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对对对对对对对 2001 年 1 年 22 26 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 2001” 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 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一,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 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 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 :、、、 在在在在在在 在在在在在在在在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Embed Size (px)

DESCRIPTION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主要内容有:核武器的诞生、核武器的爆炸景像、核爆炸杀伤破坏效应、核武器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核武器的作战能力. 2001 年 1 月 22 ~ 26 日,当中国人民正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时,美国空军举行了 “ 斯科里埃弗 2001 ” 太空战演习(美国已搞过不知多少次这种针对性的演习)。爆竹声中传来天际的雷响,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有何感受?可曾擦擦眼睛再次看看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Citation preview

Page 1: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对核武器的思考

2001 年 1 月 22 ~ 26 日,当中国人民正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时,美国空军举行了“斯科里埃弗 2001” 太空战演习(美国已搞过不知多少次这种针对性的演习)。爆竹声中传来天际的雷响,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有何感受?可曾擦擦眼睛再次看看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一直生活在核阴影之下,随着美俄核大国仍在改进完善核能力、发展装备第三代、第四代核武器,核俱乐部成员的不断扩大,新世纪人类仍被核阴影所笼罩。居安思危,我们时刻不能丧失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

主要内容有:核武器的诞生、核武器的爆炸景像、核爆炸杀伤破坏效应、核武器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核武器的作战能力

Page 2: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核武器的出现及其在广岛、长崎的使用,以其使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兵器都相形见绌的巨大杀伤破坏能力震动了全世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引发了持续半个多世纪并将继续下去的核军备竞赛。制造核弹头的铀虽是天然存在,但是必须采用纯度约为 93.5% 的武器级铀,而作为和平利用的核电站无需如此高的纯度。从自然铀矿含量约占 0.7% 提纯到 93.5% ,之间需要经过大量极为复杂颇为耗费的过程,如分离技术、提纯技术,气体扩散厂的建设和运转等等。

㈠核武器的诞生

Page 3: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1905 年,年仅 26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 ~ 1955 )发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的精神产品之一——狭义相对论的著名论文《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著名公式 E=mc2 (式中 E:能量 / 焦耳;m:质量 /千克; c:真空中的光速, 3×108米 /秒)。按照这个公式,即使静止的物体也有储备在质量中的巨大能量:据此计算,质量为 1千克的物质约具有 9×1016焦耳的能量。这就预示了利用原子核能的巨大潜力,为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奠定了理论依据。 1946 年美国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刊登了一幅爱因斯坦面部画像,画的右方为核爆炸上升的蘑菇云,在蘑菇云团的顶部中央写的是公式 E=mc2 ,意思很清楚:爱因斯坦把人类带入了原子时代。

Page 4: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有了爱因斯坦的天才公式,决不等于有了原子裂变,更不等于有了原子弹。科学家们开始努力寻找打开核大门的钥匙。巨大的核能“锁”在原子核里,根据质量与能量的关系公式,要使核内能量释放出来,就必须使核的质量减小。科学家们根据中子的特性,用中子作为“炮弹”轰击原子核就会击出一部分质量引起核反应,并必须使这种反应连锁发生(即“链式”反应)。 19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施特劳斯分别用中子轰击重元素铀,产生的新的放射性物质钡,其质量为铀的 1/2 并放出了能量。费米在 1939 年 2 月 15 日的《理论评论》上发表实验报告,指出核裂变过程中会有中子放出,并使铀继续分裂直至铀元素分裂殆尽反应停止,同时释放巨大能量,其理论爆炸力是同等质量 TNT炸药的 2 000万倍,且两次裂变之间的时间不到 100万分之一秒,也就是巨大能量会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费米的推断很快被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及其合作者实验证实,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最合适的元素是铀 235 。

