 (zO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这三句,分三层。第一层先就己说,第二层就臣下说,这两层都是陪衬。第三层就后主刘禅说,进行规劝,是正意所在。指出刘备 临死前留给刘禅的诏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语极委婉而又至为恳切,用心良苦。

臣不胜受恩感激。这句话不能直译,意思是 :如果你能照先帝遗昭所说和我上面的建议去做,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Page 16: 出师表 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不知所言 .

当写这份奏表的时 候,激动得只是流泪,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这句表明 辞别时真挚激动的心情。

以上四段为全文第二部分,这部分自叙生平抱负,反复叮咛后主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 ,并向后主表示惜别的依恋之情。

Page 17: 出师表 新

主题思想

1. 激励后主刘禅• 告诫刘禅发扬先帝遗德,励精图治,复兴汉室。• 开听纳谏 - 听众臣子的劝告。• 亲贤远佞 – 亲贤人,远小人。• 赏罚分明 – 做个公私分明的君王。

2. 感恩报国• 作者因为感激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尽心竭力帮助刘禅继承先帝的遗志,

完成先帝未完的大业。• 作者贤明正直,励精图进,忠心扶危,鞠躬尽瘁的政治家的品格。

Page 18: 出师表 新

艺术特色:1.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说明:思路连贯, 步步相扣, 首尾照应, 组织严密 例子:“先帝创业未半”始,以“深追先帝遗诏”终。 “ 开张圣听”起,以“察纳雅言”收。2. 表现手法a) 情真感人• 说明:情真语实,发自肺腑,句句垦殖,毫无造作,深切感人。• 全文十三处提到先帝,不厌其烦地述说他的创业,遗德,殊遇,遗诏。深切抒发了兑现地感恩戴德和忠心效命的真情。

b) 省略法• 说明:不清楚说明深入不毛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使文章紧凑有力,不施泥带水。• 例子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Page 19: 出师表 新

语言风格a) 委腕动情 流露出惋惜沉痛的心情。 用委腕的说法,以情打动刘禅。 例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 ) 言简意赅 突出刘备的知人之明,知遇之恩,意在言外。 例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Page 20: 出师表 新

修辞手法A ) 引用引用恒灵旧事,针对刘禅病根所在,语 极沉痛 。例子 :“先帝 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夸张以夸张的手法说明亲信贤臣就很容易使汉室复兴。例子:则汉室之 隆,可计日而待也。“C) 对比阐明先汗,后汉成败利的历史教训。说明西汉旺昌盛及东汉倾履衰亡的原因。例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小人,

亲贤臣,此后汉所以颓废也。”

Page 21: 出师表 新

生字识记疲弊 (bì)   陛 (bì) 下 恢弘 (hóng)     驽钝 (núdùn)裨 (bì)补阙 quē)漏 行 (háng)阵和睦 夙 (sù)夜忧叹 崩殂 (cú)妄自菲 (fěi)薄 陟( zhì )罚臧否( pǐ ) 以彰其咎( jiù)

一词多义①效: a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b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②道: a路途:中道崩殂 b方法:咨诹善道③所以: a. …… 的原因: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b用来:此臣所以报先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④于: a.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给:欲报之于 陛下也 c.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⑤以: a. 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以致:以伤先帝之明 c.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e.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Page 22: 出师表 新

重点语句解析。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我)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表达了诸葛亮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之意。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在兵败之时我接受了委任,在危难之中我奉命出使,从那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个年头了。这一充满感情的话,既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临危受命,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这是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须知到察纳雅言。

Page 23: 出师表 新

二 内容、层次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小三项建议( 1-5段)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 1段)

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形势之危急,论及国家存亡之理,以警醒刘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在这样危急形势下的有利条件:有一批忠臣志士感念先帝之殊遇而为国事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最后提出劝谏: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听取忠臣志士的劝谏,才可以救国图存。这是第一项建议。

第二层(第 2段)

这段内容有两点:赏罚标准要统一和执法不宜偏私。

“宫中”,指刘禅皇宫中的亲信。“府中”,指诸葛亮丞相府(即执政的朝廷)中的官员。 223 年,刘禅命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治府严明,赏罚有度。鉴于对刘禅昏弱的担忧,诸葛亮特意提醒刘禅,对宫中要赏罚严明,如同府中赏罚严明一样,赏罚严明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昏庸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牵制,与朝廷中执政的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这是东汉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诸葛亮把这作为前车之鉴而提出建议。他先强调宫府一体,执法要相同,然后提出对宫中要施行严明的赏罚制度的建议,说服力强。这是第二项建议。

第三层( 3-5段)

为了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的稳定,诸葛亮对人事的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将一批可靠的优秀的文臣武将一一向刘禅推荐,并警之以历史教训,让他明白亲贤远小,才能兴复汉室。诸葛亮对人事的这番安排,可谓用心良苦,刘禅要亲信什么人,他都一一列举;刘禅要疏远什么人,这就不言而喻了。他对刘禅“亲贤远小”的建议,针对性强,意义重大。这是第三项建议。

国内政局稳定,诸葛亮出师伐魏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一部分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下文的出师。

Page 24: 出师表 新

第二部分:表明诸葛亮以“ 讨贼兴复”自任的决心和对蜀主忠贞不二的感情( 6-9段)

诸葛亮在这 部分里,先述身世, 讲经历,以表他 竭忠尽智报先 帝知遇之恩,让刘禅明白先辈创业之艰难;继述受命后之忧叹与措施,以表他忠 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刘禅以报先 帝托付之情;然后提对刘禅的期望、要求,这既是臣下对主上的忠心的陈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心的表露。最后是表文的结 束语,表远离之前的“感激”之情。

Page 25: 出师表 新

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Page 26: 出师表 新

《出师表》中心思想

前《出师表》表明诸葛亮信心十足,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光复汉室江山,相当与如日中天,意气奋发。当时的情况是平定南蛮孟获,获得安静的后方,兵强马壮,最主要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内部没有刘备的强权干涉、没有关羽、张飞之流不听话的武将,没有法正、庞统等谋士的夺宠。而在外,魏国暂无智谋之士,勇冠三军之将。估计一举就可灭魏了。 后《出师表》体现诸葛亮老暮垂垂,信心以失,日落西山。到此诸葛亮不是为了光复汉室而光复汉室,而是了一己之念而已,为了成全自己忠义,不负刘备托故之情。明知天命已定,偏要逆天而行。最终病死五帐原。

Page 27: 出师表 新

诸葛亮的忠君思想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 227 ),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这里谈的是《前出师表》。

Page 28: 出师表 新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nìng) ,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 ) 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 (今陕西省汉中市 ) ,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 ( 先后六次统兵伐魏 )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 ) 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赏析

Page 29: 出师表 新

《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的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干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由于本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

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Page 30: 出师表 新

语言风格 与艺术特色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 624字, 13 次提先帝, 7 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

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这评论是中肯的,诸葛亮处境与屈原完全相反,所以表现手法也迥异。

Page 31: 出师表 新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Page 32: 出师表 新

完毕…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