Page 5: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1939 年 4月,德国 6名出色的原子物理学家被召集到柏林举行秘密会议,决定制造能控制利用铀的装置,很快德国下令禁止其所占领的捷克出口铀矿石。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正在进行一项“铀计划”的工程。参加此项研究的科学家多半是深受纳粹迫害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和反纳粹主义者。他们深知,如果纳粹德国首先将巨大的核能用于战争,后果不堪设想。 1939 年初,波尔从两位逃出纳粹统治的科学家那里证实德国正研制原子弹。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心, 3 月 17 日费米等人去华盛顿游说,遭军方白眼。 7 月,一些流落美国的科学家研究后一致认为,必须绕过官僚直接找美国总统,建议美国(当时也只有美国具备经济实力、研究设备、科学人才、安定环境)在纳粹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并一致推举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接受了委托,首先在费米和齐拉德(匈牙利物理学家)的报告上签了名,又一起合写了两封信,一封长的,一封短的,爱因斯坦决定将那封长信交给美国总统,即那封具有历史意义的 1939 年 8月 2 日爱因斯坦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

Page 6: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1939 年 9 月 1 日,纳粹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此同时,各国核裂变的研究进展迅速,战争和核能的利用一同降临人间。爱因斯坦那封信 8月 2 日就交给了罗斯福总统的好友和科学顾问亚历山大·萨克斯博士,但一直未能有机会面呈总统。直到 10 月 11 日才有机会向总统宣读这封非同寻常的信,显然,此信未打动总统,疲劳的总统说:“亚历克,真抱歉,今天我太累了。这样吧,明天早晨你来白宫和我共进早餐,那时我们再谈吧。”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夜不能寐的萨克斯冥思苦想了第二天的谈话内容。次日,他对总统说:“富兰克,我只想向您讲一段历史。”接着把当年拿破仑因未采纳富尔顿制造蒸气船的发明,终于未能横渡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最后被英国的反法联盟击败的历史讲了一遍。然后注视着罗斯福说:“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认为,这是由于敌人——拿破仑缺乏远见卓识,英国才得以幸免。如果拿破仑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那么 19世纪的历史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终于,总统在爱因斯坦的信上批复“此事需付诸行动”,下令开始研制原子弹。

Page 7: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尽管 10 月 12 日美国总统下令开始研制原子弹,由于二次大战初期美国未参战,积极性、能动性不高,美国本土也未受到威胁,加之研制原子弹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工程,所以进展不快。 1941 年 11 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审议了用铀 235 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总统拥有了更充分和科学的决策依据。 12 月 6 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成立了原子能开发厅,决定切实开始制造原子弹的基本计划,并追加了巨额拨款。

Page 8: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1942 年美国原子能开发厅向罗斯福总统提交报告说,5 ~ 10磅( 1磅等于 0.453千克)的“裂变物质”将肯定可以爆炸产生相当于 2 000吨 TNT炸药的威力,并建议建造一座铀分离厂、一座气体扩散厂和一座电磁分离厂,以生产足够数量的铀 235 和其它核材料。报告最后指出,如果加快努力, 1944年可研制出原子弹。罗斯福当即在报告上批示:原子弹的发展是时间而不是金钱,要在时间上予以推动。随后,美国扩大了研制规模。 8月 11 日政府决定把制造原子弹相关的一切单位和工作联合起来,并于 8月 13 日将其命名为“曼哈顿工程”。这又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项创举,形成了科学、军事、工业三位一体,统一协调领导、分工明确、组织严密、动作高效的现代“大科学”的范例。统一后的“曼哈顿工程”直属总统,任何人不得干预,甚至连副总统都不知道其全盘的计划,参加该工程的 15万人中(最多时动用 50 多万人)仅有 12 人知道全盘工作计划。

Page 9: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制造原子弹离不开反应堆,以研究核裂变规律。 1942 年12 月 2 日,在芝加哥大学由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铀 -石墨反应堆。该装置长 10米、宽 9米、高 5.6米;一层铀、一层石墨共 57层;上面有洞,能插入镉的控制棒;装置总重 1 400吨,形状如堆。链式反应持续了 28 分钟,控制棒回到原位,实现了人类史上首次人工控制的核反应,为原子弹的制造提供了可靠基础。在试验时,科学家们表现了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试验中时刻面临因裂变失控而爆炸的危险,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整个芝加哥城会毁于一旦。两位年轻的核物理学家自告奋勇充当“敢死队员”,攀上高高的铁架,旁边放着几桶能大量消耗中子的镉溶液,居高临下监视着反应堆,一旦裂变失控且其它控制措施失灵时,就立即将这些溶液浇下去。1943 ~ 1944年间,铀同位素分离厂、气体扩散厂、钚生产反应堆等相继上马。 1945 年初,美国决定按武器化状态制造第一颗“枪法”原子弹, 3 月 5 日,按内爆法研制的被称为“胖子”和“大男孩”的原子弹进入全面研制阶段。

Page 10: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7 月初,“胖子”和“大男孩”、“小男孩”这三个“核魔”,人类历史上首批原子弹终于横空出世了。制成的原子弹十分昂贵,按当时成本每枚约值 2 500万美元。

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死亡的原野”——阿拉莫哥多沙漠,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大男孩”。当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袭来时,费米教授将手中的一些碎纸片向地面撒去,在量过纸片被吹出的距离后(抛纸片处与爆心距离不详),很快便算出了这次爆炸的当量:相当于 2万吨 TNT。   

㈡核武器的爆炸景像

Page 11: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W·劳伦斯在《人与原子》一书中描绘了当时的景像:这光亮仿佛是从地球深处出现的,人世间没有这样的光,它是众多的太阳聚合的光!这是一次震古烁今的日出,只见硕大无比的暗紫色太阳在 1秒钟内升高了 2 500 多米,而且继续上升,直至云层,那耀眼的光辉照亮了大地和天空。这个直径几乎有 1.5千米的巨大火球在上升时改变着颜色,由暗紫转为橘黄,同时球体扩展、增大着——仿佛一种被束缚了亿万年的自然力被释放出来了……一朵庞大的云随着火球升离地面,开头像一根擎天巨柱,尔后奇妙地渐呈蘑菇状……在这短暂、却显得十分漫长的片刻,你听不到一点声音。随后,寂静中爆发出巨响……仿佛数千枚重型炸弹同时在一个地方炸开了,荒原上响彻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大地在脚下颤动,如临一场地震。

印度古代史诗:“如果成千个太阳,在天空一起放光,人类就会灭亡,大地便要遭殃。”

Page 12: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原子弹爆炸时,空中出现耀眼的浅蓝色闪光,闪光照亮周围几十到几百公里远的天空与地面。伴随着闪光,巨雷般的爆声向四周传播,紧接着爆心处出现一个棕红色的发光火球,由于其中心温度可高达几百万度甚至几千万度,从几十公里之外看去,其亮度比夏季中午太阳还要强几十倍。火球的压强极高,达上亿甚至几百亿个大气压。因此火球一出现就猛烈地向外膨胀,不断辐射各种射线。从爆心下方地面向上扬起的一团团尘土、碎石、瓦砾等,被一股上升的气流卷人空中,形成一个粗大的、不断伸长着的尘柱。几秒钟后,由于火球体积增大,温度降低,不再发光,变成一团灰白色和暗棕色的烟云,不停地翻滚着、上升着,与尘柱连成一体,形成蘑菇状的烟云。 10分钟后,烟云可上升到 10 ~ 20公里的高空,可在空中停留 1小时之久,以后逐渐飘散,尘土降落,以至消失。

Page 13: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1945 年 8月 6 日、 9 日 美国 B-29轰炸机对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小男孩”、“胖子”,历史将凝固这两个时刻: 1945 年 8月 6 日 8点 15分、 1945年 8月 9 日 11点 30分,两座城市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小男孩 胖子

Page 14: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㈢核爆炸杀伤破坏效应

原子弹等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主要有五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污染。前四种因素均在爆后几十秒钟以内发生作用,故统称为瞬时破坏因素;放射性污染的作用时间较长,一般可持续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故称为延缓杀伤因素。当核武器在 30公里高度以下的大气层中爆炸时,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冲击波 50%、光辐射 35%、早期核辐射 5%(包括核电磁脉冲的 0. 1%)、放射性污染 10%。

光辐射是指核爆炸形成的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它由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光辐射作用于人员皮肤,可造成皮肤烧伤。人员直视火球,能造成视网膜烧伤;强烈的闪光能使人发生暂时失明、眼前发黑等症状的闪光盲;吸入炽热的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使物体熔化、炭化和燃烧。

Page 15: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冲击波是核爆炸瞬间形成的从爆心向四周传播的高压、高速气浪,冲击波能对人造成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能对武器装备和工事建筑物等造成严重破坏。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前十几秒至几十秒内放出的中子流和 γ 射线。它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的杀伤破坏作用是由于射线穿入人体时,引起组织机体的原子电离,破坏机体的蛋白质和酶等具有生命功能的物质,导致细胞的变异和死亡。引起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和失调(如造血功能发生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产生全身性的疾病——放射病。病的轻重主要决定于吸收剂量的大小和人员身体健康状态。人员得放射病后,根据病情轻重,通常会出现头昏、疲乏、失眠、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脱发、发烧、贫血、腹泻出血、严重脱水、上吐下泻、意识障碍、抽筋等不同症状。

Page 16: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核电磁脉冲是在核爆炸瞬间发出的持续时间很短的电磁脉冲波。核电磁脉冲能对电子设备造成功能性损坏和工作干扰。放射性污染是指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物体、空气和水的污染。人员在污染区行动或接近严重污染的物体时, γ 射线直接从外部照射人体,而引起与早期核辐射损伤相类似的体外照射伤害。人员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或误食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或伤口、粘膜污染了放射性尘粒,都能引起体内照射的伤害。放射性尘粒落在皮肤上或人体接触了污染严重的物体时,都有可能引起皮肤的灼伤。

Page 17: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各种野战工事都能减轻或避免核武器对人员的杀伤。战备工事容积大,深入地下,对核武器的防护效果最好。土丘、土坑,沟渠和涵洞等,对核武器的瞬时杀伤破坏因素都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因此,当接到敌核袭击警报或发现核爆炸闪光时,事先没有疏散隐蔽的人员应迅速进入各种工事或就近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防护,可减轻或避免伤害。处于开阔地的人员则应迅速背向爆心卧倒,两臂交叉垫于胸下、闭眼、闭嘴,面部夹于两臂之间,腹部微收、两腿靠拢,暂停呼吸。为减轻体外照射损伤和体内污染的伤害,可提前服用预防药物(如碘化钾等)。核爆炸后,应清除服装和体表的放射性污染,采用适当方法消除粮食、饮水的放射性污染,并对地面工事消除污染。

对核武器可以采取多种防护措施

Page 18: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舆论普遍认为:“核武器已是政治性武器,只有威慑作用,任何国家都不敢使用,都怕因核战争而导致核冬天或同归于尽。”但事实未必如此。澄清几个问题。第一,使用核武器不等于核战争。只有大规模使用核武器并对战争结局起决定性作用的才是核战争。如该战争主要使用常规武器,个别使用核武器,并不能称核战争。如广岛、长崎原子弹不能使二战成为核战争。核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巨大影响。但如果是个别使用,这种恶化影响还是有限的。

第二,一种武器如果没有使用的可能性作为基础,它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威慑作用。从来没有谁专门生产没有使用价值、只供吓唬人的武器。核武器是不会轻易退出战争舞台的。

Page 19: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第三,核冬天理论是在美苏核对抗时代产生的。当时科学家们推测,若战争一爆发,双方顷刻间动用的核弹爆炸当量可能在几千个百万吨级,这对自然界的天候地形和地质等的影响,可能会天昏地暗、气温急降,形成核冬天。核战争的破坏与“核冬天”的综合作用更加剧了这种影响。由于医疗卫生设施遭到破坏,粮食储存受到影响和一切民事服务近于瘫痪,这些情况与数周的黑暗、数月冰点的低温、空气严重的受污染、放射性和紫外线的强照射,大火造成的有害气体(毒气和金属气化)和化学泄漏等,都将导致更多的人死亡,并使全球生态系统处于严重的紧急状态。

Page 20: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但是,如不是美苏(俄)之间的核战争,仅是核霸主对核弱国或无核国家使用核弹,是否会出现核冬天就很难说了。以往全球的核试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先后试爆了不下上千枚核弹或核装置,事实上还没出现核冬天。其次核冬天理论的推算过程,很多计算条件都是假设的,和实战情况存在巨大差异。 1983 年,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的“核冬天”理论刚提出,就有一些科学家反对,说其“核冬天”计算模型不完善。核武器使用的规模(数量、当量)、爆炸方式(空爆、地爆、地下爆、水上爆、水下爆)、爆炸地点的地质状况(土壤、岩石等)、地形(山川河流、起伏变化等)、地物(城市和乡村的物种更是难计)、天气状况等等的诸多不同,在核爆炸后,所产生的烟、尘数量各不相同;进入对流层、平流层的数量也各不相同;产生的氮氧化物数量不同,对臭氧层破坏程度不同;产生的放射性碎片数量和大小也不同。总之,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太多,因此,这种推论的准确可靠性到底有多大,很难判定。而且,萨根在他 1990 年的一篇文章中承认以前他对温度的估计是错误的。他说全面核战争顶多会使地球北部气温降低华氏 36 度,地球更可能经历的是核秋天而非核冬天。

Page 21: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第四,有的科学家认为核冬天理论在计算中对核爆炸时产生的相互抵销影响估计欠准确。如核爆炸产生的烟、尘虽能降低太阳辐射的光通量,起降温作用;但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地表会形成低雾,这些雾对地表降温可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同时核爆炸后,地面一切可燃物的燃烧也能抵销一些降温的作用。又如核爆炸后,水汽上升后易于形成降水,降水又能清除核气溶胶和放射性落下灰。但这些抵销作用究竟有多大,谁也难以说清,因为这涉及到的因素太多。

Page 22: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第五,当前核大国都在大力研制新型核弹。如使核弹小型化并提高命中精度或研制定向钻地核弹,既能毁伤坚固的地下设施,又能减少对周边的毁伤。这就是说,这些国家正在克服核武器的不良影响,其着眼点还是为了要用。美国部署 NMD就是为尽快能有恃无恐的对其它国家实施核打击。

 第六,如果不论使用多少核武器都会出现核冬天,那为什么美、英、法、俄谁也没承诺“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说明他们发明的核冬天理论自己也未必相信。那么,当年核冬天理论的出笼是否有核霸主为解除或瘫痪其它国家核发展的因素,或是另有它图呢?

Page 23: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㈣核武器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Page 24: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美、俄、法等国开始研制发展第三代和第四代核武器,其中第三代核武器,已有多种型号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第四代核武器尚处于研制之中。

Page 25: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Page 26: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Page 27: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近十几年来,核武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人们往往忽视了核威慑,似乎核威慑只是吓吓人而已,而不把它当成一个有巨大杀伤破坏力的强大物质后盾。舆论普遍认为今后的战争主要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常规战争,谈到核力量时只强调核威慑,认为全面核战争根本打不起来,同时人们又过分看重和准备常规战争,把它们与发展战略核力量对立起来。 国外某些削减核力量、强化常规部队的做法也加剧了人们这种危险的认识。实际上,没有一定规模的核反击能力,就不可能有可靠的核威慑。核力量决不是常规战争的点缀,作为最高层次的武力,它在长时期内都应是一个国家优先和主要发展的力量。有些国家的核威慑政策决不是如我们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虚无飘渺,它确实有实战能力及使用决心,海湾战争中美国准备 1000枚战术核弹头威胁伊拉克的例子不应被人们淡忘。

Page 28: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还有,有的人还未充分认识到在美国大力发展 TMD和 NMD的形势下,尤其要加强战略核力量,而是采取了怀疑、限制、甚至最好取消发展(已经很有限的)战略核力量,认为在 TMD和 NMD面前,中等核国家有限的核力量不会发挥什么作用。这种有害的思维实在让人忧虑。就在小布什宣称要部署 NMD后,俄罗斯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将“白杨 -M”由单弹头改为多弹头,增加弹头数量,并于近日进行了两次试射。核力量是最高层次的武力和国家优先发展的力量,对此必须提高认识、坚定信心。

Page 29: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产生错觉几方面原因:苏联解体后,核对抗降温;在海湾战争、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由于对手的弱小,美国及北约仅用高技术常规武器就获胜;由于毁伤力巨大,人们都不希望使用核武器。所以核武器在某些人心中受重视的程度下降。但美、日、印、巴等许多国家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制着核武器,这是无情的现实。另外,在人们心目中,高技术总与常规武器联系在一起,忽略了核技术本来就是高技术之一。而其它高技术(如精确制导技术),既可用于核武器,也可用于常规武器。

至于发展核力量的费用占军费的比例多大合适,很难有一个标准。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核技术水平、战略目标、面临的威胁程度,但都不会把大部分军费用在发展核力量上。这个比例美国为 15% ,苏联为 25% ,法国为三分之一,印度的比例也较大。而我国在发展核力量上的投入与美苏相比实在是太小了,与我国的国力不适应。对资源、财力有限的中等国家,高度重视核力量的国防建设是经济有效的途径。

Page 30: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布什一再声称要部署 NMD,反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提高弹头数量和突防能力,发展反卫星武器、预警能力等综合措施。发展核力量不仅从国际全局,从周边来看也有必要。印度正大力发展战略核力量,已多次发射能打到周边国家首都的弹道导弹。

至于“核力量强大了,常规战争就打不起来”,有失偏颇。常规战争该打的还得打,例如边界战争、种族战争时不时爆发。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所以敢在俄罗斯面前大动干戈,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精心分析,断定俄罗斯不会派兵介入,更不会动用核力量。所以核力量强大了也并不能完全阻止常规战争的爆发。关于核力量与常规力量的关系,前者是支撑,对后者有举足轻重的补偿和调节作用。在常规力量处于劣势,尤其是当一方感到很难抵挡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进攻时,部署或使用战术核武器可弥补此差距。在边界冲突及局部常规战争中,对大国的介入具有分离、抑制作用。因此,优先发展精干而有实战能力的战略导弹应该说是解决局部战争等问题的重要保证,能起撒手锏的作用。

Page 31: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核武器不是万能的,所以在战争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武器。核武器与常规武器各有优劣,在战争中通常要综合考虑。战争史上一般是何种武器最有利于战胜敌人,就使用什么武器。   

在战争中是使用常规力量还是核力量,无一定之规,需权衡利弊,择最佳时机出之。发达国家在研制核弹时就研究了插入部件技术,使常规弹插入核部件就成为核弹。战争中在不同阶段、时机、场合可分别实施常规战或核战,核战并不能取代或制止常规战。

Page 32: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有限威慑战略。其立足点基于对美国的理解。美国认为:在先发核打击中很难避免中国的核反击,而只要美国几个大城市被毁,其损失(从经济产值而言)就将超过中国全国的损失,因此美国无法承受(实际上是认为不值)。这个立足点显然不牢固,如果美国政府或战争狂徒不惜代价发动核攻击,我们又如何迎战? 有限威慑战略还日益面临 NMD的威胁。尽管其试验连续失败,但每次失败都会总结出一批数据,都会朝成功迈进一步。即便拦截苏联那种几千枚弹头的攻击是无效的,但拦截几十枚弹头就可能有相当把握了。

㈤核武器的作战能力

Page 33: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在我国公开出版的《核世纪》一书中,作为一个学术观点,对中国的核战略曾表述为有限自卫反击战略。其主要内涵有三:一是防御性后发制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二是有限性,中国不可能也不应当与核大国展开核军备竞赛,只能发展有限的核力量,实施有限核威慑;三是有效性,万一实施反击就必须有效,使敌不能承受。至于“只要几个大城市被毁,美国就无法承受”这个立足点能否成立,也是见仁见智。就是美国的核战略家也恐难达成一致。美国历来重视其国内公民的生命(却又视别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生命如草芥),其在朝鲜、越南等战争中对失踪军人的孜孜苦求可见端倪,从大城市被毁造成的巨大生命、经济损失及政治影响看,个人认为美国确实无法承受。至于美国出现战争狂人的极端情况,就不好说了。极而言之,如美国不惜代价首先发动核攻击,答案应当是只要弹头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爆炸并造成严重后果,就必须奋起自卫,把我们的核弹头回敬给对方要害目标,确实使对方受到报复而且难以承受。

Page 34: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核力量的打击力是常规力量无法比拟的,但发展代价却小得多。常规力量建设涉及科技、工业领域过多,在此展开竞争是在与美国拼国力。而核力量(包括战略导弹和核潜艇)建设涉及领域相对集中,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一个国家若把主要军费用在核力量上,会获得高得多的军事实力和威慑力。舆论普遍认为核力量再强大也无助于应对常规战争,殊不知有了大规模核打击力,敌对国就不敢对你发动常规战争。

Page 35: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美国搞 NMD当然是真想能实战拦截来袭导弹和弹头,但更重要的目的一是威慑、使欲对美国实施核攻击的国家放弃此“撒手锏”或不敢动手;二是诱使、迫使相关国家进入新一轮核军备竞赛,以拖垮一大片。

至于对付 NMD的具体高技术手段,仅举三例:一、从太空利用核攻击卫星直接攻击(预警发射)怎么防?美国总不能先下手攻击所有别国的卫星吧!二、利用小型战略核潜艇隐蔽航行到美国近海,突然发射弹道导弹,从发射到落地仅 3 ~ 5分钟。要发现潜艇并非易事。三、无论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还是 NMD和 TMD,世界上任何国家对卫星依赖的数量之多,程度之大,都远远不及美国。这已成为美国的一个命穴,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点。而要攻击轨道上的卫星,技术上并不太难,卫星无论怎么加固毕竟“悬在空中”。随着技术发展,还会有更多、更巧妙的作战方式,传统思维的束缚已被打开了。

Page 36: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至于一般国家几十枚弹头的反击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这早已引起有关国家高度重视,并将采取对策。可以肯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总的核力量格局不会打破。主动发起核战争,核大国和中等核国家都不会。人们倒首先会看到 TMD拦截常规导弹是否比海湾战争中被吹过头的“爱国者”有更让人信服的表现。也许这种常规导弹的发射规模要大得多。

Page 37: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我们可简单算出需多少枚核弹头才能对美国产生有效威慑。若一个国家只是奉行核反击战略,则没有可能去摧毁美国的发射井。那么可选择的目标大约是:美国的 100座发射中心, 50 多个轰炸机基地,几个核潜艇基地,约 50 个指挥中心, 475 处其它军事要地, 150 个军事工业中心, 300 多座发电厂, 150 个炼油厂,共计约 1400 个目标。此外约有 200座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弹头当量以 50万吨为标准计,摧毁前 1400 个目标每个用 1 个弹头,200座城市每座用 3 个弹头(确保摧毁),这样至少需 2000 个弹头。在核反击时为对付其它国家威胁,还必须保留一定弹头,如1 000枚,这样就至少需 3000枚才能保证威慑力。如考虑发射成功率和突防概率,弹头数还需更多 .

Page 38: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在美苏核竞赛的年代里,需要多少枚核弹 , 哪有过“够”字。你多我更多,越多越要多。 1966 年美国有弹头 32193枚,苏联为7 089枚; 1986 年苏联是 45 000 个,美国为 23410枚,双方何曾认为够。随着这种势头,双方尤其是苏联难以承受,又不能打仗消耗,才同意削减。 2000 年,战略弹头美国约 7 000枚,俄罗斯约 6 000枚。布什最近建议把美国的战略弹头削至 2500枚,不难看出,双方弹头实在太多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世界核弹头总当量已相当于 350万颗广岛原子弹的当量。

Page 39: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中等核国家需要多少武器才能对核大国达到有效核威慑也很难一概而论。法国的一位防务专家曾根据 1980 年法国核力量作过一次定量分析,当时法国战略力量有: 48枚潜地导弹M20 ,每个弹头当量 100万吨; 32枚M2潜地导弹,每个弹头当量 45万吨; 9枚 S3 、 8枚 S2陆基中程导弹,弹头当量分别是 100万吨和 15万吨;32架幻影轰炸机,每机载当量 7万吨的核航弹。也就是共有 97枚弹道导弹( 7260万吨当量)和 32枚 7万吨当量核航弹,它们可摧毁苏联 14个城市、 1 650万人口和 40% 的工业潜力。假如法国部分战略力量先被摧毁,其二次打击能力至少可摧毁苏联 5 个城市、480万人口和 4% 的工业潜力。

Page 40: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中等核国家只要拥有一支数量有限但的确有效的核力量,就能给对方造成威慑和一定程度的核打击。前英国国防大臣皮姆说过,英国即使只有一艘“北极星”战略核潜艇,也足以给苏联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坏。话虽绝对了些,但决非无稽之谈。法国前国防部长伊冯·布尔热 1978年 6 月在法国国民议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导弹核武器将使侵略者在瞬息之间遭受大规模毁灭性报复,而施加这种威胁无须强大的核军备。正因如此,中小核国家,就是弱国也能对强国施加现实的威慑。

Page 41: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而且,对于数量质量都处劣势的中等核国家,不应打击对命中精度要求很高的硬目标。美国有几百个发射井,你打中他几个几十个,他根本不在乎。其发射井抗力很大,中等核国家的核弹头可能几个弹头都摧毁不了其一个抗超压井。其指挥中心防护强度更大,一般都处于地下几百米。因此中等核国家的反击应选择人口密集的经济、政治中心及交通枢纽等大面积软目标。 另外,对阿拉莫斯实验室和具有重要科研、生产发展能力的面目标也应摧毁,以斩断其发展潜力。

Page 42: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至于需要多少弹头才能对美国本土构成威慑,有一个最低量。不妨假设确保有 N枚弹头命中 N个城市目标,并假定发射成功率为 0.8,遭第一次打击后的生存概率为 0.5 ,发射后突防率为 0.5 ,经初步计算装备的弹头数量最低分别为 5N枚。当然还要考虑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考虑到了。亦即,若想确保命中 N个城市(考虑的是大城市,导弹精度只要不是太差,命中应不是问题),至少要装备5N枚弹头。应指出,这里指的是单弹头导弹,如果是多弹头导弹,一发导弹被摧毁会损失几个弹头,因此弹头数量还要增加。

Page 43: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俄多次强调其对付 NMD所采取有效措施的代价远比 NMD要消耗的 600亿美元低得多。尽管弹道导弹突防能力(矛)已发展到较高阶段,弹道导弹防御能力(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矛的潜力还是要大得多。就效费比和代价而言,矛总处于有利位置,盾的代价和难度总要大一些。除核弹头外,还有生物、化学弹头,基因武器,还可以列出很多,中等核国家想确保摧毁一个核大国是不可能的,而任何核大国想要确保摧毁另一个核大国或中等核国家也只能是空想。

Page 44: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美、俄进行过大量核试验,各种条件下的数据都很充足,可通过计算机模拟继续进行核试验,而有些国家(如中国)核试验次数极少,也积极响应核禁试,令人很难理解。其实这既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策略问题。一些国家考虑到,既然国际对核试反响大,而短时间内这些国家可能在计算机模拟方面难以有突破,又已具有有限的核威慑能力。在这一态势下响应核禁试,还是明智的。

㈥附加

Page 45: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生产核武器光靠人力投入是不行的,还要耗费大量的电、水、化工原料等资源。生产化学武器只需一般的化工原料,而制造原子弹则还需要很多复杂的东西,成本是很高的。一个国家发展核武器,要考虑经济因素和使用得失。但这两者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考虑因素。二战中,美国为战胜德、日 ; 尤其是要先于德国研制成核武器,集中了 10 多万精兵强将,包括欧美一流物理学家,化学家;动用了许多紧缺的战略物资,如将其国库中的白银及银币都用来作铜的代用品,制作分离铀同位素的电磁分离器;还花费了 20 多亿美元,可谓不惜工本。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贫困人口均很多,但为互相对抗都不惜耗巨资研制核武器。可见,发展核武器必须从多方面统一考虑。

Page 46: 对 核武器 的思考

  至于利用已到期的核弹头制造新弹头,实属美俄弹头过多不得已而为之。用旧弹头生产新弹头,一般情况下旧弹头中的铀原料的利用率不到一半,大部分都浪费了,而且要耗费其它资源。生产大量的弹头本身就耗资巨大,作为废物利用则是二次花钱,经济上不划算。随着包括第三代核弹头等新弹头的出现,旧弹头的利用代价和核资源浪费更大。

  另外核弹头作为武器,除了核装药之外,还要有外壳、复杂的引爆控制系统和电源等组成,尤其是与之配套的运载系统的配合,一旦旧弹头寿命期已过,这些相应系统和设备往往也随之失效。战略导弹上的控制、保险等系统要比常规导弹复杂、完善得多,也昂贵得多。核国家一般都是将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零部件用于战略导弹,剩下来的才用于常规武器。因此贮存维护核武器(如检测、零部件更换等)耗资巨大,美国每年耗资约 45亿美元贮存和维护 5000 多枚高当量核弹头。 1998年底,美国核弹头储存总量为 1.2万枚,维护、贮存这些弹头的费用每年都超过 100亿美元。事实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维护相同数量的弹头耗资要远少于美国,也远少于其在常规力量上及经济上的投入。